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河水漫溢干扰对土壤盐分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

      2016, 36(5):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8 CSTR:

      摘要 (1272) HTML (0) PDF 0.00 Byte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漫溢后出现明显的植被群落变化的原因和不同漫溢方式对表层土壤盐分的影响,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人工植被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土壤溶液电导率法测定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和非漫溢区39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盐分含量,探讨不同漫溢干扰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的含盐量较高,但在漫溢干扰后土壤表层盐分均出现明显的下降;漫溢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漫溢前的土壤总盐含量与多次漫溢后差异达极显著,与少次漫溢和冲刷差异显著,与长期渍水差异不显著。[结论] 漫溢干扰后土壤表层盐分有所降低是植被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其中中等频次和持续时间的漫溢干扰更有利于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和植被的恢复。

    • 降雨因子对沂蒙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的影响

      2016, 36(5):7-12,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9 CSTR:

      摘要 (1349) HTML (0) PDF 1.04 M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降雨因子对沂蒙山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方法] 对沂蒙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自然荒坡和荞麦、野生牧草和花生)两两对照并且进行连续3 a的定位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1)降雨量与各径流小区产流量的相关性显著(p<0.01),与荞麦小区和花生小区产沙量的相关性显著(p<0.01),与自然荒坡小区和野生牧草小区的产沙量相关性较差。(2)平均降雨强度(I)与各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10 min最大降雨强度(I10)和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30)与各径流小区产流量以及荞麦小区、花生小区的产沙量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30)的相关性最好。(3)降雨历时与荞麦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相关性显著(p<0.01),与其他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产沙量虽皆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 降雨量(P),10 min最大降雨强度(I10),尤其是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30),降雨历时等降雨因子在沂蒙山区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重要因子。

    • 酶与茶皂素组合液对重金属Cd和Pb复合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作用

      2016, 36(5):13-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0 CSTR:

      摘要 (1214) HTML (0) PDF 1023.20 K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α-淀粉酶与茶皂素对污染土壤中的Cd,Pb洗脱效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 以重金属Cd,Pb污染的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α-淀粉酶和茶皂素复合淋洗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并测定土壤淋洗前后Cd,Pb形态的变化。[结果] 在反应时间12 h,pH 4.0,反应温度30℃,茶皂素溶液和酶溶液配比4:1条件下,Cd,Pb去除率分别为88.87%,43.97%。通过对修复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发现酸提取态、可还原物态的重金属较容易去除,淋洗后土壤中Cd和Pb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结论] α-淀粉酶和茶皂素组合对土壤中Cd,Pb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起到协同、增强作用。表明α-淀粉酶和茶皂素组合在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系统演变特征

      2016, 36(5):20-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1 CSTR:

      摘要 (1490) HTML (0) PDF 1.34 M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特征,揭示刺槐林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产生的生态效应。[方法] 以陕西省黄土地区5,10,15,20年生人工刺槐林为对象,通过调查每个样地的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分析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生长过程中土壤-地表植被的变化。[结果] 随着人工刺槐林的发育,刺槐的冠幅、树高、分枝数和基径显著增加(p<0.05),但20 a刺槐林有所降低;林下地表草本植物物种数目、盖度和高度均显著降低,林下地表草本植物密度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电导率和容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pH值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总孔隙度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20 a刺槐林有所降低,并且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养分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相同土层内土壤养分表现为15 a > 20 a > 10 a > 5 a,局部有所波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和刺槐形态特征是影响地表植被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能够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地表草本植被恢复,以15 a人工刺槐林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效果最佳,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其改善效果有所降低,这种改善效果并没有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随林龄的增加,人工刺槐林对地表草本植被的影响滞后于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鄂尔多斯植被的NDVI 3g动态及气候响应

      2016, 36(5):28-33,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2 CSTR:

      摘要 (1182) HTML (0) PDF 1.27 M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生态格局以及在全球变化下的自然演变规律,揭示中国西部矿区人工扰动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方法] 利用1982-2012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和年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分别进行最大值合成、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线性回归与变化率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处理,揭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趋势下蕴含的植物生理学机理,及其对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响应特征。[结果] 鄂尔多斯地区植被返青期(start of season,SOS)始于4月下旬,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结束于11月上旬,植被生长期(duration of season,DOS)NDVI初始阈值为0.12,平均生长期为198 d;31 a间鄂尔多斯地区植被绿度变化率(slope)为0.0023,植被变化趋势逐像元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80.8%的植被有轻微改善;31 a间鄂尔多斯地区NDVI变化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054和0.400。[结论] 31 a间鄂尔多斯地区植被返青期有提前趋势,枯黄期有滞后趋势,生长期有延长趋势;研究区大部分区域植被均有轻微改善;年均气温与降水量均呈现升高趋势,NDVI变化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作用,且NDVI最大值增高与年均降水量增加相关性较高,与年均气温升高相关性较低。

    • 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的制约性因子

      2016, 36(5):34-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3 CSTR:

      摘要 (1637) HTML (0) PDF 1.31 M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制约性因子,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花岗岩风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差异较大的4种马尾松样地的0-5,5-20,20-40 cm的土壤养分试验分析。[结果] (1)恢复较差的马尾松林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较低,土壤保肥能力差,养分易随土壤侵蚀而流失。(2)所有样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上为:恢复较差 < 恢复中等 < 恢复较好 < 恢复好。(3)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第1主成分上的载荷分别为0.921,0.931,0.974,0.906,0.874。(4)4种恢复样地土壤表层全钾差异不显著,其他层土壤规律不明显,植被恢复好的样地的pH值最小,但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结论] 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主要制约因子,全钾、pH值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制约性因子。

    •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皖南旱地红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2016, 36(5):40-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4 CSTR:

      摘要 (1175) HTML (0) PDF 1.93 M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皖南旱地红壤孔隙、容重及水分特征的影响,为皖南旱地红壤改良、提高土壤持水保水与抗旱保墒性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硅藻土(通气性Si改良剂)、泡沫沙类改良剂(T20)和无机矿石类改良剂(G20)等3种土壤结构改良剂,设置1%,2%,5%与10%的4个添加比例,进行土壤物理性状与水分特征测试。[结果] 硅藻土与T20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而G20在添加5%与10%时才显著降低;硅藻土处理土壤毛管孔隙度由52.1%增加到91.3%,优于T20G20;硅藻土与T20的吸湿系数与凋萎湿度随用量呈先增加而后下降,而G20则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的饱和持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壤结构改良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硅藻土增加最多,T20次之,G20最少。随改良剂用量增加,土壤有效水及难效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硅藻土处理的难效水增加量显著高于T20G20处理。[结论] 改良皖南旱地土壤水分需要根据改良剂材料的种类与用量来进行合理施加,必要时可以组合搭配使用,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 PT菌剂对陕北黄土区土壤性质和油松苗木的影响

