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流动沙丘造林对土壤物理组分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2011(1):1-4.

      摘要 (1297) HTML (0) PDF 880.79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测定分析了流动沙丘栽植22a的樟子松林和24a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对土壤物理组分有机碳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造林后土壤粗砂、极细砂和黏粉粒含量增加,细砂含量减少,土壤容重降低.(2)流动沙丘栽植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林后,全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57和514g/m2,增幅为729%和1050%.(3)流动沙丘、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轻组质量分别为0.08%,1.24%和1.14%,轻组碳储量分别为9.7,182.5和185.9g/m2,占其全土碳储量的比例依次为20%,45%和33%.(4)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配状况为,流动沙丘:细砂>粗砂>极细砂>黏粉粒;樟子松林地:粗砂>细砂>极细砂>黏粉粒;小叶锦鸡儿林地:粗砂>极细砂>细砂>黏粉粒.(5)流动沙丘造林后,轻组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比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明显,粗砂组分中非保护性有机质的增加是引起土壤总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原因.

    • 苏南丘陵森林枯落物含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1(1):5-9.

      摘要 (1486) HTML (0) PDF 1.02 M (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枯落物是保障森林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水文层次,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通过分析苏南丘陵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含水率、蓄水量及其与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苏南丘陵地区枯落物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蓄水量由大到小则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降水和蒸发等气象要素对枯落物含水率有重要影响,一次连续降水会显著增加枯落物含水率,但存在1~5d的滞后;蒸发量与枯落物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平均蒸发量与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和毛竹林枯落物含水率有明显负相关.落叶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枯落物蓄水量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要比常绿林(火炬松林、常绿阔叶林)大,而同一种林分枯落物蓄水量与该林分表层(10cm土层)含水率的相关系数高于次表层(20cm土层)与枯落物蓄水量的关系.

    • 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2011(1):10-14.

      摘要 (1406) HTML (0) PDF 1.12 M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具有明显月动态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年均14.24%~22.55%,年内变化与降雨量趋势基本一致,为先上升后下降.表层(0-5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森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减小.(2)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集水区径流量月际间变动幅度较大,8月份径流量达到最大值389.11mm.(3)流域内的多次水质抽样检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质指标都达到一类水质标准,超标指标主要是总氮和pH值.

    • 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初探

      2011(1):15-20.

      摘要 (1499) HTML (0) PDF 1.23 M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共有49种,隶属于15科38属.对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科、属的组成、地理成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植物区系表现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3)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为主,这表明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与该地区所处的北温带和古地中海地理位置是一致的.(4)特有种比例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5)从不同生境及不同林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水分条件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 沙土覆盖和沉水植物措施对污染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2011(1):21-26.

      摘要 (3092) HTML (0) PDF 1.47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沙土覆盖和疏浚疏松以改善疏浚表泥紧实度.研究了沉水植物重建和沙土覆盖等表层改良方式对污染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的组合控制效果.结果发现,对于未种植菹草处理,不同泥沙掩蔽方式在短期内均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速率,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氮磷释放速率有回复增加的趋势;而沉积物泥沙掩蔽后(表层覆盖5cm土,表层覆盖5cm细沙),同时进行菹草种植后发现,与未种植菹草空白相比较,氮磷释放速率均有明显的降低;不同改良方式间的比较结果发现,疏浚疏松后进行菹草种植对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控制效果最佳.

    • 高原湿地纳帕海周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

      2011(1):27-34,52.

      摘要 (1911) HTML (0) PDF 1.62 M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高原湿地纳帕海周边山地8种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储量和总持水量均表现出半分解+分解层>未分解层的变化趋势;枯落物储量呈现从乔木林到灌木林和荒草地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高山柳+白桦混交林最大总持水量最大,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高山松纯林总持水量最小.(2)初始1h内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均迅速增大,在浸水6~10h后,枯落物持水量基本达到饱和.(3)枯落物在浸水前0.5h内吸水速率最大,6~10h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4)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失水速率有一致性,随着失水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小,呈近直线下降.综合分析得出,高山柳+白桦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最大,调节洪峰能力最强,失水过程最佳,补给水源能力最好,其水文生态效应是8种植被类型中最好的.

