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岩石边坡植被恢复成坪期人工土壤抗蚀性研究

      2012(6):1-5. CSTR:

      摘要 (1148) HTML (0) PDF 448.11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丹山市普陀区朱家尖机场周边岩石边坡植被恢复施工现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鸡粪(CM)和泥炭土(PS)两种有机物,组成两组不同配比成坪期人工土壤各12种。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含量等指标,计算了人工土壤的无机黏粒类、微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类、有机胶体类4大类11小类的抗蚀性因子。然后利用主成分法分析各因子对土壤抗蚀性的贡献,并据此对人工土壤抗蚀性和添加不同配比有机物的抗蚀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人工土壤抗蚀性指标可压缩为微团聚类、无机胶粒类和水稳性团聚类3大类,其中团聚度、团聚状况、分散率为最佳抗蚀性评价指标;(2)由于PS组不能满足主成分分析,无法定量评价不同配比的抗蚀性效果;(3)通过相关主成分线性函数及综合指标函数分析,CM组处理质量比为:原土/CM=2.41时,人工土壤抗蚀性能最佳。

    • 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2012(6):6-10.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440.12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坡面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反映了团聚体的破碎程度以及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黑土坡面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同干筛处理相比,湿筛后≥0.25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52%,其较干筛处理减少24%。湿筛后土壤团聚体的粒级分布以<0.25mm团聚体居多;湿筛处理后>1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较干筛处理减少了83.8%。在50和100mm/h两个降雨强度下,团聚体流失以<0.25mm的微团聚体为主,其流失量占团聚体流失总量的80%以上,且不同降雨强度下微团聚体流失量与含沙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0mm/h降雨强度下微团聚体流失量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先快速增加后递减,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而100mm/h降雨强度下,其变化趋势则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上升趋势。≥0.25mm各粒级团聚体的流失比例和流失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大雨强下雨滴打击对团聚体的分散作用。

    • 土温升高对三江平原湿地系统碳动态的影响

      2012(6):11-15. CSTR:

      摘要 (1129) HTML (0) PDF 728.05 K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进的电缆加热法,研究了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土壤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碳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土温升高显著促进了小叶章的地上生物量,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较对照平均分别增长了85.12%和49.37%,而根生物量则平均分别增长了43.27%和54.39%。淹水处理在降低了小叶章的地上生物量的同时,显著促进了小叶章根生物量的积累。土温升高影响下土壤NH4-N含量呈增加趋势,其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增长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对照相比,整个生长季,升温淹水和非淹水处理的系统CO2和CH4通量平均分别较对照增长30.55%和31.39%,并与5cm土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土温升高将主要通过增强土壤NH4-N的可利用性间接促进湿地系统生物量的积累,同时对系统CO2和CH4的释放产生直接影响,而系统碳累积与释放动态间未显著的相互影响。

    •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2012(6):16-21.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435.70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燕山北部山地常[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0mm)>绣线菊灌丛(0.18mm);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都以榛子灌丛为最大,其次分别为天然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和绣线菊灌丛。土壤渗透速率以天然次生杨桦林为最大,榛子灌丛与人工落叶松林相近,绣线菊灌丛最低;群落水源涵养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榛子灌丛(272.52mm)>天然次生白桦林(239.61mm)>人工落叶松林(221.53mm)>绣线菊灌丛(194.85mm)。地上植被层截留量在水源涵养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截留量不能完全说明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说明在燕山北部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和榛子灌丛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较差,需采取合理措施对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绣线菊灌丛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 砒砂岩区植物拦沙作用导致泥沙筛分效应研究

      2012(6):22-25. CSTR:

      摘要 (1310) HTML (0) PDF 462.46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河中上游砒砂岩区两个典型流域(东一支沟和对比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种植沙棘的东一支沟沟床表层泥沙颗粒级配累积曲线及整体粒径呈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细的分布特征,而没有种植水保植物的对比沟则呈不规则分布;同时发现,东一支沟沟床表层土中粒径大于1mm的粗沙含量比例平均仅为2.0%,而对比沟则达9.93%。研究表明沙棘植被的拦沙固沙作用导致沟床产生了泥沙筛分效应。

    • 基于水蚀预测模型的红壤坡面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2012(6):26-29. CSTR:

      摘要 (1203) HTML (0) PDF 608.62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29场侵蚀性自然降雨的小区观测数据,率定并验证了典型红壤坡面水蚀预测(WEPP)模型,并对模型的敏感性检验和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壤坡面土壤侵蚀对降雨量、雨强、细沟可蚀性、临界剪切力、坡长、坡度等6个输入参数的变化具有强敏感性;地表径流量对降雨量具有强敏感性,对雨强、初始饱和导水率、有效水力传导系数等参数存在弱敏感性。这些参数是影响红壤坡面侵蚀产沙产流的主要因素。

    • 激光平地膜上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洋葱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2012(6):30-33. CSTR:

      摘要 (1117) HTML (0) PDF 367.15 K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激光平地的基础上,进行了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地膜洋葱耗水量和产量影响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洋葱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下降,最佳灌溉量为420mm,产量达1.26×105~1.31×105 kg/hm2,比灌溉量840mm的处理增产了4.1%~4.8%,节水率达50%。洋葱生育期灌水7次的较灌水14次的产量为高。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小,洋葱耗水量也减小,但相应的产量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洋葱需水量呈抛物线形变化,即生长前期、后期小,中期大,该规律与土壤水分变化相一致。

