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书评
    •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本学术研究型教科书——评《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一书

      2006(6):0-0. CSTR:

      摘要 (1036) HTML (0) PDF 691.37 K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汤国安、刘学军和闾国年叫说的新著—《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已于2005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们在多年从事DEM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

    • >试验研究
    • 三峡库区植物篱技术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6(6):1-3. CSTR:

      摘要 (1184) HTML (0) PDF 340.24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三峡库区25°紫色土坡耕地的定位试验观测,探讨了植物篱技术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坡耕地用地和养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植物篱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并以刈割茎叶返还土壤,促进了养分的循环与再分配,发挥了养分泵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篱的阻滞和坡面覆盖,减少了由径流与侵蚀泥沙携带的养分损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肥力性状。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优势种对显著影响因子的响应

      2006(6):4-9. CSTR:

      摘要 (1167) HTML (0) PDF 332.71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代表性的安塞县退耕地植被样方的调查资料,利用TWINSPAN对退耕地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优势种进行了确定,即退耕地植物群落主要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得出:显著影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物种变化的主要因子为退耕年限、全磷、速效磷和土壤水分。结合物种生活型特征,认为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退耕地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控制土壤侵蚀。

    • 黄土高原典型淤地坝淤积机理研究

      2006(6):10-13,31. CSTR:

      摘要 (1044) HTML (0) PDF 559.29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调查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采集土样的基础上,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淤积厚度求得每层淤积泥沙量。根据大水对大沙的原则,反演淤积层所对应的次侵蚀性降雨。通过层淤积量与其相应次侵蚀性降雨的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降雨量P,降雨侵蚀力R,平均降雨强度I等4个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无泄洪设施的淤地坝坝地每层淤积量与次侵蚀性降雨的I30,P,R关系密切,并建立了淤积量与I30,P,R的三元回归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从而为淤地坝水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紫色土坡耕地壤中产流特征及分析

      2006(6):14-18. CSTR:

      摘要 (1266) HTML (0) PDF 241.45 K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壤中流是紫色土坡面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它受雨强、坡度、土层厚度、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产流规律。结果表明,(1)耕作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入渗量,并增大壤中流发生机率;(2)紫色坡耕地土层较浅是导致壤中流增大的主导因素,缓坡有利于壤中流的产生;(3)雨强对壤中流的流量过程线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壤中流的起始产流时间影响不明显;随雨强增大,壤中流峰值流量显著增加;(4)壤中流的产生滞后于地表流,产流过程表现出缓慢变化的单峰过程。

    •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

      2006(6):19-23,27. CSTR:

      摘要 (1207) HTML (0) PDF 624.17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事件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 a径流小区观测数据,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3个指标,利用快速聚类的方法将定西市安家沟内产流性降雨事件划分为3种格局。总体而言,降雨格局2为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事件的集合;降雨格局3为雨量分散、雨强小而历时很长的一类降雨事件的集合;而降雨格局1则为雨强、历时等特征值都介于格局3和格局2之间的降雨事件的集合体。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降雨格局下的径流侵蚀规律。(1)从静态观点来看,5种土地利用类型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依次为沙棘>荒草>油松>苜蓿>小麦。苜蓿地的土壤侵蚀严重,可能跟人为干扰破坏和苜蓿自身生长习性有关。(2)3种降雨格局中,以降雨格局2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侵蚀最为严重,降雨格局1次之,降雨格局3最弱。即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类型是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3)多年生植被(如沙棘、油松等)的径流侵蚀有随生长年数增长而减弱的趋势,以生长初期最为严重,随后逐渐减弱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而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侵蚀不仅取决于该植被类型,更重要的是决定于该植被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

    • 42年来兴国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2006(6):24-27,71.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308.76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域,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6个不同时段的黑白航片、MSS影像和TM数据为信息源,在建立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对全县3 215 km2范围内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县从1958—2000年42 a期间,土壤侵蚀的变化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前,全县的侵蚀面积在2 000 km2左右;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初到2000年,该县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侵蚀面积在18 a间共减少了739 km2,平均每年减少41 km2。将1992与2000年的土壤侵蚀图叠置分析可以看出,该县5个侵蚀等级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侵蚀等级的转变方面,大约有34%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发生了改变,其中以改变一个等级的面积为主,大约有66%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未发生变化,说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

    • 植被在坡面的不同位置对降雨产沙量影响

      2006(6):28-31. CSTR:

      摘要 (1389) HTML (0) PDF 363.16 K (1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在坡面的不同位置,对坡面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比较了在相同面积条件下,植被分别分布在坡面上部、中部和下部时,坡面降雨产沙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保土能力来说,坡下植被>坡中植被>坡上植被,而且这种差异在小雨强下更加明显。这充分说明,坡下部的植被在保护坡面土壤不被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护好坡下部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 浙江省土壤侵蚀等级划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初步探讨

      2006(6):32-34. CSTR:

      摘要 (1005) HTML (0) PDF 518.64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等级的确定是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将模糊评判处理方法引入浙江省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确定。通过对各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及评判结果的量化,提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可用于编制水土保持规划中确定土壤侵蚀等级。

