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6-10.
摘要:在分析黄土地貌分区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 讨论了递加侵蚀规律。认为, 现代加速侵蚀量等于现代自然侵蚀量与递加侵蚀量之和。同时从理论上阐述了控制土壤侵蚀的基本原则。
1996(2):11-16.
摘要:丝织品销售量在国内外市场呈上升趋势, 我国近年蚕丝出口创汇30亿美元, 占世界贸易量的40%。陕西丘陵山区以陡坡灌桑垄槽栽培新法在25°以上退耕坡地植桑, 每hm2产桑叶900~18000kg;每hm2养蚕15~30张, 产茧450~900kg, 每hm2桑年获利3000~6000元以上;水土保持效益6000~12000元。陕西省有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25°以上陡坡应退耕坡耕地9.22×105hm2, 可发展4.33×105hm2灌桑垄槽桑园, 亦不与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争地, 农工商利税可达1.53×1010元, 在为国家创汇的同时, 可获2.6×109~5.2×109元的水土保持效益。
1996(2):17-23.
摘要:以典型风沙土为实验材料, 通过风洞模拟实验探讨了风沙土水分含量对临界风蚀风速及风蚀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土临界风蚀风速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风蚀率(风蚀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二次幂函数减少。综合的风沙土水分抗风蚀模型可以表达为E=A+B(V/M) ̄2其中, E为风蚀率;y为实际作用风速;M为土壤含水率。
1996(2):24-28.
摘要:根据1992~1994年的定位观测资料, 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砂壤土在3种利用情况(柠条灌丛、农田和天然荒地)下的土壤有效水分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循环的特点、类型及其补偿、消耗规律等进行了研究。
1996(2):29-31.
摘要:通过模拟试验及15N追踪技术, 研究了CCC(氯化氯代胆碱)浸种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水肥效应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1%CCC浸种可使土壤深层(70cm以下)根的重量增加86.4%, 并可提高旱地小麦再生新根的能力达20%以上, 对追施氮肥的利用能力较对照高20%, 产量提高了16.4%。可见对旱地小麦使用CCC浸种, 不仅可以提高小麦利用土壤深层储水的能力, 同时能增强春季降水后再生新根的能力, 是提高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水肥利用率的一条新途径。
1996(2):32-37.
摘要:在相同条件下, 对比研究了人工模拟降雨小区(2m×2m)和用大型抗冲槽(10cm×20cm×10cm)测定的土壤侵蚀量、产沙过程及抗冲性异同。结果表明在0.65mm/min和0.84mm/min雨强15min冲刷时间内, 大型抗冲槽侵蚀模数为人工降雨小区的200~400倍, 但二者存在一定量关系。抗冲槽侵蚀过程与人工降雨小区呈相反趋势。径流深为小区的50~145倍, 单位径流深引起的侵蚀模数为小区的5~7倍(裸地)和1.8~4.5倍(人工草地)。本文分析了二者侵蚀过程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还发现大型抗冲槽与小型抗冲槽所测侵蚀模数存在定量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小型槽可以取代大型槽进行抗冲性测定。
1996(2):38-42.
摘要: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油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油松是对气候因子反应敏感的树种;气候因子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影响油松树高、胸径、材积连年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分别为:降水量和≥10°积温;降水量、≥10°积温和光照时数;降水量、光照时数和≥10°积温。
1996(2):43-48.
摘要:在评述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能量投入产出现状和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 分析了研究地区基本自然条件和能量投产情况, 并制定了该区小流域能量流分析程序, 包括确定范围、划分和调查子系统、能量计算、指标分析及能流图绘制。以黄家二岔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设定了小流域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能量流分析方法。
1996(2):50-54.
摘要:在黄土高原沟壑区, 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中, 地形、土壤因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土壤水分的影响, 而土壤水分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在气象因子对刺槐生长的影响中, 水分类因子作用大于热量类因子。
1996(2):55-57.
摘要:在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的渭北旱塬所进行的试验表明:经历冬、春干旱危害的小麦, 分布在耕层以内的密集的根都枯黄萎缩, 报表皮细胞全部破皱剥落, 完全丧失了吸收功能, 只有输导组织仍然健全。分布于土壤深层的根由于所处土层较上层湿润, 具有吸收能力, 但由于其根量比上层少得多, 加之深层土壤含养分少, 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难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所能获得的产量很低。返青期至拔节期降水(≥20mm)后, 耕层已损害的根虽不能恢复其吸收功能, 但可通过再生机制产生新的次生根以恢复其吸收能力。此时根系具较强的补偿吸收能力, 结合春雨追施N肥, 可提高旱地小麦对水肥的利用效率。
1996(2):58-63.
摘要:该文简述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从1993年实施二期工程以来, 由于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重视, 治理的质量、规模、标准不断提高, 效益更为明显。同时分析了重点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在此基础上,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从而对今后的重点治理工作和经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