    • 黄土坡面细沟水流阻力的试验研究

      2012(6):34-37. CSTR:

      摘要 (1207) HTML (0) PDF 473.31 K (1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流阻力是重要的水力学参数之一,阐明细沟水流阻力系数变化特征对于认识细沟水流水力学性质及细沟侵蚀动力学过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具有定流量人工放水的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中的水流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细沟水流阻力系数随径流历时的变化,在不同雨强条件下不断增加,增大趋势总体一致,产流15min后增速出现差异,可用指数方程很好地描述。(2)细沟水流阻力系数随径流历时的变化,在不同坡度条件下也不断增大,变化过程总体一致,产流15min后增速也出现差异,可用指数方程很好地描述,不同坡度下阻力系数差异较不同雨强下稍大。(3)细沟水流平均阻力系数随雨强增大而减小,可用对数方程进行描述;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但增幅很小,可用指数方程描述;随雨强与坡度的变化可用二元指数方程描述。

    • 不同人工糙率床面水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2012(6):38-42. CSTR:

      摘要 (1248) HTML (0) PDF 487.39 K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变坡试验水槽,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坡度以及不同糙率条件下坡面流水力学参数(雷诺数、弗劳德数、平均流速、水深和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糙率、坡度相同情况下,坡面流的雷诺数、弗劳德数、平均流速、水深和阻力系数均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流量相同条件下,随着糙率的增大,坡面流的雷诺数,弗劳德数和平均流速在减小,阻力系数和水深在增大;平均流速、水深和阻力系数与流量和坡度的关系可用简单幂函数表示,而且主要由流量控制。

    •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2012(6):43-46. CSTR:

      摘要 (1355) HTML (0) PDF 537.81 K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比较了上坡和下坡杉木的土壤碳库及其垂直分布差异,研究了坡位对杉木人工林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上坡和下坡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分别为0.9和1.1t/hm2,坡下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较坡上高出32%。坡上和坡下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为149.9和174.2t/hm2,且表层(0-40cm)碳贮量分别占整个碳贮量(0-100cm)的55%和56%。上坡和下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贮量均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

    • 喀斯特表层岩溶带原生森林的水文效应研究--以贵州省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2(6):47-50.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449.80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存有全球同纬度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生森林。研究证实,其森林水文效应较为明显。通过对该区岩溶水实时动态监测及氘氧同位素化学分析,认为该区喀斯特森林水文效应主要的表现方式是雨季的激发降水及旱季生态需水消耗。2010年位于原生森林区板寨站实测降水量高达1 710.0mm,而位于森林外围区的尧排站实测降水量仅为1 066.5mm。森林激发降水主要来自其对表层带岩溶水的蒸发蒸腾而产生的水汽。森林水文效应使该区表层带岩溶水的循环周期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丰水季节超过了3个月,而枯水季节则约为2个月,说明该区表层带岩溶水受森林生长周期的影响较为明显。

    • 渭河陕西段水体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

      2012(6):51-54.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596.56 K (1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5-2010年渭河流域(陕西段)26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超标倍数法和秩相关系数法等对该段水体进行了评价,对造成渭河水污染严重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的时空变化趋势和主要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陕西段)污染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宝鸡段水质较好,咸阳至渭南段污染仍然严重;污染减排是促进渭河COD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渭河干流污染以支流汇入污染为主,渭河干流排污口污染负荷以西安市和咸阳市为主。

    •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

      2012(6):59-60. CSTR:

      摘要 (1707) HTML (0) PDF 816.55 K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2=0.838 8)。冻融前免耕较秋翻显著增加了土壤硬度(p<0.05),主要表现在2.5-17.5cm深度之间。冻融后免耕较秋翻降低了2.5-17.5cm的土壤硬度,并且在2.5-10cm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冻融后土壤硬度明显低于冻融前,冻融前后两种处理下玉米连作的土壤硬度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但最大土壤硬度均对作物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联分析

      2012(6):61-65. CSTR:

      摘要 (1380) HTML (0) PDF 487.61 K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兴安岭1987年"5.6"大火后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的4种林分类型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物种多样性在垂直层次上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樟子松的土壤理化性质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差。4林分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但关联程度不同。樟子松林和山杨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容重的关联程度最大,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的关联程度最大。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大,而山杨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小。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更新调查

      2012(6):66-70. CSTR:

      摘要 (1302) HTML (0) PDF 504.56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45a人工油松林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及幼苗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坡向和不同干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坡林下的物种组成相似性系数达到74%;原状林与去枯落物林,原状林与采伐上层乔木林地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74%和38%。灌木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D)在不同坡向表现为:阴坡>阳坡;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阳坡<阴坡,草本的各项指数均表现为:阴坡>阳坡;3种处理下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去枯落物林>原状油松林>采伐上层乔木林,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采伐上层乔木林>去枯落物林>原状林,草本各项指数均表现为:去枯落物林>采伐上层乔木林>原状林。采伐上层乔木林下幼苗更新最好,在阴坡表现出良好的更新能力。

    •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2012(6):71-74. CSTR:

      摘要 (1130) HTML (0) PDF 460.59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水资源紧缺地区多年生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采用中子仪测定法,于2002-2006年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上黄生态试验站人工柠条林地(生长季4-10月)的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并应用隔室分析法建立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对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参数取值特定的条件下,模型可表达试区内不同降雨条件下柠条人工林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拟合优度R2符合统计学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柑橘地土壤大孔隙与优先流的关系研究

      2012(6):75-79. CSTR:

      摘要 (1318) HTML (0) PDF 808.71 K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重庆市江津区10和20a林龄的柑橘地为研究对象,应用优先流染色法和室内图像提取技术,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及Poiseulle方程综合分析土壤大孔隙与优先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孔隙使染色区的水分渗透速率较非染色区提高了1.48倍以上。柑橘地大孔隙孔径范围在0.3~1.7mm,半径大于0.7mm的土壤大孔隙是形成优先流路径的主要孔径范围。

    • 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凝结水动态特征分析

      2012(6):80-83. CSTR:

      摘要 (1202) HTML (0) PDF 353.39 K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型蒸渗仪对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凝结水进行了实地观测实验,根据观测数据分析了风火山流域凝结水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凝结水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空气中的水汽,包气带向上迁移的水汽。其中来源于包气带的凝结水显著大于来源于空气的凝结水。凝结水基本发生在夜间20:00至次日8:00的时段内,并且在次日6:00-8:00之间凝结量最大,其形成深度主要集中在0-5cm土壤剖面范围内。该区凝结水量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表现为减小趋势,凝结水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生物发酵肥对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2012(6):84-88.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419.81 K (1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研究了温室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探讨了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发酵肥>发酵肥+50%化肥>常规施肥>普通有机肥>CK;土壤微生物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以生物发酵肥最高;氨化细菌、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以生物发酵肥最高,硝化细菌数量以发酵肥+50%化肥处理最高;生物发酵肥和发酵肥+50%化肥两处理的MBC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并有助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 风水两相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无定河粗泥沙输沙量的影响

      2012(6):89-92. CSTR:

      摘要 (1269) HTML (0) PDF 415.35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沙活动、降雨和人类活动是干旱-湿润过渡区影响粗泥沙(d>0.05mm)入黄的几个重要因素。粗泥沙输沙量的变化取决于全沙输沙量和粗泥沙在全沙中所占的比例。基于悬移质输沙量和泥沙粒径构成、降雨量、沙尘暴日数和水土保持面积等数据,分析了粗泥沙输沙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定量分析了影响无定河流域代表自然过程的风水两相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粗泥沙输沙量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全沙输沙量和粗泥沙比例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全沙输沙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水土保持措施,而影响粗泥沙比例的是风沙活动和水土保持措施。利用二元回归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贡献比例,认为降雨量的减少和人类活动对全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当,人类活动对粗泥沙比例降低的贡献高于风沙活动的作用。

    • 云南省东川银合欢林区重塑土三轴抗剪强度实验研究

      2012(6):93-97. CSTR:

      摘要 (1174) HTML (0) PDF 599.10 K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固氮植物的固土机制,在中国科学院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研究站银合欢林区选取5棵树龄相当的银合欢树,于植株附近1m处分别挖取深2m,宽1m的土壤剖面取土并采取银合欢树根,对含有银合欢树根的重塑土进行三轴实验。分析了抗剪强度、黏聚力及内摩擦角与含根量及根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含根量及根径均呈正相关,黏聚力与含根量及根径均呈正相关,内摩擦角受含根量及根径的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准黏聚力准则与该实验结果一致,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即随着含根量的增多及根径的增大,土体的黏聚力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土体内摩擦角有所降低。定量评价银合欢根系在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2012(6):98-101. CSTR:

      摘要 (1181) HTML (0) PDF 424.44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柳枝稷、长芒草和白羊草这3种典型草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土壤的表层;不同草地类型下有机碳的含量大小顺序为:柳枝稷草地>长芒草草地>白羊草草地;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表现为2~1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粒级中有机碳的含量;在3种典型草地中,柳枝稷草地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高于长芒草和白羊草草地的含量,柳枝稷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仅低于长芒草中的含量。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宽谷丘陵区农牧开发模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2012(6):102-106. CSTR:

      摘要 (1210) HTML (0) PDF 443.39 K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宽谷丘陵区是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为主体,涉及第Ⅱ、第Ⅲ、第Ⅳ副区的部分区域。该区域沟壑纵横,常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低。水土流失、干旱、低产、贫困是该区突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问题。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的中山沟流域东山村作为示范点,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配套集雨节灌措施,培育和发展葡萄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以减缓面源污染。并在综合确定监测指标的同时,通过定点监测、调查访问等监测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示范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示范效应及生态经济系统。

    • 准噶尔盆地沙漠梭梭造林中保水剂应用技术研究

      2012(6):107-109. CSTR:

      摘要 (1347) HTML (0) PDF 502.34 K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几种保水剂在沙漠梭梭造林中所表现的吸水倍率和释水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保水剂施用对土壤含水量和梭梭幼苗成活率的影响,并对沙漠沙丘施用保水剂进行梭梭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在充分吸水情况下,吸水倍率表现为:鸿森保水剂>海明保水剂>金元易保水剂>沃特保水剂。从综合吸水倍率和释水速率来看,海明保水剂的保水效果最好。在自然条件下,干施保水剂可极大降低保水剂吸水性能。保水剂湿施可显著提高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沙漠梭梭造林成活率(p<0.01),湿施60g效果最好。建议在沙漠梭梭造林中,采用湿施法,每株施60g,施用前将保水剂充分吸水(30min),施入深度为20-30cm的根系周围。

