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川藏公路南线泥石流坝溃决洪水过程试验研究

      2010(3):1-5.

      摘要 (1059) HTML (0) PDF 957.80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由于区域地质地貌和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近几十年来曾多次发生泥石流堵溃事件,坝体溃决所产生的洪水给下游造成了灾难性破坏。根据13组室内泥石流坝溃决模型试验对洪水流量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对流量影响最大的是堵塞坝的溃决形式,即重力再启动形式的溃决洪峰流量最大,水力再启动次之,冲刷型溃决最小;溃坝洪水洪峰流量与上游来水量流量成正比关系。溃决过程中的洪峰位置出现在库区水下泄30%~50%的时候;不论哪种形式溃决,洪峰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整个洪水历时的1/3处。该研究可以为泥石流坝溃决洪水预测和下游综合避险减灾提供参考。

    • 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

      2010(3):6-9.

      摘要 (1091) HTML (0) PDF 1.73 M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育草坡表层(0—15cm)土壤碳、氮、磷全量远远高于撂荒坡;阳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距坡顶距离的延长呈先降后增趋势,而阴坡则随距坡顶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全磷在不同坡地的变异性较大。在土壤剖面分布上,3个坡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矿质氮、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或值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在大致表现出封育阴坡>封育阳坡>撂荒坡的趋势;pH值则与之相反;速效钾和全磷均呈现出撂荒坡>封育阴坡>封育阳坡。这些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坡地自然封育后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其改善程度以阴坡较大。

    • 滇池底泥中氮素空间分布异质性分析

      2010(3):10-15.

      摘要 (1346) HTML (0) PDF 815.08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底泥0—5,5—10,10—20cm中的全氮、有机氮、铵态氮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层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变异性均较大。结构性因素对0—5cm底泥中全氮影响比较大,而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对0—5cm和10—20cm这两层底泥中的铵态氮以及10—20cm中的3种形态氮的影响相近。从整个滇池来看,3层底泥中3种形态氮的含量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减,各种形态氮均在湖泊中心出现较深颜色的斑块,说明底泥氮有向湖泊中间沉积的趋势。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3种形态氮在空间分布的颜色深浅是0—5cm>5—10cm>10—20cm,可见底泥中氮的累积逐年增加,滇池污染有加重的倾向。

    • 基于相似年降水的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影响

      2010(3):16-20.

      摘要 (1023) HTML (0) PDF 299.88 K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是目前地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河流水沙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降水是径流的来源和产沙输沙的主要动力。通过选择降水条件相似的年份,比较河流水沙差异,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作用大小。利用1952年到2001年延河甘谷驿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输沙量实测值和流域逐月降水量实测资料,通过分析和确定年、汛期降水量和年内降水过程相似的年降水条件相似年组,比较相似年降水条件下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差异。分析表明,与1954—1963年相比,延河1969—1977年年和汛期径流量分别减少18.03%和32.52%,输沙量分别减少47.08%和47.52%;1981—1984年年和汛期径流量分别减少29.77%和46.29%,输沙量均减少73.46%;1988—1996年年和汛期径流量分别增加71.72%和97.79%,输沙量分别增加162.07%和161.88%。

    • 炎热多雨条件下岩坡喷混植草试验研究

      2010(3):21-26.

      摘要 (1113) HTML (0) PDF 249.20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质边坡上植草护坡,是道路生态工程中的难点,涉及岩坡的可耕植性、植物选型和基材优化配比组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以洛湛铁路娄底段边坡为例,分析了铁路边坡的环境特点,对风化岩坡的可耕植性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室内播种试验,由草种的根系生长及发芽率情况优选出适于护坡工程的最佳草种组合。通过室内正交试验,对于基材主要组成成份进行了强度影响因素大小的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在施工后一定时间内基于降雨周期的影响条件下所需采用的基材优化配比组合方案,从而可使基材强度值达到最大。最后通过厚层基材喷播、覆盖、后期管护等重点和难点技术的实施,保证了炎热多雨条件下岩坡喷混植草的成功。

    • 黄土坡面薄层流侵蚀过程试验研究

      2010(3):27-30.

