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雨强及其空间分布率定

      2008(4):1-6.

      摘要 (1414) HTML (0) PDF 386.39 K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模拟降雨机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成为研究降雨影响入渗、产流、冲刷、侵蚀产沙等动力学机理的重要试验手段。为解决我国目前降雨机模拟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特性相差较大的问题,设计了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通过试验分别率定了该降雨机单喷头降雨雨强和多喷头组合降雨雨强的相关参数,以便为用户应用提供技术指标。该降雨装置在2.5 m的高度下模拟的雨强范围为11.3~132.5 mm/h。单喷头受雨面呈矩形,沿喷头摆动方向2.0 m宽,垂直摆动方向2.7 m长,受雨面积为5.4 m2。为形成均匀的雨强空间分布,需进行多喷头组合。组合实验表明,沿摆动方向的相邻喷头最佳距离为1.1 m,沿垂直摆动方向的相邻喷头最佳距离为1.5~1.6 m,组合后的雨强空间均匀性系数达到0.89以上。目前测试雨机的单机由5个喷头组成,相邻喷头为摆动方向,距离1.1 m。用户可根据实验面积自行选择单机喷头数量和雨机数量,相邻雨机喷头间的水平距离建议为1.5~1.6 m。

    • 江西丘陵红壤区坡面径流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影响因素

      2008(4):7-10.

      摘要 (1156) HTML (0) PDF 194.61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径流小区方法,对比观测了采取提高植被盖度,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改直坡为梯田,地表覆盖死地被物4类治理措施9个不同小区地表径流量和同期降雨特征。在比较不同小区地表径流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地表径流量回归方程,分析了各种措施对于降雨径流相关性的影响。(1)采取4类措施后,地表径流量显著减少;(2)4种措施对于地表径流与降雨关系的影响存在相同趋势,即措施在降低地表径流量的同时,提高降雨量、降雨历时与地表径流量的相关性,降低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的相关性。在耕作方式对比试验中,横坡耕作与顺坡耕作相比,在减少地表径流的同时,降雨强度与径流量相关性略有提高。地表覆盖和耕作措施在降低地表径流量的同时,也降低了降雨历时与地表径流相关性。

    • 北方土石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研究

      2008(4):11-16.

      摘要 (1204) HTML (0) PDF 287.29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和沟道断面定点监测,对不同降雨特征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前期降雨、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的关系,并对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存在前期降雨事件的小区径流量和泥沙量明显偏大。两场降雨的降雨特征差异越大,不同处理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的差异亦越大。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可以削弱降雨特征对径流产沙的影响。水平梯田的拦沙蓄水效果最高,植物措施结合适当整地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而封禁治理初期必须辅助以工程措施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沟头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沟道径流,有效抑制沟道土壤侵蚀。

    • 侵蚀环境坡耕地改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08(4):17-21.

      摘要 (1278) HTML (0) PDF 238.55 K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空互代法,在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内选取营造果园和修建梯田两种坡耕地改造模式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土壤碳库各组分随改造年限显著增加。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总体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改造为果园后,TOC,LOC和NLOC表现规律不一,但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CPI和CPMI随年限波动式上升,其后CPI逐渐趋于稳定,而CPMI开始缓慢回落,30 a时仍较坡耕地增加。研究表明,通过工程和营造果园可以提高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使土壤经营和管理趋于科学化,土壤质量向良性发展。相关性分析说明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极其密切,可以作为反映坡耕地改造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2008(4):22-25.

      摘要 (1327) HTML (0) PDF 352.38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及其周边共21个雨量站8 a的日降雨量资料,按照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0支持下,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R值在空间分布上与流域高程变化一致。随着流域高程变化,侵蚀力R值呈现上游迅速降低,中游平缓到下游增大的趋势,最高和最低侵蚀力R值分别位于流域西北部的高楼站附近和西南部的福田站附近;降雨侵蚀力R值的年际分配差异明显,最大年R值为最小年R值的2.16倍;降雨侵蚀力R值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集中程度高,5—9月上半月占全年的90.4%,全年R值的高峰出现于7月份和8月份上半月,占全年的38.8%。

    • 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光合特性及影响因子

      2008(4):26-32.