      2016, 36(5):46-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5 CSTR:

      摘要 (927) HTML (0) PDF 833.30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PT菌剂对陕北黄土区土壤性质和油松苗木的影响,为干旱和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陕西黄土高原丘陵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2013年3-10月),以常规施肥为对照,以上、中、下3个坡位为区组,研究施用PT菌剂对6年生油松苗木地径、树高、成活状况以及0-60 cm这3个不同层次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PT菌剂油松地径平均生长量为4.5 mm,是对照的2倍;树高总生长量达10 cm,比对照高54%;油松死亡率比对照低9%。施用PT菌剂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7.8 g/kg,是对照的2倍多;土壤全氮的含量平均为0.41 g/kg,比对照高52%;速效钾的含量平均达到42.4 mg/kg,比对照增加了26%;PT菌剂对有效磷提高不明显;坡位对油松地径和树高影响不显著,对各层次土壤养分性质有显著影响。[结论] PT菌剂能改善造林地土壤性质,促进油松成活和生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油松造林实践中施用PT菌剂。

    •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冻融特征

      2016, 36(5):51-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6 CSTR:

      摘要 (1350) HTML (0) PDF 904.61 K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冻融特征及其对风蚀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气象资料和土壤观测数据,结合含水量变化规律,以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土为对照,探究2种土壤冻结层形成差异、冻融过程及积雪消融特点。[结果] 由于含水量的差异,复配土壤与沙冻结层形成特点具有差异,沙地表层通常会形成土壤干层,从表层之下冻结,而复配土壤的冻结层在地表形成;复配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为116.0 cm;大于沙地的最大冻结深度96.0 cm,且冻结层融解时间晚于沙地一周;积雪覆盖条件下,沙地表层存在1.0~6.4 cm的土壤干层,而复配土壤表层不存在干层,复配土壤积雪盖度和厚度均大于原始沙地,阳坡尤为显著。[结论] 土壤冻层和积雪在复配土壤地表形成了2层保护层,减少了休闲期的风蚀作用。

    • 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2016, 36(5):56-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7 CSTR:

      摘要 (1136) HTML (0) PDF 755.65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林对盐碱土壤有机碳库的作用效果,为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 以刺槐、白蜡、白榆和臭椿纯林以及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等近30 a的7个长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分别设置标准池,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3个混交林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较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林地,其中刺槐-白蜡混交林较未造林荒地、刺槐、白蜡、白榆和臭椿纯林分别提高26.16%,17.62%,88.41%,47.99%和21.64%。与未造林荒地相比,长期人工林地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升高,而在各个不同造林措施中,刺槐-白蜡混交林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措施。各人工林地较荒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其中3种混交林模式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对应纯林;同时,林地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规律为:惰活性有机碳 > 中活性有机碳 > 高活性有机碳,其中刺槐-白蜡混交林更利于惰性有机碳的积累。此外,各人工林地土壤碳库指数较未造林荒地明显上升,其中刺槐-白蜡混交林的碳库管理指数达最高值,与刺槐-白榆、刺槐-臭椿混交林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别较刺槐、白蜡、白榆和臭椿纯林明显高出46.51,34.88,27.55,33.38。[结论] 混交林模式较纯林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库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对土壤具有较好的培肥作用,并处于良性管理状态,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

    • 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6, 36(5):62-65,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8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672.32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放牧对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的影响,为草原土壤的保护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样地,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在放牧干扰下,以羊草为建群种的群落所受的影响比贝加尔针茅群落小,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和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贝加尔针茅群,物种多样性更丰富,生长情况相对更好。羊草草原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各放牧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垂直分布为0-10 cm > 10-20 cm;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全N,全P和有机质等0-10 cm土层的均高于10-20 cm。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全N,全P和有机质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适度放牧有助于提高草甸草原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α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两个群落相比较,羊草群落更适合放牧。

    • 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2016, 36(5):66-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19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1.50 M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腐植酸含量(0~400 kg/hm2)对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榆树(Ulmus pumila)林、荆条(Vitex negundo)林、农田、未复垦土地]下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 刺槐土、榆树土、荆条土、农田土、未复垦土出苗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加入生物腐植酸量为200,200,300,300,200 kg/hm2的试验盆;5种土壤黑麦草幼苗株高所需生物腐植酸最大量值分别为200,200,200,300,300 kg/hm2;5种土壤黑麦草根系长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00,100,300,300,300 kg/hm2的试验盆;而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加入生物腐植酸量为200,100,200,300,300 kg/hm2的试验盆。随着生物腐植酸量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种植的黑麦草出苗率、株高、根系长度、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结论] 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土壤植物更新与生长具有剂量效应,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规律,体现出适量的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无机碳的影响

      2016, 36(5):73-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0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1.21 M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无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影响,为青藏高原区域碳增汇原理及草地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选取围栏封育地、自由放牧地、多年生人工草地、补播地及黑土滩型退化草地5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无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无机碳含量较低且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无机碳的储量(以C含量表示)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多年生人工草地(3 381.28 kg/hm2) > 围栏封育地(739.27 kg/hm2) > 自由放牧地(712.12 kg/hm2) > 补播地(647.64 kg/hm2) > 黑土滩型退化草地(361.26 kg/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的土壤pH值、容重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土壤无机碳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分别为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pH值为正相关关系,当pH值<7时,无机碳含量很低,基本保持不变;当pH值>7时,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结论] 在高寒退化草地改良重建的技术与综合治理模式中,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管理策略在无机碳固定方面较其他措施更加有效,是维持草地碳汇功能的有效措施。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整地方式下退化草地植物群落恢复特征

      2016, 36(5):80-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1 CSTR:

      摘要 (1277) HTML (0) PDF 661.75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2种造林整地措施处理后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为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固定样地与群落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比了“88542”水平沟、鱼鳞坑2种不同整地方式下群落动态特征。[结果] (1)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生境的异质性对鱼鳞坑整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影响较大,整地方式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不明显。(2)生境条件的不同影响了群落的多样性。鱼鳞坑整地的植物群落由于生境的异质性较大,促成了较高的多样性。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鱼鳞坑整地 > “88542”水平沟整地 > 天然封育草地。(3)植物群落多样性总体表现出随着年限的延伸,整个示范区的植物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开始下降。[结论] 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和不同生境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有明显影响。

    • 还田秸秆及其腐解产物的吸水能力研究

      2016, 36(5):85-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2 CSTR:

      摘要 (1268) HTML (0) PDF 1.95 M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水稻、小麦和油菜作物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对秸秆吸水能力的影响,为农田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 在土壤水分饱和状态下,3种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缓慢的特点。培养结束(110 d)时,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67.8%,55.5%和49.2%。光学显微镜结合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水稻秸秆经过110 d的腐解,其物质组成、化学结构和形貌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小麦和油菜秸秆变化不明显。腐解0 d时,水稻、小麦和油菜秸秆饱和吸水量依次分别为3.87,2.51,3.61 g/g。随着秸秆组分、结构和形貌的变化,秸秆及其腐解产物饱和吸水量也有显著性差异。水稻秸秆在腐解15 d时的饱和吸水量最大,为5.17 g/g,之后其饱和吸水量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小麦和油菜秸秆的饱和吸水量在腐解5 d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87,2.59 g/g;之后其饱和吸水量逐渐增加。单位秸秆的吸水效果表明,3种作物秸秆在腐解初期的持水量最大,之后随着腐解时期的延长而有所降低。[结论] 还田作物秸秆的吸水能力受到还田秸秆质量和腐解时期的双重影响,故在开展秸秆还田(尤其翻压)时,应注意秸秆含水量,还田时期和田间水分管理,降低由秸秆吸水产生的负面效应。

    • 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水文效应

      2016, 36(5):91-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3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623.21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大兴安岭地区不同龄组兴安岭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持水特性,为该地区森林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标准样地测定枯落物蓄积量,并采用浸水法测定枯落物持水特性,分析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结果] 4个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变化介于28.03~34.32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介于87.09~109.52 t/hm2,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半分解层的蓄积量都大于未分解层;经统计分析,试验4个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均符合对数关系,且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也符合指数关系;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总体来看,半分解层对降雨的拦蓄能力较未分解层强。[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枯落物蓄积量差异显著(除成熟林和近熟林之间),成熟林、近熟林和中林龄对于降水的拦蓄能力较幼龄林强。

    • 矿渣型泥石流源区土体的入渗特性

      2016, 36(5):96-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4 CSTR:

      摘要 (907) HTML (0) PDF 672.80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矿渣型泥石流源区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及差异,为矿渣型泥石流源区的流域水文过程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以小秦岭金矿区大西岔泥石流沟为研究流域,通过野外双环原位试验,分别测定大西岔沟源区的新矿渣,堆积1 a的矿渣,堆积4 a的矿渣,耕地和草地这5种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并以霍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率定。[结果]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新矿渣的初始入渗率最大,而堆积4 a的矿渣入渗率最小;稳定入渗率方面,耕地的稳定入渗率最大,达到了0.062 mm/s。[结论] 土体的初始入渗速率由土体密实度决定;而土体的稳定入渗率则由土体的级配特性所决定。

    • 陕西省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

      2016, 36(5):100-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5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1011.34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计算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子,对陕西省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展开研究,可为陕西地区的耕地土壤侵蚀计算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陕西省9个地区的耕地土壤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修订土壤流失方程RUSLE2(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version 2)、侵蚀生产力影响模型EPIC(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中可蚀性因子K值的计算公式以及几何平均粒径公式和几何平均粒径-有机质Dg-OM公式,计算不同耕地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可蚀性因子。[结果] RUSLE2的极细砂粒转换公式在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低约14.53%,在陕南地区平均高约32.91%,使用修正公式后平均误差分别为7.81%和13.14%;对比分析K值的估算值与实测值,子洲县实测K值为0.002 69[(t·hm2·h)/(hm2·MJ·mm)],Dg-OM模拟计算均值为0.0297[(t·hm2·h)/(hm2·MJ·mm)];水蚀预报模型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中的细沟间可蚀性(Ki)和细沟可蚀性(Kr),与USLE的K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 6和0.607 4。[结论] 极细砂粒转换修正公式的计算误差小于RUSLE2模型;Dg-OM模型适合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长武县、杨凌区和安康市典型耕地土壤;WEPP中KiKr,当土壤砂粒含量小于30%,USLE的K值与WEPP的KiKr值有强相关性。

    • 甘南尕海湿地泥炭地不同退化状态下氮素的特征

      2016, 36(5):107-1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6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1.71 M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甘南尕海湿地泥炭地不同退化状态下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为尕海泥炭地的生态恢复建设以及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泥炭地退化过程中表层(0-40 cm)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 除未退化土壤外,其他3种退化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为9月显著高于7月,而土壤C/N比与土壤全氮变化恰好相反;土壤各相应层铵态氮含量7和9月基本呈相同的变化趋势;0-20 cm层土壤速效氮9月显著高于7月,20-40 cm层(除中度退化)恰好相反。从剖面分部上看,土壤全氮在20-40 cm层富集;土壤C/N比和速效氮含量基本在20-40 cm层富集;除中度退化外,土壤铵态氮在0-20 cm层富集。[结论] 4种退化阶段的泥炭地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说明植被对尕海泥炭地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不同梯度氮沉降对亚热带甜槠林凋落物及养分的影响

      2016, 36(5):113-1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7 CSTR:

      摘要 (1407) HTML (0) PDF 764.78 K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梯度氮沉降作用下亚热带常绿阔叶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变化规律,从而为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仙寓山地区设置不同梯度施氮对照试验,长期实地监测甜槠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的响应状况。[结果] 凋落物量大小顺序为:高氮加磷(HN+P) > 低氮(LN) > 高氮(HN) > 对照CK,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落叶量LN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23)。各处理凋落物量的月变化模式均呈双峰型,分别在4和11月达到峰值;凋落物中各组分所占比例从大到小均为:叶 > 果 > 枝 > 碎屑 > 花 > 皮;施肥处理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落果量的比重:HN+P(27%) > HN(25%) > CK=LN(23%)。甜槠林C,N,P,K,Ca,Mg这6种大量元素的养分年归还量共计:HN+P 4.62 t/(hm2·a) > CK 4.44 t/(hm2·a) > HN 4.17 t/(hm2·a) > LN 3.96 t/(hm2·a);不同处理各养分(K除外)归还量均表现为上述关系,且HN+P与CK之间的N,P的养分归还量差异显著(p=0.047;0.023)。对于各组分而言,落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年养分归还量的52%~58%。[结论] 模拟不同梯度的氮沉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甜槠林凋落物总量的大小及其组成比例,且影响到其他养分的吸收及归还量。

    • 单性木兰生存群落凋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效应

      2016, 36(5):119-125,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8 CSTR:

      摘要 (1346) HTML (0) PDF 881.77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自然保护区单性木兰成片分布区群落的凋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为更好地评价单性木兰生存群落的水文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 在单性木兰成片分布区内,采用样方法,对单性木兰生存群落林下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生态做定量研究。[结果] 林分凋落物现存量为11.68 t/hm2,最大持水总量为19.46 t/hm2,有效拦蓄能力为13.87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远大于未分解层,占整个蓄积量的77.06%,其有效拦蓄量也占整个拦蓄量的75.56%。林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14~1.26 g/cm3,51.36%~68.68%,41.58%~45.73%,8.80%~27.10%,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868.75~941.04,64.00~133.73 t/hm2。林地总蓄水量变化范围79.75~148.74 t/hm2。[结论] 单性木兰成片分布区林地蓄水功能主要集中在土壤层中,林分密度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持水量有显著影响。

    • 冀西北山地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下枯落物水文特征

      2016, 36(5):126-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4 CSTR:

      摘要 (1173) HTML (0) PDF 652.15 K (1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冀西北山区不同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差异,为该地区森林水文循环和森林开发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以冀西北张家口市崇礼山区的华北落叶松、白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样地,测定枯落物层厚度和蓄积量,通过室内浸泡法测定持水特征。[结果] 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林下枯落物层厚度分别为4.2,3.4 cm,枯落物蓄积量为10.90,4.92 t/hm2;浸泡24 h后华北落叶松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总持水量为4 228.5 g/kg,白桦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总持水量为5 208.6 g/kg,二者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4.06,8.85 t/hm2。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白桦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前4 h内持水作用较强,4~8 h后逐渐变缓,10 h后其持水量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结论] 森林枯落物层发挥水文功能由持水能力和蓄积量共同决定,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包括树种组成和搭配、林分密度等因子的影响。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RUSLE的线状开发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以浙江省宁波市北环快速路工程为例

      2016, 36(5):131-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9 CSTR:

      摘要 (1197) HTML (0) PDF 0.00 Byte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全面调查浙江省宁波市北环快速路施工前后及施工过程中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状况,为今后线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利用201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道路图及调查数据,结合项目区地形图和实测高程点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实测土壤属性数据、水文站降雨数据等资料分别获取R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然后通过RUSLE模型计算项目区3个不同阶段的土壤侵蚀量,最后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项目施工前期和自然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均以微度侵蚀为主,所占项目面积比例分别为98.53%和99.73%;而施工期的土壤侵蚀等级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两者分别占项目区面积的52.5%和35.4%;项目施工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380.9 t/(km2·a),远高于施工前及施工期后的251.3,155.4 t/(km2·a)。[结论] 项目施工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临时堆土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坡度因素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 云南省公路水土流失量的监测方法

      2016, 36(5):136-139,1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0 CSTR:

      摘要 (1198) HTML (0) PDF 668.53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公路上常用的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为云南省公路建设期间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及防治措施效益的计算提供准确依据。[方法] 采用划分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对公路进行水土流失量监测的方法,以云南省元江至红河二级公路元江段为例,在同等监测条件下,进行了常规监测方法和该监测方法的对比监测。[结果] 采用常规监测方法获得公路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量为102 058 t,采用监测方法所得的水土流失量为56 378 t,在对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可知采用该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的精度更高。[结论] 采用划分不同的地形地貌单元对公路进行水土流失量监测,可更好体现云南省公路建设期间水土流失发生的特点。

    •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草地长势遥感监测

      2016, 36(5):140-1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1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829.67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进行国产高分1号遥感数据在草地长势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为维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新疆典型草原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靶区,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优越性及野外调查数据,进行国产高分一号遥感数据在草地长势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 研究区2014年草地长势比2013年差一些,2014年长势比2013年差的草地面积为209 074.7 hm2,占研究区草地总面积的13.21%。研究区2013-2014年各类草地类型长势情况的结果显示,比2013年长势差的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是温性荒漠草原,面积为109 224.6 hm2,占温性荒漠草原面积的36.8%,研究区草地总面积的6.9%。[结论] 研究区草地长势监测精度比较高,即,88.6%以上,高分1号卫星数据是一个草地长势监测的有效数据。

    •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分析

      2016, 36(5):146-150,1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2 CSTR:

      摘要 (1126) HTML (0) PDF 1.20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壤氮素(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氮素管理与流域综合生态系统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0-20 cm土壤氮素样点,室内试验得到样本土壤氮素含量,利用ArcGIS 10.2和地统计学方法等探讨研究区内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 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都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变异系数范围在35%~90%之间;土壤氮素半方差模型的块基比在25%~75%之间,具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总体上,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主要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铵态氮含量整体分布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结论] 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拔高度间呈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土壤铵态氮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拔高度间差异不明显。

    • 碎砖和陶粒配制的拓展型屋顶绿化基材栽种景天植物对比试验

      2016, 36(5):151-1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5 CSTR:

      摘要 (1056) HTML (0) PDF 776.39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建筑垃圾和陶粒配制的拓展型屋顶绿化基材栽种景天植物的效果,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酒糟(5%)、表土(10%)、河沙(25%)、复合肥(4 kg/m3)以及60%陶粒或55%碎砖、5%碎石灰石配制的2种屋顶绿化基材,现场栽种2种流行的景天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和佛甲草(Sedum Linare);在18个月内考察植物盖度、植物干重、基材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 建筑垃圾基材栽种的植物的盖度和干重大于或等于陶粒基材;建筑垃圾基材的磷、钾养分含量减少与陶粒基材无显著差异,氮养分含量减少量小于陶粒基材;佛甲草的盖度和干重显著高于垂盆草。[结论] 建筑垃圾配制的拓展型屋顶绿化基材能取得比陶粒配制的基材更好的绿化效果,可以取代陶粒用于配制屋顶绿化基材。

