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3-10.
摘要:我国水土保持规划治理的历史, 源远流长。作者结合自身的参与经历, 回顾了建国40余年来的研究进展与评估:土地分类的系统化、学科化;土地合理利用配置的镶嵌模式;人-地-物经济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法;遥感在土地资源清查及治理监测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等。在展望中, 提出水土保持规划应是山区扶贫和奔小康的经济、社会、科教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水保科技工作者应面向世界, 特别是面向南半球, 走出国门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1996(1):11-14.
摘要:通过对土壤侵蚀环境及侵蚀类型空间特征的分析, 划分了我国水土保持类型区, 依据土壤侵蚀强度、危害性及水保效益等进行了水土保持评价并编制了《1:1500万中国水土保持图》,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土保持的宏观规划进行了讨论。
1996(1):15-18.
摘要:水土保持规划, 是基于水土保持基本理论, 融管理学、系统论、决策论等科学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应用性科学。系统论是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体系的核心。水土保持措施, 需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系统地、有机地配置, 不仅要因地制宜, 而且要因时制宜。规划区域与服务对象的差异, 决定了规划行为的阶段性。水土保持规划的范畴日益拓展, 大型建设项目区的规划逐渐上升为主体, 并且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采集手段、区划、预测与决策技术, 面临新的突破。定量的、动态的分析手段是规划技术的发展方向。
1996(1):19-22.
摘要:该文对在水土保持规划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结合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实际和国外的一些做法, 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水土保持规划要注意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平衡,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界定范围亟待进一步明确, 水土保持工程标准应适当提高, 水土保持规划要做好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之间的衔接、还有编制《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规划设计手册》、增加水土保持规划内容和规范水土保持规划图例等。
1996(1):23-27.
摘要: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笔者重点研究了4个问题:1.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2.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启动问题;3.规划设计中对资源利用情况的确定;4.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中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机制问题。
1996(1):28-31.
摘要:该文在分析水土保持规划含义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对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和深度进行了研究, 认为规划单元范围面积大小、研究区域特征、规划任务性质要求、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经济状况等, 是宏观确定水土保持规划内容和深度的主要依据。
1996(1):32-35.
摘要:该文系统回顾了近些年来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情况, 指出当前规划工作在类型分区、资料获取、定额计算等方面缺少统一、明确的技术标准。从当前和长远考虑, 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各地规划工作经验基础上, 逐步研究制定一套内容系统、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方法明确、操作易行的规划技术标准。
1996(1):36-41,67.
摘要:该文以合理利用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为目的,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划分出3个区、7个亚区, 并简述了各区概况和土地利用方向。
1996(1):42-46,91.
摘要:该文针对区域综合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环境资源诊断, 土地资源利用决策等问题, 设计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专家知识模型。该模型在功能上通过数据字典和专家规则把数据库和图形库联结起来, 运算结果直接生成专题图和结果数据库, 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评价、资源诊断、土地利用规划等效率。设计过程中允许用户修改各项指标, 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扩大了系统的应用范围, 使模型在土壤侵蚀强度划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方面能够直接利用。
1996(1):47-53.
摘要:该文根据区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信息管理的需要, 面向生产, 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通用性原则, 在分析区域数据类型的基础上, 对区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空间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系统在功能上包括图形图像管理、属性数据库管理、数据地形模型、规划决策、典型工程设计、评价调控、应用模型等模块;在结构上, 可根据不同目的按行政区域、职能部门或流域进行信息管理。
1996(1):54-58.
摘要:陕西中部既是传统农业的发祥地, 也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该文在探讨该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的基础上, 选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了分区分类研究, 提出了该地区水土保持的目标与对策。
1996(1):59-67.
