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渭北旱塬区典型农业耕作土壤微形态分形研究

      2009(6):1-5. CSTR:

      摘要 (1004) HTML (0) PDF 231.84 K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分形几何的方法,对渭北旱塬典型旱作农业土壤微形态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对土壤薄片详细观察的基础上,以土壤微形态数字图像为基础,利用SISCIAS V8. 0软件提取了土壤孔隙与粗颗粒的有关参数,并用计盒维数法计算了其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孔隙面积和周长呈现较好的相关性(依次为0. 77874,0. 68558,0. 81487),粗颗粒分形维数与粗颗粒的含量、面积和周长也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依次为0. 98418,0. 98406,0. 93010)。说明了利用土壤微形态获得的土壤分形维数能够反映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和变异规律,也反映了农业耕作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 黄土剖面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009(6):6-15,9. CSTR:

      摘要 (1150) HTML (0) PDF 823.50 K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资源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因子,而土壤颗粒组成又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分析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深层剖面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选择陕北绥德县境内的人工柠条林地和农地为研究对象,测定0-18 m土壤含水量及颗粒组成,分析深层土壤含水量与颗粒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耗水深度以下、农地3 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黏粒含量的影响,且土壤含水量与黏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人工柠条林在其耗水深度内,颗粒组成对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

    •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影响

      2009(6):10-15. CSTR:

      摘要 (1225) HTML (0) PDF 1.25 M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地、园地、人工草地、荒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和乔木林地等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RS)和土壤有机质含量(SOM)进行了测定。分析了MBC,MBN,RS,SOM和全氮(TN)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MBC和MBN分别在84. 14~51-. 78和4. -9~41. 83 mg/kg之间,RS在108. 69~-35. 71 mg/kg之间。荒地和乔木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和RS值较高,农地较低;SOM在0. 510%~1. 547%之间,在乔木林地和经济林地较高,在农地,园地和人工草地较低,且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和RS与SOC,TN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可以用来表示土壤健康水平。农地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后会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含量,尤以表层土壤增幅最为明显。

    • 风火山流域土壤入渗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2009(6):16-19,33. CSTR:

      摘要 (1105) HTML (0) PDF 756.61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2005-2007连续3 a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地温、土壤深度、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盖度、土壤初始含水率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入渗能力随之增强。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粒度正相关,与之均呈幂函数关系;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具有负幂函数关系。随着土壤温度从0℃的逐渐升高,土壤饱和入渗率先有微弱下降,然后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两者呈二次函数关系。影响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的环境因子可以归类为土壤质地及其理化属性、土壤疏松程度和亲水有机胶体团粒3个主成分。

    • 宁南山区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特征研究

      2009(6):20-23.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558.59 K (1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枯落物层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对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释水速率和截留降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释水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枯落物饱和持水能力较强,可达到自身重量的4倍。对生长季内枯落物持水量动态变化的观测表明,当长时间无雨时,持水量显著下降;当降雨发生时,持水量迅速增加,这种动态过程随着降雨发生而不断重复。此外,由于林冠下穿透降雨分布不均匀和前期枯落物干燥,有时可出现枯落物透过雨量大于降雨量的现象。对枯落物持水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持水量与林内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林内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大气水势和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负相关(P<0. 01)。

    • 1944-2004年黑河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

      2009(6):24-28.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903.66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河出山径流控制站莺落峡水文站1944-2004年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分析出山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特征和稳定性特征,进而分析了径流多年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安全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莺落峡站多年径流量呈增加的趋势,但是趋势不显著;人类活动对莺落峡站径流量变化影响较小,丰枯转化较为平衡;(2)莺落峡站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即5-10月份;(3)莺落峡站各月径流量变差系数都较小,其中1月、3月和12月的变差系数均小于全年的变差系数,径流量稳定性较好,其它各月的变差系数均大于全年的变差系数,径流量稳定性稍差;莺落峡站秋、冬季径流量持续性较好;(4)莺落峡站多年径流量的增加,尤其是5-6月份径流量的增加,既增加了区域可用水量,也缓解了春末夏初的"卡脖子"旱;(5)莺落峡站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丰枯波幅不大,年际水量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多年径流年内分配愈加均匀,径流年丰枯率越来越小,有利于黑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莺落峡站多年径流量的增加,尤其是8-10月份径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黑河中游地区全年调水计划的实施。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退耕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2009(6):29-33. CSTR:

      摘要 (1085) HTML (0) PDF 699.77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水北调水源区陕西省宁陕县寨沟小流域为例,选择退耕还林区退耕2,5,9,12和16 a的5块样地以及作为对照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退耕5,9,12,16 a的土壤物理性状较坡耕地有明显改善。其中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则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断减小。而退耕2 a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与坡耕地相比没有明显改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呈逐渐减少、土壤容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通过退耕还林,能够使坡地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得到改良,抗侵蚀能力得以增强,但必须有较长的退耕恢复时间,才可能有明显变化。

    •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2009(6):34-40.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1.30 M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了符合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道内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两个部分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多年平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 59×1010m3/a,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 70×109m3/a,多年适宜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2. 26×1010m3/a。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湿润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 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阴山扁蓿豆群落土壤种子库

      2009(6):41-45,63. CSTR:

      摘要 (1243) HTML (0) PDF 368.92 K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20个物种,分属12科。随阴山扁蓿豆分盖度减小,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增加,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呈现0-5cm>10-15 cm>5-10 cm土层,物种数量随深度而减少;在阴山扁蓿豆分盖度>60%的草地群落未发现其种子库的存在。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w均匀度指数随阴山扁蓿豆盖度减小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由0. 46下降至0. 24;各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 29~0. 58之间。

    • 干旱草原星毛委陵菜群落种子库与植被功能群结构的关系

      2009(6):46-51. CSTR:

      摘要 (1352) HTML (0) PDF 423.62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石羊河上游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laulis)群落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植物测定与土壤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上植被、种子库功能群结构组成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演替过程中功能群的响应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梯度下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草在植被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优势度比例变化较小,而一、二年生杂草及豆科植物地位不突出,优势度比例较小。(2)土壤种子库中,水平方向上,在植被梯度下多年生杂草优势度所占比例较高,变幅较小;多年生禾草、豆科植物则表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过程,而一、二年生杂草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垂直方向上,0-5 cm与0-15 cm层在植被梯度下,不同功能群优势度比例大小呈显著正相关,5-10 cm与10-15 cm层变化规律不明显。(3)种子库具有比植被丰富的物种,系统稳定性较高,针对干扰,群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策略。

    • 北京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及效应

      2009(6):52-56. CSTR:

      摘要 (1134) HTML (0) PDF 307.35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地形地貌特征、人类活动等特点,总结并分析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综合综合治理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即从宏观尺度上把北京市从远山深山到平原依次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3个治理一级区,并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对该区域水土流失在时空尺度上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土壤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年际之间的变化规律与各区县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及年际之间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土壤流失时空强度随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和怀柔区的年土壤流失强度的年际变化较小,密云县、平谷县和延庆县的年土壤流失强度的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 河北省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9(6):57-63. CSTR:

      摘要 (1130) HTML (0) PDF 329.58 K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个基础气象站1980-2006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北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在空间分异上,沙尘天气自西向东发生频次递减,西北部和南部是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东部是沙尘天气的低发区,各类沙尘天气的高发中心不尽相同。在年际变化上,扬沙、浮尘和沙尘暴3类沙尘天气均呈逐年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发生次数最多;气候周期性变化是造成沙尘天气年际年内变化的主要原因,大风与沙尘源地的耦合决定了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 >研究简报
    •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胁迫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009(6):64-69,78. CSTR:

      摘要 (1273) HTML (0) PDF 411.64 K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是生态安全最重要的胁迫因子。从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现状以及防治等4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引入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指标选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参考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框架模式和专家的建议,对初选指标进一步筛选和分类,建立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胁迫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压力P,系统状态S,系统响应R共3大部分;由8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水电站建设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2009(6):70-73. CSTR:

      摘要 (902) HTML (0) PDF 535.61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GIS分析的方法,在斑块尺度和景观尺度构建了区域景观格局指标体系,研究了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植被单一,以林地为主,异质化程度较低,相对抗干扰能力较弱;规划方案的实施加剧了这一现象,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就显得愈加强烈。此外,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和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评价生态影响的方法。

    • 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分析

      2009(6):74-78. CSTR:

      摘要 (1069) HTML (0) PDF 665.35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的描述,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 5973万人,其中耕地为48. 3720万人,草地为21. 2703万人,承载比率分别为69. 44%和30. 56%;区域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为32. 4620万人,其中耕地为18. 1219万人,草地为14. 3410万人,承载比率分别为55. 82%和44. 18%。此外,区域各县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和承载量存在较大差别,适宜人口承载量(万人)从大到小依次为:共和县(7. 0176)>海晏县(6. 0049)>刚察县(5. 9640)>天峻县(0. 0332)。

    • 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优势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2009(6):79-83. CSTR:

      摘要 (1368) HTML (0) PDF 872.36 K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采用样方调查和标本采集等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植被的科、属、种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共有46科135属232种。优势科现象明显,单种属数量多,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蓼科(Po-lygonaceae)等5个较大科的种子植物构成了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植物区系的主体。研究区域内湿地植物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属为多,达38属,占属总数的28. 3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分别占属总数的20. 90%和15. 67%;盐生植物占有明显优势。

    • 火力楠和红苞木幼林的土壤肥力研究

      2009(6):84-86.114. CSTR:

      摘要 (1020) HTML (0) PDF 190.63 K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选定的火力楠幼林和红苞木幼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特点、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林的土壤容重显著小于对照,土壤毛管孔隙和总孔隙的比例及土壤毛管持水量显著大于后者。红苞木林的土壤容重是火力楠林的115%,土壤毛管孔隙、总孔隙的比例及毛管持水量分别为后者85%,87%和76%,而二者的非毛管孔隙相近。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K和水解N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而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显著小于后者。二者的土壤pH值相近,均呈强酸性。火力楠林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为红苞木林的1. 29,1. 26,1. 17,1. 02,1. 20,1. 33和1. 51倍。火力楠林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红苞木林的1. 63,1. 18,1. 72,1. 19,1. 06和1. 24倍;2种林分的3种微生物数量和3种酶活性显著大于对照。

    • 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离度评价

      2009(6):87-90. CSTR:

      摘要 (1090) HTML (0) PDF 683.57 K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江苏省通州市1997-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以2001年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高且相对稳定,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剧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复杂。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很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 松山自然保护区辽东栎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关系

      2009(6):91-94. CSTR:

      摘要 (1155) HTML (0) PDF 555.71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辽东栎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IC)对松山自然保护区林辽东栎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种内、种间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顺序为:辽东栎种内>白蜡>山杏>鹅耳栎。根据样地样本数统计回归,得到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IC=AD-B)最为显著,并利用得到的幂函数模型预测了辽东栎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当辽东栎胸径达到25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不大。因此,应在此前采取适当的人工疏伐措施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污泥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09(6):95-98. CSTR:

      摘要 (1121) HTML (0) PDF 270.89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污泥农用的有效性,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污泥农用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最大降低了14. 8%;水稳性团粒总量达31. 5%;速效氮、磷的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多;小麦和玉米都增产,其中污泥施用量为56. 25 t/hm2时,小麦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玉米的产量都比对照要高,而且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 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差异性研究

      2009(6):99-102. CSTR:

      摘要 (1087) HTML (0) PDF 344.18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茶花凤仙和百日草为供试植物,对不同镉浓度条件下两种植物的生物量、镉含量及其对镉的吸收、富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镉浓度处理的土壤中生长的茶花凤仙和百日草对镉的吸收和富集特性不同,生物量随土壤镉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达到一定浓度时,生物量又随土壤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茶花凤仙在低浓度区域,富集镉的能力要强于百日草,但是在高浓度区域时,茶花凤仙富集镉的效果却低于百日草的富集效果。本试验中所选的两种植物,百日草和茶花凤仙均没有达到超积累植物要求的标准。

    •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估算

      2009(6):103-106. CSTR:

      摘要 (1138) HTML (0) PDF 219.37 K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流动沙丘和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从土壤水分平衡角度对小叶锦鸡儿群落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的土壤含水量相比,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内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呈现出随植被生长发育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趋势;从土层垂直方向看,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较稳定,6年生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含水量大致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11年生和22年生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含水量基本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土层含水量均低于1. 50%,水分状况较差;在生长季,人工植被区绝大部分的降雨都通过蒸散丧失,在时间分布上,各样地蒸散量呈现单峰型曲线模式。