      摘要 (1174) HTML (0) PDF 716.24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黄土坡面薄层流侵蚀过程对于深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黄土坡面薄层流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1)不同雨强条件下,薄层流侵蚀随降雨过程的变化相似,都随降雨历时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可用幂函数方程进行描述;(2)不同坡度条件下,薄层流侵蚀模数皆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可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3)不同雨强条件下,薄层流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侵蚀模数随坡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对数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4)不同雨强条件下,薄层流侵蚀随坡长的增加可用对数线性方程进行描述;(5)不同雨强、坡度、坡长条件下,坡面薄层流侵蚀变化可用三元线性经验方程表述。其中降雨强度对侵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坡度,坡长对其的影响最小。

    • 科尔沁地区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2010(3):31-35.

      摘要 (1080) HTML (0) PDF 1.01 M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5—2008年5—9月,利用中子水分仪对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的不同深度(0—160cm)的土壤水分进行了为期4a的定期观测。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并采用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土壤水分剖面的变化划分为3层:土壤水分剧变层(0—40cm),稳定层(41—130cm),活跃层(131—160cm)。在0—40cm土壤层,3种类型沙地土壤水分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41—130cm土壤层则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而在131—160cm土壤层流动沙丘表现为继续减小,但其它两种沙地的土壤水分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同时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表现为:流动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土壤水分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表现为:7月>8月>6月>9月>5月,各月之间总体上差异性显著;各类型沙地土壤水分的年变化为:固定沙丘总体表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沙质草地有变化但差异不大,而流动沙丘则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

    • 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典型植被水文功能优化研究

      2010(3):36-40.

      摘要 (1245) HTML (0) PDF 787.41 K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人工干扰强度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植被类型的优化配置是充分发挥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前提。在对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流域内6种主要林分类型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结构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的垂直结构好,相应的水源涵养能力也强。该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天然次生山杨林>天然次生槲栎林>人工刺槐侧柏林混交>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应用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结果对该流域中嵌套的刘家凹小流域现有林分的面积进行调整,调整后该小流域的水源涵养总体能力提高了35.99%,其中土壤有效持水量增加了46.39%,增加幅度最大。

    • 不同密度刺槐林在蒸腾旺季的蒸腾特征

      2010(3):41-47.

      摘要 (1030) HTML (0) PDF 1.19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蒸腾旺盛的7,8月份,选择典型晴天,对5种不同密度(1400,1600,1800,2000,220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林的叶片含水量、蒸腾速率、叶水势、根水势日变化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林地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各密度林分叶片含水量的日均值在7,8月份均为ρ22002000140016001800,8月低于7月;(2)不同密度刺槐林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在7,8月份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由"双峰型"趋于"单峰型",最大值均出现在下午13:00—14:00,日平均蒸腾速率在7,8月份为:ρ18001600140020002200;(3)不同密度刺槐林叶水势的日均值在7,8月份均为ρ18001600140020002200,但8月份明显低于7月份,其日变幅则明显高于7月份;(4)根水势高于叶水势,日变幅小于叶水势日变幅,日均值大小在7,8月份均为:ρ18001600140020002200,且8月份低于7月份,而日变幅则是8月份大于7月份;(5)不同密度刺槐林一天中根、叶水势之差(Δφ)与蒸腾速率(Tr)的关系可以用对数曲线来拟合;(6)刺槐的叶水势随着叶片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对数曲线来拟合;(7)不同密度林地7月份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幅较小,而8月份变幅较大,0—60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随林地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以及达到最佳生长状况的角度出发,建议试验区15年生刺槐林分密度为1800株/hm2。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

      2010(3):48-52.

      摘要 (1233) HTML (0) PDF 929.09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丘陵区选取不同林龄典型人工乔木林刺槐,灌木林沙棘、柠条,并以经过30a多自然演替形成的荒坡草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点。结果表明,(1)人工林地总体持水能力较差,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持水能力顺序:刺槐林>沙棘林>柠条林,随着林分的生长,土壤持水能力均有增强的趋势;(2)土壤的导水能力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明显提高,林龄较接近时,刺槐林较沙棘林和柠条林饱和导水率大;(3)随着林分生长,林地土壤饱和含水量值增大,林地蓄水能力增强;(4)与荒坡对照相比,人工林改善土壤持水、导水能力的效果不一定有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作用形成的植被群落好。

    • 荒地不同压砂年限对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10(3):53-58.

