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泰国北部山区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2019, 39(1):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1

      摘要 (2034) HTML (1254) PDF 4.54 M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泰国北部山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该区土壤侵蚀特征,旨在为泛第三极暖湿区的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位于北部山区的清莱府为泰国土壤侵蚀典型区域的代表区域,选取18个调查单元(小流域/矩形区),于2018年11月22-29日调查了该区土壤侵蚀的类型与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植被类型及盖度、耕地状况和作物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等。[结果]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道路、田地边坡、坡耕地(尤其是新耕种的坡地)和建设用地边坡,部分林下也可见侵蚀沟发育。未经硬化的土路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部分道路形成严重的侵蚀沟。坡耕地的侵蚀在新耕种的田块及其边坡处尤为严重,田块内部主要表现为细沟和浅沟侵蚀,以新近种植的菠萝地最为严重。林下土壤侵蚀主要出现在林下裸露的橡胶纯林内,甚至有浅沟和切沟出现。18个调查单元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介于480.9~3 565.3 t/(km·a)之间,总体平均为1 767.9 t/(km·a)。该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及其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是地形因子。[结论]泰国北部山区虽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但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相对简单,对开垦坡地的不合理利用引起了严重的人为加速侵蚀,加之该区地形复杂,导致土壤侵蚀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同时,该区的土壤侵蚀基础观测资料缺乏,迫切需要加强土壤侵蚀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数据的采集,提升对该区域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的认识,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运用,同时加强土壤培肥、污染防治和土壤保育等措施,保障泰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甘肃省兴隆山森林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

      2019, 39(1):9-15,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2

      摘要 (1364) HTML (915) PDF 1.10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展凋落叶分解速率研究,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为甘肃省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兴隆山青杄、山杨和白桦3种主要树种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进行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凋落叶初始质量的研究,明确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结果]青杄中龄林针叶分解速率为0.16,95%分解期为19.08 a;青杄近熟林针叶分解速率为0.13,95%分解期为23.70 a;山杨和白桦凋落叶分解速率均为0.11,95%分解期分别为28.57 a和27.27 a;山杨和白桦凋落叶分解速率明显要小于青杄针叶,这很可能是凋落叶分解主场效应和分解袋孔径较小所致。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木质素含量、碳/氮值、木质素/氮值和钾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特别是与木质素含量、氮含量和木质素/氮值,相关系数均达0.7000以上;钾含量、木质素含量、木质素/氮、碳/磷和纤维素含量是影响兴隆山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的重要指标。[结论]木质素/氮值是影响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凋落叶初始木质素/氮值越高,分解速率越低。

    •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

      2019, 39(1):16-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3

      摘要 (1336) HTML (0) PDF 1.11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滨海湿地采集光滩、碱蓬、芦苇和米草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探究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测定土壤淋出液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土壤淋出液DOC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淋出液DOC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芦苇湿地的土壤淋出液DOC浓度最高,为23.12 mg/L,其次分别为碱蓬湿地,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分别为15.22 mg/L,14.44 mg/L与8.38 mg/L。4种土壤淋出液DOC光谱特征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碱蓬湿地土壤淋出液DOC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最高,米草湿地土壤淋出液DOC的分子量和团聚化最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淋出液DOC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增大,分子量以及团聚化程度逐渐减小。[结论]植被残体的分解以及土壤的解吸附能力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层土壤淋出液DOC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淋出液DOC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变化——以杂古脑流域为例

      2019, 39(1):2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4

      摘要 (1113) HTML (0) PDF 1.16 M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景观格局对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为岷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岷江上游杂古脑流域1990年和2015年的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变化。[结果]杂谷脑流域景观类型动态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由70125 hm增加到82568 hm,林地和耕地面积少量增加,未利用的其他地类面积减少了12542 hm。该区域25 a来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土壤侵蚀程度显著下降;2015年中度侵蚀强度以上的土壤侵蚀发生面积均出现下降,极强度侵蚀活动的发生面积下降了36102.69 hm。[结论]25 a间杂古脑流域以草地为主的植被恢复和景观格局变化,有效降低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减少了水土流失。

    • 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植被及土壤特征的关系

      2019, 39(1):29-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5

      摘要 (1329) HTML (1093) PDF 1.11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地下水埋深与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相关关系,为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生态环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时空替代和土壤单重分形等方法,定量分析植被群落和土壤颗粒变化特征,并探讨二者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植被特征与多样性指标值大小顺序为2-3 m > 1-2 m > 0-1 m >(>4 m) > 3-4 m;研究区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粉粒为主,其中粉粒含量在52.03%~84.78%之间,土壤颗粒平均粒径从大到小依次为3-4 m,>4 m,0-1 m,1-2 m和2-3 m,颗粒分形维数分别为2.34~2.49之间;分选级别分别为较差、差、较差、较差和差;偏度等级分别为近于对称、近于对称、近于对称、负偏和负偏;各种样地峰态均属很尖窄。[结论]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表现为随着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变化呈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向地带性典型草原植被的演替过程,地下水埋深2-3 m处为植被演替临界范围。

    • 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地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2019, 39(1):37-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6

      摘要 (1230) HTML (0) PDF 830.82 K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南方红壤侵蚀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生态系统碳库储量,为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裸地、不同恢复年限(10,20,30 a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恢复阶段林地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结果]马尾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能够显著提高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10 a,20 a,30 a生马尾松人工林与裸地相比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分别增加2.80,3.54,8.56倍,但依然低于天然次生林;马尾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能够显著提高表层(0-10 cm)土壤碳库储量,而对深层土壤碳库储量影响不显著;不同恢复阶段植被和土壤碳库增加速率不同,呈现非线性增加。[结论]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碳库储量,但该地区土壤碳库的恢复是长期的缓慢过程。今后应加强南方红壤地区森林植被的保护,避免植被过度干扰和破坏而引起严重土壤侵蚀。

