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丘陵区坡地侵蚀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012(4):1-4.

      摘要 (1168) HTML (0) PDF 575.80 K (1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区两种肥力水平的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侵蚀(表土剥离0,5,10cm)和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探讨了坡地不同侵蚀强度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强度侵蚀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P<0.05),其影响程度与土壤肥力有关,高肥土壤侵蚀5cm后呼吸速率较未侵蚀土壤降低了32%,而低肥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14%;(2)两种肥力土壤呼吸的侵蚀效应在干湿交替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降雨使土壤呼吸速率激增,且放大了表土流失的侵蚀效应;(3)观测期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短期内影响侵蚀土壤呼吸速率日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湿度;(4)在计算坡面CO2排放时若忽视侵蚀的影响,将可能高估侵蚀引起的原位碳排放效应.严重表土流失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呼吸而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

    • 陡坡林地加速侵蚀的水动力学及能耗机制研究

      2012(4):5-9.

      摘要 (1178) HTML (0) PDF 569.88 K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对陡坡林地加速侵蚀下的薄层水流水力学参数和能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原状延缓径流作用显著,流速维持在0.05~0.09m/s,加速侵蚀后流速均增加,且自上坡面至下坡面有增大的趋势.原状林地处理的雷诺数(Re)为160.8,属于层流;加速侵蚀后坡面Re显著增加,处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流状态.与原状相比,去除枯枝落叶层和除地上部分处理的Re分别增加了114.9%~245.1%和322.2%~1 012.9%,阻力系数(f)分别减少了5.2%~90.6%和42.6%~270.3%;除枯枝落叶层处理的中下段和下段弗汝德数(Fr)均大于1,为急流,坡上和中上段Fr均小于1,为缓流.翻耕处理的径流流速减缓,Re减小;Fr在坡中上、中下段、下段增加了181.6%~72.3%,f减少了41.3%~66.8%,坡上Fr减少了67.3%,但f表现为增加.在降雨初期动能较低,随降雨历时增加呈缓慢上升,最后趋于稳定,且径流势能远大于径流动能.坡面除枯枝落叶层、除地上部分和翻耕加速侵蚀后,坡面能耗增大,侵蚀量与能耗相关性较好.

    • 陕西省洛川县第3-4层黄土和古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2012(4):10-16.

      摘要 (1186) HTML (0) PDF 713.88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第3—4黄土层和第3—4红色古土壤层的原状土进行水分特征曲线、田间持水量等项目的实验测定,分析计算了各层土壤的供水储水性能及有效水分含量.结果表明,洛川第3—4黄土层和第3—4红色古土壤土层的水分特征曲线与Van Genuchten模型非常符合,相关系数R2均达0.99以上,说明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这4个土层的水分含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是比较准确的.0~30kPa吸力条件下,第3—4黄土层比第3—4红色古土壤层持水量高,黄土层的供水(释水)性能和储水性能强于古土壤.这4个土层随着吸力的增加,在较低吸力段供水性能和储水性能减弱幅度较大,在较高吸力段减弱幅度较小.黄土层所能容纳的有效水含量、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均大于红色古土壤层,黄土层的稳定凋萎湿度一般小于红色古土壤的稳定凋萎湿度.

    • 黔西北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2012(4):17-20.

      摘要 (1136) HTML (0) PDF 472.13 K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黔西北地区1974,1992和2008年共3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结合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和模拟了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前后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及主要地类转化类型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黔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1974—2008年灌木林和旱地面积变化剧烈,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1974—1992年,随旱地面积的显著增加,灌木林的显著减少,黔西北土壤侵蚀模数由29.55t/(hm2.a)上升到37.76t/(hm2.a),随旱地面积的显著减少,灌木林、有林地的显著增多,2008年下降到30.39t/(hm2.a);旱地和其他地类发生土壤侵蚀最为剧烈,大面积的灌木林转为旱地是1992年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大面积的旱地转为灌木林和有林地使2008年土壤侵蚀状况显著改善,灌木林转为旱地仍是近期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灌木林的使用管理.

    •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重建的土壤养分效应

      2012(4):21-26.

      摘要 (1166) HTML (0) PDF 491.77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空互代方法,构建了由天然草地和7,12,27a柠条林组成的序列,对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200cm土壤剖面上的有机质含量由草地、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依次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的显著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更深土层上体现.(2)全氮含量由草地到幼龄林阶段显著增加,由幼龄林到中龄林再到老龄林依次减少.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之间全氮含量减少的最大幅度随林龄增加向土壤深层移动.碱解氮与全氮具有一致的规律.(3)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效磷含量依次为:老龄林<幼龄林<中龄林<草地.(4)3个不同林龄的柠条林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在柠条行内和行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柠条行内与行间的有机质和全氮相关程度很高,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

    • 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与沙化土地的关系研究

      2012(4):27-31.