      摘要 (956) HTML (0) PDF 644.18 K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用LI-6400光合仪对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光合特性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三者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中国沙棘光合"午休"现象较轻,日光合速率和午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极显著(p<0.01)高于俄罗斯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中国沙棘光合作用最适气孔导度、大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比俄罗斯沙棘小,最适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比俄罗斯沙棘高。中国沙棘在最适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大气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比俄罗斯沙棘高;在最适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下的光合速率比俄罗斯沙棘低。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光合"午休"现象比中国沙棘强,比俄罗斯沙棘弱,午后光合速率与俄罗斯沙棘相近;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最适气孔导度、大气CO2浓度高于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最适胞间CO2浓度低于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最适蒸腾速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居于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之间。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在最适气孔导度下的光合速率高于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在最适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温、大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下的光合速率低于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俄罗斯沙棘×中国沙棘的光合速率均与上午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温、大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显著相关,均为"抛物线"关系。

    • 云雾山草地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对光强的响应

      2008(4):33-37.

      摘要 (1111) HTML (0) PDF 484.47 K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光强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少,蒸腾速率增加。本氏针茅的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大后减少,铁杆蒿、大针茅和厚穗冰草的WUE呈一直增大趋势。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生长旺季7月份最大,生长末季9月份最小;蒸腾速率则表现为8月份最大。不同植物间最大光合速率的顺序为铁杆蒿>大针茅>厚穗冰草>本氏针茅;蒸腾速率大小顺序为本氏针茅>厚穗冰草>大针茅>铁杆蒿;水分利用效率的顺序为铁杆蒿>厚穗冰草>大针茅>本氏针茅。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随光强的增加,光能捕获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PhiPSⅡ)和PhiCO2降低,热耗散(NPQ)上升。

    • 公路绿化毛白杨群落光环境特征分析

      2008(4):38-42.

      摘要 (1166) HTML (0) PDF 470.89 K (1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绿化是重要的公路绿化方式,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绿化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以北京市顺平路顺义段两侧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加拿大Regent Instrument公司生产的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及软件采集照片。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踏查,分析了不同径阶毛白杨群落冠上、林下的光环境特征和冠层结构特征指标如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林隙分数(Gap fraction)、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LA)等,得出林隙分数随着胸径的增加下降,平均叶倾角随胸径增加下降,叶面积指数随胸径的变化虽然有些波动,但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

    •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2008(4):43-47.

      摘要 (1126) HTML (0) PDF 258.55 K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双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37个县(市)进行原位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入渗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利用蒋定生公式和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的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和Kostiakov经验公式;土壤稳渗速率与容重呈负相关,与孔隙度、>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粉/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土壤特性不同,而使土壤稳渗速率随土类发生有规律变化,黄壤系列土类最大,然后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系列土类稳渗速率最小;土壤稳渗速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呈现规律性的地域分异。四川盆地以及毕节地区是稳渗速率极高值区,陕南和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以及丹江口库区是稳渗速率高值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以及湘东赣南红壤丘陵区是稳渗速率一般区,土壤稳渗速率的空间分异与长江流域目前的重点产沙区相对应。

    • 东北半干旱区主要农田防护林树种蒸腾速率研究

      2008(4):48-51.

      摘要 (1225) HTML (0) PDF 389.09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主要农田防护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称重法对樟子松、落叶松、小黑杨和银中杨的蒸腾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月蒸腾速率的变化不同,樟子松的蒸腾速率始终最小。樟子松蒸腾速率的月变化差异最小,各防护林树种的蒸腾速率均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农田防护林在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其蒸腾速率受大气温度和太阳总辐射的影响较大,并且蒸腾速率与大气温度、太阳总辐射和土壤水含量均表现出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均表现出负相关。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

      2008(4):52-55,74.

