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1-2018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2020, 40(4):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1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75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981—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化特征,为该区土壤水力侵蚀理论研究和开展水土保持相关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1981—2018年新疆3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半月降雨侵蚀力算法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因子R,进而反映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内在作用,并采用倾向率和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新疆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 ①新疆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空间格局相似,呈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的格局。近40 a新疆年降雨侵蚀力总体上处于波动增加趋势,其平均增速为15.6[MJ·mm/(hm2·h·a)]/10 a,但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其倾向率天山北部多呈正值,南部多为负值或持平,且北部高于南部。②降雨侵蚀力最大倾向率多出现在夏季(6—8月),但不同区域四季分配格局不同,北部大部分区域春、夏季较高,南部大部分区域夏、秋季较高,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呈集中在“春夏”格局,但不同区域集中程度不同,其年内集中程度均为降雨侵蚀力高于降雨量,说明能够产生土壤侵蚀的大降雨事件多出现在5—8月。[结论] 气候和海拔高度是影响降雨侵蚀力格局的关键要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春夏季的大降水事件对新疆天山山区土壤水力侵蚀不容忽视。

    • 不同植被格局对梁峁坡-沟坡的侵蚀动力作用机制

      2020, 40(4):10-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2

      摘要 (781) HTML (751) PDF 1.62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植被格局对梁峁坡—沟坡的侵蚀动力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草地坡面侵蚀规律和植被减蚀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梁峁坡—沟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降雨模拟降雨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不同植被格局对梁峁坡—沟坡侵蚀动力作用机制。[结果] 径流流速和含沙量共同影响着坡面侵蚀动力过程,径流流速是主要影响因素。坡面的侵蚀产沙来源主要位于沟坡内,不同植被格局下梁峁坡与沟坡产沙比例的不同,反映了植被调控侵蚀的范围和强度的不同。草带位于梁峁坡中下部时,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梁峁坡的侵蚀程度,而且能够有效抑制和减缓沟坡内的径流流速,大幅度降低梁峁坡下部和沟坡内的侵蚀程度。[结论] 不同植被格局可以通过影响径流流速和含沙量来调控梁峁坡—沟坡侵蚀动力。

    • 黄麻土工布覆盖对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的影响

      2020, 40(4):17-24,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3

      摘要 (699) HTML (616) PDF 2.83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为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2个坡度(5°和15°坡度)、3种密度(无覆盖,6 cm×6 cm及3 cm×3 cm网格)的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90 mm/h)花岗岩红壤表土的坡面侵蚀特性,并观测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速率、泥沙颗粒变化规律及富集率等指标。[结果] 坡面径流随降雨历时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速率则相反,表明侵蚀过程是一个分离受限的过程。和对照组相比,黄麻土工布覆盖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作用。另外,由侵蚀泥沙的粒径分选规律可知,坡面土壤中的黏粒和粉粒大小的颗粒倾向于被优先选择性搬运,其结果致使坡面石英粗颗粒富集,在缓坡(5°)与高密度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3 cm×3 cm网格)尤为突出。坡面石英粗颗粒随降雨历时增加不断富集进一步增加了原位坡面的侵蚀抗性,产生了土壤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不断降低的现象。[结论] 高密度黄麻土工布的覆盖能够有效地减流减沙,增加原位坡面抗蚀性,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今后的土壤侵蚀防治和劣地恢复工作中应该被重视。

    • 黄河河口-龙门区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产沙的关系

      2020, 40(4):25-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4

      摘要 (614) HTML (0) PDF 2.24 M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黄土高原典型多沙粗沙区河口—龙门区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产沙的关系,为区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降雨和产沙模数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加权变差系数法、K-means聚类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系统研究河口—龙门区间降雨和产沙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 1959—2015年期间,河龙区间汛期降雨和汛期降雨侵蚀力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汛期降雨侵蚀力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变异性,两者在年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分别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具有纬度地带性(p<0.01)。汛期降雨和汛期降雨侵蚀力在支流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差异不大,具有同增同减的变化趋势。[结论] 1959—2015年期间,水土流失大规模治理以前,河口—龙门区间流域产沙主要受降雨的影响(p<0.01),水土流失治理以后,流域产沙量锐减,降雨和流域产沙模数无显著相关关系。

    • 降雨特征对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2020, 40(4):32-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5

      摘要 (588) HTML (655) PDF 1.33 M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降雨特征对南京市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低山丘陵区尺度上产汇流分析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南京市低山丘陵区桥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8年156场降雨事件的水文泥沙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法对降雨类型进行划分,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雨型的特征,建立主要指标的多元拟合回归方程,探讨不同降雨条件下小流域产流产沙特性。[结果] ①降雨量、30 min最大雨强(I30),降雨侵蚀力是桥头小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影响因素,小流域的156场降雨事件中,主要以降雨量 < 75 mm,I30 < 20 mm/h且径流系数 < 0.2,含沙量 < 1 g/L的水沙特征为主。②降雨类型分为Ⅰ(小雨量、小雨强),Ⅱ(大雨量、中雨强),Ⅲ(中雨量、小雨强),Ⅳ(中雨量、大雨强),Ⅴ(小雨量、中雨强)5种,Ⅰ雨型发生频率最高,Ⅳ雨型发生频次最低。③Ⅱ,Ⅳ雨型的产流产沙能力均高于其他雨型,Ⅲ雨型次之,Ⅰ,Ⅴ雨型最小。Ⅰ,Ⅲ,Ⅴ雨型的产水产沙特性差异不显著。④产沙模数和洪峰流量多元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回归系数R2都在0.75以上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可用于相关指标的定量计算。[结论] 降雨量,I30,降雨侵蚀力是桥头小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雨型的降雨特征差异性显著,Ⅱ,Ⅳ雨型是区域产流产沙的主要雨型;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进行指标定量计算。