    • 黑河上游草地蝗虫群落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2011(1):35-39,102.

      摘要 (1306) HTML (0) PDF 1.74 M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蝗虫与植被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蝗虫群落特征变化是蝗虫对植被群落重要的生态响应过程.2009年6-8月在黑河上游白大坂草原,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了黑河上游天然草地蝗虫的种类组成、分布频度、群落多样性与植被的相关性.在海拔2 400~2 800m的7个植物群落采集到蝗虫13种,隶属于3科10属,亚洲小车蝗( Oedaleus decoratus)、李氏大足蝗(Gomphocerus licenti)和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是优势种,分别在驴驴蒿(Artemisia dalailamae)、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占优势的群落分布最多;不同植物群落中蝗虫组成、优势种差异明显,蝗虫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差异不显著(p>0.05);蝗虫多样性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呈正相关,与高度和优势度呈负相关,蝗虫群落均匀度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蝗虫多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蝗虫分布和发生数量受蝗虫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蝗虫对植物群落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蝗虫对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作用.

    • 密云水库入库流量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2011(1):40-45.

      摘要 (1400) HTML (0) PDF 1.58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密云水库流域入库站下会站(潮河)和张家坟站(白河)不同时期的流量变异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流量变异的关系.借助流量变异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日平均流量过程的脉动数量和脉动持续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流量变异和波动.研究结果表明,下会站和张家坟站2002年以后的流量较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且流量过程变化更为平缓.这2个站点的流量变异性主要由降水变化引起.草地增加是流量缓慢变化的一个原因,林地减少使得高阈值流量略有增加,但可能导致总流量有所减少.总的来说,土地利用状况因为在研究时期内变化不大,没有对流量变异产生明显的影响.

    • 长期施肥对黄土区连作苜蓿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2011(1):46-52.

      摘要 (1303) HTML (0) PDF 1.54 M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条件的苜蓿草地植被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连作苜蓿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不显著.群落盖度增大,群落高度亦明显增加.施肥可维持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苜蓿草地生产力.施肥后苜蓿种群生态位宽度明显上升,竞争力相对增强,而杂类草生态位宽度降低,竞争力相对减弱.连作施肥条件下苜蓿种群与其它物种之间没有最大的生态位重叠,杂类草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它们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且占主要地位,施肥可提高苜蓿草地质量和经济价值.狗尾草等杂草入侵是导致苜蓿人工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优化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2011(1):53-57.

      摘要 (1489) HTML (0) PDF 1.61 M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疆干旱气候条件下,2009年通过对棉花膜下滴灌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溉定额和灌水周期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周期5d的处理能够达到棉花最适宜的土壤水分范围.在相同的灌水周期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较高灌水频率对根区土壤盐分具有较好的淋洗作用,灌水周期10d的处理,土壤盐分波动变化较大,在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出现累积现象.从节水增产和抑盐方面考虑,灌溉定额3900m3/hm2,灌水周期为5~7d的灌溉制度适合北疆农业生产.

    • 移除和沙埋对沙土生物结皮土壤蒸发的影响

      2011(1):58-62,159.

      摘要 (1500) HTML (0) PDF 2.22 M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植被恢复和演替的限制性生态因子,沙土生物结皮能降低水分入渗,造成土壤水分浅层化和加剧土壤水分时空分异,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适度干扰,以促进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壤蒸发是天然降水无效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物结皮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十分必要.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沙土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移除生物结皮和沙埋2种干扰下生物结皮类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结果表明,移除生物结皮并不能起到显著地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p>0.05) ,而沙埋对土壤蒸发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p<0.01),且随沙埋厚度的增加,蒸发抑制率提高.20mm沙埋的抑制蒸发作用最大,蒸发抑制率达到了58.15%.5mm和10mm沙埋的蒸发抑制率则分别为25.20%和28.29%,二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沙埋对于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极积意义,但应控制沙埋的厚度.

    •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不同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2011(1):63-67,164.