      摘要 (1074) HTML (0) PDF 255.83 K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中庄小流域,针对其多年来水保措施的治理成效,利用小型人工模拟降雨和双环注水法入渗试验装置技术,对全流域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地(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人工牧草、天然草地),不同地形地貌(坡向、坡位、坡度)进行了多点土壤入渗速率实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具有明显的坡面垂直变异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稳渗率增加,阴坡土壤稳渗率高于阳坡,但其初渗率小于阳坡;坡位对稳渗率的影响表现为由坡上到坡下稳渗率逐渐提高。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入渗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 侵蚀环境人工刺槐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演变及其养分效应

      2008(4):56-59.

      摘要 (1170) HTML (0) PDF 213.89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耕作干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低下,抗蚀性能较差。营造刺槐林前5 a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坡耕地显著快速增加,随后增幅变缓,成对数增长,恢复25 a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已经达到天然侧柏林水平。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小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逐渐聚集转变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容重等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与全磷和速效磷相关性较弱。坡耕地退耕营造刺槐林后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增加碳素和氮素供给,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使土壤抗蚀性能提高。

    • >研究简报
    • 六盘山林下地被物分布特征

      2008(4):60-65.

      摘要 (1192) HTML (0) PDF 288.56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六盘山不同植被的地被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白桦和油松林下草本植物物种丰富。辽东栎林枯落物叶片宽厚肥大,分解后枯落物较为松软,厚度最大,枯落物总储量仅次于华北落叶松。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中,针叶枯落物所占比例最大。未分解层储量/厚度比值小于半分解层,9月份针叶林枯落物储量/厚度比值最大。天然次生林辽东栎林植被结构复杂,尽管不断有枯落物补充,枯落物却能迅速破碎分解,一方面能够迅速补充土壤养分含量,另一方面能够在地表形成更为疏松的枯落物层,因此7—9月份辽东栎林枯落物变化较大。

    • 人工梭梭林的生态功能评价

      2008(4):66-69.

      摘要 (1098) HTML (0) PDF 209.77 K (1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在新疆西北部对人工梭梭林定位观测结果,研究了梭梭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功能。结果表明,人工梭梭灌草林带对近地层气流的阻力可增加1.2~6.6倍,灌草带越宽,降低近地层风速的作用愈显著。130 m宽梭梭灌草带阻截流沙量达到95%左右。观测表明,要将流沙有效地阻截在绿洲外围,梭梭灌草带的宽度应不少于130 m为宜。灌草带内的温度状况与带的宽度和植物盖度密切相关,保持梭梭灌草带一定的盖度和宽度,对改善梭梭灌草带内空气湿度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河北省平山县刺槐造林保水剂施用效果研究

      2008(4):70-74.

      摘要 (1095) HTML (0) PDF 455.64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良河北省平山县研究区土壤水分匮乏的现状,以刺槐为研究树种,以保水剂施用方式和用量为研究重点,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调查保水剂对刺槐生长指标(株高、地径)和生理指标(光合)以及对研究区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等方面的影响,确定保水剂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直接与土壤混施比保水剂吸水后再与土壤混施效果更好,这种施用模式可使刺槐地径增加19.70%~34.02%;株高增加41.41%~48.04%,而且连续施用2 a后土壤肥力水平明显增加。全氮增加41.80%,速效磷增加130.77%,速效钾增加24.86%,微量元素增加41.37%~672.16%。保水剂的最佳施用量为64 g/株,且施用3 a后保水效果依然显著。

    • 黄土丘陵区典型县域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以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为例

      2008(4):75-79,104.

      摘要 (1452) HTML (0) PDF 297.49 K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丘陵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显的尤为重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为典型区,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这2个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指数,以此表征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安全现状,并针对此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 榆林风沙草滩区物种多样性研究

      2008(4):80-85.