    • 2000-2014年徐州地区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

      2019, 39(1):43-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7

      摘要 (1195) HTML (0) PDF 1.35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精确估算江苏省徐州市黄泛平原及丘陵地区土壤侵蚀量并探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和防治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应用USLE模型计算出徐州黄泛平原和丘陵地区2000-2014年的土壤侵蚀模数,逐年统计侵蚀模数的最大值、平均值,不同等级侵蚀面积,分析这些指标15 a间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出多年来侵蚀模数的回归系数分布,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阐述徐州地区土壤侵蚀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徐州黄泛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壤侵蚀以轻度(排除微度)侵蚀为主,其中丘陵地区侵蚀具有带状分布特征,并且侵蚀等级跨度更大;②徐州地区的水土流失在逐渐减弱,其中丘陵地区的侵蚀减弱程度和显著性大于黄泛平原;③各等级侵蚀面积随侵蚀程度的加重逐级递减,黄泛平原极强度侵蚀面积控制在5%以内,丘陵地区极强度侵蚀面积控制在10%以内,两区域剧烈侵蚀均得到了遏制;④侵蚀减弱程度较大的地区多分布于各河流域及湖泊周围,并且变化显著性强的区域也多分布于各河流附近。[结论]多年来徐州地区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有所减弱,各河流域侵蚀减弱尤为明显,但在黄泛平原的某些地区侵蚀仍在加重,徐州市有关部门应在这些区域加强防治力度。

    • 草地与耕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对比分析——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2019, 39(1):50-54,6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8

      摘要 (1262) HTML (0) PDF 760.64 K (1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草地开垦为耕地后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为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及草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栗钙土、灰褐土和草甸土3种土壤类型下草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对0-1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有机碳、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各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栗钙土和灰褐土耕地与同地点草地相比,粒径>3 mm和0.25~3 mm的团聚体含量减少,而≤ 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所降低,有机碳储存的主体由>3 mm粒径团聚体向0.25~3 mm粒径团聚体转化,非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上升;草甸土草地土壤结构性差,有机碳含量较低,主要是出现盐化现象所致,但是开垦为耕地后,受有机肥长期施入和耕作的影响,其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栗钙土和灰褐土草地在开垦为耕地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稳定性下降。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垦研究区内盐化草甸土草地进行农田耕作是可行的。

    • 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地演替中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储水量关系

      2019, 39(1):55-6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09

      摘要 (1247) HTML (0) PDF 720.83 K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阐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与土壤储水量的关系,为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云雾山保护区自然恢复3,8,13,46,66,89 a的样地进行取样,分析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分布及其与地上地下植物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随着草地演替的进行,植被群落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恢复13 a之前显著增加,之后渐趋稳定;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植被群落演替对0-4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演替后期对40 cm以下土层水分有明显消耗。植被群落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标与表层0-10 cm水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草地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与表层土壤储水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但深层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对下层土壤储水的消耗也逐渐增大。

    • 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土壤表层全磷空间变异性

      2019, 39(1):61-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0

      摘要 (1154) HTML (0) PDF 667.14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确定全磷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地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采集了26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用ArcGIS 10.2绘制样点全磷含量分布图,并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王东沟小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下全磷含量呈现为:塬面 > 塬坡 > 沟道的分布规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全磷含量呈现为:果园 > 废弃果园 > 农地 > 林地 > 荒草地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单元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极为显著。[结论]王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14 a不断的调整,全磷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全磷的空间分布格局。

    • 水盐梯度对滨海湿地土壤养分指标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9, 39(1):65-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1

      摘要 (983) HTML (0) PDF 1.20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海水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分析水盐梯度对土壤养分指标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胶州湾滨海湿地表层土壤并设计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不同水盐梯度上的土壤养分指标和酶活性。[结果]盐分和水分对土壤pH值和容重(BD)的影响显著;土壤有机质(TOM)、氨氮(NH4+-N)、速效磷(AP)、速效钾(AK)、蔗糖酶(SA)、脲酶(UA)、碱性磷酸酶(APA)均随水梯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水梯度时达到最高值;土壤TOM,AP,AK,SA,UA,APA均随盐梯度的增加而降低,NH4+-N随盐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SA与TOM,AP,AK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APA与TOM,AP,AK,BD显著正相关;UA与pH值,BD显著正相关,与NH4+-N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水分过高或过低、盐分增加均会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 干旱绿洲区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来源

      2019, 39(1):7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2

      摘要 (1311) HTML (0) PDF 997.65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对农田有重要防护作用的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为本地区农田和农田防护林的优化灌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稳定氧同位素(δ18O)研究干旱绿洲区常见农田防护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榆树(Ulmus pumila)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根据直接判断法、IsoSource模型和吸水深度模型3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不同树种防护林水分利用来源不同。其中4月胡杨主要使用10-20 cm的浅层土壤水,贡献率为83.3%;沙枣主要使用80-120 cm和120-160 cm的深层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6%和16.9%;榆树主要使用50-300 cm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累计贡献率为82.5%;5月胡杨主要利用浅层0-30 cm的土壤水,贡献率为57.1%;沙枣和榆树转而利用表层0-10 cm的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8%和52.7%;6月胡杨利用0-20 cm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率分别为38.7%和10.5%;沙枣有76.9%的水分来源于10-20 cm的浅层土壤;榆树主要水分来源中有49.1%来自于0-80 cm,另有12.3%来自于地下水。同时研究得出胡杨4-6月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8,28,25 cm,沙枣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18,37,34 cm;榆树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95,37,29 cm。[结论]选择农田防护林树种时,在保证防护林防护效益的同时,应选择搭配以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为主要水分来源的种类,从而更加高效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

