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青海高寒区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2013(5):1-5.

      摘要 (1206) HTML (0) PDF 494.10 K (1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5种典型人工林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储量为34.69~67.84t/hm2,大小为落叶松林 > 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林 > 白桦林 > 云杉白桦混交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80.30~150.73t/hm2,持水量最大为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其次是落叶松林,白桦林和云衫白桦混交林,最小为云杉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有效拦蓄能力最强,为94.32t/hm2;云杉林有效拦蓄能力最弱,为45.40t/hm2。(2)未分解层枯落物浸水在8h左右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而半分解层在6h已经接近饱和;在0.5h内,枯落物吸水速率达到最大,6h左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3)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的是云杉落叶松混交林,最小的是云杉白桦混交林。

    • 羊粪归还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碳氮的影响

      2013(5):6-10.

      摘要 (1176) HTML (0) PDF 380.71 K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围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形成的地表羊粪积累量梯度,设置了6个梯度序列控制样地(1.41~1581.68g/m2),分析羊粪量与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以羊粪量对数lnf为自变量X,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地表羊粪量在较低水平时,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羊粪量在较高水平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跃变特征明显。(2)表层0-5cm土壤全氮含量在羊粪积累量较少时,开始出现显著的增长,跃变特征明显。(3)随着地表羊粪量的增加,土壤C/N比分别发生转折性变化,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初步研究认为,自由放牧条件下,羊粪归还是影响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重要过程。地表羊粪积累量在较低水平时,羊粪对土壤全氮归还作用开始显现,但是,只有当羊粪积累量在较高水平时,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净归还作用才会显著增强。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归还作用的交互影响,土壤碳氮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13(5):11-14,68.

      摘要 (1060) HTML (0) PDF 475.64 K (1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5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采用3种浓度的KMnO4(33,167,333mmol/L)氧化法测定了土壤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3部分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增加草甸碱土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施用有机肥1~5a的处理间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与玉米产量趋势相一致,在施用有机肥第5a时,均达到最高值,施用有机肥5~16a的处理间,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最终趋于稳定。中活性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均达到极显著性正相关,而高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无显著性相关,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性正相关。研究表明,总有机质不能很好地评价草甸碱土的土壤肥力,而中活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能更为客观地反映草甸碱土的土壤肥力,可作为草甸碱土改良的良好评价指标。

    • 通风方式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3(5):15-18,28.

      摘要 (1126) HTML (0) PDF 499.98 K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通风法被广泛应用于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具有高效、费用低等优点。以黄壤为实验土样,柴油为污染物,采用室内一维土柱实验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研究了抽提和注入两种通风方式下柴油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结果表明,两种通风方式的去除规律大致相同,抽提方式的去除速度要比注入快,但最终去除率仅比注入高2.28%;每日通风前后及通风过程中测定的土柱总出气口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值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只是通风后TVOC值相对较高;在一天8h的通风过程中,每隔1,2,3h测定的TVOC值波动变化的程度为TVOC1h > TVOC2h > TVOC3h;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柴油生物降解效率密切相关。

    • 配施鸡粪有机肥对杨树苗光合特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3(5):19-23.

      摘要 (1361) HTML (0) PDF 423.08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鸡粪有机肥(M)与化肥(N)配施对杨树苗光合性能和养分吸收特性的作用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鸡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一年生杨树苗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构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100处理相比,M30N70处理明显提高了杨树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45.80%和36.39%。配施鸡粪有机肥有利于杨树苗根系的生长,尤其是增加了毛细根的重量和其在根系体系中的比例。此外,M30N70处理还明显提高了杨树苗根、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显著增加了氮、磷和钾的养分吸收量,相比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44.99%,65.11%和65.04%。与M30N70处理相比,M10N90和M50N50处理对杨树苗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鸡粪有机肥与化肥以3:7比例配施对杨树苗光合性能和养分吸收的作用效果最佳。

    • 聚丙烯酰胺对地表氮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2013(5):24-28.

      摘要 (1151) HTML (0) PDF 460.17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表侵蚀条件下氮素的流失致使表层土壤退化及养分供给能力降低。在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重点研究了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聚丙烯酰胺(PAM)施用对泥沙氮素吸附能力及氮素流失水平的影响。试验施氮用肥为尿素,施氮水平设定为270kg/hm2,试验设定3个PAM施用水平(0,1和2g/m2),并设置不施氮也不施PAM作为对照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分别在2个降雨强度(50和80mm/h)下进行。结果表明,PAM可以很好地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抑制地表细沟侵蚀的产生,从而有效地降低侵蚀产沙的水平。PAM的施用增强了泥沙对氮素的吸附水平,所以施用PAM的处理地表氮素流失仍明显减少,且氮素流失过程表现出与产沙过程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PAM减少氮素流失的原因在于控制侵蚀产沙的水平。PAM的施用可以有效抑制地表泥沙和氮素的流失。

    • 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

      2013(5):29-34.

