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5.
摘要:在野外不同生境和田间不同干旱条件下,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inensis)和俄罗斯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的光合和蒸腾作用的日进程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沙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之升高。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进程表现为双峰或单峰曲线,峰值的出现时间也随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沙棘光合速率的日平均值表现为雌株高于雄株,而俄罗斯沙棘表现为水分条件适宜时雄株略高于雌株,受到干旱胁迫后雌株大于雄株;且俄罗斯沙棘的光合能力优于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蒸腾速率的日均值为雌株高于雄株,中国沙棘雌雄株蒸腾速率的差异规律不一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复相关系数接近1。
2006(1):6-9.
摘要:安徽省大别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使山丘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以大沙河1970-2000年不同洪枯水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治理前后变化的关系研究说明,大沙河流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输沙量和产沙模数均大大降低,枯水期水量上升,说明,水土流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数学模型定量的计算了大沙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泥沙输移减少的贡献率平均为65.6%,而同期径流和降雨对泥沙减少的贡献率平均则为34.4%。因此,在大沙河流域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是非常重要的。
2006(1):10-15.
摘要:以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背景,以当地适生灌草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定点观测,应用谐波分析理论,系统地对林草地及封育区与非封育区灌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受降雨和蒸发散的影响,可明显地划分为干湿两季和土壤水分变化的4个阶段;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且土壤水分层次剖面与降雨年型有关。通过分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灌草地、灌木林地调节土壤水分的功能优于草地、农地和荒坡地,封育区灌木植被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非封育区等结论。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6(1):16-19.
摘要:拱坝坝肩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是当前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坝肩边坡作为从属工程,其稳定性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边坡本身的稳定性进行的。分析中采用的判定从属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保证主要坝体的安全性。为了使边坡的抗滑安全性计算中能考虑坝体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从属安全度”概念,并基于应力控制标准给出了从属安全度的计算公式。以某高拱坝为例进行了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数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边坡动力反应过程中坝体稳定性,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系数将降低20%。
左小安 , 赵学勇 , 张铜会 , 郭轶瑞 , 李玉强 , 云建英
2006(1):20-25.
摘要:科尔沁沙地草地退化、沙漠化发展中的沙质草场阶段,植被丰富度、盖度可很好地拟合为球状模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所研究范围内,盖度变异幅度明显高于丰富度,但在变程范围内植被丰富度空间变异性强,盖度的空间变异性弱,依赖性强。群落生物量及各功能群生物量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在9.390~252.690m范围内变化,相差近30倍,表明影响功能群生物量的生态过程和格局起作用的尺度效应明显。多年生草本和中生植物生物量的结构方差与基台值的比值小于60%,不具有空间结构特征,随着距离的增大,半方差函数值达到一个稳定的极限值后,开始下降并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是受牲畜活动等随机因素影响,在5m取样尺度内不存在局部格局,而可能受更大尺度的格局控制。群落中其它功能群生物量表现出随着距离的增大空间变异性增强的趋势,但超过其变程后半方差函数值稳定在一个极限值附近。群落中生态功能群旱生植物的波动变化不仅对群落盖度、草场的生产力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草场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2006(1):26-29.
摘要:试验基于无石灰性潮土26a的长期定位试验,在12个不同施肥处理CK,N1,N2,M1,M1N1,M1N2,m2,m2N1,m2N2,NP2K,N2P和N2K中,于2002年,2003年,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数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及其配施无机化肥,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土壤动物蜱螨类、弹尾类、线虫类的数量,土壤动物弹尾类、线虫类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蜱螨类与土壤有机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2006(1):30-33.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利用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等,分析了该区的耕地资源现状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及近50a来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面积经过长期的增加以后,正在迅速减少,但减少的结构不合理。建议在合理有效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应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区域粮食安全。
2006(1):34-37.
摘要: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结果表明,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路径上尚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尊重农民意愿不够;(2)对工程完成后农民的生计考虑不够;(3)工程操作中的乔灌草搭配与自然地理环境不相符;(4)退耕还林工程没有科学规划,操作上的随意性较大。为此提出3条基本建议:(1)加强对退耕还林科学问题的研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2)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3)创造公正的政策环境,让农民做出正确选择。
2006(1):38-41.
摘要:植被具有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功能。在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下,公路沿线现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演替状况将对该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安全与水土保持具有直接或潜在的重要影响作用。选取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结合3S技术综合运用,针对公路沿线路域植被群落开展定位样方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公路沿线典型植被群落的种群组成、结构层次,以及潜在演替等特性,运用生态原理运用探讨了高原山地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006(1):42-43.
摘要:三峡水库建成后将有高差达30m的库岸消落带。实施植被生态工程是减轻地质灾害、恢复生态、优化环境的有效措施。植被具有减灾功能,并能净化和美化环境。建议在178m以上种植果树,178~170m种植柳树,170m以下种植蔬菜、饲草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
2006(1):44-49.
摘要:针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的现状,以及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恢复地下水位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预测出2000-2019各年恢复地下水位生态需水量。根据民勤绿洲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恢复持续下降的地下水位、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一些可行措施。
2006(1):50-52.
