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自然状态下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研究

      2010(5):1-6. CSTR:

      摘要 (1133) HTML (0) PDF 1.59 M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通用水土流失方程,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4个自然因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完成了牡丹江地区退耕还林前后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退耕还林前后二者面积比例分别为39.61%与29.04%和37.79%与34.03%。(2)在空间分布上,南部地区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且退耕后,西南部不敏感面积增加;北部地区以中度敏感为主,退耕前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呈相互镶嵌的格局,退耕后三者的分布呈较强的规律性。(3)退耕前,土壤可蚀性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很强,降雨侵蚀力作用一般,但退耕后,特别是极敏感区土壤可蚀性作用大大降低,而降雨侵蚀力作用则明显增强。总体而言,退耕还林使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有所改善,但在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仍然迫切。

    •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降雨因子对产流的影响分析

      2010(5):7-11,78. CSTR:

      摘要 (995) HTML (0) PDF 529.96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峡库区万州区陈家沟的2条支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十几场典型次降雨和相对应的次洪水资料,首先对径流资料进行洪水场次的划分,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相关关系法分析了陈家沟2条支沟的径流深度和洪峰流量分别对降雨特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通过关联度排序,径流深度的主导因素是降雨量P和复合因子PI(即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的复合因子);(2)对比2条邻近支沟的关联度排序,降雨特征因子对径流深度、洪峰流量的灰关联度不完全相同,但降雨特征因子对径流深度、洪峰流量的影响也具有一些共同的趋势,峰值降雨强度(I60)和降雨量的共同作用对三峡库区丘陵区的径流量的大小影响较明显,复合因子PI对洪峰流量的贡献较大。

    • 降雨入渗下残积土坡的失稳机理与加固治理

      2010(5):12-15. CSTR:

      摘要 (967) HTML (0) PDF 975.36 K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典型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对残积土边坡渗流场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加固治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边坡近坡表处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含水率均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从坡顶往下呈现大—小—大的变化趋势,且影响深度均随之增大;边坡稳定性在降雨初期下降比较显著,随着降雨历时增大,边坡稳定性下降趋势变缓并逐渐趋于一稳定值;当降雨历时较短时,降雨强度仅改变了近坡表附近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及含水量,降雨强度对于边坡浅层溜方的影响不容忽视。鉴于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影响很大,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黄河上游玛曲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特性研究

      2010(5):16-21. CSTR:

      摘要 (1188) HTML (0) PDF 688.07 K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河上游玛曲5种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范围内,不同退化高寒草地间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差异显著;土壤容重随草地退化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变动范围分别为1.085~1.447g/cm3和1.111~1.248g/cm3;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总贮水量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减少,变动范围分别为46.214%~58.162%,26.765%~52.369%,1386.420~1744.872t/hm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变动范围分别为52.783%~57.285%,40.504%~50.057%,527.833~572.852t/hm2;土壤入渗性能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先减少后增大,大小依次为中度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极度退化草地;土壤入渗过程表明,未退化草地土壤透水性良好,土壤涵养水源功能较强,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透水性较差,土壤涵养水源功能较弱。

    • 毛乌素沙地沙木蓼茎干液流规律研究

      2010(5):22-26.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1.10 M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的茎干液流量表征其蒸腾耗水量,能够准确反映单株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状况。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树种沙木蓼的茎干液流变化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沙木蓼茎干液流日变化呈多峰线型,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仍有低值液流;晴天液流速率较大,变化幅度也大;阴雨天液流速率变化幅度较小但波动剧烈。(2)整个生长季沙木蓼总液流量为428.83L,5—10月沙木蓼日平均液流量为2.6395L/d。(3)沙木蓼液流速率变化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沙木蓼茎干液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

    •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区域分异特征

      2010(5):27-32. CSTR:

      摘要 (942) HTML (0) PDF 1.94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渭河流域分布区4个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分析了1951—2007年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渭河流域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近年来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没有明显变化,且均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但总体上,1987年后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明显小于1987年前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日降水量≥0.1mm日数自1993年后均小于平均值,但是在1993—2007年期间没有明显变化。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以0.544,0.509,0.386,0.667℃/10a的速度上升,远大于全球近50a来0.13℃/10a的平均增温速率,年气温极差增大。日照时数呈现出区域分异特点,不同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也有所不同,东北部日照时数呈现出增加趋势,其它区域则呈现出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渭河流域气候呈现出暖干化变化趋势。

    • 沂蒙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垂直动态变化研究

      2010(5):33-38,87. CSTR:

      摘要 (1195) HTML (0) PDF 896.88 K (1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具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研究区,以TM影像和地形图为源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根据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获取1986和2004年2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在垂直分布上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间转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4年期间,土壤侵蚀强度转化以向微度和相邻级别转化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加剧的面积为810.7km2,占总面积7.15%,侵蚀强度减缓的面积为1913.8km2,占总面积16.88%,在海拔150~400m间土壤侵蚀加剧和减缓的面积分别占其总变化面积的81.51%和73.43%。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面积随高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其峰值出现的高程随着侵蚀强度级别的增加而升高。微度、轻度和中度等级发生变化的高程范围随着转向侵蚀级别的增大呈升高趋势;强度、极强度和剧烈转向微度等级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低,极强度和剧烈等级转向轻度和中度侵蚀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高。

    • 浑善达克沙地境内沙地榆的自然更新

      2010(5):39-42,9. CSTR:

      摘要 (1215) HTML (0) PDF 701.92 K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苗的密度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幼苗生长较差且流动沙丘幼苗死亡现象严重,半固定沙地幼苗生长较好更适于沙地榆的更新;幼苗主要集中分布于距林缘20m范围内,20m外幼苗密度显著降低;风向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 不同密度红苞木幼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2010(5):43-45,95. CSTR:

      摘要 (1299) HTML (0) PDF 785.90 K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密度红苞木幼林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在4种密度林分(1667,2500,4444,10000株/hm2)中,10000株/hm2的林分土壤容重大,通气性差。2500株/hm2林分的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高,对土壤的效果优于其它密度的林分;4444株/hm2林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磷含量中等,钾含量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1667株/hm2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中等、磷含量高、钾含量较低,改善土壤磷的作用明显。10000株/hm2林分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低,不利于养分积累。

    • 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生态地理区降水周期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2010(5):46-49. CSTR:

      摘要 (1245) HTML (0) PDF 1.63 M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17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月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气象学与生态学的学科交叉知识,按气象站点所在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割,在Matlab等软件的支持下,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各区之间的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在25~32a时间尺度上,4个区的降水均有较明显的周期信号,降水丰缺均交替出现,但交替年份存在区域差异;根据周期变化的特点可以推断,2007年以后的15a左右时间,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偏少,气候有进一步旱化的趋势。

    • 北京山区刺槐、栓皮栎生长旺季液流特性及影响因子

      2010(5):50-56. CSTR:

      摘要 (1167) HTML (0) PDF 926.43 K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探针于2008年5—9月对北京西山地区刺槐、栓皮栎树干液流进行系统观测,同时结合环境因子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在晴天为宽峰或双峰型曲线,阴雨天为多峰型曲线。5,6月,刺槐月平均树干液流速率小于栓皮栎,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8和1.08倍;7—9月,刺槐月平均液流速率大于栓皮栎,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391,1.408和1.450倍。栓皮栎不同高度处树干液流差异明显,5,6月典型晴天树干上位液流速率大于中位和下位,7—9月典型晴天树干下位液流速率大于上位和中位。生长旺季刺槐、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均与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水势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呈正相关,与土壤水势呈负相关,建立了生长旺季观测期间的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经F值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C,N的关系

      2010(5):57-62. CSTR:

      摘要 (1300) HTML (0) PDF 496.03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随深度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随沙漠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活性急剧降低,随土壤剖面加深,酶活性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剖面较高,并随剖面深入先降低后升高。(2)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大,除pH值外的其它各因子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除植物和土壤C/N、土壤容重与其它各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外,其它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 南昌市城市污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010(5):63-67. CSTR:

      摘要 (848) HTML (0) PDF 716.22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昌市青山污泥和纸厂污泥Hg,Ni,Cd,Cr,Zn,As,Cu,Pb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和迁移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污泥中Hg,Ni,Cd,Cr,Zn,As,Cu,Pb的各形态含量之和与其总量非常接近,对Pb提取率为92.5%~94.6%,对Cr为90.1%~90.3%,表明该形态分析方法的结果是合理的。2种城市污泥中Ni,Cu,Zn,As,Cd,Pb,Cr,Hg的形态分布有很大的差别,且这些重金属的不同形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青山污泥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的大小顺序是:Hg>Ni>As>Cd>Cu>Cr>Zn>Pb;迁移能力的顺序为:Hg>Ni>Cd>Cr>Zn>As>Cu>Pb。纸厂污泥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的大小顺序是:Cr>Hg>Cu>Cd>Ni>Zn>As>Pb,迁移能力的顺序是:Cr>Hg>Cd>Ni>Zn>Cu>As≈Pb。研究结果将在污泥的农业利用中为污泥中重金属危害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

      2010(5):68-72. CSTR:

      摘要 (1106) HTML (0) PDF 722.78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彭阳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在充分研究区域自然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为技术手段,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完成了彭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彭阳县地质灾害主要发育类型为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具有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典型特征;从时空分布规律上来看,彭阳县地质灾害具有条带性与集中性;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结构、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 渭北旱塬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与通径分析

      2010(5):73-78. CSTR:

      摘要 (903) HTML (0) PDF 468.25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生理性状的生长状况都优于坡上部;在同一坡位不同坡向上,阴坡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其中阴坡下部的生长状况最好,阳坡上部的生长状况最差。坡向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大于坡位的影响。株高、分枝数和单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但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差别较大。株高和分枝数对产量起主要直接作用,而单茎重对生物量的直接作用不甚明显,主要是通过株高和分枝数对生物量起间接作用。

    •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生态效应观测分析

      2010(5):79-83. CSTR:

      摘要 (829) HTML (0) PDF 449.21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景电一、二期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现状及防护、增产效应的定点调查与测定,对比分析了林带的生态效应和作用。结果表明,在林带迎、背风面0~6H处,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显著。而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其生态防护效应表现出递减趋势,并且其生态防护效应随林龄的增大而提高;在灌区内农田林网较为完善的地带,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8.3%和13.7%;林网内农作物千粒重要比空旷区对照点的千粒重提高15%~18%左右,林带的农业增产效益明显。但在农田林网不健全的条件下,防护林的增产效果表现微弱。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效应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 不同针叶林对祁连山森林灰褐土理化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2010(5):84-87. CSTR:

      摘要 (1162) HTML (0) PDF 190.84 K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祁连山针叶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侧柏3种树种为研究材料,探讨了不同树种对祁连山森林灰褐土理化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物理性黏粒含量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土壤容重、物理性砂粒含量均为侧柏<油松<青海云杉;土壤有机质、CEC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CaCO3含量、pH值、全盐含量均为侧柏<油松<青海云杉;土壤蓄水量和树种枯落物持水量均为青海云杉>油松>侧柏。

    • 黑土坡面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研究

      2010(5):88-90. CSTR:

      摘要 (1188) HTML (0) PDF 632.58 K (1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径流小区坡面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在3°~18°的坡面上,土壤大团粒和中团粒含量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随坡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显著减小,土壤抗蚀性下降,潜在侵蚀危险程度增大。与免耕平作相比,在3°~6°缓坡上,横坡垄作方式的土壤团聚体D50值大;而9°坡面上部,横坡垄作的D50值大,坡下部免耕平作的D50值大。表明黑土区缓坡耕地采用横坡垄作方式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保持;9°以上坡耕地,免耕平作方式坡下部土壤抗蚀性较强。

