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1-6.
摘要:坡耕地是三峡库区的重点水土流失区和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采用137Cs示踪技术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新政小流域的137Cs本底值为1420.9Bq/m2; 平均坡度为11.4°的缓坡耕地的137Cs面积活度介于398.5~1649.6Bq/m2之间, 坡长加权平均值为816.0Bq/m2; 采用改进的简化质量平衡模型计算了坡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 结果得出该坡地的土壤侵蚀模数介于-3358.8~4937.4t/(km2.a), 其加权平均值为1294.6t/(km2.a)。受犁耕作用的影响, 坡耕地两个坡段的土壤侵蚀速率随坡长增加大致都呈下降趋势, 并在坡段下方出现了堆积。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不高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所研究坡耕地属于缓坡, 坡度较小,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农民总结出了一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耕作方式, 使得土壤侵蚀强度大大降低。
朱文杰 , 王占礼 , 袁殷 , 马春艳 , 刘俊娥 , 陈浩
2009(5):7-11.
摘要:荒草地是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最主要的原生地面类型, 阐明其产流过程, 可为揭示与评价该工程区水土流失过程与强度奠定重要基础。采用野外人工放水产流试验方法, 对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内荒草地坡面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1)同坡度不同供水流量下, 荒草地坡面产流率随供水过程的动态变化皆可用对数方程描述;(2)同供水流量不同坡度下, 荒草地坡面产流率随供水过程的变化与不同供水流量下产流率变化过程总体上具有相似性, 都是随供水历时的增长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3)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供水流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 可用对数方程来描述;(4)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 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5)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坡度、供水流量的动态变化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 供水流量对产流深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
2009(5):12-16.
摘要:以长汀县花岗岩强度侵蚀区采用的全坡面播草和多树种混交两种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 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对照1)及当地植被保留较好的风水林(对照2)为对照, 探讨了这两种措施对群落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 全坡面播草和多树种混交群落的马尾松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23.03和23.13kg, 均显著高于对照1(6.02kg), 均显著低于对照2(582.87kg)。全坡面播草群落的生产力较低, 为5.30t/(hm2.a), 恢复度为0.40, 群落生物量为26.20t/hm2, 恢复度为0.10。多树种混交群落生产力较高, 为9.19t/(hm2.a)恢复度为0.78群落生物量为36.98t/hm2, 恢复度为0.16。二者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 体现了不同措施的恢复效果。
2009(5):17-20.
摘要:以库车绿洲为例, 探讨了星载雷达影像对表征土壤盐渍化微观离子的响应情况。选取春、秋两季的Radarsat影像数据, 野外采集土壤剖面0-10cm和0-50cm处土样, 室内测定其8大粒子含量(Na+, K+, Mg2+,Ca2+, Cl-,SO42-, HCO3--, CO32-)以及pH值、电导率、矿化度、含盐量。采用GPS定位技术, 记录每一采样点位的经纬度坐标和雷达影像进行匹配,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RadarsatC波段HH极化对微观粒子在春、秋季节0-10cm和0-50cm土壤剖面的响应。结果表明, 春季雷达影像对pH值响应强烈,对含盐量响应不稳定, 对电导率、矿化度响应一般。 就阳离子而言, 对Ca2+响应最为显著; 就阴离子而言, 对HCO3-响应最为显著。10月份雷达影像对pH值、电导率响应强烈, 对含盐量响应不稳定, 对矿化度响应一般。就阳离子而言, 无明显规律。 就阴离子而言Cl-响应最为显著, SO42-, HCO3-无明显规律。
2009(5):26-29.
摘要:通过设在天山天池的实地径流小区试验观测, 分析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草地覆被变化和雨强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 (1)植被覆盖度对产沙的影响大于对产流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35%的退化草地径流场内的总径流深和总侵蚀量分别是50%, 55%, 75%。这3种植被盖度场地内总径流深的1.4, 1.5, 2.2和4, 6, 10倍; 总的径流深、总的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可分别用指数函数表示。(2)降雨强度对于产沙的影响大于对产流的影响。在下垫面条件一定时, 降雨强度越大, 径流量、侵蚀量也越大; 径流量、侵蚀量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多项式表示。(3)径流系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关系表示。
2009(5):30-34.