    • 基于模糊数学的黄河内蒙古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2016, 36(5):162-1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3 CSTR:

      摘要 (1220) HTML (0) PDF 966.30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监测黄河内蒙古段5个监测地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三盛公、三湖河口、包头镫口、张立文尧、喇嘛湾,共24个监测断面,进而了解黄河内蒙古段水质现状。[方法] 选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5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黄河内蒙古段水体中DO基本属于Ⅰ类水,其值在7.2~8.1 mg/L之间;COD总体上介于Ⅲ和Ⅳ类水之间,其值在17~33 mg/L之间;氨氮总体上接近Ⅲ类水,其值在0.5~1.3 mg/L之间;TP总体上介于Ⅱ和Ⅲ类水之间,其值在0.12~0.28 mg/L之间;TN基本超过Ⅳ类水,有的甚至超过Ⅴ类水,其值在1.4~2.7 mg/L之间;主要污染物为COD和TN。其整体呈现Ⅲ和Ⅳ类水,其评价值在3.3~4.2 mg/L之间。[结论] 通过评价发现,黄河内蒙古段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的汇入。

    • 基于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

      2016, 36(5):167-171,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4 CSTR:

      摘要 (1272) HTML (0) PDF 754.24 K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护坡安全性、生态环境性、景观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结果] 合肥市四里河、南淝河和十五里河3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多孔生态砖护坡1.57,生态混凝土护坡-2.39,生态砌块直立挡墙为0.82,多孔生态砖护坡评价结果较好。影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修复、亲水性和公众认可度;评价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易于确定影响生态护坡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

    • 基于SWAT模型和SUFI-2算法的石羊河流域月径流分布式模拟

      2016, 36(5):172-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5 CSTR:

      摘要 (1736) HTML (0) PDF 932.00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石羊河流域径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旱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石羊河流域DEM、气象、土壤、1995与2000年2期土地利用等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基于SWAT模型及SUFI-2算法,对石羊河流域1980-2009年的月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 流域内1995与2000年土地利用均以耕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为主;影响SWAT模型模拟效果前3位的参数分别是CN2,Alpha_Bf,Timp;校正期和验证期月流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其Nash Suttcliffe系数Ens和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相对误差|Re|均小于10%。[结论] 采用SUFI-2算法的SWA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月径流模拟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宜性。

    • 基于选择试验法的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研究

      2016, 36(5):178-1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6 CSTR:

      摘要 (1356) HTML (0) PDF 921.61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算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检验二者的支付意愿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制定面向对象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采用选择试验法(CE),R统计及部分经济学模型。[结果] 农村居民对保护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分别为67.24,113.75,51.47元/a,而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分别为58.07,66.40,150.80元/a。[结论] 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个体支付意愿与其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抚养人口数显著相关;从二者耕地功能需求的角度看,城乡居民对耕地各项功能需求最高的分别为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在需求差异的驱动下样本在选择集中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偏好的选择。

    • 快速城镇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评估——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2016, 36(5):185-190,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7 CSTR:

      摘要 (1225) HTML (0) PDF 2.27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生态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研究。[结果] 2000-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城镇和林地大面积增加,农田大面积减少,湿地保持稳定;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青浦东部地区的生态风险高于西部地区,且东部风险扩张速度高于西部,城市化对生态风险的影响显著。[结论] 区域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生态风险值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这些变化与生态系统变化及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 基于DPSIR-灰色关联模型的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2016, 36(5):191-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8 CSTR:

      摘要 (1325) HTML (0) PDF 956.38 K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做出初步探索,为重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 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赋权,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 1997-1998年重庆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状态,1999-2002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3-2009年处于敏感状态,2010,2011年为不安全状态,2012年为敏感状态。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形势不容更乐观;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生态安全指数和压力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轻微波动的整体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呈现整体增长趋势;影响安全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状态。[结论]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力度,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可用方法。

    • 土地用途管制框架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四川省成都市和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区域的比较

      2016, 36(5):198-206,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39 CSTR:

      摘要 (1061) HTML (0) PDF 1.21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及其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为更好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借鉴。[方法] 以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城市的43个村庄433名受访农民为例,利用非参数检验及回归模型分别从土地利用意愿、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保护程度4方面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1)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出农地利用意愿较低,倾向兼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位农地投资强度较低,农地利用效率呈两极分化且忽视农田环境保护的特点。(2)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受访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较武汉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高12.61%。(3)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土地用途管制程度及区域因素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两极分化,且其受农户个体及地域差异显著影响。

    • 基于数量化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滑坡体积预测

      2016, 36(5):207-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0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832.29 K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数量化理论Ⅲ和BP神经网络在滑坡中综合应用的效果,为滑坡体积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数量化理论Ⅲ分析滑坡体积的影响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强度,并结合其分析结果,将次要因素和强耦合程度样本进行剔除,再依据其剔除的不同阶段构建3种滑坡体积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 滑坡体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角、坡向、植被覆盖率和坡高,次要影响因素是岩层倾角、斜坡高程和岩层倾向因素,且在不同样本中,体积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该预测方法可行,对次要因素和强耦合程度样本的剔除,提高了预测精度。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湖北省恩施地区生态补偿研究

      2016, 36(5):214-2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1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1.29 M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湖北省施恩地区进行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研究,以期充分发挥恩施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相关遥感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恩施地区2000及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当量及2010年生态价值、生态补偿额度和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 (1)恩施地区2000及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分别为7.84×107,5.88×107,10 a期间生态当量下降了25.07%;(2)2010年研究区生态价值2.89×1010元,生态补偿优先顺序为:鹤峰县 > 宣恩县 > 利川市 > 咸丰县 > 巴东县 > 建始县 > 恩施市 > 来凤县。[结论] 恩施地区生态补偿优先指数与各县贫困村比例、人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成正相关性,人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各县贫困村比例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

