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丘陵区两种典型灌木群落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及养分流失的比较

      2009(1):1-6.

      摘要 (1587) HTML (0) PDF 497.35 K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kii)和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侵蚀泥沙颗粒组成、比表面积(SSA)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灌木群落均能显著减小坡面径流泥沙的流失。产流后流失泥沙黏粒、SSA与养分含量随降雨时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有机质变化显著,全磷变化不显著。受植被盖度影响,泥沙中黏粒与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柠条群落>狼牙刺群落>对照裸地。侵蚀泥沙具有富集黏粒和富集养分的特征,富集率随群落盖度增大而增大(柠条>狼牙刺>裸地)。不同形态养分富集率不同,其中有机质均在2.5以上,全氮平均富集率为2.13,全磷为1.23。富集率随产流时间呈线性递减。流失泥沙养分含量与黏粒(粒径<0.002mm)含量及SSA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坡面土壤养分主要以黏粒为载体流失。SSA的变化不仅能体现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而且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

    • 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

      2009(1):7-11.

      摘要 (1170) HTML (0) PDF 334.99 K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定县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土壤年侵蚀模数高达4422.3t/(km2·a)。通过现场调查,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岩性特点和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溶裂隙、落水洞及地下暗河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进行了概化,探讨了水土流失过程中雨滴溅蚀、坡面侵蚀、落水洞漏失及地下暗河运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岩溶区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2009(1):12-17.

      摘要 (1097) HTML (0) PDF 410.73 K (1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花江峡谷区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等级样地代表性土壤活性有机碳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轻组有机碳(LFOC)、可矿化碳(MC)、微生物商(qSMBC)呈下降趋势,微生物呼吸商(qCO2)呈上升趋势,与石漠化过程有一致性,能较好体现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本质。开垦序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碳库的下降速率大于樵采序列,使得开垦序列土壤即使在高的生物归还量下,形成土壤有机碳的比例相对较小。土壤SMBC,LFOC,MC,易氧化有机碳(LOC),qSMBC,qCO2等生物学性质除了与人为干扰方式有关外,还与植被生物量有关,可以体现土壤质量发展的方向,是石漠化过程土壤退化及恢复评价的敏感指标。

    •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及植被建设途径分析

      2009(1):18-22,27.

      摘要 (1309) HTML (0) PDF 383.63 K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中北部丘陵沟壑区至风沙滩区这一特殊的过渡区域为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植被恢复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具有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受控于降水的地带性格局,越向干旱地区,土壤含水量越不稳定;(2)不同植被类型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高,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林地含水量较低,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土壤干层广泛发育。草地水分的变异程度小于林地,其土壤水分较为稳定;(3)榆林样点位于古湖盆滩地的环境条件下,其土壤含水量较高,超过了半湿润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生态恢复过程中,大面积进行植树造林是不可取的,应以草地建设为主,在某些特殊的古湖盆地质条件下,可进行部分植树造林。

    • 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9(1):23-27.

      摘要 (1164) HTML (0) PDF 247.28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定位站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林冠水文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林林冠截留量、透流量、树干茎流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55mm,0-105.88mm,0-2.8mm;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3%-100%,0-96.3%,0-11.8%;年截留量、透流量、干流量分别为171.7,864.78,74.3mm;年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分别为15.5%,77.9%,6.7%。(2)毛竹林林冠截留量(率)、透流量(率)、树干茎流量(率)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降雨特征对毛竹林林冠分配降雨的各环节影响最大。(3)不同雨量级、雨强条件下,毛竹林分配降雨效果差异显著。

    • 降雨侵蚀力对河岸滩区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2009(1):28-31.

      摘要 (1176) HTML (0) PDF 297.24 K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岸滩区的人类农业活动最为直接地影响着河流的水文生态。自1997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以来,下游孟津扣马黄河滩区1955hm2的天然滨河湿地有72%常年出露。为当地农业开发提供了原生动力。在10a期间滩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28.8%转变成鱼塘-荷花塘等人工湿地,39.8%转变成小麦-棉花等旱地农作物,剩下的328hm2的河床湿地因受农业活动的影响,正发生着严重的退化和萎缩。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孟津黄河滩区河岸耕地土壤养分随降雨径流流失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次降雨侵蚀力(R)是影响径流量和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在弱侵蚀力下,产生的径流以蓄满产流为主;当降雨侵蚀力大于19.0,产生的径流以超渗产流为主。径流土壤养分流失量与次降雨侵蚀力之间存在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滩区土壤的渗透特征,在次降雨侵蚀力R=10.0-45.0之间的中等强度降雨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并强调河岸带的水土保持工作应亟待加强。

    • 洛川县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基本性质与重金属含量评价

      2009(1):32-35,39.