摘要:对大青山5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0-100cm土层范围内, 土壤石砾含量(粒级≥1mm)、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除辽东栎-虎榛子混交林外, 乔木林地土壤石砾含量、土壤容重较灌木林地小, 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较灌木林地大。土壤饱和导水率平均值排序为:虎榛子灌丛林>山杨天然林>白桦天然林>油松人工林>辽东栎-虎榛子混交林。0-60cm土层饱和蓄水量山杨天然林最大达3550.36t/hm2, 辽东栎-虎榛子混交林和虎榛子灌丛林较小, 分别为2319.85t/hm2和2271.87t/hm2。
李燕 , 刘吉振 , 魏朝富 , 易志坚 , 洪云菊 , 柴勇
2009(5):35-39.
摘要:通过红棕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原状土和扰动土的持水性实验, 研究了砾石对丘陵紫色砾质土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考虑砾石的情况下, 原状土饱和含水量减少0.70%~10.70%, 田间持水量减少2.07%~4.33%; 砾石含量<10%,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与砾石含量关系不明显; 砾石含量>10%,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砾石含量减少而增加; 在0~30kPa吸力段, 原状土和扰动土的持水能力、幂函数拟合式的a值、原状土物理性黏粒含量、扰动土比水容量都随砾石含量减少而增大; 原状土的比水容量随砾石含量减少而减小。
2009(5):40-44.
摘要:以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措施下沙地植物群落为对象, 以无封护的流动沙地做对照, 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对沙地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封育15a后, 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侵入物种的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已达12种, 其中猪毛菜7.562株/m2, 碟果虫实3.233株/m2, 雾冰藜3.017株/m2, 沙米1.615株/m2, 狗尾草1.112株/m2。种类组成及生活型结构在向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植物群落靠近, 但两者间仍表现出较大差异。(2)在类型组成上, 两种封育措施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优势科及各科种类数量上。(3)在综合多样性特征上, 两种措施区草被层的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而其余各指数两者差异均不显著, 但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灌木层的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4)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表明, 两种封育措施间的植物群落差距较大, 且2种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群落与植被呈零星状分布的无封护措施的流动沙地相比, 生态差距均十分显著, 这表明封育可明显促进沙地植被的多样性恢复, 其中人工种植对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作用是相对缓慢而渐进的。
2009(5):45-49.
摘要:针对西安市金盆水库软弱变质岩边坡的地质条件, 在细致分析黏土矿物的主要特性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 系统研究了黏土矿物对软弱变质岩边坡失稳的影响。 结果表明, 软弱变质岩成因复杂, 矿物成分多样, 水稳定性差, 易于生成黏土矿物; 而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将引起源矿物、矿物集合体及岩块特性的显著变化, 诱发岩石向松散介质转化, 并触发黏土矿物在宏观结构面中的聚集和泥化夹层的形成, 导致结构面及岩体强度衰减, 进而促进边坡变形破坏, 对边坡演化及失稳的贡献显著。
2009(5):50-55.
摘要:以贵州省花江峡谷区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为研究区域, 对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等级样地代表性土壤物理组分有机碳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轻组和颗粒组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高于矿质组分, 轻组和颗粒组分的C/N值都高于全土; 轻组、颗粒和矿质组分的有机碳氮含量随石漠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与石漠化过程有一致性, 颗粒组分数量和有机碳氮分配比例还与石漠化等级有同步性, 而轻组组分数量和有机碳氮分配比例与石漠化等级没有同步性; 轻组和颗粒组分中有机碳和氮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例不一致, 在石漠化过程中轻组和颗粒组分SOC的下降明显快于氮; 樵采石漠化的颗粒组分主要是有机质与黏粉粒结合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 其中的有机质易被保护; 开垦石漠化中的颗粒组分大部分都是有机质与砂粒的结合, 其中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 易被分解。
2009(5):56-60.
