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1-7.
摘要:该文以黄河流域四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10年验收资料为基础,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区、各种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及保存率与保存年限、治理进度、治理造价的关系,并对提高治理措施保存率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为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及面上治理提供经验和依据。
1995(1):14-18.
摘要:该文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资阳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7种土壤试验小区,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了土壤抗蚀性能的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7种土壤的抗蚀能力大小依次为:冷沙黄泥>棕紫泥>红棕紫泥>灰色潮土>红紫泥>黄红紫泥>暗棕紫泥;(2)7种土壤的径流过程累积量与降雨历时、产抄过程累积量与降雨历时、径流过程累积量与产沙过程累积量之间均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以及6种土壤的土壤含水量与开始产流时间之间有非常好的曲线相关关系。
1995(1):19-22,58.
摘要:该文通过对黑方台黄土台缘滑坡进行深入细致的野外调查和测量、地下水观测、灌溉试验、水样和土样的物理化学分析,初步摸清了台缘滑坡的基本要素,分布特征、规模及危害,并查明了滑坡成因机制。据统计,该区有大小滑坡44处,1986年至今发生滑坡20多次,滑坡面积从0.2~2.5m~2不等。仅1989年以来,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平均每年近120万元。从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认为,该区台缘滑坡主要是由台面灌溉水下渗转为地下水,在台缘中下部以泉水形式溢出,或在砾石层底部和老滑坡底部出露,使砾石层底部泥岩被水浸泡软化成泥,当受压蠕动后便形成滑动带。有利的台缘地层和高陡的台缘地形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因素。
1995(1):23-28.
摘要:叶重、茎重、叶茎比及株高是沙打旺重要的形态学指数。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这些形态学指数与产草量的关系,并分析了水肥对这些形态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叶重增加产草量呈幂函数提高;茎重与产草量呈正比关系;随产草量提高叶茎比按负幂函数降低。株高随时间变化呈逻辑斯谛曲线,水肥对沙打旺株高、茎重及叶重呈显着正效应,尤以水分效应显着。
1995(1):29-31.
摘要:野生沙打旺是栽培沙打旺的野生生态类型,引种结果表明:野生沙打旺在年平均气温5℃、7℃、12.9℃的地区均能开花结果,其产草量和产籽量则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为解决生产上所需种子,可以在温度高的地区建立种子繁殖基地。野生沙打旺适于与禾本科牧草共生,可用以建立产草量高的人工混合草地。
1995(1):39-47.
摘要:该文以鲁山县清水河试点流域为例,对处于暴雨中心区基岩山地的地形、气候、暴雨特征、岩土性状及水土流失状况等,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暴雨条件下的沟道防护工程设计和治理开发途经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山区生态经济规律,建立以多年生经济植物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模式,重塑森林生态平衡系统,以实现基岩山区环境优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
1995(1):48-53.
摘要:位于黔西北云贵高原屋脊地段的贵州省毕节地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化、地力减退、下等田土增多,造成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分析土地资源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改造坡耕地,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调整用地结构和控制人口增长等防治措施。
1995(1):54-58.
摘要:该文通过对长江源头地区典型试点小流域--青海省玉树县盂宗沟流域泥石流成因的调查分析。认为造成该地区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除地质、地形、土壤、降水、植被和人为因素外,还与冻融侵蚀和降水形式关系密切,根据该流域泥石流的特征及危害,提出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使泥石流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1995(1):59-63.
摘要:该文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出发,探讨了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步骤、技术措施及综合治理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探索出高寒边远少数民族牧区脱贫致富的途径,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1995(1):64-65.
摘要:我国着名水土保持专家周佩华研究员周佩华研究员,河北省霸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54年毕业于河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40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水土保持科研第一线工作,从未动摇,对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