      摘要 (1394) HTML (0) PDF 939.14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洛川县20 a与60 a果园土壤基本性质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洛川县20 a与60 a果园土壤为壤土,CaCO3含量最大值为141.71mg/kg,土壤TOC平均含量大于1.26%,土壤pH值在7.95-8.62之间,土壤特征基本满足苹果生长的要求。20 a与60 a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略大于其背景值,砷的最大平均含量值为14.4mg/kg,铬为84.4mg/kg,铜为31.7mg/kg,铅为24.8mg/kg,镍为33.1mg/kg,锌为144.5mg/kg,但两果园土壤环境指标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土壤环境质量为清洁。

    • 紫色土坡地径流退水过程与地表糙率试验研究

      2009(1):36-39.

      摘要 (1225) HTML (0) PDF 619.58 K (1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径流退水过程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紫色土坡地的退水过程。(1)坡度和雨强对退水流量有显著影响,退水流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坡度和雨强对退水历时无明显影响。(2)不同地表处理下,退水流量和历时差异显著。顺坡垄作退水过程最短,退水流量最小;裸地退水历时较长,退水流量较大;平作退水历时最长,但是退水流量小于裸地。(3)利用退水曲线法计算了紫色土坡耕地曼宁系数。不同地表处理下曼宁系数的大小为:裸地(0.028)<顺坡垄作(0.065)<平作(0.071)。

    •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2009(1):40-44.

      摘要 (1109) HTML (0) PDF 330.51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热环境演变--以徐州市为例

      2009(1):45-50.

      摘要 (1254) HTML (0) PDF 167.56 K (1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87,1994,2000和2005年共4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先进的决策树分类法获取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亮温获取城市热场分布与热环境变化信息,采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定量描述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并综合采用这些信息对城市热环境演变与城市扩展、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Landsat TM数据结合决策树分类方法,是获取土地覆盖/利用的有效方法。通过计算地表辐射亮温来研究城市热环境变化是合适的,SAVI等因子与城市热环境显著相关,能够有效地定量描述城市扩展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城市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

    • 不同耕作制度下荒漠绿洲棉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

      2009(1):51-55.

      摘要 (1461) HTML (0) PDF 1006.73 K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荒漠绿洲棉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0-120cm土层免耕覆盖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免耕留茬次之,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最低。0-20cm土层,免耕覆盖和免耕留茬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0-5cm差异最大,但随着深度增加差异减小,20-120cm差异不大。传统耕作、耕作覆膜、免耕留茬棉田表层与底层土壤水分梯度明显,免耕覆盖不明显。头水前不同耕作方式棉田0-120cm土壤含水量都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前期免耕覆盖和免耕留茬与传统耕作和耕作覆膜差异较大,后期差异变小;头水后,免耕覆盖、免耕留茬高于耕作棉田。免耕覆盖和耕作覆膜棉田表层土壤水分状况比较稳定,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变化幅度较大。

    • 砒砂岩-黄土沟谷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2009(1):56-61.

      摘要 (1398) HTML (0) PDF 396.66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晋、陕、蒙交界地区常见的砒砂岩-黄土丘陵沟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5年7月和10月对沟谷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时空变化特征明显。(1)沟谷不同部位土壤平均含水量大小为7月份:沟谷底部14.44%,阳坡顶部9.29%,阴坡顶部9.01%,阴坡中部8.25%,阳坡中部6.36%;10月份:沟谷底部9.96%,阴坡顶部9.81%,阳坡中部9.48%,阴坡中部9.09%,阳坡顶部8.06%。(2)砒砂岩平均含水量季节变幅小,属稳定型;黄土及有冲积层的黄土平均含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属波动型。(3)在砒砂岩剖面上,泥岩含水量显著大于砂岩,砒砂岩坡面平缓的地段贮水能力比陡的地段大。(4)在黄土剖面上,明显出现土壤干层现象,在夏季、秋季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土壤水分会严重降低,土壤水分处于负补偿状态,土壤干层距地表更深。在半干旱地区的砒砂岩-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剖面土壤干层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现象,随降雨量的多寡,呈消长状态。

