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8(3):1-7,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1 CSTR:
摘要:[目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高寒沙区典型的优良治沙物种,其风沙危害的抗逆性研究对沙棘生态适应性机理及高寒沙区生物治沙工作具有重大的探究与指导意义。[方法]对不同类型沙丘不同林龄的人工沙棘林进行了样方调查和风沙活动监测。[结果]沙棘群落特征与地表风蚀强度变化具有时空同步性。轻度风蚀与中轻度沙埋现象有助于沙棘的生长与群落的发展,固定与半固定沙丘人工沙棘的株高冠幅均为流动型沙丘沙棘的3~6倍;沙棘各生长指标与株下蚀积深度具有显著的二次函数拟合关系,8年生沙棘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在30-40 cm。2008-2016年,各沙丘沙棘群落特征与局地输沙率、粗糙度、蚀积深度等风沙活动特征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指数递减、多函数递增和二次函数先增后加减的变化规律。[结论]高寒沙区沙棘对风沙危害的响应特征反映了沙棘良好的风沙适应能力,也指示沙棘造林技术需要注重立地条件选取、造林结构改进与多物种配置,保障沙棘的稳定生长势态与良好的生态修复效益。
刘永婷 , 徐光来 , 高超 , 任秀真 , 刘继锋 , 李鹏
2018, 38(3):8-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2 CSTR:
摘要:[目的]研究淮河上游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为防洪防汛,水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75-2014年淮河上游的年平均流量、降水、蒸发数据,使用时序分析、交叉小波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分析河川流量和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特征,探讨淮河上游径流对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状况。[结果]①淮河流域上游河段流量、降水量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3.8 m3/(s·10 a)和26.3 mm/10 a,而潜在蒸散发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②淮河流域上游流量的周期变化主要是6~12 a的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在2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与年潜在蒸散发量的基本一致。年流量和年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的显著相关区域均主要分布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③通过定量估算气候因子对流量影响,发现年降水和年潜在蒸散发对流量的弹性系数εP和εEo分别为2.30和-0.47。年流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而与潜在蒸散发的关系不大,未来降水的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气候变化、流域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度发生着相应变化。
2018, 38(3):14-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3 CSTR:
摘要:[目的]揭示封育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活性的适应机制,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封育0,3及11 a伊犁绢蒿荒漠0-5,5-10,1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随封育年限增加,0-5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且封育11 a较对照显著提高14.2%。土壤微生物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0-5 cm土层细菌、真菌数量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放线菌数量呈增加趋势,至封育11 a细菌、真菌较对照依次显著降低(47.3%,25.5%),而放线菌则显著增加(15.5%);5-20 cm土层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多呈增加趋势。封育对伊犁绢蒿荒漠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而0-10 cm土层脲酶活性随封育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10-20 cm土层则呈降低趋势。[结论]长期封育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表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增加。
2018, 38(3):19-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4 CSTR:
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常规耕作、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翻耕和超深翻耕作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了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但是增加犁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耕层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和土壤结构指数(GSSI)较好;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的GSSI,增加STPSD;旋耕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犁底层土壤GSSI和STPSD。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翻耕和超深翻分别增加玉米产量7.6%和6.0%。翻耕比超深翻玉米产量高10.9%。深翻处理玉米产量为5.58 t/hm2,比常规耕作减产8.1%。[结论]在不完全打破犁底层情况下,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翻耕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熊俊楠 , 张昊 , 彭超 , 范春捆 , 朱吉龙 , 龚颖
2018, 38(3):24-31,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5 CSTR:
摘要:[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高程、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关系,为汶川地震灾区环境监测及修复、水土保持、灾害评估与防治等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汶川地震灾区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高程小于3 000 m的各高程带、各坡度带中平均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度减少,低植被覆盖度增加的比例均与高程、坡度呈负相关。高程低于500 m,500~1 000 m区域和坡度小于5°的区域其植被受地震影响大,恢复周期更长,截至2015年5月,尚未达到震前水平。各坡向区平均植被覆盖度,高、中、低植被覆盖度比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无明显差异,东、南、东南、北方向各等级植被覆盖度比例已达到震前水平。[结论]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植被覆盖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地形变化出发。
2018, 38(3):32-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6 CSTR:
摘要:[目的]研究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苜蓿(Elymus dahuricus/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土壤的水、盐含量等指标,来分析和比较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水、电导率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小麦和牧草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升高趋势。小麦收获后,小麦地裸露类似于裸地,而牧草继续生长并保持覆盖耕地。当耕地被植被覆盖时,其地表的日照强度、表层土壤(0-5 cm)的温度和盐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而地表的湿度和表层土壤的含水率正好相反,均显著高于裸地。相关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植被盖度与土壤盐含量间相关性最强,土壤含水率与盐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 kg/m2,可使植被覆盖区的表层土壤含水率升高6%,盖度每提高1%,可使表层土壤的电导率降低2.2 μS/cm。[结论]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因生育期较短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牧草覆盖耕地时间较长可预防耕地发生盐渍化危害。
2018, 38(3):38-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7 CSTR:
摘要:[目的]探究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效应,科学选择持水性能更好的林分类型。[方法]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第三乡林场中落叶松纯林(Ⅰ)、落叶松-白桦-山杨针阔混交林(Ⅱ)、白桦-山杨阔叶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环刀法以及室内烘干等方法对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枯落物总储量:Ⅰ(26.58 t/hm2) > Ⅱ(25.01 t/hm2) > Ⅲ(21.55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Ⅲ(56.88 t/hm2) > Ⅱ(56.24 t/hm2) > Ⅰ(51.91 t/hm2)。枯落物持水量随浸水时间变化呈对数函数变化趋势。枯落物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变化呈幂函数变化趋势。枯落物有效拦蓄量:Ⅱ(46.22 t/hm2) > Ⅲ(43.90 t/hm2) > Ⅰ(43.36 t/hm2)。土壤容重:Ⅰ(1.13 g/cm3) > Ⅱ(1.12 g/cm3) > Ⅲ(0.99 g/cm3)。土壤总孔隙度:Ⅲ(51.89%) > Ⅱ(49.13%) > Ⅰ(41.38%)。土壤最大持水量:Ⅲ(1037.80 t/hm2) > Ⅱ(982.50 t/hm2) > Ⅰ(827.53 t/hm2)。[结论]通过多方面比较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性能,可知Ⅲ持水能力最好,Ⅱ稍弱,Ⅰ最差。