      摘要 (1225) HTML (0) PDF 785.66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研究是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盐碱化土壤防治的依据。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为研究区,采用ENVI,GIS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及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区全境均有不同程度盐渍土分布,在整体空间分布上,盐渍化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减轻的趋势。(2)该区地下水位较高,埋深最浅的晏城镇(2005年年均埋深仅为0.76m),埋深最深的仁里集镇西高村(观测点2005年年均埋深达到了5.12m)。齐河县2000,2005和2009年3a地下水位埋深分布格局相似,埋深年际变化总体波动较小。分析该区丰水年(2005年)、枯水年(2009年)年内地下水位变化发现灌溉后地下水位普遍升高。(3)研究区在2000-2009年10a间地下水位空间变异明显,距离黄河越近,埋深越浅。黄河通过影响研究区的灌溉模式和地下水位埋深间接影响着当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 半干旱区微集水系统土壤水分调控效果研究

      2013(5):35-39,44.

      摘要 (1194) HTML (0) PDF 524.27 K (1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定西市安定区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和梯田(对照)的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及11a累积土壤水分水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隔坡水平阶工程保存完好,产流区(25m2)年均产流0.3m3,产沙3.96kg,被蓄水区全部拦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水资源量,缓解了林草植被水分供应不足状况。2m土层含水量与植被生长成反比。梯田土壤含水率最高,但农作物受旱减产最大;隔坡水平阶产流区土壤含水率较低,紫花苜蓿减产较大,蓄水区土壤含水率最低,但侧柏林生长旺盛。隔坡水平阶(林草带状混交)年均蒸散量为428.6mm,较梯田高2.2mm。

    • 渭河河床沉积物颗粒组成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2013(5):40-44.

      摘要 (1271) HTML (0) PDF 594.41 K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确认识河流沉积物颗粒组成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准确测算河床渗透系数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渭河关中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头下降竖管渗透实验法对渭河关中段4个河段的43个点位做渗透系数的原位测定,获取各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Kv)值。对测定点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Kv与沉积物颗粒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垂向渗透系数与其沉积物的含砂量以及砂土与黏土含量比值均呈指数正相关,与黏土率呈指数负相关。研究获得的垂向渗透系数与沉积物颗粒组成的拟合方程为通过颗粒分析计算垂向渗透系数提供了依据。

    • 不同处理方式对白刺苗接种锁阳效果的影响

      2013(5):45-49,54.

      摘要 (1523) HTML (0) PDF 346.02 K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1,2年生白刺实生苗及野生移植苗接种锁阳,同时采用不同施肥方式、不同接种方式及接种量等处理对锁阳寄生出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实生苗与野生移植苗在接种锁阳后2a锁阳出土较少,第3a为锁阳出土高峰期,其后出土率明显下降;1,2年生白刺实生苗接种锁阳2a累计锁阳寄生率分别为9.38%,25%,其远高于野生白刺移植苗在自然环境下的寄生率(4.12%,7.47%);2年生白刺实生苗接种锁阳效果好于1年生白刺实生苗;在14个月的时间内,锁阳种子便与寄主发生寄生关系并生长出土,完全打破过去认为的至少需要2~4a的时间才能产生寄生关系并出土;在施肥量、接种量一致的情况下穴状施肥接种方式锁阳寄生出土效果好于营养床施肥接种方式,接种量增加能提高锁阳的寄生出土率及单位面积产量。

    • 河床沉积物理化学性质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研究——以渭河为例

      2013(5):50-54.

      摘要 (1360) HTML (0) PDF 451.85 K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渗透系数在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沉积物中有机物、无机物的成分和含量多少,均对渗透系数有影响。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采用竖管水头下降测试法对渭河中下游位于咸阳市、西安市草滩镇、西安市临潼区和华县4个研究区2011年的63个点位和2012年的52个点位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Kv)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Kv值在0.23~18.74m/d之间,其平均值为5.13m/d。Kv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在西安市草滩镇最大,临潼区次之;华县和咸阳市相差不大。通过皮尔森系数法进行Kv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中,影响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主要因子为锰、总磷、铁,且有渗透系数随着其含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 淤地坝控制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的空间特征

      2013(5):55-59,86.

      摘要 (1155) HTML (0) PDF 428.93 K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有限元技术,建立了关地沟4号坝上游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结果发现随淤地坝坝地的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和滑塌量分别增强和减少,其随坝地淤高的变化分别满足二项式和直线规律;通过软件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在坡沟系统重力侵蚀中,随着淤地坝的淤高,峁坡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之比基本为1:50;峁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2%,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98%,沟坡重力侵蚀是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该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沟道重力侵蚀的预报和侵蚀量的评估提供重要参数和科学依据。

    •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艾比湖及周边土壤风蚀研究

      2013(5):60-63.

      摘要 (1134) HTML (0) PDF 654.98 K (1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艾比湖湖面发生严重萎缩,造成湖泊大面积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大面积沙源。通过对高分辨率QuickBird影像数据的处理,分析了艾比湖湖域的风蚀现状。在湖岸周边强度以上的风蚀面积约占63%,主要分布在无植被覆盖的东部和西部;微度风蚀和中度风蚀面积约占37%,主要分布在有植被覆盖的南北两岸。湖泊裸露的干涸湖底,位于湖泊的西北部,面积达430km2。影像的色调、形状和纹理变化上反映了干涸湖底的地貌形态和风系的方向。结合实地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湖泊西北向东南方向形成宽约4.5km,长约10km,坡度为1/5000的带状坡面,为沙尘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改善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主要依靠增加入湖水量以减小干涸湖底的沙源,达到控制艾比湖地区风蚀的目的。

    • 不同植物对铅锌矿废弃地矿渣抗侵蚀性的影响

      2013(5):64-68.

