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是提升水土保持技术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决策的前提。核素示踪技术能够直接测定特定时间段的土壤净侵蚀量, 提供独立的土壤侵蚀和堆积数据以及空间分布的信息, 是评价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的简便、快捷和高效的技术方法。利用环境核素210Pb, 137Cs和7Be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时间尺度的土壤侵蚀强度, 探讨了在无常规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情况下, 水土保持效益多核素联合示踪评价的方法和计算模型。
摘要: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 在分析现有监测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运用新技术开展项目监测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初步试验认为,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监测项目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GPS除能完成定位外, 可以监测弃土弃渣体积和堆弃渣面积;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精确监测堆弃渣坡面、管线工程边坡的水土流失量;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监测弃土弃渣、开挖量等指标。
摘要: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 提出了一种新的渣场测量方案, 即结合激光雷达技术和差分GPS技术, 优势互补。该方案运用于实际,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技术和方法, 可应用于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1)它在测量精度上比传统方法测量结果要精细许多, 更真实、可信;(2)可详细反映渣场形态, 轻松实现三维建模;(3)真正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 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 降低了外业危险;(4)可对开挖边坡、崩岗、山体滑坡等许多形式的水土流失进行测量, 使传统水土保持走上"精耕细作"之路。
摘要:目前我国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n)、遥感RS(Remots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ton System)广泛应用地质、军事、交通、环境、林业等多种领域。如果地面遥感监系统能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充分应用, 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 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更加系统、完善。就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香日德地区为研究区, 以1987年和1999年两期不同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结合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 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S技术)对图像进行综合技术处理, 获取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信息。分析总结了香日德绿州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规律性和驱动因子, 为合理开发绿洲, 可持续发展绿洲资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
摘要:以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建设为背景, 以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应用的数据为研究对象, 综合分析了系统的数据流程、数据类型, 并设计了系统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最后展示了系统实现的功能。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水土保持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在术语、分类和编码、规划设计、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管理、安全和地理信息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并给出了实施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
摘要:随着江西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 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已经有了相当积累, 而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管理等则日益暴露出问题。就江西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的管理, 对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库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数据库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摘要: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存在着监测数据庞杂, 可比性差, 监测成果极大地滞后于工程进度等问题。利用GIS对空间数据快捷而高效的输入、存储、查询分析、管理和显示输出能力, 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 探索了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摘要:从认知水土流失"零"基准面的理论出发, 在大范围的地理尺度及大的时间跨度层面上, 根据岩层及土壤在外力(水力、重力、风力等)作用下的自然规律, 即高势能向低势能的迁移表现, 提出建立最低的水土保持监测基准面(点), 扩大水保法调整的范围, 从而减少近期和长期的水土流失趋势。
摘要:西部输油管道工程是独特的大型线状建设工程, 途经新疆、甘肃2个省份的多种地貌类型, 工程建设会大面积扰动地表和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非常复杂。沿途包括典型的干旱气候风力侵蚀和半干旱水-风复合侵蚀区, 尤以风力侵蚀为主。对工程建设期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摘要:以长汀县为研究区域, 应用SPOT卫星数据对长汀县的水土流失进行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掌握了2000-2003年长汀县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和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福建省水蚀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的新方法, 以便为实施《水土保持法》的定期监测公告服务。
摘要:对仪征-长岭原油管道湘赣鄂标段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监测范围及监测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分析等等。监测结果表明, 该工程项目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拦渣率、土壤流失控制比等指标都达到了防治标准, 但植被恢复指数和林草覆盖率两项指标距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摘要:甘肃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 在促进该省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对小型水电站弃渣场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几种适合甘肃省小型水电站弃渣场水土流失量的简易观测法。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刻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 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法构建了一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并对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监测成果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重点, 并对其具体指标做了总结分析。
摘要:根据空间尺度将开发建设项目划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大类, 并通过南昌市城市开发、德安县农业开发等面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实例, 探讨和总结了面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流程和技术方法。结果认为, 面状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宜采用遥感、遥测以及调查统计等监测方法, 并可结合应用地面小区观测。
摘要:系统介绍了鲁皖成品油管道工程山东段水土保持监测的范围、内容、方法、时段和频次等, 并对工程区内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等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 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监测, 可及时掌握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动态变化, 并确保该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摘要:开展水土流失监测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家重点公路阿(荣旗)深(圳)公路粤赣段工程建设及其水土流失特点、危害的分析, 结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 对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监测的技术进行了探讨, 并就工作中的有关具体监测细节方面提出了建议。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情况及水保监测现状。分析了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监测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强调水保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制定水保监测管理办法, 健全监测规章制度,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3)加强培训, 提高监测队伍素质, 做好水保监测的基础性工作;(4)加强监督检查, 将水保监测和行政执法有机结合起来;(5)深入研究监测技术和方法, 提高监测精度, 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客观。