麻云霞 , 李钢铁 , 张宏武 , 蓝登明 , 姚庆智 , 冯斐
2018, 38(3):45-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8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酸枣幼苗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及耐性机理,为盐碱地栽培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酸枣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CK),1.5,3,4.5,6,7.5 g/L NaCl处理对酸枣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①当Nacl浓度为0~3 g/L时,酸枣的存活率和生长状况影响不大。当Nacl浓度>3 g/L,酸枣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尤其在6~7.5 g/L的高浓度胁迫下,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3 g/LNaCl浓度是适生耐盐范围的最大阈值。②随着盐浓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酸枣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脯氨酸(Pro)含量均为增加的趋势;③光和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以及蒸腾速率(Tr)呈现下降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Pn的下降前期是由气孔因素引起,后期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结论]低浓度(<3 g/L) NaCl胁迫对酸枣的存活率和生长状况影响不大,但随着浓度的增加,酸枣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等均受到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孟振江 , 彭建兵 , 程国明 , 郭海朋 , 王海刚 , 范文东 , 杨争
2018, 38(3):53-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09 CSTR:
摘要:[目的]在断裂活动和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对地裂缝上下盘地层的沉降位移与应力变化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地裂缝的形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高丽营地区地裂缝为研究背景原型,基于其活动特征,分析了该地裂缝的发育与断裂构造及地下水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种诱因作用下模型地层的沉降位移及土体内部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断裂错动作用下,地裂缝上盘土层的沉降变形响应程度大于下盘,地表竖向位移变化曲线近似呈反"S"形态,且上盘应力降低区的范围大于下盘应力增强区的范围;地层沉降量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不断增加,其土体应力变化曲线呈"中心对称"。[结论]断裂两侧附近的土体沉降位移和应力变化的差异较明显,且差异沉降与水位降深呈正相关,地下水位下降易诱发地裂缝的影响范围是上盘45 m和下盘35 m,研究成果可为地裂缝灾害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8, 38(3):60-65,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0 CSTR: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特有植物沙地云杉濒危的原因,为制定沙地云杉天然林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栖息地不同储藏时间种子质量测定,研究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和沙埋的响应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分胁迫耐受性。[结果]①种子成熟时生活力仅为79%,其中12%的种子遭受了冻害,其余67%种子不同程度遭受了虫害和病害,且种子生活力随着栖息地埋藏每年以9.5%速度下降。②种子在大于10℃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大于40%,且在黑暗/光照交替下萌发速度大于其他光照条件,而沙地云杉出苗最适沙埋深度为0.5 cm,满足种子萌发温度和光照条件,这增加了在栖息地大量种子萌发后死亡的危险。③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随着盐分胁迫浓度增加显著降低,当盐分浓度0~100 mmol/L时,种子初始萌发率(RIG)由69%降到49%,恢复萌发率(RGR)由0增加到6%,初始幼苗长度(LIS)由7.12 cm降到1.16 cm,恢复幼苗长度(LRS)仅由0 cm增加到0.03 cm,当盐分浓度大于100 mmol/L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RIG<49%,LIS<1.16 cm)且恢复能力极差(RGR<10%,LRG<1 cm),但土壤含盐量大于100 mmol/L的沙地在沙地云杉的栖息地很容易找到。④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在0.5 cm时出苗率69%,在2 cm时降为8.50%,在沙地云杉栖息地沙埋厚度很容易超过2 cm,因此,出苗率小于8.5%。而小于8.5%幼苗出土后还要反复遭受虫害、病害、冻害、水盐胁迫和种间竞争等影响。[结论]栖息地自然土壤种子库中沙地云杉种子病虫害严重,生活力低和幼苗存活率低以及环境恶劣是导致沙地云杉濒危主要原因。
2018, 38(3):66-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1 CSTR:
摘要:[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密度下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对林下土壤结构的影响,为合理配置当地农田防护林的栽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拜泉县株行距分别为1.5 m×1 m,2 m×1.5 m,3 m×1.5 m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弃耕地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密度下不同径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结果]①各样地均表现为表层团聚体破坏率(PAD)最低,林带的存在降低了深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AD)。随着林带密度的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整体呈现下降趋势。②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密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林带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1)。③非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 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在20-60 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结论]林带下土壤结构总体优于弃耕地,林带增加了土壤黏粒含量,增强了深层土壤稳定性。林带密度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明显,但会增大表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度。
2018, 38(3):74-7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2 CSTR:
摘要:[目的]评估还田材料在空心村整治为农用地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效应,为提高新增耕地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在农村废弃宅基地的整治中使用不同的还田材料进行复垦还田,通过TS (改良剂FeSO4)、TF (有机肥鸡粪)、TC (粉煤灰)、TSF (改良剂+有机肥)、TFC (粉煤灰+有机肥)、TSC (改良剂+粉煤灰)和T0(无培肥措施)7种处理来监测土壤0-105 cm剖面上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土壤剖面平均有效磷含量在处理TSF下最大,且覆土30 cm的TSF处理相对高于T0处理254.49%,0-105 cm的则相对高146.37%。土壤剖面平均速效钾含量在处理TSF下最大,且覆土30 cm的TSF处理相对高于T0处理19.13,0-105 cm的则相对高14.01。土壤剖面平均全氮含量在处理TSC下最大,且覆土30 cm的TSC处理相对高于T0处理29.63%,0-105 cm的则相对高27.06%。土壤剖面平均有机质含量在处理TF下最大,且覆土30 cm的TF处理相对高于T0处理247.47%,0-105 cm的则相对高于42.63%。[结论]综合比较,同时添加改良剂(FeSO4)和有机肥(鸡粪)时在玉米-小麦-玉米三季作物种植过后土壤养分增加迅速,对空心村整治后生土熟化促进效果明显。