    • 新疆地区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2012(6):110-115. CSTR:

      摘要 (1608) HTML (0) PDF 493.35 K (2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一些生态补偿标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迫切需要重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行政监督部门的实际工作,简要叙述了水土保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比较了生态服务价值各种评估方法,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为1 231亿元/a,也可据此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制定提供参考。

    • 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2012(6):116-119. CSTR:

      摘要 (1230) HTML (0) PDF 455.21 K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其湿地环境对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的恢复进程,在黑河流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开展了人工栽植芦苇、柽柳和封育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芦苇后第1年和第2年的盖度分别较栽植前平均提高了36.8%和49.6%;柽柳采用截顶(地上部分保留10~12cm)造林方式恢复湿地,截顶苗年平均高和地茎生长量较未截顶苗分别提高了67.8%和30.8%,柽柳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可提高覆盖率16%~22%;围栏封育恢复湿地区较未封育区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平均高度提高了40.9%,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73.1%。

    • 天津市建设下凹绿地的雨水蓄渗效果分析

      2012(6):120-122. CSTR:

      摘要 (1137) HTML (0) PDF 523.52 K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凹绿地是一种简单的城市雨水蓄渗技术,该技术简单易行,工程投资少,效果好。下凹绿地的蓄渗量随下凹深度、绿地率增加而增加。根据天津市实际情况,经实验测试及理论计算得出,在绿地下凹100mm,绿地率为30%时,对1年一遇和2年一遇的雨水可达70%的蓄渗率,可以有效减少雨水洪峰量,增加地下水资源,同时减少绿地用水量。

    • 西藏地区小流域泥石流洪峰流量计算方法与改进

      2012(6):123-128. CSTR:

      摘要 (1319) HTML (0) PDF 689.69 K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藏地区泥石流野外调查中发现,泥石流形成区下限下延至流域中游、流通区沟道形态复杂、沟道交汇等现象明显。因此,基于全流域特征参数的雨洪法计算难以得到准确的泥石流设计参数。针对此类泥石流沟道,采用了子流域叠加雨洪法计算的方法。以西藏山南地区某泥石流沟为例,针对支沟面积>25%的沟道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利用三角形概化泥石流流量过程线,计算了交汇后主沟泥石流的洪峰流量。比较了全流域雨洪法和划分子流域雨洪法的计算结果,认为子流域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支沟泥石流在整个流域内的影响和作用,可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干旱区典型盐碱土壤含盐量估算的最佳高光谱指数研究

      2012(6):129-133. CSTR:

      摘要 (1278) HTML (0) PDF 399.19 K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碱土的表层土壤含盐量是土壤盐碱化程度分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西北干旱区不同含盐量和含水率的典型盐碱土进行了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5种高光谱指数与土壤含盐量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能提高盐碱土壤含盐量估算精度的最佳光谱指数及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指数所选择出的对土壤含盐量最敏感的波段基本都位于近红外(NIR)和短波红外波段(SWIR),说明盐类矿物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VNIR-SWIR)区域会产生特有的光谱特征。所选定的最佳光谱ND指数结构简单,易于计算,且对土壤中的水分不敏感,该技术对于大面积土壤含盐量制图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 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

      2012(6):134-137. CSTR:

      摘要 (1759) HTML (0) PDF 0.00 Byte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黄陵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的DEM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ArcGIS提取了该区的地形特征(高程、坡度和坡向)及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叠加分析,研究了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各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坡度和高程层面上,耕地、园地和住宅用地都集中在坡度小于3°和海拔较低的地区。而林地则集中在坡度大于8°和海拔大于1 000m的区域。而对于坡向而言,除平面被广泛利用外,其余坡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利用,并无太大差别。

    • 基于趋势面分析的洪水淹没水位分布模拟研究

      2012(6):138-141. CSTR:

      摘要 (1266) HTML (0) PDF 464.31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洪水淹没水位空间分布是防洪科学决策和洪灾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依据趋势面分析基本原理,以"莫拉克"台风期间洪灾较为严重的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为研究区域,结合洪水淹没水位调查,建立了该镇洪水淹没水位空间分布的一次和二次趋势面模拟模型,并利用调查点水位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麻步镇洪水淹没水位一次和二次趋势面模拟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拟合度系数R2分别达到0.95和0.96,F检验在0.01水平上均呈极显著;一次趋势面模型对各验证点洪水淹没水位模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1m,比二次趋势面模型对相应验证点淹没水位模拟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0.3。

    • 基于ASTRE和SRTM高程数据的坡度和坡长提取与分析

      2012(6):142-146. CSTR:

      摘要 (1417) HTML (0) PDF 1.23 M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使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得到科学利用,选择东北漫岗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基于网络下载的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提取了坡度和坡长两个地形指标并与Hc-DEM(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提取的地形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无论是高程、坡度还是坡长,均是Hc-DEM系列的数据表现最好,SRTM次之,ASTER表现较差;(2)在地形平坦地区,ASTER表面因明显的空值和洼地,使高程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地形参数不具实用价值,但在地形比较陡的地区则可用;(3)基于SRTM和Hc-DEM提取的两组坡度和坡长具有相同的格局,但基于SRTM的坡度有衰减,坡长有扩展,实际应用前需进行尺度变换。