摘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城区段为研究区域, 以ArcGIS为分析平台, 对1995-2005年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DEM基础上, 分析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水力侵蚀是松花江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 以微度侵蚀为主; 在0-400m高程范围内, 微度-轻度、轻度-微度、轻度-中度和中度-强度侵蚀相互转换剧烈; 土壤侵蚀变化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变化主要集中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上, 0°~6°的区域, 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0.5°~5°的坡耕地, 6°~15°区域, 微度-轻度和轻度-微度侵蚀相互交换相对剧烈; 土壤侵蚀变化的坡向特征呈现双峰现象, 各种强度水力侵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阴坡(东北)与阳坡(西南)两个坡向, 微度侵蚀变化量在平地的面积比重较大。
2009(5):61-64.
摘要:以2008年晋西黄土区典型核桃花生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 利用土钻取样烘干称重法, 取土深度为0-100cm, 对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 (2)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在垂直方向上, 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0-40cm土层内变化较为激烈;在水平方向上, 距果树带越近, 土壤水分含量越少, 但随着带距的增加水分增加直至趋于稳定, 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分布; (3)与花生单作对比得出, 复合系统花生土壤水分效应为正值, 说明虽然核桃树和农作物根系的生态位有重叠, 会产生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 但竞争影响并不明显。
张源润 , 董立国 , 蔡进军 , 季波 , 王月玲 , 李娜
2009(5):65-68.
摘要:通过对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措施土壤机械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在0-40cm土层, 88542整地和人工草地的粗砂粒平均含量高于天然草地; 在0-100cm土层, 最大田间持水量: 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毛管持水量: 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总孔隙度: 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毛管孔隙度: 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 土壤的透气性: 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在0-100cm土层: 有机质的含量为: 人工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 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变化为: 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为: 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结果表明,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改变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其中人工造林整地对土壤容重、持水量、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它利用方式, 有利于植被的快速恢复。
2009(5):69-72.
摘要:植物根系利用土壤水分深度和耗水量是研究植物与土壤水关系的基础。以柠条为对象, 采用中子仪, 对撂荒地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2002年内, 随着时间推移, 柠条利用土壤水分深度从播种时的2cm左右, 迅速增加到9月1日的90cm, 10月15日的110cm, 11月1日的170cm, 到11月15日柠条利用土壤水分深度为220cm; 除丰水年(2年生)柠条土壤储水量增加了122.8mm外, 随着林龄的增加和降雨量等的变化, 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深度和耗水量增加, 土壤储水量下降。到2004年生长季末, 3年生柠条林地100cm土层出现土壤干层, 5年生柠条林地剖面60-300cm土层出现土壤干层。 此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柠条生长、密度和耗水量, 实现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9(5):76-79.
摘要:对2008年4月咸阳市区采集的街道灰尘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咸阳市街道灰尘粒度呈双峰分布特征, 第一众数为35~75μm, 第二众数为280~500μm, 平均粒径为80μm; 峰态较宽而且比较对称, 分选性较好, 与黄土和现代尘暴降尘的粒度分布模式相似。街道灰尘样品粒度由北西至南东无明显规律变化。街道灰尘沉积是由于大气环流对远、近不同距离粗细颗粒物的混合搬运的结果, 应是风积作用的继续。在适当的大气动力条件下, 咸阳市街道灰尘颗粒大约有56.7%可以进入大气悬浮搬运。
申彦科 , 王玉杰 , 齐娜 , 杨小梅 , 李耀明 , 成晨
2009(5):80-84.
摘要:针对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植被的建设问题, 在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丛)建立坡面径流小区, 对天然降雨过程和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 不同林分地表径流量的平均值, 从大到小依次为楠竹林、阔叶林、混交林和灌木丛, 分别是3.094, 1.972, 1.751和1.170mm。混交林、阔叶林和灌木林的林地地表径流量, 均小于楠竹林的地表径流量, 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分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降雨强度关系不显著。在同一降雨条件下, 不同林分地表径流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 且均是楠竹林地表径流量最大。因此, 重庆缙云山不同林分中, 灌木丛理水调洪功能最强, 楠竹林理水调洪功能最差。
2009(5):85-89.