    • 动扭剪荷载作用下兰州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09(6):107-110.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192.47 K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初始含水率W0的不同,把兰州原状黄土分为干型黄土、湿型黄土和饱和黄土。采用动扭剪仪对这3种类型黄土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兰州黄土的动应力应变本构关系、阻尼比变化特性和动强度特性并给出了相应振次N为10,20和30次时的动强度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双曲线型;阻尼比λ与动剪应变对数lg(γd)具有线性相关性;动强度受固结应力的影响各不相同并且动强度指标随振次的增大而减小,但内摩擦角减小的趋势相比黏聚力要小。

    • 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陕西省洋县为例

      2009(6):111-114.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846.40 K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很合理,未利用土地面积过多;(2)从坡度和海拔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耕地、园地、建筑用地均集中在坡度小于8°、海拔小于800 m的区域,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大,土地利用类型逐渐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

    • 冻融对沼泽湿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

      2009(6):115-118.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275.90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稳性大团聚体(>0. 25 mm)是土壤侵蚀和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通过室内培养,在不同含水量、冻融次数和压实处理条件下,研究冻融过程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过程影响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但压实和土壤起始含水量对湿地土壤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影响较小,而冻融次数影响显著。4次冻融前,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不同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4次冻融后,高含水量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变化不明显,而低含水量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含量有微弱增加。

    • 基于最小二乘向量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分析

      2009(6):119-122. CSTR:

      摘要 (1147) HTML (0) PDF 626.51 K (1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对水分循环与农业生产中水分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加入气象因子随机变量的红壤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训练、检验及模拟。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比与神经网络方法不论是模拟性能指标还是建模的数学意义都有更好的可靠性和优越性;本研究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土壤水分动态日变化进行了模拟,并采用bior 3. 3小波函数5层分解提取日变化趋势图进而把该研究区土壤水分日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分合理利用和土壤墒情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滇池宝象河流域水体氮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2009(6):123-125. CSTR:

      摘要 (1249) HTML (0) PDF 239.82 K (1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点源流失的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滇池宝象河6个点位沟渠水和河道水体氮素的动态监测,研究了流域水体氮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田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高于相应河道水总氮浓度,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范围为3. 86~22. 86 mg/L,河道水总氮浓度3. 14~6. 63 mg/L,总体趋势是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氮素浓度逐渐升高、并且沟渠水体和河道水体氮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同样的趋势。农田沟渠水与河道水体总氮之间、农田沟渠水总氮与沟渠周边表层土壤全氮及沟渠沉积物全氮均呈显著相关性。

    • >水保监测
    • 定量遥感支持下的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

      2009(6):126-130.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321.38 K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79年的MSS和-00-年的ETM遥感影像为依据,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了吉林省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利用亚像元分解法提取植被覆盖信息,结合土地利用和坡度信息进行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结果表明,磐石市1979--00-年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重趋势,土壤侵蚀集中分布区不断扩展,侵蚀面积增大。该监测方法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的速度和效率,为大范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 考虑坡度变换的中低分辨率地形湿度指数提取

      2009(6):131-135. CSTR:

      摘要 (1203) HTML (0) PDF 630.87 K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低分辨率的DEM提取地形湿度指数,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和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DEM分辨率的降低,坡度趋于平缓,单元栅格高程信息的改变也会影响单元汇流面积的计算,基于中低分辨率提取地形湿度指数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以1∶5万数字地形图分别构TIN得到分辨率为10,-0,40和60 m的DEM,进行频率和累计频率统计,以10 m分辨率DEM为参考对其它分辨率DEM做坡度变换,提出根据高分辨率DEM若干栅格的单元汇流面积的均值作为低分辨率DEM的单元汇流面积,根据这两方面对地形湿度指数进行了改正。

    • 岩石边坡生态工程中土层变化规律及防护措施探讨

      2009(6):136-139,143. CSTR:

      摘要 (960) HTML (0) PDF 619.52 K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于景观改善的需要和生态恢复的要求,一些工程形成的岩石边坡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在总结岩石边(斜)坡生态防护方法的基础上,对喷射护坡绿化技术中喷射土层的土壤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运用物质平衡等原理,建立了边(斜)坡土壤物质平衡不等式,分析了边(斜)坡土壤平衡的所有因素并绘制了生态恢复成功和不成功时边(斜)坡土壤变化规律图,得出了水力侵蚀、地质灾害损失和初始喷层厚度是岩石边坡土层保持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保证岩石边(斜)坡生态防护(恢复)工程成功的一些措施。