2018, 38(3):79-85,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3 CSTR: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五环内绿地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Cu,Cd,Pb和Zn)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为北京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建成时间为2~400 a的绿化区内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51个,运用改进BCR提取法分析样品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而后通过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样品中重金属Cu,Cd,Pb和Zn的含量分别为31.42,0.29,29.89,76.78 mg/kg,Cu,Zn在中部和东北部含量较高,Pb在中部地区含量较高,Cd在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存在少量高值区。Cu,Cd,Pb和Zn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态 > 可氧化态 > 弱酸溶态 > 可还原态,稳定态含量均远高于有效态,有效态含量比例表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大小顺序为:Cd > Zn > Cu > Pb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表明,Cd和Zn环境风险程度为低风险,Cu和Pb无环境风险。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显示,Cu,Cd,Pb和Zn元素RSP值分别为0.06,0.49,0.18,0.13,土壤整体上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有少部分地区存在被污染现象。[结论]北京市五环内绿地土壤总体上不存在重金属Cu,Cd,Pb和Zn污染,环境风险较低,但应对重金属赋存形态保持关注。
朱志鹏 , 钱德玲 , 叶潇潇 , 杨罡 , 谢乐 , 刘杰
2018, 38(3):86-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4 CSTR:
摘要:[目的]采用模型试验研究泥石流对路基的冲淤作用规律,为泥石流作用下路基易损性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以中巴公路K1561泥石流沟谷为研究原型,应用相似试验原理建立模型。根据原型沟谷设置试验条件,得到原型沟谷模型试验数据;然后又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6个因素共25组模型试验,以研究不同因素在泥石流作用下对公路路基的冲淤作用规律。[结果]原型沟谷模型试验数据与现场调查结果相吻合;流通区坡度、路基与泥石流出山口之间的距离、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泥石流重度和泥石流爆发频率5个因素对易损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泥石流主沟道与路基之间的夹角对路基易损性的影响不明显。[结论]5个因素对路基易损性有重要影响,可作为泥石流易损性评价中的重要评价指标。
2018, 38(3):94-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5 CSTR: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高寒草地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高寒地区合理利用草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天祝高寒草地区选取7类不同微地形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及氮含量。[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位于坡底平地,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呈减小的趋势,位于阴坡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含量呈"V"型变化,土壤铵态氮呈减小的趋势,位于阳坡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含量呈减小的趋势,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所有微地形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小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坡底平地,中坡阳面和中坡阴面微地形中,土壤水解氮含量呈减小的趋势,下坡阳面和下坡阴面微地形中,土壤水解氮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上坡阳面和上坡阴面微地形中,土壤水解氮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表层全氮、水解氮、有机碳的含量的变化为:下坡位 > 上坡位 > 中坡位,而铵态氮的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论]地形的微变化明显影响土壤氮有机碳和素的含量。
2018, 38(3):99-105,1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6 CSTR:
摘要:[目的]揭示不同景观类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影响因子的差异,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草地、林地、旱地和茶园等景观类型的7个样地,用Hood IL-2700土壤水分入渗仪测定样地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并分析枯落物持水性能和土壤物理性质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在人为影响程度不同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内部,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表现为:原始林 > 次生林 > 人工林,荒草地 > 蕨草地。在研究区的4种景观类型水平上,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表现为:园地(翻耕) > 草地 > 森林 > 耕地(未翻耕),说明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入渗效率影响显著。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值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除园地外的其他景观类型土壤水分入渗值与土壤枯落物特征、土壤物理性质中的多个指标具相关性。[结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4种景观类型的土壤入渗能力差异明显,枯落物特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是关键因素。
2018, 38(3):106-1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7 CSTR:
摘要:[目的]分析蒙古黄芪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Na2SO4和NaHCO3处理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为蒙古黄芪在盐碱地的引种、驯化和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发芽盒进行种子萌发出苗试验,测定分析蒙古黄芪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Na2 SO4和NaHCO3处理下的萌发率、发芽势、相对盐害率及其苗根长、苗高及根茎比。[结果]①蒙古黄芪种子在NaCl<0.2%,Na2SO4<0.6%和NaHCO3<0.3%的盐胁迫下能够正常发芽,萌发率和发芽势均高于对照,在大于此浓度的盐胁迫下萌发率和发芽势均开始下降。②蒙古黄芪种子在NaCl<0.6%,Na2SO4<0.8%和NaHCO3<0.3%时的相对盐害率为负值,促进种子萌发,大于此浓度时,相对盐害率为正值,抑制种子萌发。③蒙古黄芪幼苗的茎长、根长及根茎比随着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NaCl和Na2SO4浓度分别在0.4%和0.6%时,黄芪幼苗的茎长和根长达最大,NaHCO3浓度分别在0.6%和0.3%时,黄芪幼苗的茎长和根长达最大,超过此浓度黄芪幼苗的茎长和根长开始减小;当NaCl,Na2 SO4和NaHCO3浓度分别为0.6%,0.8%和0.3%时根茎比达最大,分别为1.658,1.709,1.291,超过此浓度,根茎比开始下降,但均大于1。[结论]蒙古黄芪在NaCl<0.6%,Na2SO4<0.8%和NaHCO3<0.3%的盐胁迫下种子和幼苗能够正常萌发和生长。
2018, 38(3):112-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8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内蒙古中西部3种典型水土保持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根节点与相邻直根在不同直径下抗弯力和抗弯强度,为植物根系网络固土内在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悬臂梁弯曲试验的方法,对3种植物的根节点与相邻直根进行抗弯试验。[结果]在测试根径1~5 mm范围内,3种植物根节点和相邻直根的抗弯力与直径均呈幂函数正相关,3种植物根节点和相邻上级直根平均抗弯力的种间大小顺序一致,为柠条>紫花苜蓿>沙棘。在测试根径2~5 mm范围内3种植物根节点的平均抗弯强度均小于各自相邻上级直根的平均抗弯强度,且种间大小顺序为柠条(21.87,24.33 MPa) > 紫花苜蓿(10.69,17.02 MPa) > 沙棘(4.81,4.95 MPa)。[结论]3种植物中柠条根系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最大。沙棘根节点与其相邻直根抗弯强度差值最小,其各级根系间共同作用抵抗变形的能力最好,有利于根系网中各级根系间的固结,更加有助于根系网发挥其固持土体的作用。
2018, 38(3):118-122,1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19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钙赋存形式及其在黄土微结构中的作用,为弱酸侵蚀作用下碳酸钙对黄土液塑限的影响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首先采用蒸馏水洗去黄土中易溶盐,再经1 mol/L的醋酸溶液处理得到不同碳酸钙含量的黄土试样,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黄土液塑限指标;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试样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X)获取元素Mapping图像进行分析。[结果]①醋酸作用下,液塑限随碳酸钙含量的减少而显著降低;②碳酸钙块、超细碳酸钙以骨架颗粒、集粒形式与Si,Al,Si-Fe接触,其主要作用为颗粒之间连接胶结作用以及充当黄土的孔隙骨架。[结论]醋酸处理前期以黏粒中碳酸钙溶解为主,进而黏粒的流失导致黄土砂化而最终影响了其液塑限指标。
2018, 38(3):123-1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0 CSTR:
摘要:[目的]试图改进现有初始条件考量方法,重点分析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为滑坡预警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天水市廖集村滑坡为例,基于无前期降雨和有前期降雨作用下实测土层含水率结果,将其分别定义为天然和湿润状态,作为初始条件建立渗流与应力的流-固耦合物理力学模型。[结果]天然状态下,非饱和入渗迅速,但入渗仅局限于浅表层1-2 m,稳定系数在入渗初期显著下降,但随着下渗的停滞而缓慢变化,往往形成浅表层滑坡;湿润条件下,土体持水缓慢,但能下渗到3-4 m以下的较深部位,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大,土体软化作用加强,形成深部滑坡。所以,土体干燥状态时,进行7 d的雨量预警是有效的防灾方法。对于连阴雨天气,土层较湿润,要注重对滑坡体4 m以下部位孔隙水压力和坡脚位移形变的监测。[结论]土体初始条件对非饱和入渗和稳定性变化过程具有显著影响,是降雨触发型滑坡稳定性分析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周湘山 , 秦甦 , 魏凡 , 戴松晨 , 张磊 , 周杰 , 詹晓敏
2018, 38(3):130-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1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旋翼无人机获取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区域的低空遥感影像,通过倾斜摄影技术构建数字表面模型,结合ESP分割尺度评价工具获取最优分割尺度参数,采用多元特征空间指标参与最邻近分类法的监督分类,并依据位置信息的评价方法和误差矩阵对分类解译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的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区域的地物分类总体精度达到了86.10%,Kappa系数为0.841,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满足精度需求。[结论]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实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地物的快速、精确识别和分类。
2018, 38(3):136-1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2 CSTR:
摘要:[目的]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对泄漏CO2响应效果的研究,为CO2的捕捉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泄漏风险事故的新型监测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环境背景值监测、试验监测、理论模拟和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为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对CCS泄漏风险事故的响应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以泄放CO2引起环境中CO2浓度变化幅度超过某一断面环境背景最高值一个标准差作为响应浓度差,在试验条件下无人机在距离泄漏源10 m,高9 m的位置响应到浓度变化,响应浓度为502 mg/kg,此处的环境背景值为448 mg/kg。通过高斯模型进行计算发现该试验条件下泄放的CO2扩散至此处的理论数值为40 mg/kg。[结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能够对泄漏的CO2做出响应,能够应用到实际CCS泄漏事故中,且因为工业尺度下的泄漏量很大,无人机遥感监测平台能够对大空间场做出有效的监测响应。
鲍玉海 , 丛佩娟 , 冯伟 , 王海燕 , 贺秀斌 , 田风霞
2018, 38(3):143-1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3 CSTR:
摘要:[目的]系统梳理西南紫色土区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技术,为区域水土保持实践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层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针对紫色土区自然概况和水土流失现状,阐述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总结了采用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简要综述了各项水土措施的适宜条件及技术构成,同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论]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重点是坡耕地整治和坡面水系配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沟坡兼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单项工程、植物和农业技术措施。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缺乏针对西南紫色土区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欠缺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和适宜性评价等问题。今后应加强技术标准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评估、分区治理技术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2018, 38(3):151-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242个,每个单元尺寸1 km×1 km。[结果]共有571个调查单元发现有侵蚀沟分布,占调查单元总数的25.5%,平均沟壑密度为2.20 km/km2。沟蚀在海拔低于<1 500 m的区域发育显著,沟壑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长,与年降雨相关性较弱。草地是沟蚀发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燥红土的沟蚀分布率及平均沟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的侵蚀沟分类体系及其异同,结合调查结果,判定该次调查的横断山区侵蚀沟类型主要为切沟和冲沟(包括有泥石流事件的冲沟)。[结论]横断山区切沟和冲沟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其分布受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2018, 38(3):158-1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5 CSTR:
摘要:[目的]找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常用计算方法——面积叠加法和流量叠加法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方法]从下游管段暴雨强度的计算入手,对流量叠加法进行改进,同时提出基于穷举法的最大流量法。[结果]实例计算表明,除起始管段外,改进后的流量叠加法的各管段设计流量均小于面积叠加法,最大流量法各管段设计流量较面积叠加法平均增长7.0%,最大增长13.0%。[结论]运用最大流量法对雨水管渠进行设计,计算结果更合理,更安全,对缓解城市内涝具有重要意义。
2018, 38(3):162-166,1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6 CSTR:
摘要:[目的]建立煤尘抑制剂优选决策模型,为煤尘抑制剂的科学评价及决策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引入TOPSIS方法(一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选取7个评价指标,采用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人为赋予指标权重的主观影响,提高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结果]通过运用该评价模型对10项近10 a的煤尘抑制剂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降解型抑尘剂为最优方案,煤尘抑制剂次之,氧化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抑尘剂最差。[结论]该模型通过定量的数据对抑尘方案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有助于人们做出科学的决策。
2018, 38(3):167-1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426.00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滨海盐渍土水稻田的最佳施氮量,为研究区科学施氮提供一定决策依据。[方法]基于DNDC模型与数学二分法,模拟水稻在加施10%,20%,30%和减施10%,20%,30%等6种施氮条件下产量变化特征,划定最佳施氮量所在区间,并对最佳施肥量下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结果]①在减施10%,20%,30%和增施10%,20%,30%氮肥时,水稻产量依次为6 431.67,5 939.22,5 439.66 kg/hm2和7 686.51,7 739.94,7 739.94 kg/hm2;②最佳施氮区间在增施10%~20%,即施氮区间为519.0~566.18 kg/hm2。经二分法测算,该地最佳施氮量为528.214 kg/hm2;③采用该最佳施氮量时,水稻种植期间总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为9.24 kg/hm2,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结论]水稻全生长期内施用528.214 kg/hm2的氮肥,滨海盐渍土水稻田产量达到最大值,兼具良好环境效益。
2018, 38(3):174-1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8 CSTR:
摘要:[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水位及降雨对八字门滑坡的影响,为八字门滑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方法]利用滑坡的监测资料对八字门滑坡的变形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在对库区水位及降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20种工况,利用Geo-Studio计算八字门滑坡的稳定性。[结果]八字门滑坡10个GPS监测点累积位移监测曲线均为阶梯形状并随着时间呈增长趋势,形态变化具有同步性。20种工况下八字门滑坡稳定系数大于1,当库水工况不变降雨工况变化时,最小稳定系数变化较小。当降雨工况不变库水工况变化时,最小稳定系数变化较大。最小稳定系数在库水位稳定在175水位、库水位稳定在145水位、2014年库水位波动、平均库水位、2013年库水位波动5种工况下依次减小。[结论]八字门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和库区水位对八字门滑坡稳定性存在影响,库区水位对八字门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库区水位变化幅度越大,八字门滑坡稳定性就越差。
2018, 38(3):180-186,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29 CSTR:
摘要:[目的]分析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为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DEM,LUCC,月降水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主控因子间的关系。[结果]2005,2015年为轻度侵蚀,2010年为中度侵蚀,从2005-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长80.91%,201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7.87%,呈先增后减,总体减小的趋势;以北干线为界,界线两侧土壤侵蚀差异显著,朔州市辖区的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大。R因子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当土壤类型为栗褐土,坡度为8°~15°,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当坡度大于25°,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时土壤侵蚀量最高。[结论]引黄入晋北干线的施工加剧了沿线地区土壤侵蚀,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控因子与该地的土壤侵蚀分布联系紧密。因此应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2018, 38(3):187-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0 CSTR:
摘要:[目的]构建合理可行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不同条件下露天采石场选择最佳复垦模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3种土地复垦模式中适宜性评价因子的权重。[结果]①选择地形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层面中采场边坡坡度、采场岩壁粗糙度、植被覆盖度、有效土层平均厚度、年均降水量、社会经济水平、距城市距离、采石场集中连片度这8个因素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②以焦作市北山露天采石场复垦为缝山针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进行验证,评价体系分析结果与现有采石场土地复垦模式相一致。[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可以较好地指导露天采石场的土地复垦工作。
郭鹏 , 李华 , 陈红艳 , 刘亚秋 , 盖岳峰 , 任涛
2018, 38(3):193-199,2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1 CSTR:
摘要:[目的]探索基于光谱指数的盐渍土盐分估测的最佳技术路线,为研究区土壤盐分定量、快速遥感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山东省垦利县为研究区,野外采样,获取盐分及其主要离子(Cl-,Na+,Ca2+)含量及高光谱数据;然后采用2种思路:①先选取敏感波段,进而构建常见的5种光谱指数;②先任意两波段组合构建光谱指数,进而筛选敏感光谱指数。最后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random forest,RF)构建土壤盐分及其主要离子的光谱模型。[结果]基于筛选的敏感亮度指数(1 750,1 620 nm)的RF模型精度最高,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分的最佳估测模型,亮度指数作为最佳光谱指数;思路②明确的特征光谱范围涵盖思路①筛选的敏感波段,更有利于光谱特征分析;思路②建模的结果明显优于思路①;确定最佳技术路线为:任意波段两两组合构建光谱指数后,利用相关分析筛选土壤盐分及其主要离子的敏感光谱指数,进而构建其RF模型。[结论]该技术路线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信息的有效提取。
贾双竹 , 彭博 , 范慧涛 , 宣立辉 , 郭宇嘉 , 谷建才
2018, 38(3):200-2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2 CSTR: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河北省丰宁县土壤沙化区沙化演变规律和驱动因子,为沙化土地治理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上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遥感和GIS作为信息获取和分析工具,通过对河北省丰宁县2009,2014年2期土地沙化遥感影像解译,研究了该区土地沙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对引起其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沙化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分布于中部以西地区,且沙化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近5 a来,尽管中度沙化面积有所增加,但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轻度沙化减少了560.9 hm2,重度沙化减少了1 872.6 hm2,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809.2 hm2;高原区较低山区易发生土地沙化,干旱区土壤沙化程度重于半干旱地区。[结论]以当地地貌环境条件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减弱土地沙化。
2018, 38(3):206-2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3 CSTR:
摘要:[目的]对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及空间表达,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及提高生态效率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2015年大凌河上游汇水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权衡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InVES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Water Yield),对大凌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源涵养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识别其水源涵养等级。[结果]①2015年大凌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总量达1.82×109 m3,水源涵养量空间异质性明显。②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水源涵养较高等级区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部、北部,水源涵养较低等级区位于内蒙古宁城县及敖汉旗北部、河北省平泉县。水源涵养中等级面积广泛,占据研究区面积的34.7%。③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西南部为重要水源涵养区,应加强水源管理与保护。[结论]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土壤质地等因素对水源涵养空间异质性有重要影响,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不均且差异显著。
张晓周 , 卢婷 , 卢玉东 , 卢阳春 , 李鑫 , 潘网生
2018, 38(3):212-2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4 CSTR:
摘要:[目的]研究扫描电镜下黄土微观结构的特征,为分析马兰黄土的孔隙特征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利用IPP影像分析软件对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的泾阳南塬马兰黄土不同放大尺度下的微观影像进行分析,并对马兰黄土中的孔隙进行统计分类。[结果]在不同放大尺度下,微孔隙的孔隙率维持在2%,小孔隙的孔隙率与放大倍数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其余孔隙无特定变化规律;在相同放大尺度下,微、小孔隙在马兰黄土中分布均匀,中、大孔隙较为分散。[结论]扫描电子显微镜影像可以方便、迅速地为我们提供黄土孔隙特征分析。
滕丽华 , 赵欣园 , 王趁义 , 郭炜超 , 李洋 , 汤唯唯
2018, 38(3):217-2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由陆地生境转移到浮床盐水生环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的效果,为利用盐生植物原位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提供方法。[方法]测定修复期间盐水浮床和陆地两种生境下盐地碱蓬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并监测海水养殖池塘水体水质。[结果]试验期内浮床生境中盐地碱蓬适应良好,生物量显著增加,其中浮床生境盐地碱蓬根系活力、叶片含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同期陆地生境中的盐地碱蓬。水质检测表明,修复后浮床区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为3.34,0.20,0.47,0.35 mg/L,均明显低于对照区,去除效果良好。[结论]盐地碱蓬从陆地生境转移到浮床盐水生境后可以适应水生环境,并通过根系吸收部分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元素。盐地碱蓬原位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较好的潜力。
2018, 38(3):222-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524.00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分别具有明显减少和增加的趋势,且在1990-2005年表现更为突出。径流在融化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冻结阶段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径流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季节冻融过程对冬季径流减少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冻结指数显著减小,表明土壤季节冻结过程中气温升高,这很可能使得冬季地表积雪更多地进行升华,从而削减了对径流的补给,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融化指数显著增大,导致土壤季节融化深度增加了13~14 cm,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调蓄空间,使得部分地表水储存于活动层,导致地表冬季径流量减少。[结论]季节冻融变化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因子。