      摘要 (1001) HTML (0) PDF 2.01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夏中卫市香山地区荒地压砂3,8,15,25a和邻近未压砂(对照)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压砂对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压砂后微生物总数减少;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压砂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前15a压砂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着压砂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压砂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压砂地全盐含量远远低于对照;说明荒地压砂种植能蓄水保墒,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但连续种植肥力下降,微生物量减少。

    • 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对地温及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2010(3):59-63.

      摘要 (1066) HTML (0) PDF 577.40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对地温及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的生育前期,单覆地膜的增温效应先于并且高于单施有机肥;后期仅在地表表现明显,单施有机肥的增温效应高于单覆地膜。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通过显著增加拔节—开花期的耗水,显著增加了总耗水量,并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单覆地膜的增温、节水、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施有机肥。地膜小麦施用有机肥后,生育前期的增温效应有所减弱,生育后期增温效应反而增强,同时苗期耗水量减少;总耗水量少量增加(3.5%)却大幅度提高了产量(10.6%)和水分利用效率(7.6%)。从增施有机肥对地膜小麦的地温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来看,增施有机肥可以控制地膜小麦冬前苗期的过旺生长,但在成熟期却又促进了地膜小麦的衰老。

    • 黄土高原干旱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2010(3):64-68.

      摘要 (1169) HTML (0) PDF 520.64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利用其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来提高植被成活率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探针式TDR对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内的微地形及其相应原状坡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原状坡>陡坎。0—2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切沟底为0.405,最小的是缓台仅0.226,阴坡原状坡各层的变异系数均小于阳坡的微地形。最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建设时,在按传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所确定的植被恢复单元内,还应该按照微地形的水分特征有区别地配置植被类型。

    • 库底土壤物质溶出对水库正常蓄水初期水质的影响

      2010(3):69-72.

      摘要 (915) HTML (0) PDF 561.04 K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场选取太湖流域老虎潭水库砂壤质竹林地、水田土壤和库区天然来水样本,进行水库正常蓄水初期模拟实验,分析研究了库水中pH值,DO,CODCr,BOD,氮、磷及氟化物等组分在60d内的动态变化及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库底竹林地和水田地土壤在浸泡过程中会导致库水中pH值和DO的降低,CODCr,BOD5,氮,磷及氟化物等组分的含量则会增大。相对而言,竹林地土壤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比水田地土壤要严重,建议对竹林地土壤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 脆弱刚毛藻对水体中三种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2010(3):73-77.

      摘要 (1124) HTML (0) PDF 546.59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研究了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Dillw.)Kuetz.〕对水体中3种苯系物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脆弱刚毛藻对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为46.6%,13.6%和7.4%。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脆弱刚毛藻对苯去除率的影响,各因素极差值大小依次为:温度>处理时间>藻体重量,温度是影响去除苯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刚毛藻去除甲苯的实验中,各因素R值大小依次为处理时间>藻体重量>温度,主要影响因素是处理时间。而对于二甲苯,藻体重量则是最主要的因素。

    • 干旱胁迫下常春藤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10(3):78-82.

      摘要 (1091) HTML (0) PDF 563.80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干旱胁迫下3a生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动态及其主要生态生理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以阐明干旱胁迫下Pn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午休原因,并探讨了影响常春藤Pn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常春藤Pn日动态与土壤水分及微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其Pn日均值及最大值下降显著,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其Pn日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15%,47%,70%;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常春藤Pn日动态由"单峰"向"双峰"型变化,光合作用午休原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多元回归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适宜水分条件下,影响常春藤Pn的日动态因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以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为主,其次是以光照强度为主;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光照强度、大气CO2浓度、相对湿度等生态因子对常春藤Pn的影响越大,其中相对湿度对Pn的影响最显著。

    • 农林复合措施保土保肥试验分析

      2010(3):83-86.