    • 云南绿春哈尼梯田湿地水稻土基本养分特征

      2010(5):91-95. CSTR:

      摘要 (1098) HTML (0) PDF 468.00 K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了云南绿春县规东河片区、松东河片区、二号桥河片区为样区,分析了样区未发生土壤冲蚀、发生土壤冲蚀后修复1a,修复8a的梯田湿地水稻土表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特征。结果表明,(1)绿春哈尼梯田湿地水稻土pH值在5.21~6.79之间,呈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80~47.14g/kg之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在39.51~137.47mg/kg之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29~13.31mg/kg之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在33.32~178.90mg/kg之间。从空间上看,绿春哈尼梯田湿地水稻土基本养分在同一地方相同片区较稳定,变异不大,但是不同地方之间有一定差异。(2)未发生土壤冲蚀的梯田水稻土基本养分显著高于发生土壤冲蚀后修复的梯田水稻土基本养分。经过修复和田间管理,梯田湿地水稻土养分含量有所升高,发生土壤冲蚀后修复8a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发生土壤冲蚀后修复1a。(3)绿春哈尼梯田同一山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稳定,变化较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在不同海拔高度变化较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或者降低,养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

    • >应用技术
    • 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评价

      2010(5):96-100.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545.89 K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5.12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而且降低流域内岩土体的强度,使其更易于受到侵蚀,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频繁,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要条件。选择震后固体物质增加量、地震烈度和堰塞坝规模这3个重要参数,提出了基于泥石流设计流量的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地震后新增加的固体物质方量与通过配方法计算出的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总量的比值,该比值与地震烈度影响系数的乘积及堰塞体蓄水量以流域50年一遇的流量排泄所需要时间3项之和来表达地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量。经灾区9条典型泥石流沟谷的计算验证,该方法做为一种新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价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的增加情况。

    •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主分量分析

      2010(5):101-105.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297.42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对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主分量因子,并通过连栽桉树人工林主分量因子对不同代次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代次桉树人工林0—20cm和20—40cm的土壤主分量影响因子基本相同,由土壤的物理性质和N,P,K这3大营养元素构成的第一主分量是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桉树人工林在经过3代连栽后,林地土壤的综合肥力较第1、第2代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综合肥力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连栽桉树人工林地良好的土壤通气透水性和提高土壤N,P,K养分含量对保持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岸堤水库汇水区林业生态修复工程设计

      2010(5):106-108,114. CSTR:

      摘要 (1185) HTML (0) PDF 199.63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水源地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针对临沂市岸堤水库汇水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对现有森林植被状况、林业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流域生态修复、森林健康经营、生态型林果生产经营等先进营造林技术,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重点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修复设计,并探讨了水库汇水区林业生态修复的途径与方法。

    • 基于粗糙集的权重确定方法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典型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2010(5):109-114. CSTR:

      摘要 (1419) HTML (0) PDF 303.15 K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一种粗糙集改进方法,针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典型冰碛湖,认为溃决危险性冰碛湖具有冰川地貌陡峭,冰川活动频繁,湖盆规模较大,终碛堤稳定性差以及气候湿热等5大特征。选取了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指标,综合实际调查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验证。根据权重值得出影响冰碛湖溃决的最重要特征是冰碛堤稳定性(权重为0.42),次重要为气候特征(权重为0.18),另3项特征(权重均约为0.13)接近。评价指标重要性等级为:终碛堤宽度、水热组合为重要影响因素;距冰舌前段距离、冰湖面积、海拔高度为中等影响因素;背水坡度、终碛堤平均颗粒粒度为一般影响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与实际调查接近一致,权重的准确性较高,对于我国冰碛湖的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陕西省关中灌区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技术试验