    • 干旱阳坡半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分布研究

      2009(1):62-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9.01.027

      摘要 (2478) HTML (0) PDF 271.76 K (8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吴起县合家沟流域阳坡和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切沟>平缓坡>切沟沟头>陡坡>极陡坡;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平缓坡>浅沟>陡坡>极陡坡。0-2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切沟,最小的是切沟沟头。最后指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合"适地适树,适林适草"的植被恢复原则,合理配置乔、灌、草的营建模式。

    •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研究

      2009(1):66-69,82.

      摘要 (1479) HTML (0) PDF 230.51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果地除0-100cm外,100-200cm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出现较大波动;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不同,同一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也有差异,10cm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逐渐递减。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析,将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回归方程。

    • 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效态锌累积的影响

      2009(1):70-73.

      摘要 (1420) HTML (0) PDF 269.84 K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土壤定位采样分析了富阳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特征对全量和有效态Zn在土壤中累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中的全量和有效态Zn差异极显著,工业用地方式土壤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较高;在农用地方式中,菜地、旱地、水田和林地的全量Zn累积程度相近,但与果园和茶园差异显著;不同农业用地中的有效态Zn无显著差异。并对农业与工业用地方式下全量Zn、土壤特征与有效态Zn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业用地中,全氮、有机质和pH对Zn全量影响显著,而全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对Zn有效态影响显著;在工业用地中,土壤理化性质对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无明显影响,有效态Zn含量只与全量Zn含量显著相关。基于Zn有效态的指示Kriging评价结果显示,富阳市有5.56%的土地和5.99%的耕地处在较高的Zn污染风险水平(>0.100)。

    • >研究简报
    • 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稳定的强度折减法分析

      2009(1):74-77.

      摘要 (1411) HTML (0) PDF 732.32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的工程特点,采用强度折减联合有限差分的方法,从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两个方面入手,得出了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不同时刻的稳定特性,并分析了加筋层数、填料内摩擦角及地基模量等参数对稳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不同时刻的稳定特性不同,增大筋材层数、填料的内摩擦角及地基模量,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的稳定性有所增加,但超过一定阶段后,其增加程度不再明显。研究成果对软土地基上加筋土路堤的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皇甫川流域单株本氏针茅的蒸腾模型

      2009(1):78-82.

      摘要 (1312) HTML (0) PDF 1.38 M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快速离体称重法,测定皇甫川流域本氏针茅每日6:00-19:00蒸腾强度的日动态;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同步测定本氏针茅每日6:00-19:00的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因子,并用Excel 2003,Visual C++ 6.0和SPSS 13.0处理所测定数据。通过分析本氏针茅每1h单株蒸腾量与环境因子以及植物特性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皇甫川流域单株本氏针茅瞬时蒸腾量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及分析,认为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获得满意的数值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株本氏针茅的日蒸腾量数学模型。

    • 基于Bayes判别分析法的密云县山洪泥石流预报模型

      2009(1):83-87,107.

      摘要 (1274) HTML (0) PDF 359.17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密云水库上游密云县境内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的特点,首次将Bayes判别分析法原理运用于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运用系统科学和山洪泥石流预报原理,对密云水库上游密云县境内影响山洪泥石流发生的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确定用影响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前15d的实效雨量和当日雨量作为预报模型因子,并建立起一组山洪泥石流预报模型,经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其判断正确率均为82.4%,达到了Bayes判别分析要求的判别模型自身验证正确率>80%的要求,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一致,模型表现稳定,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靠,可以投入使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山洪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密云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支撑,以减少山洪泥石流发生所导致的灾害损失。

    • 一种基于回归分析与时序分析的降水预报模型

      2009(1):88-91.