      摘要 (1007) HTML (0) PDF 192.67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安徽省开展了4组农林复合间作试验。结果表明,等高种植和棉花可明显降低径流中氮、磷的流失,其中等高种植山芋的径流中全氮、全磷分别为10.481mg/L和0.122mg/L,顺坡种植山芋的径流中全氮、全磷则分别为43.112mg/L和0.285mg/L;等高种植棉花的径流中全氮、全磷分别为3.779mg/L和0.109mg/L,顺坡种植棉花的径流中全氮全磷则分别为38.980mg/L和0.288mg/L。沟渠拦截了径流和泥沙,也拦截了水土携带的氮、磷,观察期间,沟渠拦截1号至4号地块径流中氮素总量分别为575.09,631.18,199.45,710.05mg,磷素总量分别为54.54,21.42,23.24,30.13mg;沟渠拦截1号至4号地块流失泥沙中氮素总量分别为3.00,2.95,1.07,3.35g,磷素总量分别为0.80,0.67,0.21,0.69g。山芋—杨树—棉花—杨树复合间作明显降低了农田水土和氮、磷流失量,观察期间,山芋—杨树—棉花—杨树复合间作的径流量和流失泥沙量分别为2623cm3/m2和17.31g/m2,而单一山芋种植下为3138cm3/m2和19.76g/m2,单一棉花种植下为2658cm3/m2和17.87g/m2;山芋和棉花单位面积产生径流中氮磷平均值分别为17.88mg/m2和0.25mg/m2,泥沙中氮磷平均值分别为21.30mg/m2和5.24mg/m2,而山芋—杨树—棉花—杨树复合间作的对应径流和泥沙中氮磷值分别为14.23,0.22,20.08,4.85mg/m2。农林复合生产与沟渠拦截对保土保肥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方案

      2010(3):87-91.

      摘要 (1141) HTML (0) PDF 1.60 M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包括水土流失、侵蚀沟道和水土保持措施等3种对象。水土流失普查,采取宏观遥感调查与地面系统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评价不同侵蚀类型的分布、面积和强度。侵蚀沟道普查,利用遥感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数据得到侵蚀沟道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和空间分析,得到侵蚀沟道面积、数量与分布。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利用各种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和数量。

    • 区域滑坡频度预测和趋势研究

      2010(3):92-95.

      摘要 (768) HTML (0) PDF 515.14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滑坡危险度评价是区域滑坡防灾减灾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区域滑坡过去一定时期的滑坡资料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滑坡发生频度预测和趋势研究可为区域滑坡危险度进行动态评价。结合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资料,对其进行时间记录分析,研究其不同面积等级不同时间范围的Hurst指数经验关系。分别建立了时间范围1980—1990年,1980—1995年和滑坡面积M>1000m2,M>10000m2,M>100000m2的Hurst指数经验关系。根据Hurst指数对其未来5a的滑坡频度的最大涨落范围进行预测。并分析时间相关函数与H值的函数关系,为滑坡发展趋势进行定量预测。研究表明,区域滑坡频度预测可为区域滑坡危险度进行动态评价。

    • 中尺度流域NDVI尺度转换研究

      2010(3):96-99.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67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是影响水土流失最重要且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估算和监测区域水土流失变化,首先必须在较高时空分辨率下分析植被的动态特征。利用直方图匹配原理,以SPOT/VEGETATIONNDVI影像为参照,对基于ETM影像的NDVI数据进行变换,得到逐月30m分辨率的NDVI产品,分析匹配前后图像的统计参数、直方图相似度和图像逼真度等。结果表明,该变换结果是可靠的,可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评价与监测提供植被数据支持。

    • 建设类与建设生产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异同分析

      2010(3):100-103.

      摘要 (1219) HTML (0) PDF 410.71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末,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有不少的编制者在编制建设类和建设生产类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时往往出现失误。建设类和建设生产类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根据多年编制两类水土保持方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这两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在水土保持要求、服务年限、预测时段划分、防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以防止在编报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偏差。

    • 腾格里沙漠沙尘暴天气动力要素特征研究

      2010(3):104-106.

      摘要 (1204) HTML (0) PDF 444.92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近地层观测资料,分析了腾格里沙漠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地面摩阻速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以及床面剪切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摩阻速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以及床面剪切力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各高度层风速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具有很显著的相关性。

    • 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在黄土区流域的应用研究

      2010(3):107-111.

