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初期关键种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1, 41(2):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1 CSTR:

      摘要 (762) HTML (0) PDF 1.43 M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初期关键种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和马河山黄芪(Astragalus mahoschanicus)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进行研究,掌握两关键种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为预测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退缩区域环境变化及植被演替趋势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序列初期关键种柳叶菜和马河山黄芪根、茎、叶、果实的碳、氮和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 柳叶菜根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436~445 g/kg,较马河山黄芪根系有机碳含量高。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均值柳叶菜为1.78 g/kg,马河山黄芪为1.30 g/kg。柳叶菜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依次为:根系 > 果实 > 叶片 > 茎,全氮含量变化依次为:叶片 > 根系 > 果实 > 茎,全磷含量表现依次为:果实 > 叶片 > 根系 > 茎。马河山黄芪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依次为:黄芪根系 > 果实 > 茎 > 叶片,全氮含量变化依次为:叶片 > 根系 > 果实 > 茎,全磷含量变化为:叶片 > 果实 > 根系 > 茎。柳叶菜不同器官的C/N高于马河山黄芪,柳叶菜和马河山黄芪不同器官的N/P变化范围为5.94~17.82。[结论] 马河山黄芪高N/P,低C/P值反映了植物高生长率或繁殖输出,即生长竞争策略。与柳叶菜相比,马河山黄芪有快速生长的特性,以生长竞争优势即生长竞争策略战胜柳叶菜,推动了冰川退缩迹地植被演替进程。

    • 云南省贡山县“5·25”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2021, 41(2):10-15,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2 CSTR:

      摘要 (1244) HTML (0) PDF 6.28 M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过程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 贡山县“5·25”群发性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规模多为小型,主要沿怒江两岸公路沿线分布,滑坡多以浅表层为主,泥石流多以土力类泥石流启动模式为主,地质灾害表现出典型的高位远程及链式灾害特征,滑坡或崩塌发生后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现象极为普遍。[结论] 贡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需充分考虑高位地质灾害的排查,同时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引发的链式效应及其影响区范围;由于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发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漂木冲出,在沟道狭窄处或沟口桥涵处易形成堵塞,对泥石流的瞬时流量会起到放大作用而翻越沟道造成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堵塞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建议对贡山县城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管控,同时提高县城后山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等级和标准。

    • 水生蔬菜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涝池水体的净化作用——以菠菜和水芹为例

      2021, 41(2):16-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3 CSTR:

      摘要 (967) HTML (0) PDF 3.26 M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水生蔬菜对富营养化涝池水体的净化效果,为水生蔬菜等经济植物应用于西北农村地区富营养化封闭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方法] 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为试验材料,采用浮床栽培的方式,探讨水生蔬菜对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涝池水体中的氮(N)、磷(P)的净化效果。[结果] ①2种蔬菜修复富营养化涝池水体过程中各项N,P指标明显下降,试验结束后模拟涝池水体已基本上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水质标准的Ⅴ类水标准,净化后的水体已经达到国家标准。②菠菜和水芹对水体中NH4+-N,NO3--N,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37%,96.66%,88.95%和97.27%,94.64%,83.48%,显著高于对照(p<0.05),对以上营养元素表现出良好的吸收效率,表明2种蔬菜可以高效净化富营养化涝池水体。③2种蔬菜对TN的去除率和日均去除速率随水体中TN浓度升高而上升,去除率和日均去除速率均为:菠菜<水芹;随TP浓度升高,菠菜对TP去除率降低,水芹对TP去除率升高,去除率和日均去除速率为:菠菜>水芹,说明水芹更适宜含高浓度N的富营养化涝池水体,菠菜更适用于含高浓度P的富营养化涝池水体。[结论] 试验条件下,菠菜和水芹对3种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的净化效果良好,2种蔬菜的吸收对水体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 冰滑坡涌浪下冰碛坝溃决机理试验研究

      2021, 41(2):25-34,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4 CSTR:

      摘要 (736) HTML (0) PDF 13.40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冰滑坡涌浪导致的冰碛坝溃决过程与溃决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为冰川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冰湖冰碛坝溃决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方法] 开展不同滑块体积、滑动角度、滑动距离、坝体物质组成和坝体几何形态的水槽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现象、试验数据与理论推导,对涌浪过程、坝体物质起动和坝体溃决临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 ①冰滑坡涌浪随时间和距离不断衰减,其随时间衰减显著。②将涌浪作用下的溃决过程分为坡面侵蚀、陡坎侵蚀、侧向侵蚀和衰退4个阶段,其中侧向侵蚀阶段的溃决流量最大,流速最快,侵蚀能力最强。③从颗粒起动机理的角度给出了颗粒起动流速,与沙莫夫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较为吻合。④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得到了冰湖溃决事件发生的临界条件,通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米堆沟光谢错冰湖溃决事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良好。[结论] 冰湖库容越大、坝前水深越深、涌浪高度越高,坝体越易发生溃决;冰碛坝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越高,坝体颗粒间黏附力越强,坝体越稳定;冰碛坝坝宽及下游坡脚越大,坝体越稳定,溃决所需时间越长。

    • 降雨和植被因子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评估

      2021, 41(2):35-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5 CSTR:

      摘要 (1057) HTML (0) PDF 14.74 M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进一步明确降雨和植被因子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和生态工程的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气候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通过设置“自然状态”、“降雨因子(降雨侵蚀力R)固定—植被因子(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变化”和“C固定-R变化”3种情景,利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分析2000—2018年延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动态,并定量评估降雨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相对贡献。[结果] ①在自然状态和R固定-C变化的情况下,2000—2018年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C固定-R变化的情况下,土壤侵蚀模数呈现上升的趋势;②2000—2018年,在自然状态和R固定-C变化的情景中,延河流域强烈、极强烈和剧烈土壤侵蚀的面积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分布在延河的中、下游地区;③在2000—2018年,植被因子有效地抑制了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其正向贡献率为77.20%,而降雨因子则对控制土壤侵蚀起负作用,贡献率为22.80%。[结论] 植被因子是延河流域土壤侵蚀量下降的主导和控制因子,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仍较高,未来应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植被资源。

    • 土壤水盐因子对盐湖防护林体系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

      2021, 41(2):43-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6 CSTR:

      摘要 (572) HTML (0) PDF 2.05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内蒙古自治区吉兰泰盐湖防风固沙林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水盐因子对盐湖防护林体系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该盐湖防护林抚育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探讨土壤水盐因子对吉兰泰盐湖防护林体系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 双向指示种分析将防护林体系共8科16属16种植物划分为6群落类型,其中,以白刺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土壤水盐含量与其他群落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pH值差异并不显著(p>0.05);双向指示种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种及植物群落类型与土壤水盐因子的关系,并在CCA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除群落Ⅰ外,群落Ⅵ,Ⅴ,Ⅳ,Ⅲ,Ⅱ沿土壤水盐含量降低的方向依次分布,且人工植被群落分布较为集中,表明人工植被配置对防护林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因子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Na+、Mg+和土壤含水量对防护林体系植被群落分布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就土壤水盐因子而言,土壤Mg2+,Na+,SO42-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防护林体系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 根系及裂隙角度对基材原位剪切特性的影响

      2021, 41(2):5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16.001 CSTR:

      摘要 (466) HTML (0) PDF 4.81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岩体裂隙角度对不同植物根系下基材原位剪切特性的影响,旨在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设置无植物、狗牙根和多花木兰3种条件,对试样养护90 d后,在岩体裂隙与剪切垂直方向为15°,30°,45°,60°,75°和90°下开展基材原位剪切试验。[结果] ①狗牙根和多花木兰根—基材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均明显大于无根基材,抗剪强度平均增幅分别为33.87%~65.18%,44.94%~73.65%。②无植物基材试样在位移量为8~11 mm时抗剪强度达到峰值,狗牙根根—基材复合体和多花木兰根—基材复合体则在20~36 mm时达到峰值位移,根系能够滞后植被混凝土的峰值位移,含根基材试样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③同种植物,不同的岩隙分布形式对根系的固土能力影响不同。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加其抗剪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裂隙角度为60°时其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结论] 根系能显著增强植被混凝土基材的抗剪强度,提高残余剪切应力,不同裂隙的分布方式对提高基材的抗剪强度的作用呈现差异性,但对于残余抗剪强度,裂隙分布影响不明显。

    • 裸露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自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 41(2):58-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8 CSTR:

      摘要 (451) HTML (0) PDF 5.40 M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裸露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自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减轻入黄泥沙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灰色关联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裸露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自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研究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Z值为136.87),侵蚀强度高值聚集区主要位于基岩大幅出露的区域,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坡面。②以鲍家沟小流域为代表的裸露砒砂岩区典型流域,流域内的优势景观为裸露基岩景观,其次为大面积的沙棘林景观。③高值聚集区与斑块面积分形维数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74),低值聚集区与坡度关联程度最高。[结论] 地形是导致植被景观破碎化并决定水力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而在地形平缓的地带,植被景观的联通程度则是限制水力侵蚀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 植被覆盖和降雨因子变化及对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影响

      2021, 41(2):66-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09 CSTR:

      摘要 (638) HTML (0) PDF 11.18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东北黑土区植被覆盖和降雨侵蚀力因子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影响程度,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得到了2000—2018年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侵蚀模数与因子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得出侵蚀模数对于植被覆盖和降雨侵蚀力因子变化的敏感性。[结果] 黑土区土壤侵蚀变化与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和降雨侵蚀力因子的变化相关。研究期间侵蚀模数从1 175.20 t/(km2·a)下降至822.07 t/(km2·a),并且全区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空间上呈现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 东北黑土区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敏感系数分别为0.95和1.00,是强度敏感区域,提高植被覆盖度将成为有效治理手段;西北与西南降雨侵蚀力因子(R)敏感系数分别为0.45和1.00,为中度敏感和强度敏感的区域,降低降雨的影响对治理侵蚀最为有效。

    • 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2021, 41(2):76-83,1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413.001 CSTR:

      摘要 (672) HTML (0) PDF 3.90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判断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为群落结构进行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毛乌素沙地典型飞播杨柴灌木林地不同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Watchdog自动水分监测系统连续监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不同降雨事件下10,30,50,70,90和110 cm土层水分的时空变化,分析土壤水分入渗、再分配及水分补给特征。[结果] ①杨柴群落0—110 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受降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特征,10 cm深度土层为变化剧烈层,30 cm深度土层为弱变化层,50 cm以下深度土层为稳定层。②1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降雨和温度的响应明显,降雨强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浅层土壤的补给影响较大同时对入渗的深度有一定影响。30 cm以下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对降雨的响应滞后,30—50 cm土层主要受初始含水量和降雨量影响较大,50 cm以下深度水分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③>8.8 mm的降雨对10 cm及以下土层具有补给作用,>40 mm的降雨量可通过降水再分配至少达到110 cm深度土层。[结论] 杨柴群落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深度处,>8.8 mm降雨可供杨柴群落有效利用,>40 mm的降雨量可有效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有利于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对下一年度植被生长初期需水时降雨量较小的干旱月份。