      摘要 (1309) HTML (0) PDF 335.51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长期降水预报存在的问题是资料不足和预报精度较低。运用回归分析与时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实测降水序列分解成趋势、周期、随机3种成分,并分别构建各分量的子模型;将3个子模型线性叠加,并对拟合的纯随机序列进行修正,得到降水预报的第三类模型;进而给出了模型精度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运用修正后的模型进行降水预报,可以缩小峰值处的误差,预报精度比其余两类模型有所提高。该方法可仅根据历史资料进行降水预报,对资料要求较低,精度可靠,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 川西北草原退化沙化土壤剖面特征分析

      2009(1):92-95.

      摘要 (1143) HTML (0) PDF 176.82 K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川西北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土壤剖面的草甸层变薄,植被覆盖度降低,优良牧草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呈下降趋势,土壤的富胡比呈上升趋势。在土壤养分变化中,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次序为:表层>亚表层>底层。全钾含量略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土壤的pH值也略呈上升趋势,表层土壤pH值小于亚表层。

    • 潮土中水溶态硒和交换态硒含量变化的试验研究

      2009(1):96-98.

      摘要 (1272) HTML (0) PDF 154.99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富硒潮土中施加磷酸二氢钙和硫磺,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土壤中水溶态硒和交换态硒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潮土中施加磷酸二氢钙和硫磺对土壤中的水溶态硒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适量施加磷酸二氢钙可提高土壤中交换态硒含量,施加硫磺的提高作用稍弱;施加0.12%的磷酸二氢钙,或者施加0.12%磷酸二氢钙加0.011%硫磺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潮土中交换态硒的含量。试验结果对合理利用含硒土壤资源,科学施肥,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意义。

    • 基于137Cs的土壤沉积速率的定量模型

      2009(1):99-102.

      摘要 (1332) HTML (0) PDF 206.93 K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假设137Cs在耕层中得到充分混合而变得均一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一个根据农业耕作土壤剖面中137Cs的沉积量和土壤沉积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137Cs的衰变常数,年沉降分量,耕层厚度和采样年份等因素。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137Cs的沉积量与年平均土壤沉积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曲线关系。

    • 洛惠渠灌区水土化学特性分析

      2009(1):103-107.

      摘要 (1263) HTML (0) PDF 388.04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洛惠渠灌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分别测试了2004年实地采集的63个土壤样品和71个地下水样品,测定项目分别为土壤含盐量、碱化度、阴阳离子含量和地下水化学成分,并分析了该灌区土壤盐碱化现状以及地下水水质状况。结果表明,洛惠渠灌区土壤盐碱化较明显,盐渍化土壤分成盐土和碱土两类,主体成分为钠(钾)、钙的硫酸盐和碳酸盐;而地下水化学类型基本属于氯化钠-硫化钠型。通过计算其钠吸附比和镁系数可以推知该灌区地下水大部分对灌溉作物有不利影响,并且对土壤有进一步碱化的威胁。因此,有效控制该灌区地下水位是治理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措施,还要考虑不同区域土壤易溶盐含量,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应当综合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来改良利用盐碱土地,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

    • 基于灰色理论的吴起县适宜退耕还林面积的预测

      2009(1):108-110.

      摘要 (1138) HTML (0) PDF 480.73 K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吴起县是我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推行重点县,退耕比例高达38.3%。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1999-2005年吴起县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当地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关系影响,认为可以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工程。假定未来几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用灰色理论的GM(1,1)预测模型,建立了粮食总产、人口、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消费的预测模型。利用这些预测模型预测了2008-2012年的各年适宜的退耕还林面积,旨在为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 滑坡综合治理方案比选评价模型

      2009(1):111-114.

      摘要 (1144) HTML (0) PDF 262.23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比选滑坡综合治理方案,针对影响治理方案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安全可靠性、环境协调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施工难易、施工工期等做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基于熵权决策法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比选评价模型。根据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利用熵权决策法的原理确定"理想点";通过计算4个设计方案与"理想点"的贴近度与距离来确定方案的排序。结果表明,方案二(锚索抗滑桩与截排水相结合)为最优方案。熵权决策法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中主观确定权数的缺陷,保证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是一种可行的、定量的滑坡治理方案比选方法。

    •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条件下盐分变化及最优洗盐模式的确定

      2009(1):115-118.

