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2011(3):1-6,11.

      摘要 (1612) HTML (0) PDF 3.58 M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长江流域近60 a来气象资料和自然灾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金沙江/雅砻江水系、岷沱江水系、上游干流区间、嘉陵江水系、乌江水系、汉江水系、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中下游干流区间等9个不同的区域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El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降水量、气温、自然灾害事件等气候因子与ENSO事件的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得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十分显著。厄尔尼诺事件年大多表现为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且发生干旱灾害的概率升高。拉尼娜事件年一般表现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发生率相对增加。建国60 a来长江两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都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向强拉尼娜事件转换年。厄尔尼诺事件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要强于拉尼娜事件。2009-2010年的ENSO事件气象条件与1998年发生大洪水时的气象条件状况极其相似,2010-2011年和以后强ENSO冷暖事件转换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大,一定要做好气象监测和气象灾害防治。

    • 毛细阻滞型腾发封顶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分析

      2011(3):7-11.

      摘要 (1183) HTML (0) PDF 1.68 M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在考虑降雨与腾发条件下,建立了填埋场腾发(ET)封顶层非饱和渗流非稳态一维控制方程。采用大连市1976年的气象资料作为降雨(48a汛期降雨最大年份)与腾发条件,以数值方法计算所建立的一维控制方程。通过变动参数计算并分析了植被、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对ET封顶层水力学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浅层毛细阻滞型ET封顶层,在强降雨期间,可有效储存入渗雨水而不进入填埋场内部,在无雨期间,可有效释放土层中孔隙水。相对于无植被情况,有植被覆盖的ET封顶层对雨水入渗-腾发循环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降雨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对封顶层含水率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降雨强度或降雨持续时间增大,土层含水率变化逐渐增强,封顶层由上至下逐渐达到饱和,说明该ET封顶层不适用于强降雨地区。

    • 腾格里沙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层水分入渗研究

      2011(3):12-16,70.

      摘要 (1372) HTML (0) PDF 831.93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明腾格里沙丘沙层水分渗透性及其原因,在该地区进行了沙层水分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稳定前,流动沙丘入渗率最大,半固定沙丘次之,洼地最小。在达到稳定入渗后,半固定沙丘的入渗率较流动沙丘略大,洼地则最小,它们的平均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6.8,16.2,12.0 mm/min。不同地貌类型的沙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在6.3~8.8 min之间。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水分入渗量基本相同,入渗量均较大,洼地入渗量最小。沙层具有入渗率高,达到稳定入渗快和入渗率变化小的突出特点,沙层粒度较粗,组成均一和孔隙连通性好,是其主要原因。沙层入渗率高为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的3个入渗计算公式中,Koctakob公式最适用于沙丘水分的入渗研究,Horton公式也较适用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通用经验公式不适于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

    •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岩溶水文水资源的响应研究

      2011(3):17-21.

      摘要 (1171) HTML (0) PDF 1.85 M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例,采用基于落水洞的岩溶半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不同水平年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假设下的流域年、月径流量变化。结果表明,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各水平年在极端水田和极端林地情景下年总径流量明显减少,而极端裸岩使年总径流量增加相对不是很明显;对于相同的降雨条件,3种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得到的流域年总径流量大小排列顺序为:裸岩>林地>水田;年总径流量在流域优化空间情景假设下较现状模拟值将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林地面积增加,裸岩面积减少;在极端情景假设和空间优化配置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对冬、春季影响较小;而且流域的水文响应敏感度都表现为: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

    • 三江平原水稻田耕层土壤铁随开垦年限的动态变化

      2011(3):22-25,51.

      摘要 (1351) HTML (0) PDF 1.06 M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江平原不同开垦年限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稻田耕层土壤铁随开垦年限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增加,水稻田耕层土壤全铁呈指数形式递增;游离态铁以波动形式增加,3和11a时为波谷,5和14 a时为波峰;络合态铁开垦前期逐年增加,8 a后增加到1562.41mg/kg,随后逐渐减少;无定形态铁呈指数递减趋势。氧化铁的游离度先升高后降低,开垦8 a时达到最高值0.46;络合度在开垦前8 a逐年上升,5~8a增速降低,8a时达到最高值0.18,之后逐年下降;活化度则呈指数形式下降。土壤淹水状况和耕作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水稻田和大豆田氧化铁游离度、络合度和活化度随开垦年限变化趋势的差异。水田开发使湿地表土游离态铁、络合态铁和无定形态铁含量增加,氧化铁游离度升高,水稻田耕层土壤氧化铁络合度和活化度低于天然湿地,高于大豆田。

    • 云南省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2011(3):26-31.