摘要: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县上黄村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拟定了该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总体构思, 农林牧优化配置方案及实施技术。经过13年的实践和监测, 获得了极高的可信度与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同时, 对黄土丘陵西部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1996(1):68-72.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建立该区域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王东沟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10年来成效显著, 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 小流域沟坡防蚀道路网建成, 粮食单产10年平均3750kg/hm2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0元增加到1313元, 水土流失量由原来的1860t/(km2·a)控制在800t/(km2·a)以下, 林草覆盖率由18%上升到39.5%, 综合治理的重点是全方位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塬区提高源面土地生产力, 拦蓄村庄、道路场院等非农田硬地面产流;在沟坡发展经济林果带, 建立沟坡道路防蚀技术体系;在沟谷建立水土保持林, 寓水土保持措施于小流域经济开发全过程之中,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1996(1):73-77.
摘要: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 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人口离散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模型群, 对安塞县的农林牧业、工交财贸、文教卫生、人口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动态仿真, 提出了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经1988年至1993年运转6年, 成效显著, 证明该规划切实可行。并介绍了实施规划的成效及实施规划的几点体会。
1996(1):78-85.
摘要: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中各试区的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和水利部及各地方政府的试点和重点小流域规划和治理的实践表明:为了加快治理速度, 取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规划中, 必须贯彻以强化降水就地拦蓄入渗为方略的8条指导思想。
1996(1):86-91.
摘要:该文结合榆林沟流域1993~2000年综合治理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就小流域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和协调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模型求解方法。
1996(1):92-96.
摘要:该文阐述了小流域多目标规划决策模型的建立、解法及多个规划方案的选定问题, 并通过举例分析, 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在小流域多目标规划方案选定中的应用, 为小流域的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
1996(1):97-101.
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规划设置的决策变量必须明确、具体且合乎实际, 有关梯田、各项生物措施和沟道工程等主要决策变量不能遗漏。优化模型有净效益、蓄水、保土和生态效益4个目标函数, 属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线性初始解法和约束法是求解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1996(1):102-108.
摘要:根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治理措施和生产状况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定量化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坡地面积、土地利用总面积、总投入、梯田或台地面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小流域总产值在1994~2000年间将以14.5%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比例分别是52.14%, 大于30%和不超过15%。
1996(1):109-110.
摘要:该文以白崖沟小流域土地及生物资源为单元, 探讨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 通过实施项目规划管理, 优化用地结构及农林牧内部结构, 合理配置用地, 发展以生物资源种植、加工为主的工副业, 从而使群众脱贫致富, 达到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治理方式。
1996(1):114-118.
摘要:该文以黄土高原为例, 概略地介绍讨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土保持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遥感资料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大大缩短了数据更新的周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水土流失数据处理和应用建模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多级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为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的建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1996(1):119-123.
摘要:该文就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约束条件的制定进行了详细介绍, 经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后, 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结论和修改意见, 以调整控制规划结构布局, 建立合理的农、林、牧、渔各业用地及发展比例, 以达最佳配置获取最大效益。
1996(1):124-129.
摘要:系统动力学(简称SD, 亦称动态仿真)是现代最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即模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是科学决策和预测的有效工具。该文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 论述了动态仿真的基本原理、水土保持规划中的SD建模方法和水土保持规划SD软件及其应用。
1996(1):130-135.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日益普遍。然而如何更好地把地理信息系统这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水土保持, 还需进一步研究。该文以柳叶沟小流域为例, 探讨了在水土保持中如何应用GIS进行小流域规划的方法, 使规划更符合水土保持的特点和需要, 同时还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规划实现规范化、科学比、现代化.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佳目标。
1996(1):136-138.
摘要:水土保持规划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是水保规划的一项费时、费工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以住常规的调查, 由于人为因素等偏差, 其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较差。该文介绍一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坡地调查的方法, 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6(1):139-145.
摘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建立一个适应小流域治理规划与管理需要的计算机服务系统, 能代替许多日常繁琐复杂的信息处理, 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缩短规划制定周期, 及时满足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以GIS工具软件包为核心、将地形图和相应的各种相关数据、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并作为基础数据, 并使这两大类数据建立起一个逻辑关系, 使社会、经济、自然、人为要素与空间坐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对系统管理的数据进行线性与非线性、动态与静态、多目标规划设计方案等, 并与专家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相结余, 形成一个土地资源信息系统(HHRLIS)。
1996(1):146-148.