      2010(5):115-117,127.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186.26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免耕覆盖技术的保水增产增值效果,2007年在陕西省杨凌区进行了不同播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播种比传统耕作1m土层土壤含水率高1.2%;能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孕穗期根系长度26.6m,比对照增加71.6%;每1hm2产量8408kg,增产11.3%,增值1991元。该技术能有效保蓄农田土壤水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产值,可在关中灌区及同类地区使用。

    • 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在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2010(5):118-121,146. CSTR:

      摘要 (1256) HTML (0) PDF 1.08 M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探讨了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机制,并对湿地系统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系统污染物COD,TP,NO3-—N和NO2-—N负荷年消减量为608.46,3.22,8.14和0.62kg/a,单位面积年消减量分别为3976.83,21.04,53.21和4.05kg/(hm2.a)。系统对污染物COD,TP,NO3-—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8.9%,73.5%,58.7%和54.7%,且污染物COD和TP去除主要集中在第一级芦苇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因具有较强的复氧功能,但限制NO3-—N反硝化作用。为提高NO3-—N的去除率,对湿地系统硝化与反硝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引流部分污水直接进入第3级湿地与改第3级湿地为潜流型湿地相结合的有效措施。该系统不仅对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而且为其它湖滨提供了示范。

    • 区域尺度内畦沟灌溉灌水技术要素组合的优化研究

      2010(5):122-127.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59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杨凌区进行的大田灌水试验为基础,采用SRFR软件对大田灌水试验的灌水质量进行模拟,将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RFR软件模拟畦灌和沟灌灌水质量可靠。以SRFR软件为基础,通过改变不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提出了研究区域内不同条件下畦灌和沟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该研究结果可提高现有畦灌和沟灌技术的灌水质量,达到常规地面灌溉的节水目的,同时也可为其它地区制定地面灌溉灌水方案提供方法借鉴。

    •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2010(5):128-133,157. CSTR:

      摘要 (1085) HTML (0) PDF 433.39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凉山州安宁河流域129个乡镇的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资料为依据,随机选取总样本数的2/3和1/2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不同数量训练样本下安宁河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的多分类SVM模型,进行以乡镇为单元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SVM模型的预测精度随着训练样本数量的增加而提高;2个SVM模型对测试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均高于相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回判准确率高于或接近于BP神经网络模型。因此,支持向量机方法是一种比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更优精度和更强泛化性能的新机器学习方法,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实践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农田配置研究

      2010(5):134-137,164.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1.59 M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各地在将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时,主要考虑完成保护数量的任务,而对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则考虑不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鉴土地适宜性研究的思路,提出依据土地适宜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现状划定基本农田的思路。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依上述划定方法,入选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577.5k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8%。县域北部、南部区域的耕地因适宜性高而入选比例较高,城镇周边、道路两侧的耕地因适宜性低且开发需求高,入选比例相对较低。这样的基本农田划定模式,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划入基本农田部分的耕地保护力度,可达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效果。

    • 建立数学模型估测牧草产量研究

      2010(5):138-142. CSTR:

      摘要 (963) HTML (0) PDF 703.31 K (2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地估测草地产草量,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估算草地产草量的手段可分为野外测量法、气象模拟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利用大量的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应用微积分原理,推导出估算草地产草量的数学模型,并与其它模型进行对比,探讨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及估算精度。最后,将模型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以估测牧草产量。

    • 一种新型边坡防护性无土栽培草坪基质的研究

      2010(5):143-146. CSTR:

      摘要 (863) HTML (0) PDF 789.14 K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置3种不同麦糠腐熟处理和4个施肥水平,测定了腐熟麦糠的理化指标和黑麦草苗后30d的各项生物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腐熟处理后基质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优良无土栽培草坪基质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作草坪无土栽培基质;腐熟污泥处理后的基质优于其它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黑麦草的生长速度,白糖处理和空白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所有的处理中,当出苗率高于60%时,苗后30d的草坪即可成卷。该试验结果为将麦糠基质草坪应用于边坡防护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奠定基础。