      摘要 (1095) HTML (0) PDF 270.29 K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10°坡地上研究了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对径流、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玉米单作。2005年径流和土壤侵蚀,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24.4%~34.1%和13.0%~50.9%;2006年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8.5%~55.3%和32.5%~85.3%。其中玉米间作牧草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其次是玉米间作马铃薯及间作甘蓝。2005年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 两种初始土壤含水量对浑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2011(3):32-35.

      摘要 (1346) HTML (0) PDF 1000.38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浑水入渗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以清水入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浑水入渗实验特征以及减渗率等内容。分析结果表明,第1 min末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浑水浓度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递减,均表现出随着浓度增加呈稳定趋势。清水的累积入渗量在相同时段内始终最大,随着泥沙浓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减小。本研究结果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 西藏高原砂生槐种群生活史特征

      2011(3):36-39.

      摘要 (1461) HTML (0) PDF 459.38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相邻格子法,以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砂生槐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生活史特征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高原砂生槐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2种生境中的种群径级结构均呈现基部宽,顶部窄,随径级增大个体植株数减少的趋势。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是增长型种群,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偏向成熟型。砂生槐种群在幼苗阶段死亡率较高,进入中龄期后死亡率有所降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砂生槐种群均呈DeeveyΠ型(直线型)分布。

    • 近50年黄土高原风蚀区风速的区域变化特征分析

      2011(3):40-43.

      摘要 (1016) HTML (0) PDF 997.99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影响着地面热量平衡和水循环,也是土壤风蚀的主要动力。选取黄土高原风蚀区12个代表站1957-2009年的风速资料,采用距平累积、Mann-Kendall等分析方法,研究了12个站点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变化特征以及起沙日(DTS)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风蚀地区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固原、盐池县年平均风速最大,东部地区河曲县风速最小,固原、横山和绥德地区的年均起沙日最多。靖远、银川和绥德的年平均风速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其余站点年平均风速都呈现降低趋势。年最大风速均呈现减小趋势。日最大风速的极大值出现在4-5月,5月份起沙日出现次数最多,由于该时段春耕扰动地表,而且植被萌发前地表覆盖较小,故容易产生风蚀。

    • 黄土区退耕封育草地微生境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2011(3):44-46.

      摘要 (1045) HTML (0) PDF 1.30 M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是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限制性因子,探讨不同微生境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机械布点原则,采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分析结果表明,(1)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表现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2)同坡向不同微生境类型(峁坡坡面、峁坡坡面浅沟、峁坡坡面小切沟、大切沟沟底、大切沟阳坡或半阳坡、大切沟阴坡或半阴坡、沟坡坡面)之间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其含水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局部地形和植被生长状况,局部小地形主要影响降水和日照的再分配,植被主要影响降水截留和蒸腾;(3)根据含水量的大小,将3个坡向21个微生境类型划分为3个类群,其含水量依次为11.68%,8.68%和5.77%。

    •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

      2011(3):48-51.

      摘要 (1244) HTML (0) PDF 1.06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对盐渍化土壤蒸发量、含水率及含盐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蒸发量逐渐减少,当秸秆覆盖量为7500 kg/hm2时,日蒸发量减少幅度趋于稳定。(2)秸秆覆盖量为10500,7500,4500,1500 kg/hm2时,蒸发抑制率依次为80.54%,79.01%,62.45%,37.93%。(3)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不同土层含水率逐渐增加。当秸秆覆盖量为7500kg/hm2时,0-10cm土层含水率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实验增加了9.28%;0-10cm土层含盐量下降幅度最大,含盐量减少了3.21%。因此,秸秆覆盖盐渍土壤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抑制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对改良盐渍化土壤具有显著效果。

    • 高寒草原轮叶马先蒿群落沿水分梯度特征研究

      2011(3):52-56,65.