    • 小流域尺度土壤可蚀性(K值)的变异及不同采样密度对其估值精度的影响

      2006(6):35-39. CSTR:

      摘要 (1173) HTML (0) PDF 550.66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观音寺小流域为例,通过高密度采样,利用EPIC模型中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公式计算了可蚀性K值,并运用逆距离加权插值方法生成了研究区的K值分布图。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表明,在小流域尺度下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系数达39.94%。因此,定量监测、评价流域水土流失时,K值的这种空间变异性不能忽略。对不同采样密度下K值空间估值精度的评价表明,当采样点数目均匀地减少一半时,即4个/km2的样点密度下,K值估计误差仍然可以控制在25%以内。

    • 太湖旱地非点源污染定量化研究

      2006(6):40-43.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527.44 K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旱地氮磷向水体排放的年负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典型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负荷分别为12.66,4.05 kg/hm2,分别约占年施肥量的5.6%和4.1%。示范区内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总量为3.86 t和1.24 t。NO3-—N和PN是氮流失的主要形式,应重点控制NO3-—N和PN的流失;而PP是磷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磷的76%,是控制的重点。氮磷向水体迁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和秋季为氮磷高负荷季节,6—11月占全年氮磷输出总量的83.4%和79.8%。在当前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流失。

    • 溜砂坡工程固砂机理简析

      2006(6):44-47. CSTR:

      摘要 (996) HTML (0) PDF 194.60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溜砂坡中注浆工程固砂和生物工程固砂力学机理进行了阐述。花管注浆本身竖向浆柱和侧向浆脉可起锚固效应,相邻浆柱间可起土拱效应;生物工程的植被深根可起锚固效应,盘结的浅根能起加筋效应。以上2种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对溜砂坡标本兼治的效果。最后对川藏公路中坝段溜砂坡的整治措施作了简单的描述。

    • 浅析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与农村水土保持的关系

      2006(6):48-50. CSTR:

      摘要 (1187) HTML (0) PDF 903.78 K (1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新世纪的主要问题,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分别从“三农”问题的内涵、其解决的背景以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阐述,指出农村生态环境退化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可部分地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水保监测
    • 陕西省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

      2006(6):51-54. CSTR:

      摘要 (1039) HTML (0) PDF 823.71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研究区CBERS—2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分类等过程得到了陕西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最后得到该区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榆林地区环境较差;中南部地区环境质量良好,其中秦岭地区环境质量优。将计算结果与该区2000年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关中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也有少数地区环境继续恶化。

    • 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

      2006(6):55-58. CSTR:

      摘要 (1180) HTML (0) PDF 354.72 K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江西省1987,1996和2000年3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情况,并对该省十几年来水土流失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认为,尽管江西省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该省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土保持工作任重而道远。

    • 彩色空间变换在DEM与遥感影像复合中的应用研究

      2006(6):59-62. CSTR:

      摘要 (1176) HTML (0) PDF 336.15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遥感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是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精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延河流域1997年TM影像和1∶5万DEM为数据基础,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8.4支撑下,研究了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方法。研究表明,利用彩色空间变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把遥感影像从RGB颜色模式通过彩色空间变换变换到IHS颜色模式,利用DEM代替IHS模式的色度(H)分量并通过逆变换变回到RGB模式。变换后各地类间颜色对比度增大,有利于监督分类中分类模板的建立和提高分类精度。

    •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2006(6):63-66. CSTR:

      摘要 (1276) HTML (0) PDF 656.63 K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采用一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的监督分类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的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这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 工程建设弃土弃渣水土流失7Be核素示踪监测技术

      2006(6):67-71.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498.82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介绍了7Be核素侵蚀示踪技术的原理和方法。7Be核素侵蚀示踪技术提供了短时期季节性或单次降水事件的水土流失信息,可为水土流失监测,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数据。7Be核素侵蚀示踪技术具有不受场地限制、简便快捷,省时省力等特点。对工程建设弃土弃渣水土流失的监测,不用建立把口站或径流小区,只须在雨季后采一次样,或雨季(单次降雨)前后各采集一次样品,利用7Be核素侵蚀示踪技术就可精确估算出其水土流失量。

    • 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遥感监测技术初探

      2006(6):72-73,78. CSTR:

      摘要 (751) HTML (0) PDF 556.68 K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采用ETM+SPOT融合卫星影像对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进行本底监测,结果显示经过近3 a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被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植被覆盖率提高,植物群落向着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有所降低,各项生态因子明显改善。

    • >应用技术
    • 多属性决策在小流域坡面治理中的应用

      2006(6):74-78. CSTR:

      摘要 (1028) HTML (0) PDF 312.49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流域坡面治理工程优化配置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但由于信息缺乏,决策往往由专家主观判断,结果依赖专家的经验。采用多种方法对海西海流域的坡面治理进行排序,并对排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林地与水平梯田结合的治理方式为当地坡面治理的最佳措施,解决了不完备信息下的决策问题和单一方法的决策结果随意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坡面治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水土保持信息实时处理系统智能终端架构研究