      摘要 (3168) HTML (0) PDF 2.21 M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对柽柳、胡杨、骆驼刺和沙拐枣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监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各林地0-2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生长季内9月和10月份土壤表层含水量明显大于其它月份.一次强降雨对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所补给,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土壤蓄水量(0-250cm)在月季间差异不大,均维持在120-140mm之间,但各林地有所差异,表现为:胡杨>柽柳>骆驼刺/沙拐枣.对整个生长季而言,4种植物蒸散强度呈现出:胡杨>沙拐枣>柽柳>骆驼刺,且6月份蒸散强度最大.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基质势间幂函数拟合效果好.研究成果可为该区今后植被保育及生态用水提供理论参考.

    • 干旱胁迫对沙枣幼苗根茎叶生长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2011(1):68-71.

      摘要 (1477) HTML (0) PDF 1.54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T1)、中度干旱胁迫(T2)、重度干旱胁迫(T3),研究了沙枣根茎叶的生长特性、可溶性蛋白、叶片光合色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沙枣根长、株高,叶片数才开始受到影响, T 2胁迫下,沙枣的根长、株高先受到影响,叶片数和CK差异不显著;T3胁迫下,沙枣根长受影响最大,株高其次,叶片数受影响最小.(2)T 2胁迫下,沙枣的根、茎鲜(干)重先受到影响,叶鲜(干)和CK差异不显著;T3胁迫下,沙枣根鲜(干)重受影响最大,茎鲜(干)其次,叶鲜(干)受影响最小.(3)沙枣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均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先升高后下降,叶绿素a/b变化趋势相反,叶绿素b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叶绿素a敏感.(4)在T1胁迫下,沙枣根中的可溶性蛋白高出CK18.6%,T2,T3胁迫下,根中可溶性蛋白分别低于CK 13.9%,29.1%;在T1胁迫下,沙枣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和CK差异不显著,T2,T3胁迫下,沙枣茎中可溶性蛋白分别高出CK17.2%, 41.9%;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只有在T3胁迫下,显著高于CK 24.3%.

    • 道路边坡土壤水分空间和季节变异性分析

      2011(1):72-75.

      摘要 (3031) HTML (0) PDF 1.55 M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修建遂宁铁路时经液压喷播处理过的路堑边坡为对象,对道路边坡土壤水分在不同坡位、坡向的空间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层面上,道路边坡的土壤含水量10月份坡上最高,达到18.3%,其余3个季度均为坡下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坡上和坡中.在坡向层面上,道路边坡4个坡向的土壤含水量在1月份和10月份差异不显著,但4月份和7月份阴坡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阳坡.在季节层面上,道路边坡3个坡位土壤含水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秋季,土壤含水量在4个坡向上均为1月份和10月份显著高于4月份和7月份.道路边坡的土壤含水量除坡下外,不同坡位、坡向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均有显著相关性,坡下的土壤含水量只与季节呈显著相关.除季节与各坡向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季节与各坡位之间的土壤含水量相关性密切,而与各坡向含水量无相关性.

    • 青海湖内陆高寒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2011(1):76-80.

      摘要 (1555) HTML (0) PDF 1.72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青海湖高寒湿地进行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在群落梯度上高寒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并探讨了在同一区域内环境的整体性对高寒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拟合,研究了青海湖内陆高寒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群落尺度上还是在区域尺度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2)在研究区内区域因素对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较弱,但如果保持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则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相关程度.

    • 银水牛果和沙棘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光响应研究

      2011(1):81-86.

      摘要 (2709) HTML (0) PDF 1.91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寒区,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银水牛果和沙棘苗木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因子的光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灌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增强,而随着光强进一步增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却出现下降的趋势,蒸腾速率仍继续增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2种灌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先上升,在轻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银水牛果光补偿点明显小于沙棘,光饱和点大于沙棘,光能利用率高于沙棘;银水牛果的表观量子效率大于沙棘,在低光强下的光合能力较高.在水分胁迫下,2种灌木相比,沙棘比银水牛果更易受强光胁迫;银水牛果对弱光的利用能力高于沙棘,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沙棘,耐旱生产力较高.

    •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基流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11(1):87-92.

      摘要 (1675) HTML (0) PDF 1.85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流是河川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量中占有很高比重,为枯季的河流提供流量补给,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流的特点和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调控水量和高效使用水资源.采用数字滤波法分别对蔡家川6个嵌套小流域2006-2008年日径流量进行基流分割求算基流指数,并且分析了次降雨量、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和地形特征等对基流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流域的年平均基流指数范围为0.68~0.82.随着次降雨量增加基流指数减小;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农地、灌丛和人工林对基流产生负影响;基流指数与流域河网密度和河流比降等线性相关.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该区域基流指数BFI与次降雨量P,河网密度D和河流比降S成线性关系,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内无观测数据的流域的基流.