      摘要 (1328) HTML (0) PDF 498.55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组成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距离水源1 m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轮叶马先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42.5%)。随着与水源距离的增大土壤含水量降低,轮叶马先蒿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小。(2)不同水分条件下轮叶马先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有明显的差异。(3)在距离水源最近处轮叶马先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达到最高,但在土壤含水量为25.5%时,轮叶马先蒿产生的种子数量达到最大值,且地上生物量达到第二峰值,说明轮叶马先蒿并不是喜湿植物。禾本科和杂类草的优势地位则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4)土壤含水量是限制轮叶马先蒿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生境因子,应通过控制水源处的种子传播来遏制轮叶马先蒿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

    • 基于EOF的陕西省降水变化时空分异研究

      2011(3):57-59,93.

      摘要 (1238) HTML (0) PDF 926.01 K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陕西省23a来96个气象站点的数据进行EOF分解,分别计算出年降水场的特征向量分布和时间系数序列。结果表明,应用EOF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对陕西省而言前3个特征向量揭示了3种典型的分布场,其累计贡献率达81.10%。陕西省降水的空间分布有3种典型的模式,即全局型、南北型和东西型。总体上3种场的特征向量分布值表现为南大北小,且高值中心都出现在陕西省的最南端,这说明南部虽然多雨,但年际变化量较大,北方少雨,但年际变化量较小。对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发现,陕西省的降水场主要表现为6种类型。从23a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它与贡献率所反映的降水场的典型程度基本一致。

    • 武夷山风景区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库特性

      2011(3):60-65.

      摘要 (1523) HTML (0) PDF 1.25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毛管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在0-6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土壤总库容最大,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林的最小。竹林的储水库容最大,而通透库容最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特性优于其它林分,最有利于涵养水源。

    • 降雨因子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1(3):65-70.

      摘要 (1161) HTML (0) PDF 234.86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研究石漠化发生发展的驱动机制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必要条件。为了定量研究气候要素对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综合选取地理要素、气候要素、人口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人地关系要素中对石漠化具有驱动作用的因子。用这些驱动因子与石漠化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选取显著相关的部分驱动因子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来定量衡量各驱动因子对石漠化影响的重要性,从而定位气候要素对石漠化发生发展影响的作用。分析认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自然地理因子决定的,自然气候要素特别是暴雨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直接的驱动力,并随着雨量级的增加其对石漠化的驱动作用越强。

    • 初始含水量对盐碱土饱和导水能力和盐分淋洗的影响

      2011(3):71-74.

      摘要 (1092) HTML (0) PDF 849.49 K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初始含水量对盐碱土饱和导水能力和盐分淋洗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6个不同初始含水量的定水头饱和导水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盐碱土饱和导水率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二者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淋洗液pH值降低,电导率升高;随盐碱土饱和导水率的增大,淋洗液pH值升高,电导率降低,二者均与饱和导水率间呈对数关系。长期淹水状态下,盐碱土饱和导水能力平稳降低,盐分淋洗效果也变差。

    • 青海湖南侧江西沟土壤水分研究

      2011(3):75-80.

      摘要 (1103) HTML (0) PDF 1.48 M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含水量和粒度测定,对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湖南侧土壤水分含量特征、土壤干层与草原发育的适宜性和土壤水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南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土壤1.0m左右深度以下有长期性土壤干层发育;从上向下土壤干层发育强度呈现加重趋势,由轻度干层变为中度干层,这主要与气候暖干化和降水量少有关。虽然该区丰水年土壤剖面上部的水分明显升高,但还没有使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得到全部恢复。青海湖南侧土壤是与黄土相似的粉沙土,但该区土层较薄,土壤水库的调蓄能力较小。土壤干层的发育和较弱的土壤蓄水能力指示该区不适于植树造林,适宜发展消耗水分较少的草原植被。

    • 冻融作用对黑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2011(3):81-84.

      摘要 (1102) HTML (0) PDF 532.71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反复的冻融循环会通过改变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土壤力学性质而使其侵蚀加剧。探讨了冻融循环作用对土壤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从冻融机理上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机制。以黑土为试验对象,考虑冻融循环周期和土壤含水率2个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冻融试验研究了黑土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ψ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对黑土黏聚力影响较大,而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同一含水率下,黑土黏聚力c呈减小趋势,3次冻融循环以后,c值趋于稳定。在冻融循环次数一定时,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黑土黏聚力c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冻结温度一定时,1次冻融循环对土壤黏聚力c的扰乱较大,其后扰动程度则基本不变。与土壤黏聚力不同,土壤内摩擦角在整个冻融循环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

    • 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性质分析

      2011(3):85-87,116.

