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不同坡长与雨强条件下坡度对细沟侵蚀的影响

      2013(2):1-5. CSTR:

      摘要 (1205) HTML (0) PDF 715.34 K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纯净水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坡度为10°,15°,20°和25°,土槽为5,10m2两种规格,进行了降雨强度分别为1.5和2.0mm/min的降雨试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每一场降雨前后的坡面进行监测,分析了不同坡长,降雨强度条件下坡度对细沟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变化并没有显著的规律性,跌坎出现时间随坡度的增加而缩短,产流时间与跌坎出现时间主要由降雨强度控制,坡长增长对产流时间的提前有促进作用。径流量随着坡面由缓变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变化,在降雨总量相同,不同雨强条件下,坡面径流量差异不大。坡面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坡度对侵蚀量的影响,而坡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坡度的影响。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速度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缓,并存在临界坡度。降雨强度和坡长会增强坡度对侵蚀速率的影响。

    • 局部根区灌溉水氮耦合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土壤中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2013(2):6-10,16. CSTR:

      摘要 (1206) HTML (0) PDF 594.12 K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设施黄瓜进行灌水量、灌溉方式、水氮根区位置的不同耦合,研究了局部根区灌溉下不同水氮耦合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土壤中硝态氮分布及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灌溉方式、水氮根区供应位置对黄瓜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存在着不同的交互作用。亏缺灌溉量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均低于相应灌溉方式下的正常水量处理。相同灌溉量处理条件下,交替根区灌溉的黄瓜生物量与产量显著高于两侧均水均氮处理,以正常交替水氮异区处理黄瓜地上部生物量及果实产量最大,分别达到1 143kg/hm2(干重)和1.75×105 kg/hm2(鲜重);而固定根区灌溉下,尤其在水氮异区条件下,生物量与产量则下降。在亏缺灌溉量下,交替根区灌溉处理的黄瓜生物量以及产量与常规充足灌溉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在正常灌溉量条件下,通过对局部根区灌溉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土壤中硝态氮分布的分析表明,施氮是造成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原因,土壤水分的垂向运动是影响硝态氮向下淋洗的一个主要因子。固定水氮同区、交替水氮同区处理硝态氮向下淋洗较强,水氮异区处理硝态氮向下淋洗相对较弱。交替水氮异区处理氮素主要累积在0-110cm土层,深层累积量显著低于其他水氮耦合处理。综合黄瓜生长、土壤硝态氮淋洗等因素考虑,交替水氮异区处理是最佳的水氮耦合处理方式。

    • 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2013(2):11-16.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656.33 K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3S技术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综合测评,同时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定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共有1 123.80km2耕地被用为城镇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净增了1 238.29km2,林地、草地面积总量变化小,但局部地区流转特征显著;与此同时,该区土壤侵蚀模数从11.54t/(hm2·a)增至13.81t/(hm2·a),1980和2005年黄土沟壑区侵蚀模数的峰值分别为1 708.52和1 584.69t/(hm2·a)。该区域土壤侵蚀效应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耦合性较强,林地、草地由于分布区域海拔高,坡度陡,侵蚀强烈,而地势低洼、平坦地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的土壤侵蚀强度小。林地、草地的土壤侵蚀效应由于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对降雨侵蚀因子增强的响应尤其明显。2005年该区林地和草地的平均侵蚀模数分别增加了2.34和7.32t/(hm2·a),并且微度以上侵蚀等级的面积有所增加。

    •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3(2):17-20,25.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498.73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在天津市静海县进行了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动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灌溉下,施用改良剂能提高土壤渗透性,降低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EC),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同时在试验周期0-60cm的土层内未出现积盐现象。此外,微咸水灌溉时,施用改良剂可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提高作物产量。采用3.7g/L微咸水灌溉配合施用改良剂是该地区适宜的微咸水灌溉模式。

    • 典型旱地红壤水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3(2):21-25. CSTR:

      摘要 (1296) HTML (0) PDF 570.04 K (2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系统地了解旱地红壤供水与贮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其变化范围,按自然发生层采集旱地红壤原状土样,对其进行了水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红壤原状土饱和导水率变化范围为1.44×10-3~3.45×10-3 cm/s,并呈现自上而下减小的趋势。从旱地红壤水分特征曲线得出剖面各层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萎蔫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其中有效水含量变化区间为0.083~0.124cm3/cm3,耕作层最高。在旱地红壤水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容重、质地、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系数均与水力学特性呈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容重和孔隙度为旱地红壤水力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土壤容重对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

      2013(2):26-29. CSTR:

      摘要 (1211) HTML (0) PDF 376.59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在径流作用下发生流失、土壤溶质迁移等现象,是一个受径流、土壤性质、下垫面特性、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过程。利用斜坡土槽,采用一定的坡度和实验流量,对不同容重的土样进行了室内放水实验,研究了在土壤饱和条件下,土壤容重对土壤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径流作用时间的增加,单位时间内土壤溶质迁移量逐渐减少,其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描述;(2)土壤溶质发生迁移是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壤容重对土壤溶质迁移过程影响总体表现为土壤容重越大,随径流迁移的土壤溶质量越少;(4)土壤容重增加相同幅度,但同时刻随径流迁移的土壤溶质递减量逐渐减少。

    • 大通煤矸石充填复垦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排放动态

      2013(2):30-34. CSTR:

      摘要 (1278) HTML (0) PDF 514.49 K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利用LI-8100土壤CO2通量系统测定了淮南市大通煤矸石充填复垦区草地、灌丛、小乔木林、大乔木林土壤呼吸强度及其相关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煤矸石充填复垦区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呼吸强度的昼夜及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形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的12:00-16:00间,最小值出现在冬季的4:00左右;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呼吸强度差异显著(p <0.05),且土壤呼吸强度有强到弱的顺序呈现:草地>灌丛>小乔木林>大乔木林。4种植被土壤CO2-C年释放通量分别为(999.74±62.26)g/(m2·a),(908.49±72.41)g/(m2·a),(869.22±56.23)g/(m2·a),(726.10±63.01)g/(m2·a),故考虑植被的碳减排效应,在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可以多种植乔木、灌木,而尽量少植人工草坪;复垦区土壤呼吸除受植被类型影响外,主要受10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强度对土壤温度的指数模型均可以解释88%以上的土壤呼吸变异;草地、灌丛、小乔木林、大乔木林碳排放对温度的敏感性Q10值分别为:2.57,2.71,2.96和3.67。

    • 不同施肥方式对灌漠土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2013(2):35-38. CSTR:

      摘要 (1420) HTML (0) PDF 247.26 K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武威市白云试验站18a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0-40cm土层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氮肥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和长期施用农肥可以在0-20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土壤中的无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单施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碳,而对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影响无明显差异;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的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无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延安地区降雨引发黄土泥流的试验研究

      2013(2):39-42. CSTR:

      摘要 (1004) HTML (0) PDF 714.78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黄土粒度分布和微结构在降雨前后的变化及其对泥流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径流沉积物的降雨后土样中的细黏粒、粗黏粒体积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22%和18%,而粗粉粒、微砂体积含量分别相对减少了7.6%和3.3%。坡面残余土的粒度"粗化",降雨后土骨架连接松散,这些由降雨引起的黄土的粒度和微结构变化说明降雨后黄土的抗剪强度和抗压能力将降低,导致泥流启动的可能性增加。随着降雨入渗,当沿坡面的黄土重力分力与抗剪强度间的平衡被打破,黄土开始滑移并发展成泥流。有效防止坡面土粒度"粗化"是遏制水土流失的关键。

    • 河西地区最大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3(2):43-48. CSTR:

      摘要 (1198) HTML (0) PDF 1.08 M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检验以及R/S分析法,选取4个极端降水指标,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近52a最大1d降水量和最大2~3d连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最大4d连续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都不显著。除最大4d连续降水量未来表现为持续性外,其它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反。最大1d降水量和最大2d连续降水量与降水总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见最大1d和最大2d连续降水量对降水总量有很好的指示性。在空间分布上,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且不同区域的过去和未来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研究还发现,在0.05的置信度下,河西地区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但突变年份不尽相同。

    • 河西走廊沙生灌木林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3(2):49-52. CSTR:

      摘要 (1548) HTML (0) PDF 367.25 K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西走廊的风沙土区域,研究了梭梭、沙拐枣、花棒3种沙生灌木林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沙生灌木林的风沙土孔隙度、团粒结构、蓄水量、有机质、碱效N、速效P、速效K、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枯落物积累厚度、枯落物积累干质量、持水量、最大持水率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梭梭>沙拐枣>花棒>沙滩(CK);风沙土容重、pH值、CaCO3、全盐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沙滩(CK)>花棒>沙拐枣>梭梭。梭梭灌木林密度较大,枯落物积累量亦大,对风沙土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有重要作用。

    • 渭河流域近50年来气候舒适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3(2):53-57.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695.57 K (1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舒适度(CCI)是反映气候条件对人体感受影响的指数。根据渭河流域内13个站点1961-2010年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值,计算出流域内各站点气候舒适度指数各级日数持续时间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冷和寒冷的日数在减少,可达舒适的日数在缓慢增加,其变化规律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除华山站外,各站点的舒适度都比较高,大部分站点可达舒适的时间为5个月以上。流域内可达舒适的平均天数占全年的46.9%,寒冷及冷的日数可占27.1%,没有出现炎热和酷热的天气。流域内西安、武功、天水和宝鸡站点的气候舒适度较高,其次为铜川、洛川、环县等地区。

    • 黑土区典型坡耕地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3(2):58-61. CSTR:

      摘要 (1183) HTML (0) PDF 442.20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松花江流域东山沟小流域坡耕地表层0-20cm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分析,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流域下游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流域上游和中游;坡面侵蚀区3种土壤酶活性均低于坡面沉积区;土壤酶活性沿坡长分布呈现坡顶较高-坡中低-坡下高的变化趋势,与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相对应。3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点与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相一致的规律,表明土壤侵蚀降低了土壤酶活性。

    • 不同节水稻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13(2):62-65,71.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412.17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这一区域问题,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常规稻作模式为对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稻基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相比,节水稻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节水稻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增殖,但抑制了真菌的增殖;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显著增加,以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最佳,说明采用节水稻作模式可有效提升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采用节水稻作模式,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 酸雨对黄土磷的淋溶效应

      2013(2):66-71. CSTR:

      摘要 (1199) HTML (0) PDF 1.00 M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分析了陕西省杨凌区3种土壤在5个酸雨梯度的侵蚀作用下,土壤磷的释放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酸雨会使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酸化,而土壤的酸化程度与酸雨的pH值、土壤的类型、土壤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腐殖质层>母质层>黏化层。随着酸雨累积淋溶量的增加,土壤磷的释放总量呈增加趋势,但淋失率会下降。酸雨的pH值为5时土壤磷的累积淋失量最大,土壤磷的累积淋失量和淋失率顺序为:腐殖质层>黏化层>母质层。酸雨对腐殖质层的磷具有最强侵蚀效应。母质层和黏化层的酸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而腐殖质层酸化主要发生在土壤底层,酸雨侵蚀后腐殖质层酸化最严重。长期的酸雨侵蚀会导致土壤磷流失,造成土壤养分贫瘠化。

    • 辽河流域水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2013(2):72-77. CSTR:

      摘要 (1393) HTML (0) PDF 552.42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辽河流域水环境物理化学变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于2009年8月和2010年6月,对辽河流域内80个点位的水环境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理化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浑河和太子河上游区域水体污染较小,中下游区域水体指标大多为Ⅴ类和劣Ⅴ类;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在水域的西北方,水质总体评价为Ⅳ-Ⅴ类,水质情况较差;东辽河流域区域特征不明显,2009年大部分水体指标为劣Ⅴ类,2010年大部分水体指标为Ⅲ到劣Ⅴ类;西辽河流域内大部分河段长期干涸;大辽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位于整个流域的中东部,水体各项指标大多为Ⅴ类和劣Ⅴ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流域尺度上林地和农田对水体水质参数的浓度影响最大,是影响化学需氧量(CODMn)、含沙量、总氮和电导率(EC)浓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2009年水质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显著正效应。

    • 中国大陆植被覆盖对降水与温度变化的响应

      2013(2):78-82. CSTR:

      摘要 (1329) HTML (0) PDF 787.22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GIMMS 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合中国大陆188个气象站的温度与降水资料,基于时滞互相关方法和GIS工具,利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划图分析了中国大陆不同生态地理区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降水年内变化的时滞响应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82-2000年中国大陆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NDVI呈现增加趋势。中温带和北亚热带植被NDVI略有减少,边缘热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植被NDVI增加速度显著。植被NDVI与降水和温度之间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中国大陆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有滞后效应,并且滞后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

    • 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2013(2):83-86,92. CSTR:

      摘要 (1250) HTML (0) PDF 618.29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冀北山地不同坡位的蒙古栎天然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40cm土层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均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土壤容重在1.0~1.1g/cm3之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持水量均值为8.9%和347.6t/hm2。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其均值分别是38.5%,47.5%,1 521.50t/hm2和1 869.1t/hm2。枯落物厚度、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上>坡中,其均值分别是48.7cm,23.5t/hm2和49.3t/hm2,最大持水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变化范围为219.3%~231.8%。蒙古栎天然林林地蓄水能力表现为:坡下(1 996.0t/hm2)>坡中(1 930.0t/hm2)>坡上(1 829.3t/hm2),平均蓄水量为1 918.4t/hm2。由此可知,蒙古栎天然林蓄水能力受坡位影响较大。

    • 不同人工林凋落叶混合分解速率及其C,N释放动态

      2013(2):87-92. CSTR:

      摘要 (1210) HTML (0) PDF 597.50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岷江上游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凋落叶进行了凋落叶混合分解试验,探讨了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残留率以及分解过程中C,N含量和C,N释放率的动态变化,为试验区最佳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不同凋落叶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糙皮桦与云杉,糙皮桦与云南松,连香树与云南松凋落叶混合后对分解过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连香树与云杉凋落叶的混合对分解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放置于阔叶林地的针阔混合凋落叶分解速率较之放置于针叶林地快,且针阔混交有益于凋落叶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凋落叶C含量呈减小趋势,但其释放率反之;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连香树、云杉、云南松凋落叶表现为增加(富集)-减小(释放)趋势,糙皮桦表现为减小-增大-减小的变化趋势。针阔林地凋落叶混合后促进了针叶林地凋落叶C和N的释放。

    • 黄土高塬沟壑区苹果林冠截留特征

      2013(2):93-96.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430.43 K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代表长武塬为研究区,基于对45场降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苹果林的林冠截留特征,量化了林冠对降雨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17年生苹果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5%~97%,0.2%~1.6%,2%~25%。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凹形抛物线关系,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可近似用直线方程表达,由三次多项式表达的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关系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最高。

    • >研究简报
    • 基于GIS的岷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特征研究

      2013(2):97-101. CSTR:

      摘要 (1475) HTML (0) PDF 630.54 K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岷江及周边流域124个气象水文站1981-2010年的日降雨资料计算了该区域的降雨侵蚀力。通过克吕格插值法生成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图,采用泰森多边形和K-Means聚类法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并得到各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离差系数、趋势系数和倾向率指标分析了站点年际变化特征及不同等级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显示:(1)年均降雨侵蚀力表现出东南部高,向西迅速降低的特征,且呈现以雅安-乐山为中心向东北、西南递减缓慢,向西北递减迅速的环状空间分布格局;(2)岷江流域降雨侵蚀力聚类为侵蚀低、中、高值区,其聚类中心分别为1 054.73,4 594.50和7 153.75MJ.mm/(hm2.h.a),其中侵蚀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上游和大渡河支流流域,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岷江中下游流域,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岷江中游的雅安、乐山、眉山和都江堰地区;(3)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南北分异特征,以都江堰-汶川-小金-丹巴为界,北部变化大于南部,变化趋势呈东西分异特征,以茂县-理县-汶川-宝兴-天全-汉源-峨边-沐川-宜宾一线以东呈下降趋势,以西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的显著程度也不同。