    • 干旱区不同降雨模式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

      2020, 40(4):39-44,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6

      摘要 (803) HTML (0) PDF 1.79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干旱区不同降雨模式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为精确估算干旱区生态系统土壤碳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通过人工增雨和改变降雨频率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碳释放量进行长期野外监测。[结果] 降雨能够刺激藻结皮覆被区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大幅度提升,并在1 h内达到峰值,12 h左右降至较低水平。但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不断增大,土壤再湿润后所产生的呼吸脉冲逐渐减弱,最后1次降雨与第1次相比土壤呼吸峰值降低了40%~60%。在降雨后16 h累积碳释放量、总碳释放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降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土壤碳释放量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就单次降雨而言,低频率、大雨量的降雨事件所引起的碳释放量明显高于高频率、小雨量的降雨事件。但总降雨量一致的情况下,则是高频率的小降雨事件所释放的总碳量最高,其次为低频率的大降雨事件,正常降雨频率下最小。[结论]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降雨量增加和降雨频率的变化将会增加藻结皮覆被区的碳排放量,在预测碳收支时,也应将藻结皮的碳排放量变化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 不同坡位条件对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2020, 40(4):45-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7

      摘要 (893) HTML (0) PDF 1.50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半干旱区固定沙丘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为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陕西省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以固定沙丘12 a龄人工长柄扁桃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小区,使用CNC503DR型中子仪对2018年7—10月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坡位条件下长柄扁桃林地生长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①坡顶与坡上0—3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坡中(上、下)与坡底表现为类似S形的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 > 坡中(上) > 坡上≥坡顶 > 坡中(下);②坡底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强变异性,其他4种坡位条件下为中等变异;③不同坡位条件下蒸散发表现为:坡底 > 坡顶 > 坡中(下) > 坡上 > 坡中(上),坡上属强变异,而坡底则表现出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最小。[结论] 不同坡位条件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及蒸散耗水具有重要影响,坡底土壤含水量及蒸散发量均最大,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 草原天路沿线生态环境对游客踩踏干扰的响应

      2020, 40(4):53-59,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8

      摘要 (903) HTML (653) PDF 1.77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沿线生态环境对游客踩踏干扰的响应,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草原天路为例,采用既成事实法在草原天路沿线选取3条样带,分析其植被覆盖度减少率、植被高度降低率、土壤硬度、地表覆盖度响应指数的变化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对踩踏干扰的响应。[结果] ①游客踩踏干扰范围遵循由游步道边缘向两侧递减的规律,但受自然风光和最佳拍照位置的影响,在山顶环形游憩带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游客活动,反映在植被高度上差异较明显。②植被覆盖度呈现出由游步道边缘向两侧逐渐递增的关系。③土壤硬度整体上呈现出从游步道边缘向两侧递减的规律。④地表覆盖度响应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程度干扰。[结论] 未来草原天路旅游开发要从紧抓机遇创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管理构建生态文明景区和分流管控完善景区交通系统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 祁连山浅山区退耕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

      2020, 40(4):60-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09

      摘要 (758) HTML (0) PDF 1.30 M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祁连山浅山区退耕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为该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及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祁连山大黄山林区三种类型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干筛法测定团聚体粒径,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规律。[结果] 3种类型退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高于<0.25 mm的微团聚体,其中以 > 5 mm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封育草地团聚体稳定性最强,平均重量直径(MWD)高于沙棘林地9.31%,高于未封育草地31.95%;未封育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沙棘林地和封育草地,且差异显著,三种类型退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0.25 mm微团聚体全氮含量最高,沙棘林地和封育草地土壤团聚体养分优于未封育草地;与团聚体分布特征相同,> 5 mm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依然是退耕地有机碳和全氮储存的主体。[结论] 祁连山浅山区退耕地以≥0.25 mm的大团聚体为主,沙棘林地和封育草地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未封育草地。

    • 岩石-土壤-四川牡丹元素迁移体系中的微生物效应

      2020, 40(4):67-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0

      摘要 (736) HTML (0) PDF 1.74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四川牡丹岩土环境背景以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营养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规律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ICP-OES测定四川牡丹生境母岩、土壤以及种子的大量(P,S,K,Ca,Na,Mg,Al)、微量(Fe,Mn,Cu)营养元素含量,同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组成和结构。[结果] ①四川牡丹生长土壤以弱碱富钙为主要特征,元素组成基本保留了母岩特征;②元素从母岩到土壤中的迁移富集系数排序为:Ca > Na > S > P > Mg > K > Al > Fe > Mn > Cu,植物吸收系数排序为:P > S > K > Cu > Mg > Ca > Na > Mn > Fe > Al;③碱土金属淋溶率和铝铁率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Alpha)影响显著,但对真菌的影响不显著;④P,Mn的迁移主要受母岩控制,而Ca,Mg,Fe,S等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到了微生物的影响。[结论] 细菌和真菌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相似,主要参与Fe,S,Mg,Ca的相关反应过程。

    • 川北地形过渡带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2020, 40(4):75-82,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1

