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矿尾矿库坝高库大,尾沙粒胶结性很差,十分松散,抗蚀能力极弱,在风力和径流作用下,风蚀、水蚀交替发生,坝坡侵蚀模数平均高达8万余t/(km2·a),库内风蚀模数3~4万t/(km2·a)。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面蚀、沟蚀,直至垮坝成灾。保持尾矿坝体稳定和各子坝坡、坝顶的完整,是尾矿库尾沙安全存放的关键,从建库初期必须重视坝体结构、子坝护坡护顶及尾矿库保护等各项防蚀措施的建设。覆土利用是根治库区尾矿侵蚀,变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在同类或类似矿区应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该文将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地理单元,对区域的土壤侵蚀方式、程度、特点和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综合分析,并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风蚀沙漠化,以及环境污染等,进行了趋势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摘要:子午岭是黄土高原地区残存的较大天然次生林区,亦是国家划定的水源涵养林区之一。该区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加之人类生产活动日益加剧,以及某些时期政策上的失误,管护措施不严,造成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的综合功能不断下降。为此,建议:应将该区尽快列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摘要:截止1990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522座,塘坝2666座,引水灌溉面积45.0万ha,水平梯田、人工林、人工草有效保存面积分别为3893.0km2、3407.9km2和1085.7km2,治理总面积8466.7km2,治理度19.0%。流域近期规划水库达到590座,淤地坝可淤地面积2333.3ha,治沟骨干工程蓄水能力20061万m3,引水灌溉面积70.78ha,治理总面积15921.3km2,治理度36%。流域远景规划治理总面积40214km2,治理度80.4%。采用水保法分别计算1970年至1990年,1990年至近期,近期至远景期各项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量及综合减水减沙效益。经推算现状:综合水保措施减水效益为28.71%,减沙效益为30.9%;近期:综合水保措施减水效益为32.0%~60.5%,减沙效益35.3%~84.0%;远景:综合水保措施减水效益为32.5%~40.7%,减沙效益为60.0%~87.0%。在近期和远景期分别遇丰、平、枯不同降水年份,渭河流域水沙趋势将发生显著变化。
摘要:通过对松花江沿岸二级阶地沟蚀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摸清沟蚀现状,分析了沟蚀的成因、危害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摘要:该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间歇入渗减渗的内在机理,以大田实测资料验证了致密层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性,对间歇入渗条件下水力传导度减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可为进行间歇灌溉灌水技术的研究者和用水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该文根据颉河流域三关口水文站25年(1966年至1991年)的观测资料,应用建立的自回归模型,对枯季径流总量及各月平均流量进行预报,明显提高了预报精度。
摘要:该文论述了乌江流域(四川部分)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和成因,并从生态效益出发提出了水保林水源林立地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同时,以大地貌、水土流失程度为依据,将乌江流域(四川部分)划分为四个不同立地区。
摘要: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71%,土壤侵蚀模数由1979年以前的年均16279t/km2,减少到“七五”期间的2330t/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泉家沟还存在牧草面积不稳定、低效益林地需要更新改造、水保工程措施需要管护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调查研究,提出了彻底转变偏重水保效益的观念,加强科学治理,调整服条机能,变无偿投入型为有偿服务型等解决途径。
摘要:该文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恶化的原因。提出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战略;发展教育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建设自给型谷物乔材业,水保型草灌业,商品型牧果业是发展该类型地区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摘要:日本以占世界0.3%的国土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5%的人口,主食大米自给有余,这在世界农业中,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中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基本相似,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0%左右,而且,都是实行精耕细作制度,靠复种、施用有机肥,搞好田间管理来提高产量的传统农业为基础。因而,日本在现代农业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