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模拟降雨条件下崩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响应关系

      2016, 36(6):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1 CSTR:

      摘要 (1299) HTML (0) PDF 1.10 M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崩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响应关系,为崩岗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不同覆盖度(0%,25%,50%,75%,100%)和坡度(25°,30°,35°)组合坡面在90 mm/h雨强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时空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结果] 不同覆盖度和坡度条件下,坡面产流时间的变化范围在33~292 s;同一坡度条件下,坡面产流时间与覆盖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同一覆盖度条件下,坡面产流时间与坡度呈幂函数关系。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坡度对径流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覆盖度对产沙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当坡度为25°时,坡面产沙总量的临界覆盖度为50%;当坡度为30°时,坡面产沙总量的临界覆盖度为75%;当坡度为35°时,坡面径流量的临界覆盖度为50%。[结论] 针对不同坡度崩积体坡面,可以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度以达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 晋北沙漠化地区土壤风蚀动态及防治效果

      2016, 36(6):8-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2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2.91 M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晋北沙漠化区土壤风蚀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土地退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耕地和林草地不同地表类型的土壤风蚀模型,逐像元地计算2001-2014年晋北沙漠化地区土壤风蚀状况及空间差异。[结果] (1)2001-2014年晋北沙漠化区的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达到4.67 t/(hm2·a),处于轻度风蚀状态。区域分布上,北部区域风蚀状况明显高于南部。(2)研究区2001,2005,2010和2014年的平均土壤风蚀模数分别为6.83,3.89,4.36和2.55 t/(hm2·);土壤风蚀总量分别为2.09×107 t,1.19×107 t,1.31×107 t和7.65×106 t。(3)晋北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和风力减弱是区域土壤风蚀强度削弱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风力作用的减弱贡献率约为77.7%,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的贡献率为22.3%。[结论] 晋北土壤风蚀状况空间差异较大,风速减弱是导致区域土壤风蚀削弱的主要原因。晋北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尚未恢复到良好的状态,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实施,生态工程实施的成果需加强保护。

    • 河岸生态护坡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的模拟试验研究

      2016, 36(6):15-20,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3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1.33 M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河岸生态护坡措施的减流、减沙和抑制养分流失的效果,并筛选出较优配置的河流生态护坡模式,为华北地区生态治河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人工降雨试验,测定模拟河流岸坡不同植被护坡措施的径流量、产沙量、养分流失量,分析不同雨强、不同坡度、不同植被措施条件下的减流、减沙和减少养分流失效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对9个不同措施试验槽的减流、减沙和减少养分流失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高羊茅减流减沙效果最优,小冠花减少养分流失效果最优。河岸坡30°、堤顶坡度小于0°的岸坡宜采用高羊茅进行防护;河岸坡45°、堤顶坡度18°的岸坡宜采用小冠花进行防护;河岸坡45°、堤顶坡度0°的岸坡宜采用高羊茅进行防护。[结论] 综合来看高羊茅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小冠花次之;小冠花减少养分流失效果最好,紫穗槐次之。

    • 伊犁河谷不同草地类型坡面水土保持效应的模拟降雨试验

      2016, 36(6):2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4 CSTR:

      摘要 (1000) HTML (0) PDF 715.41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一定降雨条件下,伊犁河谷地区3个不同草地类型径流小区的减流减沙效果,以期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结果] (1)几种草地类型初始产流时间的长短依次为:角果藜 > 伊犁蒿 > 狗牙根 > 裸地;(2)径流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 > 伊犁蒿 > 狗牙根 > 角果藜;(3)泥沙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 > 伊犁蒿 > 狗牙根 > 角果藜;(4)狗牙根减流因子的数值处于0.21~0.58之间,伊犁蒿的减流因子处于0.14~0.87之间,角果藜的减流因子则在0.02~0.11之间,狗牙根减沙因子的数值在0.16~0.76之间,角果藜的减沙因子处于0~0.42之间,伊犁蒿的减沙因子则在0.42~0.88之间。[结论] 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角果藜,其次为狗牙根与伊犁蒿,裸地效果最差。

    • 不同造林抚育干扰下桉树幼林地水土流失特征

      2016, 36(6):26-30,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5 CSTR:

      摘要 (1162) HTML (0) PDF 3.98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造林抚育措施对桉树幼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栽培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8个地表径流小区,以桉树采伐地灌草坡做对照(CK),研究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只施基肥不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A处理),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B处理)和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萌芽更新2代林地(C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 B处理林地的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和N,P,K养分流失总量年均值分别为129.35 mm,642.52 kg/(hm2·a)和32.923 kg/(hm2.a),比A处理的分别高出7.93%,90.03%和46.89%,比C处理的分别高出4.95%,70.82%和49.17%,比CK(对照)的分别高出4.98%,109.93%和50.91%;各试验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与降水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717~0.853)。[结论] 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频繁施肥等人为干扰活动及大量级降水驱动是桉树幼林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较为强烈的主要原因。

    • 基于轨迹分析的2003-2010年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2016, 36(6):31-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6 CSTR:

      摘要 (1242) HTML (0) PDF 3.39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期能够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方法] 应用MODIS三级土地覆被产品MCD12Q1,采用轨迹分析方法描述2003-2010年耕地和林地轨迹变化过程;选择基于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降尺度反演结果作为描述土壤水分变化的数据,研究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 (1)每种土地覆被类型均有3种轨迹变化形式:研究年限内面积增加的轨迹、面积减少的轨迹、研究年限内未发生面积变化的轨迹;(2)在耕地和林地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在林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未发生轨迹变化的林地 > 林地面积增加的轨迹 > 林地面积减少的轨迹;在耕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排序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轨迹 > 耕地面积增加的轨迹 > 未发生轨迹变化的耕地;(4)耕地、林地轨迹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均与时间年限有关,至少需要7 a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耕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小值。[结论] 作为华东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耕地和林地在2003-2010年的所有变化轨迹过程中,土壤水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土壤水分随着育林年限和耕种年限的增长分别增加和减小,并在第7 a分别达到最大和最小。