    • 福建省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恢复效果分析

      2012(6):147-151. CSTR:

      摘要 (1265) HTML (0) PDF 588.18 K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措施对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效果,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的方法,分别从植物种类、数量、覆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等方面对福建省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均可快速增加废弃地植物种类,恢复5a后不同配置模式的草本植物数量均高于未经开采的对照样地,其中马尾松+胡枝子+香根草+当地河滩草(模式B)最多,达到了25种;枫香+本地河滩草(模式D)和桉树+本地河滩草(模式E)物种丰富度指数M和Shan-non-Wiener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大,可较快地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配置模式植被覆盖度均有较大提高,除马尾松+胡枝子(模式A)较低外,其他模式均达到85%以上;马尾松+胡枝子+香根草+本地河滩草(模式B)灌草层生物量最大,达到对照的15.81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马尾松+胡枝子+香根草+本地河滩草(模式B),枫香+本地河滩草(模式D)和桉树+本地河滩草(模式E)3种植被配置模式对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可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

    •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模拟--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2012(6):152-157. CSTR:

      摘要 (1299) HTML (0) PDF 556.78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是实现区域土地科学规划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拟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区,对江宁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 人工混交林的林分可视化研究

      2012(6):158-162. CSTR:

      摘要 (1351) HTML (0) PDF 634.54 K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与图形学的快速发展,林分可视化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数字林业和精准林业的重要支撑。以林分可视化系统(stand visualization system,SVS)基本原理为切入点,利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森林植被调查数据,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展示了研究区内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白桦(Betula platyphlla)单木树形设计与人工混交林林分可视化的基本流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可视化系统可生成直观、立体、精美的林分可视化效果图,并可提供林分树种分布、胸径分布、垂直结构、郁闭度等大量林分基础数据信息;可在虚拟森林环境中设计或调整森林经营方案,模拟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实现森林经营可视化的理想工具;最后,讨论了林分可视化系统现阶段应用的局限性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 4种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的比较

      2012(6):163-167. CSTR:

      摘要 (2206) HTML (0) PDF 583.59 K (3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入渗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状,与降雨产流、侵蚀、非点源污染等过程密切相关,快速、准确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大豆地的黄土为测试土壤,利用双环、单环、圆盘入渗仪、Hood入渗仪4种方法测定了土壤入渗性能,并以双环法测定的稳渗速率、Hood仪测定的饱和导水率、单环/双环和圆盘测定的累积入渗量为基础,比较分析了4种方法各自的优劣。结果表明,单环、圆盘、Hood测定的稳渗速率分别为双环的116%,111%和225%,双环、单环、圆盘测定的饱和导水率分别为Hood的65.8%,75.1%和105%,双环、单环、圆盘达到稳渗时间分别为100,80和30min。说明圆盘测得的稳渗速率、饱和导水率最接近标准值,而且省时省力省水,更适合于野外实验。

    •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仪的微小流道内固体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

      2012(6):168-171. CSTR:

      摘要 (1230) HTML (0) PDF 398.35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迷宫流道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规律,提高灌水器的抗堵塞能力,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对不同直径和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在迷宫流道内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根据颗粒的运动轨迹线可知齿形流道内水流在各齿尖做类似于正弦波的运动,靠近齿尖处形成主流区,靠近齿底处形成漩涡区;直径小(65mm)或密度低(1 740kg/m3)的颗粒跟随性比较好,颗粒直径或密度越大,运动越紊乱,出现的最小极值速度越低,越容易进入漩涡区并最终可能导致堵塞;与固体颗粒直径相比,颗粒密度对运动轨迹、路程和速度的影响较小。

    • 基于能值分析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性评估

      2012(6):172-176.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560.34 K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区发展的可持续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榆林实验区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总量、能值集约度、能值效率角度构建实验区能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DI)、生态效率指数(UEI)评价了实验区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区ESI不断减小,而且处于远大于10的状态,表明该实验区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实验区SDI逐年减小,意味着单位环境压力下的社会经济效益逐年降低;实验区UEI逐年减小,表明城市自组织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再生循环能力有待提高。研究证明能值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对实验区可持续性判定的新途径,该方法对实验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更为客观,而且能够消除实验区研究类型障碍,进而实现对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实验区可持续水平的评估与比较,对于寻求实验区发展症因和优化实验区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石油储备库等特殊建设项目区的生境特点及生态治理对策

      2012(6):177-181. CSTR:

      摘要 (1079) HTML (0) PDF 486.88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路建设、露天采矿、开山建厂等工程项目形成的人工创面多以岩石边坡为形态表现,而石油储备库、化学品储备库等由于对象的特殊性,需特殊考虑该类项目建设下的岩石边坡及场地的特殊生境及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在生态理念指导下,从对象自身环境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该类特殊项目建设下的边坡与场地的生境特点,探讨了特殊生境下的边坡与场地生态环境治理对策,为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 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2012(6):182-186.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548.56 K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汉江上游谷地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并对其粒度组成、磁化率、烧矢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量。结果证明,辽瓦店(LWD)剖面中夹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它记录了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利用地层学方法确定该次洪水事件发生在AD100-300之间(东汉-魏晋时代之间)。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古洪水的洪峰水位在159.80m,以此计算出洪峰流量为65 420m3/s。根据2011年9月19日汉江洪水洪峰水位痕迹高程并利用相同方法反推洪水流量,所获流量数据与实测数据误差小于1%。

