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5.
摘要: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坚持按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选择和配置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坚持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性。在 3个坚持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正确与连续政策和科学技术等支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
2001(1):6-10.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技术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长期以来,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深入分析,使两大体系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问题,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所以,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治理方略的制定,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出发,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合理的体系结构及其良性运作,指出宏观调控和政府政策、行为十分关键,并且初步探讨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途径及其重要意义。
2001(1):11-14.
摘要:对全新世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实践。借鉴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手段,利用古人类活动区域周围的河流、湖泊沉积物及坡脚堆积物,可以获得古水土流失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中孢粉数量的减少或草本植被的相对增加、磁化率的增大、迁移能力较弱的元素及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或沉积物分选差、粒度增大等,都可能指示着古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对辽西大凌河剖面的孢粉分析,指出红山文化遗址堆积较薄且分布稀疏,可能与古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2001(1):15-18.
摘要:分析了长江口众多外沙内泓河段的特征和演变趋势,并利用平面二维有限元水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该类型河段的水动力特性,进而从水流和河床演变 2个方面对保滩护岸结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该类型河段保滩护岸工程加固措施.
2001(1):19-22.
摘要:以土壤风蚀的随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土壤风蚀的一类随机过程模型。并求出了在任意时刻任一类可风蚀物质的随机概率分布、数学期望 (平均风蚀量 )以及平均风蚀量的方差。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该模型不需要规定时间的长度,可以将影响风蚀的不同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进行单一风蚀因子影响分析或通过求出各因子之间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而进行综合分析.
2001(1):23-25,38.
摘要:利用双土槽系统径流小区 (供沙土槽和试验土槽 ),定量研究了不同上方来水含沙量和不同降雨强度下 15°坡面上方来水来沙对坡下方细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上方来沙量不但被径流全部搬运,且坡上方来水在坡下方细沟侵蚀槽引起另外的侵蚀产沙量 S。坡面细沟侵蚀过程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上方来水对细沟侵蚀产沙的贡献受上方来水含沙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降雨强度的增加或上方来水含沙量的减少,使 S值的增加更为显著.
2001(1):26-29.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和植被指数等级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1时,主要以风蚀为主,占整个侵蚀的 80 .7%,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2级时,主要以冻融侵蚀和风蚀为主,分别占 46 .9%,42 .2 %。在植被指数等级为第 3级时,水蚀、冻融侵蚀和风蚀所占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 39.5 %,36 .2 %和 2 4.2 %。植被指数等级从 3到 8,都是以水蚀为主,且随着植被指数的增加,水蚀所占比重逐渐加大,而风蚀和冻融侵蚀所占的比重均逐渐降低。侵蚀强度为极强和剧烈的水蚀,主要分布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3的情况下,侵蚀强度为极强和剧烈的风蚀主要分布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1的情况下。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2级的情况下。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植被指数等级为 5和6的情况下。工程侵蚀在各植被指数等级的分布差异不大.
2001(1):30-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1.01.008
摘要: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整个资源、经济、环境大系统,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协调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以典型缺水的关中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关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意方案.
2001(1):34-34.
摘要: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耕地则是全球上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农地上存在的水力等侵蚀.已被研究者认识到,并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农地上存在的另一种侵蚀,也是从根本上导致农地土壤退化及产生严重水上流失的侵蚀,却在以往的上壤侵蚀研究中被大大地忽视,这就是耕作侵蚀。
2001(1):35-38.
摘要:牧草业开发的生态经济性、粮食生产的战略性和林业建设的生态性,决定了这些行业在山区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应从区域生态资源实际出发,按照林草建设疏林化,粮果生产梯田化,刈割草场轮作化,森林利用畜牧化,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战略原则和技术要求,镶嵌配置。达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这是实现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1(1):39-41.
摘要: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生在渭北地区的较强滑坡的暴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小尺度、高中低纬度、高中低空天气系统的配置和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其成因.
2001(1):42-45.