      摘要 (868) HTML (0) PDF 1.08 M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流是河川径流在枯水季节的主要径流来源。由于难以通过实测方法获得基流量数据,选择适合的基流分割技术对于基流研究至关重要。利用黄土区6个流域的多年径流量资料,选取PART法、滤波法及滑动最小值法等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对区域内河流的基流量进行了分割,以检验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在本地区的适用性,并应用选定的基流分割方法对黄土区流域的基流特点做了简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获得的基流指数值有所差异,滤波法分割的基流过程与实际基流状况更为相符。因此,滤波法可作为黄土区流域基流的最优分割方法。应用滤波法得到的研究流域基流占总径流比重为37%~64%,而基流量在近50a中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 网格大小选择对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

      2010(3):112-116.

      摘要 (1174) HTML (0) PDF 506.68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鄱阳湖信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网格大小选择对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同样参数条件下,1,2和4km这3种不同尺寸网格对模拟的总径流量影响较小,但网格大小显著地改变着模拟水流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间的分配;不同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实际蒸发量的差别不显著;大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地下水补给量大。经过率定后的3种不同网格的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径流过程,但2km网格模型模拟的总体效果要好于1km网格模型和4km网格模型。研究表明,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网格的精细并不一定提高模型的模拟效果,一定精度空间数据的输入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一个合适的网格大小使得模型的模拟效果最佳。在流域水文模型的具体应用中,应考虑流域本身的尺度以及模拟的目的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网格大小,同时应结合模型机理,解释模拟结果。

    • 基于MATLAB的华北落叶松蒸腾仿真模拟

      2010(3):117-121.

      摘要 (1063) HTML (0) PDF 1.10 M (1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蒸腾是植株主要的耗水形式。以六盘山北侧的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当前国内外较先进的热扩散式树干边材液流测定技术从单株水平上探讨了华北落叶松的蒸腾速率特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机理。就气象因子和蒸腾速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气象因子和华北落叶松蒸腾耗水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华北落叶松进行了模糊蒸腾模型的设计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是影响华北落叶松蒸腾速率的直接因子,太阳辐射式通过改变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进而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蒸腾速率。

    • SWAT模型灵敏性分析模块在云州水库流域的应用

      2010(3):122-127.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50 M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SWAT模型是基于水文过程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介绍了AVSWAT2005灵敏性分析模块,并在华北土石山区云州水库流域得到较好的应用与验证。通过灵敏性分析,辨析出影响该流域产流模拟结果精度的主要参数因子。SCS径流曲线系数(CN2)、土壤可利用水量(SOL_AWC)、土壤饱和导水率(SOL_K)的影响是显著的,灵敏性等级高;平均坡度(SLOPE)、浅层地下水径流系数(GWQMN)有一定影响,灵敏性等级中;依据上述结论调整参数值,采用连续10a的实测月流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月流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在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均小于15%,Nash-Suttcliffe系数Ens高于0.7,SWAT模型对云州水库流域产流的模拟结果良好。因此,灵敏性分析模块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模型在华北土石山区的可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匹配相结合的DEM匹配方法

      2010(3):128-133.

      摘要 (1505) HTML (0) PDF 1.08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最小二乘无控制DEM匹配方法拉入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匹配相结合的无控制DEM匹配方法,为了克服基于传统匹配模型的遗传匹配方法易陷入缩放系数为0的错误全局最优极值处的问题,建立了采用距离等级划分的DEM匹配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匹配相结合的匹配方法流程。仿真和实际数据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保持最小二乘法匹配精度高和遗传算法拉入范围大的优点,并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收敛效率。

    • 延河流域典型物种分布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2010(3):134-139.

      摘要 (2378) HTML (0) PDF 894.17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种分布预测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生态学的发展为物种分布预测提供了众多强有力的模型,在推进物种分布预测进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合适模型选择的难度。评价和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对于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语言和BIOMOD程序包为平台,选择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等9个较常用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它们在物种分布预测精度上的差异,为物种分布预测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物种空间分布的变化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不同物种的模拟精度差异明显。根据Kappa,TSS和Roc评价方法,9个模型对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分布的预测精度最高;对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分布的模拟精度最差;而对其余物种分布的模拟精度均比较理想,其中以随机树RF模型最好。

    • 西北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开发与应用

      2010(3):140-143.