摘要:对湘北第四纪红土红壤地区四川桤木人工林、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桤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达到24.76t/hm2, 是台湾桤木林的1.22倍。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 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荒地, 土壤最大持水量是台湾桤木林最大, 为24.55mm。0-45cm层土壤渗透参数大小顺序为: 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荒地。说明桤木人工林能够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 使其具有良好的土壤水分特征。
2009(5):90-93.
摘要:为促进甘蔗酒精生产废液的资源化利用, 为农作物提供有效的肥料资源及相关水肥管理模式, 对比研究了甘蔗地上施用甘蔗酒精生产废液、化肥及不施肥等处理对水分、铜和氯养分吸收及流失的影响, 并对施用甘蔗酒精生产废液的食品安全性和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与化肥处理CK2相比, 甘蔗酒精生产废液的施用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利用率, 降低了甘蔗中铜的含量及铜的径流流失, 提高了甘蔗中氯的含量, 但各处理蔗汁或径流水中的铜、氯含量或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值。认为在该试验条件下富含有机质的甘蔗酒精生产废液在蔗地上施用, 对蔗糖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没有不良影响, 值得推广应用。
2009(5):94-97.
摘要: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土壤类型, 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和优势度等景观指数作为土壤类型格局指标, 并利用Fragstats分析了各土壤类型格局指数。将陕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敏感性分布图与土壤类型图, 在ArcGIS下经过数据的提取、分析、计算出了各土壤类型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值。分析了水土流失敏感性与土壤类型格局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敏感值随土壤类型分维数和破碎度的增加而随之升高, 却随土壤类型优势度增加而降低。
2009(5):99-101.
摘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5种雨强对紫色土坡地氮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发现, (1)随着雨强的增大, 地表径流占总径流量的比例上升。(2)径流中氮的流失是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其中铵氮和硝态氮作为可溶性氮, 它们的流失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表现为径流前期浓度较高, 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浓度趋于稳定或减小, 后期则又有所上升。(3)地表径流量对硝态氮的流失量起决定性作用, 而浓度对壤中流流失量起主导作用。小雨强下紫色土坡地径流硝态氮流失以壤中流为主, 随着雨强的增大, 地表径流流失量的贡献率越发明显。
2009(5):102-104.
摘要:污泥堆肥可以有效地用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 通过温室盆栽文冠果试验, 研究了复垦土壤添加污泥堆肥对复垦植被生长量及土壤含水量和凋萎点的影响。结果表明, 污泥堆肥不仅可以促进文冠果的生长, 而且可以增强栽培基质的保水性能和植物的抗旱能力。但是, 污泥堆肥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当其用量超过60%时, 继续增加污泥堆肥的比例, 则植物的吸水能力反而会下降。可见, 采用经过堆肥化处理的污泥作为矿区复垦植物栽培基质是可行的无害化途径。
2009(5):105-108.
摘要:对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地枯落物层的容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植物群落枯落物层厚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枯落物蓄积量由4.19t/hm2增加到59.91t/hm2。(2)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容水量分别以青海云杉、青海云杉+白桦天然次生林最大, 分别为27.22, 60.48t/hm2, 而青海云杉+沙棘人工林和白桦+青杨+沙棘的退耕地最小, 分别为6.85,4.75t/hm2。对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蓄积量与容水量进行拟合, 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3)退耕地人工群落的枯落物平均厚度已达到天然群落的44.20%, 平均容水能力达到天然林群落的33.28%。(4)枯落物容水量与林龄、群落生物量、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蓄积量均呈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
2009(5):114-117.
摘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物理形状的重要指标。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0.25mm团聚体含量3种土壤团聚体结构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的含量呈负相关性, 但是平均重量直径与<0.25mm团聚体的含量有正的相关性。这三种方法都能应用来评价土壤结构, 但是分形维数不仅表示土壤结构, 还能说明土壤水分和土壤其它的物理性质。因此, 分形维数是评价土壤结构的较好的方法。
2009(5):118-122.
