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6):1-4.
摘要:气候较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和黄土高原厚度关系密切。森林植被分布于基岩山地和薄层黄土区,黄土有效水孔隙度高,水分入渗浅,土壤蒸发消耗水分较多,厚层黄土区的土壤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植被的需要,因此厚层黄土区无森林植被分布。基岩山地和薄层黄土区的植被恢复可以林木为主,厚层黄土分布区应以浅根草灌为主。
1994(6):5-8,18.
摘要: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山多地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障碍着区内经济的发展,区内开发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搞好:1.协调山─林─地─人的关系;2.调整粮食─林牧─副渔关系;3.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4.提高生态─经济─杜会效益。
1994(6):9-15.
摘要:该文从“人均纯收入”这一主要小康量化指标入手,通过对黄河流域四大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所列315条重点小流域的调查分析,表明:经过一期工程的10年治理,重点治理小流域,一方面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笔者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等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1994(6):16-18.
摘要:经济问题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分析了水土保持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构想。
1994(6):19-22,61.
摘要:该文基于野外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天然降雨因素及地面坡度对片状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映降雨特性的指标E1-30和综合反映降雨和地形因子的指标径流势能Ep是影响片蚀显著的主要特征因子。通过分析,提出了具有物理概念的片蚀模型,这为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坡面土壤侵蚀整体预报模型提供了片蚀建模的分析依据。
1994(6):23-30.
摘要:该文应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试区3种不同立地农田生态系统春小麦N、P施肥效应方程,建立起不同适宜性的施肥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N、P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计算出不同农田的最佳施肥量.以低位梯田为例,计算出不同产量下N、P肥的用量及最适配比.
1994(6):31-40.
摘要:崩岗是广泛发育于华南红色风化壳坡地上的各种崩陷地形,其危害性很大。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条形崩岗,叉(分支)形崩岗、瓢形崩岗、箕形崩岗和劣地崩岗等几种类型。其形态演变过程经历了前期的水蚀为主阶段,以及后期的重力侵蚀为主阶段。崩岗的侵蚀过程包括沟墙(特别是沟头沟墙)的后退作用,以及崩积体的再侵蚀过程。崩岗的发生与下述几种情况有关:红土的机械组成特征,以及与水作用发生的变化;风化壳内的各种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大暴雨触发作用以及各种地形要素的影响等。
1994(6):41-47.
摘要:该文利用盆栽试验结果,通过分析糜子在不同生育阶段受不同强度干旱的产量反应,得出:糜子各生育期的受旱缺水指数r_i,减产指数Ri,及产量反应系数Kyi.认为糜子在灌浆期对干旱敏感性最强,此阶段受旱,日减产率最大,水分生产力最低,灌水效果最佳.拔节+扬花期产量和干旱之间的反应最弱.糜子生育期耗水以分蘖期最多,占总量的28.6%,正常供水盆栽全生育期耗水185mm,不同干旱强度下为167mm.水分生产力平均约0.5kg/mm.并用ri、Ri、Kyi对生产中的估产模式、及产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良好.同时还对生物产量反应进行了分析.
1994(6):48-52.
摘要:黄土高原的面积占陕西省总面积的45%,在黄土塬边地段,滑坡、崩塌灾害活动频繁,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笔者对黄土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黄土地区滑坡的形成因素及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出了黄土地区滑坡的防治对策.
1994(6):53-57.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土地资源的优势,加快山区经济发展速度,从1990年起,引石榴进山上坡.历时4年,完成了山地石榴栽培技术试验与蓄水保土效益分析,并探索出石榴败育花的成因和提高座果率的途径,以及提高石榴品质,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全市发展山地石榴2.7万亩,1993年鲜果产量63.23万kg,实现经济效益307.2万元.
1994(6):58-61.
摘要:该文概述了河北省滦平县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危害,回顾了40多年来经过艰苦努力走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正确道路。探索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果、粮、草、药立体开发,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于一体的治理开发模式。几年来经过综合治理的13条小流域,已经初步取得可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项效益。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