      摘要 (729) HTML (0) PDF 2.53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地形特征分析不同用地类型时空分布变化,不仅能解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并能更进一步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果,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四川省北部江油市2003,2010,2018年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法,分析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接着利用地形位指数法、分布指数法,分析地形因子影响下不同用地类型分布指数变化特征;之后利用移动窗口法,探究景观格局中斑块密度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时空变化规律;最后结合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分析地形因子与景观指数间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 ①在2003—2010年期间,水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面积2 238.98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面积增加3 360.36 hm2);在2010—2018年期间,水田面积减少1 175.84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614.78 hm2;2003—2010年期间江油市土地利用的变化量整体高于2010—2018年。②北部山区主要由旱地转移为林草地,南部平原地区主要为水田转移为建设用地,中部丘陵区域旱地和水田相互转化强烈。③随时间变化,旱地和未利用地优势等级向中地形位等级靠拢;低地形位等级上建设用地、水田和水域优势度逐渐降低,并具有优势等级向较高地形位等级扩展趋势。④山区河流沿岸以及山地平原交汇处斑块密度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高,且呈线性分布;随时间变化,丘陵区域斑块密度增加,主城区附近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⑤高—高聚集区主要表现为向山地丘陵交汇处聚集;城区附近景观指数因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多,导致该区域景观指数与地形位指数呈现出不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地形过渡带区域,不同地貌对于各类用地变化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差异性,其地形因子与景观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差异明显。

    • 长期施用保水剂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2020, 40(4):83-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2

      摘要 (797) HTML (0) PDF 2.39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保水剂长期施用对作物增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为探索浅山丘陵旱作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提升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于2011—2019年在河南省农科院节水农业禹州基地进行了不同保水剂用量对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未施保水剂(CK)、保水剂15 kg/hm2(F)、保水剂30 kg/hm2(T)、保水剂45 kg/hm2(V)等4个处理。[结果] ①同一年份施用保水剂处理随小麦生长发育土壤耗水量略有增加,各处理表现为:V > T > F > CK;不同年份之间,贫水年土壤耗水量相对较大,富水年增减不一,表现为:2019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6年 > 2018年 > 2013年 > 2017年。②小麦总耗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即不同年份之间丰水年小麦总耗水量较大,贫水年总耗水量较小。③施用保水剂处理有利于改善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单位群体数量、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少不孕穗。④小麦产量表现为:V > T > F > CK,保水剂处理较CK增产2.31%~19.20%。随着施用年限延长,F处理至第4 a后对小麦的增产幅度趋于稳定,T处理的增产率随施用年限的增加逐步提升,V处理则表现为先增再减再逐步提高的过程。⑤单位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趋势一致。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年份间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2012—2016年),再降低再升高(2017—2019年)的过程。与土壤耗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与贫水年降水量、总耗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并以V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较CK提高1.70~4.51 kg/(hm2·mm)。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耗水量、总耗水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基于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净收益等综合考虑,小麦最佳的保水剂用量为45 kg/hm2

    • 宁东能源工业基地表层土壤粒径分布、养分、重金属含量与大气降尘的关联性

      2020, 40(4):91-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3

      摘要 (781) HTML (0) PDF 1.51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宁东能源工业基地大气降尘携带的营养物质、重金属与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为该区域的土壤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宁东能源工业基地马莲台电厂主导风向下风向采集不同距离的表层土壤和大气降尘样品,分析土壤和降尘样品的粒径组成、分形维数以及6种重金属(Zn,Cu,Cd,Cr,Pb,Ni)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表土与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①宁东能源工业基地大气降尘的成分来源复杂,包括了自然源和人为源降尘。其中自然源降尘主要来自于境内沙尘,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斜长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人为源降尘则主要源自燃煤烟尘,主要成分涉及Ag,Cr,Pb,Co,Mn,As,Cu和二硫化硅以及多环芳烃化合物(PHAs)等。②大气降尘和表土的粒径分布曲线在不同距离上均呈非正态性及双峰和多峰分布,说明大气降尘和表土颗粒组成具有多源性。③大气降尘和表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距离污染源越远降尘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越大,而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越小。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表明,表土与大气降尘中Cr和Cu两种重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④大气降尘携带的营养物质沉降到地表改变了土壤的养分供给,尤其是有机质的增加量最为显著。[结论] 宁东能源工业基地大气降尘成分复杂,对土壤组成有显著影响,且增加了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尽管其颗粒粒径组成、分布、养分、重金属含量与大气降尘的关联性相对较弱,但其累积效应仍然值得关注。

    • 城市化条件下的秦淮河流域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0, 40(4):100-1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630.001

      摘要 (757) HTML (1187) PDF 1.97 M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城市化条件下的秦淮河流域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为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循环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6—2015年水文气象资料和不透水面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方法,分析秦淮河流域多时间尺度降雨和径流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分析降雨和流域不透水面变化对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秦淮河流域不透水面在30 a间扩展迅速,从1988年的3.09%扩展至2015年的24.01%,增长了近8倍。②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序列变化特征不同,其中年径流序列增加趋势显著,并在2001年发生突变。③不透水面对小洪水的影响较大。对于相同的时间尺度,一般情况下,流量小的径流序列受不透水面影响较大;对不同时间尺度,不透水面具有累积效应,随着时间尺度增大,不透水面对径流的影响增强。[结论] 秦淮河流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透水面扩张对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影响程度不同。

    • >应用技术
    • FAHP-GIS在FAST台址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2020, 40(4):108-115,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5