      摘要 (1933) HTML (0) PDF 343.58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废弃铅锌矿矿渣为同一基质,选择苗期光皮桦(Betulalum in iferaH.Winkl)、醉鱼草(Buddle jalind leyanaFort.)、芦竹Arundo donaxLinn.)及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Schumet Laut〕进行露天盆栽试验,并以生长200d后的4种植物根系及矿渣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4种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其对矿渣紧实度、抗冲抗蚀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大小为芦竹 > 醉鱼草 > 五节芒 > 苗期光皮桦,并且芦竹的根系总量明显大于其他3种植物;4种植物对矿渣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均有明显增强效应,芦竹对矿渣抗冲抗蚀性的增强效果最明显,其中芦竹对矿渣抗蚀增强系数达0.98,对矿渣抗冲性增强值为26.63。矿渣受侵蚀减缓率与植物根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 土工格室防护边坡抗冲刷规律试验研究

      2013(5):69-72.

      摘要 (1223) HTML (0) PDF 587.96 K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变坡试验水槽对土工格室防护坡面的侵蚀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坡度为5°~35°,放水流量1~2m3/h。基于传统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测定方法,分析了土工格室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工格室的存在形成一系列沿格室边缘菱形分布的纹沟,与自然坡面的冲刷形态有本质区别;累计侵蚀量随坡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工格室坡面的侵蚀主要发生在前10min,相同时段内的侵蚀量逐渐减小;同一流量条件下,土工格室坡面冲刷的侵蚀模数与边坡坡度之间呈良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

    • 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不同林龄新疆杨防风及土壤改良效应

      2013(5):73-77.

      摘要 (1279) HTML (0) PDF 435.90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绿化工程是干旱缺水环境下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的典范。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中6年生、15年生和22年生的新疆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林龄防护林0.5和2m高度的防风效果以及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新疆杨防护林防风效果明显,背风面防风效能在0.5m高度表现为:22年生 > 15年生 > 6年生,在2m高度表现为15年生 > 22年生 > 6年生。综合防风效能15年生和22年生的相近,均大于6年生。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尤其表现在0-10cm的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断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先增大后减少,有效磷含量则先减少后增大。

    • 扰动土与原状土侵蚀产沙规律研究

      2013(5):78-81.

      摘要 (1151) HTML (0) PDF 554.18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扰动土与原状土的土壤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坡面含沙量呈先下降后波动的过程,扰动土径流含沙量在坡度5°,11°时均呈上升-下降后波动的过程。在坡度相同,雨强相近的情况下,扰动土坡面径流含沙量大于原状土。前期原状土产沙量大于扰动土,后期扰动土产沙量大于原状土。扰动土产沙量大于原状土的时间点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提前。产沙速率达到稳定后,扰动土产沙速率大于原状土,差距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 扰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性质演变

      2013(5):82-86.

      摘要 (1193) HTML (0) PDF 297.24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了扰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性质演变。结果表明,扰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物理性质逐渐改良。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呈上升趋势。全磷和全钾变化趋于稳定,速效磷和速效钾随着植被恢复演替在前期呈现增加的趋势,随后又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熟化程度越来越高。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研究

      2013(5):87-91,104.

      摘要 (1223) HTML (0) PDF 484.07 K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为257.70mg/kg。另外,总氮(TN)和TSN含量分别为1065.79和55.80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型。各层土壤DOC和TSN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刺槐+臭椿混交林 > 刺槐+白榆混交林 > 刺槐纯林 > 刺槐+白蜡混交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C和TSN与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含盐量相关性显著。

    • >研究简报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叶片的吸水能力

      2013(5):92-95,108.

      摘要 (1487) HTML (0) PDF 487.64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苹果叶片的吸水性能,评价苹果树冠截留及叶片的抗病能力,利用吸水纸吸水和湿棉纱布供水,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测定了富士、秦冠苹果叶片正面、背面及双面的吸水能力。结果表明,2个苹果品种叶片正面、背面、双面的吸水量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一元三次多项式关系;吸水速率则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叶片正面的吸水速率与吸水时间均呈一元四次多项式关系,背面、双面均呈一元三次多项式关系,且秦冠叶片正面的吸水速率与吸水时间的相关性较差。富士苹果叶片的正面、背面和双面在0~80min内吸水量及吸水速率较大;秦冠苹果叶片的背面和双面在0~60min内较大,正面在0~240min内变化较小。两个品种叶片的吸水量及吸水速率均表现为双面最高,背面居中,正面最低。富士苹果叶片正面、背面、双面的最大吸水量、最大吸水速率均高于秦冠。

    • 基于遥感信息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技术研究

      2013(5):96-100,122.

      摘要 (1637) HTML (0) PDF 916.99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农业干旱监测预测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受观测手段所限,目前大范围的区域农田水分信息尚无法通过常规观测直接获取。利用微波遥感(AMSR-E)获取大范围农田水分信息,继而与作物干旱模型结合对河南省冬小麦农业干旱发生发展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遥感信息后,作物干旱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模拟能力有较大提高,并且区域农业干旱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研究表明,将遥感信息与作物干旱模型相结合,可以提高模型对农业干旱的模拟能力,这为农业旱情监测预测提供了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 含水率对非饱和原状黄土强度的影响

      2013(5):101-104.

