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了水资源环境的概念,并尝试利用水资源环境的观点透视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合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及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可持续空间,对受损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和实行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先原则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对策,以实现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
摘要:以三峡库区移民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为框架,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驱动力-过程系统-系统输出各个环节的变化。移民区典型小流域-曲溪小流域,受淹没、移民 2个驱动力的作用,耕地、经济林、植被、水、栖息地等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系统的粮食、能源、教育需求也随之而变,在内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导致系统输出为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等。通过对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重建山地生态系统,加强坡耕地退耕还林对策研究等生态环境对策,以此缓和人地矛盾,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入手,主要对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由于水资源变化引起的退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植物系统的逆行演替与环境退化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
摘要:主要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评估模型的研制方法和途径,并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并建立了深圳市水土流失综合评判模型。最后以该市城市水土保持系统作支持,进行了模型应用分析,从而使该模型为城市水土流失实时评估和预测创造条件。本研究为城市水土流失评估方法研究提供了经验。
摘要:在对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43条典型泥石流样沟。在1∶10000地形图及卫片上进行了形态要素量测,应用流域地貌分析原理,对所有样沟各形态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认为,人为泥石流沟道地势比沿程变化特征为,以形成区比降最大,区别于自然泥石流沟道;沟道分区面积比以汇水区面积最大,明显区别于湿润地区;流域形状以扇形为主,沟道给养面积较大,崎岖系数不太大是半干旱地区人为泥石流沟道的独特之处。
摘要:通过对乾县试区土壤定点培肥试验地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分析测定,得出连续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各级团聚体及微团聚体数量与组成差异明显。与对照相比,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有机质、10-250μm微团聚体和 >0.25mm团聚体不断增加,<10μm的微团聚体含量有下降趋势;土壤分散系数减小,结构系数增大,土壤容重降低;特别是施高量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0.25mm团聚体和 10-250μm微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与 <10 μ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线性相关。
摘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侵蚀模拟实验大厅自1992年竣工以来运转正常,在降雨面积之大、降雨强度调节范围之宽、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之接近程度、以及自动化控制程度等方面,目前均为全国之最。在土壤侵蚀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论述土壤侵蚀模拟实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有关模拟降雨装置 (包括降雨喷头、供水管网等)的设计依据、选型和布设安装等情况,并介绍了模拟降雨的基本特征。
摘要:阐述了低丘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减缓季节性干旱影响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和建议。试验结果证明,在丘陵缓坡地下部打井、建蓄水池、营建农田防护林、等高种植、修梯田、轮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摘要: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对其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的基础、目标、战略及其发展阶段,总体结构 (包括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投影方式、数据层的组织),和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数据标准与元数据体系、数据协调与集成方式、空间尺度的转换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摘要:介绍了国外岩石边坡生态护坡目前研究的3种新型生态材料,护坡施工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护坡效果,以便为国内岩石边坡生态护坡材料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国内的岩石边坡生态护坡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要:根据渭北旱塬自然经济特点,提出了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增产新途径-农田高效优化种植模式 (以双元覆盖小麦为主)。通过 4a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较对照增产小麦62 .92%;复种黄豆增收 1500~ 2250 kg/ hm2,较对照增产 100%。该模式的聚水、保墒、增温和促进有机质矿化、增加土壤养分效应显著,可使土壤水、热环境改善,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摘要:从小流域治理的整体角度介绍了山东省平邑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1985-1997年)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十几年来的治理经验,分析了综合防护体系近几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摘要:通过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及影响因素,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水资源的可供给性、水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
摘要:合理高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不易利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在陕西省“窖灌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对蓄水设施的修筑、运行、维护及水质、雨水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该地及整个渭北地区雨水集流灌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摘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闽江流域气象、地质、土壤、水文和森林资源等资料,揭示了闽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花岗岩发育的土层易遭侵蚀,红壤分布区抗冲蚀性弱,长柄状扇形水系,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利于汇水,不利于排水。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保土蓄水、阻洪滞洪能力下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强度,使河床抬高,堤防脆弱,流域蓄洪行洪能力降低,是福建省自然灾害 (特别是洪灾)频发地区之一。
摘要: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丰沛的降雨和频繁的暴雨,以及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强大的侵蚀潜在动力;抗侵蚀性较弱的地面组成物质,特别是花岗岩和紫色岩风化壳及其土壤,是造成土壤侵蚀特别严重的内在原因;而社会经济环境特点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强度增加,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导致其中植被破坏,是造成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子。侵蚀坡地植被的重建必须遵循地带性和群落演替规律,着眼于建立地带性森林系统;进行开发性治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提倡果园园面的绿肥作物或牧草的生长,控制土壤侵蚀,同时实现果草牧结合,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