    • 基于栅格数据估算侵蚀量方法在蔚汾河流域的应用

      2009(6):140-143.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184.11 K (1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土壤侵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的指标模型。结合山西蔚汾河流域,以降雨、地形、沟谷密度、植被盖度、成土母质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和土壤侵蚀分级,并对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划分和分析。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符合。

    • 北京市大兴区风蚀危险度评价

      2009(6):144-147.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469.45 K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永定河沙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特点,收集并处理有关数据,在GIS中构建研究区基础数据库,结合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确立原则,选取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为影响风蚀的因素,建立了评价体系,并在GIS环境中实现了对研究区风蚀危险性评价,确立了风蚀灾害危险等级分布,得到了风蚀危险程度分布图。

    •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径流泥沙的AnnAGNPS定量评价

      2009(6):148-152. CSTR:

      摘要 (1154) HTML (0) PDF 326.95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位于三峡库区的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著名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对该流域的径流与泥沙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基于流域土地利用、土壤、地形及气象数据等资料对模型参数化,在数字滤波法切割水文站总径流中的基流后,利用偏差、相关系数r-和Nash-Sutcliffe模拟系数(NS)等多个指标评价了模型对径流和泥沙量预测性能,校正期(1998-1999年)预测与实测的直接径流深偏差为-3. 71%,相关系数r-为0. 94,斜率k为1. 04,NS系数0. 94;验证期(-003--005年)预测与实测直接径流深偏差-6. 37%,相关系数r-为0. 93,斜率k为0. 93,NS系数0. 94;预测与实测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偏差为-16. 5%。最佳管理措施(BMPs)评价显示退耕还林方案削减了总输沙量和侵蚀量的-4. 5%,是一种水土流失较好的治理措施。研究证实了AnnAGNPS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显示了模型在流域径流与泥沙负荷估算及其评价中的应用潜力。

    • MNF和SVM在遥感影像计算机分类中的应用

      2009(6):153-158. CSTR:

      摘要 (1065) HTML (0) PDF 914.89 K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单纯采用监督分离变换MNF(Minimum Noise Fraction)变换得到的4个去除噪声波段、归一化植督分类方法很难获得理想的精度,以延安市区为实验区,以TM遥感图像的最小噪声被指数NDVI和该地域的DEM作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覆盖状况进行分类,获得了较理想的分类结果。

    • 坡度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降雨值的影响

      2009(6):159-162,167. CSTR:

      摘要 (1277) HTML (0) PDF 826.32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侵蚀性降雨标准是指将发生侵蚀和不发生侵蚀的降雨区分开来的某种降雨参数的临界值。该标准值的确定可以为次降雨是否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流失作出初步判断。利用遂宁水土保持实验站坡耕地小区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同一时间序列中坡度对侵蚀次数有极显著的影响(相关系数r=0. 968),并拟定川中紫色土坡耕地5°,10°,15°,-0°和-5°的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分别为55. 7,4-. 9,39. 9,39. 5,3-. 0mm;平均雨强标准分别为8. 87,7. 86,5. 53,5. 36,5. -4 mm/h;PI标准分别为55-. 1-,416. 16,351. 09,331. 53,-39. -9 mm-/h。并通过回归分析拟合了侵蚀性降雨雨量标准与坡度,平均雨强标准与坡度,PI标准与坡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 宁夏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2009(6):163-167. CSTR:

      摘要 (1118) HTML (0) PDF 230.02 K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聚类方法分析了盐池县天然草地、撂荒地、人工封育区和湿地4种样地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同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了解植被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四儿滩保护区湿地由于水分充足,其植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其它样地,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的多样性高于天然草地及撂荒地,另外,降水量对植被恢复影响明显,由于降水量减少,-008年的植被特征值和多样性指数均比-006年和-007年有所减小,其中,-008年总的植被盖度相比减少50%~60%,无量殿天然草地和四儿滩保护区湿地的生物量都减少约50%,撂荒地减少60%,而柳杨堡人工封育区相比减少了70%,-008年4种类型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有小幅度的减小,而丰富度指数有明显的降低,封育区丰富度指数比-007年减少了约46%,四儿滩湿地比-006年减少1-%,比-007年减少--%,另外,四儿滩湿地的均匀度指数受影响较大,-006年为0. 905,-007年为0. 836,而-008年降低到0. 467。