摘要:水土保持后治理是指对已经治理后的水土资源的进一步治理、保护、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持续治理是指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开展的持续治理过程。它应遵循可持续性、经济性、综合性的治理原则,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建设、庭园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向前发展。并提出了“粮草下川入沟,果树上岔入田,沟道淤泥蓄水,荒山封禁轮牧”的黄土高原治理方略.
2001(1):46-48.
摘要:阐述了从社会经济角度系统研究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的必要性,着重讨论了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的社会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认为主要内容应包括 :土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成因和后果、经济评估和宏观核算、土地利用的伦理意识、土地退化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立法与行政、经济激励和社会组织.
2001(1):53-56.
摘要: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试验样区,采用高精度 1: 1万 DEM所提取的坡度为准值,应用多层面复合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地区 1: 5万 DEM提取地面坡度的误差特征与纠正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所获得的不同空间尺度下 DEM所提取坡度值的转换图谱,可对 1: 5万 DEM计算的地面坡度统计值进行有效修正。该成果对于 DEM数据在水土保持领域若干应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路线.
2001(1):57-59,62.
摘要:基于全国 1:10 0万的栅格数字高程模型 ( DEM)数据,在 ARC/ INFO的 GRID模块支持下,利用窗口分析方法,经过采样统计,确定中国水土流失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 5 km× 5 km;基于 5 km× 5 km的分析窗口,提取了中国水土流失地形起伏度,完成了中国水土流失地形起伏度制图;最后对中国水土流失地形起伏度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
2001(1):60-62.
摘要:在干旱区利用光学遥感可以对其沙化状况、治沙效果进行监测,得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利用 L and-sat TM遥感图像并结合 GIS分析了绿洲最近 15 a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额济纳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 1)绿洲北部、东部等的湖泊水体范围在锐减;( 2 )绿洲面积在明显减少。2 0 0 0年比1986年后 15 a来绿洲面积减少了 6 1.48%,平均每年面积递减 4.39%;( 3)绿洲质量及盖度在下降。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因此,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的监测与系统地分析及科学地治理,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恢复是完全可能的.
2001(1):63-65.
摘要:在对自行研制的自控型供沙漏斗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对其稳定性和转速与供沙速率间的关系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 90次测试中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 15 .5 %,供沙速率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转速与供沙速率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转速的增大供沙速率稳定增加;该漏斗可提供 0~ 112 0 g/ s供沙速率,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服务.
孟广涛 , 郎南军 , 方向京 , 李贵祥 , 袁春明 , 温绍龙
2001(1):66-69.
摘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山地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特点,采取定位和半定位研究方法,分层次对山地防护林体系蓄水保土功能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类及用地方式,不同森林类型保持水土效益差异较大,在滇中高原,裸地和坡耕地是流域产沙的主要来源,农耕地侵蚀量是林地的 18.7~ 36 .0倍,裸地侵蚀量远大于坡耕地,高达林地的 10 0倍左右;营建防护林体系后,防护效益显著,土壤侵蚀模数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流域森林覆盖率由 18.6 %上升到 42 .4%时,土壤侵蚀模数减少 36 %;坡地造林后,地表径流减少 79.44 %~ 96 .9%,泥沙削减 87.8%~ 99.9%;要使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得以控制,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 30 %以上.
2001(1):70-73.
摘要:依据宁南旱区的自然资源特点,通过对宁南旱区畜牧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开发中宁南旱区畜牧业发展战略 :退耕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畜群结构,加强品种改良力度;努力改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1(1):74-76,80.
摘要:研究了黄河中游第 4期试点流域——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与环境优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并通过措施的对位配置,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
2001(1):77-80.
摘要:陡坡开垦使旱坡耕地面积扩大是造成贵州省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林业生态建设艰难的根本原因。针对贵州省旱坡耕地结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从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 :( 1)陡坡退耕的对策措施,以及制定陡坡退耕计划与利用规划;( 2 )合理利用陡坡退耕地,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3)走资源集约型农业高效持续发展道路;( 4)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5 )推广陡坡退耕成功模式,制定因地制宜的农村发展政策等.
2001(1):81-81.
摘要:侯庆春先生,研究员。1943年出生十吉林省吉林市,1965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