      摘要 (1178) HTML (0) PDF 677.29 K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无论是从各土层还是整个土层的平均值看,混交林中土壤容重较红松纯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有效含水量、贮水能力、渗透系数K10等均较红松纯林明显增加,就整个土层的平均值而言,分别增加19.17%,21.50%,12.17%,32.68%,24.29%,42.22%,19.72%,27.71%,12.17%和39.44%。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土壤的孔隙状况得到了改善,混交林土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较红松纯林明显提高。

    • 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与植物群落的分布

      2011(3):88-93.

      摘要 (1222) HTML (0) PDF 810.01 K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9月对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土壤水分、盐分、养分(有机质、氮和磷)等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可溶性盐、有机质之间,以及可溶性盐和有机质之间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全磷的相关性不显著。从陆向海方向,土壤含水率和可溶性盐含量升高,有机质含量降低,群落组成种类减少,群落盖度降低;由以狗尾草为优势种多种植物伴生的杂草群落演变成单一的柽柳、碱蓬群落,最后耐盐大的翅碱蓬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

    • 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2011(3):94-98,154.

      摘要 (1041) HTML (0) PDF 1.66 M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剖面上有机碳含量加权平均值随植被恢复年限逐渐升高,坡耕地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值为3.54 g/kg,弃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阶段分别比坡耕地提高6.8%,36.6%,41.5%和73.6%;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20cm以下土层;0-5和5-10cm土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逐渐增加,并有向大粒级(>2 mm)团聚体中富集的趋势,1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变化不明显;弃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阶段0-20cm土层>5,5~2和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坡耕地,说明植被恢复0-20cm土层土壤增加的有机碳更多地固定在>1mm粒级团聚体中。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现状与分析

      2011(3):99-102,121.

      摘要 (1266) HTML (0) PDF 1.66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生态安全监测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水生态安全保护和修复的前期工作。水生态安全监测就是对水环境、水生物相关的因子(包括大气、土壤、生物以及人为因子)的监测,重点是水质和生物。介绍了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的现状,分析了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最后,就更好地做好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提出了研究建立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体系,进行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分区,扩充和增设监测站点(重点是增设遥感和无线监测站点),扩大监测要素的范围(从以水质为主逐步向水生态发展)和构建鄱阳湖水生态监测数据平台以形成数据共享机制的对策。

    •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估算流域侵蚀速率的原理与应用

      2011(3):103-107.

      摘要 (1641) HTML (0) PDF 372.28 K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表侵蚀是地貌演化的外营力。定量估算地表侵蚀速率,探讨其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利用河流阶地沉积物或盆地沉积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 26Al)可获取流域万年尺度平均侵蚀速率时间序列,弥补了热年代学获得的百万年平均剥露速率和水文观测获得的年代级侵蚀速率之间的环节。地表及其附近岩石中的矿物的原子核受到来自外层宇宙空间的高能宇宙射线粒子的轰击,发生核反应而产生放射性核素,然后被快速埋藏,不再接受宇宙射线辐射。总体上,它们在地表的暴露时间短暂,宇生核素含量低,埋藏后宇生放射性核素随时间流逝而衰减。利用10Be和26Al估算流域古侵蚀速率基于此原理,通过测试河流沉积物或盆地沉积物的年代,结合10Be浓度,进而估算流域的平均侵蚀速率。应用宇生核素方法研究流域侵蚀速率,具有采样简便,精确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可以反映更大时间尺度和更广空间尺度上的侵蚀速率变化情况,利用10Be和26Al等核素方法对第四纪至全新世的地表演化进行研究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 聚乙烯管壁厚对圆柱灌水器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

      2011(3):108-112.

      摘要 (1112) HTML (0) PDF 448.19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圆柱灌水器流量设计精度及滴灌系统的均匀度,以7种圆柱灌水器和4种壁厚组成的25种滴灌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微小物体三维扫描仪MCS-60型测量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并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灌水器水力性能测试平台测试此25种滴灌管,得出其流量压力曲线关系、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测试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聚乙烯(PE)管厚度对同一灌水器的流量确实产生影响,其最大影响率能达到20%;不同的PE管壁厚对流量系数影响较大,但对流态指数影响较小;灌水器流道宽度也是造成不同PE管壁厚对灌水器出流的因素,流道越宽,对灌水器出流影响越大。

    • 大渡河加郡一得妥河段大型滑坡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2011(3):113-116.