      摘要 (1129) HTML (0) PDF 297.11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地区广泛分布,是固沙和促进沙地生态恢复的重要生物因子.利用1989,2002和2006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分别通过生物土壤结皮指数和NDVI阈值法,提取了毛乌素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和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二者之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1989,2002和2006年结皮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4.77%,55.72%和64.29%,表现为持续增加趋势,结皮斑块间连接度在增强,结皮的稳定性进一步巩固.(2)1989—2006年区内沙化土地的程度逐渐减弱,沙化程度综合指数由1989年的3.24下降到2006年的2.65.(3)1989—2006年,中度和重度沙化土地结皮分布范围最为广泛,均在70%以上;极重度沙化土地内的结皮面积表现为持续下降,1989,2002和2006年分别为19.40%,5.76%和2.80%.(4)以1989年沙化土地的格局为基础,1989,2002和2006年极重度沙化土地内生物结皮的数量比例分别为19.40%,33.18%和45.21%,处于上升趋势.

    • 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2012(4):32-35.

      摘要 (1480) HTML (0) PDF 418.81 K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PIC(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研究了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抗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0—5cm土层<20—25cm土层<40—45cm土层,坡下部<坡上部,7°<10°.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中值粒径无明显变化规律.(2)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它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相关性较好.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崩解速率越小.(3)土壤崩解速率随坡度和坡位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7°<10°.(4)该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处于0.20~0.40之间,土壤抗蚀性能较弱,应加强土壤抗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失方面的防治工作.

    •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2012(4):36-42.

      摘要 (1214) HTML (0) PDF 487.15 K (1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疆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连作棉田为典型样区,采集了0—20cm表层的不同年限连作棉田的土样,分析了5种土壤酶活性和7种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通径分析讨论了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年限棉田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差异性显著.通径分析显示全氮是影响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直接主导因子,pH值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极显著负效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水分间接作用于土壤酶活性.土壤容重可能不是影响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 宽级配弱固结土入渗及抗冲性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

      2012(4):43-47.

      摘要 (1120) HTML (0) PDF 601.41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形成泥石流.通过对该种土体进行的入渗和抗冲试验的结果表明:(1)震后的宽级配弱固结土体的入渗强度是蒋家沟流域类似土体的1.5~6.0倍,直接导致了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被侵蚀搬运,并伴随着土体结构的破坏.(2)抗冲性显示了由于其弱固结特性,土体的抗冲性系数很小,在表面径流作用下,土体易崩解而被径流冲刷流失,增强了径流侵蚀能力.(3)震后降雨与特殊土体的耦合作用促使了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并将持续到土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在此期间灾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也会随之变化.

    •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灰金竹林地表径流特征研究

      2012(4):48-50.

      摘要 (1113) HTML (0) PDF 241.48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灰金竹林的水土保持效益,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灰金竹林进行了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以坡耕地为对照,记录产流过程,收集竹林地表径流,并对泥沙含量、含氮量、含磷量等项目进行了测定.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均降雨强度基本相同,降雨历时接近的条件下,灰金竹林径流系数、平均含沙率、平均含氮量和平均含磷量分别为:0.096 1,0.26%,0.151 6mg/L和0.453 0mg/L;对照坡耕地分别为0.299 0,0.99%,0.198 6mg/L,0.530 4mg/L;说明灰金竹林的水土保持效益显著优于坡耕地.

    • 河岸带植被对非点源氮、磷以及悬浮颗粒物的截留效应

      2012(4):51-55.

      摘要 (997) HTML (0) PDF 581.05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草地河岸带和人工林地河岸带,开展了人工模拟农田施肥和径流污染物截留效果的现场试验.分别采集地表径流和渗透水水样,测定分析了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以及固体颗粒物的浓度.结果表明,草地河岸带对地表径流TP的截留效果显著优于林地河岸带,草地和林地河岸带对氮元素的截留效果趋于一致;河岸带对地表径流和渗透水中TN,TP和NH4—N的截留率是相似的;草地河岸带对固体颗粒物的截留效果优于林地河岸带;河岸带越宽,其截污功能越强;人为干扰造成了人工林地河岸带截污能力的减弱.并提出了河岸带管理的相关建议.

    • 废弃卡林型金矿区结皮苔藓植物蓄水作用和成土功能研究

      2012(4):56-61.

      摘要 (1204) HTML (0) PDF 456.29 K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贵州省兴义市新路废弃卡林型金矿区苔藓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区共计有苔藓植物4科6属7种,未发现苔类和角苔,种类组成较单调,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为优势科;生活型有2种类型:矮丛集型(85.71%)和交织型(14.29%),矮丛集型占有绝对优势;并对该矿区结皮优势苔藓植物硬叶扭口藓、卵蒴真藓、毛口藓和小青藓的生物量、成土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生物量为3.00~52.40g/m2;成土量为217.50~3 695.80g/m2;饱和吸水量为35.10~684.30g/m2;饱和吸水率为1 170.00%~3 637.00%.研究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严重的废弃金矿区,对于在缺少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破坏大的环境区域,苔藓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蓄水作用和成土功能,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北京山区4种优势林分生态用水实验研究

      2012(4):62-64.

      摘要 (1429) HTML (0) PDF 417.16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较小尺度上不同林分的生态用水,采用实验方法对2010年生长季北京山区4种主要优势林分的生态用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4种林分的生态用水量分别为侧柏376.15mm,油松335.28mm,刺槐258.90mm,栓皮栎374.94mm.生态用水的各组分中林分蒸腾用水占据主导性地位;4种林分中,刺槐林地的有效降水能够满足全部的林地蒸散甚至补充少量土壤贮水,而其他3种林分均只能满足约75%的林地蒸散量和约55%的生态用水量.建议在降水贫乏的干旱山区造林时,适当增加刺槐林分的比例.