    • 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研究

      2011(1):93-97.

      摘要 (3015) HTML (0) PDF 1.77 M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径流小区为试验点,研究了于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中等变异.15°阳坡土壤含水量小于35°半阳坡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而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同步性较差.植被覆盖度越高,其土壤平均含水量就越高,植被覆盖度达到40%时,中坡和下坡的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加.0- 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 黄土高原藉河流域1962-2008年径流变化特征

      2011(1):98-102.

      摘要 (2569) HTML (0) PDF 1.73 M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962-2008年近50a的径流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第三副区藉河流域的径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70,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径流分别是60年代的62.3%,61.1%,30.2%和35.2%,年均递增率为-2.1%,年际变差系数为0.75;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平衡,汛期径流占全年总量达50.8%~95.2%,平均76.5%,不均匀系数为1.13;根据径流丰枯等级划分,藉河流域60年代至今分别经历了丰水期、平水期、偏丰期和枯水期,1990年以来流域径流急剧下降,出现连续9a的枯水年,这与流域内近些年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要素响应也是该区未来的研究重点.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2011(1):103-108,261.

      摘要 (1554) HTML (0) PDF 2.38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林、榆树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等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人工林生态功能恢复评价和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林下草本植物共有36种,多以阳性植物为主;由于林分树种组成和密度不同,林下草本物种差异较大;林下植被演替大多处于植被演替初级阶段,针阔混交林在物种数量和建种群落上表现最好,其次是油松纯林和刺槐纯林,榆树纯林生境条件最差;无论是丰富度指数还是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针阔混交林表现最好,其次为刺槐、油松纯林,表现最差的为榆树、侧柏纯林.

    •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特征研究

      2011(1):109-113.

      摘要 (1363) HTML (0) PDF 1.71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对区内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贮水能力与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0-40cm土壤容重均值为0.76~1.71g/cm3,非毛管孔隙度均值为8.15%~22.07%,毛管孔隙度均值为27.60%~53.28%,灌木林、岳桦林、杂木林等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孔隙状况要好于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不同林型0-40cm土壤的蓄水容量为1 429.8~2 834.3t/hm2,有效蓄容为325.9~882.7t/hm2,毛管持水量为1 103.8~2 131.0t/hm2,天然次生林土壤贮水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林型0-20cm土壤初渗率介于0.28~21.1mm/min之间,20-40cm土壤初渗率介于0.07~6.7mm/min之间,不同林型0-20cm土层稳渗率介于0.14~8.3mm/min之间,20-40cm土层稳渗率介于0.05~2.0mm/min之间,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高于人工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

    • 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效铜分布特征

      2011(1):114-116,221.

      摘要 (1364) HTML (0) PDF 2.13 M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陕北王茂沟小流域土壤有效铜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流域内,土壤有效铜的均值高于黄土区土壤有效铜的临界值;沟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高,峁坡部分有效铜含量最低;不同坡向有效铜含量大小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土壤有效铜与有机质在20-30cm土层处相关性最强.

    •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2011(1):117-121.

      摘要 (1332) HTML (0) PDF 1.71 M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洮儿河流域上中游地区197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长期水文影响模型估算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负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单位贡献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这30a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显著,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非生态用地面积迅速增加,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增强并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2)在这30a间,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从3 400t上升到6 200t,总氮(TN)、总磷(TP)的高负荷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并有向上游扩张的明显趋势;(3)采用贡献率和单位贡献指数(UCI)2个指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物TN,TP的影响,UCI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农业用地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程度最大,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次之,林地和草地影响最小.

    • >应用技术
    • 三峡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技术体系初步研究--以云阳县盘龙镇示范区为例

      2011(1):122-127.

      摘要 (1411) HTML (0) PDF 1.88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建设符合区域发展模式的库岸带生态屏障是库区及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结合实地调研,以云阳县盘龙镇示范区为例,探讨了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分区、建设目标与建设原则,初步提出了包括9类20余种建设模式的技术体系,并就建设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提出可供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参考的理论和方法.