      摘要 (1293) HTML (0) PDF 1.08 M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VS2005,SQL2005,Surfer8.0等工具开发建成了"西北区域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该系统为西北区首个区域性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该系统为B/S架构的网络化软件,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操作获得西北各省区丰富的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生态干旱等数据信息。该系统实现了对干旱监测、预警、评估等业务工作的支持,能够进行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综合干旱指数,彭曼蒸散,作物水分亏缺度,水资源评估,干旱灾情评估等50多种指标模型的自动计算,可为大气、农业、生态等领域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提供丰富的图形、表格和文本等数据信息。该系统集成度高,运行过程基本为自动处理。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西北区域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中运行,并为西北区域和各省干旱监测预警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溃坝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

      2010(3):144-147.

      摘要 (1229) HTML (0) PDF 1.18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库大坝的溃决将会对下游自然、经济和社会产生灾难性影响,对溃坝洪水灾害的脆弱性分析有助于科学制定减轻灾害损失措施。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定量计算溃坝洪水灾害脆弱性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得出实例研究区中的小河区和南明区属于溃坝洪水灾害的高脆弱区,花溪区属于中脆弱区和云岩区属于低脆弱区,可为该区制定减灾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综合治理
    • 北沙柳种质资源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2010(3):148-152.

      摘要 (1176) HTML (0) PDF 1.03 M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毛乌素沙地北沙柳种质资源的生长状况以及北沙柳部分性状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对北沙柳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有效的利用,采用样线法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毛乌素沙地北沙柳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现地调查,确定了我国北沙柳的主要分布区。采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北沙柳部分性状的变异情况及其生长现状。(1)北沙柳灌丛高度和冠幅均符合正态分布,冠幅变异幅度大于灌丛高度变异幅度。(2)不同种源区北沙柳灌丛高度差异显著,冠幅差异不显著。(3)不同种源区北沙柳的扦插成活率差别较大。

    •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2010(3):153-157.

      摘要 (1249) HTML (0) PDF 740.10 K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调查收集泾惠渠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对其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作出了评价。结果表明,灌区土壤中Pb,Cd,Hg,As,Cu,Zn平均值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平均值相比,分别超出46.0%,105.7%,90.6%,47.8%,12.6%和178.6%,只有Cr基本接近;从各元素的变异系数看,Cd的最大,为1.547,As的最小,为0.105;土壤中Pb,Cd,Hg,As,Cu,Zn以及Cr相互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重金属元素与肥力指标的相关性不具有任何规律性;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灌区土壤中Zn污染最严重,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1.48,为轻度污染。As的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1.11,也达到轻度污染。Cd的平均评价结果为非污染。灌区土壤中Cr,Pb,Cu,Hg含量基本未达到土壤污染积累的起始值。

    • 台兰河绿洲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动态研究

      2010(3):158-162.

      摘要 (1054) HTML (0) PDF 714.54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台兰河绿洲灌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不同时期台兰河绿洲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耕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年均增加分别为3603.8hm2和151.4hm2;绿洲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247.07hm2和14325.9hm2,相应地绿地面积减少了16572.97hm2;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是灌区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转移比例分别为13.97%和5.93%。地表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从1989年的5.91×106m3增加到2003年的1.39×107m3,灌溉面积和机井数量不断增大,地下水开采强度日益增加,地下水水位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农业用水所占比例过大,生态用水逐渐缩减。

    • 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耕作方式的生态功能

      2010(3):163-167.

      摘要 (1447) HTML (0) PDF 507.63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压砂地利用方式在宁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几年在政府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压砂地利用方式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传统的利用方式随着利用年限的延伸会使砂地老化甚至逐渐失去压砂地的生态功能,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砂田对农田蓄水能力的影响,砂田减少土壤蒸发量的作用,砂田的增温和减尘效果,砂田的抑盐作用,砂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等生态功能及不同利用年限砂田水分,养分变化规律。提出了必须重视砂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管理,创造条件改善砂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注重砂田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加快砂田传统耕作方式的现代化改造等加强砂田生态系统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 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时空扩展过程分析

      2010(3):168-171.