    • 容重对铁尾矿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2019, 39(1):78-84,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3

      摘要 (949) HTML (0) PDF 1.43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紧实度对铁尾矿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为铁矿区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一维土柱试验和张力计法,分别测定1.50,1.55,1.60,1.65,1.70 g/cm3这5个容重水平下的入渗过程及水分特征曲线。[结果]①随着容重增加,铁尾矿入渗能力降低,容重与稳渗率、湿润峰距离、累积入渗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②铁尾矿剖面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1.50~1.60 g/cm3含水量在不同深度上分层明显,1.65和1.70 g/cm3尾矿砂剖面含水量分异性较小;③Green-Ampt模型拟合铁尾饱和导水率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886,计算精度较高,Kostiakov模型拟合不同容重铁尾矿入渗过程效果最佳(R2=0.989);④铁尾矿在脱湿过程中,高容重下持水能力明显下降,1.60 g/cm3持水保水性最好,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水分特征曲线表明,饱和含水率(θs)、残余含水率(θr)、进气值(α)、形状系数(n)等参数随容重增大而减小。[结论]高度压实严重抑制铁尾矿水分入渗和持水能力,因此复垦修复中应以疏松尾矿基质改善结构特性为主。

    • 不同有机物投入对新垦耕地红壤肥力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2019, 39(1):85-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4

      摘要 (1155) HTML (0) PDF 1.07 M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有机物对新垦山地土壤的培肥效果,为开展新垦耕地后续培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新垦山地红壤地,以3种不同有机物投入为因素,以空白为对照,在一年三熟蔬菜种植模式下,经连续3年小区试验,比较其对新垦耕地红壤肥力及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在3种有机物中,商品有机肥无论是在土壤培肥方面还是在蔬菜作物生产方面,均能体现出最佳效果。[结论]商品有机肥可作为新垦红壤地区施用的外源有机物之一予以推荐。而食用菌废渣的效果次之,可作为替代物品,水稻秸秆效果较差。

    • 平朔矿区开采受损及治理区土壤养分特征对比分析

      2019, 39(1):9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5

      摘要 (1026) HTML (0) PDF 1.14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土壤养分分布的空间规律,为以后施肥决策提供依据,加速改善矿区土壤状况。[方法]以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开采未损区、开采受损区、受损治理区3个区域的土壤样本各30组,再通过试验测得土壤的养分含量并用R和Sufer等进行分析处理获取不同区域的养分变化情况,最后根据样本各养分因子的隶属度值和权重系数对土壤养分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标准相对比,结果表明平朔矿区的养分丰缺度为急缺或缺状态,除pH值外其他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及含量波动大,尤其开采未损区。土地复垦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矿区的受损土壤,但是受损治理区土壤要想恢复到开采前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结论]平朔矿区的采矿和土地复垦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分布有重要影响。

    • 水源涵养和生态保育清洁小流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特征及潜在风险——以董铺—大房郢水库为例

      2019, 39(1):98-103,1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6

      摘要 (1259) HTML (798) PDF 1.09 M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解安徽省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和生态保育清洁小流域(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汇水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下游水库的影响。[方法]在该区域3条主要汇水河流采集了23个沉积物样品,分别测定了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Zn,Cu,Cr,As,Cd,Pb和Hg)的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IR)和地累积指数法(Igeo)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其可能来源。[结果]研究区域重金属分布存在差异,As和Cd在泗水河上的C1C2两点含量超过了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且Cd在此两点的易利用态占比为34.97%和37.67%,具有较强的生物有效性;Cd生态风险指数普遍偏高,达强度等级,其中泗水河上的C1C2两点达极强等级;同时S8点Hg生态风险达到强度等级,其余6种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较低。该区域重金属主要来自于人与自然混合源和人为源,贡献率分别为51.11%和27.70%。[结论]在泗水河下游流域Cd污染较为突出,为减小其对下游水库的影响,应加强Cd的污染治理。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TVDI和Landsat-8的喀斯特峡谷区干旱监测

      2019, 39(1):104-1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7

      摘要 (1103) HTML (1332) PDF 1.42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适用于喀斯特地表干旱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为石漠化治理监测以及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运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Ts)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花江峡谷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旱季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TVDI作为旱情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①反演的TVDI与同时期实测的0-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②3个时期的干旱等级以轻旱为主;轻旱、干旱和重旱累计面积占全区比重大,呈现2014年旱情重于2015年和2013年的特点。③3个时期的旱情在空间分布上,湿润和正常等级在地形上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 100 m地带,15°~35°的斜坡和缓陡坡,以及阴坡和半阳坡;在石漠化等级上,主要分布在无石漠化区、轻度石漠化区和潜在石漠化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中主要分布在有林地、旱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轻旱、干旱和重旱在地形上主要分布在海拔500~900 m,6°~25°的缓坡和斜坡,以及阳坡和半阳坡;在石漠化等级上,轻旱和干旱主要分布在轻度石漠化区、潜在石漠化区、中度石漠化区和强度石漠化区,重旱主要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上,轻旱、干旱和重旱主要分布在旱地、园地和其他林地。[结论]TVDI可作为研究区的干旱监测指标,基于TVDI和Landsat-8数据的干旱监测方法在喀斯特峡谷区具有一定适用性。

