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南方典型土壤侵蚀量差异研究

      2011(4):1-6. CSTR:

      摘要 (1042) HTML (0) PDF 323.53 K (1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江西省鹰潭市红壤国家生态实验站1997—2003年度自然降雨观测资料和该站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径流小区的流失量实测数据,研究了5组降雨类型(I:12.7 mm<次降雨量<20 mm;Ⅱ:20 mm≤次降雨量<30 mm;Ⅲ:30 mm≤次降雨量<40 mm;Ⅳ:40 mm≤次降雨量<50 mm;Ⅴ:次降雨量>50 mm)在单位降雨(1 mm)和单位降雨侵蚀力(1个数值侵蚀力)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的流失量差异。结果表明:(1)单位降雨产生侵蚀力的规律为:Ⅴ>Ⅲ>Ⅳ>Ⅱ>Ⅰ类降雨。(2)不同土壤在单位降雨下的产沙量趋势呈:Ⅰ>Ⅳ>Ⅲ>Ⅴ>Ⅱ类降雨。(3)在单位降雨侵蚀力下,除Ⅱ类降雨的产沙量相对比Ⅴ类降雨的产沙量大以外,其它各类降雨的产沙量规律与单位降雨的产沙规律相一致,均呈现:Ⅰ>Ⅳ>Ⅲ类降雨。

    • >专家论坛
    • 土壤侵蚀影响评价中有关概念的界定和土壤可蚀性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1(4):2-2. CSTR:

      摘要 (973) HTML (0) PDF 1.03 M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在土壤侵蚀影响评价研究中,因不同行业、部门或学科之间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使一些土壤侵蚀基本概念的内涵、评价边界不够清晰,甚至出现混淆。同时,土壤可蚀性的研究结果远不能满足当前土壤侵蚀建模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界定土壤侵蚀研究中的相关

    • >试验研究
    • 黄土高原幼树对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

      2011(4):7-11,15. CSTR:

      摘要 (1414) HTML (0) PDF 1.31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黄土高原典型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和刺槐的一年生树苗,将其栽植于土槽中生长3 a。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并与裸地进行对照,研究了森林幼树冠层及根系层对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流失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验坡面小区径流流量均较大,坡面流的平均水深均<1 mm。裸地坡面坡面流的流态为急流,其它各小区均为缓流。去除植被地上部分和表层易扰动土后,刺槐和元宝枫坡面的坡面流已接近临界流,而且两坡面的减流减沙作用明显变弱,侧柏和油松坡面的坡面流流态仍为缓流,减流减沙作用增强。(2)流失的泥沙中,有林冠覆盖的坡面流失的黏粒(<0.001 mm)所占的比例比裸地坡面的高出1.40%~2.00%,>0.05 mm粒径的泥沙颗粒所占比例比裸地坡面的小1.04%~1.26%。试验结束后,只有裸地坡面有明显的粗化层。(3)去除植被地上部分和表层易扰动土后,坡面流失泥沙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有林冠覆盖的坡面,但小于裸地坡面。黏粒的百分含量随试验时间不断波动,说明森林植被的根系增加了林地的抗蚀力。

    • 晋江西溪流域绿水蓝水资源量估算及分析

      2011(4):12-15.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764.74 K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SWAT模型计算了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的绿水蓝水资源量。对西溪流域绿水蓝水的组成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西溪流域与中国北方两流域在绿水占水资源比例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西溪流域1973—1979年绿水蓝水资源总量是传统水资源量的1.6倍;(2)绿水蓝水的年内分布特点为汛期最高,冬季最低,且绿水流是绿水的主要组成部分;(3)由于气候湿润、干燥度指数较小等原因,晋江西溪流域水资源以蓝水为主,约为绿水资源量的1.8倍;但也表明即使在南方地区,绿水资源仍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重视。

    • 陕北黄土区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2011(4):16-21. CSTR:

      摘要 (1291) HTML (0) PDF 1.33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合沟流域内的阳坡微地形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滞后于降雨的季节变化,其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旱季大于雨季;(2)在0—18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变异系数减小;(3)微地形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在0—20 cm土层,所有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对照坡面,土壤含水量呈现:缓台>塌陷>切沟>陡坎>浅沟;2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表现为:切沟>缓台>塌陷>陡坎>浅沟>坡面;80—18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最大的是缓台,坡面、浅沟、切沟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多,陡坎土壤含水量比坡面略小,塌陷土壤含水量最小。

    • 北京市西山地区栓皮栎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2011(4):22-27. CSTR:

      摘要 (1145) HTML (0) PDF 879.66 K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林分资源调查的技术手段,采用"多站式"扫描方法来获取栓皮栎林标准地内林木树种、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等测树因子,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指标分析了北京市西山林区栓皮栎林样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乔木层共包括15个树种,其中,栓皮栎种群在密度和断面积累积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是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2)栓皮栎林整个林分混交度较低,平均混交度0.306,各树种混交度以栓皮栎、栾树为最低,其它伴生树种以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为主;(3)栓皮栎、元宝枫、刺槐、辽东栎种群在空间结构单元中以优势木、亚优势木和中庸木为主,分别占种群总株数的64%,68%,64%和59%,其它树种优势度不明显;(4)栓皮栎林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8,说明该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低。

    • 气候对巢湖东半湖水体环境变化的驱动效应

      2011(4):28-31. CSTR:

      摘要 (960) HTML (0) PDF 971.37 K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小尺度气候变化对巢湖水体环境的影响,并揭示了水体营养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年降雨量、年均温度、年日照时数变化稳定,平均值分别为1 176.2 mm,15.96℃和1 906 h,而高温天数(>35℃)年际变化显著(4~32 d/a)。调查期间总氮(TN)和总磷(TP)变化动态为开口向下的"凸"型抛物线形式,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总体呈现为"凹"型曲线,水体总体呈现为中度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巢湖区域的年降雨量、年均温度、年高温天数(>35℃)、年日照时数与湖水中TN,TP,CODMn和Chla呈显著相关性。其中TN,TP,CODMn和年日照时数对水体营养状态影响显著,贡献率分别为69%,45%,36%和27%。因此,可推测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因子与TN和TP在一定条件下对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具有协同效应。

    • 崩岗侵蚀地貌分布的海拔高程与坡向选择性

      2011(4):32-36,41. CSTR:

      摘要 (1167) HTML (0) PDF 1.21 M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崩岗侵蚀地貌在华南地区广泛分布,近年的崩岗普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根据统计结果,重新认识了早期提出的崩岗侵蚀地貌的分布具有海拔高程和坡向选择性的特点。通过对几个典型崩岗发育区资料的分析表明,人类生产活动的高程范围影响着崩岗的发育和分布,崩岗分布的地形相对高差研究较海拔高程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以推理方式质疑已有崩岗侵蚀地貌分布坡向性选择的成因解释,并提出可能是由于统计盲点而导致的表象性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崩岗发育的推论有其限制条件,应将人类生产活动作为崩岗侵蚀地貌发育新的驱动力给予充分认识。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特性及细根特征研究

      2011(4):37-41. CSTR:

      摘要 (1042) HTML (0) PDF 1.43 M (1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结果表明:(1)小密度林地改善土壤结构能力最好,其次是中、大密度,采伐地最差。(2)小、中、大密度林地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95%,12.87%和12.78%,表现出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采伐地则为17.10%,说明采伐地土壤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3)油松细根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90%以上。(4)细根分布与土壤特性关系密切,以40—60 cm土层最为显著。

    •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和灌漠土养分库的影响

      2011(4):42-46. CSTR:

      摘要 (1343) HTML (0) PDF 629.73 K (2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河西走廊灌漠土上连续27 a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研究了河西绿洲区灌漠土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增加了作物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7种施肥方式(单施氮、NP配施、NPK配施、单施有机肥、有机肥+N、有机肥+NP、有机肥+NPK)中,以有机肥与NP或NPK肥配施效果为最佳。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增加了N,P,K养分投入量、养分携出量和盈余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21~25 a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0.0%~16.0%,58.1%~69.0%和13.4%~31.1%,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45.7%~79.0%,172.2%~287.8%和21.4%~38.8%,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中,以有机肥与NPK肥配施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最理想。

    • 云南省元阳梯田水源区森林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2011(4):47-52. CSTR:

      摘要 (1325) HTML (0) PDF 840.92 K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双环法于2010年5—6月对云南省元阳梯田水源区几种林分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子?桤木林1(Ⅰ),桤木林2(Ⅱ),杉木林(Ⅲ),五桠果林(Ⅳ),杉木+苦栎林(Ⅴ),元江栲林(Ⅵ)?进行原位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能力等存在相关性。土壤渗透性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非毛管持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K、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与枯落物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2)各林分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初始入渗率变化呈:Ⅵ>Ⅲ>Ⅴ>Ⅳ>Ⅱ>Ⅰ>荒坡;土壤稳定入渗率及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Ⅴ>Ⅲ>Ⅵ>Ⅳ>Ⅱ>Ⅰ>荒坡。说明了元阳梯田区森林土壤渗透性能较好,各林分土壤渗透性指标均大于荒坡;各林分入渗性能比较可知,杉木+苦栎林和杉木林土壤渗透性能最好。

