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墒情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1990(6):1-6.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66.21 K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一个小流域内,因坡向、坡度和小地形的明显地貌分异,导致土壤墒情分布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地生产力。本文通过不同地类、不同利用下35个测点实测资料,就小流域土壤水分性质、土壤墒情分类、墒情与地类的关系,影响墒情优劣的因素、林网墒情效应等方面阐述了小流域内土壤墒情分异的某些规律性。

    •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1990(6):7-12.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44.87 K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依据长期田间实验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裸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文年对其影响,得出在平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呈平衡状态;在干旱年份年农田蒸散量远大于裸地,说明农田具较高的调节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干旱年作物影响到农田水量平衡的全过程。干旱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为负。台塬区作物(冬小麦)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强烈影响为3~5三个月;高原区为4~6三个月;与作物发育相一致。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作物对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仅在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有较大影响。高原区裸地、农田年蒸散量均高于台塬区,干旱年高原区农田蒸散量与平水年相等,说明高原区更利于作物的生长。

    • 渭北旱塬农田水分状况与提高小麦水分利用途径的研究

      1990(6):13-20.

      摘要 (1216) HTML (0) PDF 560.49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裸地土壤水分长期监测后得出:渭北早塬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分为四个阶段——雨季蓄墒阶段;雨后水分上移蒸发阶段;冬季缓慢蒸发阶段;春季干湿交替阶段。土壤湿度变化明显层次为0~200cm,其中0~80cm为活跃层,80~200cm为相对稳定层。同时通过对农田冬小麦地土壤水分系统测定后得出,底墒是本区冬小麦稳产的基础条件。以冬小麦播前7、8、9、10四个月合计降雨“模拟”底墒,与冬小麦籽实产量的线性关系是:y=196.4+0.357x,相关系数r=0.7,增施肥料是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的关键措施。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

      1990(6):21-25.

      摘要 (1023) HTML (0) PDF 374.64 K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地土壤水分动态具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时,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和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m土层上下层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均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 甘肃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贮水效率分析

      1990(6):26-29.

      摘要 (969) HTML (0) PDF 1.15 M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定位观测结果分析指出:甘肃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水分特点是,贮水容量大,有效水多,但土壤水分损耗期和休闲期无效蒸发多,水分相对稳定期保水能力强,作物利用土层浅,为可利用有效水的低含量区。在本地区进行豆、麦合理轮作及寻找防止无效蒸发措施,对提高有限土壤水分利用有重要意义。

    • 砖窑沟流域旱地土壤水分状况与糜子耗水特征

      1990(6):30-33,45.

      摘要 (982) HTML (0) PDF 407.44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依据1988~1989年田间定位观测试验,探讨了砖窑沟流域土壤水分状况与糜子耗水特征。结果表明:裸地土壤水分完成一个循环周期,2 m土层水分有所增加,主要补偿层次为50~150cm,提供了有利于调节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土壤储水的调节作用可使糜子在生育期降水相差121mm的情况下,产量与耗水量维持在相近水平。在干旱年份,高肥地糜子对土壤储水的利用深度达150cm,对不同层次的有效水利用系数为0.43—0.93.水分生产效率0.77kg/mm,分别是低肥地的1.5倍,1.2~5.1倍和1.7倍。因此,培肥地力与保水耕作是创造糜子稳产高产水分条件的主要径途与措施。

    • 糜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1990(6):34-38.

      摘要 (826) HTML (0) PDF 369.07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同五因素五水平糜子高产农艺措施试验同步进行,探讨了糜子生长期单因素、交互因素、生物量和土壤水分间的关系,分析计算了各试验小区的水分利用率。目的在于摸清半干旱区作物土壤水分规律,增加产量,发展生产。

    • 提高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

      1990(6):39-45.

      摘要 (1103) HTML (0) PDF 714.86 K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在半湿润地区,要建立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试验结果为高肥豌豆小麦轮作,春玉米地主要通过增施肥料,可便水分效率由0.61kg/mm提高到1.26kg/mm。在半干旱的冬小麦地区,采取水平沟种植,半干旱秋田地区采取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海拔偏高的半干旱地区,采取带状平播起垄耕作法,丘陵地区的川平地和坝地,实行沟垄种植。在干旱地区采取的措施有沙石田、径流农业(包括隔坡梯田、带田、坑田、区田等),撂荒农业,地膜农业等。有地表水来源处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 新修梯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1990(6):46-49.