    • 层次分析法在陕北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评价中的应用

      2010(5):147-151.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292.26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指标权重确定。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50%;经济发展指标次之,接近30%,说明生态效益是影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经济效益因素。这与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正好相符,从而为陕北后退耕时期规划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 基于GIS的大别山区东段雨季降水空间分布模拟

      2010(5):152-157. CSTR:

      摘要 (1181) HTML (0) PDF 970.71 K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降水量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区域降水量的研究对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依据大别山区东段及附近14个气象台站和8个气候考察站34a雨季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资料,以及各站点的经纬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地理信息,并引进"主风向效应指数",建立大别山区东段雨季降水分布模拟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拟大别山区东段降水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1)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适当增加有效的地形和气象因子参与插值,可以提高山区降水模拟精度,大别山区东段雨季的逐月、夏季和雨季降水空间分布模拟相对误差均小于10%;(2)大别山区东段南北坡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边界层山地的扰动作用对降水量分布影响明显,雨量的南北坡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一致。

    • 估算阿拉尔灌区农田白杨防护林4—10月蒸散量的经验模型

      2010(5):158-160,172. CSTR:

      摘要 (1034) HTML (0) PDF 408.20 K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蒸散量主要受能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影响。在多年野外试验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估算阿拉尔灌区农田白杨防护林2003—2007年4—10月蒸散量的经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与根系层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服从Logistic曲线。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计算简便,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综合治理
    • 基于GIS的崂山区洪水危险等级模糊评判研究

      2010(5):161-164. CSTR:

      摘要 (1012) HTML (0) PDF 440.89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做到提前防范,以青岛市崂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因子集、决断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设计出评判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GIS组件开发出崂山区洪水灾害危险性分级评判系统。该分级评判系统根据输入数据自动生成崂山区洪水危险性分布图,共分为最安全、安全、一般、不安全、最不安全5个等级,评判出的危险性空间分布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程度高,其中王哥庄街道为洪水危险等级最高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性强,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的特点,并有在其它危险评判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 基于分形理论的湘江流域洪水分期研究

      2010(5):165-167. CSTR:

      摘要 (1092) HTML (0) PDF 766.63 K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洪水点据序列具有随机性、非线性、确定性和相似性,这些特性与分形理论研究的对象一致,因此可应用分形理论进行洪水分期的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通过分析湘潭水文站洪水散点序列,计算容量维数,确定洪水分期数目,最终划定了湘江流域的洪水分期,并与传统洪水分期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分形分析法得到的湘江汛期洪水分期和传统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但分形理论计算较为客观,说明分形理论在洪水分期中是可行的,值得深入探讨和应用。

    • 长武县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

      2010(5):168-172. CSTR:

      摘要 (1088) HTML (0) PDF 226.41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长武县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长武县1980—2008年间农业生态经济演变过程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长武县29a来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农业效益由1980年的"差"上升到2008年"良";经济效益发展变化最明显;生态效益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期;近几年来,综合效益增长势头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使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增加。

    • 新疆干旱区水环境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分析

      2010(5):173-177. CSTR:

      摘要 (1212) HTML (0) PDF 608.65 K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001—2006年新疆主要水体检测数据和相关的经济数据,运用序相关系数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新疆主要水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新疆河流水质属于轻度污染,污染程度南疆小于北疆,远离城市河流小于穿城而过河流。河流水质发展趋势稳定;湖库水体属于中度污染,湖泊小于水库污染,湖库水质发展趋势稳定;饮用水源地水体总体良好,水质发展趋势稳定。乌鲁木齐地下水在Ⅳ—Ⅴ间,发展趋势稳定。新疆工业结构重型化,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面污染严重和水源地保护不力是产生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 巢湖水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0(5):178-181,220. CSTR:

      摘要 (1513) HTML (0) PDF 881.21 K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巢湖湖体12个监测点多年监测资料分析巢湖水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其成因。结果得出,在时间序列上,巢湖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浓度在1995—2007年间变幅不明显;而总氮(TN)和氨氮(NH3-N)浓度下降趋势显著;叶绿素a(Chla)指标除2003年外变幅较微弱。空间分布上,比较1995—1999年和2000—2007年2个时段,CODMn高浓度地区在西湖区有所扩张,TP向西湖区有所收缩,NH3-N高浓度地区从派河入湖口、塘西一带转至南淝河、桥南且面积收缩,TN和Chla在西湖区浓度仍高于东湖区,而pH值在东湖区的槐林地区较高。总体而言东湖区水环境质量好于西湖区,近年来水环境有改善趋势。巢湖水环境时空演变缘由可能是丰富的外源汇入加剧水环境压力,持续的内源释放加重富营养化程度和适宜的生长环境易诱发大规模蓝藻爆发。

    • 山东省农业污染综合分析与评价

      2010(5):182-186. CSTR:

      摘要 (1549) HTML (0) PDF 383.25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使产地环境质量问题日趋突出,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构成巨大威胁。从化肥、畜禽粪便、生活排污、秸秆、农药、地膜6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山东省农业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2001—2006年主要污染源中氮、磷元素的排放量与流失量。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与农业废弃物的大量产出及不合理利用,是目前山东省农业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对氮、磷流失负荷的贡献上,畜禽粪便、化肥与生活排污是农业污染的3种主要污染源,2006年3种污染源共造成6.73×105t氮素与1.35×105t磷素流失,其中畜禽粪便、化肥与生活排污分别占50.78%,41.99%,7.22%与80.30%,11.78%,7.93%;山东省农业污染在源头预防层次上应重点加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高效施用技术,二是畜禽粪便等农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 退耕还林(草)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2010(5):187-190,200. CSTR:

      摘要 (1086) HTML (0) PDF 303.73 K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延安市是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其成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促进了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998—2007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介于0.5094~0.6051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虽处于一般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从一般可持续状态逐步向较高可持续状态靠拢。

    •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2010(5):191-195. CSTR:

      摘要 (1270) HTML (0) PDF 231.18 K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为了恢复流域生态系统,需要对流域生态的受损者和受益者进行补偿。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所处的位置,将流域划分为上游山地生态服务区、中游平原绿洲生态受益区和下游荒漠生态受损区。在分析了各功能区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原则,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对策和建议。

    • 江苏省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社会生态价值损失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0(5):196-200. CSTR:

      摘要 (1245) HTML (0) PDF 404.29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农地资源价格扭曲,造成人们决策过程没有或极少考虑具有社会生态价值的农地资源在非农化过程中的隐性消耗。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社会生态价值的损失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2000—2007年期间,江苏省因农地非农化导致的农地资源社会生态总价值的损失达到9.93×106万元。从单位农地社会生态价值来看,该价值较大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而长江以南的苏南大多数地区的农地非市场价值较小。

    • 不同农业技术扩散环境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分析——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为例

      2010(5):201-205,236. CSTR:

      摘要 (954) HTML (0) PDF 516.49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在不同的农业技术扩散环境地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对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377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建立了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因素的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在农技高水平区,国家扶持政策是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的主要因素;在农技中等水平地区,农户采用行为易受培训次数以及农区自然条件影响;而在农技低水平地区,主要是农户的信息便捷度、自然条件以及农户的风险意识影响着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应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农民教育与培训,改善区域信息环境等措施使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从低水平区向高水平区过渡。

    • 白龟山水库库滨带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10(5):206-211,225. CSTR:

      摘要 (1106) HTML (0) PDF 446.58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库)滨带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生态交错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土地利用对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以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库滨带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构建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手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信息,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因子权重。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白龟山水库库滨带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同分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别,影响大小次序为:分区1>分区2>分区3,分别属于较大退化影响、中度退化影响和轻微退化影响;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城市建设用地、果园菜地、耕地、林草地以及工矿用地等。

    •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减灾成效评价

      2010(5):212-215. CSTR:

      摘要 (1030) HTML (0) PDF 255.86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91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预警成效。介绍了预警系统的建设历程及运行模式,主要从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对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减灾成效作了评价。对于减灾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投资的保护比(投资的土地保护比、投资的居民生命保护比和投资的固定资产保护比)和投资的减损比(投资的经济减损比和投资的人员伤亡减损比)来进行评价。预警系统投资保护比中,投资的土地保护比达15.11km2/万元,投资的居民生命安全保护比达40人/万元,投资的固定资产保护比为40.0~93.3;预警系统投资减损比中,投资的经济减损比为3.63,投资的人员伤亡减损比达5.69人/万元。相关评价数据和事例表明,该预警系统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应进一步加快预警的建设和发展。

    • 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系统耦合配置研究

      2010(5):216-220. CSTR:

      摘要 (1239) HTML (0) PDF 316.90 K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城市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开展水土资源系统耦合研究,可使区域内系统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建立水土资源系统耦合配置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解决多目标求解问题,对模型进行计算,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系统内在的潜力,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目标。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求解,得出了水土资源耦合最优结果,为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系统耦合的配置研究提供依据。

    • 水土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增长阻尼的计量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2010(5):221-225. CSTR:

      摘要 (1246) HTML (0) PDF 235.31 K (1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growth drag概念模型和有关研究,引入了水土资源对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增长阻尼模型。对该模型修正后,以西安市为例,结合计量经济学原理对因水土资源的限制所导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下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水资源的约束,城市化每年的速度要下降0.010875%。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城市化每年的速度要下降0.004696%。总的增长阻尼大约是0.015571%,其中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比较明显,这主要得益于西安市土地资源的增长,水土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资本弹性系数的下降。然而,从被利用资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上看,西安市的增长阻尼数据在未来可能变大。

    • 尾矿库坝体加高方案排水分析

      2010(5):226-228. CSTR:

      摘要 (915) HTML (0) PDF 418.76 K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ADINA,建立加高方案渗流分析模型,对渗流场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反演分析得到的材料渗透系数远大于室内试验值,加高后浸润线普遍升高。由实测水头值反演获得的渗透系数综合考虑了工程现场条件,此渗透系数作为加高方案的材料渗透系数是合理的。加高后尾矿坝浸润线升高,必须加强防渗排水措施,最好在加高后加设浸润线观测措施。

    • 虎榛子群丛根系的固土作用研究

      2010(5):229-231. CSTR: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00.01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选样地18块,其中15块均为由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aisne)单一种组成的植被群落样地,另外选择对照样地3块,样地规格为5m×5m。18块样地均测定了地表以下20,40,60,80,100cm共5个层面的土壤抗剪强度,同时测定对照裸地样地的紧实度和虎榛子植被群落样地根截面积率。虎榛子植被群落样地土壤样品需去除裸地抗剪强度的影响。在研究林木根系固土作用时,必须消除土壤紧实度造成的影响。经测量计算,土壤样品根截面积率最大为1.014%,对应的抗剪强度增强值(也为最大值)为0.1346kN/m2。分析结果表明,虎榛子群丛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值与穿过剪切面的根截面积率呈线性正相关。

    • 试论陕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2010(5):232-236.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1.75 M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陕西省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工作进行大量调查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和防治效果等主要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陕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体系分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指标类,水土流失危害指标类,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指标类,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指标类等4类。可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

      2010(5):237-240. CSTR:

      摘要 (1108) HTML (0) PDF 197.96 K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我国今后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以永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例,构建了生态修复,营造水土保持林,坡耕地治理,坡面径流调控,裸露面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及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溪沟治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对已实施工程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