      2006(6):79-83.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345.18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息时代的水土保持监测需要应对现场实时紧急业务处理需求。从架构视角对水土保持信息实时处理系统智能终端开发的关键技术环节和设计要素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说明智能手机应用业务模块设计与实现方案最容易上手,并可为高级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专业化和定制化应用设计与实现积累架构经验。

    • ANUDEM和TIN两种建立DEM方法的对比研究

      2006(6):84-88. CSTR:

      摘要 (1363) HTML (0) PDF 1.25 M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分析需要,对基于TIN和Hutchinson方法建立的DEM表现地形形态和起伏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IN建立的DEM始终存在一些平顶现象,一些较小的侵蚀沟被忽略,其上提取的河流不完全连续,多处出现多重线条河流,因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地形起伏的细部特征。而基于ANUDEM建立的DEM,其派生等高线的形状与输入等高线吻合较好,较好地表现了地形的形态和起伏,对地形和坡度的反映更加连续和光滑,其上提取的河流信息基本与地形图上的河流一致。

    • 高光谱数据降维技术研究

      2006(6):89-91. CSTR:

      摘要 (1211) HTML (0) PDF 147.25 K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光谱数据对地物具有更高的光谱分辨率,但是由于高光谱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以及相邻波段之间的强相关性,导致了对这种数据的许多分类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特征提取的理论与方法对高光谱信息的优化处理是十分有效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分类精度范围内,减低维数而不丢失信息,可以提高分类器的效能,实现高维遥感数据的优化处理和高效利用。

    • 水土保持边坡固化植草技术研究

      2006(6):92-93,106. CSTR:

      摘要 (1066) HTML (0) PDF 622.73 K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4种形式的边坡植草护坡处理试验小区,并对每种处理各设2组重复试验小区,对边坡防护效果及草籽出芽生长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土壤固化剂和撒播草籽进行边坡表土处理后,草籽能够正常萌芽及生长,而且边坡表土层的抗冲刷能力明显增强,坡面侵蚀细沟显著减少。实践证明,边坡固化植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坡绿化技术方法。

    • 香根草应用于铁路边坡防护的力学研究

      2006(6):94-96. CSTR:

      摘要 (1005) HTML (0) PDF 281.28 K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较少研究香根草在边坡防护的力学作用的情况,通过香根草力学试验,测定、分析香根草的力学指标,定量检验香根草在边坡防护中的力学作用。通过试验分析发现,香根草护坡可以提高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提高土的抗剪强度,进而增加土壤稳定性。香根草根系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抗剪强度才能提高,从而发挥边坡防护的作用。

    • >综合治理
    • 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初步研究

      2006(6):97-102.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280.66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能力,以及优化的投融资环境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保要求的重要因素。系统分析了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的基本特征:即金融环境初步改善,但金融抑制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较快,但市场化水平低下;农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呈干旱化发展态势;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用化学品逐年增加,农产品安全形势严峻;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突出,但土壤侵蚀状况依然十分严重。研究结果表明,非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探讨了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的机制框架,即建立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私合营投融资机制;建立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激励制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实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草)成效调查与再决策

      2006(6):103-106.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813.18 K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川西干旱河谷地区某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成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农业生产力高的土地和坡度小的耕地也纳入到退耕地中,主要与耕地地块分散,距离农户居住地远和水源不方便等情况有关。退耕还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实施的过程,必须对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做深入了解和调查。只有综合各种原则和因素、分清楚轻重缓急,才能制定出适合当地的合理的退耕还林规划方案。

    • 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干旱特征

      2006(6):107-110,119.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215.14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干旱特征。分析显示,麦田土壤从上层到下层,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干旱强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重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初夏,土壤中、上层出现概率最高,1 m以下土层基本不出现重旱现象;过湿现象主要出现在秋季,土壤中、下层出现概率最高,1 m以上土层基本不出现过湿现象;晚秋是董志塬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丰沛的时期,春末初夏是最干旱的时期,早春出现重旱的几率较小。

    • 梧州市意园冲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2006(6):111-115. CSTR:

      摘要 (1127) HTML (0) PDF 235.82 K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意园冲滑坡地段地质环境背景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滑坡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及稳定状态,分析出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变形破坏机理和过程。通过稳定性计算得到意园冲滑坡地段稳定性评价,并针对该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威胁现状提出了治理对策,以达到消除灾害隐患的最终目的。

    •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边坡的生态防护

      2006(6):116-119. CSTR:

      摘要 (1237) HTML (0) PDF 196.88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终点路段边坡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边坡的环境特点,系统介绍了该标段边坡的生态护坡形式及其施工技术,探讨生态护坡技术存在的问题。高速公路边坡一般生境条件比较恶劣,边坡高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下,常用锚杆挂网、浆砌片石等工程措施结合液压喷播、喷混植生和三维植被网等技术,对边坡实施生态防护。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生态护坡技术,必须加强技术的规范化,并重视乡土植物品种的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