    • 生态修复模式对淮南矿区重构土壤CO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2016, 36(6):40-46,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7 CSTR:

      摘要 (932) HTML (0) PDF 2.48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淮南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植被类型和覆土厚度)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及相似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数。[方法] 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区土壤CO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土壤CO2通量日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对地表温度、地下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结果] 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CO2通量日变化格局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其均值大小依次为:B区(灌木林) > C区(灌木林) > D区(乔木林) > A区(草地),且B,C与A区差异显著(p<0.05),其他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表层CO2通量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40-80 cm > 0-20 cm > 20-40 cm > 80-100 cm。其最大值和变幅的大小顺序也遵循平均值大小顺序。4种修复模式下土壤CO2通量与地下5 cm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指数方程关系,R2值分别在0.34~0.70,0.48~0.83之间,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方函数关系,R2值在0.08~0.44之间。[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CO2通量大小表现为:灌木林>乔木林>草地;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除了覆土40-80 cm的样地外,土壤CO2通量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类型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较覆土厚度显著。

    • 西北地区种植甘草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

      2016, 36(6):47-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8 CSTR:

      摘要 (1178) HTML (0) PDF 1.64 M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西北地区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表层盐含量、碱性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0-5 cm)的含水率、pH值、电导率、盐含量等指标,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的含水率均随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而土壤的pH值、电导率、盐含量正好相反,均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表层土壤的pH值、盐含量与甘草植被特征指标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植被盖度 > 植株高度 > 地上生物量;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值和盐含量与甘草植被的这3个性状指标间均表现为负线性函数关系,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土壤表层的pH值分别下降0.012,0.011和0.002,盐含量分别降低0.108,0.107,0.015 g/kg。[结论] 西北干旱地区耕地中种植甘草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pH值)影响显著,其中植被的盖度对表层土壤的盐碱影响最大;从耕地表层抑盐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种植枝叶稠密、植株高大的作物。

    •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2016, 36(6):53-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9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1.05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干旱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营耕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气象资料和野外风蚀试验,分析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显著,在不同利用类型的人工草地中羊草地较苜蓿地减蚀效果显著,天然草地中滨草地减蚀效果优于蒿草地,人工草地较天然草地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农田用地中耕翻地土壤风蚀量最高,未留茬免耕玉米地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46.7%~48.6%;作物留茬地土壤减蚀效果显著,且留茬作物不同,减蚀效果差异明显,玉米留茬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了58.1%~63.5%,荞麦留茬较耕翻地减蚀率为50.5%~54.6%。在不同地形坡地中迎风坡风蚀量高于背风坡3.12~3.73倍。[结论] 应在该地区适宜增加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减少冬春季节耕翻地面积,减少迎风坡土地的开垦利用,在冬春季节采取地表覆盖或者作物收获后留茬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土壤风蚀程度。

    • 渭北台塬区新增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2016, 36(6):63-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1 CSTR:

      摘要 (977) HTML (0) PDF 522.75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坡面土壤的侵蚀产沙规律,揭示渭北台塬区新增坡耕地坡度及土壤容重对侵蚀程度的影响,为该区坡耕地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开展研究。[结果] 土壤入渗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并随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径流量随容重和放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容重越大,产沙量也越大,容重1.6 g/cm3较1.2 g/cm3,1.4 g/cm3的坡耕地产沙量明显增大;坡度越大,土壤侵蚀越剧烈,在5°坡时,产沙量存在临界值;放水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当放水量超过6 L/min时,增加趋势更加明显。[结论] 渭北台塬区新增坡耕地的易侵蚀程度与土壤容重和坡度密切相关,为减少侵蚀,应控制容重在1.4 g/cm3左右,坡度不宜超过15°。

    • 雅鲁藏布江江当宽谷区固沙措施对流沙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

      2016, 36(6):67-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2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1.79 M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雅鲁藏布江江当宽谷区流沙治理技术(砾石覆盖+人工植被+围封)对流沙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为区域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比分析固沙区和流动沙丘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和养分等指标开展研究。[结果] 采用植物和工程相结合的固沙措施,在流沙表面覆盖砾石、播种固沙植物,并对该区域进行围封后,沙丘表面植被盖度增加,流沙基本固定。与流动沙丘相比,固沙区土壤的黏粒、粉粒明显增多。固沙区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流动沙丘高;尤其是土壤表层0-5 cm,分别比流动沙丘高出634.3%,268.0%,506.5%,38.3%,343.8%,66.7%。固沙区0-5 cm土层的pH值比流动沙丘降低了11.5%;电导率比流动沙丘增加了268.1%。[结论] 该项流沙治理技术(砾石覆盖+人工植被+围封)的固沙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作用明显,适宜在该区推广使用。

    •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

      2016, 36(6):73-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3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1.50 M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 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 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进而分析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 四川省滑坡典型区域在川东地区,泥石流典型区域在阿坝州地区。近年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近年频次明显增加,典型区域滑坡属于较长日数降水诱发型,与15 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强降水所占比例较大;典型区域泥石流属于较短日数降水诱发型,与3 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中小型降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研究区15 d有效降水量和3 d有效降水与降水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预报因子。

    • 不同水分条件下3种灌木幼苗的耗水及生长特征

      2016, 36(6):78-83,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4 CSTR:

      摘要 (927) HTML (0) PDF 3.05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岳武高速公路填方边坡3种绿化灌木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特征及生长表现,为该地区边坡早期植被恢复和护坡植物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马棘、二色胡枝子、紫穗槐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法测定其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田间持水量(FC)的30%~45%,45%~60%,60%~75%和75%~90%]的阶段耗水特征及生长变化。[结果] 3种灌木幼苗的日耗水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中午时分;月耗水量、总耗水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且差异显著;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幼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增量差异显著,马棘长期处于30%~45% FC、二色胡枝子和紫穗槐长期处于30%~45% FC,45%~60% FC水分条件下其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土壤水分含量对灌木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75%~90% FC和30%~45% FC均会降低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结论] 综合考虑灌木幼苗的耗水量及生长特征,认为马棘幼苗土壤含水量维持在45%~60% FC、胡枝子和紫穗槐维持在60%~75% FC时能够实现幼苗正常生长,同时又能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

    • 科尔沁沙坨地-草甸地冻融期地温与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

      2016, 36(6):84-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5 CSTR:

      摘要 (1012) HTML (0) PDF 1.76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科尔沁沙坨地-草甸地土壤温度与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指导该区农工生产和建设提供支持。[方法] 基于2007-2015年冻融期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科尔沁沙坨地与草甸地冻融期多年土壤温度与最大冻结深度变化规律。[结果] 研究区100 cm处沙坨地与草甸地多年土壤温度的标准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草甸地要小于沙坨地,但融解后期由于草甸地融解期历时较长,其标准差大于沙坨地;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最大冻结深度的影响时,沙坨地在200 cm处和草甸地在140 cm处的R2分别为0.959和0.788。[结论] 研究区内沙坨地先冻结与先融解,沙坨地最大冻结深度较草甸地深,同时考虑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最大冻结深度的拟合优度最好,沙坨地与草甸地中最大冻结深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 草炭与珍珠岩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2016, 36(6):92-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6 CSTR:

      摘要 (1059) HTML (0) PDF 806.51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基质添加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为今后土壤种子库应用于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借鉴日本植被恢复的先进经验,采用温室萌发法探究有机基质(草炭)、无机基质(珍珠岩)及混合基质(草炭与珍珠岩)添加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 草炭与珍珠岩混合基质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混合基质与表土配比为20%和30%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种子库密度分别达到最高值;种子库萌发曲线中,混合基质组的萌发效果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其他组;种子库密度与土壤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中,C,N,P,K元素均对种子库密度影响显著,进一步通过CCA排序法,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均对土壤含水率和C,N,P,K等元素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结论] 向表土中添加混合基质作为一种人工措施,能有效地促进种子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可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 陕西省南秦岭典型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及风险评价——以商洛市山阳中学滑坡为例

      2016, 36(6):97-101,1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912.001 CSTR:

      摘要 (1041) HTML (0) PDF 2.95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陕西省南秦岭典型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及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支持。[方法] 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勘察及室内试验开展研究。[结果] 山阳中学滑坡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不排除遭遇极端气候下复活的可能,滑坡复活概率为7.45%。[结论] 区域地壳差异性运动是山阳中学滑坡形成的内动力因素;降雨是该滑坡启动的主要外在诱因;滑坡威胁范围内人员在最大风险中丧命的年概率为:1.70×10-3

    • 干旱区不同生育期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

      2016, 36(6):102-1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7 CSTR:

      摘要 (881) HTML (0) PDF 1.00 M (1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干旱区白刺灌丛沙堆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为今后估算绿洲荒漠区土壤CO2排放量以及区域碳收支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于2014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对白刺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野外观测,分析沙堆上不同位点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不同生长时期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 (1)白刺灌丛沙堆在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曲线不同,生长初期和生长休眠期各部位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生长旺盛期各部位变化既有“单峰”曲线又有“双峰”曲线;同时,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生长初期各位点的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左右,旺盛期上午出现在10:00前后,下午出现在17:00左右,休眠期出现在下午14:00前后。(2)沙堆上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时空异质性,生长初期和休眠期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异质性不显著(p>0.05),旺盛期各部位空间差异显著(p<0.01),异质性增强;沙堆各时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1),大小排序为:旺盛期 > 生长初期 > 生长休眠期。[结论] 白刺灌丛沙堆上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不同,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主要是沙堆不同部位近地表层大气水分条件、土壤20 cm深处的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差异共同作用导致了各个位点土壤呼吸通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 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2016, 36(6):110-114,1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8 CSTR:

      摘要 (1234) HTML (0) PDF 1.97 M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渭河流域及其周边范围30个气象站点1957-2014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章文波日降雨量侵蚀模型计算各站点的降雨侵蚀力,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年内分布特征。[结果]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分布范围为806.25~3 510.81 MJ·mm/(hm2·h),平均值1 798.97 MJ·mm/(hm2·h),与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63.91%。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发生水土流失的时期集中在7-9月,而秦岭北麓地区5-10月均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土流域,侵蚀风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流域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年际变率Cv值在34%~56%之间,整体而言,流域西北部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幅度大于东南部地区。除洛川、长武、环县、平凉4个站点降雨侵蚀力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增大外,其余地区降雨侵蚀侵蚀力呈不同速率的减小趋势。[结论] 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尽管流域降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由于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工作仍需高度重视。

    • 三峡库区不同坡度石灰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特征

      2016, 36(6):115-1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19 CSTR:

      摘要 (1050) HTML (0) PDF 805.98 K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石灰土坡耕地在不同坡度下的磷素流失规律,以期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坡耕地修建径流小区进行原位人工降雨试验,在雨强1.5 mm/min时,分析10°,15°和20°这3种坡度下坡耕地的径流量、泥沙浓度,以及地表径流中总磷、颗粒态磷,泥沙中总磷、速效磷浓度的变化趋势,并对径流泥沙进行无机磷分级试验。[结果] 坡度越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泥沙流失量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短,但坡度对径流中泥沙流失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坡度下径流中总磷(TP)、颗粒态磷(PP)浓度都随着产流时间逐渐变小最后趋于平衡,其中径流中TP主要以PP形式流失,达到80%以上;泥沙中磷素流失主要以无机态磷为主,无机磷分级试验表明被植物高效利用的有效态磷和缓效态磷占无机磷总量的54.1%~57.8%。[结论] 坡度主要通过影响地表径流总量和径流携带的泥沙总量而影响磷素流失总量,石灰土坡耕地磷素流失主要以径流泥沙携带为主。

    • 神府矿区采煤塌陷裂隙对坡面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2016, 36(6):121-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0 CSTR:

      摘要 (1462) HTML (0) PDF 822.12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采煤塌陷裂隙(塌陷发生2 a之后)对坡面土壤水分和植被影响的过程与特征,为采煤塌陷区域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对神府矿区采煤塌陷产生的裂隙两侧的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以及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研究。[结果] (1)采煤塌陷裂隙的出现会导致周边土壤松动,致使土壤容重降低。(2)在裂隙走向与坡向呈直角或接近直角的情况下,裂隙的出现阻隔了正常的坡面径流,裂隙下方由于接受径流变少而导致水分状况变差,裂隙对于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大约在裂隙下方3 m的范围内;在裂隙两壁处,由于裂隙而出现新的表土面,该处的蒸发效应强烈,裂隙坡面的土壤含水量低于无裂隙坡面(3)裂隙坡面植被的地上生物量较无裂隙坡面低,且越远离裂隙,地上生物量恢复程度越高。[结论]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裂隙的出现会使裂隙处以及下部坡面水分状况变差,进而会对植被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 >应用技术
    • 基于无人机影像快速估算矿山排土场边坡土壤侵蚀速率的方法

      2016, 36(6):126-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1 CSTR:

      摘要 (1369) HTML (0) PDF 666.86 K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无人机高清影像快速估算矿山排土场边坡土壤侵蚀速率的方法,为无长期地形监测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估算提供了新方法。[方法] 通过无人机和RTK-GPS分别获取研究区影像及地面控制点坐标,利用Agisoft PhotoScan Professional 1.1.2软件生成研究区空间点云,利用ArcGIS 10.3生成高精度DEM,通过目视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快速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速率。[结果] 本研究区排土场边坡土壤流失面积11 052.53 m2,土壤侵蚀总体积835.41 m3,土壤侵蚀速率为4 043.82 t/(km2·a)。使用普通克里金法插值生成DEM数据精度为0.26 m。[结论] 通过本研究方法计算出的排土场土壤侵蚀强度属于中度侵蚀,土壤侵蚀速率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精度也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同时,在高密度点存在的情况下,各种插值方法生成DEM数据误差相差不大,使用普通克里金法能够使结果最优。

    • 基于细菌觅食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在土壤墒情预测中的应用

      2016, 36(6):131-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2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705.07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基于细菌觅食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在土壤墒情预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现代农业研究中土壤墒情预测及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方法]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方法建立土壤墒情预测模型,利用细菌觅食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根据从种植区采集的田间数据对模型进行建模和测试。[结果] 与仅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和利用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机分别建立的模型进行对比,发现本研究所提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佳。[结论] 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所建模型已应用于实际项目,预测精度基本满足要求,且运行稳定。进而证明了该研究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快速实现三维可视化土石方量精确计算的方法与应用

      2016, 36(6):136-138,1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3 CSTR:

      摘要 (784) HTML (0) PDF 1.67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快速实现三维可视化土石方量精确计算的方法与应用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决策安排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Petrel软件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能够实现三维精准可视化土石方量的快速计算。[结果] 通过模型精度评价认为,该方法不仅满足工程需要,模拟精度还要高于常用的Surfer软件。[结论]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采用该方法的土石方量精确计算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工程预期成效,估算结果还更为保守可靠。

    •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

      2016, 36(6):146-1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4 CSTR:

      摘要 (1025) HTML (0) PDF 551.11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进行分析,为其他地区的河流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利用为期5 a(2011-2015年)的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河流水质和旅游经济收入。[结果] 生态修复工程对提高该区河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河流水质有着明显的作用;相关修复措施在施工后的第2 a逐渐开始发挥作用,施工后地3~4 a生态修复效果明显,而施工后的第5 a生态修复效果趋于稳定;施工完成后5 a内,研究区旅游收入逐年增加。[结论] 该工程有利于研究区河流生态的恢复,对河流水质改善明显,影响期为5 a左右,同时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

    • 石膏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2016, 36(6):160-1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7 CSTR:

      摘要 (932) HTML (0) PDF 672.09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石膏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入渗模型及石膏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土壤改良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室内一维土柱模拟试验,利用垂直一维入渗代数模型分析在施加石膏前期,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 在施加石膏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石膏施量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了10.2%,16.15%,30.73%和40.38%;入渗率分别减小了18.78%,21.07%,42.13%和54.82%;土壤剖面含水量显著降低。利用垂直一维入渗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资料进行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石膏施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减小,且分别减小了18.42%,36.84%,59.21%和75.00%;而非饱和土壤水吸力分配系数β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导水率综合形状系数α无明显变化规律。预测值累积入渗量与实测累积入渗量之间的接近程度较高,相关性较好,且决定系数R2均在0.99以上,且均方根误差小于0.5,说明在施加石膏前期,其可以有效地削弱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少水分渗漏,降低入渗速率,而且还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且利用垂直一维入渗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石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论] 石膏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的入渗能力和导水特性。

    • 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推演与实证研究

      2016, 36(6):165-1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8 CSTR:

      摘要 (1206) HTML (0) PDF 623.71 K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进行推演与实证研究,以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方法] 研究采用价格倒算法推演森林蓄水量价格公式。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效仿市场活立木林价倒算法的理论和方法,推演得到森林蓄水量的价格基本公式。并以吉林省森林蓄水量价格为例,验证此推演公式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 2008年和2013年吉林省森林蓄水量的价格分别为1.00和1.28元/m3。[结论] 本研究较以往研究结果更加贴合实际,也使森林涵养水源价值量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

    • 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张家口市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2016, 36(6):169-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29 CSTR:

      摘要 (1028) HTML (0) PDF 1.29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分析张家口市2003-2013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并对未来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张家口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张家口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三维生态足迹,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其未来生态可持续变化趋势。[结果] 2003-2013年张家口市人均生物承载力整体不断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深度与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均呈整体增加趋势;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水域、耕地、草地与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加趋势;除草地和林地外,其他生物生产性土地人均生物承载力不断减少;建筑用地、耕地与林地表现为生态盈余,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处于自然原长;化石燃料土地、草地与水域呈生态赤字状态,草地与水域人均生态足迹深度不断增加;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逐年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将逐年减少,张家口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 未来应采取开发新型能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增加生态用地面积等措施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2排放及减排政策下的情景模拟

      2016, 36(6):177-1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0 CSTR:

      摘要 (1029) HTML (0) PDF 904.75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的CO2排放效应,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在项目预算书编制的基础上,采用IPCC清单法,估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CO2排放量,分析影响CO2排放的关键因子,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2排放的变化情况。[结果] 项目的CO2排放总量约5.50×105 t,灌溉与排水工程所占比例最大;水泥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排放量的92.07%,碳源材料的CO2排放量直接取决于该类材料的CO2排放系数及消耗量,间接取决于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结构;随着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加大,减排量也会随之增多。[结论] 应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加大对水泥、电力、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减排政策。

    • 泾河流域径流-泥沙的尺度效应研究

      2016, 36(6):184-188,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1 CSTR:

      摘要 (1090) HTML (0) PDF 2.00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泾河流域径流和泥沙的尺度效应,并通过突变检测确定突变时间点,对比突变前后水沙尺度效应的变化,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尺度效应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整理了泾河流域1958-2013年的水沙资料,基于流域水沙异源的特性,将流域分成南北两个分支,分别探讨2条分支水沙的尺度效应,并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计算出突变时间点,对比突变前后尺度效应的异同。[结果] (1)南北两分支的径流-泥沙之间的尺度效应具有反向关系。北支(洪德-张家山)的产流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为线性增加,南支(三关口-张家山)的产流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出对数函数关系,随集水面积增大产流模数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北支的产沙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为线性减少,南支的产沙模数随面积增加表现出幂函数关系,即随面积增大产沙模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2)突变后水沙都比突变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突变前后水沙的尺度效应大部分具有相同的拟合函数关系式,仅南支的产沙模数由突变前的最优二项式函数拟合转变为突变后的线性函数。[结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不同程度的改变了泾河流域径流-泥沙的尺度效应。

    • 基于景观适宜性评价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研究

      2016, 36(6):189-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2 CSTR:

      摘要 (1317) HTML (0) PDF 1.39 M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进行评价分区方案优选,为完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划定适宜性等级,根据适宜性等级的不同组合确定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供选方案,构造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开展供选方案的优选。[结果]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6级适宜性等级区,面积分别为6.03,13.83,27.75,45.66,168.24,108.05 km2;适宜性分区方案1具有较高的景观生态质量,为方案优选结果。[结论]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建设用地管制区方案具有较低的干扰度、较高的稳定度,景观生态质量综合指数较高。通过综合比较,方案1具有较高景观生态质量,它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拓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

      2016, 36(6):195-199,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3 CSTR:

      摘要 (916) HTML (0) PDF 1.62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严重的拜泉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水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对该区生态抗旱措施体系进行构建和效果评估。[结果] (1)确定了区域内各项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2)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缓解了旱情的发生,2005-2009年区域内基本无春旱发生;与相邻县份相比,10 a间旱灾发生频率减少了28.5%。(3)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3.6%。[结论] 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是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拜泉县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

    • 红壤丘陵区坚果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以浙江省临安山核桃林为例

      2016, 36(6):200-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4 CSTR:

      摘要 (965) HTML (0) PDF 725.21 K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红壤丘陵区坚果林下布设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水土保持效益,为该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支持。[方法] 在浙江省临安市建立山核桃试验区,布设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小区与监测设施,研究山核桃林采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的水土保持成效。[结果] 从蓄水保土效益来看,表现为:茶树缓冲带 > 套种杨桐 > 空白对照小区。因此,山核桃林林下布设截、排水沟等措施,结合套种杨桐、栽植茶树缓冲带等经济作物,蓄水保土效益显著,既防治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经济效益。[结论] 实施各项水土保措施的山核桃林均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土效益,且布设截水沟工程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尤其显著。

    • 基于DEM的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2016, 36(6):210-215,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6 CSTR:

      摘要 (1038) HTML (0) PDF 3.38 M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耕地优先,兼顾园、林、草用地”的原则,进行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烟台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研究区域,以DEM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结合有效土层厚度因子,确定最佳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耕地、园地、林草地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最终得到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布局。[结果] 与烟台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烟台市目前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33%,大于适宜性耕地面积;实际园地面积小于适宜性面积;林草地的实际面积略小于适宜性面积。[结论] 烟台市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 冀北山地杨桦低效林改造的效益分析

      2016, 36(6):216-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7 CSTR:

      摘要 (1250) HTML (0) PDF 932.57 K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冀北山地杨桦低效林改造的成果,为该地区的森林健康经营理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生态疏伐后人工林下更新的方式进行改造,并以定量计算的方式对改造后样地和未改造对照样地分别从林地生产力、固碳释氧功能、水源涵养功能3方面进行效益分析。[结果] 改造后的样地较对应的对照样地在总体效益方面具备很大优势,具体高出值分别为25 008.89和14 802.17元/hm2,增长率分别为16.6%,14.6%。其中林地生产力价值分别高于对照样地44.9%,73.11%;固碳释氧价值分别高出13.4%,9.2%;涵养水源价值分别高出5.4%,2.6%。[结论] 对杨桦低效林进行生态疏伐、人工林下更新改造后,林分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生态功能的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 >综合研究
    • 北海市银滩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6, 36(6):223-2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8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1.67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北海市银滩海岸近些年土地利用巨变、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该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强度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北海银滩滨海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讨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 1979-2013年的35 a间,银滩滨海区建设用地、人工湿地面积显著增加,并且主要是由耕地、林地转入而来,从而导致耕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水域和滩涂面积增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先增大后减小,但开发强度却一直在增大;多样性指数在2000年年前较为稳定,之后显著下降。银滩滨海区土地利用演变主要受气温、台风、潮汐等气候因子和城市化、围垦、渔业、旅游业和规划管理等人类活动因子综合影响。[结论] 近35 a来,银滩海岸土地利用类型趋向单一化,开发速率减小但开发强度增大,空间分布破碎化,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因子影响比气候因子更显著,各驱动因子影响物理机制及其定量化贡献亟待进一步研究。

    •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水资源消耗双重分析

      2016, 36(6):231-239,2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9 CSTR:

      摘要 (1046) HTML (0) PDF 3.66 M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为该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基于京津冀2002-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估算,构建了基于六大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和基于三次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模型,并设定情景分析模型对该区域2015和2020年的CO2排放和水资源消耗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 (1)2002-2012年京津冀能源碳排放呈年均8.51%的增速,累积增长了226.26%,以工业能源碳排放为主,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而水资源消耗变化趋势都较稳定;(2)因素分解结果显示人均财富的变动是京津冀区域CO2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因素,能耗强度和水耗强度则为最大负向因素;(3)在设定的所有情景中,2015和2020年京津冀区域的CO2排放量分别相比2005年至少会增加553.6和819.2 Mt,水资源消耗量分别相比2012年至少增加3.36×109 m3和9.97×109m3。[结论] 京津冀区域的3大产业的水资源消耗量在研究时期内的变化趋势都较稳定,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将是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的重中之重。

    • 干旱区县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例

      2016, 36(6):240-2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0 CSTR:

      摘要 (934) HTML (0) PDF 1.16 M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翁牛特旗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2006及2015年8月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ENVI 5.1提取出翁牛特旗土地利用数据,进而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矩阵,以及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敏感性指数,分别对翁牛特旗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翁牛特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沙地,近10 a来该旗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沙地和水体面积减少的态势。(2)10 a间生物丰度指数从2006年的43.47下降为2015年的42.69,降低1.79%,表明区域的生物量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2006年的102.31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98.47亿元,减少了3.84亿元,下降了3.75%,生态环境基本维持着平衡,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退化。(3)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不敏感、缺乏弹性。[结论] 研究区林地、水体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丰度的减少,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 间伐对黄龙山辽东栎林下枯落物持水性的影响

      2016, 36(6):247-251,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1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1.61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龙山林区辽东栎林抚育间伐与对照设置试验样地,研究其林下枯落物持水效应特征,为该地区森林抚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重度(间伐35%)、中度(间伐25%)、轻度(间伐15%)抚育间伐,通过典型取样法、烘干法、浸泡法等开展研究。[结果] 枯落物总储量大小依次表现为:CK(23.500±0.780) > 轻度(22.950±1.012) > 中度(22.708±0.365) > 重度(20.725±1.041),只有CK与重度有显著性;枯落物总持水量大小依次表现为:轻度(9.37) > CK(8.29) > 中度(7.61) > 重度(6.39),轻度间伐下枯落物总有效拦蓄量最大;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变化,R2均在0.93以上,具有显著相关性;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变化,R2均在0.99以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综合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持水性,轻度间伐下枯落物持水性较好,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抚育提供理论依据。

    • 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2016, 36(6):252-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2 CSTR:

      摘要 (939) HTML (0) PDF 1.08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MODIS NDVI数据资料集、标准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素材,采用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 (1)滇中地区植被5月上旬进入生长季而10月下旬结束,2001-2010年植被NDVI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速率为0.03/10 a,植被盖度整体朝增加的方向发展。(2)2001-2010年滇中地区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4%和29.76%,减少最为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周围,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气候影响因素中的水分类因素即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降水是滇中地区植被NDVI年内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4)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中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而城镇化过程则使得滇中地区城镇周边的极低、低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增加。[结论] 滇中地区年内植被NDVI变化由气候因子所控制,而长期变化则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进展

      2016, 36(6):258-264,2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3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1.94 M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对近年来国内外公众对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方法] 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趋势感知,气候变化知识感知,物候感知、个体适应行为、适应行为评价、政策需求的调查和相应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整体来讲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结论] 结合气候变化背景,系统开展公众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测量,深入研究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区域性与代表性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管理决策支持,既是气候变化科学社会维度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016, 36(6):265-2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4 CSTR:

      摘要 (979) HTML (0) PDF 1023.64 K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 (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 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 福建省永定县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2016, 36(6):272-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5 CSTR:

      摘要 (841) HTML (0) PDF 730.26 K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永定县近10 a来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该区后期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0,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结合1:10 000数字地形图对永定县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 永定县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部、东南部两大区域;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以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为主,极强烈、剧烈侵蚀只在区域内呈点状、少量分布;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分布在300~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近10 a来,永定县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减小、侵蚀强度下降的趋势。[结论] 永定县水土流失范围较广,强度较大,治理时间长,因此近10 a来的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在南方红壤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也是开发建设项目和人口活动密集的区域,因此应该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测和治理,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近20年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2016, 36(6):282-2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7 CSTR:

      摘要 (1082) HTML (0) PDF 951.28 K (1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新疆喀什市近20 a来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研究,评价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方法] 构建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两个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量化喀什市1995-2015年乡村转型发展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得出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的因子。[结果] 喀什市乡村转型度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速率较慢,年际变化率为0.55%/a,城乡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微弱下降态势,年际变化率为-0.06%/a,近20 a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经历了低速-协调、中速-较协调、中速-不协调、高速-不协调、中速-协调5个阶段,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增率为0.31%/a,影响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因子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乡村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劳动率及乡村污染物处理率。[结论] 农业人口比重在数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786,农业人口比重在质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559,乡村人均GDP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87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641,喀什市的乡村转型发展与人口转型、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一致性较高,属于良性的转型发展。

    •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的盐渍化特征

      2016, 36(6):288-2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8 CSTR:

      摘要 (1344) HTML (0) PDF 688.71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特征,为胶州湾滨海湿地保护和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胶州湾选取芦苇、碱蓬、光滩及大米草4种典型滨海湿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和主要盐离子浓度开展研究。[结果]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分含量表现由低到高依次为:芦苇湿地 < 碱蓬湿地 < 光滩湿地 < 大米草湿地,盐渍化类型呈现由滨海硫酸盐-氯化物型向氯化物盐渍化土类型过渡的特征;垂直方向上,大米草湿地和芦苇湿地具有表层积盐特征,碱蓬和光滩湿地则呈现出下层稍高趋势。除CO32-和HCO3-离子以外,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均呈现出与全盐量、电导率一致的规律,主要盐离子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l- > Na++K+ > SO42- > Mg2+ > HCO3- > Ca2+。[结论]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属于极重度盐化土,呈现自芦苇湿地向大米草湿地方向递增趋势;土壤碱度上属非碱化土,与土壤含盐量呈相反趋势,但植被易受苏打碱化土的潜在毒害作用。

    • 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碳储量与分布特征

      2016, 36(6):293-2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9 CSTR:

      摘要 (1127) HTML (0) PDF 636.64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城市的土壤碳储量与分布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城市碳固定和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西安市绕城高速内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230个(0-20 cm),利用Vario ELⅢ元素分析仪进行有机碳分析。[结果] 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在0.88~27.18 g/kg之间,均值为5.59 g/kg;碳密度0.22~7.11 kg/m2,均值为1.41 kg/m2;在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总储碳量为6.32×105 t,平均每1 km2的土壤碳储量为1.37×103 t。风景休闲区和交通区是城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区域,而工业区有机碳含量较低。在空间上,以中心城区形成一个南北带状分布的有机碳高值区。[结论] 西安市城区的这种有机碳分布模式,与城市化前的土壤利用、城市绿地管理,食物与燃料的残余物、各种废水等大量生活垃圾进入土壤有关。交通道路的有机碳含量也受到汽车尾气排放的黑炭沉降影响。整体上,西安市城区有机碳显著低于国内其它城市的有机碳含量。

    • 北京山区林地凝结水特征研究

      2016, 36(6):298-3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0 CSTR:

      摘要 (925) HTML (0) PDF 1.15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北京山区林地凝结水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首都圈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北京山区4种林地的凝结水进行2 a连续观测,同时监测林地各项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林地凝结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结果] (1)北京山区非生长季凝结水出现天数和凝结水量较生长季多,非生长季月平均凝结水量约4.5 mm,生长季月平均凝结水量约1.6 mm;(2)4种林分年凝结水量大小关系表现为草地(38 mm) > 栓皮栎(36 mm) > 油松(30 mm) > 侧柏(25 mm),与年凝结水出现天数大小关系相同,灌草丛是产生凝结水的主要场所,阔叶林产生的凝结水远高于针叶林;(3)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凝结水的产生起到决定性作用。[结论] 北京山区林地凝结水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受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的综合影响。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雨特征分析

      2016, 36(6):303-307,3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1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3.25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雨特征,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持。[方法] 利用塔中气象站2005-2014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通过对雨强、降水量、雨日等综合分析塔中地区近10 a降雨特征。[结果] 研究区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时次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3:00至翌日8:00时为高值区,17:00到22:00为低值区;1 h雨强(用R1表示),降水频次最多是R1≤0.5 mm的降水,占总频次的64.5%,其次是0.6 mm≤R1≤1.5 mm,但从对降水的贡献率来看0.6 mm≤R1≤1.5 mm的贡献率最高,占总降水量的26.4%,其次是R1≥4.6 mm;不同量级降水过程(用R表示),0.1 mm≤R≤2 mm的降水过程发生频次最多,R≥6.1mm降水过程对降水量贡献率最大,占总降水量的52.6%;夜间为降水的易发时段;R≥6.1 mm的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5-7月,尤其多发生在6月,且有1/2发生在前半夜;5 h以下的降水占了降水总数的85.5%。[结论] 研究区的降水主要以短时夜雨为主,近年来≥6.1 mm雨日呈增加且稳定趋势,因此沙漠地区有出现大降水的可能性。

    • 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洮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特征