      摘要 (1280) HTML (0) PDF 1.27 M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渡河加郡-得妥河段的地质环境特殊,地质灾害发育,对各种工程活动的潜在危害很大。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由于视野所限或交通不便等给区域地质调查带来许多困难。而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调查,可以直接按影像勾绘出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并确定其类别和性质,同时还可查明其产生原因、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基于大渡河加郡-得妥河段的Worldview(分辨率0.5m)遥感影像,通过对影像进行系统化处理,建立正射影像地图及三维遥感图像模型,并结合先进的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对该河段内发育的大型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河段滑坡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和脆性断层控制,地震为其触发因素。

    • 青岛盐碱地盲管排盐与绿化改造技术的研究

      2011(3):117-121.

      摘要 (1137) HTML (0) PDF 427.44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岛市加大了对沿海滩涂地的开发利用,对盐碱地绿化改造的技术措施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在对山东省、天津市等地盐碱地改造措施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滨海海涂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盲管排盐和隔盐层相结合加客土置换的土工改造措施,盲管与排水系统相接,达到排水排盐作用。在工程排盐的同时,应用不同的绿化改造技术,筛选耐盐碱植物树种,施用改良肥、苗木的栽植方式等,可有效地减少地面水分的蒸发,降低地下水位,并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 >综合治理
    • 日照市茶树种植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2011(3):119-224.

      摘要 (1777) HTML (0) PDF 1.16 M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日照市茶树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其环境质量状况,并将评价结果利用ARC/MAP地统计模块中的克里金插值法插值处理。结果表明,日照市茶树种植区重金属元素分布较为均匀,仅Cd,Hg的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大;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好,仅在局部地区存在Cd,Ni污染;根据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空间分布,大部分地区土壤属于Ⅰ级,少部分属于Ⅱ级和Ⅲ级,整个区域未出现Ⅳ级和Ⅴ级土壤。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子午岭地区坡面浅沟侵蚀临界模型研究

      2011(3):122-125,201.

      摘要 (1211) HTML (0) PDF 1.12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子午岭地区梁坡高精度的GPS(Trimble 5700)实测数据对国内外已有的浅沟侵蚀临界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已有浅沟侵蚀临界模型模拟的子午岭地区浅沟侵蚀分布面积或大于实际浅沟侵蚀区的10%~40%,或小于实际的20%~35%。基于子午岭地区实测的梁坡GPS数据建立高分辩率的DEM,构建了适用于子午岭地区的浅沟侵蚀临界模型。利用实测GPS数据对所建浅沟侵蚀临界模型进行验证,发现用新建的浅沟侵蚀临界模型模拟的研究区梁坡浅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浅沟侵蚀分布区非常吻合,其误差仅为5%。

    • 半干旱农田地区DPM模型适用性初步研究

      2011(3):126-130.

      摘要 (1138) HTML (0) PDF 1.36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DPM模型是根据粉尘释放通量与粉尘跃移通量及跃移颗粒的动能通量成正比的原理,由土壤微团粒跃移模块以及粉尘粒子释放模块构成的。为验证DPM模型在半干旱地区农田的适用性,选取了半干旱地区陕西中北部4种典型土壤类型农田进行野外观测研究,计算分析了各观测区的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表土微团粒粒度、摩阻风速和起动摩阻风速,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季节DPM模型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DPM模型可以用于模拟预测我国半干旱区农田不同土壤类型粉尘释放通量,可以较好地用于模拟预测半干旱农田夏冬两季节的粉尘释放通量。

    •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流域坝系稳定性分析

      2011(3):131-135.

      摘要 (1125) HTML (0) PDF 219.49 K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坝系相对稳定原理是淤地坝规划的理论基础。依据影响坝系稳定性的7个主要因素:坝控面积、坝数、总库容、可淤库容、坝前水深、防洪能力、淤地面积,以Matlab 7.0为平台,采用混沌神经网络(COBP)模型对马家沟流域13个坝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坝系中有7个坝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坝系稳定系数来校核COBP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可以判定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可信。此外,分析了7个坝系不稳定的原因,采用增加坝高和增加淤地坝数量的方法使7个不稳定坝系均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马家沟13个小流域淤地坝重新规划,形成的13个坝系全部处于稳定状态,可见COBP方法在确定流域坝系稳定方面具有实用的价值。

    • 降水一水土保持一径流统计模型在潮河流域的应用

      2011(3):136-139.