      摘要 (1228) HTML (0) PDF 263.44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棉花生育期的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土壤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水量对棉花地土壤盐分的影响十分显著,灌后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初始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洗盐效果趋于明显。灌水周期为7d的处理抑盐效果优于灌水周期为3.5d的处理。土壤盐分含量呈现随距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滴头下方土壤含盐量减少幅度最明显,在水平方向距滴头50cm以内基本无明显的盐分累积发生。通过对棉花主根区范围内土壤盐分的量化分析,得出最优的洗盐模式为灌水周期7d,灌溉定额为3900-4500m3/hm2的方案。

    • 基于ArcGIS的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2009(1):119-122.

      摘要 (1377) HTML (0) PDF 202.85 K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原有地表植被类型、覆盖度和微地形,从而使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发生变化。因而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强度划分的重要参考指标。选取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与1995-2000年的土壤侵蚀图,借助ArcGIS软件技术分析了大别山区1995-2000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土壤侵蚀变化的基本过程,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与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

      2009(1):123-127.

      摘要 (1383) HTML (0) PDF 336.52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研究一定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为促进区域规模化耕地集约经营以及缩小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省64个县(市)为评价单元,采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定量计算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利用GIS手段和地学模型方法,分析和研究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64个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4级分布,东南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全局Moran指数I为0.23,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趋向聚集,但聚集程度不强,耕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扩散效应不显著。

    • 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因子识别

      2009(1):128-132.

      摘要 (1287) HTML (0) PDF 317.59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环境保护和减灾的重要内容。针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多因素影响问题,通过全面收集有代表性的泥石流样本资料,应用免疫进化算法,建立了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优的投影方向,并通过投影方向计算反映评价样本综合特征信息的投影特征指标。该模型不但可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避免权重人为的任意性,还能在区域泥石流不同危险度级别划分的基础上,以平均贡献率的大小揭示不同影响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可清楚地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此研究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影响因子的认识。

    • 土壤改良剂对黄绵土持水性能的改良效应研究

      2009(1):133-137,141.

      摘要 (1192) HTML (0) PDF 366.18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了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对黄绵土持水性能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改良剂在不同浓度下的土壤水分特征不同,但都符合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的关系式;在浓度0.05%-0.4%时,在同一改良剂处理下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是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即:0.4%>0.2%>0.1%>0.05%>CK;在同一浓度下,不同改良剂在培养3周和2个月时,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的a值的大小为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在培养4个月后,在浓度<0.2%时,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为: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在浓度0.2%-0.4%时,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为:PAM>沃特保水剂>腐殖酸>β-环糊精。

    • >综合治理
    • 灌木固沙林改良土壤效益分析

      2009(1):138-141.

      摘要 (1178) HTML (0) PDF 652.21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榆林沙区固沙灌木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固沙林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的作用,该区沙地防风固沙林地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养分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其中土壤有机质增加2.2-20.6倍,全N增加2-22倍,速效P增加0.7倍,速效K增加41%,而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均呈微碱性。研究结果表明,沙地土壤改良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榆林沙地土壤养分总体仍呈现贫瘠状态。

    • 北京平原农区道路绿化带宽度和模式的初步研究

      2009(1):142-144,149.

      摘要 (1256) HTML (0) PDF 704.00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往的道路绿化带偏重景观效益或者防风害作用,却忽略了林带对农田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北京农区道路绿化带荫蔽影响规律的研究,导出了北京平原农区道路绿化带的最小宽度的计算公式,并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种改良的绿化模式,对解决平原农区道路建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

    • 生物集雨面营建技术及其集雨效率的研究

      2009(1):145-149.

      摘要 (1246) HTML (0) PDF 320.62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室内、室外条件下研究了生物结皮人工培育技术,并对人工生物结皮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及其生物集雨面的集雨效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湿度(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湿度13%-20%);温度(25℃-35℃)和光照条件(2500-12000lx)下,对培育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后,经过20-30d的人工培育,可在整平压实的坡面上形成连续的人工生物结皮集雨面。采用双环入渗仪和径流小区测定发现,人工生物结皮可使土壤入渗速率降低50%左右,生物结皮集雨面的集雨效率达到60%。所研究的生物结皮培育技术还可用于人工批量繁育生物结皮,用于生物集雨面的建设,以避免大量采集自然结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 基于数量方法的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2009(1):150-154.