    • 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016, 36(5):220-224,2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2 CSTR:

      摘要 (1140) HTML (0) PDF 884.38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估算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MODIS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分类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结果] 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年均NPP呈逐渐增长趋势;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以开孔河为高值中心呈带状分布;NPP年内变化较大,夏季最高,占全年的65.30%,冬季仅有2.13%,为各季最低;Hurst指数与Slope趋势空间耦合图表明流域内未来NPP将呈增长趋势。[结论] 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的态势且季节差异明显、区域差异明显。

    • 合肥市建筑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方法

      2016, 36(5):225-2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3 CSTR:

      摘要 (1062) HTML (0) PDF 788.15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建筑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方法,为建筑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假日F-3居住小区为例,根据小区雨水设计目标,计算小区所需雨水利用强度;结合小区具体条件、各种雨水利用设施雨水利用强度与基本规模、成本与效益,确定小区雨水利用设施组成。[结果] 提出了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方法,解决了雨水利用设计中规模与组成这2个关键问题。滨湖假日F-3居住小区雨水利用设施:景观水体1 742.1 m3,储水池1 500 m3,下凹式绿地12 200.5 m2,透水铺装10 672 m2,能满足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重现期2 a对外排流量径流系数的要求。[结论] 建筑小区雨水利用设计应以外排径流系数为主要目标,结合小区具体条件,兼顾雨水利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并满足相关规定,合理确定雨水利用设施规模及构成。

    • 新时期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模式与经验

      2016, 36(5):231-2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4 CSTR:

      摘要 (919) HTML (0) PDF 653.77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时期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为各地政府提供相关决策参考。[方法]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总结分析了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特点、模式与经验。[结论] 民间资本逐步成为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补充,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提高了治理效益。要推进这项工作,还需从政策优惠、建设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 路基遭受泥石流灾害的易损性评价

      2016, 36(5):235-241,2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5 CSTR:

      摘要 (1493) HTML (0) PDF 973.91 K (1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路基易损性,为泥石流地区路基防治等级的确定和路基承灾能力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 根据路基遭受泥石流灾害破坏的情况,并结合前人对易损性的研究成果,提出路基易损性的概念。根据路基承灾特点和泥石流致灾特征,从泥石流作用效应和路基结构抗力2方面系统分析路基的地质选址、设计、施工、维修养护及泥石流致灾因子对路基易损程度的影响,选取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确定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岭型分布函数确定指标隶属度,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路基易损性评价模型,进行路基易损性评估。[结果] 该方法对公路一处路基进行易损性评价,结果为中度易损性。[结论] 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作物欧李的水土保持功能

      2016, 36(5):242-2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7 CSTR:

      摘要 (1300) HTML (0) PDF 784.49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经济作物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功能,为当地推广欧李种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4类试样样地为对象,对欧李种植区土壤持水性、团聚体水稳定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 (1)欧李种植区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其他样地土壤,其中阳坡欧李Ⅲ号区土壤容重最低,表层和亚表层分别为0.954,1.163 g/cm3,容重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2)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适应性极强,通过种植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肥力。(3)欧李样地土壤>0.25 mm风干及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团聚体水稳性指数均远高于该地区传统水土保持植物样地和撂荒地样地的土壤,并且团聚体破坏率最低。(4)欧李样地土壤0-40 cm土层平均可蚀性因子K值最低,对表层及亚表层土壤保护效果更好。(5)K值与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质地决定土壤抗蚀性能。[结论] 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更对提高当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综合研究
    • 北疆引水干渠边坡生态恢复效果的调查与评价——以新疆克拉玛依市西干渠工程黄旗坝段为例

      2016, 36(5):248-2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6 CSTR:

      摘要 (1120) HTML (0) PDF 1019.40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西干渠黄旗坝段边坡生态恢复效果,为调控植被演替速率和预期植被恢复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渠道开挖造成的阴坡、阳坡和渠道边坡坡顶上的自然生境下对照样地的土壤、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1)经过生态恢复后的阴坡、阳坡植物的多度、盖度、均匀度指数Pielou、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均有所提高,阴坡高于阳坡,但仍低于自然生境下的水平。(2)在土壤氮、磷、钾养分特性方面,阴坡、阳坡的土壤氮、磷、钾养分均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自然生境下的水平,呈现出自然生境 > 阴坡 > 阳坡的分布差异。(3)阴坡、阳坡经过生态恢复后植物群落指数仍偏低,群落演替仍处于灌草植物群落阶段。[结论]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能改善西干渠地区边坡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边坡植被的生长,但鉴于西干渠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短时间内生态恢复措施效果尚不明显,需加大长期的修复力度。另外,北疆地区边坡生态恢复中植物的选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

    •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植物区系及其资源利用

      2016, 36(5):255-260,3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7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01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植物区系及植被资源利用,为日后巴丹吉林沙漠区域的植被恢复、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植物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特殊生境的植物区系组成、区系分布进行系统的讨论,划分该区植被资源类型并且提出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法。[结果]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植被为典型的荒漠植被,共记录植物13科30属32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2科29属31种。同时受地形、地貌、气候等生境影响,该地植物区系分布有明显差异性。植被资源具体可分为食(饲)用植物(22种)、药用植物(12种)、生态植物(17种)和其他资源4大类。提出了迁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保护方法;归纳了对水资源的控制,合理放牧、适当封育、药用资源合理采挖和多种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结论] 巴丹吉林沙漠边远地区植被调查分析对沙漠化的防治和沙漠资源的利用有重大作用。

    • 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经济-环境耦合发展与动态计量

      2016, 36(5):261-2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8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662.18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城镇-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计量特征,为浙江省制定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结果] (1)经济、社会、人口城镇化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响应、状态、压力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增长;协调度稳定增长,由低度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良好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中度协调-城镇化滞后。[结论] 各城市必须对应各自协调与滞后的现状,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以推动二者协同发展。

    • 江苏省工业分行业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低碳优化——基于工业分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视角

      2016, 36(5):266-272,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49 CSTR:

      摘要 (1225) HTML (0) PDF 947.15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结合投入冗余量及产出不足量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寻找到理想的碳排放效率,促进产业用地低碳发展。[方法]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基于江苏省最新出台的工业分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视角,构建工业分行业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26个行业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总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提出低碳优化方案。[结果] 江苏省工业分行业土地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普遍较低,其中苏中地区较高,苏北地区次之,苏南地区最低;碳排放综合效率最高的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结论] 供地政策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引导产业低碳发展。