      摘要 (1177) HTML (0) PDF 1.07 M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密云水库以上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流域1961-2005年的还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水土保持措施(水平梯田和造林)面积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基于降水-水土保持-径流之间关系的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该区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模型评估结果表明,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水效应分别为2.54%,3.52%,28.71%,6.87%和48.02%;1981-2005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水效应比较显著为22.96%。2001-2005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最大,1981-1990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次之,1991-2000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最小。水土保持措施对枯水时段的减水效应更为突出。

    • 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研究

      2011(3):140-144,160.

      摘要 (1051) HTML (0) PDF 1.86 M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重建模式,首先需要找出驱动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然后针对这些主要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以建立合理的重建模式。在定性描述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并比较容易获取的数据作为变量,通过分析得出影响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防治措施。此外,根据各地区的水分条件以及草地退化的严重程度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建立了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重建模式。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阶段经营密度研究

      2011(3):145-148.

      摘要 (1196) HTML (0) PDF 230.13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分密度是指林木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的立木株数,它与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产量、质量等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河北省木兰国营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提出了冠幅竞争指数。通过拟合实测冠幅、胸径和相对冠幅竞争指数,得出了竞争指数分别为0.2,0.4,0.6,0.8时,所对应的华北落叶松的不同经营密度值。

    • 水土流失区农户燃料选择及效益

      2011(3):149-154.

      摘要 (994) HTML (0) PDF 1.57 M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薪柴是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长汀县农户燃料的选择行为,发现1960s-2000s,长汀县农户商品燃料无论是实物消耗量比重还是有效热值比重都显著上升,且有效热值比重较实物消耗量比重上升更快。燃料替代措施对政府而言是低成本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农户则因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出现燃料替代的净收益。调查的3种燃料组合对薪柴替代的经济效益依次为"沼气+电">"蜂窝煤+电">"液化气+电"。从理论上分析了采集薪柴的综合成本、农户燃料选择及典型替代过程,强调了人为调控因子对燃料替代及水土流失治理的作用。

    • 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1(3):155-160.

      摘要 (1167) HTML (0) PDF 397.87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西省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中陕北大、中型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整理。结果表明,陕北大、中型淤地坝控制面积为28 703.84 km2,拦沙总量达4.11×1015kg,反映了淤地坝具有显著的拦泥淤地作用。淤地坝的建坝密度、实测拦泥库容、单坝控制面积,两两成正相关关系。陕北榆林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但种植作物太过单一,而延安市已淤成的大、中型淤地坝地只局限于拦截泥沙。陕北淤地坝主要的管护方式为集体管护。淤地坝各部件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坝体隐患。

    • 基于RUSLE和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壤侵蚀风险格局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2011(3):161-167.

      摘要 (1130) HTML (0) PDF 1.07 M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之一。利用GIS技术和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降雨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进行预测估算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以RUSLE模型的基本构建方法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对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县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估测性。分析了模型中各个作用因子在当地的分布及表现特点,并构建了该县的土壤侵蚀风险格局。提出在土壤侵蚀格局的关键点或地带,依靠坡改梯,增加护坡,种植等高植物篱,提高植被郁闭度等手法,提高流失斑块的破碎度,降低地表径流能量,弱化土壤侵蚀的规模化效应,以期起到解决或减弱当地土壤严重流失问题的作用。土壤流失风险格局也可以为土地利用格局的改造提供指导性依据。

    • 不同覆盖方式对绿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1(3):168-170,179.

      摘要 (1173) HTML (0) PDF 844.53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豆是陕北旱区特色经济作物和主要农作物之一,探索适合地区特色的绿豆高产抗旱栽培技术对完善该区小杂粮栽培模式和提高区域农业水平意义重大。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垄膜覆盖、双沟覆膜、全膜覆盖、秸秆覆盖和露地5种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对绿豆土壤温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生长和经济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陕北地区绿豆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秸秆覆盖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同时降低地温,增产作用不明显。3种地膜覆盖方式中,又以垄膜覆盖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绿豆产量的效果最好,且操作简单,在陕北地区绿豆抗旱栽培中应优先考虑。

    • >综合治理
    •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2011(3):171-174.