    • 等高线图形概括在黄土高原沟谷侵蚀量估算中的应用

      2011(1):128-131.

      摘要 (2496) HTML (0) PDF 1.90 M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沟谷侵蚀是其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从地理学角度估算沟谷侵蚀量,以5m×5m分辨率的DEM为实验数据,运用传统地图制图学领域的等高线图形简化技术,结合现代GIS三维分析与数据挖掘方法,对陕西省安塞县马家沟流域典型样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构成沟谷部位的等高线几何图形实施简化,即相当于在实验条件下对沟谷实行了"虚拟填充",这种地形还原手法可用于模拟沟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探索单一沟谷或流域沟谷系统的长期演变过程,准确估算沟谷系统的侵蚀总量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 石漠化土地退化时空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

      2011(1):132-136.

      摘要 (1301) HTML (0) PDF 2.03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对象的时空模型打破了关系模型范式的限制,直接支持对象的嵌套和变长记录.把面向对象的优点引入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将更好地支持复杂数据的查询、更新、存储.这一特性很好地适应了遥感石漠化信息的多源性、海量数据以及变化相对稳定等特点.石漠化土地退化时空数据库系统就是对象关系时空模型在建立复杂地物数据库系统的一次具体应用尝试.该系统参照SQL Server 2000体系结构,在Microsoft VB 6.0环境下,以ArcSDE数据引擎为接口,采用SDE Administrator Command方法进行了数据的无缝集成入库.然后利用ArcGIS Engine 9.2组件对象模型库进行客户端GIS应用的系统开发.最终实现了:(1)石漠化土地退化图形查询、空间分析和显示;(2)石漠化土地退化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制表;(3)石漠化数据库实时更新;(4)石漠化的趋势预测.

    • 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

      2011(1):137-140,261.

      摘要 (1607) HTML (0) PDF 2.37 M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实用性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吸水模型,研究了在作物生长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以揭示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吸水规律.调查了不同生育期膜下滴灌棉花根系的分布,在棉花宽行及窄行采用根钻取样,将土样冲洗后,测定棉花根长参数,进而建立了棉花根长密度分布函数.根据理论分析和计算,考虑根长密度、土壤含水率及植株蒸腾量,建立了棉花根系一维吸水模型,其形式简单,涉及的参数较少.建立的棉花根系一维吸水模型能够反映棉花根系吸水的实际情况,应用方便,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的网络并行计算研究

      2011(1):141-144,230.

      摘要 (1415) HTML (0) PDF 2.30 M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水土流失模型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可用于区域降雨产流产沙的预报,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目前该模型在实际运行存在计算速度慢,效率低,难以进行大尺度的快捷运算等问题.对模型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网络并行计算方法及相应的任务调度规则来提高模型运行效率.结果表明,模型的运行时间大幅减少,计算效率显著提升,该方法为解决海量数据的GIS模型计算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棵间土壤蒸发及蒸发量估算

      2011(1):145-148,248.

      摘要 (1418) HTML (0) PDF 2.36 M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棵间土壤蒸发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耗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Micro-Lysimeters测定了1个灌溉周期内咸水滴灌下距林木不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量.分析了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的关系,通过一维平差处理对防护林土壤蒸发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棵间土壤蒸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试验初期棵间土壤蒸发量:根基部>距根基50cm处>距根基100cm处;第5d以后,根基50cm处>根基部>距根基100cm处.林地土壤蒸发随土壤含水量的减低呈整体下降趋势.通过估算,咸水滴灌下整个防护林年土壤蒸发总量为2.63×106m3,占总灌水量的21.43%,生长季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92.28%.

    • 河套灌区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研究

      2011(1):149-154.

      摘要 (1465) HTML (0) PDF 2.04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套灌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目前河套灌区农田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溉水源不足,水利工程老化,田间工程标准低,节水灌溉推广缓慢,灌溉水浪费严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套灌区应从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化学节水、管理节水等综合技术方面考虑.工程节水主要从渠道衬砌、激光平地、小畦灌溉等方面着手,同时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合理利用地下水.农业节水主要是做好种植区划,加强农艺节水,深耕蓄墒与秸秆还田,减少地面蒸发.化学节水是积极推广应用抗旱剂、保水剂和其它化学调控试剂.管理节水主要是加强用水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 秦巴山区土壤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

      2011(1):155-159.