    • 三峡库区水环境应急管理系统设计及集成应用

      2013(2):102-105.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477.78 K (1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环境应急事件管理和2010年部市次生环境应急演练的业务应用需求,设计和开发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建立了为支撑智能决策的结构化的水环境数据资源目录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内容管理数据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标准的数据和模型接口的松耦合集成方式,并在2010年环保部重庆市政府联合环境应急演练中通过了现场监测数据态势验证。

    • 汉江上游与渭河流域特大洪水发生规律的对比研究

      2013(2):106-110. CSTR:

      摘要 (1015) HTML (0) PDF 410.40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汉江上游安康水库和渭河流域临潼站1960-200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资料为依据,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流域特大年径流量年份,完全与华西秋雨多雨年份相对应,但特大洪水并不都是发生在华西秋雨异常多雨年份,而是错前错后发生。受到季风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汉江上游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初夏和秋季,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盛夏和秋季;一年中汉江上游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渭河流域;渭河流域秋季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 采石场松散体坡面平铺生态袋绿化的水土保持效应

      2013(2):111-115. CSTR:

      摘要 (876) HTML (0) PDF 543.33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生态袋技术在采石场松散体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利用2011年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采石场的10次产流资料,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生态袋技术在不同平均雨强(1.02,5.07和12.05mm/h)和不同坡度(20°,25°,30°,35°)条件下对裸露松散体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袋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松散体坡面径流深和泥沙含量,其径流深和产沙量均小于对照,在不同平均雨强和坡度下可平均减少25.2%的径流深和53.1%的产沙量,在不同坡度下可平均减少23.5%的径流深和60.6%的产沙量。当平均雨强为12.05mm/h和坡度为35°时的减流减沙效应最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深、产沙量和雨强、坡度呈良好的相关关系。平铺生态袋绿化是解决松散体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 耕地适宜性评价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义乌市岩南村为例

      2013(2):116-119,123. CSTR:

      摘要 (1092) HTML (0) PDF 741.85 K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 基于日水量平衡模型的城市小区雨水池计算分析

      2013(2):120-123.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590.99 K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雨洪利用工程的快速发展,关于雨水池设计理论及计算也有了较多的探讨和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雨水池设计现状,以及半干旱地区的降雨情况,通过对天津市日降雨量的分析,建立了日降雨-用水平衡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出不同用水需求条件下,城市小区雨水蓄水池的合理规模。该模型可为雨水池修建提供设计依据,同时也可为源头污染控制以及雨水洪峰调蓄提供数据支持。

    • 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2013(2):124-129,134.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582.51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便为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依据,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从Raunkiaer生活型、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共计117种植物,隶属58个科99个属;(2)高位芽植物在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中优势明显,其次为地下芽植物,其余生活型植物不占优势;(3)群落内部层片结构复杂,优势层片为大高位芽层片和中高位芽层片;(4)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在各层之间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在各层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排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 波式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景观水体的研究

      2013(2):130-134.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778.63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北某市开发区波式潜流人工湿地(W-SFCW)中试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处理环卫河景观水体的效果。在4个多月的连续运行期中,对COD,TN和TP等指标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W-SFCW对化学需氧量(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2.45%,43.35%和39.24%,其中TN和TP的平均出水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标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春、夏、秋3个季节下W-SFCW处理景观水体的效果,发现季节的变化对TN和COD的去除影响显著,对TP的去除影响不明显。提出了保障W-SFCW稳定运行的措施,为W-SFCW在修复景观水体水质上的应用以及实际工程中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 新型低压水冲植柳技术下插条外露高度与其生长状况研究

      2013(2):135-137,143. CSTR:

      摘要 (1323) HTML (0) PDF 506.58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柳是库布其沙漠广泛分布的优势灌木树种。该树种具有耐旱,抗风蚀,耐沙埋的特点,且生长迅速,其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功效显著。采用新型低压水冲植柳技术在沙丘迎风坡坡底种植沙柳,试验选用直径一致的沙柳插条,设置0,5,10,15cm共4个不同外露高度插条进行沙柳造林。在造林5和8月份分别在萌蘖期和生长期对沙柳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外露高度10cm和外露高度15cm的水冲植柳在萌蘖期的出芽数和新枝枝长要明显优于其他外露高度的水冲植柳;外露高度10cm的水冲植柳成活率、生长期的总枝数、新枝长、新枝直径、株高和冠幅长势最好。

    • 不同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2013(2):138-143. CSTR:

      摘要 (1421) HTML (0) PDF 521.33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稳性团聚体是研究土壤肥力、质量及侵蚀强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研究目的不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常常也不同。采用非真空快速浸润法、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和非真空慢速气溶胶浸润法3种方法测定了黑土、褐土、黄土、红壤、紫色土共5种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稳定性及不同方法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非真空快速浸润法测定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和总含量均最小,非真空慢速气溶胶浸润法测定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和总含量均最大,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则介于两者之间。分析了不同方法对团聚体的破坏机制及其适用范围,指出非真空快速浸润法、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和非真空快速气溶胶浸润法对团聚体的破坏性呈减小趋势,它们分别适用于暴雨、中雨和小雨等情况。