      摘要 (1136) HTML (0) PDF 311.78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变化强度指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区位熵等指标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德州市耕地面积变化不大;(2)德州市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林地规模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3)德州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09(1):155-159.

      摘要 (1190) HTML (0) PDF 325.09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区域内典型流域未来5-15a的人均经济收入以及未来30-40a的人口、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果园和人均羊单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适合于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个大类,20个具体指标。

    •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2009(1):160-163.

      摘要 (1275) HTML (0) PDF 271.11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尽可能减小因公路建设对沿线山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安康-汉中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服务区工程和临时占地等公路各功能区段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针对公路工程的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等不同建设阶段进行环保对策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对策,强调形成较为完整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措施体系的重要性。

    • 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2009(1):164-168.

      摘要 (1314) HTML (0) PDF 316.40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实现了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并提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分析了1990年和2005年两个不同时期SEPDI值,对该区紫色土的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标准,该区紫色土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3级--无险型、轻险型和危险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值从1990年到2005年没有显著的变化,1990年的SEPDI值为2.05,2005年为2.07。分析了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土层厚度、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大规模移民搬迁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不合理。

    • 1998-200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分析

      2009(1):169-173.

      摘要 (1227) HTML (0) PDF 326.44 K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8年和2005年两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近7a来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7a间石羊河流域草地、戈壁、沙地、林地、旱地和盐碱地面积呈减少趋势;高山、居民点、水浇地呈增加趋势;水浇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幅为89485.22hm2,主要是由林地、盐碱地、居民点、沙地和戈壁转变而来;人工林地、重轻度盐碱地和水浇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4.14%,3.48%,2.23%和2.56%;人口压力、经济因素、生态政策是影响该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成因分析

      2009(1):174-178.

      摘要 (1371) HTML (0) PDF 319.38 K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6×106hm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分析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其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 甘肃省通渭县现代农业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1):179-181,186.

      摘要 (1193) HTML (0) PDF 258.34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甘肃省通渭县1991-2005年的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子进行分析,将其概括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人口素质和数量、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影响通渭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子进行关联度大小排序。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合理施用化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护耕地,加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等对策措施。

    • 安塞县苹果发展的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

      2009(1):182-186.

      摘要 (1227) HTML (0) PDF 222.25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安塞县的生态环境和苹果生产现状,对安塞县苹果生产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安塞县中部丘陵沟壑区、南部次生林区适宜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北部白于山山区降水偏少,温度偏低,不适宜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建议安塞县2007-2010年以中部、南部为中心,每年新栽鲜食苹果1.667×103hm2,到2010年全县苹果总面积可达到1.667×104hm2

    • 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预测

      2009(1):187-191.

      摘要 (1148) HTML (0) PDF 272.02 K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灰色预测模型,对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按目前的模式和速度发展,如不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任何处理,预测至2015年,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至警戒值以下;如果将70%的畜禽排泄物转化为能源、饲料、肥料等,预测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至警戒值以下的年份为2017年。因此,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畜牧大省仍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 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2009(1):192-195.

      摘要 (1106) HTML (0) PDF 177.07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状况、支撑条件和主要实施途径,并基于已完成的工程建设实践,分析论述了该项目所取得的建设效益、存在问题以及一些成功经验。项目实施的巨大成效表明,通过机制创新,发挥国土、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组织作用,形成了合力,并通过政策扶持等有力措施,可有效地克服生态建设中主体模糊、管理滞后的弊病。

    • 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2009(1):196-199.

      摘要 (1186) HTML (0) PDF 179.79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柴达木盆地1959-2004年土地沙漠化的6次动态监测结果,对该区土地沙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沙化土地面积从1959年的5.80×106hm2增加到1994年的1.03×107hm2,年增长率为2.13%;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1994年以后沙化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1.03×107hm2减少到2004年的9.50×106hm2,年下降率为0.67%;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严重和中度沙化面积之和占整个盆地沙化面积的比例从1959年的89.6%上升到2004年的94.1%,占整个盆地土地面积的比例从1959年的23.2%上升到2004年的38.0%,说明局部地区沙化仍在加剧和扩展。进一步探究了造成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的自然因素和主要人为因素,结合监测结果以及沙产业理论,提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