      摘要 (1129) HTML (0) PDF 1.12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76,1989,2001和2007年遥感影像资料,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分布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6—2007年的31a间,哈尔滨市边缘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其中2001—2007年间的城市扩展规模和速度最大;从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特征来看,1976—2001年以斑块数增加,紧凑度减小的分散扩展为主,2001年后以斑块数减少,紧凑度增大的扩展模式为主;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不同时段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向不同。

    • 滇池流域典型城郊降雨径流CODcr及TSS污染负荷及贡献

      2010(3):172-175.

      摘要 (1157) HTML (0) PDF 267.83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和室内分析,系统监测了滇池流域典型城郊排放污水CODcr和TSS通量,采用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的计算方法估算了城郊降雨径流CODcr和TSS污染负荷,并分析了由降雨径流引起的CODcr和TSS污染负荷占总负荷中的比例。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城郊人均排放CODcr和TSS污染负荷分别为9.58~10.57kg/a和2.88~3.14kg/a;滇池流域城郊由降雨径流引起的CODcr和TSS污染负荷分别为1.166~1.458t/(hm2.a)和0.729~1.808t/(hm2.a)。全年由降雨径流引起的CODcr和TSS污染负荷分别占总污染负荷的10.96%~15.35%和25.73%~35.89%。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是缓解滇池流域城郊面源污染的途径之一。

    •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效果评价

      2010(3):176-181.

      摘要 (1002) HTML (0) PDF 375.97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对当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核心,即补偿依据、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的标准,和平共处水土保持补偿的方式,即政策补偿、项目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培训补偿、就业补偿、道德补偿等。另外,还对当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要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即树立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及理念,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典范等。

    • 土壤铅污染对密毛白莲蒿茎叶解剖结构影响的研究

      2010(3):182-185.

      摘要 (1225) HTML (0) PDF 398.14 K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mg/L铅溶液处理的非矿区、矿区密毛白莲蒿的茎、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矿区密毛白莲蒿茎在铅胁迫下组织结构变化较小。矿区密毛白莲蒿茎表现出对铅的适应性,茎表皮加厚,细胞壁加厚,木质部导管壁出现加厚现象,导管中有黑色物质。非矿区密毛白莲蒿叶在铅胁迫下整个组织结构极其松散,组织内部的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大小不规律,且排列混乱,部分细胞出现了解体的现象,完整的细胞中叶绿体含量明显减少。而矿区密毛白莲蒿叶解剖结构变化较小,其组织结构较完整而且内部细胞排列很紧密,细胞形状较规则,大小均一。矿区密毛白莲蒿在铅胁迫下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受性,为铅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 不同经济阶段农地非农化速率及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2010(3):186-189.

      摘要 (1081) HTML (0) PDF 303.30 K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农地非农化也是一种要素投入,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要素投入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阐明农地非农化空间差异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引入占用耕地动态度和农地非农化不平衡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从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高级阶段,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是逐渐下降的;各种地类中,城市用地和工矿用地占用耕地增加速度是最快的。与此同时,农地非农化相对于GDP、二三产业产值的不平衡性在不断增加,而对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不平衡性则有所减缓。从总体上来说,江苏省农地非农化的地域差异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

    • 整地时期对土壤物理性质及苹果幼树的影响

      2010(3):190-195.

      摘要 (1183) HTML (0) PDF 782.76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幼树的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对3个穴状整地时期的土壤物理性状及苹果幼树生长状况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穴状整地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提高。雨季前穴状整地提高了春季和幼树生长前期的土壤水分,减小了土壤日温差,提高了苗木成活率,促进了树体生长。但雨季后和春季穴状整地降低了春季和幼树生长前期的土壤水分,加大了土壤日温差,降低了苗木成活率,削弱了树体生长,并且加深了定植当年的地面塌陷深度,降低了苹果幼树冬春季的枝条含水量,提高了枝条抽条指数,降低了苗木保存率。陕北丘陵沟壑区栽植苹果时应该在雨季前穴状整地。

    •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研究

      2010(3):196-200.

      摘要 (1215) HTML (0) PDF 811.23 K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北京市"十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以北京市西山林场为例,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森林小斑尺度上北京市西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北京西山林场367个小斑中,70.3%的小斑处于亚健康状态。(2)确定的3类8个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北京市西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且简便易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道路网系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2010(3):201-205.