      摘要 (794) HTML (638) PDF 3.33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贵州省平塘县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台址光明顶滑坡的危险性及其区划,为该区及相似地区的滑坡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岩组、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及灾害历史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发展二级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构建基于模糊层次法(FAHP)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完全参与对指标隶属度矩阵的运算,开展针对喀斯特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 光明顶坡体总体居于中危险和低危险水平,局部高危险,高危险区域主要位于1 H馈源塔和断层破碎带区域的3个支撑柱附近,高危险区约占研究区面积的4%。[结论] 光明顶坡体存在安全隐患,已经对精密的射电望远镜设施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评价方法在单体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且可操作。

    • 基于SOFM网络的西藏自治区流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

      2020, 40(4):116-1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522.002

      摘要 (663) HTML (0) PDF 2.06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为高原生态系统的区域综合认知和空间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西藏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聚类栅格单元指标,并基于小流域单元逐步合并破碎化的聚类结果来确定生态功能区边界。[结果] ①区域内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整体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②根据各分类栅格的景观聚集度指数确定最优分类数为5类;③破碎化的5种聚类结果经过子流域单元的合并而最终被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结论] 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特征进行命名,划分出藏北高寒荒漠草原生态脆弱区、藏中草原牧业盈余区、藏东亚热带山地针叶林农牧产品供给区、藏东南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产水区和藏东南热带季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5个生态功能区。

    • 糜子溶磷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2020, 40(4):124-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514.001

      摘要 (778) HTML (0) PDF 2.13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不同糜子品种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内生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旨在评价其溶磷促生效果。[方法] 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糜子溶磷能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光合及磷素吸收累积的作用。[结果] 从糜子种子内分离的内生菌株中有5株具有溶磷能力。其中,2株为来自甘肃省的LM1Talaromyces sp.黄丝曲霉属),LM2Talaromyces sp.),3株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GM1Talaromyces sp.),GM2Penicillium sp.青霉属),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GM1,GM3号菌株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较大,分别达到了1.59,1.47;相同成分液体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264.75和323.48 μg/ml,溶磷率分别达到5.26%和6.43%,显著(p<0.05)高于其他菌株;其pH值分别为2.88和3.63,显著(p<0.05)低于其他菌株。5个溶磷真菌的溶磷率与pH值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盆栽试验中,当磷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溶磷菌GM3时,糜子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一个参数)分别为20.63和21.46,净光合速率分别达为23.2和25.87 μmol/(m2·s)。植株全磷含量分别为10.08和12.39 mg/盆,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GM3对糜子促生作用表现明显。[结论] GM3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溶磷促生作用。

    • 柴达木盆地典型地貌单元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特征

      2020, 40(4):133-1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8

      摘要 (720) HTML (0) PDF 1.83 M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形地貌单元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与数据依据。[方法] 利用1998—2018年柴达木盆地的5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趋势线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20 a来该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驱动力。[结果] ①柴达木盆地NDVI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1998—2003年,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NDVI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2003—2008年,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NDVI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2008年以后,NDVI趋于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②不同地貌分区下,水源是限制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冲积扇和洪积扇地区植被生长较茂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两面性,在德令哈中海拔流水作用丘陵台地平原区(Ⅱ2),人类改造土地利用类型,种植枸杞等经济作物,使该区域NDVI增加明显,在达布逊中海拔、盐湖沉积平原区(Ⅱ3)湖泊周边,受人类采盐活动影响,NDVI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③受到气候、人类活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NDVI和海拔高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特性;④NDVI受坡度影响明显,坡度在2°~35°时,NDVI普遍较高。[结论] 水源和气候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人类活动和地形的改变,同样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

    • 2007-2019年东江流域赣粤出境水质评价与成因分析

      2020, 40(4):140-1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19

      摘要 (808) HTML (715) PDF 1.61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东江源区赣粤出境水质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东江源区2007—2019年赣粤出境监测断面的11项水质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水污染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出境水质变化与成因。[结果] ①不同水文时期的水质状况均存在差异,以氯化物、硫酸盐和氨氮的时空差异性最为明显。②年内变化为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劣Ⅴ水仅存在于非汛期;年际变化为,2008年出境水质最差,2009年开始好转,2017—2019年全部满足Ⅱ—Ⅲ类水。③氨氮是出境水质最主要的污染物但浓度显著下降,稀土开采,果业开发和大型养殖等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结论] 过去十几年,东江源区赣粤出境水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略有不同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显著下降,源区近年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成效显著。

    • 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区重建森林群落β多样性研究

      2020, 40(4):148-154,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0

      摘要 (638) HTML (0) PDF 1.25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福建省长汀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森林重建效果进行分析,为该区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选择7个不同年份重建的林分,分别设置7个20 m×20 m样地进行物种调查,采用β多样性测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①研究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随造林时间增长而增加。②Whittaker指数随造林时间的长短而变化。造林时间长的区域相应的Whittaker指数值较低,而造林时间短的对应值高。[结论] 森林恢复时间是影响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森林β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重建时间越长的森林β多样性越高。

    • 海南省文昌市废弃钛矿区物种多样性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0, 40(4):155-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1