    • 黑麦草生长及根系形态对土壤Cd,Pb与石油污染的响应

      2021, 41(2):84-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1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36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污染条件下黑麦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提供初步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设置4个处理,未污染土壤+黑麦草(SH)、重金属污染土壤(500 mg/kg Pb2+和50 mg/kg Cd2+)+黑麦草(SGH)、石油污染土壤(1 000 mg/kg石油)+黑麦草(SPH)、石油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500 mg/kg Pb2+,50 mg/kg Cd2+和1 000 mg/kg石油)+黑麦草(SPGH),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量根系形态指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片色素指标,研究不同类型土壤污染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类型的污染土壤均不同程度地刺激了黑麦草根系的生长。与未污染处理相比,在20 d时,石油重金属复合处理下的黑麦草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分别增加了88.10%,148.60%,221.90%,32.20%。与未污染相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污染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均低于未污染处理,且在第10,40,80 d时,复合污染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小,较未污染处理分别降低了34.68%,45.42%,58.05%。80 d时,重金属污染处理、石油污染处理和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处理的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未污染处理,分别降低了26.84%,44.82%和47.02%。[结论] 不同污染物都可以促进黑麦草根系形态发育,降低黑麦草的生物量及色素含量;石油重金属复合处理对黑麦草的生长影响最大,石油污染处理次之。基于不同污染物对黑麦草根系形态及生长影响的差异,在今后植物修复土壤污染过程中,可添加一些生长调节物质来缓解污染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提高植物生物量及增强相关生理功能,提升污染土壤修复效果。

    • 太行山南麓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

      2021, 41(2):92-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2 CSTR:

      摘要 (614) HTML (0) PDF 1.67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太行山南麓裸地、草地、灌丛、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季节土壤水热因素、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结果]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大,均表现为1月初最低,8月下旬最高,8月以后土壤温度呈逐渐降低模式,相同月份土壤温度大致表现为:裸地>草地>灌丛>林地,局部有所波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其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倒V形变化规律),大致表现为: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湿度敏感性大致表现为:裸地 < 草地 < 灌丛 < 林地。由此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并且夏季和秋季土壤呼吸Q10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温度敏感性(Q10)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异养呼吸夏季的贡献率最高,春季的贡献率最低,贡献率依次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自养呼吸贡献率随季节的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大于自养呼吸,微生物参与下的异养呼吸成为土壤呼吸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 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枯落物蓄积特征及持水性能的影响

      2021, 41(2):99-1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3 CSTR:

      摘要 (579) HTML (0) PDF 1.21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计划烧除对枯落物蓄积特征及持水性的影响,为科学实施森林计划烧除措施和评价计划烧除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枯落物蓄积量采用样方调查法计算,枯落物持水量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枯落物年输入动态调查采用野外定位收集器法。[结果] ①计划烧除样地燃烧剩余物蓄积量为3.84 t/hm2,仅为未烧除样地枯落物蓄积量的21%;未烧除样地枯落物蓄积量为18.64 t/hm2。②计划烧除样地燃烧剩余物最大持水量14 t/hm2,未烧样地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60.62 t/hm2,计划烧除和未烧除样地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③计划烧除和未烧除样地枯落物年输入总量相似,最大输入量在4月,占全年增加量的20%~24%,1 a后计划烧除样地的有效持水量恢复到未烧除样地的73%。[结论] 云南松林计划烧除后,短期内枯落物蓄积量减少,枯落物持水能力降低,枯落物输入量无显著差别。

    • 景观格局对阳澄湖小流域水质变化影响的空间尺度效应

      2021, 41(2):105-1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4 CSTR:

      摘要 (676) HTML (0) PDF 42.90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阳澄湖小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上景观组成与结构变量对水质的影响,为该区域湿地水环境质量提升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阳澄湖12个水质采样点为中心,利用GIS软件生成6种空间尺度的圆形缓冲区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冗余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识别景观格局对湿地水质影响最有效的缓冲区空间尺度,探讨其与水质的相互关系。[结果] ①总体上,乔木林地和湖泊的面积占比在空间尺度上逐渐减小,城镇住宅用地、水田和养殖塘的面积占比逐渐增加。②景观格局对湿地水质影响的空间尺度效应体现在不同圆形缓冲区内,在半径为800 m的圆形缓冲区内总解释变异值最大为68.2%。③景观组成变量仅有在半径为1 000 m的圆形缓冲区内PLANDFOR与水质参数具有相关性。④养殖塘在半径为200 m的圆形缓冲区内对水质影响较大;水田、乔木林地和湖泊在空间尺度较大的圆形缓冲区(半径大于500 m)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景观类型。[结论] 景观格局与水质最相关的空间尺度为800 m的圆形缓冲区,不同尺度缓冲区内景观结构变量对水质的解释能力均比景观组成变量明显,湿季水质参数与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大于干季。

    • 2000-2018年皖南山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2021, 41(2):114-1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5 CSTR:

      摘要 (554) HTML (0) PDF 2.96 M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精确评估皖南山区土壤侵蚀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研究区日降雨数据,30 m分辨率DEM,土壤数据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估算皖南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2000,2010和2018年近20 a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2000—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963.96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向高强度等级转移;2010—2018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781.22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面积由高向低转移,总体上土壤侵蚀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皖南山区3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池州市和铜陵市东南侧以及黄山市周边区域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研究区内耕地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林地以中度及以下侵蚀为主,2010—2018年耕地和林地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减小,水土保持措施成效显著。[结论] 近年来皖南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上以轻度侵蚀为主,后续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要加强。

    • 新疆天山山区乔木林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1, 41(2):122-1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6 CSTR:

      摘要 (779) HTML (0) PDF 1.22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山区乔木林的碳密度动态变化特征,为准确估算新疆山区森林碳储量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1—2016年新疆天山山区乔木林每间隔5 a进行1次的样地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乔木林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自2001—2016年间,新疆天山山区乔木林碳密度整体上表现为增长趋势,不同区域表现为:天山西部 > 天山东部 > 天山中部,碳密度变化率表现为:天山中部 > 天山东部 > 天山西部;从林龄角度天山山区乔木林碳密度在天山中部和东部地区均表现为随林龄增长先升后降趋势,近熟林最高,天山西部则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碳密度变化率均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而递减;从地形因子角度分析在不同坡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天山西部和中部地区在斜坡碳密度最高,天山东部在缓坡碳密度最高,在不同海拔天山西部和中部地区碳密度随海拔上升整体上呈先升后降趋势,天山东部则随海拔上升而递减,在不同坡向碳密度在南坡最低,其他坡向无明显规律。[结论]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天山山区乔木林碳密度持续增长,其中林龄对碳密度和碳密度变化率影响显著,因此在森林管理方面应加强科学合理地进行幼林抚育和更新恢复,优化林龄结构,进一步提高天山天然林资源的碳汇功能和固碳潜力,促进该区域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井电双控平台的地下水流场动态监测与提取

      2021, 41(2):128-134,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7 CSTR:

      摘要 (423) HTML (0) PDF 6.92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灌区已建成“井电双控”平台的优势,提出利用抽水井水位来获取开采期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变化,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利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模拟得出研究区的仿真流场,以此作为抽水井水位确定流场的判别标准,并对该方法下流场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结果] 直接使用抽水井水位得出的流场较仿真流场整体偏小;使用抽水井降深修正后的水位得出的流场与仿真流场拟合效果较好,但实际中需要结合模型计算;在部分抽水井内安装水位监测设备基础上增加专用监测井,其得到的动态流场与仿真流场接近且易于实现,说明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区流场的动态监测。[结论] 基于“井电双控”系统下,将抽水井作为监测井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因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等造成对地下水管理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加强地下水位—水量的双控管理及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应用沙漠造林器栽植柠条的试验研究

      2021, 41(2):135-1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8 CSTR:

      摘要 (924) HTML (0) PDF 1.73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应用沙漠造林器栽植苗木的保水效果,观测其沙漠造林器是否更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为提高沙漠地区苗木栽植成活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通过采用对比两种栽植方式(铁锹和沙漠造林器)下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并使用相应公式计算,从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哪种栽植方式更好。[结果] ①在草方格内进行人工栽植,采用沙漠造林器会大大降低各土层土壤水分的损耗风险,并且造林器作用下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铁锹,最高达1.42倍,最低是1.04倍。②两种栽植方式深度不同,以致柠条根系所在土层不同,进而对水分的利用策略不同。铁锹组柠条主要利用15—40 cm土层土壤水,造林器组柠条主要利用20—50 cm土层土壤水。造林器组柠条根系所对应的土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较轻,更有利于柠条的初期生长。③铁锹栽植苗木成活率为45%~55%,沙漠造林器栽植苗木成活率为70%~75%,提高了25%左右。沙漠造林器栽植苗木成活率更高。[结论] 从土壤水分保持以及对应的所栽柠条成活率等方面综合来看,相比铁锹栽植,使用沙漠造林器栽植柠条效果更好。

    • 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相结合对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的调控机理

      2021, 41(2):142-1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19 CSTR:

      摘要 (571) HTML (0) PDF 1.44 M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施用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的恢复措施对沙地植被的调控机制,为荒漠草原沙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荒漠草原设置试验样地。试验处理包括对照和恢复措施(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两个处理。测定了植物地上生物量、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比例、土壤入渗速率、稳渗速率、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结果] ①恢复措施显著提高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②恢复措施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入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降低了微团聚体的比例,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③恢复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结论] 恢复措施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提高了沙地植被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沙地植被的恢复。

    • 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结合坡面改造对林坡地生态的保育效果

      2021, 41(2):149-1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0 CSTR:

      摘要 (460) HTML (0) PDF 1.39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林下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与坡面改造结合的方式对林坡地清水产流及持水保肥影响,为水源涵养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经济林下,利用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技术,将其与按照坡度差异结合不同设定的坡面改造措施相结合,并在大球盖菇生长周期内对试验区的水质及土壤性质影响进行采样分析。[结果] 小顺坡大横坡+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CM)和顺坡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PM)及反坡梯田+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RM)均能有效减少固体悬浮物(SS),TN及TP含量。SS平均减少率分别为40.3%,31%和51.1%;TN平均减少率分别为36.6%,25.1%和56.1%;TP平均减少率分别为37.8%,24.7%和46.9%。同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22.2%,14.1%和39.1%)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2.1%,29.3%和31.5%)。[结论] 林下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技术结合坡面改造,可有效减少林坡地SS,TN及TP含量,并显著提高试验区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

