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贵州西部山区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已成为贵州省内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它将对乌江、红水河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给本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此,作者在科学地论述了该区几种主要侵蚀类型、成因、危害等的基础上,指出加强防治这一地区的土壤侵蚀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摘要:崩岗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侵蚀类型,广东省的特点是降水量多、暴雨集中、土质粗、抗冲抗蚀性弱、人为活动强烈。崩岗就是在径流冲刷、崩塌和滑坡、水蚀和重力侵蚀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崩岗分为四种类型三个发育阶段。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1987年5月和8月两次对马尔康县城区泥石流实地考察的资料,对该区的4条泥石流沟的有关自然要素、灾害状况和潜在危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对4条危害较严重的泥石流沟进行治理原则、方案和措施。
摘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学内涵功能作用,加强防治土壤侵蚀,是提高治理效益和加强农业后劲,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形成水土保持科学体系问题,提出了几点构想:1.在指导思想上抓好“意识效应”;2.运用“整体效应”的观点,抓好水土保持科学体系的运行机制;3.运用“综合效应”的观点,抓好防、治、管、用各环的技术质量标准;4.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5.讲求“法律效应”开展社会治理是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织成部分。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并在总结多年来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坚持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的同时,强调积极开展较大面积的重点区治理的作用。最后建议:为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应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各地水土保持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了“九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和受到当地群众拥护的治理政策,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摘要: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为社会经济活动作用和影响,新的水土流失正在日益加剧。山东省栖霞县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对防治新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法制、经济等措施。尤其是认真执行了“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谁造成危害谁赔偿”的原则,规定了赔偿费征收的范围和标准。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在栖霞县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利用航空相片沟间地与沟谷地分异明显的特点,在陕北黄土丘陵区按地表形态,选出典型地段的样片,勾绘谷缘线,量算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得出:1.陕北黄土丘陵区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比例关系有区域性差异,但不存在地带性规律;2.二者的面积比例既受古地形制约,也受人类开垦历史的影响;3.有深层滑坡的地域,沟间地比例小,在35%左右;4.河源区沟间地比例大,在45%左右;5.其余大部分地区沟间地比例均在40%左右。
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黑垆土主要亚类非代换性钾的变化、分布,表明其符合指数回归方程,是草原地带黑垆土主要特征之一。粘黑垆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呈“S”型,是森林地带塿土向草原地带黑垆土、黑麻土和黑焦土过渡的森林草原地带的土壤,从形态上兼有塿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某些特征,但量上有所差异。草原地带的墹地、沟掌地和川台地的黑垆土剖面非代换性钾分布具有森林草原地带黑垆土的特征。本研究从土壤非代换性钾剖面的变化为黑垆土分类和岩石地层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本文从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草场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黄土高原11类草场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作者通过对固原县东部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出以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1.选择抗旱树种;2.提前整地;3.地膜造林;4.截干造林;5.浸水蘸浆;6.保根保湿;7.秋季造林等,从而为宁南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