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4):1-5.
摘要:本文用归纳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者认为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体现和保障;而社会效益则是随前两者的产生而产生。三者之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
1990(4):6-12,19.
摘要:采用彩色红外航片,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编制了安塞县纸坊沟流域1∶1万的土壤侵蚀类型图。该图详细反映了流城内土壤侵蚀类型的定位关系。土壤侵蚀类型的面积清单,可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评价与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制图结果表明,该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土壤水蚀强度已由治理前的极强度侵蚀类型下降为中度侵蚀类型。
1990(4):13-15.
摘要:黄土土流是因水分变化引起外力变化的结果。它的发生存在一个临界坡度值,只有大于这临界坡度值的坡面上才会发生土流。黄土土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还受坡面坡度组合和植被状况的影响,凹型坡比直型坡、直型坡比凸型坡更容易发生土流。在同样的条件下,当坡度相同时,没有植被覆盖的坡面比有植被覆盖的坡面土流现象更容易出现,更强烈。
1990(4):16-19.
摘要:近年来各地在多渠道多层次集资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本文研究总结了各地的集资经验,认为增加投入是增强水土保持活力的物质基础,是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文章指出:在当前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由于国家每年的水土保持资金不可能增加很多。因此,一要充分注意利用现有资金渠道;二要千方百计开辟和扩大资金渠道;三要改革资金使用办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1990(4):23-28.
摘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建立符合当地自然和经济规律的优化模型,以体现综合效益,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兴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中的目标函数综合法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此一方法,使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模时选定的四项目标:1.纯收入最大;2.投资最省;3.有效保持水土;4.粮产量最高,均达到满意的程度。
1990(4):29-33.
摘要:张马小流域在山东半岛及其毗邻的花岗、片麻岩低山丘陵区具有代表性。本文就该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防护林体系建立,沟道与农田工程的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效益分析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管结合;治沟与治田工程结合;水保林与经济林结合;农林与牧结合等管理意见。
1990(4):34-37.
摘要:本文总结了忻州地区应用推广梯级连环治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分析研究了梯级连环治理的特点、规划原理及技术措施。为进一步搞好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990(4):38-41.
摘要:本文分析了咸阳市北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经情况及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北部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底子薄、生产发展缓慢,直接制约着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作者还指出:全市的资源优势在北部,潜力在北部,希望在北部。为此,作者以充分的理由和事实论述了要尽快扭转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1990(4):42-45.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茶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土壤质地、茶树种植方式和日降雨量等是影响茶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子,提出了重视茶园水土保持工作,保护茶区生态环境,加强治理措施,实行立体复合间作等综合防治对策。
1990(4):46-52.
摘要:本文以草灌带状间作、草粮带状间轮作6年试验资料为依据,按水保性能的强弱对不同处理的种植方式进行了分类。利用贝叶斯多类逐步判别法验证了经验分类的准确性。最后用模糊聚类法对不同种植方式的水保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它们水保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柠条→柠条+牧草间作→单种牧草→草粮带状间轮作→粮食作物水平沟种植→普种粮食作物。
1990(4):53-60,37.
摘要:本文对安塞县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治理中幼林与草地水土保持效益及经济效益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水保效益研究试区布设径流小区,径流泥沙采用分流箱和集流桶;经济效益指标测定1~5年生幼林及草地的地上都分生物生产量。作者结合前几年的资料分析比较,提出了该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水保及经济效益高、生长快的幼林和草地的树、草种及林种结构。
1990(4):61-65.
摘要:本文就渭北旱塬如何摆脱粮食生产徘徊局面的问题,从1986年在千阳县开始示范,推广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间作套种为中心,保粮抓钱为原则,增加土地投资为目标的立体农业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济经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的粮食产量水平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开始走出了一条山、川、塬、水旱地并进;粮经果、种养加等多门类立体发展的新路子。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