    •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变异关系模型研究

      2021, 41(2):156-1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1 CSTR:

      摘要 (536) HTML (775) PDF 1.20 M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黄河流域水沙变异关系模型研究,为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从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变异影响因素分析入手,推导出以微分为基础的水沙变异关系模型。[结果] 模型通过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上游流域7个测站控制流域输沙率和流量变异变量的模拟检验,获得了7个流域输沙率和水流变异模拟平均有效性系数为0.860和0.887,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8%和6.7%。[结论] 从水流变异、泥沙变异模拟精度和各因素变异贡献比例3个层面检验了模型,初步证明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模拟实际泥沙变异具有的高有效性。

    •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生态效应——以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1, 41(2):162-169,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2 CSTR:

      摘要 (812) HTML (1098) PDF 2.56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城市湿地形成前后的生态效应,确定影响城市湿地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湿地保护和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河下游流域济南市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城市湿地的生态效应,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湿地自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 ①耕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济西湿地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次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景观指数和动植物的变化则表明湿地生态多样性增加。②降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与湿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温度与湿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水文气象因素对湿地的自然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常年性湿地形成的关键。城市规划等人为干扰影响着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也是主导城市湿地演变的主要因素。

    • 基于MCR模型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廊道构建

      2021, 41(2):170-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3 CSTR:

      摘要 (640) HTML (797) PDF 5.76 M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生物迁徙的路径,促进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交流,为鄂托克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实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鄂托克旗作为研究区,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的综合结果确定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最小成本路径的方法,对生态廊道进行构建研究。[结果] ①鄂托克旗生态敏感性程度较强,极度、高度敏感区面积占全旗41.31%,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蒙西镇和棋盘井镇交界区;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状况较差,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值区,低、中值区面积占全旗95.37%;③构建了鄂托克旗生态廊道体系,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大致构成了一个环形闭合区域,重要廊道总长721 km,一般廊道总长803 km。[结论] 整体来看,鄂托克旗生态源地分散于东西两侧,布隆嘎查和察汗淖尔嘎查源地起到了沟通东西物质能量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保证研究区整体连通性,加强这些源地的保护显得特别重要。

    •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2021, 41(2):178-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4 CSTR:

      摘要 (579) HTML (732) PDF 8.91 M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和耕地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县域尺度,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TOPSIS模型测度洞庭湖平原2007—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整体耕地生态安全程度处于临界状态,整体安全指数在研究期内波动上升但增速缓慢;不同县(区、市)耕地生态系统安全变化特征不一;中低产田改良比例、秸秆还田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地膜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业自然灾害成灾比例等是制约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 为改善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应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减施化肥和配施有机肥对酿酒葡萄梅鹿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1, 41(2):188-193,20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5 CSTR:

      摘要 (900) HTML (0) PDF 1.27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河西灌区土壤肥力贫瘠,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低下及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酿酒葡萄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方法] 于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单施化肥(C),单施有机肥(O),70%化肥+有机肥(0.7 CO),50%化肥+有机肥(0.5 CO),30%化肥+有机肥(0.3 CO),不施肥(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使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5 CO效果最优;在相同的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50%有助于平衡酿酒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CK与C处理相比,0.5 CO处理下,葡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6%和32.59%(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46.72%和25.21%(p<0.05),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9.36%和37.46%(p<0.05),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23.05%和39.06%(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72.07%和54.77%(p<0.05),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44.42%和48.48%(p<0.05),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0.42%和40.78%(p<0.05),总酸含量降低了33.96%和16.98%(p<0.05)。[结论] 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0.5 CO)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在试验区的推荐施肥量为9 000 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N 150 kg/hm2,P2O5 135 kg/hm2及K2O 180 kg/hm2)。

    • 黄土区梯田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的呼吸特征

      2021, 41(2):194-20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6 CSTR:

      摘要 (481) HTML (0) PDF 1.49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土区梯田不同覆膜条件下的土壤呼吸特征,为探寻土壤碳循环的合理农业覆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置裸地、白膜地和黑膜地3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 ①不同覆膜方式玉米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日均值表现为:黑膜地 > 白膜地 > 裸地,且不同覆膜条件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②白膜地和黑膜地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7月 > 5月 > 3月 > 9月 > 11月,裸地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7月 > 3月 > 9月 > 5月 > 11月,夏季土壤呼吸活动最剧烈,且不同覆膜条件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两两之间差异显著。③不同覆膜条件的土壤CO2年排放量表现为:黑膜地>白膜地>裸地,且夏季和秋季的土壤CO2年排放量均高于春季和冬季。④不同覆膜条件玉米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5 cm土壤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都表现出极显著相关,覆膜玉米地5 cm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高于地表温度,裸地则反之,白膜玉米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其他覆膜情况。[结论] 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自表层至深层呈现S形变化规律,裸地在0—60 cm土层的含水率明显低于两种覆膜地。梯田在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CO2释放量均增大,可有效改善黄土区梯田土壤碳循环环境。

    • 露天煤矿剥离物不同配比表土替代材料的物理性质

      2021, 41(2):201-2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7 CSTR:

      摘要 (454) HTML (0) PDF 1.23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利用不同配比露天煤矿剥离物制备的表土替代材料物理性质特征,为露天矿表土替代材料研发及剥离物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蒙东地区某露天煤矿矿山剥离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刀法、激光粒度仪及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表土替代材料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粒径、比表面积及其组成,运用灰色关联及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物理性质间的关系,探究影响表土替代材料物理性质的核心指标,筛选适宜的表土替代材料配比。[结果] ①影响表土替代材料物理性质的两个重要指标分别为容重和田间持水量,影响表土替代材料持水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微粒比表面积和总孔隙度;②心土(钙层土)及细砂的比例增高30%,将导致表土替代材料持水能力下降22%;③影响表土替代材料容重的重要指标是粒径跨度和D10;④5A(下泥岩段:上泥岩段:底板土:心土:沙=3:3:4:1:2)和7A(下泥岩段:上泥岩段:底板土:心土:沙=2:1:2:2:2)处理容重和持水能力均较好,为最优表土替代材料配比。[结论] 通过调节露天煤矿剥离物配比可以有效改善矿山表土替代材料物理性质,在表土替代材料配置过程中应提高泥岩和底板土的比例并降低钙层土比例来提高持水能力,露天煤矿剥离物表土替代材料适宜的容重配比为泥岩:生土:沙=2:2:1。

    • 腐殖酸和植物促生芽孢杆菌对黑麦草抗逆性及砒砂岩土壤性状的影响

      2021, 41(2):208-214,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8 CSTR:

      摘要 (492) HTML (0) PDF 7.04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物在砒砂岩土壤修复工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强化植物改良砒砂岩土壤的科学设想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黑麦草作为供试作物,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接种植物促生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P75,施用腐殖酸肥料以及不同的菌肥搭配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砒砂岩土壤理化性质及黑麦草生长和抗逆性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相比,Bacillus hallotolerans P75发酵液与腐殖酸协同处理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中SOD活性(229.7%)、POD活性(83.6%)和脯氨酸含量(119.3%),显著增加砒砂岩土壤中多糖、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渗水率明显降低。[结论] 植物促生芽孢杆菌Bacillus hallotolerans P75发酵液与腐殖酸肥料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土壤的水分、养分流失问题,提高黑麦草的抗逆性,强化植物对砒砂岩土壤的改良和修复。

    • 基于CRITIC-GR-TOPSIS法的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2021, 41(2):215-221,3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9 CSTR:

      摘要 (890) HTML (0) PDF 1.38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山东省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具体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相应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和建议,为实现烟台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涵盖水资源、社会、经济和水环境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RITIC-GR-TOPSIS法,对2003—2018年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相对贴近度Cj作为综合评价值,Cj越大表明水资源承载力越高,并采用障碍度模型量化各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 2003—2018年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449 7上升至2018年的0.578 3。通过障碍度模型计算发现,社会和水环境子系统内各指标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不断加大,而经济子系统相关指标对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不断减弱,水资源子系统内各指标则在此期间保持稳定且较高的影响水平。[结论] 2003—2018年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有所上升,但其上升幅度并不明显,未来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 基于耦合FLUS-InVEST模型的广州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2021, 41(2):222-229,2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0 CSTR:

      摘要 (945) HTML (1545) PDF 2.87 M (3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揭示碳储量时空演变和未来空间分布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精准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本文通过耦合FLUS-InVEST模型,基于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未来土地预测,反演1990—2018年广州市土地和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碳储量分布规律,并评估未来碳储量潜力。[结果] 广州市土地类型变化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主要侵占耕地和林地;1990—2018年碳储量减少2.47×106 t,其中2000—2005年降幅最大;高密度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北部森林一带,低密度碳储量主要分布在珠江下游;建设用地和低密度碳储量的重心迁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预测2018—2034年碳储量下降1.20×106 t。[结论] 广州市建设用地扩张对碳储量影响显著,未来西北和东部部分区域碳储量流失风险较大。

    •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岩溶山区生态质量评价——以澄碧河流域为例

      2021, 41(2):230-2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1 CSTR:

      摘要 (636) HTML (0) PDF 43.57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澄碧河流域1988—2019年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为岩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以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综合生态评价指数(CEEI)模型,对西南典型岩溶区澄碧河流域1988—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定量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①CE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能较好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②1988—2019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上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岩溶峰林区与库区周边;③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聚集性逐渐减弱。[结论] 改进的CEE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澄碧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澄碧河流域CEEI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综合研究
    •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态势及动力因素

      2021, 41(2):240-2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2 CSTR:

      摘要 (568) HTML (985) PDF 905.17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黄河流域省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态势和驱动机制,为总体布局黄河流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厘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9—2018年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相对发展情况,并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探究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驱动作用。[结果]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综合水平指数整体较小。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值为0.354~0.562,整体上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情况属于勉强可以接受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等对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产业结构体系对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应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区域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协调并发挥好多种动力因素的叠加效应。

    • 基于景观结构的黄河沿岸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2021, 41(2):250-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3 CSTR:

      摘要 (620) HTML (703) PDF 45.07 M (1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为土地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管控措施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河南省黄河沿岸7个城市为研究区,在GIS与Fragstats软件技术支持下,基于2005,2010,2015以及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1 737个6 km×6 km的生态评价单元,根据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土地转移矩阵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评价。[结果] ①2005—2018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且增长趋势较快;其他几类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②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低—低”是生态风险主要的空间聚集模式。③2005—2018年,生态风险最小值和最大值大致呈N形变化;4个时期内高风险区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呈条状和块状分布,条状高风险区大多分布在黄河沿岸,块状高风险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居民点零散分布的平原区;低和较低风险区大多分布在研究区域四周以及西南大部分区域。[结论] 研究时段内,低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在逐年增加,较低风险区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在逐年减少。各风险区主要向相邻风险区转化,仅有少量地区出现跨区转移,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变化相对稳定,生态风险急剧变化的区域较小。

