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4):1-6.
摘要:分析了改良前后半湿润沙荒地的机械组成、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半湿润沙地改良后,0~100cm 土层的细沙粒和粉沙粒数量增加, 粗沙粒数量减少; 土壤抗风蚀性增加6~10倍; 土壤保水性能大大增加; 壤质沙土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50%~100%; 有机质增加了1~3倍。证明了半湿润风沙土地逆转的可能性。
1998(4):7-11.
摘要:土地退化是当前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晋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特点、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土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1998(4):12-16.
摘要:根据对息烽县生态环境现状及人为活动的实际调查结果,分析了贵州省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人为活动的特点,探讨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1998(4):17-19,41.
摘要:膨胀土地区因其土质的水敏特殊性,基本农田建设的指导原则应是:采用旱作反坡梯地,排水固坎工程与生物措施并重。结合野外调查的实际经验,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对膨胀土地区土坎梯地的规格、尺寸、构造等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
1998(4):20-22.
摘要:根据对淤地坝的结构特征及运用状态的分析,认为确定淤地坝浸润线的合理模型应为透水地基上均质土坝在具有水平上游承压坡的渗流模型和具有垂直承压坡的渗流模型的叠加,其解可按前苏联科学家涅里松—斯柯尔尼亚科夫的2种典型公式叠加计算。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1998(4):21-26.
摘要:从分析珠江三角洲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土壤类型图入手,指出了该区目前土壤类型图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与广州省土壤分类系统的差异,由此提出更新土壤类型图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更新土壤类型图,建立土壤类型数据库的方法和过程。
1998(4):31-36.
摘要: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和对卫星影像的解译分析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呼伦贝尔盟土壤侵蚀普遍发生,且极为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地力下降,环境恶化,也引起了边境附近严重的国土流失,值得高度重视。该区存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3种类型,是中国侵蚀类型最全的地区。应通过加强宣传和执法工作,加强国界河流的护岸工作,调整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保护国土和其它自然资源,促进该区的经济发展。
1998(4):37-41.
摘要:该文结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例,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中资源环境条件的分析评价、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综合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
1998(4):42-45.
摘要:在分析陕南嘉陵江流域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成效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认为,欲兼顾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土地利用调整的方向应为:狠抓坡改梯,兴修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综合利用资源,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在具体操作时,坚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并合理利用荒山荒坡,提高土地利用率。
1998(4):46-49.
摘要:结合河北省实际,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指出水土流失治理是山区生态农业的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其基本形式,是下游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1998(4):50-52,62.
摘要:系统论述了陕南秦巴山区野生刺梨的种类构成、分布、适宜生境,绘制出该区域内野生刺梨的分布图,并首次对该区域未来刺梨生产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区划。
1998(4):53-56.
摘要:青海省东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水资源贫乏。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的推广,解决了干旱山区有史以来无水灌溉的难题。雨水的集蓄包括汇集和贮蓄2个环节,雨水的汇集应遵循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雨水的贮蓄应以水窖贮水为主。雨水的利用包括人畜饮水,发展庭院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节水林业、旱作农业等方面,它是一项多功能、少投入、高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是干旱山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
1998(4):57-62.
摘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建立的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过程。该方法利用10项环境背景指标来分析流域的总体质量或功能水平,10项环境趋势指标以及9项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指标来分析流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通过这些指标体系所揭示主要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