    •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川南地区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综合评价

      2019, 39(1):114-119,1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8

      摘要 (1135) HTML (0) PDF 919.42 K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川南地区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清溪谷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以期有效指导山区各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同时为类似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原则,结合清溪谷小流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川南地区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果]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区、生产区、生活区3个子系统,初选沟道水文形态、农业用地比例、生活污水处理率等24项作为评价指标。流域水系整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指标所占权重为0.247,生态农业发展指标所占权重为0.373,人居环境整治所占权重为0.380。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综合评价指数分值为0.772,达到"清洁"等级。清溪谷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处于良性、协调、稳定的发展状态。[结论]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完善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提供了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豫北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综合评价

      2019, 39(1):120-1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19

      摘要 (1254) HTML (0) PDF 649.24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豫北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的筛选,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对国家级海绵城市鹤壁市和河南省省级海绵城市安阳市境内的典型雨水花园植物进行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29种雨水花园植物进行综合评价,从3个准则层和9个指标层构建植物评价体系。[结果]指标层中的抗旱性、抗湿性、绿化美化特性、去污降污能力4个指标对于雨水花园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千屈菜、红蓼、东方狼尾草、鸢尾、细叶芒、花叶芒6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1级;再力花、常夏石竹、八宝景天、美人蕉、金鸡菊、马鞭草、大丽花7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4级;香彩雀、紫叶狼尾草、蜀葵等16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2-3级。[结论]综合评价值为1级的植物是豫北地区建设雨水花园的首选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4级的植物是雨水花园慎重选择的植物材料;综合评价等级为2-3级的植物,选择合适的区域如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进行雨水花园植物的种植。

    • 绿色施工条件下铁路弃渣场的综合效益分析

      2019, 39(1):125-1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0

      摘要 (1096) HTML (0) PDF 967.16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铁路弃渣场施工"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经济效率"的"三位一体动态施工综合效益率",为"四节一环保"应用于铁道弃渣场施工带来的水土保持及长远效益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绿色施工理念和最大化水土保持带来的多维效益,以传统Malmquist模型为基础,以弃渣场施工为研究主体,引入施工所致的非期望产出,充分考虑资源的投入利用率以及动态投入的长远效应,构建铁路弃渣场施工Malmquist模型(QMPI)。[结果]QMPI模型充分解释了铁路弃渣场"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经济效率"三位一体的动态施工综合效益。基于DEA-SOLVER PRO软件平台进行了QMPI施工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的测算,得出了各要素的冗余率。[结论]施工综合效益率与资效效率(REC)和环效效率(EEC)呈整体正相关,即绿色施工会促进施工综合效益率。同时,提升"四节"会促进"一环保",从而共同作用提高施工效益。

    • 基于矩阵奇异值分解约束型无迹粒子滤波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研究

      2019, 39(1):132-1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1

      摘要 (984) HTML (0) PDF 904.06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滑坡位移预测模型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实施更加可靠的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出了一种矩阵奇异值分解(SVD)约束型无迹粒子滤波(IUPF)方法,建立基于位移参数的滑坡位移预报模型。[结果]利用改进的SVD方法有效提升了无迹粒子滤波方法中Sigma点计算的鲁棒性,从而提升了算法的预测精度,对滑坡的稳定趋势能够做出更准确的预报。将该算法在镇江市跑马山滑坡体监测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雨花互通南侧护坡体滑坡监测工程相关数据进行了应用和分析验证。[结论]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加入SVD约束后的无迹粒子滤波算法,能够使得滑坡位移预测更加准确,预测的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滑坡的变形趋势。

    • 基于SWAT模型的晋江西溪流域绿水管理措施效益成本分析

      2019, 39(1):137-1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2

      摘要 (1148) HTML (0) PDF 623.70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计算晋江西溪流域4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和成本,为西溪流域生态治理提供新的参考模式,为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区,运用SWAT模型对石陇、梯田、等高耕作、地表覆盖4种绿水管理措施进行了情景模拟,计算了4种措施在增加绿水、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农业增收等方面的效益,并对每种措施进行了效益成本分析。[结果]①石陇、梯田、等高耕作3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分别为19.52,13.03,6.98,都远大于1,非常适合在西溪流域推广应用,3种措施的平均效益成本比为10.18。流域实施3种措施的年均成本为3.97×106元,年均效益为4.05×107元。②地表覆盖的效益成本比仅为0.63,目前不适合在研究区推广应用。[结论]石陇、梯田、等高耕作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较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进一步探索降低地表覆盖成本的技术,同时辅以适当的政府补贴,以利于该绿水管理措施在研究区的推广。

    • 数据驱动的模糊支持向量农业水质评价模型

      2019, 39(1):142-146,1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3

      摘要 (963) HTML (0) PDF 771.55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在线农业水质综合评价中的监测数据噪声及边界模糊问题,建立具有良好抗扰性和等级划分的综合评价模型。[方法]提出了基于数据确定投影寻踪指标权重及模糊隶属度参数的支持向量评价模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投影寻踪函数进行了优化求解,获得相对客观的指标权重向量,而后结合数据优化模糊隶属度参数,构建模糊支持向量综合评价模型,以使得监测噪声对评价模型泛化能力的影响减小。此外,考虑到通用的离散化评价等级分辨率较低,提出了区域划分信度的概念,用以辅助说明样本所属区域划分等级的可信程度,实现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细化补充说明的目的。[结果]评价模型与专家意见及传统评价方法的结果吻合程度较高,且在监测数据叠加10%至30%的随机噪声时,模型仍能保持85%以上的一致率,样本的区域划分可信度均大于临界值,抗扰效果优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及灰色聚类法。[结论]本文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鲁棒性,能为后续噪声存在条件下农业水质在线实时综合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2019, 39(1):147-1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4