摘要:对城市尾水和人工模拟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静态培养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对城市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 以及它们在不同磷浓度条件下对不同形态氮素去除效果研究, 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合治理富养分污染水体的植物品种。研究结果表明, 空心菜(Ipomiea aquatica)、酸模(Rumex acetosa)、莎草(Cyperusglomeratus)3种植物都能很好地吸收尾水中的营养物质, 且生长状况良好。经3种植物处理的城市尾水, 其氮、磷浓度随水培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莎草、酸模对污水中TN的去除率达90%以上, 其中莎草最高, 达93.4%; 空心菜对全磷的去除率最高达76.9%。NH4+-N在处理前期变化显著,且莎草的净化效果最好达94.4%; 污水中NO3--N含量随着水培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但在试验后期NO3--N又有所增加。酸模去除NO3--N效果最好, 达65.4%。另外3种植物对NH4+-N和NO3--N都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并且优先吸收NH4+-N。且从对于NH4+-N和NO3--N净化效果看, 莎草>酸模>空心菜。
2009(5):123-126.
摘要:分析了咸阳市1999-2006年土地利用, 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 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公路用地是咸阳市各类建设用地中变化比较显著的土地类型。以咸阳市1999-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 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人口等一系列指标, 采用SPSS软件对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获取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面积为咸阳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 结合对建设用地的分析得到咸阳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最后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咸阳市建设用地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2009(5):127-130.
摘要: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属性进行综合鉴定, 并加以分类的过程; 模糊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来构造模糊矩阵,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隶属度来确定聚类关系的方法。结合模糊聚类分析的特点, 以区域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 将模糊聚类的思想引入主体功能区中, 建立了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为一体的指标体系。然后以江苏省为例, 将其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结果表明, 用模糊聚类分区法对区域土地资源主体功能区划分, 能够取得较好地分类结果, 对今后区域更好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9(5):131-133.
摘要:水土保持方案既是生产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 又是项目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重要的技术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研究深度, 直接影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以及一般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深度要求, 对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问题, 从水土保持方案内容、研究对象、重大水土保持措施比选、投资估算精度及相关附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9(5):134-136.
摘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建立试点, 强化相关立法, 加强基础研究, 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深入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2009(5):137-140.
摘要:以陕西省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 首先采用多元时空序列马尔可夫链分析模型, 对多年来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进行趋势因子评价分析; 采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法分析各影响因子与地下水埋深的敏感关系; 提出临界蒸发量这一概念; 建立ARIMA动态模型, 并对蒸发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该灌区地下水动态趋势较恶劣; 蒸发量是影响该灌区地下水动态的最敏感因子, 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 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 当蒸发量超过1800mm临界值时, 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对土壤有盐碱化的威胁; 未来几年蒸发量多数超过临界值,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将以上方法体系运用到灌区地下水动态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 可统一管理和调控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09(5):141-145.
摘要:对陕西省洛惠渠灌区、宝鸡峡灌区试验站多年积累的大量试验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确定了作物灌溉湿润层深度, 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 基本的灌溉方式以及灌水定额等这些作为作物灌溉基本依据的具体指标。研究结果对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在作物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实现节水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009(5):146-150.
摘要:土地承载力是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方面, 是评价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人地矛盾突出的江苏省为研究区域, 从水土资源支撑系统、经济技术支撑系统、社会支撑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系统4个方面建立了江苏省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各县(市)进行土地综合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全省分成高承载能力区、中承载能力区和低承载能力区, 整体表现出从东南部-中西部-北部和沿海承载能力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2009(5):151-155.
摘要:采用因子分析法, 对河南省18个地区2000年和200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1)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业保障水平和集约利用水平是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 但4者之间的协调性较差。(2)单纯以投入水平或产出水平来衡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域分布不均衡, 豫北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4)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与其4个主要因子, 即投入因子、产出因子、农业保障因子和集约利用因子等, 呈现出不一致的分异现象。(5)全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且综合指数和4个主要因子的极差均出现了扩大的现象。
2009(5):156-159.
摘要:基于张掖绿洲1998-2007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综合探讨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 社会经济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方向和大小表现出差异性; 其次, 主分量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向和大小也不同, 即对于耕地面积的变动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负向驱动, 而对于建设用地面积变动都是正向驱动; 相同驱动因素的影响敏感性也表现出差异性。
2009(5):160-164.
