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塬区坡面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0(1):1-6. CSTR:

      摘要 (1363) HTML (0) PDF 593.56 K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将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基于全球环流模式HadCM3,建立黄土塬区长武县2010-2039年A2a,B2a和GGa1共3种气候情景;进而使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WEPP模拟该区农田(5°和10°坡地)的土壤侵蚀变化。结果表明,2010-2039年长武县年均降水量可能增长1.8%~17.5%,年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0.5℃~0.9℃和2.0℃~2.3℃。相对于目前气候下的耕作条件,2010-2039年5月和8-10月的径流量和侵蚀量显著增大;年均径流量可增长52%~119%,年均土壤侵蚀量可能增长37%~170%。气候变化将加剧黄土高原农田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其不利影响。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2010(1):7-10. CSTR:

      摘要 (1393) HTML (0) PDF 273.64 K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园地、林地和撂荒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2.00mm团聚体为主,其它依次为0.5~1,1~2,<0.25和0.25~0.5mm粒径的团聚体。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递增的变化趋势;耕地在0.25~0.5mm和<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高,园地则以0.25~0.5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以>5mm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最大,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中,分布在<0.25mm和0.25~0.5mm团聚体粒径中有机碳占有机碳总量比例低于2~5,>5和0.5~1mm的团聚体。

    • 黔中喀斯特地区5种林型冬季土壤呼吸研究

      2010(1):11-16.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397.07 K (1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柏木林、灌木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5种林型为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叶室对其冬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大小因林型和月份而存在差异,以灌木林2月份的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大1.65~2.37μmol/(m2.s),以柏木林12月的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小0.41~0.53μmol/(m2.s),大部分林地不同月份最大土壤呼吸速率是最小土壤呼吸速率的1.2~1.5倍;5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基本表现为1月<12月<2月,最大土壤呼吸速率是最小土壤呼吸速率的1.46~2.85倍,且同一林型不同月份间和不同林型同一月份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几种林型的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均与5,10和15cm处土温都呈较高的指数正相关;各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关系较复杂;凋落物层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均表现为1月<2月<12月,占土壤总呼吸速率的比重为6%~36%。

    • 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溅蚀特征研究

      2010(1):17-21.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376.68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代表性土样的溅蚀特征,探讨了溅蚀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溅蚀量明显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黑土土样因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高,溅蚀量最低;采自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黄土土样因砂粒含量(易被溅蚀的颗粒范围)高,溅蚀量最高;其它黄土土样、红壤土样及紫色土土样或因粉粒含量为主或因团聚体稳定性差而导致溅蚀量居中。模拟降雨条件下,除黑土土样和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黄土土样外,其它土样均发育表土结皮,导致溅蚀率呈现波动态势。

    •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2010(1):22-26. CSTR:

      摘要 (1088) HTML (0) PDF 547.55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入渗性能是降水向土壤水转化的关键环节。利用双环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实施的88542水平沟整地、鱼鳞坑整地和机修水平梯田3种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保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土壤入渗性能改善程度表现为88542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三者的入渗模型以Philip入渗公式精度最高,Horton入渗经验公式精度相对较低。土壤入渗性质的变化主要由于在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容重和孔隙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的。三种工程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改善程度和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的变化高度一致。

    •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地土壤孔隙与贮水特性

      2010(1):27-30. CSTR:

      摘要 (1204) HTML (0) PDF 222.65 K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改善程度以刺槐林分为最大,油松林分次之,侧柏林分较小。(2)各种林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均大于对(毛管孔隙度)吸持贮水量的提高程度。(3)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减小。

    • 佛山市湿地松林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氮和磷的流失特征

      2010(1):31-34. CSTR:

      摘要 (1243) HTML (0) PDF 301.44 K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佛山的湿地松林地表径流及可溶解性氮和磷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湿地松林的年径流量为16.7mm,集中在夏季。林分的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关系按照二项式方程变化。地表径流中氮浓度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湿地松林的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氮输出量为221g/(hm2.a),春季和夏季为氮流失高峰期,占可溶解性氮年流失量的80%以上。湿地松林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磷流失量为7.0g/(hm2.a),2008年5月和6月为湿地松林的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磷流失高峰,占该年流失量的59%。

    • 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研究

      2010(1):35-38. CSTR:

      摘要 (1235) HTML (0) PDF 264.90 K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植被建设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北洛河流域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减水减沙作用。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对径流、泥沙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可削减径流62.4%,泥沙94.9%,同时还调蓄了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将20%~30%左右的汛期径流调节到非汛期释放。但也应当看到,森林一旦遭受破坏,在暴雨洪水的作用下,林区洪水泥沙也会剧增。另外,从小流域生态修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来看,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减水减沙作用。

    •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2010(1):39-42. CSTR:

      摘要 (1156) HTML (0) PDF 608.33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3种植被草丛、灌草丛和刺槐林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群落类型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草丛>灌草丛>刺槐林,总覆盖度草丛>灌草丛>刺槐林。3种植被类型Zn,Mn,Na,Mg,Fe差异不显著。在灌草丛中,Mn,Na,Mg,Fe含量均为下层多于上层,差异均不显著,Zn则上层含量多。但在草丛植被类型中,Mn,Zn,Na含量下层多于上层;Mg,Fe含量上层多于下层。Zn,Mn,Na,Mg,Fe等因子均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关系。Mn与其它元素,Fe与其它元素(Na为显著相关),Mg与Na均达到显著相关。

    •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研究

      2010(1):43-48. CSTR:

      摘要 (1167) HTML (0) PDF 295.04 K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认识土壤微生物在天然油松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由10a林发展到25a林,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和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25a之后逐渐下降;细菌数量在土壤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真菌及放线菌数量较少;10a林氨化细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高,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0a林发展到25a林,固氮菌数量上升,25a后呈下降趋势,到40a后趋于稳定;由10a至40a林,硝化细菌数量无显著变化,但由40a至70a林,其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综合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由10a林发展到70a林,呈增加趋势;土壤MBC以10a林最低,之后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黄土高原油松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 沙棘植物对砒砂岩沟道土壤改良效应的研究

      2010(1):49-52. CSTR:

      摘要 (1141) HTML (0) PDF 625.85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内蒙古砒砂岩地区准格尔旗东一支沟沙棘植物柔性坝野外水保试验,根据监测的土壤有机质数据,运用比较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沙棘植物对沟道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沙棘植物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沟道土壤肥力,改善了植物群落的生长环境,对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沙棘柔性坝所形成的复合地表枯枝落叶层的腐殖质、根系的死亡代谢及分泌物都是沟道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0-30cm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要高出对比沟1.25倍;东一支沟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游到下游表现出沿程增加的趋势;各典型沙棘柔性坝沿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是相应对比沟的约1.8倍;有机质沿土壤剖面的分布对比说明,沙棘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沟道有机质沿土壤剖面的分布,这种分布有利于沙棘植物及砒砂岩沟道次生植物群落的生长与恢复。

    • “三江并流区”暗棕壤腐殖质特性及其与土壤结构的关系

      2010(1):53-58. CSTR:

      摘要 (1359) HTML (0) PDF 280.02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并流区"5个典型暗棕壤剖面腐殖质特性及其与土壤结构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利依据。结果表明,腐殖质含量与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一致,即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腐殖质组成中,以胡敏素(HA)占绝大多数。HA分子复杂程度较高,化学稳定性较强。土壤腐殖化程度与富里酸FA分子复杂程度和化学稳定性一致,随年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哈巴雪山>千湖山>梅里雪山>云岭>高黎贡山。1~0.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居多,且粒径含量与腐殖酸含量均随年均温的升高而降低,依次为高黎贡山>梅里雪山>千湖山>哈巴雪山>云岭。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有机碳与1~0.5mm粒径含量相关,胡敏酸和富里酸与1~0.5,0.5~0.25mm粒径含量呈显著相关。