      摘要 (1183) HTML (0) PDF 973.13 K (1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安徽省2007-2016年间耕地资源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构建DPSIR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TOPSIS模型测度了10 a间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状况,同时采用障碍度模型剖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结果]2007-2016年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水平由不健康等级转为亚健康等级,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准则层障碍度最高的是压力子系统,主要障碍因子为GDP增长率、农作物受灾面积、农药使用量、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等。[结论]应用DPSIR模型构建的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TOPSIS法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是合理可行的。虽然安徽省总体健康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受压力子系统的限制,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水平。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新疆干旱区博乐市生态变化分析

      2019, 39(1):154-159,1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5

      摘要 (1597) HTML (0) PDF 1.05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结合遥感方法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生态变化,为该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博乐市1997年、2007年和2016年3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耦合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博乐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研究区属于MODS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总体RSEI指数较低,由差和较差主导;1997-2016年博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明显改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0.250提高到0.422,等级为优和良的比例从11.24%上升到26.20%;改善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变差的面积,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中部绿洲和南部天山西部北麓荒漠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绿洲的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区域。[结论]荒漠生态建设和扩大绿洲面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同时也要合理配置资源和土地利用。

    • 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健康流量重构

      2019, 39(1):160-1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6

      摘要 (904) HTML (0) PDF 948.43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多种水文学方法重构叶尔羌河河流健康过程,以期为基于河流健康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干旱内陆河流叶尔羌河为研究对象,选取卡群水文站1957-2015年逐月实测流量资料,基于叶尔羌河包括河流形态、水文条件、河流生态系统等河流修复目标,兼顾目标的功能需求性与可达性,将河流保护目标分为保守目标和最优目标,采用改进Tennant法、Texas法、月保证率法、河流输沙需水经验公式等水文学方法,重构叶尔羌河各时段健康流量过程。[结果]①保守河流保护目标下枯水时段、平水时段和丰水时段的平均健康流量分别为4.93,13.35,80.49 m3/s,折算成水量依次为5.20×107,1.41×108,8.48×108 m3。考虑输沙需水情况,年健康需水量为1.19×109 m3。②最优河流保护目标下枯水时段、平水时段和丰水时段的健康流量分别为14.95,24.14,182.12 m3/s,折算成水量依次为1.56×108,2.54×108,1.92×109 m3。考虑输沙需水情况,年健康需水量为2.33×109 m3。[结论]通过对比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健康流量重构成果基本合理,可为后续河流健康的水资源调控界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环境评价

      2019, 39(1):167-1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7

      摘要 (956) HTML (0) PDF 842.03 K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定量揭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为该区及类似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遥感生态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8年,杨凌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0.45升至0.50,呈上升趋势的面积为50.77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杨凌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具有向西北优而东南城区差两极扩散的趋势;干度分量对生态指数模型整体影响最大。[结论]杨凌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人为活动密集区和大型工业园区,体现出高度聚集的特点。在杨凌区未来规划和发展中,应控制并有效减小裸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重视生态景观和城区绿化。

    • 基于RUSLE模型的梅河口市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2019, 39(1):172-1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8

      摘要 (1002) HTML (0) PDF 1.19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3S技术,采用RUSLE模型计算吉林省梅河口市2010年和2017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并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水土保持措施3个方面分析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①梅河口市2010年、2017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698.75,678.25 t/(km2·a),土壤侵蚀状况有所改善。②梅河口市的土壤侵蚀与坡度和土地利用有关,>95%的土壤侵蚀分布在坡度<15°坡地,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的区域。③2010-2017年,水保项目实施区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154.08 t/(km2·a),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65×104 t。[结论]水保项目的实施在改善水土保持功能上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治理后的区域仍存在一定强度的侵蚀,且土地利用的不利转变加重了区域土壤侵蚀。因此,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考虑多部门协同,从源头上遏制发生水土流失的不利因素。

    • 人工结构面剪切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2019, 39(1):180-1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29

      摘要 (868) HTML (0) PDF 724.65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岩石结构面在剪切力学行为中三维形貌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揭示结构面的抗剪实质,为进一步认识结构面的性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3 D打印机完全重铸了人工制作的结构面试样,并且在室内进行5级法向应力下的直剪试验,记录下剪切前后的表面形貌。并且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结构面在不同法向压力下的剪切力学运动,分析和总结剪切应力在结构面表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与法向压力和结构面三维形貌有关,在同一剪切力作用下,法向应力越大,剪切接触面积越大,剪切应力的大小和范围都增大,结构面表面高处的小凸起体被大量剪断,而在较低处的小凸起体损坏区则不明显,表明较高处的结构面凸起体较容易被剪断。[结论]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剪切应力的大小和范围都增大,区域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优先度及模式研究

