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010(4):1-5.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691.17 K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的免耕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2)免耕可使耕作层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初春播种后土壤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水量有利于作物出苗;雨后免耕处理耕作层具有更强保水能力,从而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则有利于作物生长。(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与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有关,免耕虽然增加了耕作层土壤容重,但也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增强了土壤抗蚀力,覆盖能降低免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增强其持水与保墒能力。(4)免耕措施未必能减少坡地径流量,但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免耕辅以秸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径流量和产沙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8.35%和88.11%。

    • 桂西北典型环境移民迁入区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2010(4):6-10.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73.54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桂西北典型环境移民迁入区,分析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SOM)、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变异系数(CV)大小,除速效磷(AP)为强变异外(CV>1.0),其余土壤养分都为中等变异(0.1<CV<1.0)。整体而言,移民迁入区SOM、全氮(TN)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氮(AN)、速效磷(AP)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全磷(TP)、速效钾(AK)处于偏低水平,而全钾(TK)处于低水平。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灌丛和荒草地的SOM,TN,AN处于较高水平,果园和旱地则处于中等水平;次生林SOM处于较高水平,TN处于中等水平,而AN处于偏低水平。除旱地和果园AP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外,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TP,TK,AP,AK含量处于低或偏低水平。由于采取了较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移民后较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没有导致明显的土壤退化,但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坡面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

      2010(4):11-16. CSTR:

      摘要 (1286) HTML (0) PDF 1.14 M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沙黄土坡面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流速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大,可用对数方程很好地描述,薄层水流流速与雨强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2)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的平均水深随降雨强度的增加整体呈平稳增长趋势,其变化过程均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而平均水深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坡面流雷诺数随降雨历时的持续整体呈递增趋势,雨强对雷诺数的影响较坡度更为显著,薄层水流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层流,而是处于层流失稳状态;佛汝得数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范围基本上都大于1,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而稳步递增,坡度对佛汝得数的影响比雨强更为显著,试验中薄层水流基本处于急流状态;(4)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坡面流阻力系数随降雨历时的持续皆呈递减趋势。

    • 西藏地区降水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

      2010(4):17-21. CSTR:

      摘要 (1546) HTML (0) PDF 927.38 K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0—2008年的TRMM3B42数据为基础,在ARC/INFO软件提供的地图代数运算功能支持下,利用日降水量估算降水侵蚀力,对西藏地区降水侵蚀力及其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降水侵蚀力大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地区差异大。降水侵蚀力年内分配集中度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降水侵蚀力越小的地区,年内降水侵蚀力分布越集中。西藏自治区降水侵蚀力在2000—2008年的年际变化同样存在空间分异,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

    • 土壤孔隙水承压条件下4种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

      2010(4):22-26. CSTR:

      摘要 (1159) HTML (0) PDF 1.65 M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直剪仪对4种沙生植物重塑的根—土复合体及素土进行快剪试验,探讨了其抗剪强度以及根径和垂直压力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沙柳、沙地柏、白沙蒿根—土复合体在1.5m(25kPa)的浅层土体范围内抗剪强度均大于素土,4种植物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与素土相比差异不明显;在根径相同(1.25mm)的情况下,4种植物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均大于素土,其黏聚力增加率的变化范围在4.60%~46.23%之间,大小顺序为:柠条>沙地柏>沙柳>白沙蒿;4种植物随着根径的增加,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细根分布特征及土壤特性

      2010(4):27-31. CSTR:

      摘要 (1474) HTML (0) PDF 1.85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典型林分和荒坡地进行了根系采样,分析了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结果表明,7个林分细根的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比根长等形态测定参数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0—60cm土层的平均值,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指标均以14龄沙棘林最大,30龄刺槐林次之,10龄刺槐林最小,比根长则以10龄刺槐林最大,14龄沙棘林与30龄刺槐林最小。不同类型林分150cm以下土层均存在明显的干层现象,乔灌种差异对其影响很小,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干燥化程度增加;乔木刺槐林对土壤容重的改善作用大于2种灌木林,随林龄增加改善土壤容重的深度增加;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与根系一致,0—6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以24龄沙棘和50龄柠条林最高,10龄刺槐林最低。