    • 近50年来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2(4):65-70.

      摘要 (1303) HTML (0) PDF 1.29 M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统计法、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近50a降水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延续至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小雨日数减少最明显,对降水日数减少的贡献最多.(2)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突变年份为1994年.(3)四川盆地年均降水日数总体表现为西部、南部较多,东部、北部较少.(4)四川盆地西部、北部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较快,这种减少趋势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趋势随地域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北部暴雨日数的小幅增加趋势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 冀北山地油松和落叶松林下枯落物的水文效应

      2012(4):71-74.

      摘要 (1256) HTML (0) PDF 313.07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油松、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水文效应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油松、落叶松枯落物厚度分别为6.1和4.0cm,枯落物蓄积量为33.93和43.16t/hm2;浸泡24h后测定油松枯落物的含水量为268.10g,落叶松枯落物含水量为157.54g,二者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30.07和57.56t/hm2.油松、落叶松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枯落物浸水0~4h内吸水速率最大,4~8h内逐渐变缓,10h后其持水量基本达到最大值.

    • 基于子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产流产沙效应模拟

      2012(4):75-79.

      摘要 (1189) HTML (0) PDF 467.28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进行了晋江西溪流域1985和2001年两期土地覆被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模拟,分别从整个流域尺度和子流域尺度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土地覆被变化对于整个流域产流量影响不大,对产沙量影响显著.不同子流域的产流产沙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林地相对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作用,其次是园地,再者是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在各土地覆被类型中增水增沙作用最为显著.

    • 民勤绿洲区天然胡杨林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

      2012(4):80-85.

      摘要 (1133) HTML (0) PDF 653.98 K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民勤绿洲区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生长季期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分含量范围为0.85%~4.80%.民勤县双茨科乡和苏武乡天然胡杨林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而夹河乡样区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8月份各采样点表层土壤含水量均为最小值.土壤水分含量在胡杨的生长季期间总体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采样点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总体属于中强度变异性,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略大.胸径大的胡杨树土壤含水量反而少,这主要与树龄及胡杨林根系发达程度有关.土壤水分异质性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且苏武乡变异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为理想.

    • 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灌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2012(4):86-91.

      摘要 (1132) HTML (0) PDF 505.45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垦鉴稻5号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灌浆动态和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增加;垦鉴稻5号优、劣势粒的平均生长速率(G)和最大生长速率(Gmax)值升高,中势粒表现则相反;垦鉴稻5号优、中势粒相当于生长终值百分数的I值升高,劣势粒表现则相反;垦鉴稻5号优势粒的活跃生长期D缩短,中、劣势粒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值增大.结实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垦鉴稻5号优势粒的G和Gmax值降低,中势粒、劣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I值升高、活跃生长期D缩短、Wmax.G值增大.

    • 1960-2009年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

      2012(4):92-96.

      摘要 (1278) HTML (0) PDF 2.35 M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60-2009年青海省2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K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青海省50a来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50a来,青海省极端降水天数、最大的1d和5d降水总量、中雨天数和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均表现为增加(强)趋势,只有极端降水天数通过了0.05的置信度检验;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祁连山地区极端降水天数、最大的1d和5d降水总量、中雨天数和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青海省东部地区增加不明显或呈微弱减少趋势;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在0.05的置信度下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且各极端降水指标与年降水总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山西省北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2012(4):97-101.

      摘要 (1045) HTML (0) PDF 687.47 K (1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北部50a来气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no—SouthernOscillation,ENSO)事件对山西省北部地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同、朔州、忻州地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降水减少,平均气温降低,与正常年份相比年降水量分别减少了46.86,46.44和80.96mm,年平均气温分别降低了0.03,0.17和0.22℃;拉尼娜年降水减少,平均气温降低,与正常年份相比年降水量分别减少了21.27,26.32和25.30mm,平均气温分别降低了0.03,0.18和0.04℃,厄尔尼诺事件年平均气温变化与黄土高原相反.ENSO暖事件对山西省北部地区气温的影响具有从大同向朔州和忻州依次逐渐增强的特点,表明随着纬度的降低厄尔尼诺事件对气温的影响增强,对降水也有类似的影响.ENSO暖事件年发生旱灾的可能性较大,通常会给山西省北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 渭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

      2012(4):102-105.

      摘要 (1089) HTML (0) PDF 580.31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根据1957—2009年渭河流域内1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53a的降水和气温实测资料,采用传统统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渭河流域降水量和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周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流域降水量和气温异常的一致性是主要特点,也存在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2)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0a或更大的周期变化特征,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主要存在29a或更大的周期变化特征.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山西省南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2012(4):106-111.

      摘要 (1369) HTML (0) PDF 835.71 K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61年以来的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小波分析和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分析了1961年以来山西省南部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周期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山西省南部地区气温、降水量以及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省南部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波动式上升,上升速率为0.34℃/10a,而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23.4mm/10a.小波周期分析显示,山西省南部气温变化的周期约为3,8,20和25a,降水量变化的周期约为3和7a.厄尔尼诺年山西省南部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显著减少,而拉尼娜年气温下降,降水量略有增加.该区在厄尔尼诺年易发生旱灾,而拉尼娜年易发生涝灾,且旱涝灾害多分别发生在连续性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陕西省榆林地区气候的影响

      2012(4):112-116.