    • 韶关地区6种阔叶树种幼林的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2010(1):59-62.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411.84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3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的幼林凋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地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乳源木莲林地>乐昌含笑林地>大叶女贞林地>观光木林地>樟树林地>山杜英林地。林地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呈现观光木林地>乳源木莲林地>乐昌含笑林地>樟树林地>山杜英林地>大叶女贞林地。凋落物持水量和浸泡时间的关系及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按照对数方程变化,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按照负指数方程变化。

    •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研究

      2010(1):63-68. CSTR:

      摘要 (1121) HTML (0) PDF 259.24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1)不同雨强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随降雨过程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皆随降雨历时的增长而递增,并皆可用对数线性组合方程很好地描述。开始降雨后的15min和35min是侵蚀强度随降雨过程变化的转折点;(2)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皆随雨强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用线性方程很好地描述;(3)不同雨强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用对数线性组合方程很好地描述,25°左右是侵蚀强度发生变化的临界坡度;(4)不同雨强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随坡长的增加整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用对数线性组合方程很好地描述,坡长80cm左右是侵蚀强度发生变化的转折点;(5)土壤侵蚀强度随雨强、坡度、坡长的动态变化可用三元线性方程描述,雨强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远超过坡度与坡长,且坡度与侵蚀强度的关系较坡长为密切。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水文特性

      2010(1):69-74.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320.52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不同密度、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在1.89~9.30t/hm2之间,其中9a刺槐林蓄积量>15a刺槐林>20a刺槐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最大持水率均为20a>15a>9a,密度为3333株/hm2时持水量最大,密度为1111株/hm2时持水量最小。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前0.25h吸水速率最大,在前2h内降低幅度最大,以后逐渐减弱,浸水24h时吸水速率趋近于零。从人工林水文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 赣北红壤坡地侵蚀性降雨的特征分析

      2010(1):75-79. CSTR:

      摘要 (1238) HTML (0) PDF 593.31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赣北红壤坡地上为期6a(2001-2006年)的定点观测,研究确定了该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及雨强标准分别为11.20mm和0.88mm/h,并建立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的最佳算式;通过降雨侵蚀力的分析计算,该区多年平均侵蚀力为8695.43J.mm/(m2.h),年内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夏季;研究中还拟合了该区降雨侵蚀力预报简易算法,结果表明当年降雨总量产生10%的波动时,会导致年降雨侵蚀力总量27%的变化。

    •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2010(1):80-84. CSTR:

      摘要 (1175) HTML (0) PDF 229.13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二色补血草生长和保护酶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

      2010(1):85-88. CSTR:

      摘要 (1391) HTML (0) PDF 486.99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50,100,200,300mmol/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二色补血草幼苗生长特性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和200mmol/L盐胁迫下,根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对照的1.3,1.67倍,根(叶)鲜重、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根鲜重和叶干重在100mmol/L盐胁迫下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35,1.6倍;300mmol/L盐胁迫下,根长和叶片数均为对照的0.78倍,根(叶)鲜重、干重分别为对照的0.67(0.79)和0.85(0.69)。地上、地下生物量受盐胁迫的抑制程度大小不明显。(2)随着盐胁迫的增加,二色补血草叶片中SOD,POD,CAT3种保护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盐浓度为300mmol/L时活性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12,1.83,2.57倍;MDA含量在盐浓度300mmol/L下,才显著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6倍。(3)从研究结果初步判定,二色补血草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以在盐浓度300mmol/L以下的环境中生长。

    • 不同地区黄土的结构性试验研究

      2010(1):89-92. CSTR:

      摘要 (1039) HTML (0) PDF 264.36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不同地区黄土的结构性差异,选取洛川、兰州和杨凌3地的典型黄土,分别进行三轴剪切试验,测定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于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提出了一种简便求取结构性参数的方法,得出了这3个地区的黄土结构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较好地揭示了它们的结构性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参数随应变的增大先降低,而后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含水率与围压对黄土的结构性影响显著。在相同的围压条件下,含水率越低,黄土的结构性参数越大;在相同的含水率条件下,围压越小,黄土的结构性参数越大。对不同地区而言,在相同条件下杨凌黄土的结构性最强,洛川黄土次之,兰州黄土结构性最弱。

    • 山东省济莱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植被恢复过程分析

      2010(1):93-99. CSTR:

      摘要 (1097) HTML (0) PDF 423.64 K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省中部半干旱地区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部分石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防护试验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样方调查法对试验研究区内的路堑岩石边坡原生和次生生态恢复植被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客土喷播和植生带绿化等是实现开挖山体坡面的快速植被恢复的边坡生态防护措施,次生植被恢复演替进程比自然植被恢复明显加快。从植被种群的物种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计测结果发现,在次生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紫花苜蓿、高羊茅、紫穗槐、多年生黑麦草、马棘等为主的重要值较高的草灌型植被,演替趋势为豆科草向豆禾草演替,多草型向草灌型演替,种间资源竞争不强证明边坡植被恢复1.5a时期的植被仍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 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废弃地恢复华山松群落的物种配置研究

      2010(1):100-103.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205.60 K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使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区恢复的植被结构合理,物种丰富,系统稳定,对研究区分布较广的华山松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各物种在群落内的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林群落结构完整,物种丰富,生长旺盛,是磷矿开采废弃地上植被恢复的理想林种,并制定出用华山松、滇石栎、小白花杜鹃、厚皮香、地石榴等华山松群落各层优势种,及当地耐贫瘠的乡土物种做磷矿开采废弃地华山松群落恢复的物种配置方案。

    • 基于景观功能分区的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模式研究

      2010(1):104-107. CSTR:

      摘要 (1002) HTML (0) PDF 259.44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地旅游地在我国旅游目的地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景观生态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差异性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原则,把山地旅游地分为旅游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旅游引景空间景观、山地混合景观等功能区。基于景观功能分区,提出了山地旅游地的旅游景区型、农旅结合型、自然生态型、农业经济型等水土保持模式,为山地旅游地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 潮河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方案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2010(1):108-112. CSTR: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23.36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潮河流域2005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目标以及保证粮食生产区域自给和增加植被覆盖率两项原则,建立了粮食保障方案、生态优先方案、综合水保方案3种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方案。基于不同降水水平年潮河流域水平梯田和林地的减水定额,模拟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方案下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全部造林,丰、平、枯水平年减水量分别占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27%,8.28%和11.13%,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大;若按综合水保方案,丰、平、枯水平年减水量分别占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1.42%,8.38%和13.21%,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最大;粮食保障方案下,丰、平、枯水平年减水量分别占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59%,6.03%及9.11%,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小。

    • 新型抗蒸腾叶面肥对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2010(1):113-116. CSTR:

      摘要 (904) HTML (0) PDF 316.21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干旱的条件下,蒸腾作用会引起植物大量丢失水分,常常会引起水分亏缺和脱水的伤害。我国黄土半干旱地区是退耕还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当地降水相对不足但潜在蒸散力大的特殊气候条件,使人工造林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此时叶面喷施抗蒸腾叶面肥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而且还能抑制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植物水势,减少植物水分的蒸发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生存能力。以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主要树种刺槐、白榆、火炬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自制的2种抗蒸腾叶面肥及市场上已推广施用的叶面肥肥效为主要依据,探讨自制肥料在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方面的效果。并最终得出自制A或自制B、白榆、稀释300~1200倍、土壤绝对含水量为10%~25%时对降低植物蒸腾速率效果最明显。

    • 西北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2010(1):117-120. CSTR:

      摘要 (1272) HTML (0) PDF 536.66 K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沙灾害是中国西北地区普遍存在自然灾害之一。为探查西北防护林的防风效能,选取甘肃民勤和宁夏盐池2个典型的风沙灾害区,采用样地调查、统计分析、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农田片状林不同距地高度和不同疏透度在有效距离内的防风效能进行观测与分析,并对防风固沙林对地表粗糙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护林树冠以下有效防风距离内,随距地高度的增加防风效能逐渐增加;防护林的疏透度与其防风效能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941;防风固沙林随其郁闭度的增加,地面粗糙度逐渐增大,并给出防护林郁闭度和地面粗糙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刺槐林的建设、更新与演替

      2010(1):121-124. CSTR:

      摘要 (1419) HTML (0) PDF 204.28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王东沟小流域人工刺槐林生产现状、更新和演替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林草植被建设中应把人工刺槐林的培育与更新结合起来,通过皆伐萌蘖、择优间伐等措施进行人工刺槐林的更新;应根据二代刺槐林的生长和对水分的利用情况,对刺槐林进行合理采伐利用,不宜培育第三代刺槐林;应尽量保留草本和灌木植物,使之先被天然草本群落代替,继续发挥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

    • 地表覆盖及生理生态因子对苹果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2010(1):125-130. CSTR:

      摘要 (1163) HTML (0) PDF 737.90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9年生长枝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监测不同地表覆盖模式下盛果期苹果树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并对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关的环境因子及生理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耕和生草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双峰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石覆盖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a)、叶温(Tl)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RH)、气孔导度(Gs)呈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Tr)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为幂指数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RH)呈二次曲线关系;与气温(Ta)、叶温(Tl)、气孔导度(Gs)呈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显著负相关。砂石覆盖和秸秆覆盖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不同覆盖模式下蒸腾速率日均值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模式下苹果树的光合特性与各项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密切相关。

    • 考虑应力场作用的饱和黄土渗透特性研究

      2010(1):131-133. CSTR:

      摘要 (1175) HTML (0) PDF 536.35 K (1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三轴渗透试验和常规渗透试验的差异,探求围压产生的应力场对饱和黄土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对4个典型黄土地区兰州、洛川、杨凌、巩义的黄土试样充分饱和后分别做常规变水头渗透试验和三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和干密度的增大,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减小。从试验得到,当干密度从1.45g/cm3向1.65g/cm3变化时,围压从100kPa向400kPa变化时,三轴渗透试验所得的渗透系数是常规渗透试验所得结果的0.881倍到0.161倍。

    • 基于熵值函数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以四川省阆中市为例

      2010(1):134-138. CSTR:

      摘要 (1271) HTML (0) PDF 910.38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阆中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机理做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6年10a间,阆中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基本呈稳定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度较高。1997-2002年地均产值、公路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和农产业的产值比、固定资产投资为强关联要素,其关联度达到0.70以上,人均GDP为中关联要素,关联度为0.65769。而2003-2006年,7项指标均演变为中关联要素,均在0.35~0.70之间。研究认为政府行为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

    • WEPP模型在东北黑土区的适用性评价--以坡度和水保措施为例

      2010(1):139-145. CSTR:

      摘要 (1278) HTML (0) PDF 289.58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宾县试验站2008年气象观测数据和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资料,利用WEPP模型估算东北黑土区次降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并通过与实测资料对比,评价WEPP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3°,5°,8°这3个坡度条件下,WEPP模型对次降雨径流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有效性系数ME分别为0.47,0.03和-5.9,对次降雨土壤侵蚀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有效性系数ME分别为0.58,0.72和0.60,说明WEPP模型对次降雨坡面径流量的模拟效果较差,而对次降雨坡面土壤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好。WEPP模型对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的模拟显示,WEPP模型对坡度变化反应敏感。WEPP模型对大豆、稗草、苜蓿和苗期榆树次降雨径流量模拟有效性系数ME分别为0.81,0.71和0.83,0.94,对次降雨土壤流失量的模拟有效性系数ME分别为0.81,0.71和0.83,0.94,表明WEPP对大豆地和苜蓿地的模拟效果好于稗草和苗期榆树,且其好于不同坡度条件下裸地的模拟结果。WEPP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的次降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也可以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裸地的次降雨土壤侵蚀量,但是不适合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裸地的次降雨径流量。