      摘要 (2294) HTML (0) PDF 2.16 M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秦巴山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土壤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使秦巴山区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成为迫切需要.收集整理了陕西秦巴山区各种土壤数据及相关资料,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土壤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使用C#.net+ArcEngine开发了土壤信息系统,实现了GIS基本查询分析功能以及土地评价等多种应用模块,为秦巴山区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水分调控技术研究

      2011(1):160-164.

      摘要 (1353) HTML (0) PDF 2.07 M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半干旱的黄土丘陵区,水分既是致灾因子,也是生存因子.为了确保人工堆积的排土场的安全稳定及复垦植被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以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地为例,采用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室内实验相结合,初步总结出20a复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分调控技术可分为地貌重塑、新造地、生态系统重建3个阶段.其水分调控技术主要为基底疏导,逐层压实,紧密接触;构建水系,化整为零,径流调控;以蓄为主,排蓄结合,资源利用.水分调控伴随着排土场复垦的整个过程,径流资源化利用是排土场复垦中后期水分调控的发展趋势.另外,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基于密切值法的湖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2011(1):165-168,255.

      摘要 (1296) HTML (0) PDF 2.27 M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密切值法,对湖南省14个设(区)市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区评价,并利用各设(区)市密切值的散点图,将其开发利用发展水平分成3类:开发利用低度区、中度区和高度区,绘出了分区等级图.结果表明,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低度区有5个,开发利用中度区有6个,开发利用高度区有3个,其中开发利用低度区占35.7%,开发利用中度区、高度区共占64.3%.整体而言,湖南省的水资源利用非常不均衡,需要在不同的地区采取合适的开发利用措施.

    • 两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实证评述

      2011(1):169-174.

      摘要 (1703) HTML (0) PDF 2.19 M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价方法.谢高地等基于Costanza的方法创建了当量因子法,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创建了LY/T1721-2008评估规范.以安徽池州市境内的秋浦河河源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以2007年为基准年,用两种方法计算其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11 330.92,49 369.59万元.创建背景不同,方法不同,指标类型以及参数选取不同等是导致评估结果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当量因子评估法依条件价值法为机理而创立,较客观地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支付意愿,但粗略、宽泛;LY/T1721-2008评估法测重于理论研究,细致、准确但离人们的支付意愿相差较大.

    • 典型泥石流流域蒋家沟的降雨-径流模拟

      2011(1):175-179.

      摘要 (1401) HTML (0) PDF 2.19 M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际观测,获得蒋家沟流域近2a的径流资料,总结出2008-2009年间径流的年内特征.通过收集蒋家沟流域土壤、土地利用和气象数据,用SWAT模型模拟了蒋家沟流域的基流月径流模拟和日径流变化.基流月模拟中旱季的模拟效果比较好,汛期由于泥石流暴发时无法观测流量,导致实测资料不完整,模拟结果比较差.日径流模拟分为旱季和汛期模拟,模拟结果的Nash效率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表明SWAT模型可以应用于泥石流流域蒋家沟地区的降雨-产流机制研究.

    • >综合治理
    • 青海湖北沙柳河镇土壤水分特征与植被建设

      2011(1):180-185.

      摘要 (2451) HTML (0) PDF 2.39 M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土壤含水量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青海湖北沙柳河镇土壤水环境和适于发展的植被.结果表明,青海湖北沙柳河地区土壤粒度成分均为以粗粉砂为主的粉砂土.在2009丰水年该区土壤上部含水量丰富,油菜地重力水可达1.3m,草地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0.5m左右.该区不同植被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但都随着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沙柳河地区多数草地土壤0.8m左右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在5%~11%,发育了轻度干层和中度干层,表明该区土壤水分不够充足,而且处于负平衡状态,指示该区不适于植树造林.由于沙柳河地区土壤干层发育广泛,为防止入湖水位的下降,应以发展耐旱牧草以及其它耗水量少的作物为主,控制耗水多的油菜种植面积,限制入湖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贵州省猫跳河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

      2011(1):186-190.