      摘要 (1225) HTML (0) PDF 717.24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地区近56a来气象资料、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El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榆林地区气候与气象灾害的影响,分析了降水及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结果表明,1954年以来,榆林地区气候变暖变干趋势显著.1954年以来榆林地区年均温平均升高了0.025℃/a,年降水量递减率为1.740mm/a;厄尔尼诺年气温高出正常年份0.12℃,拉尼娜事件发生年年平均气温较正常年份平均气温没明显变化.厄尔尼诺事件年榆林地区降水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比正常年份减少了8mm.拉尼娜事件年对榆林地区降水增加也有一定影响,平均增加3mm/a.榆林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存在3a为主的短周期和20a为主的长周期.ENSO暖事件对榆林地区气候特别是气象灾害的影响比ENSO冷事件更为显著和强烈,厄尔尼诺年榆林地区易于发生高温干旱灾害.

    • >应用技术
    •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2012(4):117-121.

      摘要 (1141) HTML (0) PDF 571.15 K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三峡库区不同时空,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并分析了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00和2007年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分别为98.21,99.37和87.99亿元.其中养分经济损失最大,分别占当年库区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的87.44%,88.29%,88.0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经济损失最大;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以灌草地最大,林地最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存在空间差异性,云阳县和开县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长寿县最小;单位面积的经济损失以云阳县、武隆县和开县最大,这些区域也是今后土壤侵蚀的重点治理的区域,而夷陵区的单位面积经济损失最小.

    • 三峡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2012(4):122-125.

      摘要 (1423) HTML (0) PDF 495.54 K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阐述了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夏季防洪水位145~152m和冬季蓄水位170~177m)内岸坡遭涌浪侵蚀破坏的现状,并对涌浪的成因及其对消落带岸坡的侵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涌浪是造成库区消落带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传统硬性加固措施应与生态河岸带构建技术有机结合.根据消落带坡度差异,分别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初步构建了一套针对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内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 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分形研究

      2012(4):126-129.

      摘要 (1229) HTML (0) PDF 456.57 K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晋江西溪流域1985与2001年两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周长—面积分形方法计算获得了西溪流域两期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分形维数从1985年的1.255减少到2001年的1.169,整体空间结构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林地和水域的分形维数有所增加,其余用地类型均表现为减小.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稳定性指数从1985年的0.245增加到2001年的0.331,用地的整体空间结构更加稳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稳定的地类在1985与2001年分别为林地和草地,两期最不稳定的地类均为耕地.1985—2001年,人类活动对占西溪流域面积近50%的林地的利用趋于无序,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今后应重点加强对林地有序利用的规划管理.

    •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工程与耕作措施减沙量计算

      2012(4):130-133.

      摘要 (1017) HTML (0) PDF 2.25 M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区域上工程、耕作措施减沙量的计算问题,以河龙区间(河口镇—龙门)为研究区,按1%密度布设野外调查单元.以野外调查单元地块的耕作措施状况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计算了野外调查单元潜在土壤侵蚀量A′与土壤侵蚀量A.以A/A′作为布设野外调查单元网格的耕作措施因子值,获得区域耕作措施因子图层,进而进行土壤侵蚀量和减沙量计算.计算结果在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上与已有成果基本一致,全区土壤侵蚀模数为4 004t/(km2.a),产沙量为4.54×108 t/a.耕作措施总减沙量为8.00×107 t/a,主要集中在中部的佳县、临县、神木县等黄土丘陵沟壑区.

    • 一种新的城市变化检测法及其在长沙都市区的应用

      2012(4):134-138.

      摘要 (1320) HTML (0) PDF 967.83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变化检测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以长沙都市区为例,利用两期Landsat TM影像,改进了移动窗口法,提出了差分图像异常检测法.结果显示:(1)差分图像异常检测法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在随机选取的178个变化/非变化像元中,有157个被正确检测到,精度达88.2%;(2)2004—2009年间,长沙都市区城市变化像元共计116 101个,即该区有5.41%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该区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 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水平衡解析

      2012(4):139-142.

      摘要 (1180) HTML (0) PDF 708.75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处于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地带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水平衡方程确定了陕北小流域水资源组成结构的各个分量.通过对水文数据和径流计算结果的分析,推求了流域水量收支的各个成分.考虑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因素被加入到水平衡公式中.结果表明,年蒸发量和径流量分别占年总来水量的74.5%和21.5%,年蓄水量变化接近于0,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占年总来水量的2.8%和1.2%.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 县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合理采样数的确定

      2012(4):143-146.

      摘要 (1196) HTML (0) PDF 502.99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有机质为例,以高密度土壤养分采样数据为数据源,通过随机抽取生成不同采样密度的样点数据,分析了不同采样密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合理采样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研究尺度下采样密度对土壤养分的模型拟合、变程和空间相关性没有显著影响,即适当减少样点数可以满足插值分析的需要,充分考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评价的精度分析,确定县域土壤有机质合理采样数应控制在400个以上.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集流水平沟的设计与应用

      2012(4):147-150.