      摘要 (1655) HTML (0) PDF 286.29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榆林风沙草滩区的主要物种进行考察,根据植被、立地条件及土壤水分等因素,选取5个典型样地,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1)综合分析了主要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并对其重要值和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草滩区主要物种的多样性排列顺序为:紫穗槐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沙柳群落>沙蒿群落;均匀度排列顺序为:沙柳群落>紫穗槐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沙蒿群落;土壤含水量排列顺序为:紫穗槐群落>沙蒿群落>沙柳群落>柠条群落>踏郎群落。

    • 草地雀麦坡地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2008(4):86-89.

      摘要 (1076) HTML (0) PDF 207.15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草地雀麦的水土保持作用,在延庆县选择25°坡地建立了相应的径流试验小区,并对土壤侵蚀量、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以及根系地下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植草地雀麦能显著减小荒坡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量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植被覆盖度为90%时,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仅为14 233.19 m3/km2和57.82 t/(km2.a),保水固土能力分别可达67.8%和98.31%。种植草地雀麦后,浅层(0—30 cm)土壤的紧实度显著增加,10 cm土层深度处是对照地的1.72倍,雨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趋势平缓,保水效果显著;草地雀麦根系的98.1%集中分布于0—30 cm土层。

    • 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研究

      2008(4):90-93,99.

      摘要 (1015) HTML (0) PDF 457.47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矿区环境和基质特点,将辽宁省矿区划分为水蚀矿区、水蚀风蚀交错矿区和风蚀矿区3个一级区,土状基质水蚀矿区、岩状基质水蚀矿区、土状基质水蚀风蚀矿区、岩状基质水蚀风蚀矿区、风蚀矿区等5个二级区和7个三级区,并阐述了每个分区的面积、特点及植被恢复的关键。

    •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分析

      2008(4):94-99.

      摘要 (1317) HTML (0) PDF 560.17 K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模型,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村为例,通过对系统几个关键变量的观察,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的演变机制;并从适应性循环周期中研究了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能力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建国以来王东村社会—生态系统依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1949—1961年)、贫穷困境(1961—1980年)和新的一个适应性循环的前环阶段(1980至今);制度变革特别是土地制度的调整是系统循环过程的驱动力,而技术革新可以使系统维持在开发阶段;干旱等气候变化事件对系统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并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释放。

    • 陕北风沙滩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带埋设深度初步研究

      2008(4):100-104.

      摘要 (1652) HTML (0) PDF 272.66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半干旱沙区不同滴灌带埋设深度下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滴灌带埋设深度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茎粗、分枝数、根系生长、根系密度和产量等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滴灌带埋设深度的紫花苜蓿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滴灌带不同埋设深度对苜蓿各个生育期生长特性指标影响不同。在苗期,埋设深度为10 cm的处理,有利于苜蓿生长。从分枝期起,埋设深度为30 cm的处理优于其它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埋设深度对苜蓿生长特性影响的综合评判结果为:埋深30 cm>埋深20 cm>埋深10 cm>埋深40 cm。

    •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误差分析

      2008(4):105-110.

      摘要 (1359) HTML (0) PDF 570.36 K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能够准确详尽地描述和模拟流域内真实的降水径流过程而被广泛需求和关注。在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等各种变化过程的水文响应,面源污染、陆面过程、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模型的预报精度和误差至关重要,决定了模型的应用和推广。在分析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和验证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的4类误差来源:被排除在外的因素引起的误差,实测历史记录资料的随机或系统误差,参数误差和模型结构误差,讨论了各类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方法,为模型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依据。

    • >水保监测
    • 露天煤矿开采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

      2008(4):111-115,137.

      摘要 (998) HTML (0) PDF 284.07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 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2008(4):116-120.

