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1-4,61.
摘要:在土壤风蚀研究中,Bagnold建立的干沙子的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关系的表达式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沙子含水率是影响沙粒起动风速的重要因子,因为沙子在湿润状态下,水分子与沙粒颗粒之间的拉张力增加了颗粒间的内聚力。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各种粒径的沙子在湿润状态下的起动风速。实验结果表明,湿沙的起动摩阻速度与干沙的起动摩阻速度之比——相对起动摩阻速度能更好地反映沙子含水率对起动风速的影响。建立了湿沙子的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和沙子含水率的关系式。
2002(2):5-8.
摘要: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在对辽宁东部山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降雨分配、植被层的蒸腾耗水及林地土壤蒸发的实际观测及对某些平衡因子(如径流量)通过简化水量平衡方程余项法推求基础上,建立森林水量平衡关系。研究表明,各林分类型生长季总蒸散量为476.6~651.3mm,以林冠的蒸发散为主,占同期总蒸散量的73.5%~88.6%,林冠下林地蒸发散为69.3~126.5mm,占总蒸发散的11.4%~26.5%;林地不易发生地表径流,生长季地下径流深76.6~263.9mm,占同期降雨量的10.3%~35.5%。各林型间水量平衡分量有很大差异,针叶林总蒸散量明显高于阔叶林。
2002(2):9-12.
摘要:传统的盐碱土壤分类及含量的划分方法是通过对采样点土壤样品化验统计值来确定。因工作量大和费用高,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的了解。提出了研究地质雷达信息与土壤含盐量、pH值、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等参数的相关关系及探测与检测技术方法。理论研究表明,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差异可以使探测的雷达波振幅及波形、频谱特性等波的几何学与动力学特点产生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是一种直观快速的可行方法,可为今后生态环境治理因素评价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提供地面探测的雷达电磁波频谱与确定不同颜色土壤单元所对应的盐碱土壤含盐量、pH值、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的依据。
2002(2):13-15.
摘要:细沟中水流速度主要受流量、含沙量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在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假定粘滞阻力与流速成正比,导出水流的运动学方程;以此方程对实验测量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水流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函数,摩擦系数与侵蚀强度的关系式及流体粘滞力与泥沙含量的关系式。这些函数式表明此数学模型在流速较小时是可行的;水流速度主要受泥沙含量和坡度的影响;坡度越大,在开始时速度快速增大,但达到稳定流速的时间较长。
2002(2):16-18.
摘要:通过对陕北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中臭柏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臭柏林沙质壤土表面出现的一层较硬表土层进行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根据臭柏生长的特性和该区域气候、自然条件等特点,对保护臭柏、扩大臭柏的覆盖面积、生物措施、土壤改良和防止土壤沙化等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有利于该地区的固沙、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2002(2):24-27.
摘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工程,库区移民中南阳市占53.2%。在对南阳市域移民环境容量整体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拟安置区,并对拟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进而提出了扩大环境容量的措施。确定的拟安置区为邓州、唐河、社旗3县市,设计水平年可安置7.32×104人,另有约7.00×104人需要出市安置。
2002(2):28-30.
摘要:利用大型统计处理软件SPSS探讨泥石流沟沟床比降的特点。对随机抽取的1000条泥石流沟的原始数据,给出沟床比降的基本参数及置信区间,确定沟床比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分析了沟床比降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建立沟床比降与切割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002(2):31-33.
摘要:对定西地区的定西县、渭源县、陇西县和通渭县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1990年和2000年2期TM数字图像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屏幕目视解译,取得了初步的本底数据。建筑交通及矿区用地增长率为14.97%;农业用地增长率为8.02%;林地增长率为11.23%;其它如河滩地、宜林草荒地则相应有所减少。定西地区经过10a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日趋合理,但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用地比重过大,畜牧业用地比重太小,以及造林面积大,而存林面积小,树木成活率低,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说明了遥感技术在定西这一特殊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中已被有效地应用,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有利于项目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合理化。
2002(2):34-37,44.
摘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社会大环境明显趋好;水土流失防治呈社会化、市场化、效益化发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向全面性的监督管理转化;“预防为主”方针正在得到加强和落实;规范化建设成效代表了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等。水保监督管理好的发展趋势与问题并存,应采取以下对策:依法行使归口管理职责;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强化“预防为主”首要方针;综合发展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高监督管理整体水平等,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
2002(2):38-40.
摘要:在试点中,武都、舟曲、文县3个县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16起,避免人员伤亡7021人,减少财产损失2.08×107元,投入效益比为1:8.65。同时,及时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75处,使73677人,2.55×108元险区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得到了安全保障。通过试点,不但把山地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探索了方法,积累了经验,走出了一条以预警站点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基础,预警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减灾避灾新路子,为群测群防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2):41-44.
摘要:总结了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领域、研究进展及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在水资源脆弱性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应拓宽范围,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参考目前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的成功与不足,重新定义了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用来描述在发生水灾、旱灾或水资源受到过度开发或污染时,系统本身所表现出的结构和功能易于受到破坏的性质、缺乏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等,扩展了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范围。为了便于进行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建立了易于操作、可比性强、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定量综合评价方法。
2002(2):45-48,54.
摘要:以在3个不同地貌类型区的试验为例证,研究探讨建立栅格化DEM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方法,并对所建立DEM的精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区可以直接利用Terlk层及水系要素建立DEM;在山区,则首先需要进行构造地形结构线的预处理,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仅需要构造地形结构线,而且需借用大比例尺的高程数据进行高程加密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貌特征信息的损失,为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技术方法。
2002(2):49-51,64.
摘要:对沙芥软包装罐头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护绿液的pH值在4.5以下时,单独采用Cu2+或一定浓度的Ca2+和Zn2+混合液均可达到较好的护绿效果,将沙芥用0.20%的氯化钙处理5h,可以保持沙芥质地,降低汤液的pH值,采用常温杀菌工艺能达到商业杀菌的要求。
2002(2):52-54.
摘要:在分析山地流域景观构成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山地流域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1)维护和恢复流域的整体生态功能;(2)构建优化的景观结构和格局;(3)维护景观稳定性;(4)维护生物多样性;(5)维护景观异质性,并提出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和途径。
2002(2):55-57.
摘要:就仁义立交滑坡整治工程方案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滑坡发生机理及其强度指标,并列举了滑坡整治工程设计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对方案的综合性比较论证了采纳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2002(2):58-61.
摘要:在分析区域自然特征与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农业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加强小流域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坡地立体开发;(2)以点带面,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基地建设;(3)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林果、禽畜、蔬菜、牧草等产业比重;(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科技含量。
2002(2):62-64.
摘要:论述了三明市山地果园生态系统自然条件脆弱性特征,剖析了盲目开发种植、低标准建园、粗放管理导致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讨论了生态果园建设发展方向,提出了三明市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措施。
2002(2):71-74.
摘要:常规农业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其基本原则,近10a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的环境破坏风险较低。介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就有机农业可能影响到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全面评估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
2002(2):75-78.
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福利(利益),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的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矛盾构成了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力,并讨论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