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5):1-1.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保法》)经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已正式颁布。这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件大事。《水保法》的公布施行,标誌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我国疆域辽阔,山区和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在这类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垦、乱牧、滥伐,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因而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1991(5):2-5.
摘要: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水土保持法》颁布了。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依靠法制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新阶段。《水土保持法》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这是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和多年经验的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1991(5):10-16.
摘要:该文从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业协调利用的角度,通过对准格尔旗五分地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与发展畜牧业关系的分析,论述了该流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途径和措施,为整个皇甫川流域合理、有效地利用饲草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1(5):17-25.
摘要:本文运用点面结合方法,对山西省境内的海河上游10个河系的山地、黄土丘陵、河谷盆地,片麻岩、碳酸盐岩、砂页岩、黄土,7种地面组成物质及其特性,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论述了该区土壤侵蚀发生状况及其基本规律。据此,提出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及其治理途径和措施。
1991(5):26-31.
摘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异常强烈,并且大部分地区以水蚀为主。在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由少数几次暴雨所引起。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比较复杂,以各种类型的沟蚀为主,并具有垂直分带性。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占总侵蚀量的比重很大。同时,根据在子午岭地区的土壤侵蚀调查,讨论了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991(5):32-38.
摘要:辽东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文章概述了该区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提出该区特大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触发条件;物理风化和断裂构造是形成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重要过程;岩性、植被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比较突出。最后指出该区泥石流治理应以近期工程措施,远期森林植被等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原则。
1991(5):39-43,16.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研究小流域系统的环境容量,给出了王家庄小流域系统在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同时给出了与之相适应的适度人口数量,使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在一个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1991(5):44-53.
摘要:淮河流域因解决粮柴短缺问题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约3880万亩,占全流域山丘区总流失面积的44%,其中滥垦山地300万亩,坡耕地1000万亩,坡式梯田500万亩,田间隙地、林粮间作地400万亩,滥樵滥伐林地1680万亩,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达1.2亿t,占总侵蚀量的52%。该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引进节能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大搞水土保持,狠抓坡耕地治理,营造薪炭林,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解决流域内因粮柴短缺问题造成的水土流失。
1991(5):54-60,25.
摘要:该文通过野外考察和不同时期的航片解译,对30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及其典型小流域的人类开荒活动作了重点调查研究,并根据所取得的初步资料,结合流域的侵蚀特征及库坝淤积情况,分析讨论了开荒活动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为深入探讨人为活动与加速侵蚀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1991(5):61-64.
摘要:该文对黑土区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并通过系统诊断探索水土保持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水土保持在黑土地区低产田改造中的作用,提出了保持水土,改造低产农田的措施。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