      2019, 39(1):184-1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0

      摘要 (1013) HTML (0) PDF 1.16 M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生态适宜性角度构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及其模式,为制定差别化耕地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从生产潜力、空间形态、区位条件3个维度构建了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通过评判耕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的贴近程度确定各研究单元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并采用GIS标准分类法对此进行耕地整治优先度划分,最后结合关键指标组合法确定不同区域的耕地整治模式。[结果]研究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范围介于26.02~93.57之间,且整体分布非均衡性突出。根据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可将研究区划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域,分别占研究区耕地面积的49.50%,30.28%和20.22%。划分结果与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基本吻合。通过对关键指标的组合分析确定了耕地整治的3种模式:坡改梯模式、农田水利建设及完善模式和道路通达度提升模式。[结论]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耕地整治优先度科学合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9, 39(1):191-1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1

      摘要 (1912) HTML (0) PDF 959.24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 >综合研究
    • 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绩效评价

      2019, 39(1):197-202,2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2

      摘要 (1251) HTML (742) PDF 1.14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能否协调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三者关系,以期实现扶贫资源的集中整合,寻求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开发的适宜模式。[方法]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结合三生共赢理论构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指数及扶贫综合成效指数。[结果]①湘西州各县扶贫绩效不断提高,6 a间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增长2~4倍,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战略实行后,扶贫成效显著;②贫困区生产指数平均增长5.8倍,提高最快,但研究区不能偏重生产发展而忽略生活、生态方面的改善;③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扶贫开发需要考虑区域特色,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论]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生活条件同等重要。

    • 海绵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与分区域控制策略

      2019, 39(1):203-2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3

      摘要 (1242) HTML (759) PDF 1.60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中国分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导向。[方法]从水环境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和水人居建设4个方面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发展规模等区域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北京市、重庆市和镇江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不同子目标层建设指数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2006-2015年研究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子目标层建设指数中仅北京市及重庆市的水资源利用指数有所下降。[结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变化联系密切。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分别加强对单位面积水库容积、农业污染负荷的管控;基于地形地貌分析,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加强对节水量及生活废水排放的管控。

    • 丹江口库区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措施

      2019, 39(1):212-2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4

      摘要 (1143) HTML (0) PDF 1.32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河南省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状况,旨在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效长久发挥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方法]以淅川县各乡镇为评价单元,利用改进"PSR"模型、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进行淅川县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淅川县生态安全主要驱动因子。[结果]①淅川县生态安全状况虽有波动但整体好转。与2000年相比,2015年中警和预警状态的乡镇各减少了3个,而较安全状态的乡镇增加为6个。②淅川县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呈东北、西南等级较高,西北、东南等级较低的态势。③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淅川县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主要原因为积极的环境治理响应。[结论]生态安全的良性转变需通过积极引导人类活动,多筹举措共同作用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山东省石灰岩山地不同混交林改良土壤及减蚀效益评价

      2019, 39(1):220-225,2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5

      摘要 (1110) HTML (0) PDF 1.06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混交林林分类型,为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森林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典型石灰岩山地5 a生8种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以侧柏纯林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混交林林分的生长状况、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效益、林地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3个方面的13个指标(郁闭度、冠幅、树高、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渗透时间、减蚀量、枯落物层厚度)研究其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好的是苦楝侧柏混交林,其次是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结论]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优于纯林,其中苦楝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佳,适宜石灰岩山地。

    • 基于耕地承载力的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及环境风险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2019, 39(1):226-2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6

      摘要 (1329) HTML (0) PDF 1.17 M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四川省畜禽养殖污染负荷、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区域特点,研究各市州畜禽粪便产生量、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以及单位耕地面积猪当量负荷量,N和P负荷量,利用ArcGIS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耕地承载力现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2016年四川省畜禽粪便总产量2.94×107 t;产生和流失最多的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最少为全磷。四川省单位耕地面积猪当量负荷,N,P负荷平均值分别为50 310,327,85 kg/hm2,平均负荷预警值1.34,风险评价等级Ⅳ级,对环境有威胁。但负荷预警值在区内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阿坝州和甘孜州最高,预警值分别为6.61和6.93,均属Ⅵ级,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结论]现阶段畜禽粪便的产生已对四川省环境有威胁,畜禽粪便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牛粪和猪粪。应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畜禽养殖模式。

    •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动态

      2019, 39(1):233-238,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7

      摘要 (1041) HTML (0) PDF 979.36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樟子松人工林林龄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分析樟子松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动态,为樟子松林下的植被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8,18,27,35,48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草本植被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特征,定量分析林龄对林下草本植物的影响。[结果]在樟子松人工林林下,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重要值高于其它草本植物,能更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是最主要的优势种。随着樟子松林龄的增长,林下草本植被的生物量和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7 a生樟子松林的林下草本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最低。林龄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呈显著的二元回归关系。[结论]樟子松人工林中龄林与近熟林林下草本植被存在退化现象,需要通过间伐、中耕、围封等方法人工促进草本植被的生长与演替。

    • 强震区滑坡活动强度的演变及敏感性评价

      2019, 39(1):239-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8

      摘要 (988) HTML (0) PDF 686.12 K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强震区滑坡的活动强度演变与敏感性,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12条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震后4期遥感影像的滑坡解译分析,研究震后滑坡的活动演化特征;同时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物源进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地震后该区域产生了825个强震滑坡;2009-2017年,在强震滑坡区域外新增376个滑坡,至2017年,仍活动的滑坡数量减少到368个,占滑坡总数的30.6%,同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5.6%~81.4%,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强震区震后活动滑坡数量及高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表现降低趋势,表明震后滑坡处于逐步恢复过程,强震区的地质灾害活动但活动强度仍远远高于震前。

    • 2000-2015年阜康林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2019, 39(1):244-2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9