      摘要 (790) HTML (0) PDF 1.18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1987年至1989年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增墒保水,0~200cm的土壤储水量,干旱年份比坡耕地少1.5mm,平水年和丰水年比坡耕地多22.7—39.5mm,无论什么年份阴坡新修梯田储水量均高于阳坡,切土部位高于填土部位。坡耕地修成梯田后,谷子比坡耕地增产31%,马铃薯增产57%,每1mm水分增产粮食0.22kg。

    • 地膜玉米对土壤水分利用的试验研究

      1990(6):50-53.

      摘要 (860) HTML (0) PDF 274.01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膜玉米、垄沟玉米在丰、欠降水年的产量性状、水分收支平衡情况的比较分析,说明地膜玉米由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欠水年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在丰水年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 半干旱偏旱地区合理轮作农田水分效应的研究

      1990(6):54-57.

      摘要 (811) HTML (0) PDF 309.96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半干旱偏旱地区旱作农田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平。本试验结果是:麦豆谷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45.8~46.8kg/亩,增产幅度36.4%~37.2%;三年增值33.81元/亩,增值幅度37.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54kg/mm,洋(芋)—糜(子)—豆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138.1kg/亩,增产幅度1倍;三年轮作产值增加153.55元/亩,增值幅度近2倍,水分利用效率比连作小麦增加0.161kg/mm。合理轮作是本类型地区调控水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 黄土塬区剌槐林地水分条件与生产力研究

      1990(6):58-65.

      摘要 (1312) HTML (0) PDF 605.24 K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黄土塬区刺槐林蒸腾耗水规律,分析了林地水分收支状况和供水、耗水关系,阐明了林地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刺槐林蒸腾耗水量欠水年占同期降雨的52.33%,丰水年仅占18.3%,水分有效利用率平均为28.2%。林地水分收支盈亏各月分配不均。阳坡林地供水、耗水矛盾尖锐,阴坡林地丰水年水分供需关系协调,欠水年水分供应不足。林地水分条件是反映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阴坡林地生物量及材积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是阳坡林地1.9倍和1.6倍,木材蓄积量是阳坡刺槐林的1.3倍。营造刺槐林不仅能大大地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每年每公顷可生产2~3.5m3木材,是对荒坡土壤水分资源的合理利用。

    • 黄土高原沟壑区剌槐林水分动态与生产力的研究

      1990(6):66-70.65.

      摘要 (1228) HTML (0) PDF 480.92 K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表明,中龄刺槐蒸腾强度日变化随环境条件变化呈单峰和双峰曲线两种类型。蒸腾耗水量占同期降水量的44.1%~53.3%。刺槐林地300cm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可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和土壤水分补充调节层三个层次。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特征是湿润年干、湿季明显;而欠水年土壤水分干、湿季不明显。同时作者认为,阳坡、半阳坡中龄刺槐林生产力与水分生产率均不同,在林业生产中应区别对待。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剌槐林水分生态条件及生产力研究

      1990(6):71-77.

      摘要 (1418) HTML (0) PDF 540.65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进入中、壮龄期后,蒸腾耗水、降水和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以及刺槐在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水分条件的变化和刺槐生长反应的分析,认为本区基本适宜刺槐生长。但是本区刺槐林对水分的有效利用率铰低,据估算其年有效耗水只占年降水量的46%左右,并且土壤水分经常处于亏缺状态,这将对今后刺槐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据此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1.本区应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并把刺槐作为重点推广树种;2.加强造林整地工作,合理布设造林水保工程,加强林地管理,提高水分利用率。

    • 人工油松林蒸腾耗水及林地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

      1990(6):78-84.

      摘要 (1127) HTML (0) PDF 497.91 K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塬区20龄人工油松林的测定表明:1989年在整个生长季节中的总蒸腾耗水量为242.96mm,占同期降水量的72.3%。气温是影响油松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次为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只对一龄针叶有较大的影响。油松根系的吸水范围可达1.80m以下,在生长季节,尤其是欠水年,林地土壤有效水支出大于收入,而且在生长盛期土壤水分一直处于难效状态,表现出对林木生长的抑制作用。

    • 柠条林蒸腾状况与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1990(6):85-90.

      摘要 (1131) HTML (0) PDF 484.92 K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89年观测资料,对柠条的蒸腾状况及其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规律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的平均蒸腾强度为0.1589g/g·h,蒸腾耗水量占同期降雨量的49.1%,柠条蒸腾强度与气温日变化的关系很密切,而与气温季节变化,相对湿度日变化和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依存关系均不明显。结果还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可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三个层次。活跃层的深浅随降雨量的多少而变化,次活跃层明显浅于对照荒地土壤水分次活跃层。在降雨量少而均匀分布的特有年份中,林地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干湿季难以划分。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林净初级生产量与耗水量研究

      1990(6):91-97,84.

