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河首曲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2006(4):1-6.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1.88 M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河首曲气候资料和黄河上游年径流量资料以及黄河下游断流资料,分析了黄河首曲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黄河首曲气候变化与黄河下游断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首曲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2-4,6-7,10-11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黄河首曲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1983年之前气温距平以偏冷为主,1984年之后持续偏暖。唐乃亥年径流量存在4-5,14-16a的年际周期振荡变化。降水量年际波动曲线与径流量年际波动基本一致。1990-1999年属高温少雨时段,也是径流偏枯时期。黄河首曲降水量与同期黄河下游利津站断流天数曲线呈明显的反相位分布,黄河上游关键区、敏感区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重大。

    • 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应的对比研究

      2006(4):7-10.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1.13 M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典型的红壤坡地建立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植被覆盖度和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水平梯田裸露的梯壁上植草后,其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分别提高22.5,30.62倍。

    • 红壤丘陵区土壤137Cs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丰城市为例

      2006(4):11-15. CSTR:

      摘要 (983) HTML (0) PDF 271.65 K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红壤地区的39个土壤剖面采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在土壤表层20cm范围内,不同土层137Cs含量与土壤粒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砂粒含量和粉砂粒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与砾石含量和黏粒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各土层与137Cs含量关系最为密切是砂砾含量,两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建立了137Cs含量与砂砾含量的定量关系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证明该模型可靠,但该模型应用于土壤侵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陇东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分析

      2006(4):16-20. CSTR:

      摘要 (973) HTML (0) PDF 1.32 M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6-2002年陇东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对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耕地流向以及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6a来陇东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2)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水平的差异相一致。

    • 渭河宝鸡市区段桥梁区洪水安全评估

      2006(4):21-27. CSTR:

      摘要 (959) HTML (0) PDF 301.08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编制的“渭河中游干流万分之一河道图”显示,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桥梁区是典型的河道节点区段。利用实际测量数据计算结果,结合“渭河中游干流万分之一河道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显示:(1)桥区边滩发育,主河槽狭窄;(2)主河槽多贴近一侧外河堤,桥区上、下游均有弯道发育,使桥区上、下游单侧大堤成为径流顶冲河段;(3)各桥区在河床糙率n=0.025时最大过水流量均不能承泄100a一遇以上的洪水,在河床糙率n=0.035时最大过水流量均不能承泄30a一遇以上的洪水;(4)6座桥区的平均比降均已小于市区河段平均比降,桥区及其附近河床比降均发生了不同形式的转折式变化,总体上桥梁导致建在区泥沙淤积加剧,河床比降减小,滞缓径流流速;(5)桥梁区已成为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洪水灾害发生的最大风险区段,卧龙寺桥区的防洪问题尤为重要。

    • 基于RS与GIS的封育植被景观镶嵌结构研究--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例

      2006(4):28-32. CSTR:

      摘要 (1003) HTML (0) PDF 288.13 K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背景,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运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研究其景观镶嵌结构的数量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和相关数量化方法建立各种景观类型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结果表明:(1)草原景观在其斑块数和面积上虽然仍居首要地位,但其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且该区原生植被本氏针茅草原只占很小的比重,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人类干扰特征;(2)研究区斑块的多样性程度和均匀度较高,而面积的多样性程度和均匀度较低,同时,典型草原的景观破碎度最大,景观分离度也最大;(3)景观形态上,人工乔木林和耕地的景观形态最为简单,典型草原和人工灌丛这2种景观类型还处于很不稳定的阶段。可以认为,由于研究区的人为干扰比较大,景观结构还不尽合理,因而其原生植被景观的恢复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期。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生物土壤结皮特征

      2006(4):33-37. CSTR:

      摘要 (1156) HTML (0) PDF 233.31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墩滩山的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的特点及其对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不断增大,结皮的厚度也渐渐增加,且稳定在0.1-0.3cm之间;(2)有结皮样地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一般比对照样地的土壤含水量要低,有结皮样地和对照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层深度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逐渐变小;(3)有生物结皮的样地土壤表层0-10cm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大;10-20cm土层有生物结皮的样地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也高,但是差异不如0-10cm土层明显;(4)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与退耕初期相比,退耕10a以上样地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0%-80%。说明在退耕地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生物结皮改善了土壤表层性质,增强了土壤抗侵蚀能力。

    • >研究简报
    •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2006(4):38-41. CSTR:

      摘要 (1082) HTML (0) PDF 547.36 K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 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 县域土壤侵蚀严重性评价方法初探--土壤侵蚀严重指数的定义与应用