摘要:通过对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的研究和思考, 指出了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管理体制缺陷。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理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走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困境的思路。
摘要:防汛决策是一个智能化的决策过程。agent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技术, 借助agent建立防汛决策模型, 能够把防汛决策过程的复杂性进行分解, 并抽象成为能完成不同功能的agent。agent按其作用不同主要有协议agent, 任务agent和模型agent这3类, 这些agent间的互相协作使得防汛决策这一过程的完成成为可能。以洪水预报系统这一任务agent的组织结构的实例说明了基于agent的防汛决策模型在开发和应用上的优越性。
摘要:高速公路弃土场边坡的生态治理是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弃土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研究, 探讨了弃土场的水土流失及其生态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 弃土场水土流失剧烈, 侵蚀模数平均为3.24×104t/(km2.a), 边坡沟蚀现象明显。采用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des)生态护坡技术治理弃土场边坡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坡面土壤流失量比对照小区减少92.24%, 边坡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措施。因此, 高速公路弃土场的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可大力推广应用香根草生态护坡技术。
摘要:以贵州省红枫湖、龙里灌丛草坡类型区为定位研究区域, 选取灌丛、草地和玉米地3种植被类型,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中重要过渡类型--灌丛草坡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1)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也不同。从降雨过后初始含水量大小来看, 玉米地>灌丛>草地;从递减率来看, 玉米地>灌丛>草地;(2)草地土壤水分递减速率小于灌丛, 其保水性强, 因此, 典型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生态与其它地区不同, 呈现出一种"自适应性"现象。
摘要: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气界面间物质、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重要参数。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 时效性、经济性强的特点, 为大面积动态监测土壤水分提供了可能。简述了到目前为止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 如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植被指数距平法、植被供水指数法、植被状态指数法、温度状态指数法、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高光谱法、微波遥感法, 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最后展望了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应用时空互代方法, 以柠条林为例,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 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 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 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 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 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摘要:利用1986年、1993年和2000年3期遥感资料,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 选取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 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整体多样性增加, 整个景观正从单一景观向多样化的景观过渡, 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呈离散性分布趋势, 结构复杂, 景观斑块间离散度增大, 形状变得较为不规则, 整体破碎度逐渐增大。
李贵祥 , 孟广涛 , 方向京 , 柴勇 , 和丽萍 , 张正海
摘要:选择珠江源头区主要的6个造林树种, 通过设置固定观测样地和观测设施, 对不同地类人工恢复植被树种和其生态效益进行了4a对比分析。(1)树高生长以云南松为最慢, 旱冬瓜最快, 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树高分别是云南松的4.9, 2.8, 2.5, 2.3, 1.7倍。胸径生长依次为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从长势来看, 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云南松为珠江源头区适宜的造林树种。(2)从6个树种的香浓-威纳指数来看, 依次为阴坡退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均匀度指数则依次为阴坡退耕地>阳坡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3)各地类的容重均减小, 土壤毛管孔隙度比造林恢复前明显提高, 表明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耕地的板结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4)试验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为1087t/(km2.a), 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 水土流失面积由188.27hm2减少到104.83hm2,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摘要:由于侵蚀产沙因子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性, 中大流域的侵蚀产沙过程模拟相对于小流域更为复杂化, 目前已存在的物理模型和经验模型均难以很好地运用在中大流域。分析了中大流域的侵蚀产沙特点及已有的模型, 认为尺度转换技术是实现大中流域侵蚀产沙模拟研究重要的途径, 并对尺度转换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摘要:在中国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支持下, 在综合科考的7大片区内, 利用抽样调查方法结合GIS技术, 依据水利部技术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依托国产水土保持专业GIS软件平台, 研究提出了基于GIS的中国水蚀区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研究方法, 总结了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分析评价的完整技术流程。实践证明, 依据该流程完成的我国部分水蚀区危险度评价结果基本合理。本研究可为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研究及水土保持GIS软件模块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摘要:水库蓄水长时间淹没和浸泡, 致使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几乎全部死亡, 坡面土壤流失贻尽, 岩石滑塌甚至造成山体不稳, 引发滑坡等侵蚀。水库消落带不仅仅应算做水库建设的扰动面积, 而且应算做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 尤其在我国植被生长良好的南方地区。水库消落带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应该是正常蓄水位以下水库面积与未建水库前水面面积之差, 面积大小可以采用面积量算法和简单估算法得到。
摘要:针对勉县至宁强县高速公路所采用的生态恢复类型, 选择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植被覆盖度、播种植物的生长状况、当地植物的入侵种数及入侵种生长状况作为评价指标, 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情况进行分类评价, 通过聚类使27个代表性样本凝聚为8类, 与路域生态恢复进展情况相吻合, 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摘要:目前, 宁夏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态环保产业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 既服务于农业,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又改善并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充分利用农业环境资源。针对上述情况, 探讨了农业环保产业的内涵, 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投融资渠道。通过研究, 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制定《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以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为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思路。新疆农民用水者协会维持了水事良性秩序, 增强了农户节水意识, 调动了农民自觉维护灌溉设施的积极性。然而, 用水者协会财产权利缺失, 政策法律保障不足, 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水价机制与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制约。因此, 应明晰水权, 建立政策性保障及引导扶持机制, 构建新疆特色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体制, 营造和谐的协会内部环境,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制度。
摘要: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 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谷糜>黑豆>绿豆>荞麦。目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产潜力开发度仅为9.78%~19.07%, 平均为13.83%, 尚有86.17%的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田区试验结果与公式概算具有很好的吻合度, 表明所取得的降水生产潜力结果具有可靠性。对照较低的现实生产水平, 该结果预示着小杂粮生产的巨大发展前景。
摘要: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