摘要: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 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 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2007年波动阶段, 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 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农用地转化为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趋势最强, 由此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农用地将持续减少, 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尤为突出。建议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归并, 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 走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之路。
2009(5):165-168.
摘要:以新疆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为研究对象, 选择土地利用集约化系数(Ki)、土地消耗回报系数(Kr)、土地产出效益系数(Kp)和土地污染替代性系数(Kc)4项宏观评价指标, 对近5a研究区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从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利用及其产出效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着手, 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模式去宏观地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土地利用效益, 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察布查尔县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虽然土地消耗回报系数较高, 但土地生产力未能很好发挥。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加强化肥和农药的科学施用, 减轻土壤污染, 以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9(5):169-173.
摘要:根据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 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 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6×105人, 其中耕地为4.84×105人, 草地为2.13×105人, 承载比率分别为69.44%和30.56%; 区域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为3.25×105人, 其中耕地为1.81×105人, 草地为1.43×105人, 承载比率分别为55.82%和44.18%。另外, 区域各县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和承载量也存在较大差别, 且各县的耕地和草地的承载量也存在差异, 适宜人口承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共和>海晏>刚察>天峻。
2009(5):174-17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 湖南省耕地数量在不断减少, 质量也日趋下降。科学预测湖南省的耕地需求量,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 对湖南省粮食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对湖南省2015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得出, 2015年的耕地需求量为3.9409×106hm2, 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为3.4407×106hm2。该结果可为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耕地保护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009(5):180-183.
摘要: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半城子水库流域2000年、2005年的遥感影像解译结果, 分析了2000-2005年间流域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00-2005年期间, 半城子水库流域始终以林地为基质, 且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的优势度较高, 斑块间面积分布不均匀; 在景观异质性方面, 针叶林的异质性显著增高, 林地类型的斑块复杂性也高于其余景观要素类型, 各景观要素的斑块数目增多, 分布更为均匀; 在空间相互关系方面, 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 景观水平上整体空间聚集性降低。
2009(5):184-189.
摘要:为了科学地进行潞安矿区复合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建设, 依据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的自然环境因子以及矿业生产等人为因子的分异性, 建立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分为自然资源压力A1、资源消耗压力A2、环境污染压力A3与生产规模压力A4共4大类。研究结果表明, 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总压力为中度压力, 其中资源消耗压力A2>环境污染压力A3>生产规模压力A4>自然环境压力A1。由于各不同的土地单元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同, 其外在会表现出不同的土地生态功能。因此, 将土地系统按照其所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特点分为生产型、保护型、消费型和调合型4种生态功能类型。在GIS平台下通过叠加分析, 将潞安矿区划分为土石坡消费区、沉陷地湿地保护区、工矿生态经济调和区、平川耕地生产区4大生态功能区和11种生态功能类型区, 其所占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50%, 19.16%, 8.77% 和 65.57%。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产型和消费型面积过大, 而调和型和保护型面积过小, 属于一个不合理的利用状态。结合潞安矿区主要环境压力的实际现状, 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多维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对矿区土地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2009(5):190-196.
摘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现特征, 结合生态环境潜在脆弱性、胁迫脆弱性、现实脆弱性, 提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并对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表明, 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趋于缓和, 2000年与1985年相比, 变化主要集中在由较高脆弱性向较轻脆弱性转变, 总面积为102820.49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61.61%。同时, 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和发展趋势, 讨论了生态脆弱性分区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2009(5):197-200.
摘要:渭河水患已严重影响到渭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历史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的对比分析、文献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等方法, 得出渭河水患的主要成因是: 渭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毁林开荒, 造成水土流失, 加大了泥沙量; 下游两岸防洪堤坝的修建, 限制了河水流动范围, 影响行洪泻洪, 造成泥沙沉积。黄河三门峡工程的修建, 加剧了泥沙沉积, 抬高了河床高度, 使渭河成为地上悬河, 遇到洪水极易毁堤, 形成水灾。治理渭河首先要理清思路, 在方法和措施上要有突破和创新, 在治渭方略上要以疏为主, 疏堵结合, 关键是要降低河床高度。要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 科学调水调沙, 退田还河。惟有这样, 方可确保渭河安澜。
2009(5):201-205.