2018, 38(3):228-232,2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7 CSTR:
摘要:[目的]研究伊犁河谷5种典型造林模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空间特征,为伊犁河谷地区造林树种的搭配和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和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0-20的土层土壤酶活性更强,养分含量也更高;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榆树防护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有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林草间作用材林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碱解氮也处于较高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全钾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关系紧密,并可较好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森林土壤的肥力水平评价。
2018, 38(3):233-2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8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秸秆不同构件混合分解的非加和效应及其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秸秆还田背景下坡地土壤CO2排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试验设置无玉米秸秆土壤对照(CK)及4种玉米秸秆添加处理:茎+土壤(CKS)、叶+土壤(CKL)、鞘+土壤(CKLS)、混合玉米秸秆+土壤(CKM)。[结果]培养结束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排放量实测值显著高于预测值,且促进作用主要是由培养初期快速分解阶段(1~28 d)导致的。培养结束后混合玉米秸秆剩余质量预测值明显高于实测值,且元素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全氮含量预测值明显低于实测值,C/N预测值明显高于实测值。培养结束后CKS处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种处理,其他几种处理差异不显著;添加玉米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明显降低,相应的土壤微生物量C/N增大,CKS,CKL和CKM处理与CK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CKLS和CKM处理明显高于其他3种处理,CKS与CKL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玉米秸秆不同构件按比例混合对玉米秸秆分解产生协同促进作用,混合分解过程促进氮累积。
2018, 38(3):240-247,2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39 CSTR: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2000-2015年28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演化特征,为中国资源优化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RS-DEA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82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①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中低水平。其中,东部城市效率最高,西部城市居次,中部城市最低;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增速越快。②土地利用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但纯技术效率贡献力大于规模效率。东部城市和高等级城市更具有纯技术效率的优势。③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从建成区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投入过量,发展到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投入过量。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产出不足的影响显著大于第三产业。[结论]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采用差异化的路径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如严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的规模;有针对性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大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纯技术要素投入。
2018, 38(3):248-2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0 CSTR:
摘要:[目的]掌握塔里木河生态恢复的耗水规律,为生态水的合理规划和配置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利用MODIS的蒸散发(ET)和NDVI数据,及Mann-Kendall检验与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方法,选择阿拉尔-大西海子段作为代表区域,对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和蒸散发(ET)时空变化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大西海子段,NDVI及ET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33,118.41 mm,ET及NDVI空间分异总体一致,ET分布受植被覆盖控制,总体表现为上段(阿拉尔-十四团) > 下段(恰拉-大西海子) > 中段(十四团-恰拉)。②年际变化上,NDVI与ET年时空变化差异明显,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NDVI显著增加(ZC>1.96),ET非显著下降(-1.96 < ZC < 0);空间上,全区48.83%区域的NDVI发生降低,主要集中在中段,而ET的该比例则高达70.57%,广泛分布于中段及下段。③相对于NDVI,径流及水汽压,ET的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更好。[结论]塔里木河干流ET空间分布虽受植被覆盖所控制,但两者时空变化却差异明显。
赵文玥 , 李阳兵 , 李媛媛 , 王维 , 李寒梅 , 周亚琳
2018, 38(3):256-2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1 CSTR:
摘要:[目的]分析撂荒地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形成机理,为撂荒地的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奉节县平安乡、竹园镇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2和2016年3期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运用GIS和RS软件结合人机交互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和景观格局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撂荒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研究区2002-2016年撂荒地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撂荒地面积持续增长。②自2002年以来撂荒地破碎化异质化程度减小,斑块连接性更好,形状趋于简单,有向大而集中方向发展趋势。在不同坡度和高程等级下,斑块破碎化异质化程度有增减,撂荒情况也随之变化。③研究区撂荒地具有空间集聚特性,但局部的集聚情况存在差异,表现为同质化程度高且逐年扩散。[结论]研究区耕地撂荒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空间分布一方面与坡度、高程等自然原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居民点的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从侧面反映撂荒地空间分布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2018, 38(3):263-2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2 CSTR:
摘要:[目的]分析朱溪流域土壤容重与地形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流域为基础,基于GIS和地统计分析原理,并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性。采用拟合度最好的球状模型拟合土壤容重的半变异函数,并采用普通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研究区土壤容重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统计高程和坡度各分区内的土壤容重均值,并利用栅格叠加分析,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容重分布情况。[结果]①朱溪小流域土壤容重具有从东北向西南增大的趋势,容重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②流域土壤容重具有随海拔和坡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坡位和坡向则对该地区土壤容重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③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土壤容重均值明显大于林地、草地等植被盖度较好的区域。[结论]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朱溪小流域土壤容重的重要因子,而高程和坡度是主要地形影响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好的区域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土地类型,因此应加强植被保护,以改善土壤结构。