      摘要 (1327) HTML (0) PDF 534.67 K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省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1.92%,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极易受到破坏。从生物多样性特征出发,从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方面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市)为单元对贵州省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为优的有10个县(区、市),占11.36%;评价结果为良的有29个县(区、市),占32.96%;评价结果为一般的有39个县(区、市),占44.32%;评价结果为差的有10个县(区、市),占11.36%。评价结果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东北和黔东南的偏远山区,而评价结果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黔中地区。

    •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2011(3):175-179.

      摘要 (976) HTML (0) PDF 1.04 M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山西省1980-2008年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货币比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率、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SI)和人口承载量等8个指标29 a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各项能值指标2012年的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9a来山西省的能值投入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使用强度不断上升,能值货币比率则持续下降,表明山西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29a来山西省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不断下降,环境负荷率不断升高,说明山西省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而取得的;(3)按各项能值指标的变化趋势曲线对2012年山西省能值指标预测的结果表明,若按以往发展模式,山西省产品竞争力将下降,资源环境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将逐步退化或散失。

    •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

      2011(3):180-184,189.

      摘要 (1300) HTML (0) PDF 1.44 M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以及综合风险。结果表明,绝对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而且耕地生态风险最大,水域变化生态风险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土地生态压力风险中,以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最大,其次是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风险相对较小,土地生态综合风险呈增加趋势。生态风险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人口增加,水资源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增加密切相关。

    • 山西省西山地区退耕还林效益评价

      2011(3):185-189.

      摘要 (1102) HTML (0) PDF 723.18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西省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历来以水土流失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评价,能够反映出工程实施对区域生态、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山西省吉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其2000-2008年间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吉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2000年为负值,从2001年开始发挥出来,2000-2008年间综合效益逐年增加,在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 黄土旱塬冬小麦磷素含量累积动态与磷肥利用效率研究

      2011(3):190-193.

      摘要 (1030) HTML (0) PDF 524.57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旱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植株磷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冬小麦植株体内含磷量的影响呈V型,冬前期最高,随着作物生长逐渐降低,灌浆期达到最小值,随后又有回升。冬小麦磷素累积主要集中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成熟期2个阶段进行,保证这2个阶段磷素供应对小麦的良好生长有重要作用。从磷肥利用效率、产量等指标来看,在施用氮肥90 kg/hm2的情况下,磷肥用量应该控制在45~90 kg/hm2的合理范围内。

    • 陕西省淳化县人工刺槐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2011(3):194-201.

      摘要 (1151) HTML (0) PDF 1.33 M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林地的总体多样性、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研究了陕西省淳化县刺槐林径阶、平均树高同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刺槐林在自然恢复下,共发现灌木12种,分属于7科10属;草本46种,分属于17科37属。林下植物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也增加,灌木层、草本层分层较为明显,草本层在植物多样性和重要值等指数上显示高于灌木层。研究表明,1 000~1 500株/hm2的中等密度刺槐林,坡度小于35°的斜缓坡、阳坡、坡下部更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林分径阶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密度小于1500株/hm2时,平均树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

    • 安徽省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

      2011(3):202-204,224.

      摘要 (1430) HTML (0) PDF 762.47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9-2008年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模型预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近20 a安徽省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粮食安全水平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变化明显,为"两升两降"4个变化阶段,其空间差异显著,以北高南低为主要特征;(2)粮食安全指数大体处于安全状态,指数波动起伏上升,区域发展不均衡;(3)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安全指数二者相关性系数较大,相关性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沿江地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 冀北山地不同林分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2011(3):208-212,238.

      摘要 (1267) HTML (0) PDF 1.15 M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冀北山地6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对其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排序为:山杨林(32.32 t/hm2)>白桦林(28.59 t/hm2)>蒙古栎林(20.26t/hm2)>油松蒙古栎混交林(19.49 t/hm2)>华北落叶松林(13.53 t/hm2)>油松林(13.23 t/hm2);各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山杨林(1709 t/hm2)>油松蒙古栎混交林(1 551 t/hm2)>白桦林(1 549 t/hm2)>油松林(1547 t/hm2)>华北落叶松林(1357 t/hm2)>蒙古栎林(1 303 t/hm2);各林分土壤渗透性能排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蒙古栎林>华北落叶松林。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评价指标值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不同林分综合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认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综合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其次为山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最差。

    • 4个地理种群唐古特白刺的抗旱性系统评价

      2011(3):213-218.

