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实践和野外实地考察资料及经验,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对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有四个方面:1.当前防治土壤侵蚀工作的战略部署不统一,攻关目标不明确;2.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上未能和实际情况相一致;3.总结经验的思想和方法需进一步提高,增强科学性;4.对当前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土地整治的建议。
摘要:该文论述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并对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作了分析。同时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及效益作了评价。最后笔者提出了以法防治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摘要:作者于1991年10月对美国小流域和农业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小流域治理和农业生产上的特点。认为,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因而区域开发的规划、目标、方法和模式显然不同。因此,应该尊重我们自己的经验,走自己的科研和治理道路。
摘要:黄河中游半干旱带形成于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特征随之出现。其主要特征是:1.降雨具有集中性与波动性;2.地表组成物质结构松散;3.植被类型简单、盖度小。而由侵蚀环境所引起的侵蚀产沙特点是:1.侵蚀产沙类型复杂;2.产沙地层多样性;3.产沙具有集中性与波动性。并指出:半干旱带的生态环境属性难以改变,但人们可以通过调整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来抑制侵蚀环境的恶化。
摘要:该文通过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入渗率,林地枯落物吸水量测定和林地人工模拟降雨的地表径流观测,对密云水库上游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效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具有明显的水源涵养效益,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效益高于人工林。并对土壤渗透时间与渗透速度,总渗透量的关系进行了曲线拟合,对影响林地地表径流系数的各因子作了逐步回归分析。
摘要:该文着重研究了人工与机械两种不同清淤方式的堆土对土壤入渗率、地表径流、抗冲性、抗蚀性等土壤侵蚀因子的影响。指出:人工清淤的堆土,土壤入渗率高、地表径流少、抗冲抗蚀能力强,且土壤侵蚀强度小;而机械清淤则完全相反。同时还讨论了上述两种不同清淤方式的利弊和土地利用等问题。
摘要:该文运用经作者修正的二维有序聚类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不同县市的农业资源指标分析,将延安地区划分为四个农业区域,针对各区的特点提出了治理措施,从而为该地区农业发展规划提供部分依据。同时,给出二维有序聚类方法的计算软件,为应用研究提供一类有效的工具。
摘要:该文概述了宁夏固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对其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宁南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科研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摘要:该文依据大量的水文及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滦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得出:1.滦河流域的水体污染主要是面源污染所致;2.滦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笔者根据这些结论,结合承德山区具体情况,从宏观上探讨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摘要:任承统研究员,1898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忻县农村,192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森林系,1924年留校任教,1930年任绥远萨拉齐新农试验场主任,1938年在国民党中央农业实验所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