      摘要 (1058) HTML (0) PDF 1.15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阜康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植被覆盖变化、气温和降水变化及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间的响应关系,为天保工程实施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及阜康林区气温和降水数据,结合均值法、回归分析法、距平波动法和相关分析法等方法,探讨阜康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内植被覆盖特征、气候变化状况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结果]①2000-2015年,阜康林区植被覆盖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不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阜康林区植被覆盖在近16 a变化最为明显的为NDVI>0.65部分,是阜康林区NDVI下降的主要部分;"低"和"较高"水平NDVI虽有上升但不明显,而"中等"水平NDVI上升明显且占比较大。②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阜康林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整体下降幅度不明显。年降水量总体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③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仅为0.0539,而与降水变化显著相关。植被覆盖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强度小于受降水的影响。[结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阜康林区植被覆盖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并不显著;林区内气候总体由暖干向冷湿趋势发展,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植被覆盖的波动与降水波动的关系要强于气温。阜康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对周边气候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仍需加强林区内植被保护与恢复工作。

    • 四川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2019, 39(1):250-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0

      摘要 (1439) HTML (0) PDF 1.55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空间关系,为区域人口合理布局、经济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ASTER GDEM数据为基础,通过均值变点法确定四川省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分析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空间关系。[结果]四川省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呈空间负相关,聚集特征显著。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是高地形起伏度,低人口分布,低经济水平地区;成都市是低地形起伏度,高人口分布,高经济水平地区;南充市南部县、阆中市等是低地形起伏度,高人口分布,低经济水平地区;攀枝花市仁和区、甘孜州石渠县等因自然资源或地理位置因素,地形对人口或经济影响不明显。[结论]四川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呈空间负相关,但这种关系因地而异。

    • 基于DEM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

      2019, 39(1):258-2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1

      摘要 (1167) HTML (0) PDF 893.96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微观尺度上的地貌分类指标,为甘肃省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农业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甘肃省DEM数据,通过窗口递增分析、均值变点分析、叠加分析、水系盒维数检验等方法,得到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试验的最佳分析窗口以及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结果。[结果]①利用均值变点分析得到甘肃省DEM分类试验的最佳分析窗口为29×29。②根据分类指标体系,结合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位置指数(TPI)因子将甘肃省地貌形态分为13类。[结论]提取研究区内5个小流域对得到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结果进行了检验,分类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构建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的分类指标体系实现了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试验。

    • 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生态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2019, 39(1):264-2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2

      摘要 (1261) HTML (0) PDF 1021.70 K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评价方法对贵州省修文县猕猴桃基地适用性,为猕猴桃栽培基地的选择和土壤健康风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基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A基地中Cu,Ni,Hg分别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03,1.14,2.3倍;B基地中Cu和Hg分别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03,2.0倍;C基地中Cu,Ni和Hg分别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18,1.01,1.77倍。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A基地的土壤属于轻度污染级别,B基地和C基地属于尚清洁级别。3个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小为:A基地(1.09) > C基地(0.93) > B基地(0.91);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则表明:A,B,C这3个基地的环境风险综合指数均小于150,表明8种重金属对环境的生态污染指数轻微。3个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综合污染指数大小为:A基地(83.61) > C基地(78.89) > B基地(75.46);用模糊数学法评价结果表明:A,B,C基地土壤均属于清洁范围,3个基地的评价分值大小为:B (97.16) > C (95.44) > A (94.31)。[结论]修文县猕猴桃3个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大体相同,主要以Cu,Ni,Hg为主,但基地土壤受污染程度轻微,土壤状况良好。

    • 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

      2019, 39(1):271-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3

      摘要 (1108) HTML (0) PDF 1.39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汉源县清代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为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对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汉源县清代洪灾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清代洪灾的等级、频次、周期以及成因等问题。[结果]清代汉源县洪涝灾害共计发生55次,平均4.87 a发生1次。轻度洪灾、中度洪灾、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各占洪灾总数的14.55%,60.00%,21.82%和3.64%,以中度洪灾为主。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1644-1739年和1770-1809年是洪灾少发期,1740-1769年和1810-1911年是洪灾高发期,并出现了5次重大洪灾事件。清代汉源县洪灾存在约5 a,10 a的震荡周期。[结论]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印度夏季风强盛期及南方涛动(ENSO)事件年前后出现洪灾的机率极大。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垦殖、森林破坏等人为无序开发加剧了洪灾频次和严重程度。

    • 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耦合关系

      2019, 39(1):278-2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4

      摘要 (1060) HTML (0) PDF 1.37 M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2010-2015年内福建省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现状,判别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综合状况的脱钩耦合关系,揭示该区生态经济系统脱钩耦合特征。[方法]从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耦合关系理论体系构建出发,综合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改良脱钩耦合模型。[结果]①支撑福州市区域发展所需的额外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2.89倍增长到2015年的3.37倍,足迹账户内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碳吸收地 > 农地 > 建成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②3组脱钩耦合要素在各时段范围内的脱钩耦合类型均为脱钩型,未出现临界状态和耦合型。[结论]①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状况总体较大,生态透支程度较高,在生态环境压力的内部结构中环境污染压力比重高于资源消耗压力并居于主体地位;②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尚处于可持续的范围中,但3组脱钩耦合要素的脱钩耦合关系呈现出差异化的时序演化特征。