    • 乌梁素海透明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6, 36(5):273-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0 CSTR:

      摘要 (1175) HTML (0) PDF 920.37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为乌梁素海的沉水植物恢复及湖泊管理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根据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乌梁素海常规监测数据及试验数据,并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影响因子。[结果]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范围为0.17~2.74 m,平均值为0.82 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格局是:南部湖区>北部湖区。透明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春季(1.12 m) > 秋季(0.81 m) > 夏季(0.73 m) > 冬季(0.61 m)。[结论] 叶绿素a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最主要因子,随着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透明度呈下降的趋势。而悬浮物的浓度并不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素,pH值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 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2016, 36(5):278-282,2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1 CSTR:

      摘要 (1087) HTML (0) PDF 800.47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河岸草甸生态特征、河岸土壤性状及河流水质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评价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内主要河流沿海拔梯度进行野外采集河流水样、河岸表层土壤和统计植被生长特征,并且结合室内试验分析。[结果] 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18个评价指标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河岸植被、表层土壤及河流水样各评价指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由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COD(化学需氧量)与Pb、盖度与有机质、生物量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河岸土壤砂粒与河流水中全氮含量、全盐量与盖度、砂粒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p<0.01);化学需氧量、有机质、盖度和砷元素可以作为评价河流生态系统优良状况的主要指标。[结论]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沿河草甸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必须降低草场的载畜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以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 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对碳源汇的影响

      2016, 36(5):288-2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3 CSTR:

      摘要 (822) HTML (0) PDF 1005.48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变化趋势及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4-2013年伊犁河谷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碳转化系数的方法对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测算。[结果] (1)近10 a来,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32×106 t升到2013年的4.48×106 t,平均增长率为7.57%,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量也由2004年的7.54 t/hm2上升到2013年9.27 t/hm2,提高了0.23倍。碳吸收量与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与胡麻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2)碳排放总量由2004年的2.24×105 t增加到2013年的4.02×105 t,10 a间增加了0.80倍。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贡献最大的因素为柴油和化肥投入。(3)近10 a间,净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10×106 t增至2013年的4.07×106 t,单位播种面积净碳吸收量由2004年的6.81 t/hm2上升至2013年的8.44 t/hm2,年均增速2.41%。[结论] 在伊犁河谷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其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系统。

    • 县域耕地占补时空变化及其规划管控效果——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2016, 36(5):294-2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1 CSTR:

      摘要 (1111) HTML (0) PDF 686.01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01-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耕地占补的时空特征,初步探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通州区2001和2010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该区2001-2010年耕地时空变化。[结果] (1)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由92 503.47 hm2减少到72 466.52 hm2,补充速度慢于占用速度,占用和补充的水田比例都较高。(2)耕地占用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占用,96.80%是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是建设用地,水域及其他农用地,其中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的比例为71.67%。(3)耕地占用主要集中在通州区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耕地补充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以及北部地区。(4)从空间规模与空间结构控制效果来看,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2001-2010年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对具体地类而言,对新增城镇工矿占用耕地的管控效果要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论] 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减少,其占用的主要去向和补充的主要来源均是建设用地,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

    •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典型地区优势种灌木的热值

      2016, 36(5):299-305,3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4 CSTR:

      摘要 (1197) HTML (0) PDF 1017.04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典型地区植物种类、器官和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热值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额尔齐斯河流域植被的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流域典型地区主要灌木群落进行调查,测定优势种灌木热值。[结果] 研究区优势种灌木全株热值范围为15.20(心叶驼绒藜)~19.60 MJ/kg(圆叶桦),平均值为17.32 MJ/kg,该值与全球陆生植物平均热值相近;优势种灌木的全株热值顺序为:圆叶桦(Betula rotundifolia) > 金丝桃叶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 > 欧亚圆柏(Juniperus Sabina) > 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sibirica) > 欧亚绣线菊(Spiraea media) >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 尖刺蔷薇(Rosa oxyacantha) >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 淡枝沙拐枣(Calligonum leucocladum) > 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 红果沙拐枣(Calligonum rubicundum) > 柽柳(Tamarix chinensis) >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 心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ewersmannia);热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但显著性非常差;研究区优势种灌木热值高于或与当前主要的生物质原材料相近。[结论] 额尔齐斯河流域典型地区优势种的植物热值较高,具有作为能源植物的潜力,可以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的选择参考,优势种的热值受植物种类、器官的影响,热值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差。

    • 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

      2016, 36(5):306-3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5 CSTR:

      摘要 (1059) HTML (0) PDF 837.64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测算煤炭资源开采对农用地生态环境影响,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新机制。[方法] 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鸡西市东山煤矿为例,采用市场价值法、排污费及机会成本法。[结果] (1)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影响农用地完整性及粮食生产,间接影响生态环境及矿区居民健康。(2)资源开发企业造成生态损失由破坏及受益企业承担补偿,不明确破坏主体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由政府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矿产资源开发对现代农业产区水土资源造成长期及不可逆转性的生态环境损害,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主产区重要补偿客体,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也是补偿客体。(3)鸡西市东山煤矿开采与农用地生态补偿为947.20万元/a,补偿标准为煤炭产值的2.92%。(4)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生态补偿方式,矿产开发企业以资源开采与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形成保证金制度,保证履行生态治理义务。[结论] 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应构建以受益企业及政府为补偿主体、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为补偿客体,测算煤炭开发对农用地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为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2016, 36(5):312-319,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6 CSTR: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01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09-2013年吉林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的8个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等数据为基础,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方法,采用价格倒算法推演森林涵养水源价格公式。[结果] (1)2013年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3 801.35亿元。(2)森林生态系统各服务价值排序为净化大气环境(10 225.91亿元,占总服务价值的74.09%) > 生物多样性维护(1 063.27亿元,占7.70%) > 涵养水源(997.70亿元,占7.23%) > 保育土壤(941.61亿元,占6.82%) > 农田/草场防护(564.75亿元,占4.09%) > 固碳释氧(8.12亿元,占0.06%)。[结论] 在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以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涵养水源服务价值最高。倒算法推演得到的结果较以往研究更贴合实际,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也使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研究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 北京市松山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2016, 36(5):320-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7 CSTR:

      摘要 (1370) HTML (0) PDF 766.58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松山地区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研究区天然油松林的碳固定和碳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北京市松山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为研对象,设置标准样地进行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调查,采集并分析0-100 cm土层土样,根据相关方程计算出生态系统以及各个层次的碳储量。[结果] 植物体含碳率变化在42.39%~49.95%,0-100 cm土壤含碳率变化在0.26%~1.31%。天然油松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47.24 Mg/hm2,其中植被碳储量为57.14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6.7%,植被各层碳储量的顺序为乔木(54.93 Mg/hm2) > 灌木(0.45 Mg/hm2) > 草本(0.29 Mg/hm2);土壤碳储量为66.35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6.30%,分别是植被碳储量的1.16倍和凋落物碳储量的2.79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凋落物碳储量为23.75 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17%。[结论] 松山地区天然乔木对植被碳储量的贡献率最大,松山地区天然油松林植被含碳率表现为:乔木 > 灌木 > 草本 > 凋落物。

    • 塔河流域天然胡杨林不同林龄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

      2016, 36(5):326-332,3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8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1.08 M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林龄单株胡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林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胡杨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储量、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林龄下不同径阶的标准解析木样本数据,构建胡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林龄胡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组成、分配以及各器官生物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结果] 随着林龄的增加,单株胡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树干占主导地位。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4.91,7.95,19.47,61.95,47.64 t/hm2,且随林龄的增加胡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先增加后稍有降低;胡杨林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平均含碳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8.17%) > 树枝(47.75%) > 树皮(46.13%) > 树叶(44.90%),且随林龄的增加不同器官含碳率先增加后降低,但各器官之间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塔河流域胡杨林碳储量随林龄先增加后降低,大小顺序为成熟林(30.38 t/hm2) > 过熟林(23.26 t/hm2) > 近熟林(9.30 t/hm2) > 中龄林(3.69 t/hm2) > 幼龄林(2.20 t/hm2)。[结论] 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储量按依次排列为:树干 > 树枝 > 树皮 > 树叶,树干是胡杨林地上部分碳储量的主要器官。

    • 近25 a来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6, 36(5):333-3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3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990.25 K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维护绿洲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研究区1989,2001,2013年Landsat TM/ETM+的影像数据,采用动态度模型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该绿州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人口与经济要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 (1)近25 a来该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类型的面积及所占比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研究期内,各地类面积呈二增四减趋势:耕地面积净增114.52%,主要是由草地及其他地类转化而来;盐碱地面积增加66.11%,林地、草地、水体与其他地类的面积均有所减少。[结论] 近25 a来,该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其中,林地、草地、水体及盐碱地受自然因素主导,而耕地与其他地类则受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

    • 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2016, 36(5):340-345,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59 CSTR:

      摘要 (1897) HTML (0) PDF 2.06 M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气温和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原区环境演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对气温和降水的短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研究区境内15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资料,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近50 a来锡林郭勒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周期。[结果] 近50 a来锡林郭勒地区气温以0.44℃/10 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温度上升最明显;年均气温有较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点出现在1991年,突变前后2个时段平均气温相差1.32℃;存在28,9和5 a的周期律,未来几年仍处于暖期。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速率为3.9 mm/10 a,夏季降水下降最明显;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存在25和7 a的震荡周期,未来几年仍处于少雨阶段。[结论] 近50 a来锡林郭勒盟地区气候呈明显干旱化趋势。

    • 起伏地形对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2016, 36(5):346-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60 CSTR:

      摘要 (1469) HTML (0) PDF 1.17 M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GIS技术等分析起伏地形下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区划及气候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以重庆市为例,利用34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历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在气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建立模型,并在GIS平台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100 m×100 m)对气温空间分布进行定量估算和三维模拟。[结果] (1)近40 a内不同年代际的平均气温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2)近40 a内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3)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近40 a内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表现为:渝东南 > 渝东北 > 渝西。[结论] 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利用GIS的三维模拟技术能够直观鲜明的体现出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 基流分割方法研究进展

      2016, 36(5):352-3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61 CSTR:

      摘要 (1728) HTML (0) PDF 1.01 M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基流分割理论和方法所存在的争议,对基流分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基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综述方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流的定义,对基流分割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包括图解法、数值模拟法、水量平衡法以及同位素和水化学法等。[结果] 重点研究和评述了基流分割方法的理论基础、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提出当前基流分割方法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趋势。[结论] 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基流分割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基流分割理论与方法研究,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基流,并探讨基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这将是未来基流研究的重要内容。

    • 印度治沙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16, 36(5):360-3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62 CSTR:

      摘要 (893) HTML (0) PDF 848.55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印度荒漠化治理经验,为中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分析印度荒漠化成因及其影响,并从机构、政策、技术层面对其治理具体措施与成效进行总结。[结果] 印度治沙的基本经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构,确定行动方案,参与国际合作,加强荒漠化监测,开发治沙技术,重视资源管理,改进耕种技术。[结论] 印度治沙经验对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主要启示是完善国家防治机构,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及农户的积极参与。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2016, 36(5):365-369,3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63 CSTR:

      摘要 (1288) HTML (0) PDF 909.98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成果。[结果] (1)在发展历程上,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总结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研究;(3)在评价指标方面,概括为IO(投入-产出),PSR(压力-状态-响应),ESE(经济-社会-生态)和SF(结构-功能)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4)在评价方法上,从数学模型法向结合RS,GIS的空间分析法转变。[结论] 今后应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微观尺度评价的研究,增加空间分析和动态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加强动态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 喀什市城市化发展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之间的关联性

      2016, 36(5):370-3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06 CSTR:

      摘要 (1146) HTML (0) PDF 799.49 K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用2009-2013年统计数据,先用相关统计法分析喀什市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一般特点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其相互关联性。[结果] 研究时段内3种建设用地类型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所占比重始终占最大优势;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性,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GDP、建成区面积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指标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联度都在0.65~0.85之间,属于强关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关联度在0.35~0.65之间,属于中度关联;城市化指标与建设用地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互关联性,平均关联系数都大于0.65。[结论] 喀什市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和规模,统筹兼顾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环境城市化发展,有效并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并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等是喀什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