摘要:该文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对县级水土保持规划的论证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运用整体性原理论证规划的系统观点, 用相关性原理论证规划的结合度;用有序性原理论证规划的层次结构;用动态性原理论证规划的进度安排;用分解综合原理论证规划的措施体系;用创造思维原理论证规划的先进性;用验证性原理论证规划的指标体系;用反馈原理论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1996(1):153-156,174.
摘要:土工织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有很强的透水性, 可用于水土保持工程中反滤排水。如果能够满足一定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材料。将发挥土工织物的透水、挡土、拦砂功能, 工程应用中施工简单, 节省投资, 经济效益明显,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筑材料。
1996(1):157-161.
摘要:该文以国家有关建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的法规为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开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和编制关键。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方案》应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以施工范围为核心的小区域性、实施单位的可操作性及对当地造成不利影响的补偿性4个特点。《水土保持方案》应包括施工区、影响区、保护区在内的防治范围。防治目标应为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原生地面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工程施工和运行得到安全防护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所促进。同时应以施工建设区、影响区人为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沙)漠化防治为重点, 并控制上游来洪、风口动力源、地表扰动和弃渣物质源。
1996(1):162-165.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是环境治理和改善的迫切要求, 它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举足轻重。分析认为, 水土保持方案较原来的水土保持规划更具有操作性、层次性, 以及投资的专一性和实施的同时性等特点。通过工作实践, 提出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基本程序。
1996(1):166-169.
摘要:该文简要地叙述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系统地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对城市化本身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详细地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预防水土流失的必要性、紧迫性。
1996(1):170-174.
摘要:宁南彭阳县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白岔村, 自1979年开始综合治理。“八五”开始依据生态学原理与系统工程的方法, 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设计。经过3年的实施验证, 于1993年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0%, 林草覆盖面积50%, 森林覆盖率19%;人均有粮400kg, 人均纯收入408元。全村97.2%的农户解决了温饱, 有13%的农户人均有粮超500kg, 纯收入超1000元。
1996(1):175-178.
摘要:实践证明, 进行以坡改梯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是砂岩山区“旱农”开发的最佳途径。按照目前旱作农业开发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 以及群众自力更生承包治理的承受能力, 坡改梯必须坚持施工方便、省工、省料、进度快的小型工程设计标准。通过在泰安市砂岩山丘区5年的试验, 结果表明:小型梯田可省工50%, 节省材料费40%, 治理速度提高近1倍;较坡耕地水保效益提高75%以上, 保肥效益提高85%以上, 汛期土壤含水率增加28%左右, 单位面积增产30%, 土地利用率提高40%。经济效益的增加, 调动了群众坡改梯的积极性, 试验期内试区辐射面积500hm2, 全市推广面积近5000hm2。
1996(1):179-179.
摘要:通过对小流域水土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农林牧副各业进行规划, 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其目的是确定小流域的生产发展方向, 以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土地生产力, 充分发挥小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立一个人工控制的、合理、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
1996(1):180-180.
摘要:该文对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各项措施所获取的林木产品效益、农业生产效益、减沙保土效益、水源涵养方面的效益、渔业生产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 得出规划治理的各项措施的综合效益。并用经济分析的理论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从静态、动态、灵敏度3个方面进行经济指标计算, 得出该治理规划经济效益高、风险小、规划可行的结论。从而对规划进行了验证, 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1996(1):181-182.
摘要:该文以湟水流域重点流失区水土保持规划为对象, 对综合规划中实行经济开发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流域水保规划中推行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 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区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项目区实行科学管理和控制, 在专项治理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规模效益, 以项目区的经济开发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 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1996(1):183-183.
摘要: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 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及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湖南省衡东县水保站通过在不同坡度、耕作措施、植被状况下设立降雨-径流-土壤流失观测试验小区进行观测试验的基础上,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再结合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 使该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