      摘要 (1208) HTML (0) PDF 444.17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地区修建的路堤、河堤和土石坝等工程大都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呈非饱和状态,且其受力处于平面应变状态。采用TS-526真三轴仪改造的平面应变仪,对非饱和原状黄土在平面应变条件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的变形和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变化呈显著变化,含水率越大,强度越小;土体的偏应力随着轴向变形的变化曲线皆为硬化或者强硬化型;但随着体积的变化土体的偏应力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含水率对工程的变形和强度影响比较大。

    • 再生水滴灌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3(5):105-108.

      摘要 (1272) HTML (0) PDF 299.11 K (1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再生水的灌溉利用是国内外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重要举措之一。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了不同比例再生水滴灌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正常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全部采用再生水滴灌处理对黄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他也不进行施肥的较小比例的再生水滴灌处理中,黄瓜生长指标和产量表现出和对照相当或者略低的水平。因此,只要配以适当的农艺措施和灌溉制度,可以采取全部再生水滴灌,或者采用一定比例再生水灌溉和适当施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黄瓜的种植。

    • 基于ETM~+遥感探测山地城市不透水面及其动态分析

      2013(5):109-112,160.

      摘要 (1694) HTML (0) PDF 557.03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透水面是城市的基质景观和地表覆被的典型特征,主导着城市景观格局与过程,也是城市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Landsat ETM+卫星影像探测获得昆明市2000-2010年3个时相的主城区不透水面信息,采取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进行水体的剔除,排除水体对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影响。利用城市不透水面与植被覆盖度负相关的联系,进而提取研究区不透水面信息。所提取信息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城市扩张的趋势,以及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面积在近10a间明显增加,城市不断地向郊区扩张,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郊县植被覆盖率严重下降。

    • 不同有机物料对库尔勒香梨长势与产量的影响

      2013(5):113-117.

      摘要 (1686) HTML (0) PDF 622.87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设置不同有机物料(生物黑炭、羊粪)的施肥处理,对20a树龄的库尔勒香梨进行生育期树体长势与产量监测。结果表明,4-10月为香梨生长期,夏季(5月5日至8月7日)为香梨枝干生长最快时期,嫁接基径、树高、新梢直径和长度的增长量最大;春季(4月1日至5月5日)为香梨叶片生长最快时期,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增长量也最大;施用有机物料可以促进香梨树体生长和提高产量,而且随着有机物料施入量的增加其效果越显著。羊粪施肥效应大于生物黑炭。

    • 三种护坡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比较

      2013(5):118-122.

      摘要 (1381) HTML (0) PDF 485.44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穗槐、胡枝子及狗牙根根系及其与土壤构成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土复合体的室内直剪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物种根系和不同含根量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的存在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根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含根量达到一定值时根-土复合体的强度增加并不明显,即存在最佳含根量范围;与无根扰动土相比,根-土复合体内摩擦角无显著变化,但显著提高了黏聚力,其中紫穗槐、胡枝子、狗牙根黏聚力平均增幅分别为47.5%,39.2%和38.9%;紫穗槐、胡枝子和狗牙根根-土复合体对土壤的抗剪强度影响不同。在水土流失区种植乔灌木物种能有效增加坡体稳定性,降低土壤侵蚀。

    • 基于土壤光谱特征的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盐分预测研究

      2013(5):123-129,164.

      摘要 (1122) HTML (0) PDF 513.15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北地区盐碱地野外土壤表层光谱反射率和土壤全盐及盐分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各土壤盐分指标的敏感波段,然后采用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各盐分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高光谱反射率r,及其平滑去嗓处理后的值R,lg(R)与全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R,lg(1/R)与全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和〔lg(1/R)〕'在特定单波段处表现较佳;土壤表层光谱反射率与CO32-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SO42-;土壤光谱反射率与Na+的相关性在各种变换方法下均较强,其次为Mg2+,与Ca2+的相关性最弱。基于R的逐步回归方程为全盐含量预测的最佳模型;基于土壤光谱反射率拟合土壤CO32-的准确度略高于对土壤HCO3-;敏感波段估测土壤SO42-含量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其他阴离子;采用〔lg(1/R)〕'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拟合土壤Na+,K+和Mg2+含量相对于其他变换方式效果更理想。预测模型中对土壤全盐和Na+的模型精度较高,预测能力强;光谱对土壤SO42-和Mg2+的预测能力也较强;对土壤Cl-和Ca2+的预测稳定性、预测能力和精度都较差。

    • 基于等维新息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河流水质预测

      2013(5):130-133.

      摘要 (1110) HTML (0) PDF 408.85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水质预测是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分析、控制和治理的基础。基于太湖流域上海市青浦区急水港点位2004-2011年的水质指标COD,NH3-N数据,分别建立等维新息灰色预测模型;由于NH3-N指标的平均相对误差没有达标,因此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NH3-N指标的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之后应用两种模型分别预测未来几年两项水质指标数值。结果表明,等维新息灰色马尔可夫模型有效地减小了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提高了预测精度;未来几年,两项水质指标均呈整体下降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缓。但由于太湖流域污染的长期性,其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应继续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从源头上进行减污,生态清淤,加快转变流域经济发展方式及完善流域管理等,使流域水质得到整体改善。

    • 不同灌水技术下香梨地土面蒸发规律研究

      2013(5):134-137.

