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5):1-5.
摘要:滇西北地区是高山峡谷区,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新构造活动异常频繁、造貌过程活跃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子的作用对该区的坡面稳定性、地表土壤一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流失的强度、类型有重要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资料分析,探讨了滇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子--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人文因子如人口、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状况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地理环境宏观层面看水土流失,对滇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3(5):11-14.
摘要:分析了三江平原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过程、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质的影响。对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尺度和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时空尺度将日益扩大,径流过程人为化、区域水系网状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地表水质恶化等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2003(5):15-18.
摘要:对3种不同质地土壤磷扩散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磷的扩散系数明显增加,土壤磷的扩散系数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随土壤质地加重,土壤磷扩散系数增大;温度升高,土壤磷扩散系数增大,土壤磷扩散系数的温度效应可用磷扩散系数的温度系数定量表示;随着土壤施磷量的增大,土壤的磷扩散系数明显增加;土壤容重对磷扩散的影响与土壤的质地有关。对于质地较重的土壤,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磷扩散系数有降低的趋势;而对于质地轻的沙土,磷扩散系数有增加的趋势。
2003(5):19-21.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能够将多源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利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提供表格和图形2种数据。以浙江省仙居县城关镇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了这一地区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地数量及空间分布,和以往一些研究的区别在于分析过程中,采取了大比例尺,使小地形也能够得到反映,保证了一定的精度,希望能给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2003(5):22-25.
摘要: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改善了该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地下水的平均水位从输水前的8.25m升至输水后的4.13m。相应地,地表植被也出现明显的响应。但是,在不同河段由于过水时间、耗水量等因素的差异,造成输水后水位差异较大。以既能减少地下水强烈蒸发返盐,又不造成土壤干旱而影响植物生长的合理生态水位作为评价标准,对输水后不同河段的地下水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英苏-阿拉干段的地下水位2.97~4.8m是比较理想的水位;大西海子-英苏段水位较高,可能出现次生盐渍化;阿拉干-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太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2003(5):26-30.
摘要:探讨了大荔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县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将大荔县分4个区域,讨论了其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的3大类工程措施。
2003(5):31-34.
摘要:进行了氮肥调控群体效应及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投肥水平下,N,P,K,Fe,Zn,B和Mn肥同时增加,群体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增蘖1.71×106~2.45×106个/hm2,增产754.5kg/hm2,增收840元/hm2,有效养分平均效益3.10元/kg。在此基础上微肥用量增加1倍,增产1147.5kg/hm2,增收1347元/hm2,微肥平均养分效益30.7元/kg;P和微肥增加1倍,增产1417.5kg/hm2,增收1716元/hm2,磷肥平均效益7.53元/kg;K增加1倍,增产405kg/hm2,但不增收。不增加N肥同时提高P,K及Fe,Zn,B,Mn肥的投入量,增产945kg/hm2,增收1314元/hm2,在此基础上,若将P肥投入量提高1倍,增收3932元/hm2,增加养分效益17.54元/kg。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肥力基础上磷肥和微肥是提高小麦生产能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2003(5):35-38.
摘要:基于对广东珠海城区暴雨径流污染的监测,引用SCS模型对城区暴雨径流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并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海城区暴雨产流年平均1529.2mm,其中以交通主干道和商业区径流量最大。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较高,T-N,T-P,CODCr和BOD5负荷总量分别为765.27,74.06,11 958.94和1104.71t,其中CODCr负荷为工业点源污染的72.32%,占珠海非点源污染总负荷的24.69%。暴雨径流在雨后短时间内会使受纳水体的水质迅速恶化。因此,珠海城区暴雨径流对水环境的威胁较大。
2003(5):39-42.
摘要:选择贵州省喀斯特山区17个闭合流域的降水强度和径流强度、土壤颗粒粒径与土层厚度、坡面坡度、地面植被的覆盖度等自然因素作为参数,借助于SPSS软件,运用多元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水土流失的动力遥感信息模型,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
2003(5):47-49.
摘要:以“数字地球”为指导思想,通过三维地形模型构建、纹理映射和实时动态立体显示等技术开发了小流域虚拟现实景观,其真实感强、地表信息丰富、精度高、动态性强、可视化程度高。探讨了小流域景观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003(5):53-57.
摘要:农业用水安全预警可分为水量预警和水质预警2方面。在区域农业用水供水量以及需水量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供、需水发展趋势,对东北区农业用水进行了预测研究,并依据农业用水保证率对东北区农业用水发展趋势给出了相应的警戒等级。结果表明,在现状供水条件下,如采取耗水发展模式东北区缺水将最为严重,现状供水与节水和潜状供水与耗水发展模式相对于现状供水与耗水发展模式农业用水的缺水状况有所缓解,但是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潜状供水与节水模式耦合分析表明东北区在2030年以前农业用水基本得到保障,仅在2030年缺水1.57×1010m3,但是水资源保证率为0.83属无警戒状态。针对东北区农业用水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东北农业用水安全的建议。
2003(5):58-61.
摘要:开展开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情况调查,掌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提高水保监督执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就福建省开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情况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今后如何提高开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工作思路。
2003(5):62-65.
摘要: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湿地植被群丛多样,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调查结果显示:洪泽湖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5种、水生高等植物81种、浮游动物91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鸟类194种。在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的范围、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简要介绍后,分析了影响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重点提出了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加强保护区建设、湖滨生态工程建设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来源进行了筹划。
2003(5):66-69.
摘要:结合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建设具体情况,针对该区域内独特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在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施工区内,划分出了不同的治理区域。在分析该区水土流失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内的主要治理措施,为黄河上游同类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借鉴。
2003(5):71-73.
摘要:四川省平昌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2.34km2,其中封禁治理2.77×104hm2,营造水保林2.06×104hm2,栽经果林8.92×104hm2,这3项林草措施占治理面积的73.1%。2001年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施好这项工程的关健是解决好一个矛盾,抓好2个结合,处理好4种关系,建立1种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措施上的局限性、科研上的薄弱性和资金不足等。其对策是全面理解生态修复工程的丰富内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不懈地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强化科研监测工作和加大投融资力度等。
2003(5):74-77.
摘要:根据宁夏及其比邻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分别论述了原始天然的适合农牧经济活动和人为次生的适合农业活动两种生产活动的环境变迁特征及其区域人地关系变化过程。指出由汉到明的1800年间,宁夏及其邻近地区自然环境一直保持着农牧皆宜的特点;适农适牧区域因边地政治军事形势和农牧民族实力之消长而发生同步波动;农耕民族大规模人口迁入是改变区域自然环境原有特征的直接人为因素。
2003(5):78-81.
摘要: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1%,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具有独特的水资源特征。该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水资源,可考虑实施水资源管理战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津等手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3(5):82-87.
摘要:除对中国学者已熟悉的CSLE,RUSLE,WEPP,EROSEM,LISEM,GeoWEPP模型进行述评外,还介绍了近年来新研发的区域侵蚀预报模型(SEMMED)、细沟侵蚀预报模型(RILLGROW)、浅沟侵蚀预报模型(EGFM)以及切沟侵蚀预报模型(GULTEM,DIMGUL,STABGUL),讨论了这些水蚀预报模型在我国推广应用面临的问题。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