      摘要 (1124) HTML (0) PDF 615.80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吴旗飞播和人工建造的沙棘林14年定位试验研究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成林特点、生物量、蒸腾强度、耗水量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3~4龄沙棘开始根蘖繁殖,8龄林密度达最大值,随着对水、光的竞争,密度又趋变小,其密度、生物量因水分条件不同而不同。5~13龄沙棘林地年平均总耗水量为362mm,较同期平均年降水量355mm略高。其中平均年蒸腾耗水量262mm,占总耗水量的72.4%。对照荒山平均年耗水量366mm,其中蒸腾耗水量仅占13.9%。荒山植被生产1g干物质的总耗水量是沙棘的6倍。5~13龄沙棘林净地上初级生产量是荒山植被的5.8倍。沙棘林地3~5m深土层储水严重亏缺,但1~2m土层水分可得以补偿,且持水量较荒山高,所以不仅沙棘可正常生长,其林下草被生长亦较对照荒山植被为好。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根系特性与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1990(6):98-103.

      摘要 (1295) HTML (0) PDF 464.29 K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了吴旗飞播区5~13龄沙棘根系形态、生长发育、产量及根蘖特性。可以看出,沙棘根系有适于半干旱黄土区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沙棘根系发达,在梁峁坡垂直根深3~8m,可吸收深层储水。根系,特别是水平根主要分布于地表1m土层内,可接纳雨季补充地面的水分。活性根在地表1m土层内及根系向下延伸新达的吸水层分布较多,这样增强了沙棘根的生命力。沙棘根蘖力强,串根面积大。沙棘的根系特性给自身创造了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使沙棘适应性强,分布广,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作者还系统分析了沙棘与对照荒山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可以看出沙棘随林龄增加深土层水分严重亏缺。但从12龄与13龄沙棘看出,由于其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层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结构,保水固土力增强。因而0~60cm土层含水量可补充到田间持水量50%~80%,持水力超过荒山。另外还对沙棘播区立地条件选择、播种密度、沙棘林抚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土壤水分。

    • 上黄试区灌木树种蒸腾特征及土壤水分变化初探

      1990(6):104-107.

      摘要 (1091) HTML (0) PDF 341.73 K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了旱柳、柠条和沙棘的蒸腾强度,及其与林地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柠条和沙棘由于其它因子的限制作用,土壤水分利用不充分。因此,尚有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建议采取有效经营措施改善水分利用状况,提高林地生产力。

    • 渭北旱塬紫花苜蓿的蒸腾强度与水量平衡研究

      1990(6):108-112.

      摘要 (1151) HTML (0) PDF 406.13 K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渭北旱塬主要栽培牧草——紫花苜蓿的水分消耗、平衡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紫花苜蓿是耗水量较高的一种豆科牧草,进入生长发育盛期的人工草地,年耗水量可达800~1000mm,为当地年均降水量(584.1mm)的1.4~1.7倍。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光照强度、湿度与温度,并与一定深度的土壤湿度紧密相关。3m深土层内的水量收支是不平衡的,为了维持平衡,紫花苜蓿的根系必须从更深土层中吸取水分,丰水年也不例外。紫花苜蓿的高耗水是与生物量的高产出成正比的,因此水分利用率并不低。

    • 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的研究

      1990(6):113-118.

      摘要 (1199) HTML (0) PDF 1.37 M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主要在吴旗飞播沙打旺草地,由播种第2年到完全衰败后3、4年的十三四年间,土壤水分和产草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和生产力特征。沙打旺草地2~9年的产草量是同期封禁天然草地的7.6倍,而总耗水量仅为1.1倍。可见沙打旺草地使大量降水和土壤储水变为有效水用于干物质生产。沙打旺草地在生长旺盛的3~7年,根系不断下伸,使5~8m深层储水降至4%~5%,加剧了深土层水分亏缺,第8~9年后随着沙打旺衰败,土壤水分呈逐渐恢复趋势。衰败3~4年2~3m土层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加之土壤肥力提高,所以衰败沙打旺草地中天然草类繁茂,产草量为对照荒山草地的1.6~3.2倍。文章最后提出了沙打旺合理的种植、利用方式。

    • 陇中半干旱丘陵区沙打旺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990(6):119-123,103.

      摘要 (1091) HTML (0) PDF 456.76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重点对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沙打旺草地生长季0—3m土层不同时段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与剖面水分动态特征,及各土地类型生长季土壤水分消长状况和水分有效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坡地修成反坡台地种植沙打旺,既能提高产草量,又能提高自然降水有效利用率,是蓄水保墒抗旱增产的有效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