      摘要 (910) HTML (0) PDF 509.92 K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现行集流水平沟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了这类工程的内涵及断面参数,并对集流水平沟工程的集流蓄水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8年的6a中,在整个生长季3—9月内,集流水平沟的土壤贮水量均明显高于隔坡的土壤贮水量;在试验雨强和降雨量条件下,25°坡面水平沟在3个雨强条件下拦截坡面径流量分别为4.41,64.23,104.13mm;35°坡面水平沟在2个雨强条件下拦截坡面径流量分别为5.25和72.39mm,而且单位时间内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的潜力也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降雨对坡地改造后水平沟的水分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 密云县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法初探

      2012(4):151-153.

      摘要 (1060) HTML (0) PDF 404.66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密云县长期以来坚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小流域治理效益的数量化评价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41条小流域1 700余个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小流域治理效益的数量化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效益得分可以通过不同措施的工程量进行回归计算,计算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可以根据小流域治理中采取不同措施的工程量初步预测治理效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符合北京市小流域治理工作需要,能够带来更大的蓄水和保土效益.

    • 基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精度分析

      2012(4):154-157.

      摘要 (1629) HTML (0) PDF 609.52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韭园沟小流域选择试验样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基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水土保持措施等信息提取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Ⅰ副区,开展梯田、沟台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遥感监测的影像分辨率应优于2.5m,开展坡耕地、坝地、退耕荒草地遥感监测的影像分辨率宜优于2.5m,开展天然草地遥感监测的影像分辨率可选择2.5m,开展林草植被遥感监测的影像分辨率宜优于10m.

    • 条件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在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中的应用——以安徽省秋浦河为例

      2012(4):158-165.

      摘要 (1380) HTML (0) PDF 531.48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省南部长江一级支流秋浦河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实证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机会成本法估算出2009年秋浦河流上游机会成本为60 166.35万元.基于条件价值法(CVM)得出下游的最大支付意愿(WTP)为5 623.64万元.通过估算结果分析,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了评述.依据半市场理论、生态学的"时空有宜"律、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结合秋浦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收入、支付意愿实际,提出分初始补偿与成熟补偿两个阶段进行生态补偿的观点.初始补偿标准为石台县林木直接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直接投入之差,即23 482.69万元,成熟补偿额为机会成本的全部.

    • 太行山区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的比较研究

      2012(4):164-167.

      摘要 (1265) HTML (0) PDF 488.60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冠截留降水的能力明显强于侧柏,而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流量则小于侧柏.油松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8.9%,其中大约3.5%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1.7%的降水到达地面;侧柏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3.3%,其中大约8.9%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8.9%的降水达地面.从林冠截留功能的角度分析,在太行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坡度较缓山丘地区适宜种植侧柏,坡度较陡的山岭地区适宜种植油松.

    • DEM地形综合方法对水文结构信息提取精度的影响

      2012(4):168-171.

      摘要 (1500) HTML (0) PDF 461.80 K (1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巢湖流域1∶5万DEM为基础数据,采用3种指标(应用河网套合差、子流域套合差、沟壑密度)对5种DEM地形综合方法(稀疏采样法、样条函数插值法、三次卷积插值法、二次曲面拟合法、结构化综合法)所构建的粗分辨率DEM所提取的水文结构信息的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5种地形综合方法构建的粗分辨率DEM提取的水文结构信息精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二次曲面拟合法>结构化综合法>三次卷积插值法>样条函数插值法>稀疏采样法,但其精度总体上差异不大.

    •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方法的太湖未来特征水位预测

      2012(4):172-175.

      摘要 (1540) HTML (0) PDF 402.01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太湖沿湖5个水文台站1956—2006年的逐日平均水位数据,提取得到了逐年特征(平均、最高和最低)水位,运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模拟和预测了太湖未来15a的特征水位,并探讨了太湖未来洪灾情势.将水位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周期成分和随机成分,得到时间序列分解模型,并进行了水位序列模拟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精度比较理想,可以实现未来较长期的特征水位预测.预测得到未来15a后的最高水位可能达到4.05m,显著超过太湖警戒水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更新方式研究

      2012(4):176-179.

      摘要 (1238) HTML (0) PDF 454.65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叶锦鸡儿的更新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限小叶锦鸡儿结种量和百粒重差异明显;小叶锦鸡儿土壤种子库丰度随时间降低很快;虽然沙埋有助于提高种子萌发率,但野外条件下小叶锦鸡儿幼苗很难存活;平茬处理后小叶锦鸡儿枝条长势良好;小叶锦鸡儿到达一定年限后可通过自然萌生进行更新.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叶锦鸡儿难以实现种子更新;自然萌生和人工平茬是其主要且有效的更新方式.

    • 基于地统计学的河南省封丘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2012(4):180-184.

      摘要 (1188) HTML (0) PDF 1.90 M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利用ArcGIS 9.2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了该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封丘县0—20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经对数转换后)均服从正态分布,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高(0.665 6),铵态氮的居中(0.411 6),速效钾系数最小(0.321 3),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空间结构性分析表明,铵态氮较好地符合指数模型分布,速效钾符合球状模型,有机质符合高斯模型.普通Kriging插值的结果可知,有机质、铵态氮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格局,速效钾表现为斑块状的格局.有机质空间分布为沿东北—西南的中间带分布较高;速效钾为中部偏北地区分布较高,东南方向地区分布较低;铵态氮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

    • 稻菜轮作制下土壤有效态汞提取剂和提取条件研究

      2012(4):185-189.