    • 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机械分维特征及其与土力学特性的关系

      2011(4):53-56. CSTR:

      摘要 (1093) HTML (0) PDF 573.23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黔中喀斯特地区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机械分维特征及其与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土壤紧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分形维数D一般在2.80~2.93之间,当直径小于0.002 mm的土壤颗粒含量超过50%时,其分形维数则大于2.9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机械分维与土壤黏聚力、土壤紧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紧实度随机械分维增大而增大;土壤机械分维与内摩擦角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内摩擦角随机械分维增大而减小。

    • 不同地形分级下的尉犁县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2011(4):57-61.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1.51 M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新疆尉犁县作为研究区,以1980年和2007年两个时相Landsat MSS/TM遥感影像及1∶5万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研究区1980—2007年近30 a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下的土地覆被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草地、水域及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变化明显,耕地主要是由林地草地转入,水域主要转为林草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向高海拔区域扩张;耕地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在坡度分布上具有耦合性,二者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均向坡度增大的区域蔓延;林草地在坡度小于3°区域面积增加明显,而在坡度大于3°区域面积有减少趋势;水域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说明利用地形图和社会经济辅助数据来预测区域内土地覆被空间分布已成为可能。

    • 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空间分布特征

      2011(4):62-67. CSTR:

      摘要 (1128) HTML (0) PDF 1.67 M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植被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1个评估单元。根据研究区各森林类型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指标数据和2001年NOAA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技术对整个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为79.33 mm。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分别为1.29,2.81和75.21 mm。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总量为1.667 5×1010t。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占涵养总量的1.63%,3.54%和94.81%。土壤层是森林系统水源涵养总量的主体。(2)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由南向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趋势,由西向东表现出近似幂函数曲线的逐渐减少趋势。这与林冠层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层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3)在水平方向上,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岷山—茶坪山—夹金山—锦屏山—玉龙山一线为界,表现出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垂直方向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至海拔4 200 m左右,出现减少的趋势。

    • 半干旱区盐池县四儿滩湿地植被生态位研究

      2011(4):68-72,77. CSTR:

      摘要 (795) HTML (0) PDF 707.60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半干旱区湿地植物生态位格局,采用样线法对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四儿滩湿地湿生带、交错带和旱生带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各物种的重要值,并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湿生带以耐盐碱的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为绝对优势种,其重要值、生态位宽度远大于其它物种。说明湿生带盐碱度太高,只有极少数物种可以生存。在交错带和旱生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是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最大。旱生带与交错带相比,大部分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有所提高,说明旱生带更适宜植物生长。同时,分析3带的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 温度对樟子松和沙地云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2011(4):73-77. CSTR:

      摘要 (1244) HTML (0) PDF 1.41 M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樟子松和沙地云杉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温度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胚根长、胚芽长、胚根/胚芽比和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胚根长、胚芽长、胚根/胚芽比和活力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0~25℃温度范围内樟子松和沙地云杉均有较高的发芽率,20~25℃为樟子松和沙地云杉发芽的最适温度;温度超过30℃时发芽种子有腐烂现象,所以温度高于30℃不适合樟子松和沙地云杉种子发芽。在适宜温度下,沙地云杉发芽率大于樟子松,且发芽整齐,但樟子松生长快于沙地云杉,耐高温也优于沙地云杉。

    •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及其转化的影响

      2011(4):78-81. CSTR:

      摘要 (1059) HTML (0) PDF 316.85 K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轻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菜地、果园、粮田和新淤未利用地共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及其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氮含量在0—20 cm土壤中以粮田最高,平均含量为1.42 g/kg,其次是果园、菜地和新淤未利用地土壤,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17,0.97和0.57 g/kg,而20—40 cm土壤中,菜地全氮平均含量为0.86 g/kg,明显高于其它3种用地土壤;硝态氮在菜地0—20 cm土壤中的平均含量为27.25 mg/kg,远高于果园、粮田和新淤未利用地土壤,铵态氮在4种用地类型土壤中含量范围为2.65~4.09 mg/kg,不同用地类型间差异不大,二者在20—40cm土壤中的变化规律与0—20 cm基本相同;通过铵态氮、硝态氮与全氮的相关分析,表明菜地土壤中有效氮含量主要与外源氮素的补充有关,果园和粮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与土壤全氮关系密切而受环境变化情况较小,新淤未利用地土壤氮素反映了研究区土壤氮素及其转化的初始状况。

