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农垦及其它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天然湿地丧失和退化。该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干扰冲击天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外的水利工程设施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对保护区湿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护区自身建设和管理基础薄弱等。针对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保护区自身建设和保护区政策措施2方面探讨了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策。
摘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的目的、任务、概念框架、实施过程及服务对象等,并提出了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其任务是评估生态系统现状、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提出对策、在典型地区实施评估计划。
摘要:耕地保护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研究西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辨析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有效对策。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对影响坡耕地土壤入渗的诸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坡面产流历时与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坡度、降雨强度、耕作管理措施呈负相关土壤稳渗速率与降雨强度、耕作管理措施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坡度呈负相关。通过综合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坡面土壤入渗和产流历时的主要因子为土壤物理性质和耕作管理措施。
摘要: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岩性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运用GIS工作平台及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各岩层组中各岩性石漠化的分布及等级,从而得出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而泥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少。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地层岩性与石漠化的级别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摘要:苏南丘陵区存在多种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方式,诸多利用方式也改变了土壤的性能,一般是人类干预下的耕地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高于处在自然半自然状态下的非耕地。为了定量了解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首先应掌握土壤侵蚀的强度,137Cs示踪法可以对此提供帮助。使用此法需解决2个问题:确定研究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与建立估算土壤侵蚀的模型,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合理的尝试。以此为基础,估算了各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量为了与黄土和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相比较,提出了等值侵蚀模数的概念,以便揭示苏南地区土壤侵蚀的潜在危害性。通过研究初步确认耕地尤其是水田可能是太湖水体营养元素的主要农业来源。
摘要:通过对东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流域黑牛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区土地适宜性与生产潜力。黑牛河流域土地生产潜力、人口承载力及土地适应性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黑牛河1531.55hm2 土地中,以宜农地和宜林地为主宜园地和宜牧地分别占0.74%和1.07%,另有5.44%的未利用地,具有潜在的宜林、宜园地利用价值。其中,宜农地中以中低产田为主,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提出了合理利用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地、加快水土保持步伐,挖掘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建议。
傅耀军 , 李曦滨 , 孙占起 , 白喜庆 , 方大云 , 李连娟
摘要:晋陕蒙能源基地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黄土丘陵区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是该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必将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根据1987年、1992年和1999年3期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功能的支持下,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该区水土流失现状,初步揭示了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结合调查成果,研究了矿山开发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预测评价,为该区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摘要:主要探讨了黄土塬区长期冬小麦连作施肥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在土壤剖面中大致呈"S"型分布,而全磷在整个剖面呈抛物线型分布。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养分差异较明显,耕层以下土壤养分变化与耕层基本趋势相一致。长期施肥对土壤60cm以上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大,而对100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小。单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有较好的作用。
摘要: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Margalef's指数、Simpson'sDiversity(1/Dominance)指数和均匀度指数(Evenness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对陕北黄土高原5种主要天然森林群落(油松林、山杨林、辽东栎林、白桦林、侧柏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5种森林群落中山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植物生长型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表现为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程度大于灌木层,灌木层大于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与灌木层相差不明显,但二者显著大于乔木层。
摘要: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入渗,调控坡面径流的作用。为探索适合于黄土区应用的高效低廉降雨径流调控新材料,选择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3种高分子聚合物,以不同浓度施入土壤,研究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1)土壤经3种高分子聚合物处理后平均水稳性团粒含量增加17.27%,渗透性能提高41.81%,容重减少11.18%,土壤持水能力较对照提高2.8倍。这说明此3种高分子聚合物均是较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尤其是聚丙烯酸效果最为显著。(2)根据3种聚合物不同浓度处理后的综合效果,确定了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4.8%~6.0%,1.6%,10.0%。
摘要:以GIS为技术支持,完成了以元胞自动机(CA)为模型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空间演化分析。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前和规划后不同利用模式制约下侵蚀发展状况的模拟,预测了不同利用模式中各地块单元土壤侵蚀的发展方向,为评价土地利用合理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在分析广东省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以及各责任范围防治要求和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监测的原则、时段划分、内容和方法。为了反映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和实施期间各防治责任范围的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分析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效果,提出了全面调查与重点观测相结合、状态量观测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实地观测与模型分析相结合及监测内容与水土保持责任分区相结合的监测原则。监测时段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实施期间和水土保持工程使用初期等3个阶段。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植被、水土流失、径流泥沙、水土保持设施及其防治效果。在设计监测方法时,必须注意监测内容的每个指标与监测方法、频率和设施设备等对应。
摘要:以广东省珠海正坑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小流域次降雨事件中径流流量及其非点源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的变化的监测研究发现,径流初期流量急剧增加,达峰值后逐渐衰减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可溶磷、CODCr和BOD5在整个过程中变化比较平稳外,T-N,NH4+-N,T-P,NO3--N以及SS的浓度峰值几乎同时出现,所不同的是污染物浓度峰值均比径流流量峰值提前,待污染物峰值出现后,随即开始衰减。
摘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社会经济水平低。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三峡水库淹没面积大,移民人口数量多,大量的基础设施需复建,土地紧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在搞好移民迁建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大坝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摘要:新疆南疆属于极端干旱生态脆弱带,土壤风蚀已严重制约着南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了造成南疆绿洲区土壤风蚀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风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保护、恢复与重建绿洲外缘的自然植被、加强绿洲内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和进行农作物留茬覆盖等防治土壤风蚀的综合治理措施。
摘要:以贵州省毕节地区这一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为模式,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人口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并根据分析结论,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对策。
摘要:洞庭湖区湿地面积约8.77×105hm2,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亦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摘要:对祁连山野生花卉资源的种类、分步、长生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祁连山野生花卉植物共34科,80属,103种。并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
摘要:洞庭湖区湿地面积约8.77×105hm2,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亦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摘要:对祁连山野生花卉资源的种类、分步、长生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祁连山野生花卉植物共34科,80属,103种。并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