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尼龙网格状沙障(孔隙度30%左右)、戈壁、麦草沙障和流沙地表风沙流特性的风洞模拟实验,旨在探讨不同下垫面与气流的紊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风沙流的结构和风沙活动层的风速廓线,从而对工程防沙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对于特定的下垫面,在不同风速下同一高度层含沙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气流的紊动性是决定风沙活动层沙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指标,也是治理沙害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据。
穆斯塔克·达力伯·贾巴·阿-特米米 , 袁林 , 孙冬英
摘要:对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榆林和靖边地区沙丘运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榆林和靖边地区总移动沙堆分别达24.433和21.147t。平均沙丘移动速率分别为4.61m和3.99m,而每月沙丘在榆林和靖边分别前进1.152m和0.997m。受影响最大的月份是6月份,接下来的是7—9月份。沙丘运动依赖于风速、沙丘高度、沙丘长度以及坡度。研究表明开垦地与沙丘方向相交时,受到极大影响,而与沙丘平行时,不受影响。
摘要: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土壤类型、地质地貌以及植被特征等进行综合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主导因子法,将总干渠沿线立地划分为4级(2个立地区域,4个立地区,7个立地亚区和11个立地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总干渠沿线生态防护林建设的目的和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选出47种具有不同用途的乔灌植物,建立了针阔乔灌、双阔乔灌和针乔灌3种系列27种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选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护坡灌草植物38种,建立了单一草地(草坪)、混合草地(草坪)、矮生灌木系列、草灌系列、缀花草坪5种系列41种植物护坡模式,并将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落实到不同典型地段上。
摘要:分析了东昌府区基本概况,指出水资源污染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科技教育落后为制约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建立高效稳定生态农业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建设指导思想;依据因地制宜,循环、再生、整体优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提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规范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培肥地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
摘要:川中丘陵区地表以紫色沙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壤为主,基岩风化剥蚀过程与流失过程交替进行.该区垦殖率高,植被盖度低,地形破碎,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土壤侵蚀严重。根据川中丘陵区的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格局,认为地块应为该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基本单元;探讨了在不同尺度单元上开展土壤侵蚀监测、评价和预测预报的方法。
摘要:利用db10小波函数,对太阳活动和杉木年轮宽度的相对指数序列进行小波分析,得到在不同分辨率上太阳活动的周期有11a,6a,其中11a周期是主周期。在逼近空间上,观察到太阳活动处于上升阶段。杉木年轮宽度指数有9~12a左右的生长周期和5a的生长周期,其中12a周期是主周期。从逼近信息看,23a来杉木年轮宽度指数随时间变化先降,随后略有上升之势。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河曲县荒漠化防治效益的多维灰色动态评估,实现了静态的横向比较和动态的纵向比较。预测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划分了6种发展趋势类型:即高稳定型、低稳定型、中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和不稳定型。结果表明,河曲县的荒漠化防治效益以上升趋势为主。
摘要:根据三门峡水库长期运行情况及库区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潼关高程变化的影响因素,对降低潼关高程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汛期不完全畅泄、低水位运行时间短、汛期控制水位发电、汛末过早蓄水、非汛期运用水位高是潼关高程抬高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枯水系列加重了潼关高程的抬高。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是降低潼关高程的最重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整治工程、潼关河段清淤工程等对降低潼关高程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与流域地形空间分析中重要的空间数据。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南小河沟流域为例,以1∶1万地形图为数据源,探讨了在Arcgis和ArcView地理信息平台下,生成高精度DEM及提取流域土壤侵蚀指标的步骤和方法。结果表明,提取的地形信息能准确地反映该区域地形起伏变化与破碎状况,满足当前"数字流域"建设的需要。
摘要: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分层抽样技术,计算出了在既定可靠性下,西南铁路陕西段路基边坡监测样点的样本容量。路基边坡植被盖度在90%可靠性和92%的估计精度下估计值和误差限分别为15.81%和1.20%;土壤侵蚀强度在90%可靠性和90.52%的估计精度下估计值和误差限分别为1715.14t/km2和162.60t/km2。
摘要:线形开发建设项目工程线长面窄,穿越多种地形地貌、气候和水土流失类型区,因而监测距离长,难度大。探讨了该类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主要监测对象以及土壤流失量野外观测方法和野外调查表设计等内容。
摘要: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坡耕地面积5.48×10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3.07%,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侵蚀源地。本文在介绍四川省坡耕地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的基础上,简述了四川省坡耕地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点坡耕地治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农耕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摘要:大海子地裂缝分布于千河四级阶地与黄土台塬之间的黄土坡地区,目前正处于滑坡的蠕动变形阶段。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地裂缝形成的基础条件,梯田的蓄水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水文条件,连阴雨及暴雨是地裂缝形成、扩展的诱发因素。人工切削坡脚造成斜坡的不稳定状态则是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地裂缝一旦形成,它便同梯田中的黄土陷穴一起成为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通道。离石黄土中古土壤层所具有的相对不透水性,使其与上覆黄土的分界面成为潜在的滑动面。建议采取搬迁住户,改造梯田,加强监测,合理布局村落等措施来减小以至消除灾害造成的损失。
摘要:针对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克孜河下游以风蚀为主,水蚀为辅的水土流失成因,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疏浚下游河道,引用洪水资源灌溉已有和规划林带的综合治理思路。
摘要:公路建设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公路建设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在青海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环境反过来加剧了对公路的破坏,使得公路建设极为困难,抗灾功能低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公路系统的抗灾功能,使得公路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以景观格局特征参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参数为指标,对生态省建设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借助ArcView分析工具,从吉林省2000年的1∶100000土地利用数字化地图中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吉林省的生态经济类型,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将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山地和水体三类,并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带—区—亚区三级方法,对秦岭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给出建议,提出了秦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退耕还林、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分区管理等措施,可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摘要:适地适树是造林树种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多年来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中存在着一些矛盾现象。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一些树种散生时生长良好,但用于造林并不能正常成林。依据一些适地适树树种并不适宜造林的事实提出就造林而言应该强调适地适林。造林树种选择的适地适林原则是指选择既要适宜立地条件,又要适宜成林树种,在造林地建造有一定面积及适宜树种和林分结构的林地。要做到适地适林应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群落学特性及生态位理论,选择适宜成林的树种作为主要树种,并辅以相应的伴生种建立合理的林分(植物群落)结构。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