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3):1-5.
摘要: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将为基于物理过程的侵蚀预报模型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美国土壤侵蚀过程研究进展 ,叙述了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对研发水蚀预报模型 (WEPP)的重要贡献 ,阐述了近期侵蚀过程研究对WEPP模型中侵蚀过程概念模型的挑战 ,希望对中国侵蚀过程及其预报模型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2003(3):6-10.
摘要: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增加受水区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解决下游由于断流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受水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整个生态环境意义上来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2003(3):11-15.
摘要: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及其本质,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对策:加强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的综合利用;建立节水型的社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特色经济体系;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合理配置水利工程;稳定现有灌溉面积,提高用水效率;粮食生产,总体平衡,区内调节;合理确定水价,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建立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工程。
2003(3):16-20.
摘要: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低,无水保措施的试验区钾素流失量最大,封山育林,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的钾素流失量最低。在农林利用的试验区中,粗放经营的试验区的钾素流失量大于水土保持综合性农林措施的试验区。土壤钾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份和6月份梅雨季节和8月份台风雨季节,其流失量约占全年流失量90%以上,钾素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约占全钾流失量94%以上,影响钾素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径流量和泥砂流失量。
2003(3):21-23.
摘要:研究了平原高沙土地区合理种植、水旱轮作、合理轮耕和秸秆还田增肥改土技术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认为"两旱一水,两年五熟"不仅产量高,而且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水旱轮作可增加土壤黏粒含量,提高高沙土肥力水平;合理轮耕可充分发挥少免耕的优势,达到增肥、改土、省工的目的;通过稻麦留高茬和玉米秸秆还田,可直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试验与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
2003(3):24-27.
摘要:水资源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评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干域的水土环境特点,分析了水资源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间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水土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构建原则,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大致框架,并就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及指标设置方法进行了论证。
2003(3):28-31.
摘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对西安、兰州和太原3个典型黄土地区的原状黄土在不同湿度状态下所取得的动三轴振陷资料以及常规侧限压缩、湿陷试验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黄土动、静力变形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用常规的静力特性参数评估动力特性的可能性。
2003(3):32-35,41.
摘要: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认识、接受、期望以及退耕对农户家庭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策宣传不足、补助力度不大、政策灵活性低、技术指导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其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对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指导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3(3):39-41.
摘要:用注水(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对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和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注水法试验所得土壤稳渗速率大于人工降雨法所得土壤稳渗速率,注水法仅能反映土壤本身的入渗特性,人工降雨法可以较好的模拟天然降雨入渗特性,2种方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
2003(3):42-44,47.
摘要:准格尔旗位于我国农牧业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根据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利用程度及效益变化,质量变化。最后,初步分析了影响该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准格尔旗1987-2000年间土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林地、草地显著增加,未利用地显著减少,但也存在土地生产力降低等问题。土地利用变化受包括调整土地结构、人口变化、粮食产量变化、工业经济发展、国家资金支持、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
2003(3):45-47.
摘要: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效果好、适应性广,是一种快速建立绿化草坪的植草护坡方法。选择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开挖的典型坡面为试验区,研究了液压喷播技术在植草护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液压喷播植草护坡的成坪速度主要受草籽的生态学特性、种子萌芽条件及生长环境等因子的影响,即与草籽种类、植物生长调节试剂及土壤状况与气候条件等因子密切相关。
2003(3):48-50,54.
摘要: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中地形分析不可缺少的空间数据,但是,目前国家测绘部门1∶1万比例尺DEM的完成尚待时日。提出了利用计曲线快速生成DEM的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区为试验样区,评定其精度特征与应用适宜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DEM同首曲线数字化生成的DEM相比,建立的效率大为提高,精度有保证,能够满足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地形分析的需要,不失为一种快速、简洁、有效的技术方法。
2003(3):51-54.
摘要: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治理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空间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描述ARC/INFO管理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以黄土高原1∶50万专题数据为例,应用Librari an建立了黄土高原专题数据库。分析表明建成的数据库具有数据提取、查询、显示及维护等功能。同时,对数据库的元数据做了简单描述。
2003(3):55-59,67.
摘要:基于水文观测的径流和输沙量数据是区域水土流失定量评价的基础数据。宏观性的研究需要把点状的水文数据转换为所代表面内的信息。利用已经公开刊印的全国水文数据,通过划分水文计算单元,水文表格数据与计算单元图的链接,流域汇流关系确定和径流泥沙的平衡计算,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建立了全国单元空间水文数据库,为以后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最后以1955年水文计算为例,对全国单元水文空间水文计算数据库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2003(3):60-63.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能力,可以反映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性,将它与非点源污染模型结合可大大减轻非点源污染模拟难度。介绍了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结合USEPA开发的BASINS系统及PLOAD模型,从数据的输入、模型参数的提取、结果的可视化3个方面分析了GIS在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浙江省剡江流域为试验区进行了模拟,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003(3):64-67.
摘要:通过对户县秦岭山前冲击平原区生态环境的系统调查,认为该区生态环境的演变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痕。建国以来经历了1996年以前的田园风光时期,"文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商品经济大潮下的环境恶化三个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恶化固然有自然演变的因素存在,但是,个人行为,尤其是政府行为主导的不合理地开发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2003(3):68-72.
摘要: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土流失面积956.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旱涝灾害频繁、河床抬高、水利设施被毁等严重问题,日益引起九龙江流域群众及各级政府的重视。根据漳州段水土流失现状,规划"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2006-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2016-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治理上,要推广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特别重视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
2003(3):73-77.
摘要:延安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有野生果树33种,半栽培果树有2种,栽培果树有15种,可引入的果树有5种。示范区果树资源以蔷薇科为主,有野生果树15种,半栽培果树有1种,栽培果树有10种。栽培果树以苹果为主。野生果树以山桃、山杏、酸枣和文冠果等为主,其利用价值较高。该示范区栽培果树树种、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单产低,急需调整、提高。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