      摘要 (1044) HTML (0) PDF 432.15 K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疆库尔勒灌溉实验站香梨地不同灌水技术处理的土面蒸发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土面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和土面蒸发强度与土壤耗水强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的平均土面蒸发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喷、小管和环管,其累积土面蒸发值分别为116.05,104.53和89.60mm。各处理棵间相对土面蒸发强度与0-2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相关关系显著,呈二次递增规律。土壤耗水强度在生育期内整体上呈现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大小顺序依次为微喷、环管和小管,且土面蒸发强度均随着土壤耗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 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2013(5):138-142,184.

      摘要 (1344) HTML (0) PDF 474.68 K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分形维数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特征。利用杨培岭的土壤分形模型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4种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CK、轻度、中度和重度)土壤分形维数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草地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分形维数随退化程度的加重其值增大,分形维数在2.573~2.635。(2)土壤分形维数与不同粒径土壤颗粒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01)。(3)土壤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退化指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4)适度放牧有利于提升土壤质量,但不能超过阈值。

    • 沈阳市傍河地下水源地与浑河之间水量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3(5):143-147.

      摘要 (1291) HTML (0) PDF 547.50 K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评价河流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是傍河型水源地管理的基础。以沈阳市浑河河段傍河水源地为例,采用Feflow6.1和Mike11软件分别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和浑河的一维河流数值模型,然后将两者通过Feflow的界面管理器(IFM)利用插件Ifmmike11-2.0进行耦合。耦合模型将河流与地下水含水层之间的补排关系进行了更合理的概化,计算得出浑河对沈阳傍河水源地的补给量约为5.39×105m3/d,约占地下水含水层总补给量的46.5%。该耦合模型实现了河流与地下水水量交换的定量分析,可为研究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提供依据。

    • 赣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减水减沙效益评价

      2013(5):148-151.

      摘要 (1579) HTML (0) PDF 578.63 K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赣江流域1956-2008年年降雨量和赣江控制站外洲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分析法计算赣江流域近30a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赣江流域治理后期1984-2008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年均减沙量为5.70×106t,年均减沙效率为48.57%。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效,减沙率有逐年上升而后稳定的趋势,2008年减沙率达80.54%;赣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流域年径流总量减少不明显,后期径流量反而会有所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增加流域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起到防洪减灾效果。

    • 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建立DEM时分辨率的确定

      2013(5):152-155,195.

      摘要 (1221) HTML (0) PDF 507.55 K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辨率是栅格DEM的基本参数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到DEM的数据质量和地形分析的精度。采用多大的分辨率是建立和应用DEM时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利用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获取了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实验样区的高精度地形特征点、线数据,在此基础上,生成了9种不同数据密度的点数据集。然后利用ANUDEM和TIN方法,建立具有不同格网尺寸的2种DEM数据系列,并提取坡度均方差,平均坡度和高程中误差。根据坡度均方差、平均坡度和高程中误差随格网尺寸变化的规律,确定了建立DEM时合适的分辨率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建立1:10000比例尺的DEM时,应采用的分辨率约为2.5m。

    • 基于高光谱影像分解的土壤含水量反演技术

      2013(5):156-160.

      摘要 (1788) HTML (0) PDF 444.58 K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和土壤常同时存在于影像像元中,土壤含水量监测不可避免地会受植被光谱影响。因此,剔除植被光谱干扰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基于光谱匹配的分解算法对Hyperion高光谱数据进行分解,剔除植被光谱的干扰,同时对土壤贡献的光谱信息进行一阶微分和包络线去除变换,选取敏感波段,建立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以波段X661,× 1019和X2067的土壤包络线去除光谱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最佳,预测R2值为0.85;未剔除植被光谱时,以波段X541,X979和X1632的一阶微分光谱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最佳,预测R2值仅为0.36。通过高光谱影像分解剔除植被光谱干扰估测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今后遥感估测土壤含水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 晋西黄土区单株油松树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3(5):161-164.

      摘要 (1326) HTML (0) PDF 411.71 K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过程,为基于生态过程的森林水文模型的发展与参数化提供基础,在单株尺度上探讨了晋西黄土区典型油松林穿透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选取的2棵油松标准木的两侧树冠下,根据离树干的不同距离布置自记雨量计各7个,研究期间共观测了15场不同降雨和穿透降雨量。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林外降雨和冠层结构特征与穿透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部分观测点出现穿透雨率大于100%的状况,最大的穿透雨率达155.8%,这主要是因为降雨在冠层的作用下发生了聚集效应;(2)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穿透雨率与降雨强度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3)距树干距离对穿透雨的影响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穿透雨的空间分布中起到主导作用;(4)穿透雨率与郁闭度和冠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太子河流域景观格局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2013(5):165-171.

      摘要 (1244) HTML (0) PDF 479.23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太子河流域1992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17个水文站点监测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手段,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径流过程有显著影响。在景观水平上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MN)、邻接度指数中位数(CONTIG_MD)和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是影响径流的主要景观因子,其中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MN)对径流变化影响的显著性最大。在类型水平上旱地的斑块密度(PD)、旱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MN)和斑块连接度(COHESION)、林地和旱地的周长面积比变差系数(PARA_CV)和斑块聚集度指数(AI)、建筑用地的邻接度指数中位数(CONTIG_MD)和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子,其中林地的周长面积比变差系数(PARA_CV)和斑块聚集度指数(AI)对径流影响最显著。

    • 保水剂对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和含水量的影响

      2013(5):172-175,265.