      摘要 (1234) HTML (0) PDF 405.33 K (1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长三角地区代表性人为耕作土——青紫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室盆栽和室内试验,选用CaCl2,HCl,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和NH4OAc共4种提取剂,研究了水稻—小白菜—萝卜作物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态汞提取剂的选择与提取条件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不同提取剂提取的有效态汞含量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30min可作为提取剂提取土壤有效态汞的最佳平衡时间;随土水比的减小,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量明显提高,1∶5为较适宜的土水比;不同提取剂的提取能力不同,对供试土壤,提取剂提取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aCl2>HCl>NH4OA>DTPA.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CaCl2和NH4OAc之间相关性最高;在土壤—水稻系统和土壤—萝卜系统中作物可食部位汞含量与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土壤—小白菜系统中相关性不强.综合分析,确定CaCl2为供试土壤汞有效态的最佳化学提取剂.

    • 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参数影响因素及其简化模型

      2012(4):190-195.

      摘要 (1211) HTML (0) PDF 569.76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的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并应用SWMS-3D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并分析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的点源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累积入渗量曲线符合Philip模型;在相同土壤质地、容积密度下,吸渗率与稳渗率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稳渗率随灌溉水深的增大而略有增大.基于Philip模型,提出了包含膜孔直径、灌溉水深的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简化模型.并利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的室内试验资料与已有文献资料对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简化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较准确地反映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特点.

    • 好水川流域小型水库及淤地坝泥沙淤积量估算

      2012(4):196-199.

      摘要 (1101) HTML (0) PDF 502.03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小型水库及淤地坝泥沙淤积体的概化模型.结合水库及淤地坝泥沙观测数据,采用以小型水库的特性征曲线为基础的泥沙淤积量测算方法,对好水川流域小型水库及淤地坝淤积量进行了估算.运用泥沙淤积体规则概化的测算方法对估算结果进行验证,并推求区域侵蚀模数.该方法计算简单,结论可靠,可为进一步研究该流域的水沙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宁夏南部山区的淤地坝淤积量估算提出一种简便的算法.

    • 湿陷性黄土试坑浸水试验中土压力及含水量变化分析

      2012(4):200-202.

      摘要 (1091) HTML (0) PDF 241.11 K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陷性是黄土的重要性质之一,湿陷性黄土遇水发生湿陷变形的过程中,黄土土层的土压力及含水量相应的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湿陷性黄土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利用布设在试坑内及试坑周围埋设的传感器和张力计等监测仪器,对试验过程中黄土土层的土压力及含水量的变化过程做了信息采集记录,分析了其变化方式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黄土土层的土压力及基质吸力均呈降低趋势;在黄土湿陷变形过程中,沉降或突降的时间点一般是在土层压力最小或接近最小,含水量达到或接近饱和的时段.

    • >综合治理
    • 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活性及生态风险评估

      2012(4):203-207.

      摘要 (1047) HTML (0) PDF 769.86 K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和常德市10个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As,Cd,Cu,Ni,Pb,Zn的含量和形态特征,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泥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富含有机质及N,P,K等养分,然而,污泥表现为以Cd为主的多金属污染,不能直接农用.污泥中Cd含量为1.43~260mg/kg,以可还原态为主,占全量比例高于28.9%;As,Pb的可还原态,Ni,Zn的酸可溶态和可还原态,Cu可还原态和氧化态所占比例较高,表明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环境活性较高.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Cd和As是潜在的强生态风险元素;以工业废水处理为主的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相对较高,且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严重.

    • 南水北调中线商洛市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2(4):208-212.

      摘要 (1046) HTML (0) PDF 490.08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策略,保证水源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了商洛市水源地SWOT矩阵模型,确定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并提出了商洛市水源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4类策略取向.通过对商洛市水源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更清晰地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备选的策略,不同水源地可结合实际情况,择优实施.该研究结果对其他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资源安全及其驱动力分析——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例

      2012(4):213-218.

      摘要 (1596) HTML (0) PDF 556.00 K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资源安全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选取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共4个方面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巴彦县2000—2009年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并采用SPSS软件对耕地资源安全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引入Cubic曲线,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耕地资源安全变化模型,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安全值及其驱动力进行结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存在一定差异.2000年研究区耕地资源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1—2003年处于极不安全等级;2004—2005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6年处于稍不安全等级;2007—2009年处于相对安全等级.研究期间耕地资源安全级别转换呈先负向后正向发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自然干扰力和生态质量影响力是促使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力.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与3类驱动力表现出非常显著的Cubic曲线关系,说明构建的耕地资源安全变化模型符合研究区实际.

    • 天津地区湿地土壤种子库及其在受限空间中的植被演替研究

      2012(4):219-224.

      摘要 (1160) HTML (0) PDF 605.97 K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土壤种子库运用对植被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植被演替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对封闭的受限空间,持续监测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其后续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记录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覆盖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评估了采用湿地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效果.并对地面植被、土壤种子库及其演替植被的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土壤种子库恢复后期的植被与地面植被相似度较低(小于0.25);(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恢复3a后的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地面植被;(3)生长期的群落覆盖度高于90%,能够满足天津地区滨海盐碱型湿地植被恢复的要求.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茭蒿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012(4):225-228.