    • 城市发展与河网演变间的相互作用——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

      2021, 41(2):258-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4 CSTR:

      摘要 (843) HTML (0) PDF 1.60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河南省郑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与河网演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为合理调节城市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4,2002,2009和2019年遥感影像数据,计算河网特征指数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河网演变及其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城市发展与河网演变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城市发展对河网的破坏与促进作用和河网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作用。城市发展导致河网密度降低,走向单一,结构简化,但河网是城市形态的骨架并提供物质基础,当河网承受能力趋于阈值时会反向约束城市发展,进而引起对河网的修复。郑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与河网耦合协调度变化可分为波动、磨合和稳发展3个阶段:初期城市的高强度发展使两者协调度迅速下降;中期开始注重河网的修护,人工水系的建设巩固了河网结构,期间受地形影响,城区主体避开西南丘陵地区向东部平原地区扩展;后期水系的治理与修复成效显著,协调度提升到初级协调等级并有逐步提升趋势。[结论] 人工水利措施的干预可缓解城市发展对河网的影响,但河网的修复成效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仍需加强对河网的修复与保护。

    • 基于PSR-可拓云模型的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2021, 41(2):267-2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5 CSTR:

      摘要 (462) HTML (743) PDF 1.20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推动该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基于PSR指标框架,构建了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合作博弈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建立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以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该市2010—2019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结果] 2010—2019年期间,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从“比较安全”状态向“安全”状态转化,安全等级有所上升,但是整体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升怀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必须减少单位GDP能耗,兴建农业水利设施,提升土地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同时应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以促进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 1980-2017年孟加拉国城市扩张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模式

      2021, 41(2):275-2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6 CSTR:

      摘要 (562) HTML (0) PDF 2.80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1980—2017年孟加拉国城市扩张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模式进行研究,为该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差异化发展建议。[方法] 以“一带一路”沿线孟加拉国的4个主要城市Dhaka,Chittagong,Khulna和Sylhet为研究对象,分析1980,1990,2000,2010和2017年5期4个城市扩张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城市扩张模式。[结果] 1980—2017年,孟加拉国4个主要城市的扩张规模表现为:Dhaka > Chittagong > Khulna > Sylhet,扩张速度表现为:Sylhet > Dhaka > Chittagong > Khulna;4个城市扩张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面积持续增加,优势度加强,破碎化程度波动上升。空间格局向复杂化和不规则化方向发展,空间形态逐渐多样化。1980—1990年,Dhaka,Chittagong和Sylhet这3个城市扩张的主要模式为外部扩张式,Khulna主要为邻接扩张式,1990—2017年,邻接扩张式成为4个城市扩张的主要模式,城市连片度逐渐增高。[结论] 1980年以来,孟加拉国城市持续扩张,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扩张模式总体呈由外部扩张式向邻接扩张式转变的趋势。

    •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以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例

      2021, 41(2):284-2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7 CSTR:

      摘要 (500) HTML (0) PDF 1.70 M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该区森工湿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8年内蒙古森工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和专家评估等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逐项对其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8项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 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860.9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降解污染、提供生物栖息、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科研文化游憩、改善小气候和营养物质积累价值量分别为:111.78,104.02,89.38,67.64,56.16,43.25,24.11和5.53亿元。大杨树、乌尔旗汗和库都尔林业局生态价值量排位列前三,分别为111.78,104.02和89.38亿元。[结论] 各项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和提供生物栖息为主导服务功能,以营养物质积累为最小服务功能。从整体空间格局分布来看,各林业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均表现为:中部 > 西南部 > 北部。

    • 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与调控对策

      2021, 41(2):290-2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8 CSTR:

      摘要 (548) HTML (0) PDF 1.79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演变与优化机制,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优配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07—2018年浙江省69个县(市)域的土地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及优化机制。[结果] ①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演变呈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县(市)域差异持续缩小,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态势;根据2018年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分类,可将浙江省划分为高效率、中高效率、中等效率和低效率4类分区。②2007,2012和2018年,浙江省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分别为资本投入规模、资源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能力;2018年,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分区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③基于2018年县(市)域土地利用效率及其驱动因素特征,在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分区的土地管控政策,并制订差异化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结论] 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科技创新能力为现阶段首要驱动因素。

    • 宁夏太阳山湿地水质现状与富营养化评价

      2021, 41(2):298-3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39 CSTR:

      摘要 (408) HTML (0) PDF 1.41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宁夏太阳山湿地湖泊水质与富营养化现状,为其生态修复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4,7,10月和2020年1月对水样进行采集,检测水环境因子理化指标,分析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结果] 西湖夏、秋季为Ⅲ类水,春季和冬季分别为Ⅴ类和Ⅳ类,南湖夏、秋季为Ⅱ类水,春、冬季分别为Ⅳ类和Ⅴ类,小南湖和东湖最差,全年均为Ⅴ类水。西湖和南湖浮游植物H'较高,均匀度J变化幅度小,水体污染较轻。而小南湖和东湖浮游植物H'变化较为明显,水质状况较差。西湖夏季水体呈现轻度富营养,其他季节为中营养状态。南湖情况较好,全年水体均呈现中营养状态。小南湖在夏、秋季为中度富营养,春、冬季为轻度富营养。东湖除夏季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外,其余季节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结论] 太阳山湿地湖泊水质已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程度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应密切监测其水质和富营养化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 延河流域潜在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1, 41(2):306-3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9.001 CSTR:

      摘要 (540) HTML (0) PDF 2.11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气候变化下潜在蒸散发(ET0)的时空特征,为区域生态需水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延河流域1978—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对ET0进行计算,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检验对ET0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ET0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 延河流域年平均ET0为923.53 mm,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月ET0呈单峰分布,高值月份出现于5—7月。季节上ET0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冬季的ET0呈上升趋势,秋季呈下降趋势,春季蒸散变化速率最大。空间上,ET0呈现由西部向南部增加再向东南部减少的趋势。延安站蒸散量最大,志丹站蒸散量最小,除甘泉站外其他站点的ET0均呈上升趋势,甘泉附近地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主导因子是日照时数、2 m高风速和降水量。ET0变化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规律,延安站变化率最大,安塞站变化最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气压、2 m高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时空差异显著,同一气象因子对ET0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差异,相同因子不同变化趋势的组合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延河流域ET0变化与平均温度、日照时数、2 m高风速的变化为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的变化为负相关关系,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最为密切。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

      2021, 41(2):314-3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41 CSTR:

      摘要 (431) HTML (0) PDF 1.30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对武汉市2005—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及其障碍度进行评价,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根据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障碍度。[结果] ①研究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功能协调性呈Z型式下降,功能变化优势度呈波浪式下降,土地利用日益多样化。②经济、社会、生态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均经历了低级—中级—良好—优质的发展阶段,整体增长快速;生态功能经历了低级—中级—优质的发展阶段,虽小有波动,但总体大幅增长。③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障碍度有所下降,而生态功能的障碍度不断上升。其中,SO2年均浓度、经济密度、人均GDP、卫生机构密度、人均水资源量等障碍因子影响较大。[结论] 武汉市应当注重生态功能的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实施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污染,同时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基于Meta分析的运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21, 41(2):322-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42 CSTR:

      摘要 (603) HTML (0) PDF 5.42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山西省运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为区域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应用中国地级市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案例,确立自变量因子,采用Meta分析价值转移法建立运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模型,并结合2007—2017年期间运城市景观格局估算运城市景观生态价值。[结果] ①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区人口与价值转移模型正相关,经济变量与模型负相关;位置变量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对生态服务价值有负作用,东北地区则有正作用。②水域景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其后依次是林地、草地、耕地景观。[结论] 运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表现出“减少—增加—再减少”变化,且与景观面积变化基本一致,受林地和草地景观影响较大。

    • 基于GIS和模糊数学的川西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2021, 41(2):329-3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43 CSTR:

      摘要 (462) HTML (0) PDF 14.20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川西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从自然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川西地区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川西40%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危险状态,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川西生态安全2000—2018年总体变化趋势为“上升—小幅度下降—上升”。川西地区生态安全Moran’s I指数在0.5左右,西部白玉、巴塘、理塘一带生态安全状况好转,东部九龙、雅江、木里和若尔盖一带生态安全质量有所下降。地形植被是川西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结论] 川西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偏差,但呈现出改善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对川西生态安全状况的治理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分异特征。

    • 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 41(2):337-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44 CSTR:

      摘要 (642) HTML (1323) PDF 11.41 M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西南地区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NDVI动态特征,为该区天然林保护政策的科学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候数据,结合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探讨人为和自然因素下西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结果] ①各类型植被NDVI均逐年递增,增速最快的是农用地和稀树草原。岷江—乌蒙山以东是NDVI高值区和显著改善趋势区;加上云贵高原南缘,显著改善趋势区占总面积的67.09%。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的林业政策促使低NDVI植被向高NDVI植被转变是西南地区NDVI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贡献度最大的是稀树草原类型向森林类型的转化,2001—2018年转化面积达73 693 km2,净转化率逐年提高,主要分布在岷江—乌蒙山以东。③气温与不同植被NDVI的正相关性大于年降水量,在岷江—乌蒙山以东,NDVI与气象要素的正相关性都较高。在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41.8%的NDVI增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2.35%和14.54%。[结论] 随着20世纪末以来的天然林保护政策实施以及暖、湿化区域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2001—2018年西南地区NDVI持续增加,这种增加特征在岷江—乌蒙山东、西两侧表现差异,东侧森林增加面积、NDVI改善趋势普遍高于西侧。

    • 板栗树种在中国水土流失区的分布及其环境因子

      2021, 41(2):345-3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45 CSTR:

      摘要 (467) HTML (1351) PDF 5.63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当前气候背景下预测板栗树种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特征,为板栗树种的合理引种、产业持续发展以及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261个分布点和40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板栗树种的潜在地理分布并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对比国家级水土流失区和板栗树种的潜在分布确定其应用范围。[结果] 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表层土壤酸碱度、平均日温差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5个环境变量对板栗树种适生区的分布贡献较大,累积贡献率在83%以上。同时板栗树种喜水怕涝,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潜在适生区面积总计为2.92×106 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46%,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云南省的东北部,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以高度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结论] 对比中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和重点治理区,除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不太适宜板栗树种的引种外,在其他水土流失区都可以考虑选择板栗树种作为水土保持的经济树种。基于MaxEnt模型的板栗树种潜在分布预测拓展了人们对板栗树种分布和生态特征的认识,同时为水土保持功能区的树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