    • 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2010(4):32-35.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808.57 K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土壤碳库容量是很重要的因子,其变化主要发生在易氧化碳库(EOC)里。在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设施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长期不施肥的土壤外,其它施肥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组(有机肥组)各土层以ANP(有机肥+氮磷化肥)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是ANPK(有机肥+氮磷钾化肥)、ANK(有机肥+氮钾化肥),AN0(单施有机肥)含量最低;B组(不施有机肥组)中BNP(氮磷化肥)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是BNK(氮钾化肥)、BNPK(氮磷钾化肥)。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0—60cm各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效果要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

    •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性降水变化特征

      2010(4):36-39. CSTR:

      摘要 (1318) HTML (0) PDF 1.20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4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7年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和暴雨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1961—2007年陕西省黄土高原年降水和侵蚀性降水呈下降趋势,暴雨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延安市以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幅度小,延安市以南地区降水量减少明显;渭北地区暴雨量增加,而丘陵沟壑区暴雨量则呈减少趋势。

    • 黄土高原主要灌木树种蒸腾特性研究

      2010(4):40-45.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940.91 K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精度为0.001g的精密电子天平和露点水势仪研究了荚迷、绣线菊、虎榛子和丁香的叶片含水量日变化、蒸腾速率日变化、叶水势日变化及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灌木树种早晚的叶片含水量高于中午,最低值出现在10:00—14:00之间,日变幅(晴天—阴天)大小顺序为:荚迷(125.2%~114.2%)>丁香(110.3%~59.8%)>绣线菊(86.8%~46.9%)>虎榛子(85.4%~35.2%);叶鲜重与叶面积可用指数曲线进行拟合;日最大蒸腾速率(晴天—阴天)大小顺序为:荚迷(4.017~3.226mmol/(m2.s))>丁香(5.628~2.918mmol/(m2.s))>绣线菊(3.742~2.908mmol/(m2.s))>虎榛子(3.174~2.035mmol/(m2.s);日平均蒸腾速率(晴天—阴天)大小顺序为>荚迷(2.687~2.252mmol/(m2.s))>丁香(2.652~2.058mmol/(m2.s))>绣线菊(2.215~1.649mmol/(m2.s))>虎榛子(1.864~1.423mmol/(m2.s));4种灌木叶水势日变化呈波浪型,叶水势与蒸腾速率负相关,可用对数曲线拟合;不同天气条件下影响各灌木树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不同。

    • 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油松、柴松群落特征及其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研究

      2010(4):46-50. CSTR:

      摘要 (1117) HTML (0) PDF 1.00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油松、柴松3种群落的特征及其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子午岭辽东栎林除局部林是与其它林木混交外,一般都是纯林;油松林和柴松林常形成以该种群为主的单优群落,但混有少量阔叶树种。(2)子午岭林区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而柴松林物种不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3者的多样性指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特点。(3)子午岭辽东栎林、油松林、柴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分别为32.65,48.95和47.30t/hm2。(4)辽东栎、油松、柴松枯枝落叶最大拦蓄量分别为50.93,70.15和61.68t/hm2

    • 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2010(4):51-55,59. CSTR:

      摘要 (1384) HTML (0) PDF 1.33 M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保持原状土条件下,采用张力入渗仪(盘径d=20cm,负压h0=-5cm)对重庆市青木关典型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渗透性存在明显差别。以旱地土壤渗透性能最好,而荒地较差。旱地非饱和导水率、稳定入渗率、累积入渗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小,而林地各项入渗指标却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荒地15—30cm层非饱和导水率、稳定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均较30—45cm层低。土壤容重、孔隙度与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而初始含水量仅与初始入渗率有关,其相关系数为-0.825**。各土地利用类型入渗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Kostialov水分入渗模型对所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拟合度较好,拟合度约为0.765,对该区研究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矿山废弃地灌草植被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效应

      2010(4):56-59.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530.37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北京市首云铁矿选择灌草覆盖的弃渣坡面,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在雨强0.5mm/min,连续30min的人工降雨条件下,植被不同层次(灌木层地上和地下部分、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植被在水土保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57.65%的地表径流和93.55%的土壤流失。灌木的蓄水效应和减蚀效应分别是草本植物的7.4倍和30.9倍,这不仅与灌木在植被中所占的比重大有关,还与其形态结构特征有关。植物地上部分的蓄水效应是地下部分的1.65倍,说明植物的地上部分在保水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大。而地下部分的减蚀效应是地上部分的1.52倍,说明植物地下部分在固土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

