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3):1-5,16.
摘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 也是陕西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文全面分析了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三大区域农村经济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 找出了制约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并提出了加速经济发展的对策。
1996(3):6-10.
摘要:为适应今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 必须强化经济问题研究。为此, 笔者分析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所处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
1996(3):11-16.
摘要:全沙含量在线监测是根据置换称重法的原理, 通过特殊设计的传感器与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测量方法, 具有测量范围宽, 适应流量下限低, 测量精度不受泥沙粒度的影响, 并且具有自动按时间顺序记录含沙量变化全过程的特点。是目前降雨侵蚀实验中的理想装置。
1996(3):17-22,26.
摘要:1992~1994年期间, 围绕整治生态环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中、低产田改造的深入研究。通过生态-生产-科技的密切结合, 使面积为1.2km2的红泥河流域, 在生态系统结构、农田生产功能以及流域经济效益上, 都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在此基础上, 指明了进一步改造农业中低产田, 提高农田生产效益的方向和措施。
1996(3):23-26.
摘要:该文运用线性模型理论, 对黄土低山丘陵的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综合研究, 找出了影响抗蚀性的主导因素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抗蚀性大小的影响, 并建立了土壤抗蚀性预测模型, 为黄土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6(3):27-31,60.
摘要:该文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北水力侵蚀区、风蚀水蚀交错带及风沙边缘区的风蚀能量、水蚀能量及地形附加侵蚀能量。结果表明:在风水蚀交错带, 在降雨侵蚀能量的基础上, 由于风蚀能量的迭加, 加之地形附加侵蚀能量也较高, 使风蚀水蚀交错带成为黄土高原的高侵蚀能量环境区和潜在侵蚀强度较大的地区。随着向风蚀区的过渡, 侵蚀能量逐渐增大。同时表明, 下垫面条件的脆弱性是该区土壤侵蚀严重的根本原因。
1996(3):32-36,43.
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该文提出了评价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数学方法, 并对黄土高原105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进行了脆弱度指标计算。以脆弱度指标为依据, 对黄土高原105个县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分区, 按其脆弱状况, 划分为强脆弱区;中脆弱区;轻脆弱区3个区。因而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也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1996(3):37-43.
摘要:在自然环境恶劣,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 建造人工林生态系统工程, 本身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建造人工林生态系统工程与天然林比较起来时间周期是一分短暂的。为了短期内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就必须充分吸取和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共能性共生”机制, 减少抗生、竞争等不利因素, 使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最短期间达到稳定与高效能。因此, 它的结构与功能是这个人工生态系统成败的关键。由于我们人类过高的估价了自己的力量, 不按生态系统规律办事, 结果有大量的先例以失败而告终。例如黄土丘陵区大面积的杨树上山造林生长不良形成“小老树”, 刺槐在高海拔区造林由于冻稍生长不良倒致死亡等……。
1996(3):43-48.
摘要:10年科技攻关, 王东沟小流域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历史上以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 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 现已发展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结构。农村产业三元结构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同步实现。
1996(3):49-52.
摘要:该文应用土壤水分平衡法对渭北东部旱地小麦耗水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291.5~365.9mm, 水分平均满足率为64.9%;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小麦产量与农田蒸散量的数学模型。提出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应用抗旱制剂等旱作农艺措施。
1996(3):53-60.
摘要:在海原试区土地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质量的特点和差异性, 进行了土地类型划分, 并阐述了各种土地类型的形态特征和生产性能。经过调查分析, 掌握了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揭示出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 根据区域土地质量特点和植物的生态条件提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和实施方法。
1996(3):61-63.
摘要: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中的浅山地区,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失调, 农业生产滞后,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生活贫困。实践证明, 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 是防止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措施, 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 是彻底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增产增收, 治穷致富的必由之路。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