      2006(4):41-43. CSTR:

      摘要 (1255) HTML (0) PDF 256.29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县级行政单位土壤侵蚀的严重性,提出了“土壤侵蚀严重性指数”及计算方法,并在计算我国各县级行政单位土壤严重指数数值的基础上,讨论了土壤侵蚀严重指数的分级。土壤侵蚀严重指数不仅全面反映了县域的土壤侵蚀面积,而且区别反映了各级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严重县的分布及其侵蚀面积占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的比重,表明了土壤侵蚀严重指数不仅可以用来比较县与县之间土壤侵蚀严重程度的差异,而且可以评价土壤侵蚀在分布上的集中性。

    • 刘家峡水库柳树固岸林防护效应试验

      2006(4):44-47. CSTR:

      摘要 (705) HTML (0) PDF 185.36 K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刘家峡水库涨落带滩地A,B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上,用J172柳,J369柳和青刚柳栽植的护岸林在水库蓄水期间被水完全淹没下仍能存活,其中青刚柳的生长表现最好,在A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7.30%和96.20%;青刚柳的树高、胸径和新稍长分别比J172柳平均提高12.98%,12.50%和10.28%。柳树根系及主干基部长出的大量不定根,可减缓水库水流对滩地土层的冲蚀,以青刚柳1 m×1.5m密度配置的防护效果最好,冲蚀量仅8.64 kg/m2,比对照减少74.38%。坡度小的涨落带滩地更有利于柳树的成活和生长。

    • 渭河干流陕西段水体中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6(4):48-51. CSTR:

      摘要 (1052) HTML (0) PDF 269.40 K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渭河是陕西省的第一大河,然而近年来渭河水体污染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1991-2002年渭河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1)渭河陕西段污染严重,其中咸阳铁路桥为CODMn污染最严重的断面;卧龙寺桥、虢镇桥、兴平是NH3-N污染较严重的断面。(2)从90年代以来该流域的污染呈加重的趋势。1996年NH3-N污染最为严重,1995年CODMn最高。(3)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渭河流域CODMn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田大量化肥的施用以及化肥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造成渭河NH3-N污染的主要原因。

    •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宁夏段水土保持生物植被恢复措施研究

      2006(4):52-55.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187.63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东西向横贯我国中部,沿线地貌复杂多变,工程建设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因此采取相关的生物植被恢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十分必要。就西气东输工程宁夏段的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环境问题,在对项目区气候、地形、土壤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分2大地类,6个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物植被恢复措施,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该项研究对于创建西气东输绿色管道、生态长廊,保证管道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2006(4):56-59.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720.19 K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回顾和总结了教学改革的历史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依据课程间的关系及社会需求,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16门基础课、5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和12门方向选修课可作为该体系构建的基本单元。

    • 山桃沙棘混交林养分状况研究

      2006(4):60-63. CSTR:

      摘要 (948) HTML (0) PDF 204.78 K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荒山5a生沙棘×山桃混交林与山桃纯林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发现,山桃×沙棘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明显的提高。在林木根系活动层40-60cm范围土壤有机质、氮素增量高于山桃纯林,土壤速效磷增幅较小,土壤速效钾有少量增加。

    • >应用技术
    • 西辽河上游高寒漫甸区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与营建技术

      2006(4):64-67. CSTR:

      摘要 (1002) HTML (0) PDF 203.31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西辽河上游高寒漫甸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系统研究了西辽河上游综合防护林体系的配置和营建技术,并对其防护效益进行了初步观测。该体系以乔、灌、草、带、网、片(块)相结合的农田牧场防护林为主体,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经济沟为补充,面积达4.68×104hm2,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1.8%增加到23.3%,虽然农防林护田增产的效益尚不明显,但退化草场的产草量、草种结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成促进了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辽河中下游及首都的生态安全。

    • 侵蚀坡地草被快速恢复与控制水土流失技术研究

      2006(4):68-70. CSTR:

      摘要 (756) HTML (0) PDF 153.58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其土壤侵蚀量仅为140 kg,比整地但无种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249和670 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的土壤侵蚀为1 500 t/km2,比整地但无种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 591,3 514和7 760 t/km2;第2a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治理3a后侵蚀坡地的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在侵蚀坡地治理当年,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就可达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

    • 基于均方差的模糊物元法在黄河流域节灌工程项目决策中的应用

      2006(4):71-73. CSTR:

      摘要 (988) HTML (0) PDF 349.07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节灌工程项目决策中各指标具有独立性和不相容性,以及指标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项目决策新方法。通过建立从优隶属度和关联度模糊物元来形成判断矩阵,采用均方差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计算获得关联度的大小对各投资方案进行排序,从而确定最优决策方案。将该模型应用在黄河流域节灌工程项目决策中,验证了其可行性及合理性。

    • 景观设计在公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06(4):74-75. CSTR:

      摘要 (1000) HTML (0) PDF 108.72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简述加强公路景观设计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要点,据此进行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以玉溪至元江高速公路设计实例进行论证,以期提升公路生态建设的内涵和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建设的要求。

    • 膨胀性岩质边坡加固方案的数值试验研究

      2006(4):76-78.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280.39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膨胀性岩质边坡,由于其复杂性,加固方案不易确定。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膨胀性岩体边坡的加固措施进行了较全面的数值试验研究,得出了坡顶超载与竖向位移、节理间距与坡顶变形及锚杆对坡顶变形影响的规律。该成果可为膨胀性岩质边坡加固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 >综合治理
    • 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范研究

      2006(4):79-81.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525.52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规范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在调查总结现有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建设要求、建设程序、申报考核认定等,以期达到对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贵州省岩溶地区坡度与土地石漠化空间相关分析

      2006(4):82-86. CSTR:

      摘要 (920) HTML (0) PDF 502.26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喀斯特地区的成土速率远小于水土流失的速率而造成的土地生产力的退化过程。坡度起伏决定着地表现代侵蚀作用的强弱,影响着水土流失的强度;坡度越大,地表物质的不稳定性就越强,土壤越容易遭受侵蚀而变薄。在前期工作中,构筑了贵州省岩溶地区1∶500 000坡度分级图和石漠化分布图,对岩溶地区坡度图和石漠化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坡度与石漠化形成的相关关系。贵州省岩溶地区坡度主要集中于10°-25°之间,不同程度石漠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25°的坡地区;在坡度>18°的地区,石漠化的发生率基本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强度石漠化的表现尤为明显;<18°的坡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对建设关中节水型灌区的思考

      2006(4):87-90. CSTR:

      摘要 (997) HTML (0) PDF 952.64 K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降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该区域在传统灌溉模式下现存的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将关中地区建设成节水型灌区的构想和措施。提出要尽快制定节水灌区的建设标准,重视输水过程中的节水和改进灌溉方式,重视生物节水,推广有限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艺节水,推广地表防止蒸发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开源节流,扩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这些措施是建设节水型灌区的关键,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

    • 毛乌素沙地可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2006(4):91-95. CSTR:

      摘要 (973) HTML (0) PDF 475.87 K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园林绿化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可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有499种,隶属于83科,172属,分别阐述了它们的资源现状、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并且从资源调查、引种驯化和产品开发3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

      2006(4):96-100. CSTR:

      摘要 (994) HTML (0) PDF 434.94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为7 348.0 t/km2,户间空地为6 873.2 t/km2,院落为2 081.7 t/km2;(2)新建1孔(间)窑洞或平房,平均弃土34.9 m3,相当于动土量的23.6%;延安以北丘陵区近20a新建窑(房)平均每年弃土7.96×107m3,弃土年流失量约为5.17×106m3(7.76×106t/a);(3)在调查的102孔(间)塌窑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中,平均每孔(间)窑(房)年流失泥沙46.3 m3。延安以北丘陵区因塌窑每年流失泥沙1.25×107m3(1.87×107t/a)。研究表明乡村聚落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应加强研究与防治。

    • 西北地区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因素及对策

      2006(4):101-105. CSTR:

      摘要 (940) HTML (0) PDF 249.57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回顾了政策体制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从有机农业、循环经济、3个统筹、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城市扶贫、煤炭自燃防治、绿色GDP建立8个方面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 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演变及其绩效分析

      2006(4):106-110. CSTR:

      摘要 (640) HTML (0) PDF 449.75 K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建国后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在计划机制、“自由配置”和政府积极介入规制3个阶段的演变情况。指出计划机制的失败在于漠视科学;“自由配置”的失败在于“公地悲剧”;政府积极介入有正面作用。对各机制的绩效做了实证性的调查分析,说明了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变动力和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变动力的不同。前者的演变动力是在制度变革的推动下完成,后者则主要是由于遭到自然惩罚的结果;揭示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机制演变绩效不佳甚至破坏力更大,原因是“公地悲剧”更大程度地发生。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机制演变绩效应该好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变时期,原因是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最后得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市场机制是鄱阳湖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良好机制的基本结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