摘要:选取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 对浙江省40个养护期内的废弃采石矿区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浙江废弃采石矿区内植物种类较多, 科属组成较为分散。从群落结构组成来看, 草本植物为优势群体, 草本植物引导种以豆科类植物和禾本科类植物居多。(2)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草本植物群落的这些指数值明显高于灌木和乔木植物群落, 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群落的群落均匀度指数都较高。(3)浙江省废弃采石矿区内草本植物乡土物种占主导地位, 其中以菊科类植物居多。
2009(5):206-211.
摘要:根据大量基础数据, 采用数据对比、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该区域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绿地不足, 水资源短缺矛盾, 局部环境污染和城市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具体情况, 提出科学进行城市规划, 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增加生态用地比例, 以及保护水源地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对策。
2009(5):212-215.
摘要: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我国西部典型的山地生态脆弱区。自2001年以来松潘县在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不同树种配制模式的实践, 共计营造了12个生态经济林模式。它们分别为: 枸杞, 沙棘, 山桃+云杉, 山杏+云杉, 云杉, 西蜀丁香+陇东海棠云, 杉+阿根廷柳, 云杉+青杨, 阿根廷柳, 阿根廷柳+青杨, 青杨和山杏+阿根廷柳模式。通过对这12个模式群落与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比较, 发现绝大多数模式木本层多样性并不高, 而草本层物种数多为20种左右, 香农威纳指数都达到2.0以上。大多数模式已具有可观的物种多样性, 模式之间多样性也较大。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系统, 并为其进一步向着更高的演替阶段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张玉斌 , 曹宁 , 苏晓光 , 许晓鸿 , 闫飞 , 杨振明
2009(5):224-229.
摘要:研究了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并对各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顺垄试验小区蓄水保土效果最差; 地埂植物带、灌木埂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居中; 生态修复、横垄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较高; 水平坑试验小区水土保持效益相当高。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 以生态修复对土壤pH、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的修复最为明显; 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 即土壤质地的修复效果均不明显, 可见水土保持措施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土壤质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较短时间内, 土壤SOC的消耗要大于其累积, 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较好的SOC恢复效果。速效养分含量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非常大, 土壤速效养分一部分随土壤侵蚀流失,一部分为植物所吸收利用, 从而导致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 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在目前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下, 选择生态修复措施, 即自然撂荒是短时期内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恢复土壤肥力质量较好的选择途径。
2009(5):230-233.
摘要:以米脂县银州镇1986年和2006年两期TM影像及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 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遥感软件, 分析了1986-1996年、1996-2006年以及1986-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表明, 1986-1996年期间, 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水域、林地和草地减少, 耕地和其它用地增加, 其中尤以耕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 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 1996-2006年期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水域、耕地和其它用地减少, 林地和草地增加。由于受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 耕地减少主要表现为转化成林地和草地。总体上看, 1986-2006年期间, 银州镇土地利用变化显著, 主要表现为水域、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 草地和其它用地面积增加, 水域、林地和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198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梁峁地上, 有部分无定河两岸的水浇地转化为其它用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效果,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009(5):234-237.
摘要:吸附态磷流失是土壤侵蚀的结果之一, 不仅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还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子。吸附态磷流失是非点源污染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土壤侵蚀研究吸附态磷流失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吸附态磷流失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壤侵蚀中吸附态磷流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中国土壤侵蚀中吸附态磷流失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应用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增加实验数量, 加强实验深度, 坚持连续监测的工作, 深入了解吸附态磷流失的机理; 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适合国情的模型, 构建基础信息数据库, 开展国外模型在国内的适用性、差异性研究。
2009(5):238-241.
摘要: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旅游资源及水土保持旅游的科学内涵, 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旅游的关系。水土保持可为发展旅游提供一定的旅游资源, 为某些旅游地、景区景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增加景区景点美感。开展水土保持旅游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了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功能, 提出了应加强水土保持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 增加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意识, 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旅游研究, 培育典型, 不断总结经验等促进水土保持旅游的建议。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