      摘要 (1377) HTML (0) PDF 315.29 K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发展迅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概述了风电项目水土保持特点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辽宁省法库柏家沟风电场工程项目为例,结合风电工程的特点,根据施工布局特征划分防治分区,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 华北地区公路土质边坡土壤侵蚀实验研究

      2008(4):121-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8.04.023

      摘要 (1978) HTML (0) PDF 492.29 K (4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标定人工降雨器降雨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公路土质边坡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硬度、前期土壤含水量、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土壤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5°附近达最大值,之后随坡度的增加侵蚀量略有下降并渐趋稳定;土壤侵蚀量随土体硬度的加大而减小,且降雨强度越大这种影响愈显著;前期土体含水量愈大,土壤侵蚀量呈增大趋势。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价工程土质边坡的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 苏南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

      2008(4):126-128.

      摘要 (1314) HTML (0) PDF 167.75 K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管道工程设计及施工,在满足输送成品油要求的前提下,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环境效益。管道工程线路长,规模大,涉及地貌类型多,施工方式多,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式多,局部水土流失量不大但总量较大。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三方面,其中临时拦挡保护是治理措施的重点。

    • 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008(4):129-132.

      摘要 (1381) HTML (0) PDF 382.75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首先从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变化程度3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西安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10 a内,西安市的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均不断减少,而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分别呈增长态势。其中,耕地面积递减速度最快,牧草地次之,接着为未利用土地,而交通用地为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次之,依次为园地、林地和水域。因此西安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也处于调整期。通过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西安市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是一个增大的过程。这说明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扩张的过程比城市化率增大的过程要快,土地资源的缺乏已严重阻碍并将继续制约西安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关系的政策建议。

    • 基于SWAT模型的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特性研究

      2008(4):133-137.

      摘要 (1862) HTML (0) PDF 681.91 K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模型的率定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大宁河流域2003年的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大宁河流域西部地区是土壤侵蚀发生相对严重的地区,有机氮产出的地区和高泥沙量产出的地区大致相同。总体上,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量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中部地区最小。针对SWAT模型的空间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 修复技术在南明河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008(4):138-139,151.

      摘要 (1227) HTML (0) PDF 185.54 K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阳市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南明河水体污染严重,环境受到破坏,河流的自我净化及自我恢复能力降低,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南明河的污染,提出采取生物修复技术、曝气复氧修复技术以及底泥疏浚控制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同时从污染源抓起,治其根本。通过采取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同时控制污染源,使南明河生态系统恢复到污染前的自然状态,恢复南明河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 北京市八达岭林区生态修复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2008(4):140-143.

      摘要 (1006) HTML (0) PDF 216.59 K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封山育林、抚育和更新措施3种样地与对照样地(未采取措施)植被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八达岭林区不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总体上采取措施的样地植被多样性大于对照样地;对于灌木而言,对照样地与其它3种采取措施的样地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小于采取措施样地,而封山育林、抚育和更新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草本而言,对照样地与其它3种之间无显著差异;均匀度变化与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生态优势度变化与其几乎相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植被多样性增加。

    • 人工神经网络在渭北灌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中的应用

      2008(4):144-146.

      摘要 (1059) HTML (0) PDF 188.60 K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准确地预测地下水位变化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并行分布处理的高度非线性功能,对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典型水井地下水位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长安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

      2008(4):147-151.

      摘要 (1294) HTML (0) PDF 569.46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4年和2003年遥感资料,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分维数、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化方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长安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安河流域从1994—2003年总的景观斑块数目有了明显的增加,从1994年的469块增加到2003年的1 518块;长安河流域景观多样性整体较低,但从1994—2003年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了0.161;1994—2003年间长安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呈增加趋势,在各个景观斑块类型中,人为影响林地、旱地、荒草地3种景观斑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较高,且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 基于SWAT模型的中尺度流域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研究

      2008(4):152-154.

      摘要 (1678) HTML (0) PDF 478.47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2—2004年气象资料,选择一中尺度流域——漳卫南流域,采用SWAT模型的ArcView界面AVS2000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流域现状气象条件为基准,设置了24种不同气候情景,以流域径流量、腾发量(ET)和产水量3个SWAT模型输出指标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于流域腾发量(ET)、地表经流量和产水量均有显著影响:流域降水量增加,流域腾发量(ET)、径流量和产水量都随之相应增加;流域气温增加,腾发量(ET)随之相应增加,但径流量和产水量随气温增加而相应降低。研究结果对于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 基于Landsat TM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图谱研究

      2008(4):155-160.