      摘要 (1920) HTML (0) PDF 443.00 K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保水剂是有效利用和改良风沙土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垂直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渗吸持续时间、渗透系数4项入渗特征量以说明在5-7cm深度处层施保水剂对于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的影响,测定入渗结束后土壤各层含水量以研究受试体系的水分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试验处理可使垂直入渗率在各时间点有不同程度减小,有3种保水剂处理累积入渗量均增加了42%左右(1%处理),渗吸持续时间增长了134%~390%,渗透系数减小了65%~85%,且4种变化趋势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加剧。入渗结束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也发生明显变化:保水剂-土壤混合层含水量上升52%~178%,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但下层土壤略微降低。研究表明,保水剂对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和含水量影响十分明显。

    •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DOC剖面分布及储量

      2013(5):176-179.

      摘要 (1506) HTML (0) PDF 322.34 K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分层采集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调查了土壤DOC含量、储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分析了环型湿地特殊的水文地貌条件对D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D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小;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剖面的DOC含量显著高于小叶章草甸和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剖面DOC含量显著高于岛状林;环型沼泽湿地土壤DOC累积现状为小叶章草甸土壤剖面DOC储量最大,岛状林其次,毛果苔草沼泽湿地最小,其60cm深度内土壤DOC储量分别为0.1113,0.0844和0.0588t/hm2。

    • 常规与有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研究

      2013(5):180-184.

      摘要 (1728) HTML (0) PDF 416.05 K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施用化肥或连作农田管理模式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碳氮损失加剧。以常规农作大豆和转换后的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物理分组技术,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常规农作大豆田转换为有机农作大豆田后,<0.053mm粉粒加黏粒比重显著降低,0.053~0.25mm较小团聚体显著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包被于较小的大团聚体(0.25~2mm)中的<0.053mm细颗粒有机质百分比显著降低,0.053~2mm粗颗粒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及团聚体中碳氮储量都显著高于常规农作大豆田,土壤碳汇和氮汇效应增大。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稳定性增加,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碳汇效应增强,有机农作方式可能比常规农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碳氮资源持续利用。

    • 植被盖度在土壤侵蚀模数计算中的应用

      2013(5):185-189.

      摘要 (1732) HTML (0) PDF 912.13 K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东北黑土区是重要商品粮基地,长期的自然侵蚀和过度人为开垦,引起的黑土退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植被具有截留降水,增强土壤抗蚀性,抗击减流等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植被盖度也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产生直接影响。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结合的方法,通过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提取植被盖度,用以计算中国土壤侵蚀方程(CSLE)中生物措施因子B值的范围,并将其应用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中,对该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侵蚀状况与植被盖度关系密切,说明植被在治理土壤侵蚀中有巨大作用,同时体现出该方法精度高,可信度大,在同类研究中具有适用性。

    • 不同土壤物理属性空间分布对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

      2013(5):190-195.

      摘要 (1268) HTML (0) PDF 1.10 M (1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土壤物理属性数据(土壤田间持水量、孔隙度和饱和水力传导度),运用WATLAC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西苕溪流域2005-2010年的水文过程。对比评价了土壤物理属性空间分布对地下水补给、土壤蒸发、径流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土壤物理属性数据模拟的流量过程与实测值都匹配的很好,模拟精度相当,更详尽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信息未能明显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而对于地下水补给量,高分辨率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会使其模拟结果大幅减小,但对土壤蒸发量则影响较小,两种数据模拟的结果及其空间分布都很接近;同时,虽然土壤物理属性空间分布的分辨率对模拟的径流总量影响甚微,但对基流与地表径流的分割却产生了较大影响。

    • 基于GIS和USLE的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2013(5):196-201,209.

      摘要 (1888) HTML (0) PDF 868.87 K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是鄱阳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USLE模型为基础,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运用GIS技术,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揭示其流域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并对流域土壤侵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控措施。研究表明: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以中度和高度敏感为主,不敏感、轻度和极度敏感所占比例较少。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极敏感地区集中分布在赣东南部的宁都县和会昌县,赣中吉安县和泰和县,赣西北的万载县,赣东北的德兴市和上饶市;高度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及修水这5条河流域中、上游河流两岸和鄱阳湖滨湖地区,以及坡度<25°的坡耕地、疏幼林地;中度敏感性地区分布面积最广,在整个流域内各地貌和用地类型(除水域外)上均有分布;轻度敏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赣西南的井冈山市、万安县、赣县、大余县一带,呈月牙形分布;不敏感地区以鄱阳湖及五河沿线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还包括赣西北的拓林水库、赣西江口水库和赣东洪门水库等区域。

    • 太湖流域春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速率的比较

      2013(5):202-209.

      摘要 (1175) HTML (0) PDF 1.19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静态箱/红外气体分析仪法(static chamber/IRGA),研究了太湖流域茶园、油菜地、小麦地和撂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蒸散速率的变化特征,分别对3-5月不同生育期以及6:00-15:00不同时段4种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春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速率总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茶园修剪后蒸散速率大幅下降(36.73%),油菜地在始花期亦突现一峰值〔2.14mmol/(m2·s)〕;4种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速率的日变化呈以12:00-15:00为峰值的单峰曲线,但茶园修剪后蒸散速率的日变化平缓,油菜地和小麦地蒸散速率的日变化幅逐渐增大。4种土地利用类型3-5月蒸散速率日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茶园〔2.24mmol/(m2·s)〕 > 油菜地〔1.48mmol/(m2·s)〕 > 小麦地〔1.28mmol/(m2·s)〕 > 撂荒地〔1.16mmol/(m2·s)〕;3月下旬12:00-15:00,以及4月中旬9:00-15:00为茶园蒸散速率极显著高于油菜地、小麦地和撂荒地的关键时期,差异最大。

    • 平坦沙质地表蚀积量计算模型研究

      2013(5):210-214.