      2016, 36(6):308-3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2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2.48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洮河流域较高空间分辨率植被盖度变化分析,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落实,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决策等提供参考。[方法] 以1993年Landsat 5 TM,2001年Landsat 7 ETM+,2015年Landsat 8 OLI和ASTER GDEM为数据源,先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盖度,再用流域分区、高程、坡度及坡向分级所得基础单元,统计分析各单元内的植被盖度均值和植被盖度变化面积比例。[结果] 1993-2015年洮河流域植被盖度均值增加了17.52%,正向变化面积比占62.24%,负向变化面积仍占有6.41%;3期数据均表明,高程2 500 m以下植被盖度最低,高程4 000 m以上无明显变化与负向变化面积比例之和最大;坡度0°~5°,10°~15°之间植被盖度均值最低但增幅最大,无明显变化和负向变化面积比例之和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并在60°以上达到最大;坡向对植被盖度分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结论] 洮河流域植被地形分异特征明显,植被盖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还存在一定的负向变化;未来应重视高程2 500 m以下,坡度20°以下,坡向为平地、西坡、南坡的植被恢复;加强4 000 m以上,坡度45°以上和东坡、东北坡现有植被生态保护。

    •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

      2016, 36(6):315-320,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3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1.31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及成因进行分析,为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选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土地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土地的利用分成2个阶段,运用改进的两阶段DEA和Tobit模型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空间分异性,土地的空间关联性对其影响显著,虽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断在提升,但总体上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结论] 我国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存在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2)没有重视土地的社会属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3)现阶段人力资本因素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程度大于技术因素。

    • 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

      2016, 36(6):321-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4 CSTR:

      摘要 (1064) HTML (0) PDF 626.73 K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森林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以贵州喀斯特阔叶林的降雨分配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间野外实测的25场降水数据对森林林冠层、灌木层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观测期内降雨以小雨和中雨为主,降雨总量为208.25 mm;树干流总量为21.83 mm,占降雨总量的10.48%,变化范围为0~14.3%;林间穿透雨总量为186.89 mm,占降雨总量的89.7%。灌木层截留总量为34.86 mm,占降雨总量的16.74%;林冠截留的总量为22.58 mm,占同期降雨的10.84%。当林外降雨量大于1.15 mm时,研究区内开始产生树干流,且树干流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灌木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喀斯特阔叶林对降雨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再分配作用,对区域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 天津市临港城市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2016, 36(6):326-3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5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952.45 K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城市湿地植被恢复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格局,为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样方法对天津临港恢复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群落植物种重要值,并利用组平均法聚类,分析物种多样性格局。[结果] (1)乔灌草各层主要优势物种分别为国槐(Sophora 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caaci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灌木层中的柽柳重要值最大。(2)植被划分为4组、17个群丛类型,过渡区广布种斑块频度最大(32.7%),以国槐+银杏群落(Sophora japonica+Ginkgo biloba)为主;滨水湿地斑块群落频度最小(17.3%),以柽柳-芦苇群落(Tamarix chinensis-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3) 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总体变化趋势较一致,最高值均出现在金叶榆-紫穗槐(Ulmus pumila-Amorpha fruticosa)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0.8的样方占样方总数的53.8%;近水绿地斑块丰富度指数强度较大,物种复杂度高。(4)调查中发现有刺槐、旱柳(Salix matsudana)、火炬树(Rhust yphina)等乔木更新苗出现,出现明显的群落演替和自然更新现象。[结论] 研究区植物种类丰富,近水绿地斑块物种多样性较高,但湿生植物群落总体优势不明显。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土地生态研究进展

      2016, 36(6):333-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6 CSTR:

      摘要 (1106) HTML (0) PDF 934.49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中国土地生态研究的现状,进展和未来研究趋势。[方法] 以CNKI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1992-2015年的土地生态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总结。[结果] (1)中国土地生态相关文献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特别2004年以后,文献数量呈急剧增长特征并且绝大多数文献(76%)获得基金资助;(2)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中中国科学院居第1位;(3)具体研究主题集中在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价值研究,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其中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上改进1的Topsis法、熵权法、灰色模型等方法应用逐渐增多;自然区域研究方面以矿区土地生态研究为最多。[结论] 土地生态研究已成为土地科学与生态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并且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后需加强方法创新和基础理论研究。

    • 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进展

      2016, 36(6):339-3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7 CSTR:

      摘要 (1414) HTML (0) PDF 640.21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今后淤地坝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方法] 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和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近16 a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淤地坝研究区域、研究方法、淤积机理等方面论述了淤地坝研究的重要进展。[结果] 16 a来,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在拦沙功能效益客观评判方法、坝体加高修复等方面的难点或争议性问题。[结论] 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主要举措,多年实践证明其已经取得明显的水土保持成果。今后国内学者还需继续拓展淤地坝的研究深度,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区域对比研究,不断提高淤地坝的科学研究水平。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6, 36(6):343-3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8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629.42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土壤侵蚀原理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改革与探索。[方法] 在全面分析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目标,就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结果] 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试验内容,突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优化了课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权重。[结论] 对于土壤侵蚀原理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养分分布

      2016, 36(6):347-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59 CSTR:

      摘要 (1180) HTML (0) PDF 1.13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长期施肥与小麦-玉米轮作下[XC娄宋.tif;% 95% 95,JZ]土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对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养分分布的影响,为评价长期施肥对改善[XC娄宋.tif;% 95% 95,JZ]土肥力状况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田间长期施用化肥与轮作定位试验,通过湿筛法分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得到土壤团聚体构成,并测定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结果] 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显著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长期施肥降低了>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了<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但施用高量氮、磷下0.25~0.5 mm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施用低量氮、磷肥料。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磷素在不施肥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均匀分布,低氮、磷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全磷含量差异较小,高氮、磷处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全磷含量变化无明显趋势。长期施肥降低了>2 mm水稳性团聚体中全K含量,增加了<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全K含量。[结论] 水稳性团聚体关系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水稳性团聚体及其中有机碳、氮含量在氮磷化肥的长期施用下变化无明显规律,并且,长期施用氮、磷化肥下土壤磷素和钾素在土壤中的保存及供应能力也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合理施肥管理,促进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