    • 北京市房地产类建设项目下凹式绿地的雨水拦蓄能力及挖深研究

      2013(2):144-146,150. CSTR:

      摘要 (1125) HTML (0) PDF 558.57 K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凹式绿地是解决由城市大量房地产建设引发的排洪压力和降水径流流失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设计暴雨产汇流计算,分析了北京市不同下凹深度绿地的雨洪拦蓄能力。针对北京市房地产类项目绿地率的一般要求,当下凹式绿地率为20%以上,下凹深度为15cm时,对于设计重现期为2a的降雨,拦蓄率可达80%以上;下凹深度20cm时,对于设计重现期为5a的降雨,拦蓄率可达80%以上。从土方挖填平衡的角度提出了下凹式绿地施工挖深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北京市房地产类项目下凹式绿地设计深度为15~20cm,施工挖深约为6~15cm较为合理。

    •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天津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用研究

      2013(2):147-150. CSTR:

      摘要 (1267) HTML (0) PDF 559.44 K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水文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天津市降雨及建设规划特点,以该市某居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为例,对雨水利用技术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构想,并通过计算提出了适用于天津市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分析了该设施应用效果及控制参数选择,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住宅小区的雨水利用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晋西山杨和油松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研究

      2013(2):151-155,159. CSTR:

      摘要 (1940) HTML (0) PDF 651.37 K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杨和油松是晋西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了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BH)、树高(H)、树木因子(D2 H)、平均冠幅(CW)和冠长(CL)等变量建立了叶、枝、干、根、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模型,并选取了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山杨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3.42%,11.23%,64.30%和21.06%,油松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13.44%,19.86%,47.52%和19.18%;山杨和油松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32:1和3.99:1。(2)山杨和油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 <0.001)。(3)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拟合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模型解释量均超过92%。(4)基于树木胸径D的山杨和油松各器官单变量模型可解释量除叶(解释量>83%)外均达到或超过了90%,树高不宜单独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和生产实践中的需要,胸径是预测山杨和油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可靠变量。

    • 水动力模拟在渣场河道行洪分析中的应用

      2013(2):156-159. CSTR:

      摘要 (1024) HTML (0) PDF 592.40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梯级开发水电站渣场设置的合理性是水土保持方案关注的重点。设置在河道两侧的渣场会束窄河道,对河道行洪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影响。针对渣场设置是否会对河道行洪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河道水流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利用MIKE 21水动力模块对河道水流进行二维模拟,得到修建渣场前后河道水位及流场的变化。该方法的运用解决了编制水保方案时缺乏水文资料的水力计算问题,实现了计算的便捷化和合理化;同时还为渣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节水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2013(2):160-164. CSTR:

      摘要 (1033) HTML (0) PDF 612.54 K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TDR土壤水分测定仪结合作物指标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耗水规律,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比较了不同灌水技术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节水技术均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但综合考虑节水、增产效应后,垄作沟灌、调亏灌溉和冬季免储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河西地区较适宜发展。垄作沟灌、调亏灌溉和冬季免储水灌技术较常规覆膜灌溉分别节水18.3%,5.6%和14.7%;增产4.2%,9.0%和2.0%;增收13.6%,7.3%和6.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7.1%,15.1%和19.3%。这些技术在不减少作物产量的同时可有效抑制土面无效蒸发,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技术。

    • 2种水土保持灌木的根系数量特征研究

      2013(2):165-168.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468.60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2种人工栽植的4龄水土保持灌木柠条和沙棘的根系为对象,通过研究根系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根,为2种灌木根系的生物力学性质和抗蚀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代表根的确定将根系以0.5mm为1个径级进行分级,计算每个径级组的累计根数量、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和累计根干重等4个方面,取这4个值百分比相对较大的径级组作为各自的代表根。结果表明:柠条代表根径级为0~0.5mm,0.5~1mm,1~1.5mm;沙棘代表根径级是0.5~1mm和1~1.5mm。在根系固土抗蚀生物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建议在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及相似地区柠条和沙棘2种水土保持灌木主要研究的根茎范围以其代表根径级为主要研究范围。

    • 采煤矿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遥感反演

      2013(2):169-172. CSTR:

      摘要 (1374) HTML (0) PDF 506.89 K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andSat ETM+影像反演煤炭开采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格局,对采样点各波段光谱反射率进行数学变换,并将所得结果与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挑选出敏感波段,建立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第5波段和第7波段反射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5和-0.543,p <0.001);对反射率进行数学变换可以改善其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用第1波段反射率对数的倒数和第5波段反射率的倒数建立二元回归方程(R2=0.616 2,p <0.001)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有很好的预测能力(R2=0.616 2,RMSE=0.89);有机质含量在10~15g/kg范围的图斑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44%;表层土壤有机质随开采沉陷坡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煤炭开采沉陷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扰动属于失碳效应。

    • 敦煌西湖盐化草甸芦苇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沿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

      2013(2):173-176. CSTR:

      摘要 (1108) HTML (0) PDF 612.22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敦煌西湖盐化草甸芦苇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沿土壤水分梯度的分布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内主要植物以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优势种为苏枸杞、疏叶骆驼刺、芦苇等,伴生植物有赖草、圆囊苔草、猪毛菜等,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大体分为3层。通过对3条样线上生物多样性随水分梯度变化规律的分析,表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丰富度指数dMe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趋势,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单谷趋势;Simpson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的双峰形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 不同穴播种植与施肥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3(2):177-180,186. CSTR:

      摘要 (1051) HTML (0) PDF 575.67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取的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N,P和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较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种方式小麦产量分别增加4.9%~8.0%,20.4%~22.6%和59.7%~72.8%,干旱年份增产效果尤为突出;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120和90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穴播提高72.8%和111.1%。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合理配方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效果极为明显。

    • 韶赣高速红砂岩边坡草灌混播防护技术研究

      2013(2):181-186. CSTR:

      摘要 (1141) HTML (0) PDF 719.79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草灌混播技术在红砂岩边坡防护工程中的生态防护效果与施工工艺,选取韶赣高速典型红砂岩边坡4个路段,采用样地记录法对不同草灌配比路段的物种组成,灌木植物的数量、高度、频度等指标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的相对多度、相对高度、相对频度、重要值等指标探讨了试验区植物群落组成与群落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各种多样性指标研究试验区植物数量特征及生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草灌结合对土壤贫瘠、易风化、易冲刷红砂岩地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豆科植物能通过根瘤固氮作用在坡面贫瘠土壤正常生长,对韶赣高速红砂岩边坡的植被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一定配比的本地乡土灌木、豆科植物和少量草种等组成的多物种组合可有效构建较为稳定的红砂岩边坡植物群落,防护效果良好。

    • 地表起垄微聚流技术对渭北果园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2013(2):187-192. CSTR:

      摘要 (1068) HTML (0) PDF 579.81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渭北果园盛果期果树为研究对象,对地表起垄微聚流技术调控下0-600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地表起垄微聚流处理下,年平均储水量为1 537.9mm,高于对照9.99%,年周期内呈现双峰曲线变化趋势,分别在9月(1 616.2 mm)和2月(1 665.2mm)达到高峰。(2)该技术能提高土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剖面水分空间分布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型变化趋势。保水作用由强转弱后逐渐增强,可有效缓解果园深层土壤干燥化,有利于果园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3)该技术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果树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研究表明,地表起垄微聚流技术能有效利用膜垄的集水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显著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改善果树的水分状况,维持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蓟运河故道消落带盐碱地土壤种子库特征

      2013(2):193-197,202. CSTR:

      摘要 (1249) HTML (0) PDF 648.37 K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蓟运河故道消落带的土壤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确定了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并对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特征进行了空间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蓟运河故道消落带土壤种子库共有16种植物,隶属于8科15属,其中藜科4种,菊科5种。3个区域土壤种子库物种相对多度和密度大小分布顺序为:洪淹区>偶淹区>常淹区。(2)不同区域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着水位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增大趋势。(3)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其中0-5cm层种子数量最多,为623粒/m2;同时3个区域种子数量差异显著,洪淹区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比偶淹区和常淹区分别多出253和353粒/m2,而偶淹区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与常淹区仅相差100粒/m2

    • 红壤坡地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2013(2):198-202.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753.54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浙江省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不同树种的7个径流小区连续9a(1985-1997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1)在树木栽培的前2a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前2a内水土流失除茶园地和松树林地外,占9a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随着树龄的增长,林木水土保持功能增加,小区水土流失趋于减缓,部分树种林下的侵蚀产沙接近于零。(2)前2a内各林地小区水土流失强度排序为:杉树林>密柑林>稀柑林>毛竹林>混交林。林灌混交林地小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为明显。(3)茶园地在生产管理中,由于施肥和采茶等人为的干扰,水土流失没有表现出随树龄的增加而减缓的趋势,其水土流失年际间波动明显。研究表明,在培育水土保持林时,最初2a内是加强林下水土保持的重要时段,茶园地加强施肥采茶等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更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

    • >综合治理
    • 陇东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2013(2):203-208.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717.80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9年16组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环县土地荒漠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49.64%,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1.79%,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10.89%。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导致了环县荒漠化的发展,单独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在环县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其中自然因子的影响主要是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大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人为因子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农业人口过大,大面积垦殖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直接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扩展。

    • 陕北煤矿区地表水环境评价与水矿捆绑模式研究

      2013(2):209-212,217. CSTR:

      摘要 (939) HTML (0) PDF 526.91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陕北煤矿区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问题,更好地保护矿区生态和环境。通过对陕北主要煤矿区地表水环境的实际监测和对历年水文数据分析,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进行了地表水环境安全评价。结果表明:(1)陕北煤矿区的窟野河、窟野河人工湖、秃尾河、榆溪河、中营盘水库和红碱淖的水均为Ⅴ类水质;(2)陕北煤矿区地表水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煤炭工业发展以来地表水量减少速度加快。针对陕北煤矿区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能解决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的"水矿捆绑"发展模式,介绍了其具体实施流程,并对该模式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评价。

    • 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2013(2):213-217. CSTR:

      摘要 (1155) HTML (0) PDF 510.09 K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侵蚀泥沙的同时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以裸坡地水土流失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比(Rrs),并以其作为减沙水代价指标,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西峰、绥德、天水等3个典型区)的农地径流小区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生物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Rrs差异很大,变化幅度在8.5~36.4m3/t;在耕作措施上,横向耕作的Rrs大于防冲沟和浅耕,深耕Rrs最小;生物措施方面,低秆与高秆作物间作措施Rrs大于单作低秆作物和中高秆作物轮作,牧草(草木樨、苜蓿)轮作的Rrs较农作物轮作大,且草木樨与农作物轮作的Rrs大于苜蓿与农作物轮作。随着雨量的增加和坡度的增大,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Rrs呈减小趋势。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

    • 延安市1999-2008年植被恢复的成效分析

      2013(2):218-220,225. CSTR:

      摘要 (1141) HTML (0) PDF 793.51 K (1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延安市1999年被确定为退耕还林示范地区,迄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10余年,研究和监测退耕前后植被覆盖变化就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选取了SPOT/VGT NDVI数据,借助Erdas和ArcGIS平台,利用一元趋势线模型和植被覆盖度模型对延安市1998-2008年间植被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延安市10a间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植被指数明显改善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1.27%,中度改善地区占61.46%。(2)延安市植被覆盖率呈现为南高北低,该市平均覆盖度为0.519 8。(3)0°~35°坡度之间明显改善和中度改善的面积比例均超过了各自面积的75%,其中15°~25°坡度明显改善面积比例最高,占总面积的35.8%。

    •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强度的等级划分研究——以毕节岩溶区为例

      2013(2):221-225. CSTR:

      摘要 (1096) HTML (0) PDF 546.76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毕节岩溶区为例,针对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力求更客观地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选择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密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毕节岩溶区的8个县市进行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8个县市中,有轻度水土流失县1个,中度水土流失县5个,强度水土流失县2个。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可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与治理提供依据。

    • 干旱风沙带生态移民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成效分析

      2013(2):226-229.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460.71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干旱风沙带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新理念在生态移民工程区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生态型新农村。以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移民点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为对象,对生态移民区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成效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化土地综合治理为方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沼气池,发展畜牧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形成了该村资源互相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产业类型和结构,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分析

      2013(2):230-235. CSTR:

      摘要 (1052) HTML (0) PDF 672.84 K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 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分析

      2013(2):236-240. CSTR:

      摘要 (1200) HTML (0) PDF 408.94 K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克拉玛依市现状,构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对原始数据予以归一化处理,确定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732 1),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关系相对密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发现,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C围绕其均值0.974 2上下波动。耦合协调度D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变化量ΔD值每年的增长幅度有一定的波动。2004年增加幅度最大,变化量ΔD为0.544 0,环比增长率r为13.01%。2009增加幅度最小,变化量ΔD为0.002 9。环比增长率r为0.56%,但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某一增速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两者的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协调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是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2013(2):241-246. CSTR:

      摘要 (1247) HTML (0) PDF 585.08 K (1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0年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应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RRM)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基于该模型的评价可得到一种相对风险关系,适用于区域内不同评价小区间生态风险程度比较。为比较保护区内各部分的相对风险关系,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依据保护区功能分区,将生态风险小区确定为核心区、缓冲区、七里海实验区、滦河口实验区和赤洋口实验区,与此同时将人为开发引起生态压力的风险源确定为养殖用地、人工岸线、建筑用地、旅游人数、公路沟渠和农业用地,通过风险源、生境、风险暴露与生态受体响应模型的建立与数据计算,得到了5个生态风险小区和6类风险源各自的相对风险值。结果表明,3个实验区的生态风险值均较高,且高于缓冲区和核心区,不利于保护区生态环境协调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养殖用地给保护区带来的生态风险压力最大,是保护区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 石河子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

      2013(2):247-250,255. CSTR:

      摘要 (1105) HTML (0) PDF 604.00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1999-2000年和2009-2011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 3.3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城市扩展测度指标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扩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依规划而渐进建设的痕迹非常明显,城市东西两面的用地已基本用尽,城市的拓展方向现已依托综合建成区向北、向南扩展;(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景观格局类型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类活动是造成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方面,与区内其它主要绿洲城市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该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在全疆城市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 蚯蚓粪对鹅掌楸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3(2):251-255. CSTR:

      摘要 (1139) HTML (0) PDF 588.62 K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容器育苗基质中添加体积比为5%~20%的蚯蚓粪,通过无纺布容器育苗试验,研究了不同育苗基质对鹅掌楸根际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根系建造和活力、养分吸收及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添加蚯蚓粪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鹅掌楸根际环境中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真菌数量有所降低,但对放线菌数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蚯蚓粪有利于鹅掌楸根系的生长,尤其是增加了毛细根的重量和在根系体系中的比例,根系活力也有显著提高。此外,育苗基质中加入蚯蚓粪还提高了鹅掌楸根、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量,虽然对植物体内氮和磷的含量影响较小,但蚯蚓粪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同普通育苗基质相比,加入15%体积比例的蚯蚓粪使氮、磷和钾的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2.23%,15.58%和26.66%。综合分析认为,育苗基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蚯蚓粪可显著改善鹅掌楸的根际环境,促进育苗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无纺布容器育苗效果。在试验蚯蚓粪添加比例中,育苗基质中添加体积比例为15%的蚯蚓粪效果最为显著。