      摘要 (1325) HTML (0) PDF 984.03 K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两期TM影像,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深入分析了10 a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体、耕地、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以侵占大量农田为代价的。景观破碎度变大,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大,景观类型有向多样性或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的匀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同时导致景观稳定性降低。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各类型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趋势最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阶段。

    • >综合治理
    •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08(4):161-165.

      摘要 (1229) HTML (0) PDF 698.53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奈曼旗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研究区近30 a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该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减少,以固定沙丘景观类型面积减少幅度尤为明显,面积比重由1975年的44.79%减少到2005年的6.18%;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面积显著增加,其中以林地景观类型增加幅度尤为显著,净增量为29.72%,其它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小。从主要斑块类型之间的转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景观类型向固定沙丘、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固定沙丘、草地景观类型向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林地向耕地的转化以及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从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来看,林地斑块数最多,出现在2005年,为191;农田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出现在2005年,为43.12;固定沙丘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出现在1975年,为1 896.50 hm2;连通性指数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由1975年的2.62降至2005年的2.13,而斑块密度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由1975年的0.15增加至2005年的0.44;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 禁牧政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畜牧业的影响

      2008(4):166-169.

      摘要 (1168) HTML (0) PDF 379.02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禁牧政策对农牧交错典型区畜牧业的影响,对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抽样调查的79份有效问卷,从畜牧业饲养方式转变、畜牧业成本及收益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得该区出畜牧业成本明显增加,收益增加不明显的结论。禁牧后部分农牧户放弃了畜牧业养殖,另一部分农牧户仍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其畜牧业收益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禁牧后2006年较禁牧前的1995年在投入方面增加了111.73%,绵羊和山羊收益分别增加了16.33%,33.15%。农牧户必须采取调整畜牧业结构,改变饲喂方式,改良畜产品品种和提高养殖效率等措施,才能使当地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2008(4):170-171,197.

      摘要 (1222) HTML (0) PDF 169.74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由于山高坡陡,冲蚀切割强烈,为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阐述了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该区通过建立工程、生物、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防护体系,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土壤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

      2008(4):172-177.

      摘要 (1147) HTML (0) PDF 583.73 K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土壤污染的原因、特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以及与农产品质量关系,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积极研究土壤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与修复技术;加强无污染生产资料的开发技术研究,减轻土壤环境污染;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确保粮食生产和农产品食用安全。

    •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2008(4):178-181.

      摘要 (835) HTML (0) PDF 211.21 K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但由于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展均十分严重。资源富集和环境脆弱已成为该市资源环境的两大重要特征,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生态经济是该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了榆林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等思路和对策。

    •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2008(4):182-184,200.

      摘要 (1146) HTML (0) PDF 213.40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开发利用水平低,缺水形势严峻;石油工业用水比重过大,重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延安市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并结合可持续利用理念,提出了相应开发利用对策:(1)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防污型社会;(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3)加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4)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

    • 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2008(4):185-190.

      摘要 (1180) HTML (0) PDF 653.51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时间序列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构建了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对浙江省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2.34增至2006年的3.2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67增至0.90,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286降低为0.277。说明浙江省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严重考验,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50多年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

      2008(4):191-197.

      摘要 (1227) HTML (0) PDF 333.60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对四川省阿坝自治州1952—2005年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和其它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20世纪阿坝州对天然林的过度采伐,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随着"林木经济"的结束,生态旅游的兴起,阿坝州的生态环境状况在逐渐好转。但阿坝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现代化辅助能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模式原始落后,农业的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的基础上,发展仍有不可持续的危险。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实现阿坝州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微灌技术在陕北山地红枣生产中的应用示范研究

      2008(4):198-200.

      摘要 (765) HTML (0) PDF 1.00 M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