• 2022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2022年黄土高原典型暴雨侵蚀及洪水灾害调查分析

      2022, 42(6):1-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1 CSTR:

      摘要 (1497) HTML (1234) PDF 65.39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典型暴雨事件土壤侵蚀现状调查,分析暴雨条件下流域土壤侵蚀特点及下游洪水淹没灾害程度,以期为该区暴雨侵蚀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2年7月到9月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发生的4场典型大暴雨为背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基于无人机航摄获取暴雨过后小流域的高清影像,对不同地区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征和洪水淹没灾害进行了分析。 [结果] 在大暴雨情况下,坡耕地易发生侵蚀,且主要以细沟侵蚀为主,侵蚀模数为22 588~46 244 t/(km2·a);草地无明显沟蚀现象。重力侵蚀在流域中所占比例较大,易发生在道路和沟道两侧。生产道路增大了流域水文连通性,导致道路侵蚀和损毁严重。有排水设施的道路侵蚀明显小于未设置排水设施的道路。梯田田坎易发生崩塌损毁,损毁长、宽、深分别为10~30 m,0.35~2.3 m和0.1~1.9 m,新修梯田侵蚀损毁显著大于老梯田,当年雨季前修的梯田侵蚀损毁也显著大于上年雨季后修的梯田。流域内各淤地坝拦沙作用明显,但在暴雨情况下仍存在较多的损毁和漫坝现象,且大部分淤地坝淤积已达到库容上限。不合理的占用河道、工程建设、小流域蓄排措施缺乏,部分水保设施管护不到位均会加剧流域侵蚀及洪水灾害。 [结论] 在一般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内现有的水保措施能较好地抵御暴雨侵蚀,但在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条件下,流域内侵蚀灾害依然严重,且容易对下游造成严重的淤积和洪涝灾害,优化设计并布局流域内整体的“蓄排协调”设施是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 2022年“7·13”暴雨下生产道路侵蚀强度调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五十岔小流域为例

      2022, 42(6):14-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2 CSTR:

      摘要 (795) HTML (795) PDF 25.57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小流域暴雨后生产道路侵蚀强度状况及侵蚀形成原因,为今后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于2022年7月25-29日组织开展了宁夏西吉县“7·13”暴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采用“断面法”对五十岔小流域生产道路进行环境及侵蚀状况调查并计算侵蚀强度,分析生产道路侵蚀强度状况及侵蚀形成原因。[结果] ①五十岔小流域内生产道路受到降雨、道路自身特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各条道路呈现不同的侵蚀状况,小流域下游、顺径流方向且植被盖度较低的道路易受严重侵蚀。②对小流域的道路侵蚀模数进行了分析计算,“断面法”计算值为1 054.49 t/km2,三维影像测量值为1 277.91 t/km2,调查断面损毁率为53.39%。 [结论]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是必要且有效的,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和较高的植被覆盖率能够有效防止生产道路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 欧李林龄对不同坡面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2022, 42(6):23-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3 CSTR:

      摘要 (175) HTML (0) PDF 4.00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林龄欧李在生长季(4-9月)对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时间稳定性的影响,为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对欧李不同坡度标准径流小区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利用Origin Pro软件对土壤水分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 ①欧李栽植后,土壤储水量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有逐渐恢复的态势,不同坡度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明显。 ②在生长季,5°和10°小区0-40 cm和10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弱变异,4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高,表现为中等变异;15°小区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年际之间相差较大,12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均处于中等变异区间。 ③随着欧李林龄增加,不同坡度坡面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逐步增强,其中15°小区最明显。 [结论] 结合欧李在坡面的生长状况,研究认为“欧李+水平阶”的坡面治理模式在黄土高原沟壑区10°以下坡面上配置有一定优势。

    • 藏东南直白沟冰崩型泥石流孕灾条件与动力特征

      2022, 42(6):31-38,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4 CSTR:

      摘要 (491) HTML (0) PDF 14.45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直白沟2020年9月10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启动机制和动力特征,为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冰崩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多期遥感解译、灾害监测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了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冲淤特征和灾损情况,计算了动力参数。 [结果] “9·10”泥石流灾害是高位冰岩崩驱动形成的,包括3个形成过程: ①受2017年米林地震对岩体震裂作用和冻融循环作用,南侧分水岭发育高位冰岩崩,形成冰岩碎屑流在斜坡冰碛平台运动, ②冰岩碎屑流铲刮斜坡冰碛物与松散岩土体,进入2#支沟运动并沿途携带沟道物质,放大碎屑流规模。 ③通过运动过程中的碰撞摩擦,冰体发生相变,冰岩碎屑流转化为泥石流。 [结论] 冰崩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水土耦合过程和动力特征均异于常规冰川降雨复合型泥石流,其动力参数受启动点高势能和运动中冰水相变作用影响,与现有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极大差异。未来对冰川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不能直接采用现有降雨型泥石流动力参数计算方法,应基于泥石流启动机制来分析动力参数。

    • 乌兰布和沙漠白刺灌丛沙堆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2022, 42(6):39-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5 CSTR:

      摘要 (754) HTML (1046) PDF 5.34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乌兰布和沙漠白刺灌丛沙堆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为准确评估丘间地在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循环和保持土壤水分稳定性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方法] 采用EM50土壤水分自动测量系统对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原位监测,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丘间地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和时间动态,定量描述降雨量、雨前土壤水分含量与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入渗和保持时间的关系。 [结果] ①从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来看,0-25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均为中度变异,其中表层(0-15 cm)变异性较大,下层(15 cm以下)变异性较小。 ②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降雨后丘间地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保持时间,降雨量平均每增加1 mm,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增加0.57 cm,土壤水分保持时间增加1.05 d。雨前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抑制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的继续下渗,但对降雨后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保持时间有显著的正效应,表现为雨前土壤水分含量每增加1%,单位降雨量的下渗深度下降0.02 cm,而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保持时间增加9.85 d。 ③大雨事件(>20 mm)对丘间地黏土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补给作用,降雨后土壤水分降低较为缓慢。 [结论] 丘间地黏土层能够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蓄水保水效应。