      摘要 (1051) HTML (0) PDF 484.90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域道路对侵蚀产流产沙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小流域道路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对于模拟小流域路网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两时期遥感图像中道路的提取,结合对应时期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等级道路分布位置和长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级别道路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不同,3,4级路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比2级路显著;4级路长度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吸引程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 退耕还林工程对米脂县农业生态经济演替过程的影响

      2010(3):206-210.

      摘要 (1076) HTML (0) PDF 1.02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高人口密度区的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米脂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a来,植被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提高了13.85%;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退耕前提高了12.73%;农民收入增加,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实施效果也证明黄土丘陵区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铝土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2010(3):211-215.

      摘要 (797) HTML (0) PDF 1017.78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层逐级分类指标划分待复垦土地评价单元类型,运用权重指数和法对矿区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进行预测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无污染的4:1厚层顶板土+地表土平台的最佳适宜性用途为Ⅲ等旱地;(2)无污染的3:1厚层底板土+粉煤灰平台的最佳适宜性用途为Ⅱ等旱地;(3)无污染的4:1薄层顶板土+地表土斜坡的的最佳适宜性用途为Ⅰ等园地;(4)无污染的3:1薄层底板土+粉煤灰斜坡的最佳适宜性用途为3等林地。该预测结果可为矿山企业制定复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矿山企业节约复垦成本及平果铝土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 游憩对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冲击调查评估

      2010(3):216-219.

      摘要 (1216) HTML (0) PDF 283.58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游憩对莲花山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的冲击程度依次为:紫霄宫>保护区管理局>唐坊滩—沙河滩>莲花宝殿。在这4个调查节点中,紫霄宫与其它3个节点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游憩对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景点和地段的植被造成冲击,但对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 贺兰山岩画保护区泥石流沟防治规划研究

      2010(3):220-223.

      摘要 (1171) HTML (0) PDF 240.65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贺兰山贺兰沟为一典型的泥石流沟,中华数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贺兰山岩画保护区即位于贺兰沟沟口及洪积扇上,经常遭受泥石流的冲积、毁坏和磨损。针对贺兰沟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分析泥石流沟特征性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害设防与分区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避灾减灾与应急系统相结合等一系列综合治理规划方案,以期有效解决泥石流对贺兰山岩画和古村落遗址的威胁。

    • 长沙市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2010(3):224-229.

      摘要 (994) HTML (0) PDF 571.17 K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0—2006年期间耕地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分析长沙市耕地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时空变化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市耕地面积在1990—2003年呈逐步下降趋势,年均耕地递减率约为0.26%;2003—2006年耕地呈小幅度增长趋势。(2)区域差异度计算结果表明,长沙市不同的区县耕地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县。(3)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农业科技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因子是最为关键因素。(4)多元回归分析也表明,经济因素是长沙市耕地变化最为重要影响因素。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010(3):230-232.

      摘要 (1181) HTML (0) PDF 443.19 K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可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和参考。利用RS和GIS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取了研究区影响环境质量的6个因子图层数据,叠加形成一个综合环境指数图层数据,并将其划分为4个环境分区。从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综合自然指数Ⅰ,Ⅱ级最好,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64.69%,Ⅲ级较好,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31.52%;Ⅳ级区综合自然指数较差,占整个水源区面积的3.79%。对整个陕南水源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能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 有色金属矿尾矿库和废石场土壤安全评价及复垦措施——以郴州市宜章长城岭铅锌多金属矿为例

      2010(3):233-236.

      摘要 (1304) HTML (0) PDF 557.31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郴州市有色金属矿土地复垦的现状,选取宜章县长城岭铅锌多金属矿尾矿库和废石场作为对象,进行土壤污染评价和土地复垦研究。主要对宜章县长城岭铅锌多金属矿区尾矿库和废石场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废石Cd严重超标,污染程度为警戒级;土壤中As和Cd这2种元素均严重超标,为警戒级污染。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重金属污染矿区服务期内和服务期满后的复垦建议。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制定

      2010(3):237-241.

      摘要 (991) HTML (0) PDF 268.33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完成本科教育过程的纲。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优点与不足,从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正确处理供求关系,把握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和相对稳定的服务对象等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完善,并初步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能继续深造和在水行政及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预防、监测和管理的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