    • 黄土与紫色土坡面侵蚀特征对比试验研究

      2010(4):60-62,67. CSTR:

      摘要 (1136) HTML (0) PDF 884.88 K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对黄土和紫色土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坡面属于超渗产流,坡面发育有较深的侵蚀沟;紫色土属于蓄满产流,坡面沟道不发育或发育微弱,且在相同条件下黄土坡面侵蚀量远大于紫色土坡面的侵蚀量。对比试验表明,在实施水保措施时,应结合土壤的结构和侵蚀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案,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 北京市红门川流域径流对防护林结构变化的响应

      2010(4):63-67. CSTR:

      摘要 (1195) HTML (0) PDF 1.17 M (1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红门川流域原有1∶1万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1990,1995,2000和2005年共4期遥感影像,在GIS支持下,得到4期土地利用图,采用ArcView景观分析软件,得到防护林的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同时利用红门川流域1990—2006年逐日径流量的资料,研究了防护林空间格局变化与径流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红门川流域防护林总面积和各森林类型面积方面均没有明显变化,防护林主要以乔木林为主,占防护林总面积的80%以上。在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的基础上,红门川流域的径流量由1990年的3.00×107m3减少到2005年后的1.00×107m3以下,主要是防护林发挥了削洪减洪的功能。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准确得到防护林结构变化对径流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

    • 祁连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2010(4):68-72,77. CSTR:

      摘要 (1504) HTML (0) PDF 502.97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甘肃祁连山4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特性、凋落物持水量、林地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内土壤容重和孔隙度(0—60cm)差异较大,容重大小依次为:牧坡草地>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青海云杉林;总孔隙度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牧坡草地。林地间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表现一致,趋势表现为:高山灌丛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牧坡草地。不同林地间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量差别较大,4种林地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牧坡草地。有效涵蓄量大小与土壤涵蓄降水量一致,4种林地变化范围为184.98~222.27mm,大小顺序依次为:青海云杉林>牧坡草地>高山灌丛林>祁连圆柏林。

    • 土壤水分胁迫对大叶黄杨和月季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0(4):73-77. CSTR:

      摘要 (1182) HTML (0) PDF 1.62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月季和大叶黄杨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W1→W2→W3),月季和大叶黄杨的主要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均值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大叶黄杨的WUE逐渐降低,月季先升高后降低;月季的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大叶黄杨在中度控水处理(W2)时的Gs高于轻度控水处理(W1);月季的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而大叶黄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水分胁迫下,两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o升高,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Fv/Fm,Fv/Fo降低,但大叶黄杨的参数变幅均大于月季。(3)两植物主要光合参数的日变化曲线有明显不同,CK和W1时,月季的Pn和Tr为"双峰"型,大叶黄杨为"单峰"型。(4)水分胁迫下,各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变化均表明,大叶黄杨对土壤水分胁迫更为敏感。

    • 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010(4):78-80,86. CSTR:

      摘要 (1247) HTML (0) PDF 206.73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木兰林业管理局的北沟林场作为试验基地,通过实地调查,对不同密度的落叶松林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分析了不同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落叶松林个体生长状况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单株材积呈递减趋势,蓄积量呈递增趋势,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密度也符合函数关系规律。

    • 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差异研究

      2010(4):81-86.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1.82 M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国家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深度而变化,变化幅度大小顺序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不同类型土壤容重变动在0.45~1.38g/cm3之间;(2)土壤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不同植被下土壤总孔隙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土壤毛管孔隙在不同植被下,各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非毛管孔隙,山地栗钙土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山地森林灰褐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栗钙土;毛管持水量与含水量均表现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各类型土壤含水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