      摘要 (1152) HTML (0) PDF 549.11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茭蒿在拥有小种子的同时又具有高的种子萌发率,是其对黄土丘陵沟谷的有效适应途径.

    • 咸阳市城市地貌分析

      2012(4):229-231.

      摘要 (1811) HTML (0) PDF 512.98 K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地貌决定着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以咸阳市为例,对DEM数据进行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貌要素.经过分析得出,咸阳市地貌类型包括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塬,从渭河向两侧地势呈阶梯状抬升;咸阳市区绝大部分为平坡地(0°~5°),占总面积的83.6%;其次是缓坡地(5°~15°),占总面积的11.8%;其余坡地所占比例甚少.咸阳市区西南、南、东南3面坡向占总面积的60.8%,其中以东南坡向为主,占34.6%;而西北、北、东北3面坡向占总面积的18.9%.咸阳市沿着渭河东西发展,道路交通以及排水系统受阶梯地形影响很大.

    •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分条件和景观格局的影响

      2012(4):232-236.

      摘要 (1397) HTML (0) PDF 747.98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小浪底水库对黄河河口湿地水分条件的影响,并利用遥感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在小浪底运行前后的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降雨是补给湿地水分的重要因素,由于其时间分布不均,使得黄河三角洲具有生态缺水时段;黄河的侧渗补给与降雨补给时段相同,5—7月的来水量大,补给量大,是第二大淡水补给来源.河流侧向补给的增加水量对河道沿岸附近2.5km范围内湿地的水位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整个湿地水分改善没有明显作用.(2)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湿地总面积略有增加,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90.29km2,人工湿地(主要是盐田)面积增加150.11km2;沿海湿地总体上仍以海水侵蚀为主,但与小浪底运行前相比,黄河现代三角洲的河流湿地面积明显增加,同时盐碱化过程受到遏制.

    •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2012(4):237-241.

      摘要 (1029) HTML (0) PDF 641.27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从相关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考虑,采用算术平均模型并综合考虑人口与经济两种承载因素构建出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以该省的17地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全国和整个山东省作为参照区分别划分出3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并根据不同功能区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基于四元联系数原理的北京市郊安达木河生态评价

      2012(4):242-245.

      摘要 (1254) HTML (0) PDF 591.27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郊安达木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河流的生态特征、水文特征、地貌特征以及景观娱乐功能,在综合指数分析法的基础上,将集对分析的确定与不确定系统引入综合评价中,从相同、偏同差异、偏反差异、相异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并着重从时间尺度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达木河局部河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寻找农村垃圾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在发展旅游业和河流生态整治方面寻找平衡点,将成为下一步河流生态整治的重点内容.

    •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数量特征与分布格局

      2012(4):246-250.

      摘要 (1608) HTML (0) PDF 573.35 K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枯立木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对森林的发展与演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面积为4hm2)植被群落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生物量和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分属8个乔木种群,密度为79.25株/hm2,占全部乔木的10.13%;枯立木生物量为18.46t/hm2,占全部乔木生物量的6.88%;山杨枯立木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全部枯立木的83.60%和90.58%,是样地中枯立木数量和生物量最大的树种;枯立木胸径(DBH)分配以DBH<22cm为主;林分内所有枯立木的平均角尺度值为0.543,呈随机分布.

    •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状况调查

      2012(4):251-254.

      摘要 (1524) HTML (0) PDF 508.14 K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政策效应的评价问题.秦巴山区退耕还林面积2.54×106 hm2,约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10%.对该区3省7县10个乡镇抽样问卷和现场访谈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效中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科技指导.这就出现了"政府关注的生态目标基本达到与退耕户期望的生活来源持久性替代经济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的问题(外出务工无法永久性解决养老问题).通过科技指导、技术示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有望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

      2012(4):255-260.

      摘要 (1128) HTML (0) PDF 693.82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以黑龙江省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度分析了10a间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采用DEA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结果表明,1998—2008年间,黑龙江省各类用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哈尔滨市和绥化市变化幅度较大.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与黑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有关.黑龙江省交通运输用地减少速度较快,其他农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增加速度较快,13个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表现不同.研究区可分为DEA有效性城市和无效性城市两种.从土地投入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冗余量较大是导致DEA非有效城市土地利用产出未能达到最优水平的主要原因.从产出水平来看,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出不足是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DEA计算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案.

    • 秦岭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恢复力的影响评价

      2012(4):261-266.

      摘要 (1173) HTML (0) PDF 636.51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秦岭典型土石山区陕西省商洛市为例,探讨了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恢复力的影响,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建议.根据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土地利用分为未利用土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4大类;以粒度单元为统计量,以乡镇为粒度单元,从全局及局部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计算其土地利用度;生态恢复力评价采用植被指数(NDVI);Moran′s I指数等进行空间聚类,分析了土地利用度与NDVI值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近1/2的乡镇NDVI值变化快于土地利用度变化,说明生态环境改善速度快于土地退化速度.一个乡镇NDVI值变化慢于土地利用度变化,说明其土地利用退化速度快于生态环境改善速度.研究区9a间生态恢复力较高,说明9a间国家政策上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处理较好.但对一些土地利用程度仍在提高的乡镇,应进一步重视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研究

      2012(4):267-270.