    • 4种适生植物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

      2019, 39(1):286-2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5

      摘要 (1210) HTML (931) PDF 1.13 M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4种本地植物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场地生态修复工程,旨在为该地区开展油污土壤植物场地生态修复技术提供新的植物品种和基础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油污浓度胁迫下受试植物根际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降解菌数量及部分生长指标在不同油污浓度胁迫时响应情况。[结果]①紫花苜蓿和金盏菊根际TPH降解率在轻度污染时相对较高,而重度污染时菊科植物显著高于豆科植物(p<0.05);②油污浓度增加可显著抑制菊科植物根长以及豆科植物根际石油降解菌数量(p<0.05),亦对紫花苜蓿地上部干重及金盏菊地下部干重和株高则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③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石油降解菌数量×TPH转移效率以及植物生长指标×石油降解菌数量的交互作用是决定两种菊科植物TPH降解率的关键因素。[结论]4种适生植物各项指标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方式因种而异,而两种菊科植物油污耐受性和修复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在该地区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 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9, 39(1):294-301,3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6

      摘要 (1612) HTML (1561) PDF 1.17 M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斜坡中因节理、裂隙、孔洞等优势通道的存在而发育的优先流所产生的促滑效应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引起学者重视优先流理论在斜坡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为准确开展滑坡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优先流的定义与类型出发,分析了优先流的众多影响因素,重点综述和评价了优先流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斜坡优先流探测技术以及稳定性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致灾的4个发展阶段,并以典型滑坡作为实证,最后分析了优先流促滑作用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黄土斜坡优势渗流通道中普遍发育的优先流是有限降雨影响深度条件下斜坡失稳的合理解释,然而,优先流在滑坡致灾规律理论及应用上仍需更多实践检验。[结论]斜坡优先流是斜坡水文学、非饱和土力学、地质灾害学等相关学科方面一项重要的理论,多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今后还需继续深入开展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效应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来提高地质灾害科学预测与防治水平。

    • 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的泥沙连通性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省子洲县为例

      2019, 39(1):302-3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7

      摘要 (1343) HTML (1575) PDF 1.67 M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输移路径、泥沙连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水库溃坝的原因,为沟道防洪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子洲县"7·26"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情况为例,选取面积相近、形状相异的清水沟和蛇家沟小流域,对沟道泥沙淤积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将沟道分为坝地沟段和自然沟段,选取流域面积与形状系数、沟道比降,以及淤地坝的类型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性的差异。[结果]在此次特大暴雨条件下,清水沟和蛇家沟的淤地坝大都呈现打开状态,由上游到下游清水沟泥沙连通性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蛇家沟泥沙连通性则呈现先增长后减弱的趋势。整体上清水沟的泥沙连通性比蛇家沟的强,且清水沟流域的土壤侵蚀也较为严重。串联和混联坝系以及修建有卧管、竖井和排水渠的淤地坝防洪能力更强。[结论]流域面积、流域形状和沟道比降均影响着沟道泥沙的连通性,而淤地坝类型及分布是影响沟道泥沙连通性的主导因子。

    • >专家论坛
    • 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副主席,水土保持专家José Luis Rubio先生论森林火灾后土壤的保护与修复:生物工程的作用

      2019, 39(1):310-3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8

      摘要 (1020) HTML (748) PDF 1.01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讨论火灾地区土壤保护的基本方法,旨在从生物多样性和美学价值方面,阐述新兴生物工程领域在修复与固结土壤,保护土壤免遭不同类型侵蚀,维持景观质量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综述和评价现行生物工程技术在西班牙森林火灾后土壤保持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阐述了有关基本原理,并介绍了一些生物工程技术在受火灾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成功应用案例。[结果]生物工程技术用于森林火灾后土壤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知识部分仍基于土壤保持的一些传统原理,尤其在与具体干预的立地和简单技术应用的生态一致性方面。同时也不应低估新近土木工程的作用。这些土木工程技术(包括金属笼的使用)为生物要素(主要是植物物质)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而这些生物要素是在特定干预区气候或生物物理条件下发挥固结土壤作用的重要因素。与活体材料一起使用的还有各种生物物质,例如植物残留物,砍下的灌木,木质化元素,以及多种土工织物。这些技术可以归结分为4组主要形式:①土壤保护技术,②地面稳定技术,③重建技术组合,④其他稳定技术。[结论]用于土壤保护的生物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环保和具有长期有效性的方法。它同时具有耗资低,适应性强和提供多功能景观效益等优势。然而,生物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人力资源需求,缺乏有关知识和合适的植物物质,特别是在一些干旱气候地区。尽管如此,生物工程方法在满足森林火灾影响后土壤保护的紧急干预措施这类新需求过程中表现出其正在崛起,有应用前途和快速发展的态势。

    • 国际荒漠化协会联合主席,水土保持专家王飞先生论基于土盐-水盐双分离的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管理模式

      2019, 39(1):317-3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49

      摘要 (1116) HTML (824) PDF 1.20 M (1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与水土资源管理角度探讨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地治理问题,旨在寻求旱区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新模式,以创新旱区盐碱地治理观念与技术,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支撑。[方法]根据在陕西、宁夏和新疆等省区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经验,结合有关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盐碱地治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管理新模式。[结果]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管理新模式是通过高效水调控促进土盐-水盐分离(简称:旱区盐碱地双分离治理模式),可以综合概括为"减少区域水损失,低耗水充分洗盐,集约化水盐分离,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其中"减少区域水损失"是旱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障的前提,"低耗水充分洗盐"是节省洗盐的时间成本和水资源成本的基础,"集约化水盐分离"是实现水盐分离和水盐分别再利用的核心技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旱区农业发展用水的核心经济原则。[结论]旱区盐碱地双分离治理模式通过集约化水土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水盐分离效率,提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其资源、环境和生态风险小,治理效益持续时间长,有助于维持和提升盐碱地治理的区域经济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