    • 半干旱矿区典型灌木根系固土力学及疲劳性能的差异性

      2022, 42(6):47-53,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6 CSTR:

      摘要 (584) HTML (763) PDF 7.11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循环荷载对3种典型灌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的影响,明确疲劳作用后灌木根系固土效能的变化,为半干旱矿区生态修复和侵蚀防控过程中的植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沙柳、小叶锦鸡儿和沙棘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TY8000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2~4 mm根径范围内的直根及侧根分支处施加轻度和重度循环荷载,分析疲劳前后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的变化。 [结果] ①3种灌木根生物量、累计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种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沙棘,且根生物量和根体积均主要分布于0-10 cm的表层土体,所占比例平均为38.5%和35.3%,累计根长和根表面积均主要分布于10-20 cm的浅层土体,所占比例平均为30.1%和29.8%。 ②3种灌木直根在疲劳前后抗拉力均与根径呈幂函数正相关,抗拉强度均与根径呈幂函数负相关,且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表现为:小叶锦鸡儿>北沙柳>沙棘,根系疲劳可显著提升直根抗拉性能。 ③3种灌木侧根分支处在疲劳前后抗拉力与抗拉强度随根径的变化与直根相似,疲劳前小叶锦鸡儿抗拉力最大,北沙柳次之,沙棘最低,但疲劳后却表现为:沙柳>小叶锦鸡儿>沙棘,根系疲劳可显著提升北沙柳和沙棘侧根分支处的抗拉力学性能,却会降低小叶锦鸡儿抗拉能力。 [结论] 在风蚀环境中,北沙柳根系在侵蚀过程中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抗拉性能,可发挥稳定的固土抗蚀效能,应作为半干旱矿区植被重建的优选植物种。

    • 矿山废弃地人工草地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2022, 42(6):54-60,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929.003 CSTR:

      摘要 (198) HTML (0) PDF 7.03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排土场边坡人工栽培牧草生长状况、土壤含水率和坡面侵蚀的变化,为完善草原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置5种调亏灌溉处理,以充分灌溉为对照(CK),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边坡人工牧草群落总盖度、地上生物量、坡面径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秩和比法确定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最佳补水方案。 [结果] 草原矿区废弃地边坡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随着亏水程度的加重,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当土壤含水率在土壤田间持水率的45%以下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下降明显(p<0.05);植物生长初期,坡面产沙量和径流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快速生长期和生长旺盛期各处理之间的产沙量、径流量变化不明显;对比各灌溉处理水平,轻度、中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45%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结论] 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蓄水保土能力、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轻度调亏灌溉(土壤水分含量达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55%)在人工草地建植效果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作为草原区矿山废弃地建设人工草地主要节水灌溉模式优先选择。

    • 连续径流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

      2022, 42(6):61-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8 CSTR:

      摘要 (540) HTML (0) PDF 5.53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连续径流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的坡面侵蚀响应,为进一步认识工程堆积体在连续冲刷过程中的侵蚀规律并为水土流失模型精准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方法] 设置3个放水梯度(8,12,16 L/min),在3个坡度(28,32,36°)条件下,进行野外连续3场径流冲刷试验(每场间隔24 h)。[结果] ①各场次产流特征为:第3场>第2场>第1场,其中,第3场径流量增量大于第2场,对比第1场增速分别为40.5%和33.4%。②各场次产沙量为:第1场>第2场>第3场,产沙量占比分别为31.74%~53.46%,29.03%~43.71%,17.42%~29.04%。③在任意流量段,连续径流冲刷下平均流速与沟宽的变化无关,沿径流方向流速与沟深变化一致。[结论] 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随冲刷场次的增加逐场增大,产沙随场次增加逐场减少。冲刷场次对平均产流率具有显著影响。

    • 淹水梯度对红树林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2022, 42(6):68-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929.001 CSTR:

      摘要 (118) HTML (0) PDF 6.91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对不同淹水梯度的响应,揭示随淹水时间延长红树林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红树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广东省雷州半岛附城镇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潮间带分布情况及红树林群落类型,采集低潮位、中低潮位、中潮位、中高潮位、高潮位表层0-20 cm沉积物样品,测定与分析红树林湿地不同潮位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与酶活性。 [结果] 随淹水频率的增加,MBC,MBN分别减少96.7%和98.4%,在高潮位为最大值;MBP呈波浪式下降,在中高潮位为最大值;微生物熵碳(qMBC)、氮(qMBN)先增后降,微生物熵磷(qMBP)呈波浪式下降,qMBCqMBNqMBP均在中高潮位为最大值;土壤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后降,在中高潮位为最大值,脲酶活性显著减少20.2%,在高潮位为最大值。冗余分析结果表明,qMBN,MBN,MBC是研究区红树林表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的关键环境因素,可解释其变异的50.9%。 [结论] 淹水梯度的变化对湛江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随淹水频率增加土壤质量总体呈衰退态势,建议适当增加研究区湿地土壤氮素供给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红树植树造林及其生长。

    • 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2022, 42(6):76-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0 CSTR:

      摘要 (601) HTML (0) PDF 5.07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的土壤抗蚀性研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柑橘园试验区的裸地对照、柑橘净耕、柑橘+全园植草、柑橘+水平梯田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不同深度下土壤抗蚀性。 [结果] 0-2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柑橘+水平梯田和柑橘净耕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异,裸地对照最差;20-4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和柑橘+水平梯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柑橘净耕次之,裸地对照最差;相同处理下0-20 cm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 [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抗蚀性,柑橘+全园植草的处理下土壤抗蚀性最强。建议在该区域采用林草复合的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加强土壤抗蚀性。

    • 徂徕山植被类型对不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2022, 42(6):82-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1 CSTR:

      摘要 (560) HTML (0) PDF 4.78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徂徕山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位的土壤团聚体特征,为北方土石山区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徂徕山板栗林、刺槐麻栎混交林坡上及坡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并测定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及其结构距离。 [结果] ①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中2~0.25 mm粒级所占比例为55.60%~72.76%,0.25~0.053 mm粒级所占比例为25.11%~41.98%,<0.053 mm粒级含量最低,所占比例为0.60%~3.75%。 ②与板栗林相比,刺槐×麻栎混交林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提高10.51%,几何平均直径提高7.51%,不稳定团粒指数降低19.01%,而水稳定性团聚体各指标在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坡位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③固液气三相体积比例表现为:土壤固相体积(56.46%~66.15%)>液相体积(21.66%~36.56%)>气相体积(4.40%~12.19%),刺槐×麻栎混交林的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与板栗林相比约减少8.87%。 [结论] 植被类型对徂徕山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大于坡位,其中刺槐×麻栎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板栗林。固相体积比是解释团聚体组成的关键因子。

    • 西南山区云南松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及其对浅层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2022, 42(6):88-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2 CSTR:

      摘要 (91) HTML (0) PDF 7.78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西南山区云南松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及其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浅层滑坡机理认识,识别预警与防治等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方法] 以四川省凉山州中研究极为缺乏且与浅层滑坡密切相关的云南松根系为研究对象,开展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试验和FLAC 3D边坡安全系数数值模拟,探究了不同根系密度、根系分布方式与土壤含水量组合下乔木根土复合体的力学性质及浅层边坡稳定性。 [结果] 较高的植物根系密度可明显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与素土相比,黏聚力、内摩擦角提高比例分别高达45.5%,9.6%。然而,根径与根系抗拉强度却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p<0.05),根径低于2 mm的细根抗拉强度最强;同时,乔木根系水平或垂直分布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均会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不利于边坡稳定,而乔木交错分布最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和边坡稳定性。 [结论] 乔木根系的高密度发育,复杂交错分布,细根丛生等特点对提高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适度地增加边坡植被覆盖是控制浅层滑坡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评价地质灾害多发区不同条件下乔木根系护土固坡效应,可为震后地质活跃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 黄河源鼠害退化区鼠丘土壤的风蚀特征

      2022, 42(6):97-1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3 CSTR:

      摘要 (607) HTML (1185) PDF 9.70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鼠丘土壤风蚀特征,揭示黄河源鼠害退化区鼠丘土壤风蚀机理,为进一步科学评判高寒草地鼠害退化区土壤流失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2类鼠丘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鼠丘土壤质地特征将其划分为草甸土鼠丘、沙化土鼠丘以及含砾石土鼠丘3类,在3~15 m/s风速范围内采用小型原位风蚀试验装置在9组风速试验(梯度为1.5 m/s)下探究鼠丘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变化的关系。 [结果] ①当风速超过9 m/s时,沙化土鼠丘土壤风蚀量的风蚀量最大,含砾石土鼠丘土壤风蚀量最小,且沙化土鼠丘土壤风蚀量与风速大小间呈幂函数的正相关,草甸土和含砾石土鼠丘土壤风蚀量与风速间呈指数函数的正相关,砾石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明显。 ②高原鼠兔鼠丘土壤风蚀量大于高原鼢鼠鼠丘,且鼠丘土壤风蚀率随着风速的增加幅度较大,同等风速下鼠丘土壤风蚀率随风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③通过对流失的鼠丘土壤颗粒粒径分析,沙化土鼠丘土壤风蚀颗粒以砂粒为主,草甸土和含砾石土鼠丘土壤颗粒均以粉粒为主,流失颗粒组成与鼠丘土壤质地条件有关。 [结论] 黄河源鼠害退化区鼠丘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大小的变化关系与土壤质地条件、啮齿动物活动习性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和土壤重组特征有关。

    • 甘蔗种植模式对流域水文连通性的影响

      2022, 42(6):106-1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701.001 CSTR:

      摘要 (146) HTML (0) PDF 7.39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甘蔗种植模式(新植、宿根)与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对流域水文连通性的影响,为流域水文连通性研究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以IC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为水文连通性指标,基于ArcGIS以及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分析那辣小流域水文连通性随甘蔗生长期变化的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水文连通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 ①那辣小流域IC均值随甘蔗生长期变化在-2.07~-2.87,苗期IC均值显著大于(p<0.05)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各子流域IC值随甘蔗生长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和持续减小两种不同趋势,且在空间上越接近道路网或河道IC值就越高。 ②新植甘蔗IC值在苗期与分蘖期显著大于宿根甘蔗(p<0.05),在成熟期显著小于宿根甘蔗(p<0.05),但在伸长期无显著差异。 ③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水文连通性影响因素主要为种植模式、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且新植面积所占比例对水文连通性影响大于宿根面积所占比例。 ④新植甘蔗面积比例在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显著影响了植被覆盖度,且随着生长期推移,其影响逐渐降低。甘蔗种植模式会通过影响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水文连通性。 [结论] 那辣小流域水文连通性随甘蔗生长期有显著变化,且受到种植模式和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影响,其中种植模式可以通过影响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水文连通性。

    • 川中丘陵区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后的土壤养分特征

      2022, 42(6):114-1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5 CSTR:

      摘要 (1161) HTML (612) PDF 5.23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川中丘陵地区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污水后,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各养分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对三格化粪池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在耕地中设置G0(37.5 L/m2),G2(75 L/m2),G0(空白)3种施用处理;在林地中设置L1(37.5 L/m2),L2(75 L/m2),L3(112.5 L/m2),L0(空白)4种施用处理。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各养分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对各处理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施用效果进行综合评分。 [结果] 在生活污水不同的资源化利用处理除L3土壤养分评价等级为“良”外,其余处理皆为“优”。各处理下,耕地中各深度土层养分评价得分排序一致表现为:G1>G0>G2;林地中0-20 cm土层表现为:L0>L2>L1>L3;20-40 cm土层表现为:L1>L0>L2>L3。耕地施用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明显的效果;林地少量施用对提升20-40 cm除速效钾外其余土壤养分的效果较好。 [结论] 短期来看,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时,适量的施用可改善耕地土壤的养分,对于林地无需施用土壤养分就可较好保持。

    • 甘蔗种植方式对蔗地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特征的影响

      2022, 42(6):121-128,1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919.002 CSTR:

      摘要 (707) HTML (1225) PDF 7.56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甘蔗种植方式(宿根和新植)对坡地的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特征的影响,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甘蔗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以10°赤红壤植蔗坡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甘蔗宿根和新植两种种植方式,测定自然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侵蚀量及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量,获得自然降雨条件下宿根蔗和新植蔗坡地土壤侵蚀特征和氮素流失的特征。 [结果] ①2021年5-10月宿根蔗和新植蔗地分别发生侵蚀性降雨40场和43场,累计侵蚀性降雨981.8 mm和1 013.0 mm。蔗地径流、侵蚀量及氮素流失量均集中在6月,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随地表径流流失,占径流侵蚀氮素流失总量的96.0%以上;径流中的氮流失以硝态氮为主(>70.0%),而侵蚀泥沙中则以铵态氮流失为主(>80.0%)。宿根蔗坡面径流、侵蚀量较新植蔗减少了31.8%和83.5%,径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量减少了56.7%和51.9%,侵蚀泥沙中则减少了85.4%和60.2%。 ②次降雨条件下,蔗地坡面径流、侵蚀和氮素流失随降雨量波动变化,宿根蔗和新植蔗地的径流、侵蚀量及氮素流失量主要发生在2021年6月3-24日降雨中,且整体上均表现为宿根蔗小于新植蔗。随着甘蔗的生长,蔗地坡面径流、侵蚀及其携带氮素流失量均逐渐减小。 ③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和降雨量是影响蔗地径流中和侵蚀泥沙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因子;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60)和I30分别是影响宿根蔗和新植蔗坡面径流侵蚀的最主要降雨因子。 [结论] 蔗地坡面土壤径流、侵蚀泥沙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以地表径流中的硝态氮流失为主;与新植蔗相比,宿根蔗在甘蔗苗期和分蘖期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侵蚀及氮素流失,伸长后期二者差异逐渐变小。

    • 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与土壤特性变化

      2022, 42(6):129-1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7 CSTR:

      摘要 (57) HTML (0) PDF 6.59 M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防护林为研究区域,研究防护林带间植被修复与土壤发育的最适行带配置模式,为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4种不同带间距的行带式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 带间距的大小对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有明显影响,植被恢复与土壤恢复是相辅相成的。① 自然状态下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②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土壤容重为:带间距10 m<6 m<4 m<2 m; ③在0-60 cm土层深度中,不同带间距小叶杨防护林带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最大的为土壤容重,与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最明显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 [结论] 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人工造林过程中,适当增大行带式小叶杨造林带间距,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生产水平与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造林带间距达到10 m为宜。

    • 亚热带地区3种喀斯特林分凋落物组成对其持水性能的影响

      2022, 42(6):137-1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18 CSTR:

      摘要 (141) HTML (0) PDF 5.93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亚热带不同喀斯特林分凋落物组成对其持水性能的影响,为丰富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加深凋落物层与水文功能关系的认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亚热带喀斯特区的青冈林、青冈+光蜡树林、化香树+密花树林3种代表性林分的凋落物层,将其分为半分解、未分解枝、未分解叶和其他未分解凋落物4种成分,选择每种林分前3种主要成分分别按0%,20%,40%,60%,80%和100%比例混合成21组质量相同、组成比例不同的处理(3种林分共63组处理)。采用浸水法研究其持水性能。 [结果] ①3种林分类型不同组成凋落物的持水率和吸水速率分别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718)和幂函数关系(R2≥0.998);在各浸水时段的持水率和吸水速率以化香树+密花树林纯未分解叶凋落物最大,青冈+光蜡树林纯未分解枝凋落物最小; ②凋落物的持水率和吸水速率均与未分解叶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未分解枝的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半分解凋落物的比例无明显关系; ③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层的总蓄积量及其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差异,但青冈林凋落物层的最大吸水速率显著高于化香树+密花树林。 [结论] 凋落物组成显著影响其持水性能。在凋落物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凋落物蓄积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及其驱动力分析

      2022, 42(6):146-154,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929.002 CSTR:

      摘要 (683) HTML (1309) PDF 19.98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元谋干热河谷2000-2020年生态环境变化现状,对该区域生态进行动态监测及其驱动力分析,为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期Landsat TM/OIL影像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4个指标来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体系,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 ①2000,2010和2020年元谋干热河谷的RSEI均值分别为0.628,0.609和0.684,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②在2000-2020年这20 a间,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面积占29.58%,主要分布河谷两侧;生态恶化面积占21.45%,主要散布在农耕区和居民区周围。 ③对影响元谋干热河谷RSEI的10个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绿度指标和土地利用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 [结论] 多因子交互结果显示,元谋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绿度指标和土地利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此,在探究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应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植被保护及修复政策及措施。

    •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FLUS-Markov模型的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模拟--以福州都市圈为例

      2022, 42(6):155-165,1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0 CSTR:

      摘要 (431) HTML (0) PDF 24.14 M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模拟2030年福州都市圈不同主体功能区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分布,预测研究区国土空间格局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 基于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现状遥感监测,OpenStreetMap(OSM),digit elevation model(DEM),夜间灯光及气象等多源数据,利用FLUS-Markov模型基于分区模拟和整体模拟方式分别预测研究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结构并进行对比,探讨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强度差异特征。 [结果] ①2020年福州都市圈各主体功能区模拟精度kappa系数均在0.85以上,说明该模型关键参数的组合设置可以有效地模拟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分布格局; ②与整体模拟相比,分区模拟结果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指标相对较优,故分区模拟更适用于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覆盖规划。 [结论] 基于分区模拟方式的福州都市圈2030年模拟结果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发展目标更加吻合,因此,可以结合各功能区发展特点提出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研究

      2022, 42(6):166-1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1 CSTR:

      摘要 (128) HTML (0) PDF 21.08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洱海生态和快速识别面源污染“源-汇”风险的关键区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为例,构建阻力基面评价体系,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划分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并探讨洱海流域上游16 a来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变化。 [结果] ①阻力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使阻力基面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而“源”的分布则影响阻力面的分布,2020年比2005年阻力面值提高了7 485.40。 ②研究区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达30%,而中风险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60%,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偏高;16 a间,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最多,为35.74 km2,而中风险区面积增加最多,为38.69 km2。 ③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距离“源”越近,风险等级越高,表现为中部高于边界,南部高于北部,而极高风险区是面源污染的关键区域。 ④16 a间中风险区转出面积最多,为80.93 km2。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三镇交界处以及牛街乡的北部是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转移的主要区域。 [结论] 关键区域的景观优化、种植业调整等措施对减少氮磷的流失及风险等级格局的改变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洱海未来水环境。