      摘要 (682) HTML (0) PDF 1.37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钛矿开采对周边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为废弃钛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海南省文昌市废弃钛矿区为例,利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研究钛矿区土壤因子与乔木、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差异及分布格局影响。[结果] 文昌市废弃钛矿区辐射区域仅有植物28科37属45种,其中乔木类13种,灌木11种,草本21种。钛矿开采不仅对矿区植被产生破坏,同时对辐射区域200 m范围内的植被群落结构也有明显影响;废弃钛矿区物种α多样性指数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都以草本最高,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随着辐射区域距离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递减;通过土壤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RDA排序得出,土壤pH值、土壤含水率、有效磷、有机质和铵态氮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分别解释了废弃钛矿辐射区物种多样性42.6%,12.4%,8.5%,8.2%和7.9%的差异。[结论] 钛矿周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受土壤pH值、土壤含水率等多个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矿区周边物种多样性是否受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 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20, 40(4):163-167,1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2

      摘要 (718) HTML (0) PDF 1.32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菌渣还田的响应,为实现设施瓜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以草菇菌渣为材料,在山东省莘县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常规鸡粪还田为对照(CON),设置5个菌渣(FR)还田量,研究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微生量碳(MBC)、氮(MBN)的影响。[结果] 5个菌渣还田处理的菌渣使用量分别为15,30,45,60和75 t/hm2)相比CON增加了SOC和TN。SOC分别增加了12.0%,11.2%,21.6%,33.1%和31.7%,TN分别增加了3.1%,6.3%,19.9%,29.4%和26.4%。除FR1以外,其他4个菌渣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MBC和MBN,MBC分别增加了16.1%,19.9%,36.8%和50.7%,MBN分别增加了3.3%,37.7%,40.4%和60.9%。相比CON,高量菌渣还田处理增加了MBC/SOC和MBN/T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与SOC和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菌渣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菌渣还田是提高设施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 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以四川省茂县为例

      2020, 40(4):168-1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3

      摘要 (736) HTML (0) PDF 2.32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为山区斜坡抗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四川省茂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坡位、微地貌、曲率、顺逆向坡、归一化植被指数、岩性、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多年平均降雨13个斜坡物理韧性评价因子,结合公路沿线498个历史斜坡破坏点,构建斜坡物理韧性评价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将样本数据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训练数据进行训练建模,将得到的模型分别对训练数据、验证数据和样本整体数据进行预测分析。采用混淆矩阵和ROC曲线对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评价因子中高程、距道路距离、距水系距离这3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较大。该模型精度较高,混淆矩阵的精度为98.9%,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整个研究区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1.000,0.870和0.978。模型仿真到整个研究区中,将研究区的物理韧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等级。[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方法构建的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 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波动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2020, 40(4):176-1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4

      摘要 (766) HTML (0) PDF 3.10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河南省夏玉米产量波动对大气环流的响应,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夏玉米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资料,评估研究区夏玉米产量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 ①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河南省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产量演变特征的子区域,分别为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②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研究区产量序列存在着准2.5~3.3,5~6,7.5~10 a的周期性振荡,且各分区2004年后产量的短期波动趋于缓和;③各分区产量的周期性振荡均与环流指数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④基于前期环流指数与年份的线性模型对产量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9.3%;⑤河南省东南部和中部的产量波动对环流指数更为敏感,其中10,11月份较高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来年产量减少的关键前兆性信号。[结论] 前期环流异常对研究区夏玉米产量波动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它可以有效用于产量预报。

    • 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化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及模型拟合精度分析

      2020, 40(4):183-1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5

      摘要 (632) HTML (0) PDF 1.14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化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及模型拟合精度,为及时了解该区地表水分状况进而实施田间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宁夏银北地区重度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raw spectral reflectance,R)进行多种数学变换,运用逐步回归(stepwise regression,SR)和灰色关联度(grey correlation degree,GCD)筛选敏感波段,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模型拟合精度计算。[结果] ①SMC较低时,随SMC增加土壤反射率逐渐下降,当SMC超过26.34%后,土壤反射率随水分增加而增大,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变化幅度整体大于可见光波段;经连续统去除(continuum removed,CR)处理光谱特征曲线在1 460 nm和1 950 nm处出现明显水分吸收带。②不同反射率转换方式计算出的MLR,PLSR和SVM模型拟合精度不同,SVM模型的整体拟合能力优于MLR和PLSR模型,除反射率倒数(Reciprocal reflectance,RR)变换建立的GCD-SVM模型外,其余SVM模型RC2RP2介于0.943 7~0.999 5,模型的整体拟合精度很高。③在SVM模型中,基于对数一阶微分(first derivative of logarithmic reflectance,FLR)变换计算的GCD-SVM模型决定系数最高(RC2RP2分别为0.987 4,0.999 5),为重度盐渍化地区SMC的最佳拟合模型。[结论] SVM模型为供试土壤水分拟合的最佳模型,能够准确获取研究区重度盐渍化土壤水分状况。

    • 扇形地的类型辨析及区分方法探讨

      2020, 40(4):190-1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6

      摘要 (914) HTML (0) PDF 2.93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国内外对扇形地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扇形地合理分类和地貌实体的区分提供方法和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各类扇形地的概念、命名、地貌、地表环境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对各类型扇形地进行辨析。[结果] 现有研究对扇形地的概念和类型尚未形成共识,且部分研究对冲积扇、洪积扇和泥石流堆积扇的概念和命名有混淆。冲积扇和洪积扇地貌实体之间的主要区别为:冲积扇扇面一般具有常流水,且流道多固定,但洪积扇则与此相反。区分各类扇形地地貌实体主要包括地理分布、地貌特征、遥感影像和实地勘察等方法。[结论] 明确扇形地的类型、地表环境特征和区域背景环境,将有利于扇形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 地表覆盖对局部环境热效应的贡献

