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1-1.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1
摘要: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在历史上,曾有过畜牧业发达的时代。如古有“牛羊衔尾 、牛羊塞道”之说,可见当时的畜牧业的繁荣景象。现在,畜牧业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收入占有相当的比重。
2001(2):2-3.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2
摘要:穿越荒原上的输油管堤,多为盐碱化的光堤或少草堤,每年雨季管堤的土壤大量流失。成为管道正常运营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室内外实验观测,分析了盐碱化光堤的形成和土壤侵蚀的机理,提出了轻中度盐碱化管堤恢复植被的方法,分析了严重盐碱化光堤采用水泥土衬砌的可行性 |其工程造价不到浆砌石护砌的 1/ 5。为盐碱化管堤的防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1(2):4-7,27.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4
摘要:在实测资料的基础,借助流域网格划分的模型计算方法,首次在流域尺度内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农业措施在减少地表径流中的作用分割开来,从而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计算结果显示,在“六五”基础上王东沟小流域以梯田建设、土地平整、沟坡道路防蚀技术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平均减少地表径流 18.1%,而在“七五”基础上以人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物措施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经济林果种植面积的农业措施共减少地表径流 10.9%。这一结论说明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其治理应以生态、农业措施为主。
2001(2):8-11.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8
摘要:以黄土丘陵林区10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进行土壤抗冲试验,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后不同年限土壤的抗冲性能。结果表明,林地具有很强的抗冲性能,一旦被开垦后,随侵蚀年限的增长,土壤的抗冲性呈减弱趋势,在3L/min流量下,土壤冲刷量从侵蚀1a的4.01g/L增大到侵蚀 10a的 25.51g/L,加剧了土壤侵蚀发展。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抗剪强度对抗冲性影响最大,其次为水稳性团粒和有机质含量。因此,退耕还林、恢复和重建植被,改善土壤侵蚀环境,提高土壤抗冲性,能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蚀。
李忠佩 , 张桃林 , 杨艳生 , 王兴祥 , 何园球 , 曾希柏
2001(2):12-17.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12
摘要: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提出了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1.5%。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达18~20倍,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2001(2):18-22.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18
摘要: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7×1010m3,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80× 1010 m3 的 34.5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统计分析了唐乃亥站1919- 1999年81a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20年代和90年代,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40,60年代和 80年代。境内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水沙量变化是同步的,相关关系显著。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来水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90年代属偏枯水期,与历史上丰、枯水程度对比分析,90年代偏枯水期属正常,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2001(2):28-30.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28
摘要: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对不同规模的水石流、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输沙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表现出不同输移、冲淤、含沙量演变特征,在堆积扇不同部位泥石流输沙特征也有差异。
2001(2):31-33.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31
摘要:侵蚀性降雨标准可以将发生侵蚀和不发生侵蚀的降雨区分开来,但它的拟定需要基于一定的降雨样本。利用黄河流域子洲径流实验站1962-1969年降雨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样本年数与拟定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的关系,结果表明,足够多的样本数才能保证雨量标准的稳定性,但考虑到资料的易获得性和计算的工作量,5a序列的观测资料,已经满足拟定侵蚀性雨量标准的要求。
2001(2):34-36.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34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变化异常复杂,1∶5万地形图对原始 1∶1万地形图等高线形态综合、取舍程度很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形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高精度的 1∶1万比例尺DEM为校准值,运用 1∶1万及 1∶5万比例尺DEM叠合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 1∶5万DEM的地形信息容量及提取不同地形要素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与 1∶1万DEM相比,1∶5万DEM在所提取的地面坡度、地面曲率、沟壑量等地形定量指标方面均都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2001(2):37-40.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37
摘要:在土壤侵蚀领域内首次提出土壤侵蚀景观的概念。在ARC/INFO软件平台的支持下,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制图方法,获取了土壤侵蚀的图形数字信息,运用图形数字信息对土壤侵蚀景观结构进行了计算。区位商法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引用该方法可以定量评价某一土壤生态区的土壤侵蚀水平与大区域的水平间的差异性。基于上述 3个基本事实,对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的图形信息进行了数据挖掘,对其“多样性”和“区位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生态区其值相差较大。该定量计算方法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土壤侵蚀领域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其实际意义是可以实现土壤侵蚀分区和治理规划定量化。
2001(2):41-44.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41
摘要:综合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主要因子,如地表形态 (地貌 、地面物质 (土壤及其母质 、动力条件(降雨、径流、风力和冻融作用 、人为活动影响 |结合现有的水土保持数据和研究成果,确定以土壤抗冲性、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等作为基于GIS的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的指标,用以进行全国水土流失宏观分析评价。
2001(2):45-47.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45
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窑窖集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沿路水窖布设过多、集流场建设滞后以及目前窑窖施工、沉沙池设计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在具体分析集流场集流潜力和用水量基础上,针对沿路水窖布局提出了科学密度指标体系。作者还对水窖工程技术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并推荐迷宫式沉沙池以完善目前窑窖工程的技术环节。
2001(2):48-51.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48
摘要: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坡耕地上进行等高固氮植物篱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植物篱后,坡耕地上不论是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还是累积地表径流量均显著降低,幅度为26%~60%。同时,植物篱对控制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尤其有效,这对防治山区坡耕地由于暴雨产生水土流失很有意义。坡耕地径流的季节分布表明,在干旱河谷区,坡耕地径流主要产生于雨季中后期,与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前期有所不同。
2001(2):52-54.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52
摘要:风蚀沙化现象在河北山区普遍存在,在2000年的沙尘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河北省风蚀沙化的原因,结果认为是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严重破坏,发展为风蚀沙化。提出了防治沙化的 5大措施,即增加人工降雨改造利用沙地、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种植结构、立体开发、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
2001(2):55-58.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55
摘要:人参适宜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坡地上生长。种植人参采用皆伐林地、清除根茬、顺坡做床的方法,从栽培到收获的6a时间内需换床 1次,参后地在30~40a内不能重复利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其整地、晒地期由于土地失去了原有植被的保护 |管理期间面积占参地20%~25%的作业道要承受整个参地的降水量|参后弃地土质疏散、表土裸露,在这3个不同阶段均需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2001(2):59-62.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59
摘要:安溪县是福建省 7个重点水土流失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流失程度剧烈。从安溪县水土流失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入手,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安溪县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对策。
2001(2):63-66.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63
摘要:结合第 2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的组织程序和作业数据流程,提出了“全流程管理,分环节控制”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调查前技术培训、省 (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中的质量控制和省级成果验收与全国数据集成等 3大步骤。每个步骤中,又包括必需的环节和具体的内容。实践证明,该数据质量保证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基本满足了该次调查工作对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也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展。
2001(2):67-70.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67
摘要:分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现状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历史上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原因,探讨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多个因素相互耦合,从而导致了水资源数量的增减和水质的突变。因此,淮河流域的治理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实现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措施和建议。
2001(2):71-74.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71
摘要:由于黄山市花岗岩山体的广泛分布、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等自然原因|同时由于人们宏观决策的失误、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社会经济原因,而使得黄山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所以,中国南方山区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南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2001(2):75-78. DOI: 11894/1005-829x.2001.21(2).75
摘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户的水土保持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户进行水土保持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和国家希望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黄河及中下游地区的安全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了协调农户和国家目标及诱导农户进行水土保持的政策措施。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