    • 兰州市九州台区不同海拔高度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2012(6):187-191. CSTR:

      摘要 (2418) HTML (0) PDF 528.09 K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州市九州台区不同海拔人工林群落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了该林区3种海拔梯度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种海拔梯度人工林中,中坡(海拔1 760~1 840m)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最高,物种最丰富,恢复程度最好;3种海拔梯度人工林以上坡(1 900~1 970m)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小,下坡(1 590~1 730m)灌、草层物种丰富度最大;物种丰富度、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表明,九州台区人工林草木层总体发育优于乔灌层;各梯度人工群落尚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林下植被发育常以阳生性植物为主;对不同海拔人工林群落结构研究是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绿化工程的延伸,该项研究对于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生长过程研究

      2012(6):192-195. CSTR:

      摘要 (1269) HTML (0) PDF 316.15 K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经典的Logistic方程为基础,添加了一个生长阻力因素,建立了林木生长的改进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生长状况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成林密度对新模型具有显著影响,改进模型的密度适用值在51~71丛/100m2

    • >综合治理
    • 不同治理措施在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

      2012(6):196-200. CSTR:

      摘要 (1162) HTML (0) PDF 307.21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建立了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并布设了1.2m宽等高反坡阶和2.0m宽草带两种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观测次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并与原状坡耕地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两种措施之间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差异性均显著。修筑等高反坡阶的地表径流深为113.64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61.9%,土壤流失量为714.7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7.4%;布设草带的地表径流深为82.76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2.2%,土壤流失量为370.1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88.3%。(2)两种措施之间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差异性均显著,等高反坡阶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57和0.97,草带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79和0.76。(3)两种措施均大幅削减了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氮、磷养分输出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保肥作用。与原状坡耕地相比,等高反坡阶对总氮削减率为81.9%,对总磷削减率为44.3%;草带对总氮削减率为74.7%,对总磷削减率为83.7%。

    • 铁路工程建设对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2012(6):201-205. CSTR:

      摘要 (1256) HTML (0) PDF 566.65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铁路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压力、自然保护区状态、对策措施响应的有效性3方面筛选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赋权、三角模糊数赋值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拟建铁路对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铁路选线与设计方案合理,保护恢复措施合理有效;AHP赋权和三角模糊数赋值相结合,可以避免单因素评价的不足,也克服了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比较性差的缺点;评价结果与实地考察情况和专题评审结论基本相符,说明该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 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2(6):206-210. CSTR:

      摘要 (1540) HTML (0) PDF 0.00 Byte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89-2008年河北省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动力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估算了河北省近20a来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并探讨了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a来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呈现波动增加态势,碳排放总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碳吸收增长的速度大于碳排放的速度,总的来说,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是碳汇;从空间上来看,河北省碳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在各种作物中,小麦和玉米的碳吸收所占比重最大;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因素分析表明,农业灌溉对作物碳吸收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化肥施用,在农田生态系统3种主要碳排放途径中以化肥施用带来的碳排放所占的比重最大。

    • 安康地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与城市迁移重建研究

      2012(6):211-216. CSTR:

      摘要 (1180) HTML (0) PDF 717.10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安康地区水旱灾害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灾害的时间和等级进行了研究,并将水旱灾害与安康城市迁移重建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影响安康城市迁移重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结果表明,安康地区自500BC-2000AD的2 500a中,共发生旱灾79次,平均31.65a发生一次;洪灾140次,平均每17.86a发生一次。500BC-1000AD间水旱灾害较少,此后增加,至1400AD后,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特大洪灾是影响安康城市迁移重建的主要因素;多次迁回旧城,则是受到水运、农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基于RS/GIS和RUSLE的华北平原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2012(6):217-220. CSTR:

      摘要 (1961) HTML (0) PDF 817.92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华北平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析,可为粮食主产区的生态保护及土壤侵蚀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土壤、降雨等数据,对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的各因子进行了量化,实现了对华北平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并对结果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674.26t/(km2.a),最大值可达8 302.11t/(km2.a),总体上属中度侵蚀。发生轻度以下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82.94%,表明华北平原的水土流失在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仍有占总面积7.33%的区域属于较强以上的侵蚀等级,说明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尤以沿太行山、燕山、泰山和大别山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是华北平原土壤侵蚀治理的重点地区。

    • 近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评价

      2012(6):221-225. CSTR:

      摘要 (1266) HTML (0) PDF 562.16 K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重庆市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该区域地域特征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8年重庆市耕地急剧下降,其面积净减了293 679.7hm2,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面积净增了74 334.1hm2。(2)土地配置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分值呈现出总体下降态势,分别从1999年的0.713 2和0.114 3下降到2008年的0.294 2和0.038 7,这表明目前重庆市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仍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与利用效益则增长明显,其分值分别由1999年的0.065 5和0.046 7增长到2008年的0.447 2和0.301 1,但总体水平还较低,表明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3)重庆市土地利用绩效值总体水平不高,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0.176 7增长到2008年的0.259 8,表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力的土地宏观调控措施下,重庆市土地利用正朝着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 江苏省盐城海岸湿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12(6):226-229. CSTR:

      摘要 (1300) HTML (0) PDF 355.62 K (1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盐城海岸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1987,1997,2007年3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和GIS技术,选取景观转移概率、质心两大指标,对两个时段海岸湿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结构变化。1987-2007年,自然湿地比重不断下降,由42.45%降至21.44%;人工湿地比重不断上升,由18.19%上升到58.88%。景观转移主要由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移:1987-1997年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移了45.40%;1997-2007年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移了37.91%。景观异质性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2)景观质心变化。1987-1997年人工湿地向东南偏移了58.17km,自然湿地向东南偏移了6.15km;1997-2007年人工湿地向东南偏移了12.67km,自然湿地向东南偏移了7.15km。

    • 汉江上游1988-2007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12(6):230-234. CSTR:

      摘要 (1164) HTML (0) PDF 598.60 K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陕西省境内汉江流域水电开发后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根据1988,2000和2007年汉江上游地区遥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利用GIS缓冲区分析分别研究了汉江上游整体和500,1 000,5 000m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汉江上游1988年以来水域呈持续增加趋势,耕地呈现持续"落势",全时段景观格局处于不平衡态,双向转换较频繁。但有向着有利于区域生态改善方向转变的趋势。(2)从景观破碎化、景观形状和景观多样性3个角度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1988-2000年该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趋向复杂,景观趋向多样化;2000-2007年该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形状趋向规则化,景观多样性减小,表明景观格局向着有利于区域生态改善的方向转变。(3)汉江上游水电7级梯度开发对沿河500m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影响最显著。

    • 洞庭湖区典型蔬菜土壤镉、铜、锌、铅含量状况及评价

      2012(6):235-239.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569.25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湖南洞庭湖区典型蔬菜土壤Cd,Cu,Zn,Pb含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湖南省潮土土壤背景值相比,土壤Cd,Cu和Zn含量明显富集,Pb含量总体不高。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相比,洞庭湖区蔬菜土壤以Cd污染为主,其次是Zn和Cu。Pb含量没有超标,其中湘阴县、沅江市、资阳区和赫山区蔬菜土壤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华容县处于警戒水平,需要修复治理或者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君山区和南县蔬菜土壤为清洁水平,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污染风险高的区域土壤Cd,Cu和Zn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弱。

    • 茹河流域固原二期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评价

      2012(6):240-244. CSTR:

      摘要 (1391) HTML (0) PDF 560.17 K (1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茹河流域固原二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施后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5项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对该工程项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项目实施以来,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5a累计增加了85 293.09万元。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保持和改良土壤价值量最大(48.86%),几乎占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2,其次是保持和涵养水源价值量(30.16%)、固碳释氧价值量(14.96%)、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量(3.70%)、净化空气价值量(2.31%)。研究表明,茹河流域固原二期项目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的影响

      2012(6):245-249. CSTR:

      摘要 (1436) HTML (0) PDF 577.34 K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近50a来气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了1961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并对区内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因子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内蒙古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减少了31.45mm,拉尼娜事件发生年内蒙古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减少14.69mm,表明ENSO事件具有减少内蒙古地区降水量的明显作用;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年平均气温比非ENSO事件年平均气温高出0.12℃,拉尼娜事件发生年的平均气温比非ENSO事件年高出0.22℃,表明ENSO事件具有使内蒙古地区气温升高的作用;ENSO事件的发生增加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且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比拉尼娜事件发生年更容易暴发干旱灾害,ENSO事件的发生通常给内蒙古地区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优势种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012(6):250-252. CSTR:

      摘要 (1246) HTML (0) PDF 454.12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离培养和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优势种群羊草和贝加尔针茅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优势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土壤样本微生物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样地中呈现:细菌总数>放线菌总数>真菌总数,细菌与放线菌和真菌均呈显著差异(p<0.01)。在羊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株为细菌7个属36株,放线菌4个属21株,真菌3个属17株。

    • 基于RS/GIS的布哈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研究

      2012(6):253-255. CSTR:

      摘要 (1367) HTML (0) PDF 483.58 K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遥感和GIS的方法获得了流域内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地形、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等5种评价因子数据,在GIS中通过建模及空间分析,获得了布哈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类型及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面积是14 337km2,其中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居多,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54.88%和20.51%;剧烈侵蚀面积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0.63%。

    •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滩湿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2(6):256-261. CSTR:

      摘要 (1308) HTML (0) PDF 766.88 K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NO3--N和NH4+-N的水平变异性在不同土层差异较大,较高的水平变异性主要与其在潮滩湿地良好水分条件下较为活跃的物理运移特性有关;潮滩湿地表层土壤NO3--N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符合高斯模型,并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自然结构因素在引起NO3--N空间异质性中的贡献占优,随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层土壤NO3--N的空间变异性以向低潮滩延伸且受潮汐涨落影响较大的方向最大;潮滩湿地表层土壤的NO3--N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向低潮滩延伸方向形成明显斑块低值区,边缘则形成斑块高值区的特征。微地貌特征和潮汐微域物理扰动强度是导致空间异质性的两个重要随机因素,而水盐条件、土壤类型和潮汐物理扰动是3个重要结构因素。