    • 铺设地膜条件下梭梭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2022, 42(6):176-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2 CSTR:

      摘要 (68) HTML (0) PDF 4.30 M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铺设地膜条件下梭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河西走廊沙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针对甘肃省民勤县沙生植物梭梭,在周围设置麦草方格,并布设4种不同厚度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地膜处理和1种未覆膜的对照处理,对5种处理梭梭进行土壤含水量观测试验,分析梭梭的土壤含水量变化。 [结果] 梭梭土壤含水量与季节降雨变化保持一致,40 cm深度以上土壤含水量受降雨量影响波动较大,布设有白膜、黑膜和棚膜梭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未覆膜的对照区梭梭和农膜梭梭土壤的含水量;且一年生育期内,铺设白膜梭梭的土壤储水量始终处于最高值,耗水量最大。 [结论] 白膜保水性能最好,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 4种乔木在三江并流区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适应性

      2022, 42(6):182-1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35 CSTR:

      摘要 (425) HTML (0) PDF 12.25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乔木在三江并流区水库消落带的生态适应性,为该区生态修复优势造林树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中山杉(Taxodium hybrid)、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竹柳(Salix american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4种苗木在澜沧江黄登水库消落带进行小区造林试验,观测成活率、基本生长情况,并于移栽2 a后观测树冠形态结构,树梢及枝条特征,测取生物量。 [结果] 移栽初期,中山杉、枫杨、池杉3个树种随消落带淹水落干次数增加成活率下降明显。移栽2 a后,4种乔木成活率表现为:竹柳(100%)>池杉(48.78%)>枫杨(40.19%)>中山杉(32.86%)竹柳的生长情况极显著优于其余3个树种。枫杨和中山杉两种植物因出现枯梢、枯枝致使树高和冠幅出现降低现象。竹柳的总生物量及各组成器官的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另外3个树种,且其各组成器官占总生物量的比重较为均衡。其余3个树种各器官在总生物量的占比以树干为主。中山杉的叶片及枝条占总生物量的比重均最小。 [结论] 4种乔木在澜沧江黄登水库消落带的适生性依次为:竹柳>池杉>枫杨>中山杉;移栽2 a后,竹柳存活率达100%,是三江并流区水库消落植被恢复的优势树种,可在该区推广应用。

    • 黑土低山丘陵区水平梯田地力提升措施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2, 42(6):190-196,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4 CSTR:

      摘要 (432) HTML (0) PDF 6.45 M (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估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耕地地力提升和黑土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野外监测与多元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化肥、有机肥和秸秆不同组合混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 [结果] ①秸秆配施有机肥措施不仅对耕层肥力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改良作用,同时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且化肥、有机肥和秸秆混施处理效果最好; ②添加秸秆与有机肥措施显著降低了C∶N,提高了N∶P和C∶P值,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生长、发育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环境; ③土壤持水能力和有机C含量是黑土低山丘陵区梯田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未来应持续开展秸秆与有机肥混施措施; ④化肥混合有机肥3.75 t/hm2或秸秆3.00 t/hm2是提高黑土丘陵区梯田产量的最佳施用量。 [结论] 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该区域适宜用化肥混合有机肥、秸秆来改善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状况。

    • 沙漠腹地绿洲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植被指数优选

      2022, 42(6):197-205,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5 CSTR:

      摘要 (690) HTML (0) PDF 15.12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沙漠腹地绿洲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植被指数优选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该区选取最优植被指数反演极端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天然植被作为研究对象,以无人机航拍样地影像获取的植被覆盖度为基准,采用Sentinel-2B卫星影像提取多种典型植被指数,运用回归统计方法建立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统计模型,在卫星像元尺度上确定反演干旱绿洲覆盖度的最优植被指数。 [结果] ①利用Image J软件提取样方植被覆盖度精度较高,总体精度可达88.67%。 ②土壤调节型植被指数(SAVI,MSAVI)在标准回归系数、确定系数评价指标中表现良好,指示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覆盖变化有较好的适用性。 [结论] 在极端干旱区,Image J提取稀疏植被效果较好,SAVI,MSAVI更适合绿洲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 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效果

      2022, 42(6):206-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6 CSTR:

      摘要 (419) HTML (861) PDF 5.76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中的水质沿程变化以及其净化效果,以期为稻渔共作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合理构建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通过构建一种由不同类型生态沟渠联通耦合的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于2020年和2021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监测,研究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效果。 [结果] 2020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96.21%,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91.27%,氨氮去除率为94.75%。2021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68.96%,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61.36%,氨氮去除率为51.92%;稻田退水净化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 [结论] 复合生态沟渠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

    • 珠峰北麓朋曲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未来情景模拟

      2022, 42(6):214-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7 CSTR:

      摘要 (112) HTML (0) PDF 10.18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模拟未来短、中远期珠峰北麓朋曲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为该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朋曲流域(珠峰北麓)2010-2020年的土地覆被数据,综合考虑人为和自然两大要素12项驱动因子,采用Markov-FLUS模型,对朋曲流域自由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未来情景下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 [结果] ①2020年朋曲流域土地覆被实际情况与Markov-FLUS模型模拟情况的总体精度(OA)为90%,kappa系数为0.82,精确度较高,模型可用于该区未来情景模拟; ②2010-2020年朋曲流域5种土地覆被类型发生变化,其中,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最为明显,林地面积增加778.16 km2,草地面积减少726.89 km2; ③朋曲流域未来情景的模拟结果显示:在自由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不同情景下,短期内草地和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大,中远期除草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大以外,林地面积变化开始增大;无论是短期还是中远期来看,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均呈持续减少趋势。 [结论] 维持朋曲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注重耕地永续利用;生态保护情景下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相互转换受到限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序协调发展。

