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5):1-4.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开发已是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缓和土地压力的途经,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沟坡应在优化生态环境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该文以长武王东沟试验区为例,论述了沟坡开发中的水土保持和农业基础设施,即水、田、果、林、路五项子工程的配套建设。
1993(5):5-8.
摘要:王东沟试验区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沟坡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市场经济机制调动群众对整个沟坡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在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的同时,使群众走向富裕道路,已成为周围地区的先进典型。
1993(5):9-12.
摘要:该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土地经济学特性(土地肥力、报酬递增性、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等理论及长武王东试区土地资源背景,论述了王东“八五”期间土地利用规划的要点:1.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2.适度发展果园;3.加强现有林的抚育,增造灌木林;4.维持一定的牧草地面积,提高产草量;5.控制塬面村庄扩展。
1993(5):13-16.
摘要: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气候温暧,雨量适中,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平坦的塬面历来是陕甘两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占该区土地总面积50%~70%的沟壑地带如何增加产值,提高效益,长期以来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根据黄土塬区沟壑内不同地形部位自然资源的特点提出:1.充分利用梁坡与沟坡上已平整的梯田,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果业;2.扩大经济林与用材林的比重,改变林、树种单一的现状;3.用皆伐萌蘖更新技术将低产的刺槐防护林更新为速生丰产林;4.适当发展饲料林、合理利用林下饲草资源,解决好林牧矛盾。黄土塬区的沟坡开发若按上述建议实施,必将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成倍增长。
1993(5):17-21.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渭北塬区春玉米进行旱作产量潜势和水肥效应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丰水年份春玉米产量潜势为603.6Kg/亩,产量潜势系数为1.0,自然降水可完全满足春玉米生长需要。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人工田间供水(以提高土壤水分水平)会导致水分利用率的降低,但不会造成减产。相反,无论在何种水分条件下培肥地力,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春玉米产量,还能明显提高水分利用率。
1993(5):22-27.
摘要:该文以长武王东试区苜蓿为例,根据草地生产力形成机制。结合一系列试验数据,探讨了人工草地生产潜力及其载畜量的估算方法。通过剖析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过程,量化了各种生态因子的产量效应,指明了提高草地生产力及其载畜量的有效途径。
1993(5):28-33.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宜刺槐的生长。然而,沟壑内地形较为复杂,刺槐在不同地形部位栽植后,生长量差异极大。由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刺槐林地的生态分析表明:1.导致不同生境之间立地条件差异的首要原因是水分因素;2.立地条件对刺槐生长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坡位与坡向;3.根据沟壑内不同地形部位的水分生态条件,应对陡阳坡上部的刺槐林进行更新改造,并加强培育沟谷和沟坡中下部土地上的速生林。
1993(5):34-38.
摘要:该文以长武王东试验示范区为例,将地块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中信息采集与存贮的基本单元,对地块的形成、分类、地块图的编制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如地块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地块图的显示内容、地块图的稳定性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1993(5):39-43.
摘要:以大官杨,新疆杨为主的塬面农田防护林可有效的削弱风速,最佳防护区在树高的3至7倍处。林带在春季无叶期可提高农田表面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夏季可降低气温,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林带两侧有效防护区内冬小麦与春玉米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同时在林带附近存在严重的胁地现象,尤以树高1倍范围内较明显。胁地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根系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和养分,以及树冠遮荫引起日照减少、光照强度减弱及小气候的变化,以致造成农作物减产。
1993(5):44-48.
摘要:该文从果树生长发育、果园土壤水分性状、水分贮量、水分消长等方面评述了果园深沟施肥技术措施,并提出了在旱作果园推广深沟施肥技术措施的具体建议。
1993(5):54-57.
摘要:该文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特大干旱年份,磷肥肥效显著,氮肥肥效受抑。与一般年份截然相反。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与氮、磷的生理特性及吸收机理密切相关。
1993(5):58-61.
摘要:该文在分析大量试验资料后指出: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冬小麦产量与播前底墒相关性强,其相关系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分别为:中肥处理0.677;高肥处理0.742;单施氮处理高达0.960。因而得出的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底墒与冬小麦产量关系图,可用于冬小麦产量趋势预测及建立数学模型参考。
1993(5):62-65.
摘要:长武县由于人多耕地少,沟坡多塬面少,扩大塬面苹果栽植面积,加剧了苹果与粮食、烤烟生产争地的矛盾。王东沟试验区提出栽植沟坡果园优于塬面果园的规划,并取得比塬面高效的成功经验,应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1993(5):66-70.
摘要:该文以不同水分处理玉米模拟土柱试验结果为根据,既定性又定量地阐述了叶面积、株高、体积及密度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及各自的时间动态;相对生物产量、相对经济产量与无量纲土壤湿度的关系;经济产量、水分生产效率与耗水量的关系。
1993(5):71-77.
摘要:通过对长武塬区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1991年在长武塬区及其相似类型区所发生的干旱为六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笔者运用“底墒—生育期降雨—产量反应型”对该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翌年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来年小麦亩产上限为150kg,下限为100kg,较高产年减少55%~70%。
1993(5):78-82.
摘要:该文通过8年的小麦连作定位施肥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施用不同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M、NP、NPM施用能够稳定增产,增产幅度为49.4%~141.6%,以NPM配施效果最好,其次为NP配施;2.M、NP、NPM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NP配施影响不大),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无机磷组分的含量。N.P单施,只增加土壤相应元素含量。3.在生产中,要提倡NPM配施,在有机肥短缺时,也应做到NP配施。这样才能实现高产培肥的目的。
1993(5):83-87.
摘要:长武王东试验区,“八五”期间,在继续完善和实施“七五”建立的沟坡开发模型中,以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为攻关目标,加强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水土保持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已初见成效。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业后劲增强。目前,王东试区已成为当地农林牧等业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
1993(5):88-91.
摘要:日本在山区开发上有法律法规导向,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政府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山区建设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这对我国黄土高原在政策、资金、人才、市场、服务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开发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993(5):91-91.
摘要: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简称“长武生态站”,属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设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一个基本站。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武生态站位于陕西省长武县洪家乡(312国道西兰线201km,与甘肃省泾川县毗邻)。生态站中心任务是研究
1993(5):92-95.
摘要:日本农协是与日本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组织。为日本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它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993(5):96-96.
摘要:高继善先生,陕西省华县人,生于1917年,现年76岁。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1944年参加水土保持工作。1944年至1952年在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从事试验研究工作;1953年至1986年在甘肃省水利厅从事水土保持科研管理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副总工程师。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