      2020, 40(4):199-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7

      摘要 (671) HTML (0) PDF 1.45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3种下垫面(裸露砂壤土、红色摩奇覆盖和黄色摩奇覆盖)夏季(6—8月)的地表温度和气温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减缓城市环境热效应和优选有机覆盖材料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地表气象资料观测法,使用手持红外热像仪对3种下垫面的地表温度进行观测,同时记录实时温湿度仪的气温数据;分析它们对局部环境热效应贡献的影响情况和变化特征。[结果] ①夏季3种下垫面的地表温度与气温变化较为同步,它们对局部环境热效应贡献大小依次为:裸露砂壤土 > 红色摩奇覆盖 > 黄色摩奇覆盖。②7月期间,摩奇覆盖虽然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热效应但不显著。6月和8月期间表现为黄色摩奇覆盖对热效应减缓作用显著,红色摩奇覆盖减缓作用不显著(p<0.01)。③对3种下垫面地表温度和气温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明显的线性关系(R2 > 0.95),可利用模型检验预测下垫面地表温度。[结论] 对城市环境中土质较差且难以形成绿地的裸露砂壤土采取有机覆盖措施,可减缓夏季局部环境的热效应,建议选择黄色等浅色覆盖材料。

    • 广州市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及其生态风险时空响应

      2020, 40(4):204-210,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8

      摘要 (815) HTML (0) PDF 1.33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景观生态风险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规律,为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基于2001—2017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模拟2025年自然发展情景与“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约束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分析广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结果] 2001—2017年,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均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较大。相较于2017年,广州市202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而“三线”约束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得到制约,林地、水域等用地面积减少幅度有所缓和,耕地反而略微增加。2001—2017年,广州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不断上升,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状结构,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递减,低、较低生态风险区规模总体缩小,而较高、高生态风险区规模逐渐增大。[结论] 与2017年相比,2025年两种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有所提高,而“三线”约束情景下生态风险指数增幅较小,更符合广州市未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综合研究
    • 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 40(4):211-2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29

      摘要 (714) HTML (0) PDF 1.55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旅游地降低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线性加权法、自然断点法、障碍度模型对2017年京津冀生态涵养区23个县域单元旅游地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区综合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71 0,呈现轻度脆弱状态;各研究单元的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较为集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城乡收入差距比、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从业人员是阻碍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结论] 目前,研究区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通过对其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有效识别,提出紧抓发展机遇,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联动等对策。

    • 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0, 40(4):219-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0

      摘要 (703) HTML (0) PDF 2.09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城市、道路、河流、高程、坡度、气温和降水等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的驱动作用。[结果] ①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的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北部和中西部景观生态安全较差,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较好,但也有恶化趋势;②各景观类型中,景观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为:水域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裸地。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存在波动,耕地和水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一直上升,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持续下降;③距城市距离、距道路距离、气温和降水等社会和气象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强,距河流距离也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有一定解释作用,而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因素并非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应尽量降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负荷,积极发挥气象因素对生态安全的正向效应,促进澜沧江下游流域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 基于能值理论的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

      2020, 40(4):228-236,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1

      摘要 (535) HTML (0) PDF 2.14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基于能值理论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分析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结果] 2017年长三角沿江城市群中29%的城市资源过度开发,外部依赖性强;53%的城市环境负载率低,29.4%的城市环境负载率高;11.7%的城市废弃物循环再生能力低;47%的城市能值交换率低,经济竞争力强;35%的城市能值货币率高,经济产出效率低。上海、苏州单位面积能值密度高,23.5%的城市较低;29.4%的城市人均能值福利低;17.6%的城市人口负载率高;41.2%的沿江城市呈可持续发展态势,58.8%的城市呈过度发展态势。[结论] 2017年沿江城市群自给能力、环境压力、生态质量呈现上游城市强、小、优向中游基本协调,下游弱、高、差的渐变态势。上海、苏南城市经济竞争力强,但产出效率低;苏中、皖中地区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城市竞争力弱;皖南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且呈沿江单边孤立发展态势。上海、苏南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形成人才、资源强吸引同时存在用地短缺问题;苏中城市较均衡并形成弱吸引;除合肥市、铜陵市外,皖中、皖南其他城市发展滞后,缺乏有效吸引。沿江城市群整体可持续发展态势严峻。

    • 黄土旱塬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及粮食产能影响因素

      2020, 40(4):237-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2

      摘要 (696) HTML (640) PDF 903.67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土旱塬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及粮食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实现黄土旱塬区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陇中黄土旱塬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2015—2017年3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为例,以新增耕地的7种农用地分等因素为依据,对新增耕地耕地的质量等别和粮食产能进行计算,同时对新增耕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Logistic回归模型,从构成新增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各因素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 景泰县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提高1~2个等别。粮食产能与新增耕地平均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浇地以占总新增耕地91.84%的面积,创造了比例为93.36%的总粮食产能。新增耕地年限3 a时,土壤结构破坏率较1 a时降低了2.05%,土壤抗侵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钾分别较1 a时提高了10.67%,15.39%以及13.62%。耕种5 a,4 a,3 a项目单位面积产能较项目未实施时粮食产能分别提高15.69%,9.80%和3.92%。[结论] 5项因素对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程度表现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 > 新增耕地基础设施 > 新增耕地面积 >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 > 新增耕地年限,因此要将新增耕地粮食产能提高的着力点放在耕地质量等别的提高方面。