      摘要 (1199) HTML (0) PDF 651.32 K (1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洛惠渠灌区多年观测资料与实地调查,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埋深与土壤含盐量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阐明了3者之间的年际动态变化规律和耦合关系,建立了灌区土壤水盐动态耦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是影响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埋深对盐分的转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该灌区处于脱盐和相对稳定状态,受外界因素影响,土壤含盐量变化趋势与地下水矿化度和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不一致;基于地下水矿化度和地下水埋深的土壤水盐耦合关系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很好地定量描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

    • 烟台市牟平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2012(4):271-275.

      摘要 (1219) HTML (0) PDF 547.08 K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生态区建设为政策前提,以烟台市牟平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人类支持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和Matlab统计软件,将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SEM)相结合,对研究区域综合生态承载力做出定量评估,探讨了影响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在2006—2010年间处于持续下降阶段,从较高的承载度转变为不可承载状态,其中资源承载力指数下降尤为明显.分析结果与牟平区的实际情况基本相一致,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评价具有有效性及适用性,验证了主成分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应用于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准确性及易操作性.

    •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2012(4):276-280.

      摘要 (1168) HTML (0) PDF 543.45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 河南省县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演变

      2012(4):281-287.

      摘要 (1256) HTML (0) PDF 881.12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统计指标,在软件ArcGIS 9.0的帮助下,探索了河南省县域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在1994,1999和2004年的空间格局,不同时期两者变化的数量和速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耕地面积分布呈现出东南部相对较多,西北部相对较少的空间格局.(2)在研究前期(1994—1999年),耕地面积增加的县级行政区划在空间和数量上均比较集中,耕地减少的县级行政区划在空间和数量上均比较分散.而在研究后期(1999—2004年)则出现了相反的发展态势.(3)县域耕地面积变化率与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4)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沿线、南阳市和三门峡市两地区的部分县级区划单位单位.(5)河南省县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6)河南省县域人均耕地变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南地区,三门峡市和豫北地区的部分县级区划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率则相对较低.

    • 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变化的地域格局分析

      2012(4):288-291.

      摘要 (1244) HTML (0) PDF 549.10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借助GIS技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关理论,对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格局、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计算,研究期内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各县域Local Moran′s I反映了耕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均质性,"北部平原—周边山区—内部岗丘"的区域化分异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的4种集聚类型中,正相关的"高—高"和"低—低"类型占主体部分,约占60%.其中,"高—高"关联的主要有北部平原区、周边部分山区县,而赣东南西三面群山向内部平原过渡的岗地、丘陵地区等则表现出一定的"低—低"关联特征.不同类型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2012(4):292-297.

      摘要 (1279) HTML (0) PDF 585.65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度协调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GIS技术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耦合等级分为5个类型,并从总体特征、局域特征两个层面探讨了陕西省10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整体偏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提高;(2)各类型区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且相邻类别区域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性.

    • 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与其生态用地的供求关系

      2012(4):298-302.

      摘要 (1361) HTML (0) PDF 385.40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生态用地研究能够为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及城市生态安全调控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依据.通过构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了1999—2008年兰州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碳氧平衡法分析了兰州市城市生态用地时间序列供求关系.基于定量研究结果,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用地供求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生态用地需求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次为人口城镇化;人口、经济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用地理论需求的趋势变化基本上同步.

    • 黄河宁蒙河段泥沙加入量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2(4):303-306.

      摘要 (1142) HTML (0) PDF 536.93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0—2005年黄河干流泥沙分布特征值资料与干流任意河段年平均泥沙加入公式对黄河干流宁蒙河段年平均泥沙加入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950—2005年宁蒙河段每年都有大量泥沙加入,并且加入量随时间呈波动变化.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调查发现,造成该河段泥沙大量加入以及随时间呈波动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宁蒙河段穿越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以及库布齐沙漠,沙漠与河流交互作用,使其具备风沙直接入黄以及支流泥沙入黄的条件;尤其以"十大孔兑"河道上游比降大,河道两岸地表沙物质易蚀性高,从而导致大量泥沙通过洪水过程进入黄河.黄河宁蒙河段的泥沙防治关键在于减少入黄泥沙量,特别是要加强"十大孔兑"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力度.

    • 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2(4):307-311.

      摘要 (1102) HTML (0) PDF 726.34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调查了农牧民对封育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92.4%的受访者认为封育禁牧政策对恢复草原生态成效显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78.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禁牧政策,但同时有42.6%的受访者表示禁牧对其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达81.8%的受访农牧民认为存在偷牧现象.调查结果也揭示出当前封育禁牧政策对政策参与者切身利益关注不足,增加了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生存条件差,老年人群、妇女等)的生存风险,政策制定过程中农牧民参与度不够,后续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跟进不及时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实施效果.建议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 重庆地区再生水回用模式及环境经济效益研究

      2012(4):312-316.

      摘要 (1038) HTML (0) PDF 594.59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短缺使得各国对再生水回用日益重视.通过回顾国内外对再生水利用的研究结论和实践,阐释了再生水回用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构建了费用效益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再生水回用环境经济效益.以重庆市为例,利用构建的公式,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分析了该市再生水回用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重庆市大部分行业再生水利用率极低,有一定的提高潜力,需从水价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