      摘要 (1072) HTML (0) PDF 1.28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自然条件下以分布于兰州市九州台开发区(LZJ)、张掖市临泽县(ZYL)、武威市民勤县(WWM)和酒泉市金塔县(JQJ)4个地理种群的荒漠植物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为研究对象,对与其抗旱性相关的光合生理、水分生理、渗透调节以及酶活性等17项指标进行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度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地理种群白刺的抗旱性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白刺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JQJ>WWM>ZYL>LZJ,表现出随生境条件趋于恶劣而逐渐增强趋势,这是植物通过自身生理调节对外部环境条件产生适应的结果。17项指标在白刺的抗旱性中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综合调节着白刺的抗旱机制,但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能耗散机制和光抑制的光保护机制在白刺的抗旱机制中占有主导地位。

    •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2011(3):225-228,233.

      摘要 (1137) HTML (0) PDF 1.07 M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速公路修建,通过改变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基于Costanza等人率先研究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与评估法,结合中国学者对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估算结果,评估了西汉高速户县-勉县段沿线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修建占用的4种土地类型主要是农田、园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是1 116.41,6.84,125.21,125.77hm2。由于绿化、恢复植被等措施,建成后的林、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55.26和21.40 hm2。高速公路建成后,农田、园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消失,同时林、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废物处理、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气候调节、栖息地和娱乐功能。耕地、园地面积消失,使食物供应、生物控制和传粉功能减少量最大。减少幅度最大的分别是生物控制、食物供应和传粉功能,分别为89.67%,72.51%和61.84%。总体上,公路建成后,土地总的生态功能价值较以前呈减少趋势,减少了3.72×105元/a,每1 km平均1400元/a。高速公路给区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远大于其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

    • 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

      2011(3):229-233.

      摘要 (1363) HTML (0) PDF 1.03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 县级粮食生产效率空间聚集格局演变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2011(3):234-238.

      摘要 (1134) HTML (0) PDF 1.32 M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安全是区域发展的长期战略问题,在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减少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客观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提高粮食生产量的关键。基于DEA Malmquist模型和ESDA技术,结合地理学研究中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粮食重点区河北省1990-2005年138个县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讨论了大尺度上县级层次近15 a来粮食生产效率空间聚集格局演化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北省县级粮食生产效率存在空间聚集分布格局,粮食生产效率区际间的差异有所减小;各项粮食生产效率指数局部空间聚集格局显著,空间聚集格局演化规律明显。该项研究成果可从方法论上为定量测算粮食生产效率和空间格局特征提供借鉴,同时丰富粮食生产与耕地保护研究内容,为科学合理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嫩江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2011(3):239-244.

      摘要 (1146) HTML (0) PDF 973.46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1976年的Landsat MSS遥感影像和1989,2000,2005,2008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嫩江干流及其10 km河岸带不同景观类型以及河岸带整体的景观格局变化对嫩江水体及其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经过近30a余的演变,水体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河道蜿蜒度明显减小从而不利于嫩江生物多样性恢复。河岸带内耕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可加剧嫩江水质恶化,河岸带整体景观格局的演变也不利于嫩江水体自然恢复。但从2000年起,林地景观格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有利于嫩江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恢复,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和生态工程的实施。

    •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2011(3):245-250.

      摘要 (1088) HTML (0) PDF 1.80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选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坡度、高程、坡向、暴雨强度和距主干道距离5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量模型进行了彭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量模型能够很好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服务,可用来解决过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不高,精度差等问题,从而实现地质灾害评价的动态化和科学化。所生成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可为当地政府进行区域城乡规划与选择适宜工程建设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 石门沟水源地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2011(3):251-254.

      摘要 (1111) HTML (0) PDF 401.99 K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石门沟水源地地下水系统进行了脆弱性评价,以期为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参数系统法中的DRASTIC指标,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并对评价因子评分,通过构建矩阵进行运算得出脆弱性指数。结果发现,石门沟水源地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指数介于100~128之间,为低脆弱性和中等脆弱性。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两类6个区域,其脆弱性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次减弱的趋势。研究表明,岩溶发育地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较其它岩性地区偏弱。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由含水层固有属性因子决定,但人为外部因素的改变也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影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