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是沙地固定过程几个明显的阶段,每一阶段发育着典型的群落类型,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差巴嘎蒿(Artemisiahalodendron)、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分别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上群落的优势种。沙米种子圆而扁平的形态,种子萌发后胚根的快速伸长,是其适应流动沙地风沙环境的主要特征。沙埋促进生长,生长对水分条件的快速反应以及全季生长型特征是差巴嘎蒿在半固定沙地繁茂生长的主要原因。而隐子草则以增加根系生物量投入比例、须根系形态及其分布的浅表化来适应固定沙地的旱化土壤水分条件。
摘要:利用遥感信息手段提取了1988年,2000年福州市典型样区内植被类型变化状况,并验证了植被类型的变化具有马尔可夫特性。利用马尔可夫预测模型预测了福州市未来50a内的植被类型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茂密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而经济林、禾本科农作物和裸地面积将有一定比例的减少。由此可见福州市经过若干年的生态建设,植被生物量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状况趋于良好。
摘要:对岷江上游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0—60cm深土壤理化性质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为1.40g/m3,比次生灌丛(1.01g/m3)高0.39g/m3;人工油松林自然含水量略高于次生灌丛,而人工油松林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非毛管含水量依次为:29.1%,20.9%,11.1%,它们分别比次生灌丛低23.8%,19.1%,1.9%;次生灌丛的土壤孔隙度是53.0%,高出人工油松林21%;土壤养分所测6项指标中,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次生灌丛,K表现尤为突出,是油松林的1.81倍;人工油松林和次生灌丛pH值分别为6.23和8.39。说明在人为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人工油松林可能有恶化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林地肥力的趋势。
摘要:以能量力学原理作指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支持,通过对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与机理分析,构建土壤水蚀预报的能量力学模型,并在水蚀区通过典型小区和小流域试验予以完善。此研究对土壤侵蚀预报、水土保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恢复与重建等重大课题均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并能推动地理学的定量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
摘要:选择了黄土高原安塞县境内的纸坊沟、县南沟、西沟、郭阳湾等不同流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6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对于不同地形条件的土壤含水量,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下>坡中>坡上,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减小;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也不同,在选择的草地、灌木地、林地3种植被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林地最小,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从恢复方式看,自然恢复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人工恢复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自然+人工恢复介于两者之间。另外,对于同一种植被类型,生物量越大,土壤水分含量越小。
摘要:以切层滑坡侵蚀实例,以西马峪滑坡侵蚀体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了西马峪滑坡侵蚀体的形成与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西马峪滑坡侵蚀体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建立了地质模型、数学力学模型,对西马峪滑坡侵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滑动面上已形成了应力集中、分异现象,表明西马峪滑坡侵蚀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有暴雨、地震、人工切割坡脚等触发因素,还会导致其再次滑动。应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制止此类水土流失的发生。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造成环境恶化。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对它的研究在生态、区域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在定义土壤侵蚀指数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单元,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不同土地资源类型下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阐明土地资源的土壤侵蚀背景,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区域上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东部草地退化,西部沙化严重,亟需治理。
摘要:坡耕地由于人为耕作管理作用,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影响着坡面地表径流和产沙。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坡面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等高耕作蓄水效益为70.56%~10.07%,平均值为51.58%,保土效益为76.60%~21.66%,平均值37.73%。同时分析了坡度和雨强对坡面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的影响,以期服务于坡耕地治理。
摘要:不同工程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不同。针对宝鸡市陈仓区城区供水工程建设项目对土地影响做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结构、土壤类型、水土流失4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对策和措施,为减轻工程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依据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合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评价了重庆市土壤侵蚀强度及区域分布。根据USLE方程中5大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水土保持对策。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困扰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一,荒漠生态系统是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植被空间分布信息为本底,结合最新的调查和遥感资料,利用地理信息、遥感技术和统计手段,对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中国的荒漠生态系统可以分为5个基本类型,15类生态系统,在海拔、经向和纬向的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研究各类荒漠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荒漠化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
摘要:滑坡是土坡重力侵蚀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其稳定性分析中的圆弧条分法在工程实际中被广为应用。但该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烦琐,而且需要反复试算,存在着不确定性。将土坡的地面线用分段直线方程表示,将滑动面用一圆弧方程表示,可以将原公式中的求和部分化为积分式,从而推导出了求解稳定系数的解析式。通过几何关系将稳定系数转化为一个距离参数t的一元函数求得参数t,并获得稳定系数极小值及其对应的滑动面。若变动后缘点和剪出点,可最终求得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及相应的稳定系数。
摘要:利用官兴岔流域2001年IKONOS卫星数据资料,对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普查,并与1982年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初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了小流域治理的成果,评估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为"3S"新技术在水土保持成果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探索。
摘要: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山西省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势必给山西省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针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实际,建立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分析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分析绿洲水环境变化特征、植被演化特征和土地生态变化,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旨在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摘要:从商洛山区地形、土壤因素,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耕地利用现状,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质量状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经济调节措施和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
摘要:盐池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县之一,其沙化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39.4%。以1994年和1999年沙化土地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5a间沙化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其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沙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摘要:在陕西省建设生态省过程中,制约西安城市发展的城市环境与其发展目标出现"非协同"。从自然与人文环境两方面解构制约西安城市发展因素,认为自然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基础影响因素,人文因素是加剧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将基础影响层次和加剧影响层次归结为完整序列。提出了从理念、文化、政策、操作、综合层面纵向突破西安城市非协同发展的五维对策。最后总结了突破环境制约的城市协同发展模式,以期为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国家补偿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的经济支撑。但是这种补偿是政策性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补偿体系,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效益体现在其持续性上。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补偿法律制度来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在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建立健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补偿体系的形式也进行了论述。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中,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对于良性生态经济系统调控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的3个重要特征:(1)具有多种可供利用的途径,可满足不同阶段生态环境建设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求;(2)具有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良好的自我调控机制;(3)满足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县南沟示范区为例研究了其弹性资源建设标准和进展。
摘要:在全国土壤抗侵蚀特征原位测试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问题诸如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坡地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论证,指出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是严重的,但与江河泥沙的关系并不密切。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水土保持亦应提倡"排水保土",而不是"水土保持"的观点。
摘要:气候的干旱化倾向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是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的内在根源。因此,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就应该从控制人口和提高土地承载力入手,逐步缓解和消除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针对以往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需要进行思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荒漠化防治需要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摘要:介绍了冰岛的土壤侵蚀演变,水土保持措施及成效,水土保持组织和环境修复技术。冰岛土壤侵蚀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有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火山爆发。控制放牧密度和开展环境修复是冰岛最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