    • 鄂西南路基边坡影响土壤侵蚀量因素分析

      2009(6):167-171,181. CSTR:

      摘要 (1117) HTML (0) PDF 220.50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路基边坡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位于鄂西南的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恩施至利川段公路路基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在天然降雨条件下进行土壤侵蚀观测,对路基边坡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进行分析判断。结果表明,影响土壤侵蚀量的最主要因素是降雨过程,总体上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量产生的影响较为接近;在坡度较缓的坡面,降雨量的影响大于降雨强度,而在坡度较陡的坡面,降雨强度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在以时间为变化序列的因素中,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与坡长、坡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坡长相比,土壤侵蚀量对坡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 >综合治理
    • 米脂县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9(6):172-176. CSTR:

      摘要 (1171) HTML (0) PDF 590.81 K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方法,对米脂县退耕区8个行政村的3-5户退耕农户的退耕认知、退耕后家庭收入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支持态度,但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为此,需要协调好3个方面的关系:(1)劳务输出与退耕区的发展;(-)退耕区与农业产业发展;(3)农业补贴与农户增收。

    •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2009(6):177-181. CSTR:

      摘要 (1582) HTML (0) PDF 594.96 K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进行治理和改良的意义重大。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应用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措施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平整土地、种植耐盐碱作物、修建方田、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实践结果表明,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土壤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农作物产量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河套灌区两种营林方式防护林的防风效益研究

      2009(6):182-184. CSTR:

      摘要 (940) HTML (0) PDF 495.24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河套灌区移植苗造林与萌蘖苗造林小美旱杨(Populus popular’s)农田防护林的不同位置的风速进行了观测,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移植苗造林与萌蘖苗造林的林带都能有效降低林网内的风速,且二者之间的防风效益无显著差异,在-H(平均树高)处风速减弱系数最大;综合考虑耗水量及营林成本,建议在该区采用移植苗造林较为适宜。

    • “十五”以来陕西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2009(6):185-188. CSTR:

      摘要 (1184) HTML (0) PDF 537.16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客观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及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陕西省-001--007年空气、酸雨、地表水及噪声等方面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五"以来,陕西省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酸雨发生率普遍较低,仅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分布相对稳定;水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地表水污染呈减轻趋势;城市噪声污染控制效果明显,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质量明显改善。

    • 陕北榆林市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分析

      2009(6):189-192,197. CSTR:

      摘要 (1292) HTML (0) PDF 326.76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榆林市的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榆林市1985--000年的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作了土地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榆林市未利用地及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草地增加最多;未利用地向草地流转及草地与耕地的相互转化占了全区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动量的79. 59%,其中,北6县以未利用地向草地及草地向耕地流转为主,南6县以草地向林地及耕地向草地转变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使该区生态价值总量增加了3. 11%,其中,北6县占总增量的86. 74%;榆林市土地生态风险降低,与土地生态价值的变化情况能够相互印证。

    • WebGIS支持下的黑土农田施肥决策支持系统--以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

      2009(6):193-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9.06.046 CSTR:

      摘要 (1995) HTML (0) PDF 334.76 K (3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双城市农田耕层0--0 cm采样数据和土壤图、区划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通过地统计学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生成了施肥管理图。并以长期田间试验和施肥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推荐施肥指导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在ArcGIS Server平台上,利用JAVA Script编程语言开发了双城市施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按照不同的地力和养分等级进行施肥指导。系统操作简便,可视化程度高,可以帮助农户获得合理的施肥建议,可为决策者对区域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和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基于GIS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

      2009(6):198-202,207. CSTR:

      摘要 (1467) HTML (0) PDF 267.44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P-S-R模型,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和人文影响3方面出发,选取与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5个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个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汉中、安康和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预警状态;铜川市和宝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中警状态;西安、咸阳和渭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重警状态。针对各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渝西方山丘陵农村社区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2009(6):203-207. CSTR:

      摘要 (895) HTML (0) PDF 228.20 K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渝西方山丘陵农村社区张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干扰度指数、脆弱性指数和风险指数等景观生态学量化指标分析了该农村社区1957,1976,198-,199-和1998年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根据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生态安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了研究区不同年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结果表明:(1)1957年以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好,国家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安全呈弱化趋势;(-)随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发生了较为复杂的不均匀变化,其变化的节律性与该区农业经济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对应性。