    • 空间分析在铜川市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中的应用

      2010(1):146-150. CSTR:

      摘要 (1066) HTML (0) PDF 253.83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行铜川市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区划,选取了铜川市耀州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乡镇,确定了影响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因子,即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年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并用分形分维理论验证了其可靠性。将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各影响因子与易发性的关联度作为MAPGIS空间分析功能的评价权重,最后通过多图层叠加得到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图,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 SY固化土构件在护坡工程中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2010(1):151-155.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470.91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SY土壤固化剂和水泥掺入砂壤土,制成不同形状规格的SY固化土护坡构件,分别在水泥含量15%,20%和25%,固化剂掺量为1%,2%,3%和4%时,制成最大干密度的试样,进行了3,7,14和28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水泥含量25%,固化剂掺量3%时的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SY固化剂能显著提高砂壤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在同一个固化剂掺量下,其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固化剂掺量、水泥含量与土壤含量三者之间存在协调性。SEM测试和机理分析表明,SY土壤固化剂生成的大量二氧化硅凝胶和微膨胀的钙矾石晶体,使内部结构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砂壤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SY固化土护坡构件完全满足护坡工程质量要求,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 人工增雨作业中区域雨量估算方法的探讨

      2010(1):156-160. CSTR:

      摘要 (1102) HTML (0) PDF 1.10 M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urfer8软件的插值法对估算人工增雨作业区域平均雨量进行二次开发,探讨不同属性降水在不同插值法下的雨量分布结果和同一插值法下不同网格距下的雨量分布结果。结果表明,对流性降水的雨量插值方法首选径向基本函数法,混合性降水则以最小曲率法为佳;对流性降水和混合性降水的雨量分布插值网格距以0.1°×0.1°为准;距离平方反比法的区域平均雨量估算值不受网格距变化影响,但明显比算术平均法小;对于对流性降水,另4种插值法在网格距为0.1°×0.1°以下的估算值均比算术平均法小,而对混合性降水另4种插值法的区域平均雨量估算结果基本不受网格距变化影响,且与算术平均法基本相当。

    • 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

      2010(1):161-165. CSTR:

      摘要 (1260) HTML (0) PDF 318.01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是河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对河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安达木河水域特点和野外调查,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选取了相互匹配的16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结构和功能等特点,可以将河岸带的近自然程度分为4个等级:自然状态、近自然状态、退化自然状态和退化状态。并以安达木河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可作为北京郊区河岸带评价体系。

    • 三峡水库库岸地质灾害防治之我见

      2010(1):166-170. CSTR:

      摘要 (1986) HTML (0) PDF 328.94 K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两岸坡地稳定性,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增加。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1)加剧期;(2)强烈期;(3)减弱期;(4)"准稳定态"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不仅和灾害体的规模、位置和活动方式有关,还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受害方式和修复的难易有关,大型滑坡、崩塌产生的次生涌浪灾害也是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重要的成灾方式。根据三峡水库面山地带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灾害特点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考虑到对地质灾害认知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地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因‘物’制宜,避让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方针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 黄土高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

      2010(1):171-175. CSTR:

      摘要 (1155) HTML (0) PDF 325.74 K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性主要水文站40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多沙区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水保措施治理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预测模型以及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减沙效益预测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主要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 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2010(1):176-179.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242.17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体。为了较好地实施生态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相结合,利用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等标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分布、社会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指标,将秦皇岛市分为3个主体生态功能区,7个生态功能亚区和29个生态功能小区,并提出了每个功能区的主体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最后对落实生态功能分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草地雀麦对北京山区石灰性褐土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2010(1):180-185. CSTR:

      摘要 (1104) HTML (0) PDF 1.15 M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山区石灰性褐土草地雀麦播种后第2a,研究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雀麦种植1a后,4月份返青,7月份地表覆盖度可达85%以上,8月份植株密度最大,地上、地下生物量为2322.6kg/hm2和5623.0kg/hm2,且0-10cm地下生物量是草地雀麦地下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主要部分。北京地区石灰性褐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坡面地表径流流失,降雨与植物生物学特性是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不同因素作用大小表现为:地表径流量>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度>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植株密度。草地雀麦种植第2a,可以明显改善石灰性褐土土壤物理性质,减小土壤容重2.4%~9.8%,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入渗率,坡地地表年径流损失量与土壤侵蚀模数仅为13.5mm和105.2t/(km2.a),保水固土能力达到65.4%和98.1%,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 退耕还林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态势分析

      2010(1):186-190. CSTR:

      摘要 (811) HTML (0) PDF 525.73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1;演变为2006年的3.4:3.2:3.4: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4:1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人口、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工副业收入、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和森林覆盖率等8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阶段:1990-1996为第二阶段初期,1997-2002为第二阶段中后期,2003-2006为第三阶段初期。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资源与产业的优化耦合,需要调整林分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

    • 20a来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2010(1):191-194.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208.09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6,1997和2006年的TM影像,获取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分析了研究区20a来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变化特征,并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从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性、平均斑块面积、斑块粒级结构、面积分布标准差等方面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斑块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价。(1)1986年以来,耕地呈减少趋势,1997-2006年间减少幅度较大;草地、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1997-2006年间增加幅度较大;(2)土地利用结构有所好转,但总体格局没变,25°以上仍分布较多的坡耕地;(3)耕地破碎度增加,分布更加零散,草地更加集中连片分布,林地中小斑块数量增加较多,斑块数量结构差异更加明显。

    • 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2010(1):195-198. CSTR:

      摘要 (1197) HTML (0) PDF 181.30 K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农户跟踪调查,研究了金沙江下游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及其它配套措施,并进行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草覆盖率由25%提高到81%,增加了56%;年均土壤侵蚀量由2.67×104t减少到6.5×103t,减少了75.77%;粮食产量由3645kg/hm2增加至9330kg/hm2,提高了156%;人均粮食产量由282kg增加到416kg,提高了47.52%;农业总产值由41.48万元增加至439.74万元,提高了960.13%;人均纯收入由184元增加至1660元,提高了802.17%。最后总结了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金沙江下游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借鉴意义。

    • 道路建设扰动下的生态效应分析及其消减对策

      2010(1):199-204. CSTR:

      摘要 (1320) HTML (0) PDF 467.42 K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道路建设给人类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重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从道路建设诱发的不利生态效应入手,运用机理探讨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这一梯级响应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道路建设扰动下生态系统结构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异性,如水文格局、植被群落演替、野生动物分布格局的改变,以及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过程连续性的扰动作用。结合道路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过程的干扰特性,从生态设计、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角度提出了消减道路建设生态影响的对策,以期促进道路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 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河水质变化对农业活动的响应--以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为例

      2010(1):205-209. CSTR:

      摘要 (1316) HTML (0) PDF 507.78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岩溶区地下河水质的影响,于2008年5月期间在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上游入口、下游出口以及地下河上游入口附近水田共采集102个水样进行分析。根据监测期间上、下游岩溶地下河与监测水田的阴阳离子变化以及地下河中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氯离子的离子摩尔比率关系研究结果,监测期间青木关地下河水质变化与地下河上游的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地下河水中的硫酸根、硝酸根和氯离子对地下河上游的农业施肥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响应关系。该时期的水质变化研究对以青木关地下河下游泉水为主要生活、生产用水来源的居民用水安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泰安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地下水环境退化研究