      摘要 (1527) HTML (0) PDF 2.16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案例区,运用RUSLE模型对流域1973,1990,2007年土壤侵蚀空间格局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该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为流域土壤侵蚀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下游以及上游西部溶蚀丘陵谷地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侵蚀量主要来源于强烈、极强烈及剧烈侵蚀区域,旱地和灌草地是流域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用地类型.(2)近30a来,流域土壤侵蚀经历了趋向严重-减轻的变化过程.1973-1990年低强度土壤侵蚀面积在减少,而高强度侵蚀面积在增加.1990-2007年,除了微度侵蚀面积大幅度增加外,其余侵蚀等级面积均在大幅度减少.6°~25°坡度带是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

    • 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1(1):191-197.

      摘要 (1357) HTML (0) PDF 2.26 M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电开发推动了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因其多采用引水式的梯级开发,对河流的改造作用大,河流的自然生境和景观均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对云南省干旱发生情况及云南省水电开发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电开发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库区植被和景观遭到破坏,生物生境及种类改变,水环境系统失衡等.为降低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1)合理制定流域总体规划;(2)规范建设程序,开展水电开发规划环境评价;(3)建立河流梯级调度中心;(4)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科研水平.

    •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1(1):198-202.

      摘要 (1361) HTML (0) PDF 2.14 M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指出当前评价中指标体系建立的不足.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所要评价的生态护坡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建立了合肥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内容包括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类型及材料、稳定性、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4项指标要求,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良好地反映了四里河和南淝河生态护坡的特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合肥市生态护坡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生态护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护坡效果定量评价研究

      2011(1):203-206.

      摘要 (1291) HTML (0) PDF 2.11 M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护坡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对坡面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却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边坡生态护坡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土壤-植被系统质量和景观质量为构建主体,并在大类指标内又划分出各自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亚类指标.评价标准将工程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这些指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与本质.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该指标体系用于赤峰-通辽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护坡工程不同标段的1个工程边坡效果的应用评价中,评价结果与实际观察情况相吻合,说明该指标体系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工程效果状况及系统功能的持续能力,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 乌拉特前旗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预测

      2011(1):207-210.

      摘要 (1276) HTML (0) PDF 2.13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乌拉特前旗1957-200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耕地变化特征及现状,发现该区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已经用尽,人地矛盾形势严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乌拉特前旗1957-2006年耕地动态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耕业现代化水平是影响耕地变化的2个主要驱动因子.用GM(1,1)模型对未来25a的耕地和人口进行了预测,结果得出,该区1957-2006年期间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 石头口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风险评价

      2011(1):211-214.

      摘要 (1227) HTML (0) PDF 2.18 M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为研究区域,将生态风险评价引入水库水源地评价中,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状况出发,根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层次分析思想建立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区历史资料考证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筛选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及干旱作为风险源.结果表明,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的生态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还发现,对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生态风险值贡献较大的因子为N元素和P元素,二者的权重分别为0.224 7和0.195 4.研究结果可为环境管理和生态风险决策提供数量化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伊敏露天煤矿排土场自然恢复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2011(1):215-221.

      摘要 (1402) HTML (0) PDF 2.35 M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露天煤矿排土场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植被恢复是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于排土场自然恢复植被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指导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以呼伦贝尔草原区伊敏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排土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排土场共有植物21科64种,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所占比例较大,为4科33属37种,占总种数的57.8%.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物种数由初期的6科8属8种增至后期21科43属48种;植被由耐干旱贫瘠的1年生草本蒺藜和猪毛菜向多年生草本大针茅、羊草和克氏针茅演替;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与恢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Alatalo均匀度指数与恢复年限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组成逐渐接近原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原生植物群落,但分布均匀程度低,达到稳定状态还需更长的时间.

    • 城市雨水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2011(1):222-226.

      摘要 (1528) HTML (0) PDF 2.27 M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雨水利用效益的定量识别和综合评价是一项前沿性研究工作,其结果可作为雨水利用工程的决策依据.系统分析了城市雨水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应用多层次半结构模糊决策法对雨水集蓄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大连市瓦房店工业区雨水利用工程为例,对提出的3个雨水利用方案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和方案优选.结果表明,多层次半结构模糊决策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评价中.在雨水中水利用时,充分利用增渗设施和适当增加蓄水池容积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的综合效益.

