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1-6.
摘要:根据河北坝上地区风蚀耕地近地面风蚀物及相应土壤表层样品的野外采集与室内分析结果,风蚀物含量随高度呈指数函数规律减少。与相应土壤表层相比,风蚀物中细砂级以下颗粒,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增加。随着输沙量增加,风蚀物中粗颗粒(沙粒)含量增加,而细颗粒(粉砂和粘土)含量减少,随之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也减少。随着高度增加,粗颗粒含量减少而细颗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加。因而在输沙量增加时,会有大量的细颗粒和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此外,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地表状况影响输沙量,进而影响风蚀物理化性质
1997(1):13-17.
摘要:该文系统分析了陕西省气候资源状况,估算了气候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分析了气候资源利用状况。并以粮食人口承载力指数作为判别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标准,对全省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这将对该省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1997(1):18-21.
摘要:通过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对新修梯田施肥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得出:1.不同施肥处理以有机无机配合的产量最高,其次为氮磷配施,单施磷肥产量与对照相当;2.植株生物学性状对不同肥料的反应与产量趋势一致。因配施可增加作物茎叶量,进而提高生物学产量;3.新修梯田增加施肥量,尤其是有机肥用量,并注意与化肥合理搭配,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主要途径
1997(1):22-26,31.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因有丰富的水土资源,特别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得名“聚宝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牧业生产条件发生异常变化,造成流量减少,水位下降,风蚀加剧,沙漠化扩大等。不仅直接阻碍着海西州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而且也给盆地资源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开发利用盆地资源,振兴青海经济,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应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以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为准则,保护森林和沙区植被,以生态工程为原理,加快西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适地适树营造农牧防护林,封沙育草,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建立健全预防监督组织,群、专共管等,则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1997(1):27-31.
摘要:该文简要论述了地面覆盖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其保水增温效应。结合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阐述了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今后该区覆盖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提出土壤覆盖、秸秆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在黄土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覆盖技术类型
1997(1):32-33.
摘要:我国高原、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地势高,坡度大,是形成土壤侵蚀最基本的潜在因素
1997(1):34-36.
摘要:A Survey of the Hill sid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 ization in China
1997(1):37-42.
摘要:该文在总结近年来试验研究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宁南山区高效果园建设的技术措施:即选用名优品种,采用无病毒苗木建园;壕沟栽植;合理密植;覆盖地膜;嫁接改良;节水灌溉和分区发展。应用上述科学技术,高效果园建设前景乐观。认为,宁南山区各地、县领导将发展果树生产,开发果品经济作为发展贫困山区经济的战略设想,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最后提出了在宁南山区建立梨、苹果、仁用杏三大果品基地的建议
1997(1):43-46.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种叉式灌木生物量非破坏性测量板的试制与应用结果。试验证明该测量板高度与柠条的各个生物量指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可以用该测量板对柠条生长过程进行非破坏性连续测定,而且操作简单,效率高
1997(1):47-47,21.
摘要:该文简要地介绍了芦笋的特性和其特殊的营养保健成分,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水保效益。笔者认为在黄土高原应加速发展芦笋水保经济植物
1997(1):48-51.
摘要:该文论述了规划设计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规划工作:1.搞好区域规划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2.搞好预防监督规划;3.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4.搞好水土保持产业和行业脱贫致富规划。同时,笔者还对建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体系,搞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谈了具体意见,并指出: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97(1):52-53.
摘要:以“生态适度人口”与“人口理论最大承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人口与粮食生产的问题,强调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节约资源,控制人口盲目发展,实行农业集约经营,以达到使我国的农业不出问题
1997(1):54-56,46.
摘要:雨水资源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农田生产的主要水源。该区域年均雨水(443mm)总量2757亿m3,是当前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量的9.2倍。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失多变”,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严重,降水利用率40%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仅3.0~4.5kg(hm2·mm).人工收集与调配利用雨水,是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的一个结合点,是节水农业的一项工程。雨水收集可减轻水土流失,在作物受旱缺水时补充灌溉增产明显,可使降雨叠加增效。人工收集利用雨水在西北历史悠久,有坝、塘、池、井、窖和隔坡梯田等形式,但未形成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在技术上,集流、贮水和高效用水三个环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1997(1):55-62.
摘要:黄土高原旱坡地的降水分配大致如下:地表流量<5%~10%;地面蒸发量45%~50%左右;植物蒸腾量,45%~50%.旱坡地的水土保持不应仅考虑地表径流的入渗拦蓄,更应重视减少地面蒸发。“地面覆盖十生物蓠”旱坡地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面蒸发,控制水土流失,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投入少、见效快、适宜大面积推广。
1997(1):63-63.
摘要:水土保持专家介绍我国着名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学专家景可研究员景可研究员,男,江苏丹徒人,九三学社社员,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景可同志30余年来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从事过工程地质地貌,地震地质,河谷地貌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