    • 干旱内陆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分析——以新疆自治区台兰河流域为例

      2011(4):82-88. CSTR:

      摘要 (1061) HTML (0) PDF 323.09 K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 三种观赏植物对Cd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1(4):90-93. CSTR:

      摘要 (1218) HTML (0) PDF 234.14 K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系统研究了含羞草、白雪姬和树马齿苋对Cd污染土壤中土壤酶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着Cd浓度的上升不断下降,且均与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观赏植物生长均能提高Cd污染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白雪姬还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含羞草、白雪姬和树马齿苋对土壤酶的修复效果均表现为: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且白雪姬对土壤酶的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观赏植物,说明白雪姬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在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 沙棘植物柔性坝糙率系数的野外水流试验

      2011(4):94-98.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1.07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系数,在陕西省华县小华山水库沙棘植物柔性坝进行了沙棘植物柔性坝野外水流试验。运用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推导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估计公式,并对一定生长期非淹没流的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沙棘柔性坝的糙率范围大致介于0.04~0.09的范围内;并基于野外水流试验数据,按照河流动力学方法对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系数进行了反推计算,所得结果与用理论公式估计的结果比较吻合,表明沙棘植物柔性坝糙率理论估计公式可用于对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估计,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应与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效氮研究

      2011(4):99-102. CSTR:

      摘要 (1111) HTML (0) PDF 333.68 K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的土壤有效氮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变化范围为17.26~20.76 mg/kg,铵态氮是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含量占到总有效氮的66.72%以上;(2)土壤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较少,硝态氮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而且土壤硝态氮较土壤铵态氮对土壤微环境敏感;(3)土壤铵态氮与有机质相关关系显著(p<0.05),土壤硝态氮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区铵态氮为土壤有效氮的主要赋存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壤pH中性值,较低温度和较高的水分含量。

    •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

      2011(4):103-107.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1.21 M (1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四川省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海拔下的土壤可蚀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干热河谷区,海拔对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可蚀性影响显著。在低海拔干热风影响较大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理化性质逐步改善;海拔1 005 m以上地区,干热风影响减弱,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出现转折点,其中理化性质有所降低并趋于稳定,可蚀性显著降低,抗蚀性能显著增强;海拔1 235~1 400 m之间可以作为干热风影响的过渡区,海拔1 500 m以上干热风影响基本消失,植被类型发生变化,土壤可蚀性明显降低,抗蚀性能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干热风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在该地区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干热风的影响,以提高土地抵抗侵蚀的能力。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BP神经网络在森林健康预警中的应用

      2011(4):108-111. CSTR:

      摘要 (1071) HTML (0) PDF 586.98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北沟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为主线,首先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森林健康预警指标进行筛选,确定了预警的指标体系;进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结果表明,北沟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绿色和蓝色警戒内,健康状况良好。

    • BP神经网络在渭河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011(4):112-115. CSTR:

      摘要 (981) HTML (0) PDF 759.31 K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渭河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改进算法的BP神经网络引入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领域,采用渭河2010年(9月7日至10月11日)水质指标监测数据,构建了渭河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3个水质监测项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对渭河水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环境保护部公布结果完全一致。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客观性、通用性和实用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评价因子与水质等级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评价方法简便可靠,预测精度高。

    • 基于格网和物元模型的防护林质量评价

      2011(4):116-121. CSTR:

      摘要 (989) HTML (0) PDF 1.72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6年度平通河流域ETM+卫星图片,结合该区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林相图、1∶5万和1∶10万地形图,卫星图片解译后,将矢量文件转换成格网,选取林分结构因子、生产力因子和功能因子,采用物元分析法对每个格网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表明:(1)平通河流域薪炭林面积占很大优势,面积为32 785.4 hm2,占总面积的42.45%;其次是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前者为18 441.86 hm2,占总面积的23.88%;后者为12 047.44 hm2,占总面积的15.60%。经济林面积较小,面积为4 217.3 hm2,仅占总面积的5.46%。(2)平通河流域防护林质量总体评价较差,以中等级所占比例最大(62.75%),其次是良好等级(21.21%);处于差等级的所占比例也占到13.96%;处于优等级的只占1.24%。

    •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雅丹地貌形态参数研究

      2011(4):122-125. CSTR:

      摘要 (932) HTML (0) PDF 493.68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雅丹地貌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其对所处环境适应的表现,对雅丹地貌形态参数进行研究可以推测雅丹体所受内外营力的性质。以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部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区雅丹地貌形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该区雅丹地貌长与宽的相关系数r=0.882 4,为强相关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长/宽(R)=3.04。并通过与其它区域雅丹地貌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全世界范围内雅丹地貌的形态参数长与宽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长/宽(R)值则具有区域差异性。从雅丹地貌成因的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雅丹地貌形成因素的相似性,决定着雅丹体外部形态的相似性,即体现为长与宽的强相关性。同时又由于形成因素的区域差异性使得长/宽(R)值在不同的雅丹地貌分布区具有不同的数值。

    • 魔芋超强吸水剂的保水性及水分活度研究

      2011(4):126-129. CSTR:

      摘要 (1173) HTML (0) PDF 961.89 K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魔芋超强吸水剂(KSAP)粒径,溶液的pH值以及不同种类化肥溶液对KSAP吸液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测试了不同吸液率凝胶水分活度,并与植物根系水分活度进行了比较;且对KSAP的农林保水应用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KSAP在pH值为6~8,KSAP粒径>1 mm时,吸液性能最好;不同种类的化肥溶液对保水剂吸液倍率的影响按:(NH4)2SO4>KH2PO4>Na2SO4>KNO3>KCl>(NH2)2CO>去离子水的顺序递增;吸液率大于100倍时KSAP的水分活度高于植物根部水分活度,可充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且可有效减缓水分的自然流失和蒸发。

    •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农用地功能变化动态分析

      2011(4):130-133. CSTR:

      摘要 (1143) HTML (0) PDF 315.61 K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纸坊沟流域1938—2008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阶段的农用地功能进行判定,并采用单一动态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该流域农用地功能经历着"生存、生态功能→收入、就业功能→生态、收入功能"的演变过程;流域农用地的利用方式也经历了林地向耕地流转→耕地向园地和林地流转的过程;引起这一演变过程的驱动要素主要是流域人口、农民需求、农业效益以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 基于DEA的西部省会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2011(4):134-139.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932.57 K (1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凸显出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从分析西部12个省会城市入手,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用水总量、用水人口等作为投入产出指标,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西部12个省会城市2008—2009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0—2009年西部11个省会城市(拉萨市暂未列入)的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且呈衰退之势,2000—2009年的TFP指数为0.955。(2)2008—2009年,重庆、西宁、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这4个城市达到了DEA有效,其它城市应参考这4个城市进行调整。成都、昆明、西安、兰州、银川和南宁市的生产规模过大,限制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重庆、西宁、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这4个城市的生产规模应该保持稳定。贵阳和拉萨市应该加大生产规模。(3)科技是制约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西部地区还应该加大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宣传力度。

    • 碎石填方坡面乔灌草植物群落构建方法的实验研究

      2011(4):140-145. CSTR:

      摘要 (918) HTML (0) PDF 1.05 M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石填方边坡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坡面类型。表层为以碎石为主的土石混合体,土壤含量极少甚至没有,立地条件恶劣,导致坡面植被恢复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难题,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旅游公路11 km处的45°碎石填方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客土+保育块苗移栽"技术,在坡面上重建了乔灌草植物群落。施工4 a后,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的总覆盖度约为50%,平均高度约为40 cm;坡面木本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主根粗壮、根系发达且已深入碎石缝隙之中,其中山桃保育块苗的成活率为78%,高度为82 cm,地径为7.9 m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比较陡峭的碎石覆盖边坡上有效地构建乔灌草植物群落。

    •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残积土边坡的力学响应

      2011(4):146-150. CSTR:

      摘要 (1095) HTML (0) PDF 2.27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认识库水位下降对残积土边坡力学响应的作用机理,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以及非饱和土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库水位下降条件下残积土边坡的渗流场、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过程中,路基内浸润线随下降速率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但随时间增长趋于一致;路基内孔隙水压力及位移均随水位下降持续时间及下降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坡体土有效应力逐渐增大,但总应力不变;边坡安全系数随时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建议在水库泄洪管理方面,适当控制泄洪速率,同时加强路基坡体排水,以有利于库岸边坡稳定。

    • 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研究

      2011(4):151-153,158. CSTR:

      摘要 (1317) HTML (0) PDF 507.08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为满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际需要,在GIS支持下,以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分析为基础,对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密度超过400 kg/hm2的地区有20个,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玛纳斯河、伊犁河流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药面源污染区域的分布与化肥面源污染分布基本相同,从农药投入密度来看,超过3 kg/hm2的地区有18个;畜牧粪尿排泄密度超过30 kg/hm2的地区有13个,畜牧养殖污染从程度上来说北疆地区明显要大于南疆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中风蚀占89.32%,水蚀仅占10.68%。对新疆地区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I类区域属于重污染区域,Ⅱ类区域属于农资类污染区,Ⅲ类区域属于畜牧污染型重污染区域,Ⅳ类地区为轻污染区域。

    • 白桦根系力学特性的定量研究

      2011(4):156-158. CSTR:

      摘要 (1248) HTML (0) PDF 247.70 K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华北地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以白桦单根拉伸的试验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白桦根系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依据试验设计的准则,选取拉伸速率、根长(标距)和直径这3个指标作为影响白桦根系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以最大抗拉力、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及极限延伸率这4个指标作为反映白桦根系力学特性的响应指标。结果表明,根径对白桦的最大抗拉力、抗拉强度和极限延伸率存在显著影响;根长(标距)、拉伸速率均对弹性模量和极限延伸率存在显著影响。对选取的4个反映白桦根系力学特性指标而言,拉伸速率与根长(标距)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对抗拉强度及最大抗拉力而言,拉伸速率与根径、根长(标距)与根径的交互效应均存在且有显著差异表达。对弹性模量、极限延伸率而言,根长(标距)与根径的交互效应的影响不显著,而拉伸速率与根径的交互作用有显著影响。

    • 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

      2011(4):159-162. CSTR:

      摘要 (1655) HTML (0) PDF 1.69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之一,正确划分其环境功能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在探讨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遥感和GIS等先进空间模拟技术,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需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南京市划分为4类土壤环境功能区,并阐明了各区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方向,可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GIS识别分析

      2011(4):163-167. CSTR: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54 M (2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青藏高原都是国内外地质及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的地区。青藏高原范围不同于行政区划,基于不同标准和目的得到的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基于地貌形态特征,利用SRTM数据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半自动地提取了青藏高原的边界,并对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进行了自动识别划分,获得了高原16种地貌形态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以高海拔丘陵、小起伏高山、中起伏亚高山和中起伏高山为主,占到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0.58%,高原内部地势较平缓,边缘起伏较大,与其相邻区域在地貌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 太湖源地区雷竹林氮磷径流输出与拦截控制

      2011(4):168-171. CSTR:

      摘要 (1169) HTML (0) PDF 585.73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雷竹生产是临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雷竹覆盖技术下的高施肥量容易导致水体污染负荷过高,因此,控制雷竹林氮磷流失极为重要。通过田间原位设置4种不同的生态拦截方法,观测春夏季雷竹林土壤氮磷径流输出,探讨了不同拦截方式对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4种不同拦截小区中,颗粒物运载的氮是径流损失的主要氮形态,施肥量和雨强是影响氮磷流失量的主要因素。以原生雷竹林作为拦截带的小区氮磷径流损失量最高,分别达到1 006.2和387.6 g/hm2;通过比较,黑麦草对氮磷径流损失通量拦截效果要优于其它拦截带,其氮磷损失通量分别为777.1和228.9 g/hm2;黑麦草+竹炭拦截小区的氮磷流失量分别为827.7和242.1 g/hm2;竹林+竹炭拦截的径流损失量分别为1 098.6和366.5 g/hm2,竹炭对竹林的氮磷拦截效果不佳。雷竹林地氮磷径流损失风险不大,其中氮的流失量要远高于磷。4种不同拦截小区中,生态拦截草带对控制雷竹林地土壤氮磷的径流迁移效果最佳。

    • >综合治理
    • 赣南地区生态建设30a来的综合效益评价

      2011(4):172-176.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232.93 K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对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总结已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治理特点,对赣州市30 a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州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1980年为6.30亿元,1997年为25.98亿元,2007年为41.65亿元;1997,2002,2007年赣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静态经济效益分别为17.11,35.27和45.16亿元;各阶段社会效益效果为中等或良以上。可见,赣南地区30 a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东北黑土区道路状况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研究

      2011(4):177-179,184.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539.31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PS野外定点测量的方法,对东北黑土区鹤北小流域切沟长度进行了调查,经室内Arcinfo处理及统计分析,获取了鹤北流域沟长特征及其与道路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数量关系看,鹤北流域道路长度与切沟长度存在一定关系,表现在土质路面的道路对切沟影响较大;流域谷底和坡面下部道路长度与切沟长度关系最密切。(2)鹤北小流域切沟分布与道路分布关系密切,道路两侧约25 m范围内切沟长度增长迅速,是治理的重点区域。