摘要:试验研究了普那菊苣在延安市飞马河流域的生长特性、农艺经济性状及育苗栽培技术等,结果表明,普那菊苣能够适应该区域土壤气候及一般田间管理条件,产草量达8.2~9.8t/(hm2.a),抗病无虫,品质优良,育苗栽培可解决该草在生产中抓苗保苗问题。
2006(1):57-60.
摘要:在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征、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其宏观生态背景分异。得出如下结论:(1)在全国尺度上,研究区隶属于6个地貌一级区,11个地貌二级区;(2)研究区包括7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主要以中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中部以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西部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3)近40a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在研究区均可分为2种类型3个区域。尽管它们在区域划分界线上不尽相同,但这2种方法所划分的3个区域的核心区域大体一致;(4)依据研究区宏观生态背景的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区域:东部东北至华北农牧交错区、中部晋陕宁甘农牧交错区和西部甘青农牧交错区。3大区域在控制地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趋势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2006(1):61-67.
摘要:以降雨-入渗-产流原理、土壤侵蚀原理及河流输沙理论为基础,根据天然降雨、人工降雨、放水冲刷等试验研究成果及典型区域开发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量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评价的数学模型法、新增土壤侵蚀系数法和水土流失系数法等3种方法,它可应用于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预测和分析评价,对其它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具有借鉴作用。
2006(1):68-70.
摘要:利用河南省鲁山县水保站4a共49次降雨过程资料,分别采用EI30法、CREAMS模型算式、Richardson算式和我国郭新波的修正日雨量模型计算了伏牛山区降雨侵蚀力,以EI30的经典算法作为基准值对3个模型进行了验证,以模型有效系数与相对偏差评价模型的优劣。结果发现,3个日雨量模型的有效系数与相对偏差分别为:0.78±0.55,0.57±0.34,0.45±0.22和0.16~1.27,0.24~1.46,0.40~0.84。验证结果以Creams模型较好,但仍不宜直接使用,应该根据区域降雨特性选择更加合适的参数。
2006(1):71-74.
摘要: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为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在介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烟台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市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079 hm2,远远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说明烟台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2006(1):75-79.
摘要:定量转换模型的选用是137Cs技术测量土壤侵蚀速率的一个关键,从最初的经验公式到现在的理论模型,形成了定量转换模型的两大主要类型。对常用模型建立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其中的质量平衡模型(包括不同的版本)因基于137Cs沉降、吸附、再分布等物理过程和相对精确而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其局限性表现在:为方便计算而过度简化与实际过程或为充分考虑实际过程而过多引入无法准确测定的参数。剖面分布模型和扩散迁移模型与质量平衡模型有相似的缺点。由于各模型的假设原理和计算公式不尽相同,使用相同137Cs损失值估算出来的侵蚀速率差值甚至可以超过一个数量级。现有理论模型的完善和操作性较强的模型开发将是137Cs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006(1):80-84.
摘要:运用β多样性测度公式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CK天然林、A级择伐更新、B级皆伐迹地天然更新、C级皆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D级杉木林)对福建省武平县米槠林乔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二元属性数据的多样性测度方法,所测的β多样性测度(βWS,βC,βR,βT)随着干扰强度加大逐渐上升,而群落相似性指数(CJ和CS)随着干扰强度加大逐渐下降;应用数量数据的β多样性测度方法,所测β多样性指数(CN,CMH)随着干扰强度加大逐渐下降。每个测度公式相关关系都很紧密,相关系数都在0.87以上。
2006(1):85-88.
摘要: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要求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工作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对此,北京市延庆县水资源局拟在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的基础上建设综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室和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两大功能区及黄土地貌侵蚀沟道原始侵蚀类型展示区、侵蚀沟道治理与维护措施示范区、坡面径流监测区、北方植物引种实验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生态治理区、生态能源应用示范区和生态修复区8个小区。
2006(1):89-93.
摘要:解释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概念的内涵,认为其修复应是一种重建或改造活动,包括河流本体与社会经济两方面含义。提出了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整体修复思想,界定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活动须遵循的原则。建立了“控源、截污、清淤、增容、拓岸、筑绿、造景、营栖”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总结了修复的技术途径,包括河道外、河道内、栖息地与鱼道、物理形态结构修复4个方面。
2006(1):97-102.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近20a来关于植物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研究基础上,从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研究方面、植物根系力学研究方面、植物根系固土作用机理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和展望等方面作了综述,明确了今后要加强对植物根系材料力学特性和根土复合体形成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根-土微观机制上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揭示其本质。为植物在工程绿化、边坡稳定、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生态化进程服务。
2006(1):103-107.
摘要:南充市改革开放实施以来,由旧城改造、土地置换进入城市振兴,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大都市特征日益明显。但南充市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南充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来自3方面:为提高农业产值而导致的植被破坏,城区面积的快速扩展和众多基建项目的实施。这些都对水土流失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笔者提出建议:提高认识,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的行政举措,恢复植被,更新以本地物种为主的城市绿化观念,恢复和建设湿地水域,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6(1):108-110.
摘要:通过对黄河发源地黄河源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摸清自然、生态、社经状况的基础上,启动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3a以来,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预防监督机构体系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等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