    • 云南省个旧锡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被恢复初探

      2009(6):208-212,231.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260.45 K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云南个旧锡矿区废弃地重金属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运用地质累积指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废弃地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d>Mn>Pb>As>Zn>Cu=Fe,其中Cd和Mn的地质累积指数最高,平均达到了4. 55以上,污染等级达到5级,属于强度污染到极强度污染;Pb的地质累积指数平均达到了3. 08以上,污染等级为4级,属于强度污染;As和Zn的平均地质累积指数分别为-. 37和1. 97,污染等级分别为3级和-级,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Cu和Fe的平均地质累积指数均小于0,没有产生污染;采用造林措施对矿区废弃地进行复垦较采用农业措施对于治理矿区重金属污染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可以采用覆土造林方式作为矿区废弃地复垦的主要方式。最后,结合不同地块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主要植物种。

    •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砷污染土壤修复效果

      2009(6):213-216.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270.93 K (1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砷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根据4种不同改良剂对土壤修复的效果来评价改良剂的优劣,确定土壤修复最优模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方法,以生菜生物量、农艺性状和生菜砷吸收量等为指标,对污染土壤修复贡献值进行定量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磷石膏(-0 g/kg)处理关联度值r=0. 8-4最大,聚类分析为最优,是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最优改良剂处理。

    • 赣州市城市森林布局的优化与建设

      2009(6):217-220. CSTR:

      摘要 (1093) HTML (0) PDF 459.87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森林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美化绿化城市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赣州市城市森林的调查,在深入分析赣州城市森林建设条件与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赣州城市森林系统宜按"点、线、面三级格局"构架,并提出了城市森林布局优化与主要建设途径。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

      2009(6):221-224. CSTR:

      摘要 (1199) HTML (0) PDF 257.74 K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的起始端,其水质状况对丹江口水库和陕西境内汉江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重大。结合汉江流域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状况,通过不同的水文条件设计,并应用一维和二维水环境容量模型,对已划分的水功能区,计算出其主要污染物COD的水环境容量。

    • 西安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2009(6):225-229. CSTR:

      摘要 (1220) HTML (0) PDF 555.66 K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006年西安市区Quickbird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结合西安市林地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将GIS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对西安市三环以内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区森林资源总量贫乏,分布不平衡,城市森林面积和质量水平较低,布局上不均匀,小型斑块所占比重大,破碎化度高,植物配置不合理,城市森林的总体作用不强。

    • 关于对“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质疑

      2009(6):230-231. CSTR:

      摘要 (1051) HTML (0) PDF 96.23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对“建设”一词的释义是 :(国家或集体)创立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1]。《辞海》对“建设”的解释是:设置;创立 ;发展 。亦指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兴建工作[ -]。以上二者对“建设”的释义虽然不完全一致, 但大体上是相同的, 即 :“建设” 具有创立、设置的意思 。按此解释, 像“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国防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之类的用语应该说是妥当的。然而 ,进入 -1 世纪以来, 有一种新的“建设”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 这就是“生态环境建设”或“生态建设” , 频频出现在官方的红头文件上以及电视、电台 、报纸 、网络上, 甚至一些学术性刊物上。对这一提法 ,笔者认为不甚科学和妥当 , 并提出相应观点以供讨论。要论证“生态

    • 台湾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2009(6):232-235. CSTR:

      摘要 (912) HTML (0) PDF 176.47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台湾省的水土保持工作于195-年由农复会开始推动,以训练培育水土保持技术干部及农地水土保持示范为重点工作。分析和阐述了台湾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现状和历史的沿革,介绍了台湾水土保持局的主要职能及组织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就台湾省水土保持研究的未来发展远景、策略及目标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 利用网状物铺设技术绿化黄土高原的思路介绍

      2009(6):236-236. CSTR:

      摘要 (1362) HTML (0) PDF 167.14 K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持水土资源, 建设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之危害人所共知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而黄河的泥沙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根源。因此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早在明朝初期 ,就有人开始提出“治水先治源”的方略 。民国时期, 中外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中 、下游全面治理黄河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方略日趋完善, “ 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观点日益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 ,植被是抑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的关键 。几十年来,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战略也经历了由单一理化工程治理到理化、生物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阶段。但由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性, 目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甚至有些地区由于复杂地形地貌环境的限制, 水土保持工作进展缓慢 ,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广应用已有技术成果的同时 ,去另辟新径, 探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力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