    • 任楼矿区塌陷土地复垦规划与利用现状研究

      2011(1):227-230.

      摘要 (1482) HTML (0) PDF 2.16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地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以下3个治理方案.(1)最大限度保护现有耕地,减少地表塌陷的影响,保障土地塌陷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2)实现塌陷地的综合治理,恢复塌陷地积水区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及经济利益.(3)提出塌陷地附属设施加固和改造方案,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且对其它矿区塌陷地整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研究区任楼矿区属于大型现代化矿井,井田范围大,地物复杂,研究成果对于该矿井及其它矿井征迁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山地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2011(1):231-237.

      摘要 (1592) HTML (0) PDF 2.42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高度危险区集中于龙门山断裂附近,并且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面积比例为39.8%;极高易损和高度易损区则主要分布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面积比例为13.1%;高度风险区则主要位于龙门山腹地向山前平原的过渡带,属于高度危险和高度易损的结合部位,面积比例为11.0%.高风险区是今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中度风险区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其承灾体的易损性将会上升,容易导致其向高度风险转化,也要给予重视.

    • 佛山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动力梯度分析

      2011(1):238-243.

      摘要 (1548) HTML (0) PDF 2.36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遥感、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通过引入景观指数、景观变化动态度指数和景观变化动力梯度指数,定量分析了佛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驱动力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佛山市景观的数量与格局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且差异显著.1991-2005年,佛山市景观的数量变化主要以耕地和城镇景观为主,前者大规模减少,而后者剧烈增加;耕地与园地景观受干扰的程度最大,景观破碎程度较高;而林地尽管受到一定干扰,但破碎程度不高,景观趋于均匀;城镇景观的斑块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明显,但依然显示出强烈的破碎状态.对驱动力因子的空间梯度分析表明,1991-2005年,佛山市景观格局变化的动力因素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梯度分异,且与佛山市土地利用景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从空间上度量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的空间梯度分异,有利于寻找驱动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与格局本身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加深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深入理解.

    •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011(1):244-248.

      摘要 (3200) HTML (0) PDF 2.26 M (2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1990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经过实地考查,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马家沟流域1990-2008年农耕地类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为11.88%,同时草地类面积也减少了1.58%.林地类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面积比例为11.61%,园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类面积也增加了1.73%和0.01%.流域农林草结构由1990年的3:1:6变为2008年的2:2:6.变化流向以草地变为林地,坡耕地类变为草地,坡耕地类变为林地,农耕地变为园地为主要特征.近20a间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主要是林地类、园地类和农耕地类,分别是8.06%,2.41%,-2.43%.近20a来流域林地类面积虽有增加,但人工生态系统的特征十分突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欠缺.1999年以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 京津水源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异

      2011(1):249-255.

      摘要 (1503) HTML (0) PDF 2.38 M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京津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空间分异大,突发性强等问题,选择河北省滦平县西北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土地利用及植被盖度等数据,运用GIS和RUSLE的方法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 816.835t/(km2.a),属中度侵蚀;潜在侵蚀模数为31 583.150t/(km2.a),是现实侵蚀模数的8.28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零星分布的大坡度坡耕地侵蚀强度最大,其次为高度风化,坡度较大的退化荒草地,退化荒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9.38%,侵蚀量占总量的88.48%,是最主要的泥沙来源地;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加大而显著增加,流域坡度>25°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侵蚀量约占2/3;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异也十分明显,表现为正阳坡>半阳坡>半阴坡>正阴坡>平地.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2011(1):256-261.

      摘要 (1334) HTML (0) PDF 2.31 M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生态赤字占人均生态足迹比率,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以毕节地区为例,通过生态足迹的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在考虑化石燃料情况下,毕节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9703 hm2,区域发展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267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 -2.7023,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比率为-0.8779,反映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病态状态.在不考虑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后果前提条件下,毕节试验区及所属8个县市均为亚健康状态和欠健康状态.在空间格局上,毕节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西北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在不考虑化石燃料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变化也大致从中心向周围方向变差.化石燃料、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大小及喀斯特出露面积(人地矛盾)对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