    • 围栏封育对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2011(4):180-184.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1.06 M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不同围封类型的沙化草地植被以及土壤有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围栏封育使植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2)适度的围封年限(<8 a)可以使群落盖度、平均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明显提高,过长的围封年限(>19 a)反而使各植被数量特征以及物种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3)围栏封育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表明适度的围封年限既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又有利于土壤特性的改良。但过长时间的围栏封育会导致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以及草地生产力下降。

    • 狗牙根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2011(4):185-189.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932.45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狗牙根为研究对象,就狗牙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抗拉强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密度及根系重量随土层深度(0—40 cm)的增加而减少,其规律均服从指数函数关系分布;根系抗拉力随直径增大而增大,其分布规律均可用二次函数进行拟合;根系的平均抗拉强度为39.349 MPa,约为Ⅰ级钢筋抗拉强度的17%,能产生显著的根系"加筋作用",抗拉强度随直径增大而减小,其规律服从指数函数关系分布。根据狗牙根根系分布特征及抗拉强度特性,其固土护坡作用较大。

    • 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对杨柴生长状况及沙土改良效果研究

      2011(4):190-194. CSTR:

      摘要 (1238) HTML (0) PDF 537.12 K (1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对沙土理化性质以及沙生植物生长状况的改良效果,采用异地温室人工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改良剂不同施用率处理(CK:0%;A1:4%;A2:8%;A3:12%;A4:16%)对库布齐沙漠沙生植物群落优势种杨柴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杨柴生长状况,施加改良剂4种处理新梢生长高比对照增加了4.35%~43.5%,植被叶片数呈:A4>A2>A3>A1>CK,杨柴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增加了36.8%~168.5%,同时减小了植株的根冠比;施用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改善了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增加了植株的吸水量,提高了杨柴在全天各时段的叶水势;施用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渗透速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并且能增加土壤养分储备,提高速效养分,缓解养分失衡。

    • 磨西河流域冰碛补给一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

      2011(4):195-199. CSTR:

      摘要 (1018) HTML (0) PDF 1.37 M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冰碛补给—暴雨型泥石流是发育在高海拔冰缘山区的一种特殊灾害地貌过程,隐蔽性较强,故对这一灾害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在总结目前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发育有大量冰碛补给—暴雨型泥石流的贡嘎山东坡磨西河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冰碛补给—暴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这类泥石流形成过程的4阶段模式:清水汇流阶段→单颗粒固体物质起动阶段→掏蚀和侧蚀阶段→泥石流形阶段。最后,对冰碛补给—暴雨型泥石流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与其土地属性要素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

      2011(4):200-203,209. CSTR:

      摘要 (1202) HTML (0) PDF 1.32 M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对研究区农户进行分类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属性要素与农户类型,土地属性要素与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户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类型农户与土地属性要素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土地属性要素角度看,距离只对个别农户产生影响;坡度对种草的农户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对于种树的农户成为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而坡向则作为一个客观的决定因素。(2)从农户角度看,对于种粮农户,地块到公路的距离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对于打工农户会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块种草;传统农户则倾向于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块进行造林。

    • 基于水土流失的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

      2011(4):204-209. CSTR:

      摘要 (987) HTML (0) PDF 1.79 M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 龙泉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灾对策

      2011(4):210-214.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235.77 K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环境复杂,山地灾害严重,泥石流灾害处于高风险区,是浙江省泥石流的重灾区。随着龙泉市旅游、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泥石流的成灾特征及防治研究愈加紧迫。通过普查、遥感解译、专家详查等方法,共调查了146条沟谷,其中重点调查96条,典型调查49条,确定泥石流隐患46处。经分析发现龙泉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表现出市域面积大范围分布泥石流,集中在台汛期爆发,主要沿断裂带分布,合适的地貌条件利于泥石流形成,火山岩区域发生泥石流几率高,水土流失区和植被良好区均会发生泥石流共6个特征。并根据泥石流灾害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可为该市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污泥堆肥对迎春和紫穗槐生长的影响及其施用量确定

      2011(4):215-217,222. CSTR:

      摘要 (961) HTML (0) PDF 577.09 K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污泥堆肥对水土保持措施常用植物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迎春和紫穗槐在污泥堆肥施用比例分别为栽培土量的0~5%和0~10%时,株高、冠幅及植物干重均随污泥堆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施用适量的污泥堆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根据重金属不同形态的环境风险引入毒性响应系数,最终确定了北京市通州区污泥堆肥合理施用量为3.62 t/(hm2.a)。