    • 北京市通州区果园土壤盐碱化特征

      2022, 42(6):223-2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8 CSTR:

      摘要 (586) HTML (0) PDF 5.32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京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含盐量、盐分分布及碱化特征,为该区及类似地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利用和果树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原农田调整为果园(梨、樱桃、葡萄、苹果、桃)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0-20 cm和20-40 cm深处全盐量、主要离子组成、pH值、电导率、碱化度等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①研究区土壤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全盐含量0.83~5.39 g/kg,pH值 7.45~8.23,碱化度1.52%~12.77%,电导率0.1~2.37 mS/cm。 ②水平方向主要为中等强度变异,垂直方向无显著差异。 ③全盐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864)。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果园土壤盐分离子呈表聚积累,总体呈碱性,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 南部沿海基岩地区地表风化层渗透特性研究

      2022, 42(6):230-2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29 CSTR:

      摘要 (597) HTML (532) PDF 6.48 M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基岩地区地表风化层渗透特性,寻求其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可为孔隙-裂隙岩体地下工程的性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中国南部沿海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张力入渗仪,重点针对基岩风化层开展入渗试验研究,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多压力法、WS方法以及瞬态方法中的单盘测定法计算渗透系数,开展不同方法的综合对比与地质统计分析,确定研究区场地基岩表层风化层的渗透系数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 ①研究区基岩全风化层渗透系数分布在0.023~3.918 m/d,平均渗透系数约为0.971 m/d,与经验值相符; ②研究区地形较高处基岩风化层渗透能力相对较强,地形较低处渗透能力较弱; ③不同计算方法获得的渗透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④多压力方法更适合研究区基岩风化层渗透系数的确定。 [结论] 研究区基岩风化层渗透系数可采用张力入渗仪和多压力方法确定,其渗透性能整体较弱。

    • 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河流健康评价——以郑州市金水河为例

      2022, 42(6):238-246,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929.004 CSTR:

      摘要 (734) HTML (1089) PDF 8.90 M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韧性理念指导下对郑州市金水河健康水平进行评价,为金水河修复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郑州市金水河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PSR),构建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对河流健康水平与发展趋势进行评价与预测。构建城市化-河流健康响应模型,分析城市化对城市河流健康的影响。 [结果] 研究区的河流健康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河段1,3,6,7,8,11,14的健康等级为健康、亚病态、亚病态、病态、亚健康、亚病态、健康(河段编号从河口向上游依次变大),其中位于新城区的河段健康水平较老城区高,河段1,3,8,14健康水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河段6,7,11的健康水平有向好发展的趋势;城市化水平(城市流域不透水面积比,ISC)对于河流健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阈值在50%左右。 [结论] 研究区各河段健康水平在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城市河流的健康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在对城市河流保护与修复时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以促进水城共融。

    • 基于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高原山区湖库水质变化主要贡献因子分析

      2022, 42(6):247-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704.002 CSTR:

      摘要 (82) HTML (0) PDF 9.23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准确分析与识别高原山区湖库水质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为高原山区乃至全国水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解译贵阳市“两湖一库”流域2013,2016和2019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集丰-枯水期总氮和总磷水质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3期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与水质的相关性,冗余分析识别土地利用/景观指数对水质的贡献。 [结果] ①2013-2019年,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分别增加11.72%,9.96%和3.18%,水田、旱地分别减少8.77%,12.07%。林地与建设用地均表现为结合度增强,斑块数量比例增加。 ②红枫湖水质达到国家Ⅰ-Ⅲ类水质标准,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的总磷、总氮浓度波动较大,水质状况劣于红枫湖。 ③林地面积比例和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整体表现为负相关,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和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整体表现为正相关。 ④2013和2016年林地斑块数量比例的贡献度分别达到54.0%和52.5%,2019年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贡献度达到68.7%。 [结论] 林地表现出“汇”的效果,建设用地则是“源”的效果,增加流域“汇”效应,抑制污染“源”的输出,是缓解“两湖一库”流域水质恶化的有效手段。

    • >综合研究
    • 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

      2022, 42(6):258-267,3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32 CSTR:

      摘要 (635) HTML (732) PDF 15.44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维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他类似型区域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DPSIR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改进后的TOPSIS法对2000-2020年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 [结果] ①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0年的0.448 7上升到2020年的0.535 3,综合安全水平由中级升至良好; ②2000-2020年中北部区域由中级上升为良好水平,南部保持中级水平,总体呈现向好发展趋势; ③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单项结果各不相同,趋势呈现不同变化; ④2000-2020年准则层指标障碍度年变化率,驱动力、状态和压力以年均5.81%,6.81%和5.51%速度增加;影响和响应以年均26.74%和33.43%的速度下降; ⑤主要因子障碍度从200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森林覆盖率变成了2020年的粮食总产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结论] 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达到良好水平,距离优质仍有差距。因此,在未来需要找准黄河干流沿线区域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绿色发展,赏罚同行,推进土地生态安全再上一个台阶。

    • 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动态及其驱动力

      2022, 42(6):268-2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026.001 CSTR:

      摘要 (563) HTML (0) PDF 16.05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荒漠绿洲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稳定性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研究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类型以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20年3者占总面积的90.98%;2013-2020年,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均匀度降低,聚集度、优势度增加,多样性、异质性增强,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②研究区景观稳定性呈“总体不稳,局部较稳”状态;2013-2020年景观稳定性变化呈“大部分不显著,局部有变动,冷点多于热点”趋势。③地下水埋深、供水量和植被变化对研究区景观稳定性变化的影响较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城镇建设、耕地扩张、旅游活动干扰等)和人口增长是地下水埋深、供水量和植被变化的诱因,间接引起景观稳定性的变化;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交互增强效应。[结论] 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整体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干旱的气候条件、耕种、旅游和城镇建设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景观稳定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 黄河源区2005-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

      2022, 42(6):277-2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34 CSTR:

      摘要 (429) HTML (1042) PDF 13.16 M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河源区2005-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为识别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促进源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黄河源区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近16 a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数量、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状况的变化。 [结果] ①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89.06%)比例最大,辅助性生态用地(1.00%)比例最少,基础性生态用地分布广泛,敏感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东、西部,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②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呈明显的分异趋势。东、西部地区以生态用地的内部转化为主,北部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较多,源区整体生态用地功能向提高的趋势发展。 ③黄河源区生态状况指数从时间角度来看,在2005-2015年趋于平稳,在2015-2020年呈断崖式上升;从空间角度来看,源区西部、北部呈现逐年上升,东部呈现逐年下降,但全域依旧为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 总的来说,黄河源区生态用地空间分散,非生态用地空间集中,16 a来源区生态质量向好的趋势发展。

    • 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2022, 42(6):285-2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114.001 CSTR:

      摘要 (368) HTML (0) PDF 19.48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城市土地扩张对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构建科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识别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时空演变特征,为制定有效生态保护策略提供前提条件。 [方法] 以黄河下游城市群为研究区,构建VORS评价模型,以格网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0和2020年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动态评价。 [结果] ①200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从2000年的0.325下降到2020年的0.320,标准差从2000年的0.106上升到2020年的0.112。这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上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高的地区更加健康,而等级低的地区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②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异质性显著,各等级空间分布集中,从研究区中部延伸到东北部的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表现为较差,占比高达约74%,整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脆弱。 ③2000,2010和2020年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512,0.522和0.543。这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分布在整体上具有正向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依赖性显著。 [结论] 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上有所降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未来应着重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 基于CiteSpace的沙产业研究进展

      2022, 42(6):293-3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109.001 CSTR:

      摘要 (404) HTML (918) PDF 12.14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沙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揭示目前沙产业的研究态势,为未来沙产业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984-2021年沙产业领域的文献作为数据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结果] ①沙产业研究经历了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 ②沙产业的主要研究力量为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③沙产业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紧密,科研交流互动频繁,形成了几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类团,其研究者也较多,但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比较宽泛,目前尚未形成固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 ④研究热点主要从“修复与平衡”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生态工程,建立沙漠公园,开展工厂化养殖等多种途径来践行沙漠治理与开发。 [结论]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沙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需在理论探析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多元化的实践探索。

    • 基于时空演变的渭河流域陕西段生态服务价值及区间补偿关系研究

      2022, 42(6):304-3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704.001 CSTR:

      摘要 (215) HTML (0) PDF 11.97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渭河流域陕西段生态服务价值及区间补偿关系进行研究,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基于渭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当量因子法和重心模型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其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情况进行研究,并结合优先级进行补偿关系分析。 [结果] ① 在退耕还林工程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影响下,空间数量上耕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达到了5.94%,表现最为活跃;演变程度上草地、水体和其他用地更加剧烈。 ② 渭河流域陕西段ESV从562.07亿元减少为516.21亿元,下降幅度超过8%,其中水资源供给和水文调节等功能服务价值降低,林地的增加使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等功能服务价值上升;空间分布上ESV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格局;建设用地重心迁移和标准差椭圆体现出其具有东北方向移动趋势且区域范围持续扩大。 [结论] 周至县和太白县为优先受偿区,蓝田县、陇县和凤县为次级受偿区,应及时获得补偿来保证生态质量;雁塔区等11个地区为补偿区,应提供补偿资金来以维持整体生态建设。

    • 近40年中国植被NDVI时空演变格局及主导驱动因子的差异分析

      2022, 42(6):312-3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38 CSTR:

      摘要 (707) HTML (1402) PDF 17.60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中国不同子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NDVI演变主导驱动因子的差异性,为不同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基于GIMMS NDVI,MODIS NDVI及气象站点数据等,引入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在地理分区视角下分析和探讨了中国植被NDVI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 [结果] ①1981-2019年近40 a中国植被NDVI重心向南迁移,表明南方地区的植被NDVI增量与增速要高于北方地区; ②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四川盆地的中部、云贵高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区域则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③1981-2019年不同分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NDVI演变主导驱动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其他因子逐渐成为各子区植被生态系统演变的主导因子。 [结论] 近40 a中国植被状况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而人类活动在植被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贡献率已高于自然因子。

    • 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 42(6):322-3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39 CSTR:

      摘要 (811) HTML (901) PDF 7.08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利用BP-DEMATEL模型剖析生态安全关键因素。 [结果] 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缓慢上升的态势,10 a来生态安全指数均值未超过0.4,但从2011年的0.322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0.365。 ②各省区生态安全呈现上升、波动和衰退3种演变态势,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0.431)、四川(0.372)、内蒙古(0.371)、河南(0.362)、山西(0.349)、宁夏(0.343)、陕西(0.326)、甘肃(0.302)、青海(0.301)。 ③BP-DEMATEL结果表明,生态安全呈上升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散于压力指标层外,呈波动和衰退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别集中分布在影响和压力指标层。 [结论]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呈现良性的演变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省域应围绕关键因素实施调控。

    • 云贵高原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研究

      2022, 42(6):332-3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028.001 CSTR:

      摘要 (550) HTML (0) PDF 10.70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云贵高原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为保障岩溶区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测算2019年黔西南州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用空间自相关揭示黔西南州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异质性规律。 [结果] ①黔西南州生态水平整体较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重要性的国土比例大,为区域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服务,其中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以上面积比例比水土保持功能突出。 ②以村为单位,单项功能和总体功能的各级重要全局Moran’s I指数均在0.65以上,空间分布呈现较高的空间聚集特性,表现出条带或区块分布,具体各功能的不同等级重要性又表现出差异性。 ③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分别与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的空间自相关聚类结果存在相似性。 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存在耦合性,空间分异特征受水热条件、地质背景、人为等因素综合作用。 [结论]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较好,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在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治理政策制定时,应当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特征,科学划定分区,实现分区管理。

    • 黄土高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2022, 42(6):343-3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41 CSTR:

      摘要 (148) HTML (0) PDF 8.83 M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黄土高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运用InVEST模型评价了黄土高原生境质量,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关联性,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生境质量的驱动因子并进行单因子探测及交互探测。 [结果] ①2000-2020年,黄土高原20.5%的区域生境质量上升,7.18%的区域生境质量下降,区域生境质量呈稳定提升的趋势。 ②2000,2010和2020年黄土高原全局Moran’s I分别为0.714,0.706和0.694,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现象并具有较高的空间正相关性,Moran’s I指数值降低说明空间集聚性小幅度下降,空间分布差异性渐趋均衡。 ③黄土高原生境质量因子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NDVI>降水>GDP>坡度>高程>人口>气温,研究期内各驱动因子对生境质量的决定力变化幅度不大且影响顺序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较稳定。 [结论] 应充分考虑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兼顾生态与经济两方面协同发展的目标,未来黄土高原可根据各生态区块的生境质量状况,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以其为基础寻求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 42(6):351-36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42 CSTR:

      摘要 (418) HTML (1106) PDF 8.11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探讨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内涵,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为江苏省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利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从“分权化、绿色化、全球化”三方面,检验其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①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多数城市2018年前呈下降趋势,2018年之后出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整体表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格局。 ②江苏省各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波动差异明显,苏北与苏中为先增大后减小,苏南为先减小后增大。 ③森林覆盖率、公园绿地面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促进作用,城市发展水平对其为U形非线性影响。财政压力是导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结论] 未来要倡导高质量发展模式,从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分地区制定不同的优化调整措施,以提高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 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与优化

      2022, 42(6):361-3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43 CSTR:

      摘要 (374) HTML (0) PDF 7.11 M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及内部差异性,及时识别和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风险和问题,为编制东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探索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评价要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状水平及其内部各要素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①2018年东北地区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综合分值在7.35~61.41分之间,各地市平均得分为18.65分。 ②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得分平均值分别为20.35,18.92,16.77,16.34。 ③东北地区各地市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平均分值分别为5.21,7.69,5.75。 [结论] 2018年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联动效应较差;东北地区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得分差异较大,没有统筹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

    • 山水林田湖海多维测度环境影响与时空分异——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2022, 42(6):369-3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705.001 CSTR:

      摘要 (698) HTML (1176) PDF 7.26 M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田、湖、海6个子元素构建评价单元体系,揭示其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情况,分析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 ①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综合评价指数上升了0.246 6,具体表现为:水系统>林系统>海系统>湖系统>田系统>山系统。 ②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耦合协调度上升了0.160 5,其类型表现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耦合协调演变过程。 ③灰色关联度高的是水系统和田系统及其子指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66 7,0.634 1。 [结论] 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水田系统和田系统。未来研究需以田、湖、水系统综合整治入手,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减少山、田、湖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制约,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使其向可持续方向展开。

    • 近20年来西藏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2, 42(6):378-3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45 CSTR:

      摘要 (199) HTML (0) PDF 8.32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西藏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为该区绿色生态建设和国土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离分析、相关性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西藏地区2000-2020年的NPP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①西藏地区2000-2020年NPP总体呈增长趋势,均值为137.36 g/(m2·a),波动范围为128.04~148.06 g/(m2·a),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 ②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阔叶林最高,为1107.09 g/(m2·a),荒漠最低,为29.76 g/(m2·a),按NPP均值大小顺序排列为:阔叶林>栽培植被>针叶林>灌丛>草甸>高山植被>草原>荒漠; ③NPP与气温和降雨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NPP与降雨多呈负相关,与气温多呈正相关; ④各影响因子对NPP空间分异性解释力依次排列为:降雨量>海拔>气温>坡度>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自然因子对NPP的影响力强于人为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影响力强于单因子。 [结论] 西藏地区水热条件分布不均,NPP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生态系统呈改善趋势,局部生态系统较脆弱。

    •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探讨

      2022, 42(6):387-3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46 CSTR:

      摘要 (1034) HTML (936) PDF 7.21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科学成熟的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方法,为精确获取淤地坝拦沙量,实现淤地坝安全运行和拦沙效益发挥提供实践支撑。 [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总结分析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沙淤积遥感监测方法。 [结果] 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获取淤地坝拦沙淤积量的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无人机正射测量、无人机倾斜摄影、无人机载LiDAR等遥感方法的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及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结论] 相较传统人工调查方式,遥感监测技术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具有较大优势,可满足不同的拦沙淤积监测需求,是未来淤地坝拦沙淤积测量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 黄河流域河南段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

      2022, 42(6):393-3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017.002 CSTR:

      摘要 (546) HTML (0) PDF 6.05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状况,分析该区植被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为该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利用2001-2020年MODIS-NDVI影像,选取气象、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黄河流域河南段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 [结果] ①20 a间黄河流域河南段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由0.54增长到0.71,年增长率为0.85%,中等植被覆盖度(0.45<FVC≤0.6)、中低植被覆盖度(0.3<FVC≤0.45)、低植被覆盖度(0.1<FVC≤0.3)、裸地(FVC≤0.1)向中高植被覆盖度(0.6<FVC≤0.75)、高植被覆盖度(FVC≥0.75)转化,等级面积分别增加12.60%,75.49%; ②空间上,高、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伏牛山、北部太行山山区和东部平原区,中等、中低、低植被覆盖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洛阳至郑州段,裸地主要分布在水系和黄河两岸; ③20 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极显著改善区域面积比例31.11%,主要分布在西部伏牛山和北部太行山山区;显著改善区域面积比例9.42%,主要分布在极显著改善区域周边;未发生明显变化区域比例52.35%;显著退化和极显著退化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3.01%和4.11%,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平原的耕地和建筑物区; ④各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类型与高程的交互协同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力达到0.52。 [结论] 2001-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改善趋势,空间差异性明显,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 晋西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空间耦合特征

      2022, 42(6):400-40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107.001 CSTR:

      摘要 (417) HTML (846) PDF 7.56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析晋西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空间耦合关系,为推进资源密集地区生态环境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晋西三川河流域街镇为研究单元,利用问卷调查、当量因子法、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刻画该流域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空间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子。 [结果] 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西差异明显。 ②居民福祉水平总体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空间特征。 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以协调状态为主,其中良好协调比例58.9%。 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地利用程度、植被覆盖度和年均降水量是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且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程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显著。 [结论] 三川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空间耦合特征差异明显,主导影响因子为植被状况,未来需整体科学规划生态空间,重点关注流域中西部绿色开发和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切实提升居民福祉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