    • 贵州省望谟县“6·6”典型泥石流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2013(2):256-260.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679.35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6月6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大范围群发性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降雨集中的望谟县北部山区打尖河、打易河和乐旺河上游。此次群发性泥石流是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该次望谟县"6·6"泥石流的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望谟县"6·6"泥石流主要是低频率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由于降雨量大,物源相对较少,泥石流以稀性为主,对沟道产生了较强的冲刷作用。泥石流危害方式主要是冲毁淤埋沟口房屋以及随之产生的灾害链效应。未来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还可能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建议采取避让和修建防治工程等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 长沙-株洲-湘潭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2013(2):261-264. CSTR:

      摘要 (1212) HTML (0) PDF 467.93 K (1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市)主城区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参照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CS)分析,评估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1.69×109元减少至2008年的1.48×109元。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2035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至1.08×109元。区域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向变化,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负流向。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和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

    • 陕西省不同地区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响应研究

      2013(2):265-269,275. CSTR:

      摘要 (1199) HTML (0) PDF 991.71 K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分别研究了陕西省近10a植被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比较了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总体较好,各地区植被总体轻微改善。这3个地区的植被NDVI年均值均逐年增加,并且增长速度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不同地区植被夏季生长最好。通过对不同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和年内相关关系及其响应的研究得出,不同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相关性不大,而年内相关性显著。研究了不同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滞后效应得出,陕南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具有滞后性,对日照时数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关中和陕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日照时数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对降水的响应具有即时性。

    • 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3(2):270-275.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869.72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沙棘和柠条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林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对SOC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建造对SOC积累具有积极作用,各人工林进入生长稳定期后,对SOC有一定补给作用,有机碳补给能力表现为:沙棘>刺槐>柠条,这种差异因根系生长特点不同产生,沙棘主要在20-40cm土层,年平均补给量为0.357g/kg;刺槐和柠条为40-60cm,年平均补给量分别为;0.010和0.005g/kg。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与SOC含量相关性显著(p <0.01),SOC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减小,随团聚体稳定性增大而增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79。

    • 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

      2013(2):276-280. CSTR:

      摘要 (1116) HTML (0) PDF 752.13 K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水土资源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耗散系统,各子系统间存在着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密切交换,各要素因子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协同演化。从系统耦合与协同的角度,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利用熵值赋权法和ArcGIS 10平台,对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经济系统开展了耦合协调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港全区水土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较差,主要属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发展类型,部分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和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分析结果与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状态相吻合,能够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 1960-2010年渭河流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2013(2):281-284,290. CSTR:

      摘要 (1229) HTML (0) PDF 761.86 K (1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60-2010年渭河流域12个气象站5-9月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划分旱涝等级的标准,分析了渭河流域近50a旱涝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流域范围内大旱大涝年份各出现过至少6次。大旱出现最多的站点为环县和平凉两站。大涝出现最多的站点为长武和西吉两站。发生大涝的站点基本位于渭河干流的中下游。受大涝(大旱)影响范围较广的年份主要发生在1965-1970年和1980-1985年(1970-1975年和1985-2000年),尤其是1964,1975,1983,1984和2003年(1972,1994,1995和1997年)受大涝(大旱)影响的站点数超过了50%。1960-2010年大旱站点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大涝站点比例有降低趋势。根据累积距平曲线可以看出,全流域在1960-1968年和1977-1985年年降水量高于均值,在1970-1974年和1992-2001年年降水量低于均值;对渭河流域区域Z指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发现渭河流域旱涝主要受流域中心地带(洛川-长武-宝鸡)的旱涝气候控制。受地面高程差异影响,北偏西方向发生旱灾机会增大,而南偏东方向发生涝灾的概率增大。东西差异为东部洛川地区旱灾概率加大,流域西部来水概率增强等,表明渭河流域旱涝分布除受大尺度的气候系统影响和控制外,还受地面高程、局地地形等多种因子影响。

    •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013(2):285-290. CSTR:

      摘要 (1416) HTML (0) PDF 578.12 K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省(市、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和现有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例,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18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得到江苏省2000,2005和2008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分别为0.812,0.840和0.845。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达到良好级。通过对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可为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焦作市绿色廊道景观组成与格局分析

      2013(2):291-295. CSTR:

      摘要 (1134) HTML (0) PDF 451.88 K (1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廊道是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分隔,维持景观格局稳定,促进物质能量的迁移和更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焦作市为例,在对绿色廊道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利用ENVI 4.5结合ArcGIS 9.2软件对焦作市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并结合实地调查对绿色廊道结构与体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绿色道路、河流和绿带廊道分别为24,7和2条。城区绿色廊道表现为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单一,建设率低;部分水系和道路为裸露的混凝土阶地,城区绿色廊道密度为2.86,绿色廊道建设率为0.48,网络交点为65个,连通度为0.17;焦作市绿色廊道密度、建设率和连通度等指标过低,整体上处于不合理和不健康的状态。未来绿色廊道建设除了加大绿色廊道长度、宽度,提高绿带的比例外,应重点加强各廊道间的生态联系;构建以绿带廊道为导向,"三横五纵"绿色河流廊道为骨架、绿色道路廊道为网络的绿廊体系。

    • 陕北地区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计算分析

      2013(2):296-300.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406.22 K (1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缓解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对该地区水资源及可利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陕北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利用现状。采用地表水资源量减去河道内生态基础流量和汛期下泄洪水量的方法,计算了陕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总结了二者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其它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很少,仅有1.6×109 m3,可利用率也只有40%,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