    • 开都-孔雀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功能变化特征

      2020, 40(4):244-2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522.001

      摘要 (871) HTML (0) PDF 1.59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开都—孔雀河流域(以下简称“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生产—生态—生活”用地(以下简称“三生用地”)的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 ①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的快速增加,生态用地的迅速减少。②1990—2000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5 4下降为0.453 9,2010—2015年上升到0.455 9。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相对平衡,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③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存在恶化趋势,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流域下游主要为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结论] 农业生产用地、城乡生活用地面积增加与草地退化和水域生态用地被占用是造成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的原因是大量其他生态用地转型为林地生态用地。

    • 沈阳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0, 40(4):252-2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4

      摘要 (617) HTML (0) PDF 1.33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沈阳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为助力东北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沈阳经济区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重心转移轨迹模型,探讨198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转移关系。[结果] ①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存在相互转化关系,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伴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②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重心迁移的方向和速度差异明显,特别是201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重心迁移方向出现明显转折;③研究区人口、GDP重心分别呈现先“Z型”后“C型”迁移和“S型”迁移;④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同迁移形式。[结论]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沈阳经济区的设立促进了区域人口、建设用地和耕地重心向研究区几何中心迁移。

    • 宁夏原州区生态移民村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0, 40(4):259-2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5

      摘要 (754) HTML (0) PDF 2.15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生态移民土地利用过程中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生态移民的生态风险管理及移民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宁夏原州区“十二五”时期4个生态移民村(丰泽、金轮、和润及泉港)为例,基于2016年高分影像数据,同时参考移民前谷歌地球2010年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经野外GPS校验,通过计算障碍影响指数和生境景观连接度指数,分析生态移民村土地利用生境景观分异。[结果] 丰泽村和金轮村的生境景观连接度呈下降态势,和润村和泉港村呈上升态势。4个生态移民村的变化趋势明显,但极高连接度和高连接度比例很小。生态移民村生境景观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为因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园地普遍,其中泉港村与和润村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7.49%和21.28%,同时金轮村、和润村、泉港村无后备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突出。[结论] 4个生态移民村人口密度增大导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明显,生态用地被分割,移民的非农活动比重大造成耕地撂荒,景观破碎化和孤岛化现象明显,生境景观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生态压力增加。

    •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集中水流曼宁系数变化特征

      2020, 40(4):266-273,2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6

      摘要 (680) HTML (0) PDF 2.31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岩石与坡面夹角影响下地表集中水流阻力变化特征,为该区土壤侵蚀模型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3个坡度(10°,15°,20°),3个冲刷流量(5,7.5,10 L/min)和6个岩石与坡面夹角角度(30°,60°,90°,120°,150°,180°)组合条件下开展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岩石与坡面夹角下地表集中水流曼宁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地表集中水流曼宁系数n随冲刷历时呈迅速增大再缓慢增长或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不同夹角的n值大小顺序为:n180° > n150° > n90° > n30° > n120° > n60°。②当岩石与坡面夹角大于30°时,n与水深h显著相关,夹角为30°时,二者关系不显著;试验条件下,n与雷诺数Re关系不显著,与弗汝德数Fr呈显著幂函数负相关。③相对水深曼宁系数n/h随夹角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④岩石与坡面夹角大于30°时,n/h与Re均呈幂函数负相关,夹角为30°时,二者关系不显著;不同岩石与坡面夹角的n/h与Fr关系均不显著。[结论] 喀斯特槽谷区坡面集中水流曼宁系数n受岩石与坡面夹角的显著影响,随夹角增大总体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 中国石漠化防治现状与立法问卷调查分析

      2020, 40(4):274-2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7

      摘要 (821) HTML (0) PDF 1.15 M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石漠化防治的基本现状及立法因应,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漠化防治及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9年10—12月就社会公众对于石漠化现象的认知度、石漠化防治的评价与建议、石漠化防治立法认知与需求等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石漠化危害已基本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生态灾害。当前石漠化科普教育、宣传开展程度和频率较低,公众对石漠化的了解程度仍相对较弱,对石漠化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评价比较满意。公众参与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意愿积极,石漠化防治立法的民众倾向和诉求强烈。石漠化防治立法应重点关注防治资金和技术投入保障机制、工程管理与义务责任、宣传手段和执法力度等问题。[结论] 为有效推进中国的石漠化防治,应继续加大石漠化防治宣传力度,加强防治责任主体参与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防治措施的多元化,开展石漠化防治的立法十分必要和迫切。

    •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背景下农民环境风险意识与避险行为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小湋河小流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

      2020, 40(4):280-2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8

      摘要 (659) HTML (0) PDF 1.33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民的环境风险意识与环境避险行为的相关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关中地区渭河三级支流小湋河小流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到附近村落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探讨在该项目建设论证中农民的环境风险意识和避险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还存在更深层的原因,或具有更复杂化的形态。[结果] 结合调查资料与统计分析,发现小湋河小流域农民的环境风险认知过程呈现环境风险感知→环境风险意识→环境避险行为的演进样态。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风险意识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小流域农民环境风险意识和避险行为之间存在4组关系:有意识有行为、有意识无行为、无意识有行为、无意识无行为。[结论] 意识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本研究实践检验中成立,农民的4类环境风险意识与相应的避险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

    • 川西高原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2020, 40(4):286-294,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39

