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1-60.
摘要:该文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典型支流为例,对80年代来沙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降雨量减少和降雨强度减小是80年代泥沙减少的主因,其对减沙的影响程度约为70%;而流域综合治理影响程度约占总减沙量的30%。
1992(2):16-24.
摘要:该文论述了皇甫川流域侵蚀与产沙的过程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并分析了府谷天桥电站对该流域下游河床淤积,以及皇甫川流域对天桥电站、黄河干流府谷段泥沙淤积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对该流域主要侵蚀产沙方式,土壤侵蚀加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类开垦,是土壤侵蚀加剧的重要原因。降水偏少,且多暴雨及强烈风化的特殊基岩,是该流域成为黄河中游剧烈侵蚀地区的关键所在。因而“保护现存黄土,增加草灌覆盖,加强沟道防护工程”是目前皇甫川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
1992(2):26-42.
摘要:该文在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的基础上,论述了水土保持工作在黑土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最后提出了黑土区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及措施。
1992(2):36-42.
摘要:湖南省洞庭湖区是1991年我国严重洪涝灾害地区之一。笔者在水灾之后进行了反思。并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水患的成因及根治洞庭湖水患的战略措施。
1992(2):44-45.
摘要:1991年夏,安徽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然而,地处淮河流域的金寨县黄榜小流域,由于因地制宜实行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比较完善,发挥了显著的削洪减灾效益。笔者通过总结黄榜小流域的经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水土保持工作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保证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百年大计。
1992(2):47-48.
摘要:1991年6~8月,黑龙江省拜泉县遭受暴雨袭击,损失严重。笔者在水灾之后,即对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较好的188万亩耕地作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试验小区观测数据推算,表明:治理区比非治理区平均地表径流量减少37%;土壤流失量减少56%。其中11条重点小流域减水减沙效益更为显著。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还对该县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了该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992(2):50-54.
摘要:在高强度人工降雨条件下,作者研究了地面坡度、植被覆盖度、降雨强度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与坡度成反比;影响累积径流深的临界坡度明显存在。且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时段、不同植被类型的临界坡度在24°~30°之间变化;植被覆盖度增加,累积入渗量呈指数增加,随着降雨强度增大,土壤的稳定入渗率有增大的趋势。
1992(2):56-60.
摘要: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古代自然植被景观和现代植被带的划分及目前人工林草生长情况,认为大于550mm降雨量地带易成林,乔木生长较好,可划为人工乔木带;在400~550mm降雨量地带乔木明显矮化,可划为矮化乔木、灌木带。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可建立良好的植被。笔者根据目前保护较好的天然植被及已推广的人工植被盖度,并结合日人筑后(Chikugo)的方法和实地调查资料得出的回归方程推算,提出在自然条件下(无人为破坏)黄土高原森林地带植被盖度可达90%~100%,森林草原地带(400~500mm)可达80%以上。
1992(2):62-64.
摘要:土壤蒸发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主要是土壤含水量与枯枝落叶厚度。有5cm厚油松枯枝落叶覆盖下的土壤蒸发的数学模型是Qt=[652.5e0.0166t-660.5]/e0.0166t通过检验发现它能够描述土壤蒸发的规律,且参数易于确定,利用方便。
1992(2):65-65.
摘要:朱显谟教授,江苏省崇明县三光镇人,生于1915年,现年77岁,中共党员。现为中科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土壤学会顾问、陕西省土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科院西安黄土室及第四纪地质研究室顾问、国际土壤学会会员。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