      2010(4):87-93.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956.72 K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4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4个不同的阶段。再以每个调查样方作为多维资源的综合资源位,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算了不同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以及同一资源同一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优势种群生态位占绝对优势,揭示了它们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高的资源利用能力;(2)种群生态位动态较好地表征了演替过程中对应种群与生境的动态变化,尤其是优势种群的更迭;(3)总体上,生态位较宽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有较多相似生态特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也较大;(4)群落内种群的平均生态重叠随演替逐渐增加,至中后期最高,后期略有回落,这主要是群落内种群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不同立地条件下野生荆条与胡枝子根系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

      2010(4):94-98. CSTR:

      摘要 (1276) HTML (0) PDF 2.17 M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分布特征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它反映出植物适应和改变环境的功能。采用土钻法研究了野生荆条与胡枝子在两种坡度(12°与28°)和两种坡向(阳坡与阴坡)立地条件下根系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根系直径d≤1mm有效根系荆条高于胡枝子,且阳坡明显高于阴坡;d>1mm根系生物量,在阳坡两种坡度及阴坡12°条件下,胡枝子均高于荆条,而阴坡28°条件下则相反;在阳坡和阴坡两种坡向条件下,距主干0.2m处和0.4m处,胡枝子d>1mm的根密度均大于荆条,而d≤1mm的根密度明显小于荆条,表明水平方向荆条的有效根系生长强于胡枝子;两种灌木根系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于0—60cm内土壤中,d>1mm根密度的大小次序为胡枝子(阳坡)>荆条(阳坡)>荆条(阴坡)>胡枝子(阴坡),d≤1mm根密度的大小次序为荆条(阳坡)>荆条(阴坡)>胡枝子(阳坡)>胡枝子(阴坡)。

    • 变化环境下塔里木河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0(4):99-104,109. CSTR:

      摘要 (1269) HTML (0) PDF 1.90 M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塔里木河近50a的年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演变趋势,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因子探讨了其对径流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塔里木河的径流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源流出山口年径流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源流普遍进入丰水期,但河流在出山口后,年径流量减少的趋势却趋于明显,且沿程递减幅度增大。从影响因素看,以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源流径流量总体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气温升高使冰川融水径流补给增长明显;降水增加对各源流径流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可能与径流的补给类型有关。从流域整体看,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径流变化的主导性因素。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资源取用量增加极大地改变了流域的径流过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对流域径流恢复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 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磷、硫的分布特征

      2010(4):104-109. CSTR:

      摘要 (1599) HTML (0) PDF 0.00 Byte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群落覆盖下湿地土壤中磷、硫的变化特征及其储量状况。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中磷、硫的含量,但影响程度不同。沿植物群落演替方向,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变异系数较小,而全硫含量受影响显著,呈"S"型波动变化;在垂直分布特征方面,全磷的差异程度不大,表明土壤中磷含量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相对而言,硫的垂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采样点的变异系数在10%以上,属中等变异,其分布特征主要受制于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两种元素的储量及其分布状况受植被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的磷储量及其分布状况差异不大,均在0.32kg/m2(0—60cm)附近波动;而不同土壤中硫储量存在较大差异,沿演替方向呈"S"型波动变化,最高值0.33kg/m2(光滩,0—60cm),最低值0.17kg/m2(演替末期,0—60cm),但其分布状况差异不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对调整湿地磷、硫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故可根据生源元素的循环选择适宜的植物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为湿地生态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的徐州市郊干旱遥感监测

      2010(4):110-114. CSTR:

      摘要 (1317) HTML (0) PDF 810.79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andsatTM/ETM+数据,以徐州市郊为研究区,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和地表温度(Ts)信息,分别构建NDVI—Ts和SAVI—Ts特征空间,依据这两个特征空间计算出研究区2001年4月3日和2007年5月14日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NDVI)和TVDI(SA-VI),并分别与地表温度(Ts)和降水量进行了相关评价。结果表明,TVDI可用于实现大范围的干旱监测,SAVI能够修正NDVI对土壤背景的敏感,基于SAVI的反演结果明显优于基于NDVI的反演结果,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干旱监测。

    • 新疆皮山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遥感监测分析

      2010(4):115-120. CSTR:

      摘要 (1246) HTML (0) PDF 264.22 K (1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由1989,2000和2005年3期TM卫星遥感影像生成的沙漠化土地类型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这3个时期皮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状况以及1989—2000年间和2000—2005年间两个时段沙漠化土地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两个时段内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速度及空间转化方向,阐明了该区沙漠化土地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该区域严重沙漠化土地和非沙漠化土地均呈增加趋势,前者增幅大于后者增幅,沙漠化土地总体上在向劣变方向发展。

    • 基于多维建模的滑坡监测数据挖掘

      2010(4):121-124. CSTR:

      摘要 (1066) HTML (0) PDF 807.50 K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全监测是研究和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位移监测又是滑坡监测中一种最常用的监测手段。滑坡位移监测数据的分析一般基于平面文件进行,而本研究则基于数据仓库的概念,深入分析滑坡位移监测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建模工具Power Designer建立了滑坡位移监测多维模型,在多维数据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以长江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位移监测数据为例,设计了滑坡监测数据多维数据集的维、概念层次和度量等,并在SQL Server 2005 Analysis Services软件中使用Microsoft时序算法实现数据挖掘,对滑坡位移进行预测分析,得到的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误差很小,表明Microsoft时序算法可用于滑坡监测数据的短期预测。

    • 降雨触发山区公路边坡失稳的气象判据研究

      2010(4):125-128. CSTR:

      摘要 (1067) HTML (0) PDF 674.10 K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突变理论,针对山区公路边坡的地质特征,以其力学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作用于后缘张裂隙的水力效应,构建边坡系统的尖点突变模型,推导出边坡极限状态下后缘张裂隙临界充水高度,并据此得到临界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边坡突变失稳的气象判据。同时以陕南秦岭山区G316国道某滑坡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从而为山区公路滑坡预警预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克拉玛依地区减排林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合理生态水位分析

      2010(4):129-133. CSTR:

      摘要 (831) HTML (0) PDF 623.40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克拉玛依地区减排林地下水水位及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减排林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减排林地下水的合理生态水位。结果表明,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出现了规律性分布,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已由2005年的7.8m减小为2009年的4.6m,呈减小趋势。减排林地下水的矿化度由2005年的22.67g/L变化为2009年的5.35g/L。并统计了减排林地下水理化性质特征,表明地下水的水溶性盐的空间变化明显。根据减排林区主要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得出减排林区地下水合理生态水位为2.5~5.0m。

    •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

      2010(4):134-137,142. CSTR:

      摘要 (1116) HTML (0) PDF 805.87 K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7年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得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陕北黄土高原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区50.37%的耕地转换成为林地和草地,总体生态服务价值量显著增加7.67×106元,年增长率为0.2%,整体生态环境指数有所提高从0.145增长到0.157,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整体生态贡献指数变化明显,整体贡献指数为1.23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表明退耕还林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 基于栅格的分布式SCS产流模型研究

      2010(4):138-142. CSTR:

      摘要 (1260) HTML (0) PDF 722.03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基于栅格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构建了一个基于栅格的分布式SCS产流模型,该改进模型能够较好地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分布及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流域中。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基于栅格的SCS模型比原始的SCS模型的模拟精度明显提高。在共44场降雨中,产流模拟精度达到85%以上的场次由原来的12场提高到26场。并且通过该改进模型可以得出次降雨的空间分布式的产流分布图,可为流域的水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产流信息。

    • 四川省会理县“8·30”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2010(4):143-147. CSTR:

      摘要 (1169) HTML (0) PDF 233.99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省会理县的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县域内地质灾害频繁。2008年8月30日("8.30")地震不仅加剧了原有的地质灾害,而且还引发了多处新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发放地质灾害普查表、典型区域的遥感调查和重点区域的专家详查等调查方法,获得地震诱发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其中崩塌8处、滑坡25处、泥石流2处和不稳定斜坡20处,新增灾害点主要集中在县域南部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沿金沙江一带。根据震后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以2km×2km为单元格对县域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主要分为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2.4%,37.1%,20.5%。最后,提出了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及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全面防灾、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施紧急防治、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综合防治、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实施预防减灾等防治对策。

    • 贵州省煤矸石堆场径流污染特征及其对溪流水质的影响

      2010(4):148-151. CSTR:

      摘要 (1037) HTML (0) PDF 188.66 K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地表径流及其沉积物进行样品收集与分析,探讨了降雨—径流下煤矸石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及其对周边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矸石堆场地表径流水的pH值变化达2.64~6.38,污染物以SO24-,Fe和Mn为主,其浓度变化受煤矸石类型及降雨强度的影响。径流沉积物在静置或扰动下浸水3~28d后,上覆水的pH达2.78~3.71;SO42-,Fe,Mn的浓度变化分别为27~160mg/L,0.3~3.9mg/L,0.6~2.8mg/L。降雨—径流下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的地表径流对周边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体酸化及Fe,Mn污染严重。

    • 免储水灌注水播种条件下保水剂使用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0(4):152-156. CSTR:

      摘要 (1508) HTML (0) PDF 874.42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民勤绿洲免储水灌注水播种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对大田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播种配合使用保水剂可使玉米提早出苗,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穗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施用保水剂量为2.5g/m2和采用保水剂拌种注水播种处理较常规灌溉处理可分别增产17.77%和15.13%,节水18.76%和13.92%,增收26.37%和15.73%,水分利用效率达到3.33和3.07kg/m3

    • 屋顶绿化初绿化基材配方研究

      2010(4):157-162. CSTR:

      摘要 (1102) HTML (0) PDF 670.24 K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配制初绿化基材的基本配制原则和要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夏季有伏旱地区的高细颗粒含量的初绿化基材配方方案,并研究了基材的配制验证了新型屋顶绿化添加剂对基材的改良效果。研究首先运用盆栽形式,以壤土(A)、酒糟(B)、陶粒(C)和水泥(D)为4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以狗牙根和黑麦草发芽率为指标,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探索各因素及因素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并找到最优和最不利配方;随后选择最不利配方,验证屋顶绿化添加剂对垂盆草生长、狗牙根和黑麦草发芽和生长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1)影响狗牙根和黑麦草发芽的4个因素重要性次序分别是:D→A→C→B;D→C→A→B,最佳配比分别是A2B3C1D3,A2B2C3D2。(2)基材中水泥的用量对狗牙根和黑麦草的发芽率影响显著。对于狗牙根,基材中水泥—壤土比不宜超过18%;麦草耐碱性比狗牙根高,但基材中水泥—壤土比也不宜超过23%。(3)垂盆草有很好的耐碱性,能在水泥—壤土比为23%的基材上生长。(4)屋顶绿化添加剂用于水泥—壤土比为23%的最不利配方A3B3C2D1中,能显著降低基材碱性,显著提高两种盆栽草的发芽率,显著促进垂盆草的生长。

    • 城市透水面集水效益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2010(4):163-166.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266.05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水面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手段。以大连典型市区——西岗区和中山区为研究区域,根据2005年航摄采集的基础数据统计了当年各类透水面的面积,进而根据当年的降雨量、地表径流的截留系数和地下水的下渗补给系数计算得出研究区域透水面的集雨量,然后根据相应的经济、生态效益指标计算了透水面的集水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透水面的总面积为3663.30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1.5%;林地、草地和透水路面的面积比为6.5∶1.3∶1.0。(2)研究区域林地、草地、透水路面对降雨径流的截流量为1.69×107m3,其中补充到地下水层的雨水量为5.0×106m3;合计产生经济效益1.4×106元,生态效益5.52×107元。同时,由于大连市透水面的发展控制了城市水土流失,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了该市的和谐发展,因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 吸水树脂用作土壤持水保墒剂的试验研究

      2010(4):167-170. CSTR:

      摘要 (1152) HTML (0) PDF 696.00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高吸水性树脂的耐盐性较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在农业应用中)往往造成实际吸水倍率远小于试验室中测定结果的状况。采用新型木质素磺酸钙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水树脂进行土壤性能试验,木质素磺酸钙含有大量亲水性基团,如磺酸基,羧基等,同时木质素磺酸钙价格低廉,将丙烯酸接枝到木质素磺酸钙既提高吸水倍率,又可降低吸水树脂的成本。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吸水树脂吸自来水倍率230g/g,与传统吸水树脂相比,在保水时间上延长了10d,保水量提高50%,土壤的渗透性得到明显增加,并且具有反复吸水的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减少蒸发,特别是对增加土壤有效持水,提高地温、提高土壤渗透性有明显作用。