2018, 38(3):269-2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3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陕甘宁蒙接壤区降水量的变化响应特征,为该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陕甘宁蒙接壤区4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降水量数据资料,采用趋势线拟合,线性倾向估计,普通Kriging插值等数理分析方法,对陕甘宁蒙接壤区54 a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随着全球变暖,陕甘宁蒙接壤区在54 a间降水量总体略微减少,但近十几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②该区年均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是沿东南-西北方向呈现由多到少的过渡,年均降水量倾向率空间变化则大致沿东南-西北方向呈现由减少到增加逐步过渡;③54 a间四季降水距平变化趋势为春、夏、冬3季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夏季 > 冬季 > 春季 > 秋季。四季降水量的空间差异明显,大致都沿东南-西北方向呈现由多到少的逐步过渡趋势。[结论]全球变暖下陕甘宁蒙接壤区54 a来降水量总体略微减少的趋势表明该区域气候具暖干化发展趋势,且季节差异显著。但就2000年以来该区的降水量又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来看,是否该区气候具有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大趋势,还需深入研究。
2018, 38(3):275-278,2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4 CSTR:
摘要:[目的]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讨编制中国特色村镇"三生"空间规划新思路。[方法]基于对"风水"理论的科学界定,将"风水"理论中生态布局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际需求相结合,以重庆市渝北区放牛坪村为例,对村镇规划中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内容进行评价总结。[结果]研究区生产空间规划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生活空间规划生态宜居、节约集约,生态空间规划治理有效、美丽和谐,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科学风水理论得到相互印证。[结论]①"风水"理论的科学内核助推村镇规划编制工作。②自然"风水"条件可用于检验村镇空间规划合理性。③乡村居民对"风水"的心理诉求和文化认同是村镇规划参考的必要因素。
2018, 38(3):279-2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5 CSTR:
摘要:[目的]评价福建省城镇土地利用绩效的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差异,为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的优化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社会绩效、经济绩效、生态绩效3个维度构建福建省城镇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协调度函数计算分析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结果]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镇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特征格局,各设区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异较为显著。社会、经济、生态3个绩效子系统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2个子系统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生态绩效子系统的空间分布趋势则较为分散。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城镇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可以划分为4种绩效类型:高度绩效区为厦门市;中度绩效区包括泉州市与福州市;较低绩效区为漳州市;低度绩效区包括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结论]福建省各设区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别较大,各个设区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协调度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绩效区带动下的周边区域整体水平趋高。
马鹏嫣 , 王智超 , 李晴 , 王姝怡 , 张硕 , 赵元杰
2018, 38(3):286-2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6 CSTR:
摘要:[目的]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选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法、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生产成本法、碳税法、市场价值法、认购意愿法等,对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森林防护、游憩休闲等6种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北戴河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14.87亿元/a。其中,游憩休闲功能价值居首位,达到10.87亿元/a,约占总价值的73.12%。各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游憩休闲 > 净化大气 > 涵养水源 > 固碳释氧 > 保育土壤 > 森林防护。[结论]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拉动北戴河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合理利用与经营北戴河区森林资源,最终实现北戴河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8, 38(3):293-300,3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7 CSTR:
摘要:[目的]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对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贡献率,为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科技支撑。[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栅格数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量化东江流域2001-2013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成因。[结果]①随着时间推移,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格局由常绿阔叶林、草地和耕地共同主导型转变为常绿阔叶林主导型;②研究期内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差异明显,灌丛、混合林、常绿阔叶林和草地变化剧烈且相互之间转化频繁,水域、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变化相对平缓;③非城镇用地转化空间差异显著,耕地的转化程度表现为:下游 > 上游 > 中游;④人口增加、城市建设、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是推动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结论]总体来说,最近10 a多东江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进而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2018, 38(3):301-3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8 CSTR:
摘要:[目的]以河南省新乡市赵固二矿煤粮复合区为典型案例区,对该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研究,为其区域功能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研究时序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三生"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角度择选出符合不同子功能的15个指标因子,构建出适用于煤粮复合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研究区2009-2015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演变进行量化评价。[结果]①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评价结果直观、准确、涉及面广且主观随意性低,适用于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评价;②单项指标显示,2009-2015年间,各子功能的指标偏向侧重度均有所改变,但其主导障碍因子稳定不变;③7 a间,研究区均以生产功能作为区域主导功能,受区域煤炭开采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以2012年为分界点总体先增加后减少,变化速率为快-缓-快。[结论]煤炭开采活动对煤粮复合区土地功能利用有重要影响,区域土地"三生"功能变化及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区域煤炭事业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
2018, 38(3):307-3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49 CSTR:
摘要:[目的]评价浙江省杭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不同区域出现超载问题的原因,并研究破解超载问题的对策和提升承载力的路径。[方法]在国家试行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水量、水质并考虑上游来水情况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和超载成因分析指标体系,对杭州市8个评价单元(包括主城区和7个县、市、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超载成因。[结果]近3 a (2013-2015年)杭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趋向改善,超载和临界超载单元数量逐年下降,从7个下降到2个。超载和临界超载问题主要是由于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用水总量区域差异拉大,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对水资源需求明显增大,平原河网地区环境自净能力不足,部分流域上游县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原因造成的。[结论]建议针对水资源超载区域和主要问题,从保障、整治、限制、监管4个方面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2018, 38(3):312-317,3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0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制约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山区实验区的良性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三维解释出发,在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4层面选取29个指标,测算鲁中南山区4个实验区(3种类型)2009-2015年各子系统发展度、实验区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及其可持续发展度。[结果]鲁中南山区实验区总体呈现发展度波动上升,协调度较低,持续度趋稳,可持续发展度较低的弱可持续发展特征,协调度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科技子系统引领和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究期内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特征与实验区类型无明显关联,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从根本上破解。[结论]今后应着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科技引导实验区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建立若干山区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促进鲁中南山区实验区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2018, 38(3):318-3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1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促进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ArcGIS 10.2软件对研究区域2005-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①2005-2015年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少;研究期间,福建省海岸带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仅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基本不变;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②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影响,其中社会富裕程度、技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是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确定城市、镇域开发边界,划定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划定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空间,是落实土地利用空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2018, 38(3):324-327,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2 CSTR:
摘要:[目的]分析铁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降水演变规律,为流域水资源利用以及铁山水库的调度运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铁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流域1968-2014年年降水、汛期降水和非汛期降水的演变规律。[结果]①47 a间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均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②年降水在1987和2003年发生了显著性突变,汛期降水在1992和2003年发生了显著性突变,非汛期降水未发生显著性突变。③年降水和汛期降水存在29 a左右的主周期,非汛期降水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各时期的周期基本一致。[结论]铁山水库各时期的降水演变规律基本一致。
2018, 38(3):328-3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3 CSTR:
摘要:[目的]研究扎墨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为泥石流灾害的安全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9-2015年进行的多次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成因分析与案例研究,探讨地带性因素对扎墨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成因类型以及泥石流体性质等方面的影响,总结泥石流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结果]扎墨公路以东西向延伸的岗日嘎布山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穿过5个垂直带谱,南段穿过8个垂直带谱。泥石流的分布密度与暴发频率随着海拔的降低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成因类型由冰面湖溃决型、冰川型、融水降雨型泥石流逐渐过渡到降雨型泥石流;泥石流流体性质从泥流、水石流、稀性泥石流、亚黏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逐渐过渡,容重依次增大。[结论]随着公路沿线垂直带由Ⅰ带降低到Ⅷ带,泥石流的分布、成因类型和流体性质,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分异特征在南段更加显著。
张继强 , 仇贵芳 , 刘冬皓 , 马超 , 柴春山 , 朱丽 , 薛睿
2018, 38(3):334-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4 CSTR:
摘要:[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周边的野生季节变色植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筛选出适宜在甘肃省半干旱区园林绿化应用的野生季节变色园林观赏植物。[方法]选取整体特征(C1)、观叶价值(C2)、观花价值(C3)、观果价值(C4)、适应性(C5)5个评价准则和17个评价因子,建立野生季节变色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4种野生季节变色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观赏等级划分。[结果]①在5个评价准则中,C5对目标层的约束力最大;②在17个评价因子中,冠形美观度(P1),叶色(P5),抗寒性(P15)和耐热性(P16)对观赏价值的贡献率较大;③综合评价等级可分3个等级。[结论]Ⅰ级有桦叶四蕊槭、辽东栎和血满草3种;Ⅱ级有甘肃小檗、短柄小檗、鲜黄小檗、多花栒子和灰栒子5种;Ⅲ级有少齿小檗、美丽胡枝子、槲栎、沙梾、黄瑞香和马桑6种。
2018, 38(3):339-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5 CSTR:
摘要:[目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是保持水土的理想植物,研究香根草在鄱阳湖沙区的生长情况及对沙区环境的影响,为南方治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测量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距湖距离和不同处理方式对香根草生长的影响以及香根草对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结果]①距湖距离对香根草生长高度的影响不显著,对香根草的分蘖数影响显著;刈割和分蘖处理对香根草生长高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有促进作用,刈割处理可以促进香根草的分蘖,分蘖处理不利于香根草的分蘖;生长期末,香根草各指标存在差异;②香根草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③距湖距离、香根草生长高度均与香根草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香根草在重度沙化区存活率高,距湖距离和不同处理方式影响香根草生长,香根草种植对沙区土壤具有改善作用。
2018, 38(3):345-3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6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情况,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从政策法规、应用技术、管理体系、公众意识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国外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探讨促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议。[结果]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遇到的城市内涝、缺水及生态环境问题,可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新融资渠道、优化管理体系,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结论]合理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经验,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