    • 猫跳河流域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化趋势分析

      2012(6):262-267. CSTR:

      摘要 (1428) HTML (0) PDF 891.00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我国第一条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河流猫跳河为对象,系统分析了猫跳河流域主要气象水文变量的基本情势,分析了各因素的变化趋势。利用紧邻猫跳河流域的贵阳、安顺和黔西地区的3个气象站近60a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检测其变化趋势,利用FAO56方法计算了流域参考作物的蒸散发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300mm之间,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2)在过去60a,流域平均气温累计上升约0.4~1.0℃,呈现一定程度的暖化趋势;(3)流域的平均年日照时数在1 200~1 300h之间,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大致以8~10h/a的速率递减;(4)流域日参考作物蒸发在2.5~2.7mm/d之间。多年平均参考作物蒸发在900~1 000mm之间。年参考作物蒸发下降趋势显著,与日照时数的减小相一致。猫跳河流域总体上呈现一定程度的暖化现象,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有限。

    • 基于熵值赋权的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

      2012(6):268-272. CSTR:

      摘要 (1410) HTML (0) PDF 570.95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是开展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为促进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熵值赋权法,利用ArcGIS 10平台,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作为统一的系统,开展了单位像元尺度的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较低,多数地区综合质量值处于0.4~0.6之间,0.6以上相对优良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黑龙港地区总体趋势呈现中间及南部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值较高,而东西两侧的边缘区域质量较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土壤资源质量相对差的区域,如果水资源质量较好,则土壤资源将被改良,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也得以提升。

    • 陕西省水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2012(6):273-278. CSTR:

      摘要 (1241) HTML (0) PDF 911.70 K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结合GIS技术,依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了水资源压力-状态-响应的生态风险指标体系,分析了水资源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并对陕西省水资源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水资源承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水资源综合风险也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区域风险表现为关中地区风险最大,其次为陕北地区,陕南地区水资源风险相对较小。水资源综合风险中,以状态风险最大,其次是压力风险,响应风险相对较小。不同地区水资源综合风险大小顺序依次为:西安地区>咸阳地区>榆林地区>渭南地区>宝鸡地区>延安地区>汉中地区>铜川地区>安康地区>商洛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大,经济快速发展,水生态失衡及污染源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力度等方面不能满足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等自然环境本底脆弱性的要求,经济系统不稳定性已成为陕西省水资源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

    • 生态赤字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及其动态预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2012(6):279-285. CSTR:

      摘要 (1020) HTML (0) PDF 805.25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苏省为例,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在对江苏省1985-2009年生态赤字时间序列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数(VIP)和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构建了江苏省生态赤字动态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期间生态赤字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规划期间,江苏省总生态赤字将从2009年的1.156 1×108 hm2上升至2015年的1.418 4×108 hm2,呈整体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赤字从2009年的1.496 7hm2上升至2015年的1.768 8hm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400 0hm2),且江苏省不存在生态赤字EKC曲线的有关假说;根据VIP值得出"十二五"规划期间江苏省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按其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人均GDP>普通高等学校师生比>卫生机构床位数>货运周转量>总人口数。最后就如何实现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2012(6):286-291. CSTR:

      摘要 (1130) HTML (0) PDF 737.54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第5期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综合治理工程凉山州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研究区粮食平均产量和收购价格,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并构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服务价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3年治理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其中未利用地和耕地分别减少36 038.67和5 498.50hm2,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35 614.30和5 889.53hm2。通过实施治理工程,治理区生态服务总价值从1999年的1.37×109元增加到2003年的1.85×109元;单项生态服务功能除食物生产功能的价值量减少3.31×105元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土地利用类型只有林地和草地对生态服务价值增量起到正效应,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为89.04%,是治理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服务价值的PCA-RBF模型表明,网络平均预测精度为94.8%,可准确反映小流域治理措施对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

    • 西天山吐拉苏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012(6):292-295. CSTR:

      摘要 (1205) HTML (0) PDF 783.70 K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生态环境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敏感性评价,以西天山吐拉苏地区为研究区,用土壤、植被、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自然生态因子对该区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分析。借助遥感技术,通过图像处理、判读解译等方法,分类提取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草场利用等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出综合敏感性指数,据此将吐拉苏地区生态敏感性划分为非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高敏感5个等级。并提出了改善该地区生态敏感性对策和建议。

    • 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甘肃省水资源状况分析

      2012(6):296-300. CSTR:

      摘要 (1248) HTML (0) PDF 609.62 K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甘肃省2007年行业经济及用水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地区水资源投入产出表。通过对甘肃省行业用水系数、用水乘数、用水量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各行业对经济系统的水资源消耗间接拉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系统内部行业间虚拟水的转移,分析了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的流向,并通过计算甘肃省虚拟水的进出口量对经济系统间虚拟水的流向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用水系数、用水量在该省行业中处于最高,对经济系统水资源的间接拉动影响较小,是主要的虚拟水输出行业。其中一部分虚拟水流向制造业,经由制造业流向建筑业与服务业等行业,另一部分流向省外。在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的过程中,由于行业间水资源消耗的关联性,考虑到其他行业对种植业的间接拉动,在采取缩小种植业规模提高种植业节水效率及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应将减少消费端的物质消费因素考虑进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