      摘要 (965) HTML (0) PDF 3.66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MOD09A1数据反演川西高原植被NDVI,结合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气温和降水等资料,利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Mann-Kendall统计检验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变化特征,探讨川西高原植被ND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 ①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均值为0.486,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垂直分布上植被NDVI随高程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②近17 a川西高原植被NDVI整体以0.01/10 a的速率变化,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改善和退化面积分别占比83.5%和16.5%;Hurst指数研究表明,川西高原植被NDVI总体变化持续性较强,反持续性较弱;③2001—2017年川西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上升趋势不明显;整体上植被NDVI对气候的响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北部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西南部主要受降水影响。[结论] 川西高原植被的生长受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NDVI呈现明显空间异质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近17 a植被NDVI改善面积持续增加,且未来持续性较强。

    • 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及耦合关系演变

      2020, 40(4):295-3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0

      摘要 (821) HTML (0) PDF 1.95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及耦合关系演变进行研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内生性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通过构建3阶段DEA模型对2006—2018年浙江省69个县(市、区)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①浙江省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差距明显,规模水平是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各县(市、区)的城市用地效率水平差距小,而农用地效率的空间极化特征显著;③2006—2018年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的效率耦合度与协调度波动上升,城乡耦合度与协调度受取决于农业用地效率水平;④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结论] 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加强乡村建设,提高农用地效率是实现城乡协调,达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河北省坝上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2020, 40(4):303-3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1

      摘要 (864) HTML (0) PDF 1.98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河北省坝上地区近40 a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为该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坝上地区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通过土地转移矩阵、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和预测该区1980—202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评估该区生态风险水平。[结果] ①整个研究期间,坝上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所占比例近50%,其中,1980—2018年,耕地、林地扩张面积均超过300 km2,草地减少近616.60 km2,水域面积缩减36.04%,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互相流转程度较为剧烈,空间变化上表现为各地类的重心在2000—2010年明显迁移。②1980—2026年,坝上地区6个时期内生态风险值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在0.500左右,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趋同集聚性。③近40 a来,坝上生态风险水平升至为高风险级,其区域增加了123.22 km2,较高风险区域分布在城镇地区,据CA-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坝上地区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区域持续扩张,丰宁县和围场县将分别出现小规模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结论] ①近40 a来坝上地区草地退化严重,水域面积显著减少,原因系安固里淖干涸所致。②该区生态风险水平与土地格局分布具有较强相关性,且在未来会继续升高。

    • 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

      2020, 40(4):312-3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2

      摘要 (676) HTML (0) PDF 2.13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内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和差异,为该流域内人地关系研究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提取乌苏里江流域1990年和2015年的土地覆被信息,分析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 1990—2015年的26 a间,乌苏里江流域内农田、湿地面积变化较为明显。农田呈扩张趋势,面积增加6 089.69 km2,增长率18.4%。其中,5 416.7 km2农田由湿地转化而来,农田扩张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区域。湿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 683.51和844.09 km2,减少率分别为56.4%和3.51%。俄罗斯境内土地覆被变化作用强度较弱,各土地覆被类型间变化率均不超过2%。[结论] 气候、地形、农业宏观政策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推动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规模的扩大是该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 奈曼旗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020, 40(4):321-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3

      摘要 (701) HTML (0) PDF 2.50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土地利用动态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演变情况,为该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奈曼旗2000,2010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Envi Classic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特征。[结果] ①2000—2018年间奈曼旗呈“林地—水域—沙地”主导的土地类型演变特征,即林地、水域面积增加,沙地面积减少;其中林地面积净增312 100 hm2,水域面积净增500 hm2,沙地面积净减142 100 hm2。②时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呈“一减一增”的趋势,其服务价值由2000年的3 050.7万元减至2010年的至1 991.58万元再增至2018年的4 728.55万元。③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中值区与低值区分别位于南部、中部和北部,形成了“高—中—低”的区域分布格局。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气候调节的变化最为明显,其对应的服务价值由2000年的801.64万元增至2018年的1 349.85万元。[结论] 2000—20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覆被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服务价值也均提高。

    • 超强台风背景下日本东京湾海岸线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2020, 40(4):329-3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4

      摘要 (673) HTML (0) PDF 1.14 M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日本东京湾海岸线防护的特色和经验,为中国海岸线防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法对日本东京湾区的台风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其历年来面临的典型台风灾害事件、相关法律和规划的演变过程,以及海岸线的防护措施。[结果] 东京湾海岸线安全防护规划的特色主要分为4个方面,即灾害防护类型的多元性,规划理念的多维度性,防护空间体系的多层次性,防护策略体系的多样性。[结论] 通过制定海岸保护规划,构建多重防护措施,提高灾害监控预警能力,能更好地防护和建设中国海岸线。

    • >专家论坛
    • 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

      2020, 40(4):335-3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5

      摘要 (724) HTML (888) PDF 863.74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该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方法] 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重点从生态系统视野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其发展缺少规模生产条件;生态农业模式虽多,但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完善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县,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提升和重构现代生态农业支撑体系。[结论] 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途径。未来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路线图,不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水平,为加快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 中国黑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2020, 40(4):340-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6

      摘要 (998) HTML (1025) PDF 836.17 K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中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为黑土侵蚀防治和黑土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区域调研和已有文献,归纳近年来中国关于黑土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总结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结果] 确认了全球共有4大片黑土地区,其中中国东北黑土区面积为1.09×106 km2。虽然当前坡耕地黑土层因侵蚀变薄速率较高(2~3 mm/a),水土流失导致全坡面土壤质量下降,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未来100 a内黑土不会消失。东北黑土区已建立了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80%以上,使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速率达5.4‰,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结论] 应该以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双重指标衡量其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在未来30 a内,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以坡耕地治理为主,以法律为保障,以国家工程为引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