    • 灰色关联度法在农业非点源污染土壤影响因子分析中的应用

      2010(4):171-174. CSTR:

      摘要 (796) HTML (0) PDF 238.72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农业活动中引入的外源物质超过土壤环境容量,营养物质大于作物生长所需,过剩物质积累于土壤中形成的污染。在对不同利用类型农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的基础上,以林地土壤为参照,选取黏粒含量、pH值、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N、速效P作为研究指标,运用灰关联度的原理及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耕作制度以及与居民点不同距离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的差异。结果表明,农耕地土壤污染发生机率水田>菜地>旱地,春秋两季耕作土壤>单季耕作土壤,距居民点越近,土壤污染越严重。

    • >综合治理
    •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的问题讨论

      2010(4):175-179. CSTR:

      摘要 (1133) HTML (0) PDF 221.73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至今,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定性描述和理论探索阶段,关于治理效益评价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涉及,如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治理效益的关系问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原则与指标问题,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关系问题,治理效益点与面的关系问题等。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将会极大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治理效益评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 延河流域世行项目投资效果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2010(4):180-183. CSTR:

      摘要 (805) HTML (0) PDF 182.07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延河流域地区世行贷款二期项目数据为样本,对延河流域地区世行贷款二期项目投资效果进行了通径分析,以探求影响世行贷款项目投资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果表明,虽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农业机械化对延河流域地区世行贷款二期项目投资效果的影响力度并不显著,延河流域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 河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2010(4):184-189.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1.15 M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河南省所辖地区为研究单元,分别构建了耕地资源指数和城市化水平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0,1995,2000和2005年河南省各地区的耕地资源和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数量化。然后利用协调度模型对4个年份各个地区的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各年份耕地资源指数的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现象。协调度的高低由两种指数的大小及其之间的差异决定,河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协调度逐步上升。在研究前期,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失调的地区主要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在研究后期,两者失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 不同改良剂对宁夏地区盐碱土土壤结构的影响

      2010(4):190-192,197.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184.41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玉米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大兴墩村的盐碱土在施用硫磺、有机肥、石膏、PAM等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类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随之增加,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与水分利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当地盐碱土的改良;硫磺的最佳用量确定为在30.45g/盆,并需要注意土壤通气性,防止发生反硫化作用,对玉米根系产生毒害;综合而言,PAM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石膏和S3处理。

    • 暴雨中心区清水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特点及评价

      2010(4):193-197. CSTR:

      摘要 (1171) HTML (0) PDF 222.88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1986年确定的清水河试点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暴雨中心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阐述了为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所采取各项生态修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可为暴雨中心区小流域的生态修复探索出了良好的治理模式。

    • 基于PSR模型的四川省升钟水库生态安全评价

      2010(4):198-200. CSTR:

      摘要 (1260) HTML (0) PDF 157.40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建立水库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17个指标的权重,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价了四川省升钟水库的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07年升钟水库生态安全状况呈逐年好转趋势。讨论了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项措施,包括取缔网箱肥水养殖,加强库区居民点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治理库区水土流失,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物氮、磷入库量,严防水葫芦泛滥,注重治理水体富营养,使水库的蓄水量保持在合理水平等。同时,应注意水库垂钓等新因素对升钟水库生态平衡的影响。

    • 黄土沟壑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稳定性及成本效益分析

      2010(4):201-204. CSTR:

      摘要 (1137) HTML (0) PDF 751.70 K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粮收入是黄土沟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揭示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及其稳定性,选取黄土沟壑区长武县王东沟流域的3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粮过程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与产出状况进行了为期10a的跟踪调查,并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生产稳定性最高,其土地产出率变异系数为14.2%;玉米次之,其土地产出率变异系数为17.2%;小麦的土地产出率年际变化较大,其生产稳定性最低。1999—2008年间,3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及生产成本均呈上升趋势。从而得出,在黄土沟壑区,种植玉米的经济利润最高,大豆次之,小麦最低。据此提出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控力度及种粮补贴力度,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收入,促进粮食稳定生产,保证区域粮食安全。

    • 典型山区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2010(4):205-208. CSTR:

      摘要 (1238) HTML (0) PDF 183.73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在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是当前广大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北山区和平县热水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镇经济水平较低,暂无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显著,但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现象相当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依据调查结果建议:找准切入点,加快启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特色村的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建立农村环保监测与预警体系。

    • 吴起县退耕后农户生产经营与粮食供需状况

      2010(4):209-213. CSTR:

      摘要 (1164) HTML (0) PDF 591.47 K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吴起县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资料,对退耕还林(草)后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以及2007年农户的粮食供需及输入输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吴起县农户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林草地和耕地,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副业和退耕补贴,各类型农户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高收入户工副业比重达81.8%,低收入户工副业和种植业比重相近,但其收入来源中退耕补贴比例占46%,存在一定依赖性。各类型农户农业效益差异与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素质有关。吴起县农户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输入率和输出率相当,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吴起县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基本农田及相关配套措施建设等建议。

    • 甘肃省耕地资源势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4):214-218.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347.77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是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区耕地资源变化对发展西北经济尤为重要。利用甘肃省近20a的土地变更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甘肃省1988—2008年的耕地势态演变,并对引起耕地变化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二三产业及农业结构调整这几种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联度分别高达0.898,0.892和0.883;其关联度排序也位居前三,成为推动甘肃省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见与建议。

    • 生态保护目标体系下海河流域湿地需水研究——以河北省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0(4):219-223. CSTR:

      摘要 (1333) HTML (0) PDF 469.13 K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当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流域内湿地面积迅速减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科学分析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对该流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河流域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3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体系,结合湿地分类分级计算,选取植被需水量等8项指标,分析计算了不同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下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最小、最优以及最大几个典型状态下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衡水湖湿地供水仅能满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与湿地现况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提供借鉴。

    • 水库消落带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

      2010(4):224-228,234. CSTR:

      摘要 (1148) HTML (0) PDF 386.41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库消落带的研究传统上主要集中于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和常规经济利用方面。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形成的消落带的重要的利用方式就是旅游业的开发,但是关于水库消落带对旅游业可能产生的潜在与长期的影响目前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以中国面积与涨落幅度最大的消落带——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对三峡旅游的景观、环境、旅游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其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用机遇,强调三峡库区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积极规避消落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合理对消落带土地进行旅游利用。

    • 1982—2006年黄南州NDVI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2010(4):229-234. CSTR:

      摘要 (1196) HTML (0) PDF 781.46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小尺度上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辨析起关键作用的气候因子,对于区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NASA GIMMS 1982—2006年的NDVI数据集和黄南州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NDVI和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系数,探讨了影响NDVI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尖扎县NDVI略有下降,同仁县和泽库县下降趋势显著,河南县呈增加趋势;气候向干暖化方向发展,4县平均的气温倾向率高达0.67℃/10a,同仁县降水量略有减少,其它3县降水量快速减少,降水量倾向率平均为24.82mm/10a。尖扎县、同仁县NDVI与降水量和气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泽库县NDVI主要受蒸发量、冰雹期和无霜期共同作用;河南县NDVI主要与日照时数正相关。建议植被恢复时,尖扎县和同仁县应注重保湿工作;在小尺度上开展类似研究针对性更强,对生态建设的指导意义显著。

    • 基于能值分析的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2010(4):235-240,246. CSTR:

      摘要 (976) HTML (0) PDF 403.19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综和分析可持续发展学科动态与相关生态学理论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1998—2007年的能值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用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环境负荷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可持续性发展压力较大。未来农业生态系统管理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应积极引进技术,增加劳动力的智力资源能值投入,调整工业辅助能投入,提高能值受益率;并探索建立多层次、高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2010(4):241-246. CSTR:

      摘要 (1205) HTML (0) PDF 271.66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区30a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其对生态价值的影响。通过对1975,1987,1995,2000和2005年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得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图,引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研究期不同地类生态的服务价值,重点分析了生态价值的总体变化规律;针对山地型城市分析了生态价值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而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价值影响力的角度,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价值的影响程度及绝对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要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提高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在经济增长的可控范围内,减慢土地利用程度增加的速度;加强生态水域与生态林的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型城市的生态服务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