      摘要 (1250) HTML (0) PDF 867.77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平坦沙质地表蚀积动态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过程。在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计算公式基础上,调整参数提出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量的计算模型,弥补了两者不能直观准确表示区域风沙活动的缺点。通过对比野外实测值与输沙势、模型预测值和最大可能输沙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得出它们存在同期波动特征。进一步比较回归方程可知,模型预测值回归方程更加显著,预测值更加接近实测值,能够更好地表示区域风沙活动特征和强度,可为沙漠的扩张和收缩提供量化预测依据。

    • >综合治理
    • 甘肃黄土高原区主要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

      2013(5):215-218,284.

      摘要 (1662) HTML (0) PDF 310.12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城市雨洪资源的分布特征,选取主要城市兰州、定西、平凉、庆阳和天水为研究区,研究了各主要城市降水量特征变化规律,并对各主要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定西、平凉、庆阳和天水雨洪资源的平均理论潜力分别为5.71×107,8.61×106,2.38×107,7.62×106和3.21×107m3,平均可实现潜力分别为2.91×107,4.65×106,1.43×107,4.87×106和1.95×107m3。计算结果说明,甘肃黄土高原区各主要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相对较大,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并且可为黄土高原区城市雨洪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滨海围垦平原区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2013(5):219-224.

      摘要 (1165) HTML (0) PDF 354.47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慈溪市为研究区,通过定点配对采样和典型区采样,选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pH值6个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慈溪市1982-2012年30a间土壤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土壤特性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慈溪市近30a来土壤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全氮、速效钾、pH值、有机质的单质量指数分别下降了1.03,0.46,0.33,0.18;速效磷和电导率的单质量指数分别上升0.50和0.42,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下降0.28,土壤全氮损失较为严重。空间上,从南到北土壤质量基本呈阶梯状依次下降,从南到北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1.36,1.35,1.43,1.18。研究表明,种植模式、围垦时间和土壤管理是影响土壤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2013(5):225-232.

      摘要 (1212) HTML (0) PDF 412.59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探索了不同研究年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性及其演变格局。研究表明:(1)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性测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整体协调性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且其水平高低与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4个子系统(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内部局部协调性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且从总体上由拮抗阶段,经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推进。(4)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但同一研究年份不同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却逐渐增大。(5)在不同研究年份,4个子系统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力大小是不同的。

    • 湖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

      2013(5):233-238.

      摘要 (1189) HTML (0) PDF 378.78 K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集对分析方法的思路以及按照空间解析几何的内涵,通过分析湖南省县城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状态的三维空间,构建了系统协调性与综合水平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方法定量评价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状况。研究表明:(1)湖南省县域系统协调性的状况与其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局部区域有差异,而县域系统综合水平的高低与县域经济水平的高低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系统协调性空间格局上,系统协调性较好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湘东和湘南,系统协调性较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湘中、湘西;(3)在系统协调性组合类型的空间格局上,总体表现为湘东地区的县域大多属于高水平上的协调类型,而湘西地区的多数县域属于低水平上的不太协调类型。评价结果可为湖南省不同县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近60年新疆吐鲁番盆地坎儿井衰败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效应

      2013(5):239-244.

      摘要 (1738) HTML (0) PDF 656.22 K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60a来,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经历了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引起坎儿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绿洲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初期至60年代初,坎儿井的变化和绿洲耕地面积的增加相一致,而60年代中期至今,二者变化趋势则相反。(2)坎儿井补给水源减少。60年代初,盆地开始开发利用地表水,在各流域上游和中游修建水库和防渗渠道。到1993年修建中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达8.00×107m3,防渗渠长达4774km,防渗率达70%。减少了坎儿井水源的补给。(3)盲目发展机电井,掠夺式开采地下水。吐鲁番盆地机电井数量由1966年的127眼增至2009年的5309眼,相应地年出水量由1.10×108m3增至7.04×108m3;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有相当数量的机电井打在坎儿井分布区或是其上游。地下水位下降,坎儿井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村庄整体搬迁;盆地坎儿井的控灌面积不断减少,同时盆地旱灾和风灾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由坎儿井水维持生长的天然植被面积减少了45.37%。

    • 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2013(5):245-247,297.

      摘要 (1208) HTML (0) PDF 344.17 K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了一个全面评价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体系,包括多样性指数模型、动态度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3.90×108元,生态赤字减少了14m2/人,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合理,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该模型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相关环境影响,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 基于IPA方法的村民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感知度研究——以渭北旱塬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

      2013(5):250-254.

      摘要 (1118) HTML (0) PDF 375.26 K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 基于产能理论的河北省卢龙县耕地可转化为新增建设用地量预测

      2013(5):255-259.