      2010(1):210-213. CSTR:

      摘要 (802) HTML (0) PDF 349.76 K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地下水资源处于长期大量开采的境况。泰安市城市供水量的60%源于地下水,随着泰安市的高速发展,地下水环境演化呈现逐年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地下水动力场退化,地下水质污染和地质灾害负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研究表明,泰安城市高速发展的各项指标与地下水环境退化的各项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二者的拟合曲线和拟合函数也表明城市高速发展对地下水环境退化起着明显的驱动作用。

    • 农户对退耕政策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米脂县杨家沟镇为例

      2010(1):214-218. CSTR:

      摘要 (978) HTML (0) PDF 189.76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和态度,研究它们受影响的因素,对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100多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7.17%农户对国家实施退耕政策持积极态度,但他们仅从个体经济收益角度认识此政策的目的。影响这一结果的要素包括农户年龄、文化水平、退耕面积、家庭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经济收入水平,其中前三者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影响显著,而经济收入水平对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影响显著。

    • 农户类型与农业景观变化类型间相互作用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

      2010(1):219-221. CSTR:

      摘要 (1187) HTML (0) PDF 176.39 K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半访谈式的实际调研获取数据,利用多元对应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从农户的社会经济条件、拥有土地状况等方面,探讨了其与不同类型农业景观变化类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农户类型与农业景观格局间变化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不同农户类型对于景观变化的类型作用不同;(2)多元对应分析方法有利于揭示农户与农业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为探索宏观景观格局的优化奠定基础;(3)确定导致高西沟景观变化的主要农户类型,为规范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 泾河上游固原县景观变化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2010(1):222-226. CSTR:

      摘要 (1234) HTML (0) PDF 397.74 K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泾河上游固原县为研究区,采用1986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数据,利用地形位梯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对该县20世纪末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景观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保持高低二段式结构,草地和林地景观以高地形位为优势区域,其它景观类型主要占据低地形位。由于该期间景观类型相互转化,各种景观类型在不同地形位区间上分布指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低地形位上建设用地优势程度上升而耕地相对下降,高地形位上草地优势程度增加而林地相对降低,反映了人类活动主要限于低地形位地段上,对景观改造和影响程度较低,且该区不合理的景观结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 川西地区低频率泥石流的特征

      2010(1):227-230. CSTR:

      摘要 (1509) HTML (0) PDF 261.74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石流按其暴发频率分为高频率(每年发生一次或多次)、中频率(数年至30a发生一次)和低频率(30a以上发生一次)泥石流3类。低频率泥石流具有暴发周期长,规模大,危害严重等基本特点。选取川西地区不同频率的泥石流沟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低频率泥石流还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低频率泥石流流域具有植被覆盖度高,不良地质现象数量少且规模小的特点;低频率泥石流在侵蚀过程中以沟床冲刷为主且侵蚀速度快,泥砂输移比高。关于低频率泥石流上述两点特征的研究,对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 基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山东省生态风险分析

      2010(1):231-235. CSTR:

      摘要 (1439) HTML (0) PDF 210.18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景观的组分结构特征是最易于保存的景观信息,利用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可揭示综合性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分布范围。通过构建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山东省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36,属于中等偏低型。从土地利用类型上看,工矿交通建设用地的风险等级较高,林地的生态风险等级相对来说是最低的。最后提出了防治山东省生态风险的对策。

    •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水土流失现状与驱动力分析

      2010(1):236-239. CSTR:

      摘要 (1250) HTML (0) PDF 142.84 K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着不同强度级别的水土流失现象,局部区域还伴随石漠化的发生。基于GIS与遥感技术,对遗产地内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遥感调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特点,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遗产地主要受生态环境、成土物质与速度、土壤流失难易、环境异质性及人地矛盾关系的历史等因素控制。该研究为荔波遗产地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依据,有助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