    • 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

      2011(4):218-222. CSTR:

      摘要 (766) HTML (0) PDF 1.25 M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贵州省毕节地区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区域经济增长趋势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耕地面积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生产总值及城镇化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耕地面积从1988年的4.02×105hm2下降到2008年的3.65×105hm2,年平均递减率为0.48%。人均耕地面积由1988年的0.069 hm2下降到了2008年的0.047 hm2,年均递减率为1.90%;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城镇化率对耕地面积的减少都有显著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030,-0.002和-0.046,其中人口城镇化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最大。20a间毕节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导致耕地非农化的产生,仍然是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 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分析

      2011(4):223-226.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487.56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体系松散,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对存在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调整已显得十分必要。对宝鸡市各区县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比较了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与《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各级的上限值。结果表明,2007年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1999年减少了7.37 m2,较国家设定的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上限超出了39.67 m2,在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得到宝鸡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可达11 168.07 hm2

    • 煤矸石渣土改良及其效果研究

      2011(4):227-231.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762.35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燃煤矸石山渣土具有高盐强酸性,严重制约了植物的生长,因此在对自燃煤矸石山进行植被恢复时,首先要对煤矸石山渣土进行改良。以研究区内黄土作为改良剂,研究了其对自燃煤矸石渣土的改良方法和效果。选取高羊茅、刺槐、紫穗槐、侧柏、山皂角在改良后的渣土中进行种植实验,测试改良效果,筛选适宜在煤矸石山上种植的植物,并确定黄土作为改良剂的施用比例。改良实验结果表明,黄土作为改良剂对自燃煤矸石渣土的强酸性改良效果良好,在pH值为2.8的强酸性渣土中,加入25%的黄土,pH值可提高到6.8。对自燃煤矸石渣土的高盐性改良效果较差,在盐分为3.8%的煤矸石渣土中,加入62.5%的黄土,盐分可降低至0.97%。种植实验也表明,高羊茅、紫穗槐、山皂角对改良后煤矸石渣土的适应性较强,刺槐、侧柏的适应性则较弱。

    • 广西壮族自治区洪水灾害经济损失评价

      2011(4):232-236. CSTR:

      摘要 (736) HTML (0) PDF 1.03 M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98—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洪水灾害经济损失、不稳定度、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洪水灾害经济损失指数共4方面对广西地区洪水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程度是影响该区洪水灾害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洪水灾害农业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比重保持在5%~15%;区内环境不稳定度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趋势逐年下降;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为0.5%~9%;洪水灾害损失指数能反映洪水灾害致灾因子年际变率和孕灾环境的不稳定性,能够很好地评价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同时为洪水灾害发生时能快速评估出洪水灾害的损失及洪水灾害防治提供方法和依据。建议加强对较大洪水的防御能力,加大该地区的农业基础投资力度,提高各类防治工程的防洪标准。

    • 兰州市北山植被退化区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2011(4):237-240. CSTR:

      摘要 (1125) HTML (0) PDF 195.37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植被恢复评价指标对兰州市北山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总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值法是干旱区植被恢复模式筛选的有效方法。有补水条件造林区,水平台+鱼鳞穴+生态垫覆盖+人工灌木群落(柠条、侧柏、甘蒙柽柳、沙冬青)模式是植被退化区效果明显的恢复模式。无灌溉造林区,V形水平沟+鱼鳞坑+地膜覆盖+天然植物群落+红砂模式是阳坡(半阳坡、梁峁)地段最佳模式;鱼鳞坑+地膜覆盖+天然植物群落+红砂+柠条是阴坡(半阴坡)地段最佳模式;鱼鳞坑+天然植物群落+甘蒙柽柳是沟谷地段最佳模式。任何条件下,人工封育+天然植物群落都是效果明显的植被恢复模式。

    •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

      2011(4):241-246. CSTR:

      摘要 (2500) HTML (0) PDF 602.08 K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单元,对比分析了小流域2005和2009年生态治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数量特征的变化。结果发现,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系数值降低,说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程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略微降低,非毛管孔隙度明显增加,毛管孔隙度明显下降,土壤毛管持水量明显降低,土壤田间持水量明显提高,表明土壤的孔隙结构更加合理,土壤持水能力与通气透水性能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全氮、全磷含量明显增加,全钾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土壤pH值略微降低;植物的高度、基径、冠幅、均匀度等数量特征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壤质量与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经过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土壤、植被生态效应改善与提高,逐步改善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