      摘要 (1215) HTML (0) PDF 342.78 K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为背景,从协调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在河北省卢龙县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础上,以产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卢龙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从土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方面进行粮食生产能力测算,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215330.09t。通过产能预测及粮食需求量预测,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粮食需求量为211000.10t,则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剩余量为4329.99t。由此得出卢龙县到2020年有768.07~1179.02hm2的不同质量的耕地可以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该研究可为县域新增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 基于STIRPAT模型的池州市生态足迹驱动机制研究

      2013(5):260-265.

      摘要 (1769) HTML (0) PDF 354.28 K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基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并选取了社会经济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了影响生态足迹增长的驱动力因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均呈上升的趋势,且生态足迹的需求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表明池州市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驱动机制分析模型表明,池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池州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都极大地推动了生态足迹的增长和生态赤字的扩大。

    •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定量评价研究

      2013(5):266-270,304.

      摘要 (1146) HTML (0) PDF 1.02 M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特点,结合该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研究现状,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塔里木河盆地30个县市为例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开展了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县域供、需水脆弱性差异较大,有90%的县域需、供水脆弱性指数比大于1,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矛盾;有80%的县域存在脆弱性问题,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和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现状,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基于投影寻踪的云南省农业水资源效率评价

      2013(5):271-275.

      摘要 (1249) HTML (0) PDF 445.83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云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与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关的15个指标,将遗传算法与传统的优化方法结合,利用投影寻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云南省16个地区2000,2005及2010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状态变量指标的最佳投影方向,确定各样本的投影值,从而对各地区进行分类和评价。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和方向性,符合高原季节性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 基于RS和GIS的川西天然林保护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2013(5):276-279.

      摘要 (1665) HTML (0) PDF 679.35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9,1999年的TM和2007年SPOT5遥感影像,运用RS和GIS技术对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甲斯孔林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1989-1999年),研究区轻度侵蚀区和强度侵蚀区面积不断增加,说明土壤状况整体上处于恶化趋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1998-2007年),强度侵蚀区面积下降,中度侵蚀区面积上升,表明水土保持状况趋于好转,土壤状况恶化趋势得到反转,但改善幅度不够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促进植被恢复和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 聚合物类保水剂对山杏水肥利用效应的影响

      2013(5):280-284.

      摘要 (1057) HTML (0) PDF 393.46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用量保水剂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山杏(Armenia casibirica)叶水势、根部氮磷钾及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叶水势受到不同程度促进,且促进程度随保水剂用量增大而增大。山杏根部氮磷钾含量,因不同处理均有所变化,其中,氮含量变化最显著,随保水剂用量增大而增大。保水剂20g下氮含量是对照的1.66倍,钾含量基本无变化,而磷含量随保水剂用量增大而降低。处理可使山杏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大,而对照组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冠比最大。山杏叶水势和根部氮含量相关性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保水剂和复合肥的混施显著促进了山杏生长,其原因可能是其保水保肥及缓释的作用。

    •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盐池县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3(5):285-289,308.

      摘要 (1515) HTML (0) PDF 656.60 K (2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1981-2010年气候、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倾向率法、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等,深入分析了盐池县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池县正处于气候暖干化时期,1981-2010年,气温以0.22℃/10a的速率上升;降水量以1.44mm/10a的速率在波动中下降;蒸发量以9.85mm/a的速率下降。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20世纪80,90年代的滥挖、滥牧、滥采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2001年起,退耕还林(草)、禁牧等对盐池县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开始表现出一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盐池县近30a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才能保障盐池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河北省海洋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

      2013(5):290-297.

      摘要 (1542) HTML (0) PDF 409.14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海洋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内外主流的指标体系评价法,在构建由1个总系统、2个分系统、5个子系统、9个亚子系统和27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由指标层评价法、赋权和系统综合评价法、可持续发展水平判别准则和协调度评价法构成的评价方法体系,开展了1995-2008年河北省海洋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期内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各项指标持续改善,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普遍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密度和滩涂资源密度等重要海洋资源质量状况持续退化。海洋生态除了生物健康指数和风暴潮损失两项指标呈波动性改善外,其他各项指标整体恶化,单位岸线人海水量和赤潮发生频次恶化速率最快,滨海湿地森林覆盖率和单位岸线海水入侵面积恶化速率次之,侵蚀岸线比例恶化速率最慢。总之,评价期内河北省海洋开发处在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度持续好转,即单位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持续减小。

    •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013(5):298-304.

      摘要 (1172) HTML (0) PDF 444.10 K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1996-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1996-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7062.1671亿元增加到7168.987亿元,共增加106.8139亿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在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水源涵养价值次之,原材料价值最低,13a间各服务类型的价值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新疆在13a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0.82万元,减幅达19.52%。这表明新疆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压力呈持续增大趋势。影响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人文因子可归纳为经济、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

    • 陕西省彬长矿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初探

      2013(5):305-308.

      摘要 (1126) HTML (0) PDF 246.76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煤炭开采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重。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危害严重。以陕西省彬长矿区(位于长武、彬县和旬邑3县境内)为例,在阐述该矿区水土流失程度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煤矿区水土流失往往以地质灾害为成因,地质灾害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总结了矿区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地面塌陷型水土流失4种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及治理对策。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地裂缝、弃渣场等煤矿区废弃地,应采用复垦成套工艺技术,减少水土流失的场所,同时严格控制弃土弃渣的堆放,避开水流路线,修建拦挡设施。边坡开挖要采取顶部排水及底部支护。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